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把《濟貧法》看做社會工作專業的歷史發展源頭
《濟貧法》裡面很多福利制度很有用,幫助了很多人,先是幫助有困難的人,然後漸漸擴大到全社會。就跟社工一樣吧,先是一些特殊群體,然後漸漸擴大到全社會的福祉。
⑵ 中國社會工作的起源、背景與發展
專業社會工作20世紀50年代以前就已傳入中國,1952年的院系調整被取消。1987年民政部和北京大學簽訂了聯合辦學的協議,決定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建立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這標志著社會工作教育在中國內地開始恢復。
上海浦東新區在2000年前前後開始在醫院、學校和社區設立社會工作站,這成為中國內地社會工作實務的重要標志。
2003年3月,上海出台了《上海市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論證暫行辦法》,同年11月開始,社會工作者資格考試,這些都標志著社會工作者的資格開始在我國實行。
2004年6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發了《國家職業標准——社會工作者(試行)》,該標准成為我國社會工作專業化的重要象徵,標志著中國社會工作經過近20年的發展,已從教育領域逐步發展到實務領域,並在國家層面和全國范圍開始推廣。
2006年7月20日,人事部、民政部聯合發布了《社會工作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和《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國人部發[2006]71號)
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屆六中全會做出《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
2007年8月20日,深圳通過社工「1+7」文件,社會工作專業化在深圳獲得迅速發展。
2007年10月,民政部確定75個地區和90個民政事業單位為民政部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試點單位。
2008年6月,進行了首次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13.3萬名考生參加了考試,20086人取得助理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證書,4105人取得社會工作師職業水下證書。
目前事業單位從事民政社會工作的有40萬工作者,全國社區從業人員約有40多萬,加上基層的民政助理員、民政幹部5萬人。
全國有200多所高校開設社會工作專業,每年培養的社工人才約為10000人,盡管按照社會需求,這些人遠遠不夠用, 但實際上卻僅有10%-30%的學生選擇了相應的社會工作,其他相當部分則進了機關、企業等單位從事「不對口」的工作。不少社工專業的學生覺得自己「就業前景太不樂觀」了,專家認為,造成這種「不樂觀」的主要原因在於:我們的專業化走在了職業化的前面。
⑶ 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歷史背景和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分別是什麼
一、社會福利社會化的主要內容
我國歷史上形成的社會福利制度,是與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相聯系的。在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條件下,舊有的社會福利制度存在的很多問題日益凸現,如:覆蓋面小,范圍狹窄;單位的職工福利設施對社會開放不夠,社會福利設施不足;社會福利企業辦,即「企業辦社會」等等。這不僅造成了企事業單位之間、城鄉居民之間社會福利待遇的差異與苦樂不均,而且加劇了業已存在的福利費用收支的矛盾,使國家和社會承受了不堪重負的壓力。與此同時,我國「未富先老」,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大量老齡人口對福利服務有強烈的需求而供給缺口將進一步顯露。在我國,社會福利實質上是由三部分構成的,一是勞動部門對職工提供的福利津貼、福利設施;一是社會福利生產,其目的是為了解決殘疾人的生活與就業問題;再就是社會福利事業,如敬老院、孤兒院、精神病人福利院等。為此,我國社會福利的社會化內容主要應包括下述五方面。
(一)服務對象的公眾化
服務對象是社會福利的主體,主體范圍的大小,是社會福利發展水平的基本標志。我國原有的社會福利對象很少,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時期,對社會福利需求的群體已經擴大,服務對象停留在老、幼、殘群體的社會福利已經不適應經濟體制轉換的要求。因此,社會福利必須在生產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礎上,改變過去社會福利機構僅僅面對「三無人員」、「五保戶」、孤兒等傳統服務對象的觀念和做法,以有償、低償和無償相結合的方式,面向對社會福利存在需求的社會成員提供享受各種社會福利服務的機會,逐步擴大服務對象的主體范圍。服務對象的公眾化要防止「大鍋飯」的復歸,我們應在以西方福利國為「前車之鑒」的同時,立足於我國國情國力,嚴格按照「局限化」原則將社會福利的對象局限於最需要的人。其中,老年人群體是當前福利服務社會化的主要對象。
