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寧波發展的論文1500左右
給你點資料,自我對你有幫助!寧波是中國華東地區重要工業港口城市和對外貿易口岸,是長江三角洲區域中心城市和重樞紐.2007
從2007年的國內外環境看,中國對外貿易發展仍然面臨較為有利的條件,但考驗和挑戰也在增多,一些新的趨勢和動向值得關注。
1.世界經濟增速放緩,但基本面仍然較好
據IMF最新預計,2007年世界經濟將增長4.9%,比2006年低0.2個百分點。世界三大經濟體中,美國經濟增長受房地產降溫的影響可能出現小幅回調。但目前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和利潤率都處於較高水平,投資仍將保持平穩增長,房地產市場降溫對消費支出的影響有限。美政府部門和投資機構大多認為此次調整是溫和的,整體經濟不會出現衰退,增長率將維持在2.7-3.5%。歐元區內需增長勢頭較好,失業問題有所緩解。雖然利率上升和歐元走強可能對經濟增長造成一定影響,預計增長率仍將保持在2%左右,處於近幾年的較好水平。日本經濟在出口帶動下已走出通縮,私人消費和設備投資穩健增長,經濟復甦步伐將進一步加快,盡管出口可能受美 國消費需求減弱等因素影響,但經濟仍可實現2%左右的較快增長。
2.國際市場能源資源價格有望高位回落,但不確定性因素較多
隨著世界經濟增長有所放緩,各國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能源資源利用率繼續提高,全球對能源資源的需求將會有所回落。近幾年需求和價格上升帶動了產能和運力擴張,供給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從市場供求角度看,價格有望高位回落。目前,國際油價已回落到每桶60美元以下,銅、鋁等有色金屬價格也有所下降。但是,由於能源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比較復雜,供應安全問題依然存在,導致未來能源資源價格走勢仍不明朗。
3.國際貿易和經濟合作仍將繼續發展,但貿易保護主義威脅也在增加
2007年,國際貿易仍將繼續擴張,跨國投資依然活躍,世界貿易量仍將增長7%以上。但是,由於多哈回合談判中止,多邊貿易體制受挫,許多國家在全球化沖擊下,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困難增加,世界范圍內的貿易保護主義將進一步加劇。中國面臨的貿易摩擦形勢更加嚴峻,摩擦從個案轉向體制層面,從勞動密集型產品向其他產品延伸,從反傾銷向多種貿易保護手段擴展,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據商務部統計,2006年前三季度,共有23個 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特保調查70起,案件數量為歷年同期之最。
4.中國經濟總體形勢較好,但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中國經濟仍處於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的發展階段。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開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全面推進「十一五」規劃,都將增強經濟增長的內需動力。與此同時,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體制機制不完善等深層次矛盾還沒有根本解決,投資、信貸回落的基礎還不穩固,國際收支不平衡矛盾仍在加劇。總體上看,2007年中國經濟有望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但宏觀調控和深化改革的任務依然艱巨。
5.中國繼續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但吸收外資面臨新考驗
由於經濟持續增長、市場容量大、產業配套能力強、基礎設施完善、勞動力成本較低、社會政治穩定等優勢,近年來中國一直是跨國公司投資的首選地之一。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中國的外向型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但是當前中國吸收外資也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內大規模的製造業產業轉移趨勢有所減緩,一些跨國公司出於分散風險的考慮,加大了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力度;中國一些地區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成本優勢有所減弱;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也對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今年10月,中國商務部發布了《商務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一五」期間,中國將在繼續保持外貿適度增長的基礎上,著力提高對外貿易的競爭力和綜合效益,加快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綱要》的深入實施,將推動中國對外貿易持續健康協調發展。
綜合考慮以上因素,初步預計,2007年中國對外貿易將增長15%左右,比2006年的增長速度略有放緩,進出口總額有望達到20000億美元。文秘雜燴網 http://www.rrrwm.com
B. 寧波省歷史文化
