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美兩國發展歷史

中美兩國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3 02:18:02

Ⅰ 中美兩國的關系的歷史與發展狀況

中美關系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關系,中美兩國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成員,分別是回最大的答發達國家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美之間貿易的互補性很強,中美兩國人民在二戰時共同打擊日本軍國主義,有著良好的民間交往基礎。雖然中美之間貿易摩擦不斷,但是兩國政府深知合作才是最好的選擇。

Ⅱ 中美兩國從歷史發展歷程看有何不同

我很不明白,為什復么,老拿制中國跟美國比,這兩個國家很多地方基本就沒有可比性。
一、文化族群不同。中國是在單一的華夏文化族群,歷經幾個不同的歷史碰撞走到現在。美國是一個移民族群多元文化融合體。
二、中美經歷的社會發展階段不同。美國是一個年輕的國家,從歐洲殖民美洲到現在也才幾百年,而且,他們從一開始就直接接受了歐洲人帶來的資本主義,並且發展至今。中國上下五千的文明,從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然後民主共和,到現在的社會主義社會。我們的國家經歷了不斷蛻變發展的過程。
三、經濟轉型不同。中國從農業社會轉變到目前的工業經濟。
四、國家制度差異。封建制度、民主共和、共產主義

自己語言組織一下,我就不細寫了。

Ⅲ 中美關系的發展史

1949-1979年期間,即二戰結束後至中美建交之前的三十年,美國國內始終存在關於「如何對待紅色中國」的辯論。國際大環境和雙方共同利益,最終促成了中美關系的正常化。

1979-1989年是建交初期,中美雙方開始經貿和人文交往的談判,以人文交流為例,1979年後成千上萬的中國學生赴美留學,大大增加了中國對美國的了解。與此同時,人權問題和台灣問題也逐漸演變成了中美沖突的兩大症結。

1989-2009年期間是中美建交基礎消失又重建的過程,1991年蘇聯解體,中美建交最重要的基礎和共同利益消失,雙方關系岌岌可危。而第三次台海危機、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中美在人權和最惠國待遇問題上的長期拉鋸戰等歷史事件更是對中美關系構成很大的沖擊。在此階段,雙方開始重新思考,未來的中美關系將建立在怎樣的基礎之上。

2009-2018年是中美全面競爭的時期,從奧巴馬政府時期開始,中國逐漸成長為一個大國,開始對美國的地位發起挑戰。隨著各領域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美關系呈現出競爭大於合作的特徵。

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美國失業率提高、居民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對美國經濟造成了極大沖擊。中國則在此時保持了強勁的經濟發展勢頭,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與此同時,中國仍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

(3)中美兩國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中美關系進入「新階段」

與上世紀90年代初的那次相比,這次中美關系的大調整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前者正處於冷戰剛結束,美國的自信心爆棚;而中國開放剛十年,國力羸弱,美國自信自己能控制中美關系的走向。但這次,美國正處於危機所導致的焦慮時期,而中國遠非30年前之中國。力量對比的大變化意味著,圍堵心切卻因無力感所產生的焦慮情緒和行為,可能使美國的行為具有更多的非預期性。

就中國而言,我們已經有了更多的能力和工具去應對新挑戰,此時最需要的是理性和耐心,要有「以不變應萬變」的戰略定力。同時,也要習慣一些「新事物」。過去幾十年中美關系都是以合作為主,以後或許不得不習慣「以對抗代替合作」的新關系,做到斗而不破。

即便如此,也一定要認識到,在未來相當一個時期內,直到形成一個穩定的「新階段」之前,「新事物」帶來的中美關系不確定性已經大大增加。

在這個新階段里,美國並不必然要放棄很多領域內的「接觸」政策,但是「戰略圍堵」的成分會加大,比如在新近達成的《美墨加貿易協定》里針對中國的「毒丸條款」。預計,類似的「圍堵」設計將不會是個案,美國所謂的投資安全審查委員會所禁止的中國投資項目將會更多。

就算美國視中國為「競爭對手」並開始「圍堵」中國,美國精英態度的轉變並沒有改變美國民眾對中國的看法,根據芝加哥對外關系委員會2018年的數據,在1994-2002年,美國人視中國為威脅的比例高達57%,之後開始回落,2012-2014年間是41%左右,2015-2018年則是39%。

可見,盡管民意可以動員並發生重大變化,但美國目前的民意基礎不支持將中國視為「敵人」的政策。不過,美國精英對中國態度的變化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政策大轉型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Ⅳ 中美兩國歷史發展階段