(二)福利資源的社會化
社會福利社會化的內在要求是改變過去投資主體單一的狀況,開辟國家、集體、社會組織、個人按比例共同負擔社會福利資金的多元投資渠道。廣州市近年老年福利服務機構的發展趨勢顯示,由社團、企業和個人興辦的民辦老人院正在崛起,但社區的投入也是有限的,所以開辟國家、集體、社會組織、個人按比例共同負擔社會福利資金的多元投資渠道才是妥善解決社會福利事業資金長期單一化的一個辦法。另外,國家可以實行減免稅等優惠政策,依靠社會力量,幫助有特殊困難的人實現就業,發展生產,減輕國家負擔。再次,大力發展社會有獎募捐,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也是解決社會福利資金不足的有效途徑。
(三)社會福利事業管理的社會化
社會福利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應納入國家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建立市場化的運行機制,實現社會福利事業管理的社會化。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改變過去社會福利機構政府直接辦、政府直接管理的局面,引導社會福利社會辦,統籌規劃、統一政策、協同動作、動員群眾,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政府不再對社會福利機構的日常運營活動進行干預,而是「把主要精力用於制定有關社會福利的政策、法規和規章上來,用到制定規劃、依法審批、監督檢查上來,用到總結、推廣先進經 驗上來,並做好服務工作,解決實際問題,營造引導各類社會福利機構發展的大環境。」另方面,加強資金管理,既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適當增加福利項目和提高福利標准,又要加強福利事業單位、福利企業、社會募捐福利基金的財務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監督企業管好用好減免稅金,使其用於技術改造,防止資金的挪用和流失。從而使所有的社會福利事業機構不僅能實現社會效益,也能實現一定的經濟效益,不僅能生存,而且能發展起來。
(四)服務設施的社會化
福利設施規模的大小、數量的多少,以及布局是否合理,直接關繫到社會福利設施作用的有效發揮。在我國社會轉型期,社會福利設施的建立,必須走建設與挖潛力、國家投入與社會投入相結合、精神文明「窗口」建設與發展基層社區福利設施相結合的道路。把現有為特定對象服務的社會福利設施和機關企事業單位的福利設施向社會開放,賦予「社會化」的本來涵義,並採取聯建、共建、社會捐助等措施,發展小型、分散、布局合理的福利設施,以較少的投入引導廣泛的社會參與,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進程,達到增量、增效的目的,滿足公眾對社會福利設施的不同層次的需求。
(五)服務隊伍的社會化
社會福利的直接作用是通過人際間的社會互動來實現的,人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社會福利的服務質量與效果。壯大社會福利的服務隊伍,提高服務人員素質,即加強社會工作建設是社會福利社會化的重要環節。目前世界上社會工作職業化和專門化是一個趨勢。從西方社會工作的職業化和專門化來看,它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有專門的社會團體及下屬從事各類福利服務的機構;二是有公認的職業守則和保證守則被執行的審核和證照制度;三是有專門從事社會工作教育的院校和實用的系列訓練課程;四是有保證工作順利進行的工作程序和必要的職業權利保障。借鑒國際經驗,結合我國社會福利的現狀,我國社會福利服務隊伍的建設理應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不斷充實人員,擴大專業服務隊伍,保持一支穩定的高素質的骨幹隊伍,使社會福利服務逐漸職業化和專業化。二是通過企事業單位福利設施向社會開放,使企事業單位福利設施工作人員承擔一定的社會任務,通過社會福利設施的有償化、市場化手段,提高福利設施的使用效率。三是通過居委會、街道辦事處等基層組織,加強社會公德、民族傳統與倫理教育,讓社區成員都能認識到,社會福利關繫到每個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每個社會組織、家庭和個人,既有接受社會服務的權利,也有參與社會服務的義務。可以通過建立志願者隊伍和建立「勞務儲蓄制度」等活動,發展互助組織,提倡義務包戶,讓更多的人參與社會福利服務,將服務隊伍專業化與志願者結合起來,從而讓社區孤、老、殘、幼人口過上穩定的生活。
二、社會福利社會化的原則
(一)立足國情,循序漸進