寧波市位於浙江省東部,地處長江三角洲的寧紹平原東端,瀕臨東海。寧波城處在餘姚江和奉化江匯合為甬江的三江兩岸,故簡稱「甬」。寧波是浙江省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我國首批對外開放沿海港口城市、計劃單列市和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內「河姆渡文化」,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
寧波境內的地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部是丘陵,東北部、中部是寧紹沖積平原。主要山脈有四明山、天台山。山海之勝,江河之美,造就了寧波得天獨厚自然條件和富饒豐足的物產環境。
一、「寧波」市名的由來
寧波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夏代。據志書上載:「夏時有堇子國,以赤堇山為名,後加邑為鄞。」 赤堇山有兩處,一在今鄞縣天童、寶憧一帶 ,一在奉化境內。「鄞」的名稱最早就是這樣來的。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分封制,設郡縣制,正式建立了鄞、鄮和句章三個縣,歸屬會稽郡。據說當時海外人民到寧波來集貨貿易的很多,所以把附近的山叫鄮山 ,又設立鄮縣。鄮即「貿邑」兩字的合寫,意即貿易的地方。
漢朝時,這三個縣的范圍大致是:鄞縣包括現在的市區、西南郊和奉化東南一帶,縣治在今奉化白杜;鄮縣包括江東區以東,鄮山以北的地方,縣治就在鄮山;句章包括江北到慈溪一帶,縣治在今江北區乍山鄉城山渡附近。自漢到南北朝,建置和范圍沒有大的變化。
到了隋代,把鄞、鄮兩縣都並入句章,縣治設在小溪(今鄞縣鄞江橋),唐武德年間又將句章改為鄞州,不久又改稱鄮縣。直到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設立州治,因附近有四明山,就稱為明州,把鄮縣分成鄮、奉化、慈溪和翁山(今定海縣)四縣、歸屬明州。州治開始在小溪,後來就遷到三江口。元和年間,又在鄮縣東面設一望海鎮。
五代時,州縣合治,鄮縣也改稱鄞縣,望海鎮改為望海縣,後又改為定海縣,又把象山也劃歸明州。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又成立昌國縣(即今定海縣)。這樣,明州范圍就大體上包括後來寧波的鄞、慈、鎮、奉、象、定幾個縣。
唐、宋間的明州,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海口,《四明志》有「海外雜國,賈舶交至」的記載,1974年和義路出土的唐代精美瓷器,就是經由寧波港出口的外銷瓷。唐代在明州還設立了專門管理外貿的機構——市舶司。當時從明州登陸來朝貢和貿易的,包括日本、高麗和一些東南亞的國家。到了宋代,明州和泉州、廣州並稱為全國三大對外貿易港,又是全國建造海船的重要基地,能夠建造可以容納五、六百人的大噸位海船。南宋理宗時,把明州改為慶元府,元代又改稱慶元路。
朱元璋平定方國珍後,因「慶元」有慶賀元朝的意思,又改為明州府。到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因明州的「明」字與明朝的國號相同,遂改為寧波府。由於當時的鎮海縣還叫定海縣,明州又緊靠鎮海,取「海定則波寧」之意。這就是今天「寧波」命名的由來。
二 、寧波文化與特產
(一)寧波幫的寧波人為一家人
聞名遐邇的「寧波幫」是寧波商人在開展商事活動中逐步形成並發展起來的一種群體稱謂,是歷史上著名的商幫。
勇創大業。有一句話說,無寧不市。這說明寧波人的創業精神。創業,既要有宏大長遠的目標,又要有堅忍不拔的實干。如同創建一座大廈,目標便是構建大廈的總體設計,實干則是建造大廈的鋼筋砂石。寧波地處海濱,田少人稠,在長期外出經商者中,涌現出一大批實業家,他們根在寧波,創業在上海、天津、武漢以及香港、台灣,還有的徙向海外,諸如虞洽卿、吳錦堂、王寬誠、包玉剛、邵逸夫、應昌期等等。從這些寧波商幫的人生經歷中,都可以發現寧波人自強不息、吃苦耐勞、勇闖大業的精神風貌。在上海的發展歷史中,寧波人創造了50多項第一,比如第一家銀行、第一家證券所等等,他們的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為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報效桑梓。這是一種愛國主義精神。凡是有寧波人在外地從事實業的地方,幾乎都有寧波同鄉會的組織,這些同鄉會都有一個共同的宗旨,扶助鄉親,報效桑梓。這種理念在寧波商幫當中體現得尤為明顯。當他們離別故土,走南闖北,艱苦創業,取得成效之時,不忘報效國家,不忘為故鄉父老鄉親造福。以邵逸夫的鄉情為例,可以從他珍藏的「三件寶」中得到證明:一塊銀元大小的泥土製品,周圍鑲嵌著一圈稻穀,正中是穀粒鑲成的兩個字「鄉土」,反面是一個「壽」字;一把銀制的古式鑰匙,上面刻著四個字:「桑梓鑰匙」;一塊石頭鎮紙,上面有邵氏先人的手跡。邵逸夫的人生格言更為明確:「我要為國家富強多做些事情。」他捐贈了10多億資金,用於祖國各地的科教事業。大氣開放,勇創大業,報效桑梓,這也是「自強不息,堅忍不拔,勇於創新,講求實效」的浙江精神的重要內涵,也是浙江精神在一個區域的具體展現。作為寧波人,我真誠祝願寧波精神在推動寧波的經濟發展、提升寧波父老鄉親的文化素養等方面,顯示出強大威力。
(二)「寧海舞獅」,寧波別樣的舞蹈藝術
寧海素稱「獅舞之鄉」。獅舞源於佛教,始於唐代,盛行於明清。人們在敬神祭祖時,常通過獅舞的習俗寄託豐收、太平的美好願望。獅舞一般在正月或喜慶節日,由獅子班這一特定的組織進行活動。每遇獅子班進村演出,都有專人報信,吹號、敲鑼、打鼓、放鞭炮,熱鬧非凡,示意吉祥降臨。先在祠堂、廟宇表演給祖宗、諸神觀賞,以顯示坦盪、虔誠,然後再去廣場,形成獅舞的高潮。「寧海獅舞」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既有表現山區獅子猛勇性格的武獅舞,也有表現沿海地區獅子溫順性格的文獅舞,而介於山海之交的地區則融兩種風格為一體,成為文武獅舞。
(三)「中國開漁節」,漁文化的生動實踐
