① 江西省余干縣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江西省余干縣的歷史名人有:
漢朝的長沙王吳芮、十萬戶列候梅娟、理學家張內遐、張吉、胡居仁,容
宋代右丞相趙汝愚,禮部待郎李伯玉等。
唐代劉長卿、蔣士銓、韋庄,宋代王十朋、黃庭堅、辛棄疾、米芾、朱熹;明代李時珍。
余干縣位於江西東北部,居信江下游,鄱陽湖南岸,全縣總面積 2330平方公里,轄32個鄉、鎮、場,總人口90.5萬。全縣有耕地72萬畝,山地79.1萬畝,湖濱草地21.5萬畝,水面80.6萬畝,可養水面36萬畝。這里水源充足,水質優良,有廣闊的、優質的進化性第世紀紅壤土,有豐富的瓷土資源,黑陶、銀陶全國獨有。這里氣候溫和,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平均氣溫17.9℃,適應各種農作物生長。
② 有人知道江西省余干縣楓港鄉禾山村梅峯殿的歷史由來嗎
楓港簡介:楓港鄉是江西省上饒市余干縣包含的一個鄉。在在。楓港鄉,歷史上是興鄉縣(進賢)商貿往來的民間傳統通道,「烏港」曾聲譽
遠播,境內四面環水,湖泊草洲眾多,自然環境,種植條條件十分件優越。農貿集市有楓港、禾山、大屋塘、郭坪四個,以自然農業、畜禽業、水產業等為主要產
業,以桑蠶、蓮藕、葛粉、野鴨等傳統種養為優勢產業是一個草青水秀,物產豐饒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鄉人民政府駐本鄉經濟中心楓港村委會、余朱公路
旁,伴隨著龍津大橋的竣工通車和楓富聯圩的建設完善,全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根本改善,區位優勢驟然突顯。
余干縣轄鄉。1959年為楓港公社,1984年改鄉。位於縣境西部,信江西支南岸,距縣城14公里。面積33平方公里,人口2.3萬。轄楓港、白家圩、李灣、傅家弄、西坪、號嘴、芹湖、南坪、攸坪、大濰10個村委會。信江西支沿北部邊界西入鄱陽湖。農業主產水稻、蘆筍。有糧油加工、鍋爐廠和水產場等鄉鎮企業。
禾山鄉地處江西省余干縣西南隅,東鄰信江,西毗鄱湖,離縣城15公里,東連江埠鄉,北接三塘鄉,西界進賢縣,南靠楓港鄉。全境52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51個村組,58個自然村,戶籍人口2.09萬人,全鄉到2003年總戶數為4050戶,黨員人數410人,有中心小學11所,初級中學l所。禾山鄉共有耕地面積1786畝,其中旱地5670畝,有湖洲草坪2萬余畝,水面面積12116畝,山林面積630畝。鄉人民政府駐禾山村禾山新街。禾山鄉域為信江區域,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人傑地靈,環境優美,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北依鄱陽湖。鄱陽湖是世界第一大淡水湖,候鳥聚居地,是省級自然保護區。禾山到南昌、鷹潭交通方便,通往禾山的交通樞紐-——大橋即將開工,大橋建成後,禾山到縣城只需十幾分鍾。水路、陸路交通便捷。全鄉通訊事業快速,實現了電話交換程式控制化,電話入戶率達90%。
經濟發展
2005年,禾山實現GDP達5750元,財政收入29.8萬元,完成任務101.36%。農民人均純收入1685元。招商引資實現了工業項目入園的突破。種養殖業立體發展模式正在凸現。
農業發展
禾
山是個農業大鄉,幾年來,農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效益農業取得初步成效。鄉黨委、政府堅持農業基礎地位,加大投入,加強服務,出台農業激勵新政策,完善土
地流轉機制等多種舉措。至去年完成土地流轉1000多畝,經濟作物5000多畝,蠶桑面積400畝,水產養殖3000多畝。形成優質米,淡水魚蝦,商品
豬、鴨、鵝、農產品加工等多種示範和生產基地,促進了效益農業質和量的新突破。全鄉積極開展農業綜合開發和麥皮嶺分洪道圩堤達標工程,修建涵閘多處,電排
站10多個,使全鄉農田基本實現排灌自如,田路村渠相配套,農機化作業程度高的園區化新面貌,極大地改善了農業條件。
③ 余干縣的傳統節日有什麼特色嗎拜託,幫幫忙