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不可能實行類似西方國家的高福利政策,我們興辦社會福利事業,應堅持立足國情、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能盲目急進。在總體上,福利事業發展速度不能超越經濟發展速度但也不能過於滯後,即在戰略上通盤考慮,長遠設計;在戰術上注意實效,主次分明,防止照搬外國模式。就城鄉而言,改革過去以戶籍制度和單位制為基礎的社會福利制度,健全農村脆弱的社會福利體系,是當前我國社會福利社會化的重要內容。在城市,首先應結合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革,打破社會福利國家包辦和部門分割體制,大力推進社區服務,彌補福利費用的不足,解決那些需求量迫切而又有餘力辦到的事情;而在農村,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密切結合,因時因地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農村合作醫療、災害保險,並倡導社區福利服務活動,形成完善的農村社會福利體系,為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我國幅員遼闊,東、中、西部地區社會轉型的勢和度極不平衡,對社會福利的要求與偏好有很大差別。在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進程中,應本著內容有別、高低有別、形式多樣、城鄉分進的原則。要防止相互攀比,盲目追求高福利和高消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建立一個適合我國國情,有利於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福利體系。
(三)公平優先,兼顧效率,公平與效率相統一
「公平」與「效率」兩個概念本質上是與社會資源的配置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變遷,公平的內涵有了進一步的擴展。它是指在考慮人權道義的前提下,結合公民對社會分配的貢獻、家庭贍養的系數等其他因素而配置社會資源。所謂效率則是指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按公平配置的准則衡量,只有同時實現了平等分配和效率配置,公平配置才能得以真正實現。改革開放後,我們逐漸認識到效率的重要性,「效 率優先,兼顧公平」成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指導思想。但作為政府矯正市場缺陷的分配,社會福利制度的目標是追求社會公平,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社會福利制度的改革應堅持「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的原則。因此,社會福利是針對全體社會成員而言的,它不分男女老少、高低貴賤,不分職業和信仰,在享受社會福利方面擁有平等的權利。在此前提下,兼顧效率,把發展福利與發展生產結合起來,形成福利促生產、生產促福利的良性循環。即是說,要注重積極發展那些既有利於生產、又有利於生活的社會公益事業。同時,效率的取得還必須注重有償服務與無償服務相結合,以增進社會福利的內在活力,發揮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興辦福利企業既可以體現公平,又可以產生效率,應繼續探索市場競爭條件下福利企業扭虧增盈的途徑。
(四)權利與義務對等
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如何應考慮各國國情。我國社會福利的發展有著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的歷史背景,如長期存在社會經濟二元結構的前提下,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社會福利中的權利與義務是沒有聯系的。雖然社會福利是社會成員應該享受的基本權利之一,但這也並不是說社會成員可以無條件地享受社會福利。社會福利的權利主體只有履行一定的義務,才能取得權利主體的地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原則,既是按勞分配原則,也是社會福利必須堅持的原則。我國在傳統體制下的社會福利企業化、單位化,使人們形成了社會心理定勢,不可避免地助長了各單位超越自身條件盲目擴增福利項目、提高福利待遇的天然剛性,福利標准易上難下,以至為了擴大本企業、本單位的福利標准,有的企業不惜擠占生產發展基金和技改基金,導致一些社會成員對社會福利的索取欲日趨膨脹、義務感很差。在改革開放帶來經濟繁榮與社會進步的社會轉型期,群體意識淡化、倫理觀念失衡、價值觀念扭曲等社會問題已經出現。因此,單純講權利不講義務是不行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社會福利制度改革應正確處理權利與義務的對等關系。