寧波漁民自古以來就有開捕祭海的民俗。當地政府和有識之士將漁民的自發儀式上升為一個海洋文化的盛大典禮,集文化、旅遊、經貿活動於一體,賦予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漁鄉特色。傳統的祭海儀式表達了漁民出海平安的祝願;「藍色保護志願者」行動體現了人們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意識;而鑼鼓齊鳴、千帆競發的開漁盛況吸引了來自全國的數十萬遊客。
寧波的象山半島擁有800公里的海岸線,象山縣是全國漁業大縣,捕撈業在當地海洋漁業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為喚起漁民對海洋資源日趨衰減的憂患意識,教育漁民自覺保護海洋資源,自1998年始,象山縣委、縣府首創中國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開漁節的活動內容,在改革傳統習俗的基礎上,賦予體現當代漁民精神風貌和社會文化特色的積極成份。以祭海、放海(放魚苗和海)、開船等儀式表達政府和社會各界歡送漁民出海,祝願他們出海平安,滿載而歸;引導廣大漁民熱愛海洋,保護和合理開發海洋資源。
開漁節以「開漁」為號召,請來四方客人,舉行帶有「海」字文化特色的文藝活動,利用開漁節這一文藝舞台,演奏開發海洋、保護海洋、經貿洽談、濱海旅遊、學術交流等推動發展經濟的交響曲
(四)寧波服裝和國際服裝節
寧波服裝的特點:第一、寧波是中國近代服裝的發源地,中國的第一件西服、第一件襯衫、第一件中山裝都出自寧波裁縫之手。第二、寧波是中國最大的服裝產地之一,服裝產量佔全國總量的約12%。第三、寧波是中國最重要的服裝出口城市之一,每年全市服裝自營出口可達近30億美元。第四、寧波市是擁有國家級服裝品牌最多的城市,擁有雅戈爾、杉杉、羅蒙、太平鳥、唐獅、培羅成等一大批全國著名服裝品牌。第五、寧波擁有全國唯一的服裝博物館;6、寧波擁有全國一流的服裝院校。
寧波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寧波國際服裝節是寧波市綜合性大型文化經貿活動。依託寧波這一中國最大的服裝產業集聚基地,通過舉辦系列的服裝文化、服裝經貿和藝術交流等活動,擴大寧波對外影響,豐富市民文化生活,促進了寧波國際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至今,寧波國際服裝節已經連續成功舉辦了十屆,被評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十大節慶」之一,在全國各類服裝節中唯一獲得這一殊榮。
(五)「中華民族的文化搖籃」,寧波河姆渡文化遺址
為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址。位於寧波餘姚羅江鄉河姆渡村東北,面積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有4個相繼疊壓的文化層,其中第三、四層是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地區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層,距今約6000—7000年,出土文物內容非常豐富,有人工栽培水稻的大量遺物,有數以萬計的,刻有較為精細的裝飾花紋的陶器、骨器等。其中人工栽培的水稻,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農作物。河姆渡遺址大量文物的發現,證明早在6000—7000年以前,長江下游已經有了比較進步的原始文化。
(六)別具風味的「臭冬瓜」
「臭冬瓜」為寧波人最愛吃的家常小菜。風味獨特,奇香味美,健脾開味,老少皆宜。「臭冬瓜」是用冬瓜切塊,煮熟後涼透,再撒上細鹽、麻油等調料。吃法非常奇特,把煮熟的冬瓜塊放「臭鹵」中浸泡吃,世間少有。
(七)寧波湯圓
湯圓原名元宵,據考證寧波湯團始於宋元時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它用當地盛產的一級糯米磨成粉做成皮,以細膩純凈的綿白糖、黑芝麻和優質豬板油製成餡,具有香、甜、鮮、滑、糯的特點,咬開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粘,鮮爽可口,令人稱絕,因而享譽海內外。寧波民間每逢正月初一早晨,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要吃寧波湯團,以示歡樂、團圓、吉祥之意。一些海外僑胞每逢佳節,總愛吃碗湯團以寄託思鄉之情。自1982年起,寧波湯團已成為浙江省向海外出口的第一個點心品種。1997年入選為中華名點小吃。
(八)寧波溪口千層餅
在溪口製作千層餅始於清光緒年間,已有100多年歷史。它外形四方,內分27層,層次分明,金黃透綠,香酥鬆脆,甜中帶咸,咸里帶鮮,風味獨特,食後令人口齒留香,百食不厭。
溪口千層餅多次獲得國家和省級名特產品獎,成為中外遊客品嘗和饋贈親友的旅遊食品,特別是背井離鄉的海外遊子,都喜歡托回鄉的親友帶些回去,以慰思鄉之念。千層餅除暢銷浙東一帶外,還遠銷日本、東南亞國家和港、澳、台地區。
(九)「跑過三關六碼頭,吃過奉化芋艿頭」
寧波奉化芋艿頭是寧波有名的傳統土特產,以奉化前葛產的芋艿頭最負盛名。芋艿頭富含澱粉、維生素C、鈣、磷、鐵等成分。芋艿頭的食用方法很多,可以紅燒、蒸煮、鹽烤或鹹菜汁烤著吃,也可以燉排骨吃,「排骨芋艿煲」已成為寧波餐桌上的一道名菜,吃起來別有風味。
三、寧波的歷史名人
(一)「出世之才,遂兼五絕」的虞世南
虞世南,字伯施,寧波餘姚人。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少年時學於顧野王,十年精思不懈,文章文明於世。初為隋煬帝近臣,入唐後,為弘文館的學士,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子(故世稱虞永興)。甚得唐太宗的敬重,死後贈禮部尚書,並繪像於凌煙閣,為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太宗曾詔曰:「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