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歷時幾千年的發展演變當中,它們層層積淀了並傳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信息。
永恆不變的祈福納祥主題。考察各大傳統節日的起源與重要的節俗活動,幾乎都與原始崇拜、巫術有關,春節的大儺,元宵節的太一神祭祀,清明節的禁火,端午節的插艾、飲菖蒲酒、雄黃酒,中秋節的祭月,重陽節的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臘八節的臘祭等等,幾乎無一例外地表達人們遠離災疫的強烈願望;傳統八大節日中有元宵節、中秋節兩個節日都以十五月圓為節期,以象徵團圓美滿的元宵、月餅為美食,再加上春節這一最隆重的節日,都以闔家團圓為主旋律;還有在節日中形成的一套吉祥語、祝福語,如「長命百歲」、「年年有餘」、「步步登高」、「吉祥如意」、「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等,無一不表達獲得吉祥美滿生活的強烈願望。這成為中國老百姓千古不變的民族文化心態,繚繞縈回於節日民俗生活之中。
貫穿始終的倫理道德意識。傳統節日活動中,處處滲透著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因素,它在傳播道德規范、塑造人的品格方面,具有潛移默化的養成作用。首先,傳統節日中滲透著濃郁的敬老愛幼的家庭倫理意識,如年節中給年長者拜年,各種祭祀活動中對祖先的禮敬,節日宴席上長幼座次的排定,給孩子買新衣裳、給「壓歲錢」,端午節給孩子系五綵線、香荷包,中秋節給孩子買「兔兒爺」等,無不表現出對年幼者的悉心關愛和體貼。七夕節對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的贊美和認同,反映了對愛情忠貞的美德的態度與觀念。其次,傳統節日中也滲透著濃厚的人際和諧的群體意識,不僅年節中有很強的親戚朋友拜年問安的習俗活動,其他節中還以節令美食為人際往來的最佳饋贈,甚至到了現代人們還利用卡片、電話、手機簡訊、網路郵件等現代化工具進行節日問候。其三,傳統節日中還滲透著濃重的社會道德情感意識,傳統節日中有一類是以紀念古聖先賢為主題的節日,如端午節對屈原的紀念,反映出強烈的愛國的道德理念;中秋節關於八月十五送月餅造反的傳說,反映了反抗強敵、維護和平的社會道德理想;寒食節對介子推的紀念,反映了人們推崇居功不自傲的人格與美德。道德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儒家思想的教化當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儒家文化是精英文化,廣大普通民眾對這種精英文化能夠心領神會的人恐怕很少,他們更多的是靠生活民俗的塑造和養成。而歲時節目具有這樣的優勢,它蘊涵著豐富的道德因素,它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廣大民眾喜聞樂見,因此,在道德教化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無法磨滅的農業文明印記。歲時節日具有中國農業文明的詳明印記,反映了農業社會生活的規律。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生活的國度之一,傳統歲節中的「二十四節氣」,就是應農業生產的需要確定的,與農事生產息息相關,是古代勞動人民掌握農事季節的經驗總結。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豐富多彩的節日,也都具有鮮明農業文明印記。如八大傳統節日中的春節源於上古時候豐收吉慶活動,清明節突出天氣回暖,綠草萌生,具有提醒人安排春耕生產的意味,七夕節中兩位主人公牛郎、織女,是典型的男耕女織的傳統農耕生活模式,臘八節祭祀的諸神,其職責都是保護人們農業生產順利。其他節日如二月二龍頭節,是乞求一年風調雨順的節日,春秋的社日是專門祭祀土神與穀神的節日。古人還將從正月初一始,定為雞、狗、豬、羊、牛、馬、人、穀日,是家庭畜牧業和農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的寫照。正因如此,我國從古至今廣為流傳的許多關於歲時節日的諺語,都鮮明表現了這一特點,如「干冬濕年,禾穀滿田」,「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