美國現在是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在經濟、科技、軍事、流行文化(請注意是流行文化版)在全世界佔有領導地位,中權國現在在經濟方面體量居於第二,科技軍事與美國還有不小差距,但正在迎頭趕上;在文化方面,我們有自己的特色,雖然不能在全球引導潮流,但對東亞有儒家文化傳統的國家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另外需指出的是,我們中國現在正處在青少年成長期,而美國已步入中年,加以時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在世界上一定會取代美國的地位,成為推動人類和平發展的主導力量。

Ⅳ 中美關系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

1、1919威爾遜犧牲中國綏靖日本

在19世紀,美國的對華政策常常唯英國馬首是瞻,之後隨著實力的不斷增強,對華外交也逐漸獨立。1900年前後,歐洲列強各自在中國劃定勢力范圍。

為保護在華利益,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承認列強的勢力范圍和既得權利為前提,要求他們向美國開放。對中國來說,這一政策的正面意義是提出了要「保護中國領土和行政完整」。此後三十多年,「門戶開放」成為美國對華關系基本原則。

2、1945-1949羅斯福與杜魯門盟友撤離中美反目

和一戰時很相似,二戰開始階段美國保持中立,直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次日,美國向日本宣戰;同日,中國也正式對日宣戰,這時中日戰爭已經打了4年。

接下來4年中美進行了一系列合作:雙方達成5億美元的貸款協定,美國將軍史迪威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中美英三國在開羅舉行首腦會議,討論對日戰略,《開羅宣言》宣告日本必須歸還中國領土。

羅斯福關於戰後世界的構想中,中國扮演著重要角色。他的「四大警察論」,設想美、英、蘇、中,以類似世界理事會的方式來維持和平。把中國列入四強部分是出於禮貌,部分是因為美國在亞洲需要有一個支持者。因此,美國不顧英國反對,支持中國成為了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3、1972尼克松與基辛格借力中國抗衡蘇聯

朝鮮戰爭、台海危機、敵意的政策使兩國的正常關系中斷了20多年。

在此期間,雙方長達15年(1955-1970)的大使級會談只是各說各話:中國想要解決台灣問題、被美國凍結的資產;美國勸中國放棄武力統一、加入限制武器的談判。136次會談只達成了一個協議,西方媒體稱之為「聾子的對話」。

4、1989老布希艱難維持中美關系

中國駐芝加哥前總領事王立向記者描述老布希和基辛格的分別:「基辛格跟你見10次也不記得你是誰,老布希見過你一次就認得你了。」這天分顯然對從政有利。

1989年1月,老布希就任美國總統。僅僅一個月後,他的第一次出訪就是到中國——這在美國總統中是前所未有的。

1970年代當駐華聯絡處主任那段經歷使他對中國懷有特殊感情。所以他擔任總統後親自主持對華政策,而不是由國務院或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一些美國的中國學家說他就像是「國務院中國處的主管」。

黨內的保守派反對他一上任就訪問中國,剛好日本天皇去世,他就利用這機會在參加葬禮後到了中國。

5、2018年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談中美關系

2018年3月26日,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應邀出席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第19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並發表題為「新時代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演講。鄭澤光就中美關系表示,中國和美國分別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

保持中美關系長期健康穩定發展,不僅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兩國在諸多領域的合作也遠遠超過在個別領域的競爭。中美和則兩利,斗則俱傷。

(5)中美兩國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中美關系或美中關系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利堅合眾國之間的國家關系。一些媒體將中美關系稱為21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系。2011年的《中美聯合聲明》確認中美雙方將共同努力,建設互相尊重、互利共贏的中美合作夥伴關系。這是中美雙方對中美關系的最新的定位和表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美關系