虞世南幼時從智永學書,得王氏家傳,所以其書筆致圓融豐腴,外柔內剛,血脈暢通。其作品在元代就已很稀少,今所見存從帖中之外,有《孔子廟堂碑》、《破邪論》、《汝南公主墓誌》、《摹蘭亭序》等。《唐人摹蘭亭序三種》其中之一傳為虞世南的墨跡。
(二)「心學大師」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寧波餘姚人,明代重要的思想家。因築室餘姚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他所創立的學說不僅名滿一時,並且左右了思想界幾達百年之久。他發展了陸象先的主觀唯心主義,成為理學史上的一大流派—心學,在中國思想史上起過重要作用。他認為「萬事萬物不外於吾心」,「心明即是天理」,提出「致良知」說。強調「知行合一」,要求把不善念頭在內心活動過程中及時克服,但又從道德修養上強調不能只說不做,主張能行才是真知。他的學說在明朝中期以後影響很大,還流行到日本,稱為「陽明學」。起著作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是《傳習錄》和《大學問》。
(三)「忠臣孤子」黃宗羲
黃宗羲,中國明末清初史學家,思想家。寧波餘姚人。字太沖,號南雷,學者尊為梨洲先生。其父因東林黨獄被閹黨迫害而死。崇禎帝即位,宗羲赴京為父鳴冤,被許為「忠臣孤子」。清順治二年(1645)清軍南下,弘光政權崩潰,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他募鄉民在餘姚舉兵抗清,時稱「世忠營」。魯王政權授以監察御史兼職方之職。兵敗返回故里,課徒授業,著述以終,至死不仕清廷。黃宗羲為學領域極廣,成就宏富,史學造詣尤深。他身歷明清更迭之際,認為「國可滅,史不可滅」。他論史注重史法,強調征實可信。所著《明儒學案》,搜羅極廣,用力極勤,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學術思想史專著。在哲學上,認為氣為本,無氣則無理,理為氣之理,但又認為心即氣,盈天地皆心也。在政治上,他深刻批判封建君主專制,提出君為天下之大害,不如無君,主張廢除君主一家之法,建立萬民的天下之法。他還提出以學校為議政機構的設想。他精於歷法、地理、數學以及版本目錄之學,並將其所得運用於治史實踐、辨析史事真偽、訂正史籍得失,多有卓見,影響及於整個清代。他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學、經學、地理、律歷、數學、詩文雜著為類,多至50餘種,近千卷。著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明史案》(迄今未見)、《明文海》、《大統歷推法》、《四明山志》等。
(四)《明史》總修撰人萬斯同
萬斯同,字季野,號石園,寧波鄞州人。清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浙東學派」的重要成員。年輕時受業於黃宗羲,博覽諸史,並潛心攻讀《明實錄》等史籍,尤為熟悉明代掌故,曾撰《明史稿》一書。清康熙皇帝下詔纂修《明史》,萬斯同以布衣身份參加,雖不署銜,不受俸,但實際上他是《明史》的總修撰人。在史學上成就巨大。
(五)「京劇大家」.周信芳
周信芳,名士楚,藝名麒麟童,慈溪人,著名京劇演員,工老生。出生藝人家庭,七歲從陳長興學戲,並以七齡童藝名開始在杭州演出。五四運動前後,受新文化運動思想影響,曾演出《宋教仁》、《學拳打金剛》等新戲,抨擊袁世凱等。長期在上海演出,曾受譚鑫培、馮子和等影響;並與王鴻壽、汪笑儂、潘月樵等協作,編演、移植了許多劇目。藝術上勇於革新改造,繼承和發展了民族戲曲的現實主義表演方法,塑造了許多具有鮮明性格的典型人物,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影響很廣,世稱「麟派」。代表作有《四進士》、《徐策跑城》、《蕭何月下追韓信》、《清風亭》等。曾先後擔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華東戲曲研究院院長、上海京劇院院長、中國戲曲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戲曲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等職。論著編為《周信芳戲劇散論》,常演劇目編為《周信芳演出劇本選集》,另出版有記錄其舞台藝術的《周信芳舞台藝術》一書。
C. 求一篇關於寧波歷史的小論文,1500字
寧波歷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先民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河姆渡文化。春秋時為越國地,戰國中期以後為楚國轄地。公元前222年,秦定楚江南地,置鄞、鄮、句章3縣,屬會稽郡。兩漢、三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3縣除隸屬的州、國和郡名時有變動外,其區域范圍基本未變。隋開皇九年9589年,3縣同餘姚合並,稱句章縣,縣治置小溪(今鄞州區鄞江鎮),仍屬會稽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鄞州,設州治於三江口(現寧波老城區);武德八年(625年)改稱鄮縣,屬越州,縣治復置小溪。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設明州,轄鄮、
慈溪、奉化、翁山4縣,州治也在小溪。唐長慶元年(821年)州治從小溪遷至三江口,並建子城,為其後一千多年來寧波城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據記載,寧波最早的城垣為東晉隆安四年(400年)劉牢之所築,稱筱牆,故址相傳在今西門筱牆巷一帶。
五代稱明州望海軍。北宋建隆元年(960)稱明州奉國軍。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置沿海制置使,轄溫台明越四郡。南宋慶元元年(1195)升為慶元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稱慶元路。大德七年(1303年)設浙東道都元帥府。