周而復始的心理調節契機。不難發現,我國各個傳統節日不論它最初發源時出於什麼目的,但在不斷發展演變之後,沉積下來的最重要的主題就是歡樂、放鬆、追求吉祥如意等,包含了豐富的娛樂、喜慶的內涵和永恆的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即使像端午節祭屈、清明節掃墓祭祖這樣以悼念死去的人為目標的節日,也被龍舟競渡、郊野踏青這樣的娛樂性活動占據了主要地位;傳統社會禁止男女之間的往來,限制自由戀愛,但是卻在七夕節安排了一個閨中少女月下看牛郎織女相會的機會;傳統社會婦女生活在最底層,她們不僅不能人身獨立,還要忍受來自丈夫、公婆、族人的虐待和折磨,但卻在端午節、重陽節等節日,安排女子回家休息,暫時得到修養生息;由於生產力低下,男男女女幾乎天天在勞作之中,但卻在正月里提出了做活的禁忌,使人們在民俗禁忌中得到休息和調養。總之,在這些節日中,人們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循的種種規范,都利用歲時節日進行了沖擊,使人們得到暫時的放鬆和心理調節,緩和了緊張的情緒。
沉積於心靈深處的民族認同載體。傳統節日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特徵,它是民族文化的最有代表性的承載體,是民族共同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心理模式的集中反映,在一定意義上說,傳統節日是民族的文化標志和精神紐帶,不僅生活在本土中的人們通過共同參與的節日風俗活動來證明自己是民族的一員,數千年沒有改變,即使身居異國廣大華僑,至今仍有許多人保持著它的深厚影響,成為他們心向祖國、不忘祖宗的強大精神動力。如美國許多城市的唐人街,始終保持著過中國傳統的春節,他們也和國內的同胞一樣,春節時守歲、放鞭炮、舞龍燈等等,這一切都是在向別人昭示自己是炎黃子孫。可以這樣說,傳統節日習俗帶給他們的是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毫無疑問,節日文化是展示一個民族文化的窗口,它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與側面,深刻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歷史風貌,反映廣大民眾的生活方式、精神氣質、心理特徵、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尤其在當今時代,當我們面臨著西方文化的強勢進逼的狀態下,節目文化作為一種民族文化的軟實力,更應該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
④ 上饒市余干縣過年有什麼風俗
一、貼春聯
春節期間,多數人家貼春聯年畫,象徵瑞祥。寫春聯講究門第身份,貼年畫講究地方和圖。如貼在水缸上的畫魚,象徵年年有餘(魚);貼在米囤上的畫糧食,象徵五穀豐登;客堂上懸掛福祿壽三星圖,象徵子孫滿堂、長命富貴。
二、年夜飯
祭祖後,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年夜飯,這也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飯。年夜菜餚有些是必上的,比如韭菜,意喻長久;魚丸肉丸,意喻團圓;全雞,意喻一家安全;菜頭,意喻彩頭;油炸食品,意喻興旺 …… 年夜飯要慢慢吃,並且每一樣都要嘗一嘗,平時不喝酒的,這時也要喝上一二口。
此外,吃年夜飯前要關門、放鞭炮,此時不便外人打擾,如果這時去敲鄰居家的門,人家會慍怒的。
三、除夕守歲
在上饒余干,除夕之夜,吃完年夜飯之後,全家團聚在一起閑聊、看春晚,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四、開門爆竹
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戶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放「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所以,年前都要備好煙花爆竹。