Ⅵ 中美關系發展歷程

來源163.COM 從兩國重新打開大門的1971年算起,中美關系已走過了33個年頭。33年前,中美兩國之間幾乎沒有往來。現在,兩國最高領導人通過互訪、會務、電話、書信等方式就兩國關系和重大國際問題保持著密切溝通和磋商。即使在今年這樣的美國大選年,高層次的訪問仍在頻繁進行。33年前,中美合作剛剛起步,兩國政府之間沒有部門合作的協議。今天,兩國政府間合作協議已超過30個。兩國在執法、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眾多領域的合作碩果累累,在反恐、朝鮮半島核問題、伊拉克重建以及聯合國事務等眾多問題上的協調也富有成效。這些合作進一步擴大了中美關系的基礎。33年前,中美雙邊貿易額不足25億美元。今天, 兩國已互為重要的貿易夥伴。據我方統計,雙邊貿易額2003年達到1263億美元;美國在華投資項目累計4萬多個,實際投資額達440億美元;中國現在是美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美國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場。33年來, 兩國民間交流更是有了很大的發展,雙方人員互訪每年超過百萬人次,也就是說,每天有3千人飛躍太平洋。總結半個多世紀中美交往的歷史,可以得出以下幾條經驗:(一)堅持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和處理中美關系。中美作為對世界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對亞太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負有重大責任。中美關系的發展不僅為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為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發展中美關系的意義遠遠超過中美關系本身。中國政府始終堅持從長遠的高度和戰略的高度處理中美關系。(二)求同存異、妥善處理分歧、不斷擴大共同利益,是中美關系穩定發展的關鍵。中美社會制度不同,歷史文化、價值觀念有差異,存在一些分歧並不奇怪,這不應成為兩國發展友好合作關系的障礙。應該看到,中美之間共同利益是第一位的。無論是在維護亞太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推動地區和全球經濟發展,還是在應對恐怖主義、武器擴散、跨國犯罪和疾病等反面,中美兩國都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礎,雙方應該而且可以發展長期穩定、互利友好的合作關系。在新形勢下,兩國更應求同存異,不斷擴大利益交匯點,進一步擴大和深化互利合作,推動中美建設性合作關系健康穩定地向前發展。(三)堅持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妥善處理台灣問題。台灣問題在中美關系中的重要性我剛才已經講過了。我想強調的是,歷史已證明,只要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得到遵守,兩國關系就能順利發展;反之,就會遇到挫折甚至倒退。

Ⅶ 中美關系的發展史 從古到今

(之前沒有美國)
1776年7月日發表的《獨立宣言》標志著美利堅合眾國的成立。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康乾盛世"的乾隆年間。國富民強。

美國剛獨立時僅有13個州,面積也不是很大,之後,美國政府通過政治手段和戰爭手段取得了幾個州的土地,比如1819年奪取東西佛羅里達,1845年並吞得克薩斯,他們還通過經濟手段花錢買了一些國土,比如1803年買的路易斯安娜地區。

路易斯安娜位於密西西比河以西,洛基山脈以東,南至墨西哥灣,並抵英屬加拿大,地域十分廣闊,南北長3000多英里,面積達82.8萬平方公里。

1803年4月30日美法雙方簽好條約。美國以1500萬美元的價格購得整個路易斯安娜地區。

路易斯安娜地區比原有美國領土多了一倍還多,使美國疆土翻了一番。同時,這一地區的購買還掃除了美國西進運動的一大障礙,美國從此可以毫無阻礙的躍過密西西比河向西擴張,

(比如1846―1848年美國對墨西哥的戰爭。通過這次戰爭美國奪取了墨西哥一半以上的領土)。密西西比河這一"眾河之父"成了美國的內河,對美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而在1796―1805年間的中國,正是和砷大勢搜刮民財,乾隆皇帝荒淫無度的時候。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終於爆發了歷史聞名的"白蓮教起義"。從這之後,中國開始一直走下坡路,再也不復往日的富強,"康乾盛世"的華麗外衣下是千瘡百孔的封建王朝。

19世紀50年代,俄國同英國對抗加據,俄國面臨阿拉斯加州的取捨選擇,最終決定放棄這里,出售給它的英國對手的對手――美國,以建立緩沖地帶,1867年3月30日,美俄簽署割讓條約,10月8日正式移交。阿拉斯加州58.6萬平方英里,買入價僅720萬美元,不久,這個寒冷荒涼的半島上就發現了豐富的礦藏,隨便一處的生產,就能抵得上整個阿拉斯加的換價,美國又得了個大便宜。

1840年道光帝年間的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進入了近代史時代。1851年洪秀全領導的"金田起義"也就是"太平天國"起義更是給腐朽的清王朝以沉重的一擊。1860年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咸豐帝成為第一個被外國人趕出中國皇宮的皇帝,倉皇逃到熱河,最終直到病死也沒能回來。而這個時候的美國也正在上演舉世聞名的以林肯領導解放黑奴運動的"南北內戰"。

1914年7月28日。因為奧帝國和塞爾維亞的沖突,由薩拉熱窩事件這根導火索發展成為世界大戰,到1918年,共有31個國家參加了戰爭。自大戰以來美國打著中立的旗幟,坐山觀虎鬥,從中漁利,但實際上同協約國的關系日益加深。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造就了美國。但同時也直接導致了日不落帝國――英國的衰落。