具體來講,應著重解決好如下四個問題:一是在收入工資化、工資貨幣化的基礎上,整頓職工福利項目,調整社會福利待遇標准,實施統一、科學、合理的社會福利制度,使勞動者從「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社會福利從企業化向社會化轉變,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推動國有企業的改革;二是科學地界定社會福利權利主體所應承擔的義務的量化標准,增強社會公眾對他人的道義感;三是應努力擴大社會福利社會化的宣傳,增強公民的自我保障意識,謹防社會福利中的尋租行為,防止「福利病」的發生;四是鞏固家庭保障功能,努力消除非合理因素對家庭保障功能的沖擊,防止把家庭應盡的義務推向社會,增加社會福利不應有的負擔。
【參考文獻】
1.參見唐鈞、王嬰:《中國老年福利服務改革:調查與思考》,《中國人口科學》1999年第3期。
2.參見張桂琳:《立足國情,建構公平合理的社會保障體系》,《政法論壇》1999年第1期。
3.參見多吉才讓:《加快發展社會福利事業,積極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學習時報》2000年5月8日。
論文作者:丁開傑 中國農業大學
給你找了篇論文,你看看有沒有解決你問題
⑷ 社會救助社會工作的特點有哪些
社會救助社會工作是指在社會救助領域,社會工作者根據社會救助的性質和特回點,以社會工作答價值理念為指導,以社會工作的專業理論為依據,採用社會工作抓也方法與技巧,為社會救助對象提供專業服務的過程。
主要特點:
1、 服務對象及救助類型的復雜性
2、 工作過程的持續性
3、 工作模式的融合性
4、 工作方法的政策性
⑸ 矯正社會工作這門課程第二章 矯正社會工作及其歷史發展的知識點有哪些
矯正社會工作這門課第二章 矯正社會工作及其歷史發展的知識點包含章節導引,第一節 矯正社會工作的涵義及分類,第二節 矯正社會工作的起源與發展,第三節 矯正社會工作的功能與作用。
⑹ 從各國社會工作發展的歷史及現狀來看,對社會工作的理解,包括以下的哪些方面
社會福利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克服傳統福利制度的內在缺陷,矯正異化職業福利,社會福利能適應變化了的社會現實,並沿著系統規格,高層次,社區實施基礎,多層次發展的道路,實現良性和自我發展。
1,構建系統的目標,新的社會福利制度應符合有中國特色的法律的社會團體,社會福利和發展會員的需求,從板狀的傳統模式,封閉式和異國情調的混合結構變化的風格和諧,開放,透明的關系,一個完整的體系結構合理。它應該是基於社區的服務於各種社會福利(包括傷殘補助金,老人福利,兒童福利,婦女福利,住房,福利,教育,福利,社會補助等)為主要職業福利的補充。與傳統的福利制度相比,新系統將有以下變化:一是更換三個級別層次不分;二是設置摒棄了傳統的福利計劃不規范,考慮勞動分工和內在規律性的福利項目,適應需求的目標群體,如納入新的社會福利制度的教育福利,由職業福利的定義企業或自主僱主提供的,以及設置老年人福利,兒童福利,婦女福利等項目,以適應老人,兒童,婦女和社會福利等其他社會群體的需求,這反映了一系列規范性福利計劃。三是使尾巴搖狗理性福利計劃的狀態,即職業福利計劃由獨立的創業公司或僱主的嚴格定義,社區成員將主要依靠七大社會福利計劃社區和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來獲得社會福利和保障,未來是相當要承擔的社會成員提供福利由國家和社會,由企業或僱主的責任。第四,從殘缺的項目系統完成了一些具體的項目,屬於三級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共同構成的社會福利子系統的完整體系。因此,創新和社會福利架構和走向規范,定型,最終其健康發展的根本基礎,社會福利制度可以從整體推進,協調發展來獲得。
2,在保護目標方面,社會福利應繼續完善和提高為追求目標的社會成員的生活質量。換句話說,是在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等社會保障子系統區分保障社會不提供其成員的生存發展,也不是安全的基本生活水平,而是專注於一個更高的水平,以滿足社會成員或高層次的社會保障需求,包括其他的服務需求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與此相適應,社會福利不能只免費提供,有償服務也應包括或低成本的服務,當然不能有償收費牟利。
3,在實施例中,社會福利應該社會。首先,不同的社會福利設施應該出板狀自我封閉,開放給整個社會,並通過社會福利的發展方式的社會化;二是社會福利機構應當既不是安排社會福利官員,也無法安排由公司或僱主,但必須通過廣泛的社會公共組織或協會機構來具體實施,因此, ,應逐步減少政府辦的福利和職業福利的規模,加快了各種社會公共機構(或組織機構)建設和規范化管理,運作,使其承擔起首要責任,落實各項社會公益事務。公共福利機構,非政府的技術應該成為中國社會福利實施方案的發展方向。