朱元璋吳元年(1367年)稱明州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為避國號諱,改稱寧波府。寧波之名沿用至今。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設寧紹台道,駐寧波。1927年劃鄞縣城區設寧波市。
1949年5月浙東解放,鄞縣城區建置寧波市,城區亦為寧波專署駐地。1983年撤銷專署,實行市管縣體制,隨著北侖深水良港的開發建設,寧波逐漸由河口城市向海港城市演進,並形成三江、鎮海、北侖三片濱海臨江發展的空間格局。1986年寧波列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計劃單列市。
寧波為何簡稱「甬」呢?「甬」在《辭海》里是指鍾柄。因「甬」字在古文中與鏞字相通,所以其本義是指大鍾。另外,從「甬」的字形來看,也很像我們平時在寺院里看到的大鍾形狀。而「甬」作為寧波的簡稱,則早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已出現了。當時,寧波這塊地方還不叫寧波,僅有鄞和句章兩個地名,隸屬於越國,是越王勾踐的領地。春秋後期成書的《國語·越語》載:「勾踐之地,東至於鄞。」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十年後一舉攻破吳國,生擒吳王夫差於姑蘇山上,然後將其流放到荒涼的舟山島。對這段歷史,《國語·越語》記載道:「請達王甬句東。」春秋時期左丘明所著的《左傳》也寫道:「請使吳王居甬東。」300多年後,司馬遷在《史記·吳世家》中再一次提到「甬」這個地方「越滅吳。勾欲遷吳王夫差於甬東,予百家居之,後夫差自盡。」史料中講的「甬」和「句」,就是指今寧波,而「甬東」、「甬句東」則是指現在的舟山島。
對「甬」字的來歷,三國時期的韋昭在《國語·吳語》註:「甬,甬江。」就是說「甬」這個地名源於甬江,而甬江又源於甬山。甬山就是今天鄞縣與奉化交界處的江口鎮塔山,發源於四明山麓,是雪竇山的余脈,山南為奉化,山北為鄞州。《奉化志》上講,甬山的得名是這座山很像覆置的大鍾,且山上水源豐富,像泉水一般湧出來,而「甬」 即含「涌」的意思,故稱甬山。如今《辭海》里解釋:「甬,浙江省寧波市的簡稱,因境內有甬江而得名。」
在春秋時期,鄞、甬地名己十分出名,而且地域遼闊,到秦朝(公元前222年)建鄞縣時,它的地域包括今鄞西以及奉化全境和寧海、象山一部分,縣府設在今奉化市的白杜村,其境內惟一通向大海的這條甬江,成為這一地區通往外界的主要水道。所以,當時甬江名氣己很大,鄞、甬兩個地名同時並存,指同一地域,但那時所指的甬江,是從剡江、鄞江和奉化方橋方向流來的東江匯合處開始,一直到鎮海口出海為止,而不是指今天的甬江。現在己將從甬山流至寧波市區新江橋的長達121公里江段稱為奉化江,而把奉化江和餘姚江匯合於寧波市三江口至鎮海口的22公里江段稱為甬江。
古時將甬江流經的區域都稱為「甬地」,盡管這塊土地的名稱曾經歷多次變遷,但「甬」始終作為它的簡稱,延續至今。
寧波春秋時期為越國境地,秦時屬會稽郡的郭、貿、句章三縣,唐時稱明州;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將明州府改為寧波取"海定則波寧"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D. 寫一篇關於寧波歷史的小論文
問一下,你是不是李興貴的、
E. 幫我找 一篇關於寧波歷史的議論文1500字左右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自己是土生土長的江南人,對於江南風物以及城市格局早已熟諳,因此,本次考察我並未對寧波生出特殊的感慨,但其中的奉化之行卻不自覺地觸動了某一根文化神經,發散出些許思緒。奉化的招牌便是溪口蔣氏故居,遊客都是沖著這個名頭去的。我對此雖是仰慕已久,但也心存警惕。名人故居之類的風景,我也見得不少,但鮮有維持原貌並開發良好的,大多喪失其本來面目和歷史厚重感,淪為購物廣場或是度假場所。盡管已有心理准備,一早就知道這樣的景點可能會是怎樣的情形,會有怎樣的布置,怎樣的格局,怎樣的待客之道,但當真到了那兒,眼前的景象卻依舊讓我感到一絲不快和遺憾。蔣氏故居中的許多建築是原址重建的,里頭的擺設也都是贗品,換句話說,就是「假古董」。這種情況,很多地方都存在。誰都很無奈,經歷了太多的戰火和動亂,老建築大多無法完整保存,後人不管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去重建,到底是對歷史的一種追溯,多少是要肯定的。只不過最大的問題是這種追溯往往演變成遺跡的現代詮釋版,這樣的詮釋又或多或少帶有迷信和宿命的成分,不倫不類,難免讓人啼笑皆非。在蔣氏豐鎬房,我們聽到導游這樣解釋建築布局:房屋布局缺了一角,預示蔣介石日後只能偏安一隅。如此說法,遊客自然是付之一笑,不去深究。而我,只能啞然無語,並選擇撇開導游,自行游覽。用這種視角去解釋建築及其背後的歷史,實在乏味得緊,也低俗得緊。這種解釋的背後,實際上是歷史文化開發的無力。在現今的景點開發中,商業大行其道,其中又以餐飲和購物為最。對於尋常園林和尋常山水,上述刺激消費的方式無疑是最快捷和有效的,但對於一些有特殊歷史文化背景的名勝而言,我們需要更好的思維和方式。寧波由於地理原因,具有旅遊價值的自然山水並不多,即便是奉化溪口的風光,在江南來看,應不入上品。寧波的特色在於其歷史文化山水,如天一閣和蔣氏故居。這樣的山水只有置於特定的歷史文化氛圍中才能釋放出光芒,因此,經營這樣的山水不同於經營自然山水。經營歷史文化山水,首先在於對歷史的正確解讀,其次在於意境的營造和文化的傳遞。蔣氏故居確實是個有歷史的地方。妙高台是當年蔣介石下野後的決策所在地,可以說是影響了中國的發展進程,而小洋房等地亦有其特殊意義。如此豐富的歷史背景豈是簡簡單單幾幅照片和「假古董」的陳列能夠完全表達的?說實在,整個蔣氏故居唯一給我留下印象的,不是什麼豐鎬房,也不是什麼小洋樓,而是掛在牆上的蔣經國當年惜別溪口老家時寫的一段文字,感人之深,讀之欲淚。我想,人們來到這里,是希望了解那段歷史的真相。如果能將那段歷史的脈絡在這個特殊的相對真實的環境中盡可能地梳理清楚,並正確解釋給遊客,那將取得不同凡響的效果,而不是現在我們看到的一陳不變的擺設和風水先生式的滿口胡謅。天一閣的歷史文化意蘊就更濃了。余秋雨先生在《風雨天一閣》一文中曾細細描摹,我這里就不贅述了。但目前我們看到的天一閣似乎並不以藏書樓的本來面目示人,而變成了園林和所謂的「麻將博物館」等不相乾的事務,不免讓人感到莫名的滑稽。現在我們看到,人們依然以經營尋常園林和尋常山水的方式經營著以天一閣和蔣氏故居為代表的一大批歷史文化遺跡,不能不說是莫大的遺憾。讓遺留的古跡為逝去的歷史作正確的註解,讓正確的註解告訴現在的人們真實的歷史,是歷史文化山水保護與開發的重要使命。