1900年6月10日,英、俄、日、法、德、美、意、奧組成八國聯軍兩千多人,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從大沽經天津向北京進犯,從而開始了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戰爭。《辛丑條約》僅戰爭賠款就達四億五千萬兩白銀。憤怒的中國人民終於在1911年10月10日爆發了廣州起義。(共八十多人死亡,其中有72人埋在了黃花崗,所以又稱"黃花崗起義")。1911年10月10日爆發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

1923年9月1日11時58分,以東京為中心的關東地區以及靜岡、山梨等九縣突然發生了7.9級地震,地震引起火災,造成一場巨大的災害。死亡99331人,傷103733人,下落不明43467人,震毀45萬戶,毀壞房屋約69萬余間,經濟損失達65萬日元,導致1927年的經濟危機,進而引發金融危機。由此日本在1931年9月18日入侵中國。這就是舉國聞名的九・一八事變。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直到1945年8月15日,英勇的中國人民為了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進行了堅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戰爭中,日本死亡300萬人。同時,中方死亡3500萬人,直接損失5000億美元。

1941年12月7日,日本對美國太平洋軍事基地珍珠港發動了突然襲擊,從而揭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日本偷襲珍珠港歷時110分鍾,美國軍事實力遭受嚴重損失,港內8艘戰列艦,一艘徹底破壞,一艘傾覆,另外3艘受重傷沉沒海底,另有19艘軍艦中彈,3艘驅逐艦被打得千瘡百孔。此外,有250多架飛機被擊毀,美軍官兵死傷4500多人。珍珠港事件帶給美國的損失幾乎比美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受損失的總和還要大,自此以後,美國太平洋艦隊一蹶不振了。日本在此次偷襲中僅僅損失28架飛機和5艘潛艇,人員傷亡則不足100人。

12月8日,羅斯福總統向世界宣布,對日本宣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交戰各國為了取得戰爭主動權爭相研製新武器。美國在羅斯福總統的支持下經過6年的努力,耗資20餘億美元,在1945年7月中旬至8月初,首批用於實戰的兩顆原子彈的零部件製造完畢,因兩顆原子彈外形一瘦長一短粗,故取名為"瘦子"和"胖子"。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在8月5日把"瘦子"投在了日本的廣島,在8月9日,把"胖子"投在了長崎。兩顆原子彈給日本帶來了嚴重的損失。它再也沒有能力發動戰爭了,終於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對中國無條件投降。當然這不僅僅是原子彈的功勞,中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表現出的英勇頑強的精神不僅僅令日本為之心驚,更贏得了全世界愛好和平人們的贊賞。

由此可以看出,中美之間有為自身利益發生戰爭的時候,比如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戰爭和抗美援朝的戰爭。同時也有為自身利益同仇敵愾的時候。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給中國援助的戰略物質,美國向日本投原子彈從而使中日之間盡早結束戰爭。反觀現在,美國不放棄台灣不是同樣為了自己的利益嗎?國與國之間不可能有真正的友誼,所有的政治活動都是以自己利益為目的的手段。

Ⅷ 中美關系發展史 從古至今!!!急

1900年6月10日,英、俄、日、法、德、美、意、奧組成八國聯軍兩千多人,開始了八國聯軍侵略內中國的戰爭。腐朽容無能的清政府同帝國主義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辛丑條約》
1945年8月9日,在日本戰敗投降的前夕,美國提出以北緯38度線為界,即三八線,美國和蘇聯分別佔領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的提議,並得到了蘇聯的認可,隨後朝鮮半島也分裂成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1953年7月27日停戰.
1971年,中美雙方通過「乒乓外交」,以「小球」帶動「大球」,拉開了兩國建交的序幕。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1978年,中美發表建交公報,決定於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979年,鄧小平訪問美國,中美開始實質意義上的雙邊關系。
1986年11月,美國太平洋艦隊訪問中國青島,中美雙邊關系由政治、經濟領域向軍事領域延伸。2005年八月,中美首次戰略對話在北京舉行,雙邊關系向戰略高度發展。
2009年美國信任總統奧巴馬上任不久,新任國務卿希拉里訪問中國,以密切同中國的聯系。此舉本外界普遍認為是中美關系新發展階段到來的前奏。