4,在服務級別結構,社會福利應該是多層次的。這應根據社會和生活水平,社會福利多級分層結構不同成員的不同需求,以滿足不同層次的社會福利人士的多方位,多層次的需求;並以家庭,社區仍然有空間來充分發揚了中國民族的傳統美德。目前有一些保障措施,如養老負擔能力是舊的,甚至已經進入了往往是因為現有的政府福利較差的條件孤兒院,並停止的願望。這需要改變傳統的觀念,根據老人和承受能力等建立福利設施的不同需求,否則政府辦的孤兒院,永遠只能被剝奪,收入老人福利無生活來源,而不是孤兒院的真正意義社會化,這是決定中國的實際情況。酒店在建設一個新的社會福利制度的過程中,一些中國的社會福利制度相結合的教授和人民的傳統特色,比如物理安全和安全服務,以幫助各國聯合救災和發展生產生活的結合,社會福利和整合相結合的家庭安全等方面的發展,還是應該有所體現。
⑺ 談談我國反貧困社會工作領域社會發展的現狀與發展
全面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反思原來的反貧困政策。目前的反貧困,仍沒有脫離傳統的救濟式版反貧困理權念的羈絆。克服反貧困政策的缺陷與不足,需要專業社會工作的介入。專業社會工作的介入,是修正與彌合目前社會救助制度弊端、提升貧困群體"自助"能力的重要舉措。本文將全面分析社會工作介入反貧困的必要性以及社會工作在反貧困領域中的作用,希望引起人們對社會工作在反貧困行動中的功能的認識,在反貧困政策設計和具體實踐中注意發揮專業社會工作的功能,以期從社會工作專業化的角度發現反貧困行動新的可能路徑。
⑻ 社會工作的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
現代意義的社會工作首先發端於西方社會,它成為一門學科和專業,是近百年來的事。專業社會工作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而誕生,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1)萌芽期,即個人的慈善事業階段。
世界各國最早的社會工作,起源於貧民救濟或個人的慈善事業。英國是工業化的先驅,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失業。貧困、破產等社會問題大量產生。1601年英國伊麗莎白女王頒布《濟貧法》,正式承認政府有濟貧的責任。它規定,地方教區應當為所在地的居民充實救濟經費,為不能工作者及兒童准備糧食,為體力健全者准備工作。它的頒布,初步建立了社會救濟行政制度和救濟工作方法。
(2)發展期,即有組織的宗教活動階段。
1788年,德國漢堡市採用了一種救濟制度,即「漢堡制」。制度規定,在該市設立一個中央辦事處,統一協調管理全市的救濟事務。救濟方法為助人自助:為失業者介紹工作;將貧苦兒童送往職業學校習藝;將患病者送往醫院治療;對流浪乞討者不準施捨,目的是不使無業遊民依賴成性。1852年,德國愛爾伯福市進一步修正改良了救濟制度,使救濟制度更加科學、靈活和有效。
19世紀中期以後,隨著工業革命的進一步發展,失業與貧困問題開始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各種具有不同目標的民間慈善組織紛紛成立。1869年,倫敦成立了第一個慈善組織會社,致力於協調政府與民間各種慈善組織活動,推動民間的志願救濟活動。其後,英國其他大城市也群起仿效。該會社成立後9年,其影響遠達美國。1877年,美國的布法羅成立了第一個慈善組織會社,其後6年內,美國成立慈善組織會社的城市達到25個。慈善組織會社強調個人應對自己的貧窮負責,主張個人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維持本人的生活,並強調對個人或家庭開展調查,以保證所提供的經濟救助是給予那些「值得救濟的貧民」,即最有可能成為自立自助、能維持自己生活的申請救濟者。慈善組織會社對於社會工作專業化的建設有極大的貢獻。一方面,他們派「親善訪問員」訪問申請救濟者,了解他們的社會前景,按照情況的不同,採取相應的救濟措施。這種強調「個性化」的方法,促使了個案社會工作的產生。另一方面,他們在促進救濟機構、慈善組織為解決社區問題方面採取協調合作的方法,也為社會工作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以1884年英國倫敦創辦的湯因比館和1889年美國芝加哥創辦的霍爾館為重要標志的英美等國的「睦鄰組織運動」,則強調社會工作應當以整個社區為工作對象,以促進全面的社會福利為目的。「睦鄰組織運動」為社會工作介紹了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兩個新的工作方法,為社會工作的專業化奠定了基礎。
(3)專業化時期,即科學的專業服務階段。
⑼ 社會工作在中國的發展狀況
親,您的問題也問得太大了,需要寫一篇論文回應?
首先,我假設你問的是版「專業社會工作」的發權展狀況,那麼:
一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發展狀況:目前據說我國有兩百多所高等院校設置社會工作這個專業。但是師資往往不是社會工作專業出身,稍好一點多是心理學、社會學、馬哲之類的老師在教。而學生畢業後從事本專業的工作並不多。
二社會工作實踐的發展情況,上海可以說是較早發展社工服務的一個城市,但是自2007年深圳開始推動這個工作之後,就是珠三角這邊,特別是深圳、東莞以及廣州的推動力度較大,包括推動社工服務、政策配套都相當到位。廣東省還成立全國首個目前也是唯一的社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