F. 有沒有論文高手來幫個忙,採納100懸賞再追加。要求寫一篇主題圍繞寧波地域文化的《寧波博物館》的論文
寫駁論性的文章,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要對准靶子。寫駁論性的文章,首先要擺出對方的謬論或反動觀點,樹起靶子。怎樣樹起靶子呢?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概述。即用概括的語言,將所批駁的敵論復述一下。並且還要強調出敵論的弊端。概述時,可適當引用一些原詞句,但要有重點,傾向性要鮮明。二是摘引。即把反面材料的關鍵部分或有關部分,摘錄下來,然後對准靶子,進行駁斥。可以引用一些較為典型的事例,和古典名句。更加強有力的證明自己的觀點。
②要抓住要害。魯迅說:「正對『論敵』之要害,僅以一擊給予致命的重傷。」對謬論,一定要抓住其反動本質,深入地進行揭露和批判。
③要注意分寸。對於敵人的反革命謬論和人民內部存在的錯誤思想,必須加以區別。對敵人,要無情揭露,痛加批駁,給以致命打擊;對於人民內部的錯誤思想,就要本著「團結——批評——團結」的原則,決不可相提並論。
6題型示例
1、先確立一個論點。全文圍繞這一論點展開論證。對「開卷有益」這種說法,既不能全盤否定,寫駁論文;也不宜全盤肯定,寫成立論文。因為這種說法既有它正確的一面。又有它不夠全面的地方,所以對這個看法要採取「一分為二」的方法進行分析,肯定其有益的一面,否定其有害的一面,從中總結出正確的論點來。只有這樣才能對這一說法作出合乎事實的評價,最終達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2、運用「一分為二」的方法進行分析,要防止出這樣一個毛病:自相矛盾。一會兒說開卷有益,一會兒說開卷有害,令人不知所雲。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文章中還要將二者的聯系點明,才算把道理真正說透。
3、從論證方法看,如果所讀的書是壞書,則開卷未必有益,這里可以採取例證法,並輔之以引證法和喻證法,用前幾年社會上黃書泛濫成災毒害青少年作為事實論據,用名人名言作為理論論據,充分論證黃書的害處和讀好書的益處。在此基礎上,再把這兩者辯正地統一起來。說明我們中學生既要多讀書,又要慎重地加以選擇、讀好書。這樣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就將問題說得比較全面而深刻,文章也就具有了不可辯駁的邏輯力量。
導思:這是一篇給材料作文。該題雖然規定了作文題目,但仍給學生思維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從文體來看,寫議論文是最好的選擇。學生可以從是非觀、處世態度、治學精神等方面談自己的看法,闡述自己的見解和主張。要寫好議論文,必須做好以下三點:
1、確定論點。根據命題提供的材料,可從不同角度提煉出諸多觀點,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選准一個論點充分論證。
2、選好論據。論據能起到充分證明論點的作用,論據選擇要遵循兩個原則:①真實確鑿,不能有虛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說服力,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3、組織好論證結構。最常用的結構一般為「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G. 寧波的歷史背景
寧波位於我國東海之濱,大陸海岸線中段,長江三角洲南翼,東有舟山群島為天然屏障,北瀕杭州灣,西接紹興市,南臨三門灣,並與台州的三門、天台相連,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和長江三角洲南翼經濟中心。
寧波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2℃,平均氣溫以七月份為最高,達28.8℃,一月份最低,為4.2℃。全年無霜期一般為230天至240天,年平均降水量為1300毫米至1400毫米。五月至九月降水量佔全年的60%。
寧波轄海曙、江東、江北、鎮海、北侖、鄞州六個區,寧海、象山兩個縣,慈溪、餘姚、奉化三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9365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560平方公里。
寧波是一個古城、一個商城,也是一個港城。古老文明為寧波積累了深厚的歷史底蘊,現代文明使寧波充溢著無限的活力和生機。寧波人正是在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的交融中,不斷鑄就著新的輝煌。作為全國首批文明城市之一的寧波,正以她獨特的魅力、蓬勃的活力向著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的目標大步前進。
寧波是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副省級計劃單列市、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規權力的「較大的市」,以「誠信、務實、開放、創新」作為城市精神的寧波,集諸多榮譽於一身: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市、中國品牌之都……這些耀眼的榮譽無一不昭示著寧波的魅力。