Ⅸ 中美歷史關系

中美關系發展:
(1)20世紀上半葉, 從「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開始,中國人民飽嘗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列強的欺凌。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與中國結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中美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成功合作,在歷史上第一次表明中美關系對於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具有重大作用。
(2)抗戰勝利後,美國推行反共戰略,支持蔣介石集團打內戰。新中國誕生後的20多年裡,美國堅持其與中國為敵的遏制政策,對中國實施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支持台灣當局竊取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50年代,中美兩國在朝鮮戰場上展開了一場殊死較量,中國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
(3)1968年,尼克松當選總統後,為了擺脫越戰的泥沼和對付蘇聯的擴張,開始逐步調整對華關系。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和基辛格秘密訪華,為拉開兩國新關系的序幕奏響了前奏曲。1972年,尼克松總統成功實現了訪華,中美雙方簽署了《上海公報》。
(4)卡特總統執政後,兩國於1978年12月簽署了《中美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實現關系正常化,從而揭開了兩國關系史上的新篇章。同年1月25日至2月4日,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對美國的訪問在美朝野引起巨大轟動,一股前所未有的「中國熱」席捲美國大地。
(5)中美關系正常化是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同步啟動的,而中國的改革開放為推動中美關系的發展增添了強大動力。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擴大,中美兩國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交流日益活躍。
然而,中美關系在這一時期並非風平浪靜,雙方在台灣、貿易、知識產權和其他一些問題上斗爭不斷。就在中美建交不久的1979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了違反建交公報精神、干涉中國內政的《與台灣關系法》。此後,美方以此為依據,繼續向台灣大量出售武器。經過中方的堅決斗爭,兩國政府於1982年8月17日就分步驟解決美國向台灣出售武器問題發表了聯合公報。《八一七公報》和《上海公報》、《中美建交公報》一道,為中美關系的長期穩定和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縱觀歷史,中美關系的發展道路十分坎坷。在40年的冷戰時期中,中美兩國由敵對僵持走向關系正常化;在90年代的初期、中期和末期,中美關系又經歷了三次大落大起,但依然在跌宕起伏中穩步向前。中美關系近50年的發展給世人以重要的啟迪:
第一,中國政治上獨立自主,經濟上發展壯大,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在大國關系中的戰略作用增強,是中美關系發生轉折的重要原因,而改革開放則為兩國關系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歷史性契機。
第二,以意識形態決定敵友的冷戰思維只能導致對抗甚至沖突。中美兩國有很多利益交匯點,雙方實現友好合作與共同發展,不僅造福於兩國人民,而且有利於亞太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的穩定、和平與繁榮。
第三,從冷戰對峙、建交談判直至關系正常化之後,中美雙方爭論最多、斗爭最激烈的是台灣問題。能否按照三個公報的原則處理好台灣問題,直接關繫到中美關系在新世紀的穩定、改善和發展。
第四,必須以相互尊重、平等協商、求同存異的精神解決雙方的分歧。任何遏制和制裁,任何威脅和恫嚇,任何動用武力的企圖,都無法解決兩國之間的分歧,只能導致對抗甚至沖突,損害兩國的國家利益,並給地區乃至全球的安全帶來危險。

Ⅹ 從古至今中國與美國發生的歷史大事

中美關系是中國外交史中筆墨最多最濃重的內容。敵對、沖突、矛盾、緩和、發展……所有形容外交關系的詞語都在這里被一一體現。
1900年6月10日,英、俄、日、法、德、美、意、奧組成八國聯軍兩千多人,開始了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戰爭。腐朽無能的清政府同帝國主義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辛丑條約》
1945年8月9日,在日本戰敗投降的前夕,美國提出以北緯38度線為界,即三八線,美國和蘇聯分別佔領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的提議,並得到了蘇聯的認可,隨後朝鮮半島也分裂成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1953年7月27日停戰.
1971年,中美雙方通過「乒乓外交」,以「小球」帶動「大球」,拉開了兩國建交的序幕。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1978年,中美發表建交公報,決定於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979年,鄧小平訪問美國,中美開始實質意義上的雙邊關系。
1986年11月,美國太平洋艦隊訪問中國青島,中美雙邊關系由政治、經濟領域向軍事領域延伸。2005年八月,中美首次戰略對話在北京舉行,雙邊關系向戰略高度發展。
2009年美國信任總統奧巴馬上任不久,新任國務卿希拉里訪問中國,以密切同中國的聯系。此舉本外界普遍認為是中美關系新發展階段到來的前奏。

閱讀全文

與中美兩國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