五、拜年
每年從大年初一開始,小輩都會去給長輩們拜年,拜年是一種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方式。
⑤ 余干縣有什麼特產
【名優特產】余干縣為上饒市西部農業大縣,物產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回多,素有「魚米答之鄉」之稱。境內土特產主要有餘干楓樹辣椒、余干烏黑雞、藜蒿、黑芝麻、粉絲、芡實等農特產品,有鄱陽湖銀魚、酒糟魚、黑蜆、青蝦、鱖魚、河蟹、烏魚等珍稀水產品。
⑥ 余干縣縣名由來的典故或原因
漢置余汗縣,南宋改為余干縣。據《通典》:「越之西界,所謂干越,越之餘也。」據《舊唐書·地理志》:「古所謂汗越,隋朝去水。」王先謙曰:「汗干字通。」余干,似指古越人之一部,一說「越人謂鹽曰余。」
⑦ 江西上饒有什麼悠久的歷史文化
據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上饒萬年縣仙人洞就有人類的生版產活動;余干縣華林權崗小石山的洞窟里,曾刻有堯舜時期記錄治水的古篆文。截至2006年,上饒市共有不可移動文物1475處,其中古文化遺址121處,古建築966處,古墓191處,古窟寺及石刻95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10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3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6處,縣(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700餘處;國有文物收藏單位館藏文物20327件,其中一級品96件,二級品608件,三級品1624件。
上饒至今還保留了很多古代的方言,特別是上饒廣豐地區,至今民間交流用的還是古代吳國方言,現稱「廣豐話」,比如說是叫」曰「,上饒還有很多名勝古跡,比如三清山、龜峰(圭峰)、婺源、靈山、鄱陽湖、上饒集中營等
⑧ 江西余干縣怎麼樣優點和缺點都有,謝謝^o^
我也是余幹人,騙子,貪官多,應該全國大部分農村都這樣。靠回近鄱陽湖,縣城周圍主要答是平原,偏遠的地方也有丘陵什麼的。現在有昌萬公路,離南昌是1小時車程左右,還是很有經濟前景的,以前很窮,最近最年發展比較快。一個貧困縣,文化事業能發達到哪去啊。一般的老百姓就小學初中文化吧,當然了,現在80、90後出來了,文化水平肯定會提高。余干縣的高中就余干中學一所是省重點中學,作為余乾的最高學府還不錯,其他的不怎麼樣。
⑨ 余干縣的歷史名人
余干 人文昌盛,素有「閩越百貨集散」之繁榮,「江南名郡」、「魚米之鄉」之美譽。
歷代人文薈萃,孕育了漢長沙王吳芮、宋右丞相趙汝愚、唐工部尚書余懃、李德裕、趙彥端、明禮部侍郎李伯玉、張捄等一批匡扶社稷、治國安邦的雄才俊傑。
自古文化昌隆,系唐代大詩人劉長卿、韋庄,宋代大詞人黃庭堅、辛棄疾,明代理學家朱熹,清代戲劇大師蔣仕銓久居和筆耕之地。
⑩ 余干縣來歷
秦代余干,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縣,迄今已有2231年歷史。以境處余水之干專得名為屬余干縣。漢西漢初,名余汗縣,屬豫章郡,治所即今玉亭鎮。王莽始建國初年(9年)改名治干縣。 余干縣三國吳稱余汗縣,改屬鄱陽郡。 余干縣南朝劉宋永初年間,改名余干縣。南齊又時,復名余汗縣。 余干縣隋開皇九年(589年)又改稱余干縣,屬饒州。 余干縣元元貞二年(1296年)升為余干州,屬饒州路。明洪武初改為余干縣,屬饒州府。 余干縣民國先後屬潯陽道,江西省第四行政區,第六行政區。 余干縣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5月7日余干解放後,先後屬鄱陽專區、樂平專區、浮梁專區。1952年改屬上饒專區。1968年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2000年10月上饒地區撤區設市,余干縣屬上饒市管轄。[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