寧波是一個名人輩出的城市,涌現過王陽明、黃宗羲等一批大思想家、哲學家和歷史名人,目前寧波籍的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已超過90位。世界船王包玉剛、工商巨子王寬誠、影視巨頭邵逸夫等一批國際名流,形成了享譽海內外的「寧波幫」。在「2005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上,寧波位列200個城市中的第6位;在「2005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排行榜」上,寧波在100個城市中列第7位;在《福布斯》「2005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上,寧波在100個城市中名列第7位。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5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城市」中,寧波位居第18位;在「2005全國百強縣(市)」中,寧波所轄縣(市)全部入圍。
人口規模:2005年底,寧波市擁有戶籍人口556.70萬人,其中市區213.42萬人。按戶籍分農業人口為374.09萬人,非農業人口為182.61人;按性別分為男性280.35萬人,女性276.35萬人。按2005年底戶籍人口計算,全市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76人。
2005年末人口結構
人口自然變動:2005年,寧波市出生45185人,人口出生率為8.12‰。死亡33635人,人口死亡率為6.0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08‰。寧波市已經連續9年人口自然增長率低於5‰。
地區生產總值:2005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2446.4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5%。
財政收入:財政收入與經濟總量同步增長。2005年,寧波市共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66.50億元,同比增長16.4%。其中中央財政收入254.12億元,增長15.0%,地方財政收入首次突破200億元大關,達212.38億元,增長18.0%。財政投向重點突出,其中教育、社會福利及勞動保障投入進一步加大,全年教育支出31.27億元,增長19.4%;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支出5.72億元,增長32.4%;社會保障補助支出10.01億元,增長22.6%。
H. 關於寧波歷史的小論文
寧波歷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先民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河姆渡文化。春秋時為越國地,戰國中期以後為楚國轄地。公元前222年,秦定楚江南地,置鄞、鄮、句章3縣,屬會稽郡。兩漢、三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3縣除隸屬的州、國和郡名時有變動外,其區域范圍基本未變。隋開皇九年9589年,3縣同餘姚合並,稱句章縣,縣治置小溪(今鄞州區鄞江鎮),仍屬會稽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鄞州,設州治於三江口(現寧波老城區);武德八年(625年)改稱鄮縣,屬越州,縣治復置小溪。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設明州,轄鄮、
慈溪、奉化、翁山4縣,州治也在小溪。唐長慶元年(821年)州治從小溪遷至三江口,並建子城,為其後一千多年來寧波城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據記載,寧波最早的城垣為東晉隆安四年(400年)劉牢之所築,稱筱牆,故址相傳在今西門筱牆巷一帶。
五代稱明州望海軍。北宋建隆元年(960)稱明州奉國軍。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置沿海制置使,轄溫台明越四郡。南宋慶元元年(1195)升為慶元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稱慶元路。大德七年(1303年)設浙東道都元帥府。
朱元璋吳元年(1367年)稱明州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為避國號諱,改稱寧波府。寧波之名沿用至今。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設寧紹台道,駐寧波。1927年劃鄞縣城區設寧波市。
1949年5月浙東解放,鄞縣城區建置寧波市,城區亦為寧波專署駐地。1983年撤銷專署,實行市管縣體制,隨著北侖深水良港的開發建設,寧波逐漸由河口城市向海港城市演進,並形成三江、鎮海、北侖三片濱海臨江發展的空間格局。1986年寧波列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計劃單列市。
寧波為何簡稱「甬」呢?「甬」在《辭海》里是指鍾柄。因「甬」字在古文中與鏞字相通,所以其本義是指大鍾。另外,從「甬」的字形來看,也很像我們平時在寺院里看到的大鍾形狀。而「甬」作為寧波的簡稱,則早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已出現了。當時,寧波這塊地方還不叫寧波,僅有鄞和句章兩個地名,隸屬於越國,是越王勾踐的領地。春秋後期成書的《國語·越語》載:「勾踐之地,東至於鄞。」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十年後一舉攻破吳國,生擒吳王夫差於姑蘇山上,然後將其流放到荒涼的舟山島。對這段歷史,《國語·越語》記載道:「請達王甬句東。」春秋時期左丘明所著的《左傳》也寫道:「請使吳王居甬東。」300多年後,司馬遷在《史記·吳世家》中再一次提到「甬」這個地方「越滅吳。勾欲遷吳王夫差於甬東,予百家居之,後夫差自盡。」史料中講的「甬」和「句」,就是指今寧波,而「甬東」、「甬句東」則是指現在的舟山島。
對「甬」字的來歷,三國時期的韋昭在《國語·吳語》註:「甬,甬江。」就是說「甬」這個地名源於甬江,而甬江又源於甬山。甬山就是今天鄞縣與奉化交界處的江口鎮塔山,發源於四明山麓,是雪竇山的余脈,山南為奉化,山北為鄞州。《奉化志》上講,甬山的得名是這座山很像覆置的大鍾,且山上水源豐富,像泉水一般湧出來,而「甬」 即含「涌」的意思,故稱甬山。如今《辭海》里解釋:「甬,浙江省寧波市的簡稱,因境內有甬江而得名。」
在春秋時期,鄞、甬地名己十分出名,而且地域遼闊,到秦朝(公元前222年)建鄞縣時,它的地域包括今鄞西以及奉化全境和寧海、象山一部分,縣府設在今奉化市的白杜村,其境內惟一通向大海的這條甬江,成為這一地區通往外界的主要水道。所以,當時甬江名氣己很大,鄞、甬兩個地名同時並存,指同一地域,但那時所指的甬江,是從剡江、鄞江和奉化方橋方向流來的東江匯合處開始,一直到鎮海口出海為止,而不是指今天的甬江。現在己將從甬山流至寧波市區新江橋的長達121公里江段稱為奉化江,而把奉化江和餘姚江匯合於寧波市三江口至鎮海口的22公里江段稱為甬江。
古時將甬江流經的區域都稱為「甬地」,盡管這塊土地的名稱曾經歷多次變遷,但「甬」始終作為它的簡稱,延續至今。
寧波春秋時期為越國境地,秦時屬會稽郡的郭、貿、句章三縣,唐時稱明州;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將明州府改為寧波取"海定則波寧"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I. 寧波的民俗、地域文化
清明上墳要吃麻糍立夏用紅茶或胡桃殼煮蛋,稱「立夏蛋」,相互饋送。用綵線編織蛋套,掛在孩子胸前,或掛在帳子上。小孩以拄立夏蛋作戲,以蛋殼堅而不碎為贏。七月三十夜插地香再就是大年初一吃年糕元宵。
補充: 寧波人過冬至風俗:舊時各家以蘆穄粉搓圓子,叫蘆穄湯果。後漸改為糯米粉圓子,加番薯粒,叫番薯湯果。先供灶神,再全家吃。俗稱「冬至小年夜」,俚語「冬至大如年,皇帝佬倌要謝年」。這天長輩囑咐小孩不可啼哭,大人也不打罵小孩,不可摔壞東西,否則視為不吉利。大族開祠堂門,具牲禮神祭祖,按丁分麻餅(吉餅)或分碗,女性不計在內。大戶人家在家祭祖,做「冬至羹飯」。祭祀陳設禁用紅色,燭用綠色,饅頭蓋藍色戳子,謂可「壓火」保安。冬至前夕,稱「冬至夜」,出嫁女兒須回夫家。俗諺「嬉嬉夏至日,睡睡冬至夜」,因冬至夜最長,夏至夜最短。是夕,睡前須洗腳,說是夕洗腳,冷天不開裂。這夜要比平常睡得早,以祈好夢。謂「冬至前夜夢最靈」,冬至早晨相互傳夢,長者為小輩「圓夢」,亦有趕至慈溪清道觀(今慈城,道觀毀於「文化大革命」)求夢者。冬至正時辰,拋擲蘿卜至屋瓦上,經雨淋日曬成干後,收集掛壁上,俗稱「冬至蘿卜」,說可治痢疾。以上習俗多已不行,但冬至後民間仍視為吃補葯、服補品的進補季節。再貼些別的。呵呵。廟祀 民國《鄞縣通志?輿地誌?廟社》載:「今之廟,即古之社也。古者,人民聚落所在必奉一神以為社,凡期會要約,必於社申信誓焉。故村社之多寡,即可覘其時民戶之疏密,此講地方史者所當注意也。茲編所載,雖不盡如上所謂,然神廟多處,其民居亦盛,村落凋亡地,其神廟亦多廢圮,於此亦可考見地方今昔興衰之故。蓋神社雖亦屬迷信之一,而其起源則與僧寺、道院絕殊,不可不表而出之也。」約在1933年,鄞縣城鄉共有517處廟祀,其中當時城區(一區至五區)有159處,這是崇神、信鬼、好祀的民間習俗的表現。《鄞縣通志》所載「廟社一覽表」的欄目,有名稱、地址、所祀之神、廟社組織、建修年月、廟下(廟腳)戶口、廟會報賽、地圖縱橫線交點、備注。在城區社廟中,廟下(廟腳)戶口在千戶以上的摘錄於下: 新水仙廟 在惠政鎮偃月街,祀水仙淵靈侯。廟社組織分周、韓、林、江、施五堡。宋時建,郡守趙以夫撰有碑記。清乾隆四十九年重修,全祖望撰有碑記。咸豐十一年毀於兵,同治二年重葺。廟下戶口一千四百餘戶、六千餘人。舊例元宵燈祭,八月十五日為神誕期,演戲致祭,今皆停止。是廟,傳為阿育王龍神之行館。 具體的 http://..com/question/79803326.html
J. 寧波傳統文化
1、番薯湯果
在寧波人的理解中,番薯湯果的名字和食材都有講究。番薯的「番」與「翻」同音,意思是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湯果又似湯圓,有著「團圓、圓滿」的意思。冬至吃一碗番薯湯果,吃的不僅是美味,更是來年的福分。
2、賽龍舟
城鄉賽龍舟主要在池塘、河流和湖泊中舉行,龍舟分青龍、黃龍、白龍等;賽龍舟一般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和八月十六舉行。前者相傳是楚國愛國詩人、三閭大夫屈原投汨羅江的日子,劃龍舟,表示人們競相營救。後者則為寧波的中秋節。
3、梁山伯與祝英台
寧波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的諺語。現梁祝故事以電影、戲劇、曲藝等各種藝術形式流傳,范圍非常之廣,涉及並流傳到歐美各國,被稱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4、舞獅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
5、八月十六中秋節
相傳南宋有一位宰相名為史彌遠,乃是明州(寧波)人。雖然人在京城臨安(杭州),但是熱愛故土,每逢八月十五便要趕回家,與家鄉的父老歡聚一堂。可是有一年,史彌遠因為公務纏身(接受官員宴請)晚了一天,八月十六才回到家。
想到不能與民同樂,史彌遠十分的苦惱。可沒想到,明州的百姓們徹夜未眠,只為等他回來再共同慶祝。自此之後,八月十六過中秋成了明州的傳統,延續至今。
這個習俗有據可查,民國《鄞縣通志·文獻志·習俗》提到:「一說謂史浩之子史彌遠,時任宰相,歸途受官員宴請而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