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試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
1.從根源上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集團或個人的創造,面向該集團並世代流傳,它反映了這個團體的期望,是代表這個團體文化和社會個性的恰當的表達形式」。由此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反映了民眾集體生活,並長期得以流傳的人類文化活動及其成果,因而具有不容忽視的歷史文化價值。尤其重要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民間的、口傳的、野史的、活態的歷史文化價值,可以彌補官方歷史之類正史典籍的不足、遺漏或諱飾,有助於人們更真實、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認識已逝的歷史及文化。
當今世界面臨著喪失文化多樣性的嚴重威脅,例如1970年代全世界還通用8000多種語言,但是現在僅存6000多種,而且這其中還有許多少數民族語言在互聯網和現代通訊工具的沖擊下正處於快速消亡中。這再次提醒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傳承價值中的文化多樣性價值,充分重視保護文化多樣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大意義。
2.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深深蘊藏著所屬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質,這些在長期的生產勞動、生活實踐中積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傳沉積下來的民族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是包括了民族的價值觀念、心理結構、氣質情感等在內的群體意識、群體精神,是民族的靈魂、民族文化的本質和核心。因此在當今全球一體化的潛在威脅下,確保民族特性、民族精神的代代相傳,就是每一個民族無法迴避的重要任務,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文化傳遞和保存的生動有效的手段、工具和載體,能夠很好地將民族精神等文化信息傳遞到每一個人、每一代人這些活生生的載體上,從而造就一個有獨特文化個性和崇高民族精神的偉大民族。
⑵ 寧夏的歷史文化
漢朝,屬朔方史部。西漢,將北地郡治往今甘肅環縣;固原設安定郡;寧夏分屬北地郡和安定郡。東漢,將安定郡治移至今甘肅鎮原縣,將北地區郡治移至今吳忠市利通區西南。十六國,為匈奴鐵佛部首領赫連勃勃所建大夏國的領土。
北魏、北周,繼續推行移民興屯,再次得到有效開發,寧夏始稱「塞北江南」。唐朝,寧夏全境屬關內道,設6州:原州、靈州、西會州、安樂州、雄州、警州。天寶十四年(755年),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太子李亨在寧夏靈武登基,為唐肅宗。
北宋,寧夏地區屬秦鳳路,後寧夏北部被黨項族李繼遷佔領,北宋只控制寧夏南部,寧夏南部改屬涇原路。元朝,在西夏國故地設西夏中興等路行中書省。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設寧夏府路,寧夏由此得名。
明朝,初在寧夏設府,後改衛。曾增設寧夏左屯衛,中屯衛和前衛、中衛、後衛。後改設寧夏鎮和固原鎮,長城沿線設九個防區,稱九鎮,為明代邊重鎮之二。
清朝,順治五年(1648年),清朝在寧夏設巡撫,屬陝西布政司,下制衛所,寧夏為准省級。後撤,改寧夏府,下設州縣,歸屬甘肅,但又升寧夏總兵為提督,繼增置滿營將軍府於寧夏,仍不失省級格局。
寧夏最有名的地方特產,首推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二毛皮等種,因顏色分別是紅、黃、藍、白,所以又稱「四寶」。寧夏美食以西北麵食為主,清真特色居多。因為農業發達,蔬菜水果較甘肅地區豐富,而黃河等河流分布於區內各地。
牛羊肉是主要的食用肉類,各個縣城都有大型的市場內現殺活羊,所以各色羊肉菜餚不能不嘗。回族傳統不近煙酒,所以較為傳統的清真餐館不供應酒類飲品。但西北人飲酒者居多,該地盛產的低度白酒、果酒口感純正。
(2)青銅峽歷史文化價值擴展閱讀:
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首府銀川。位於中國西北內陸地區,東鄰陝西,西、北接內蒙古,南連甘肅。
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自治區轄2市、1專區、17縣:銀川市、吳忠市、中衛縣、中寧縣、同心縣、靈武縣、鹽池縣、金積縣、固原縣、西吉縣、海原縣、隆德縣、涇源縣。截至2018年底,寧夏回族自治區下轄5個地級市,共有11個縣,2個縣級市,9個市轄區。
⑶ 青銅峽非物質文化有什麼
青銅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遺存情況青銅峽市是寧夏引黃灌區的一個縣級市,相對不封閉的地理位置和講求禮儀的傳統習俗使得各種文化資源保存完整,形成了獨特的民風民俗,積淀了較為厚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市境內普查發現的非遺資源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是民間文學類。包括民間故事、傳說、歌謠、歇後語、諺語等;
二是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類,如南營武術雜技、押枷、底盤武術等;
三是傳統醫葯類,如中醫燒燙傷制劑、接骨針灸等;
四是民間手工技藝類,如峽口回族二毛皮、胡氏擀氈、青銅峽柳編等;
五是消費習俗類,主要是傳統回族清真飲食等;
六是生產商貿習俗類,如青銅峽古渠系、民間民居建築材料等;
七是民間舞蹈類,如小花燈舞、喜牛舞、單鼓舞等;
八是民間音樂類,民間樂曲主要以嗩吶曲為主,常用曲牌有著名的《十勸郎》、《五哥放羊》等;民間器樂有20 多種,最常見的有嗩吶、笛子、板胡、二胡、三弦、鑼、鼓、哇嗚等。九是民間美術。主要包括剪紙、刺綉、雕塑、紙扎及民間繪畫等;
十是民族語言類,如回族穆斯林常用語等;
十一是以文化空間為主要載體的牛首山廟會、廟山湖廟會等。
目前,《南營武術》、《峽口回族二毛皮》分別為第一批和第二批被批準的自治區級項目;有三批13 項,包括《青銅峽柳編》、《二鍋頭傳統釀造工藝》、《牛首山廟會》、《南北佛樂大型十等法事梵唄音樂》等被批准為吳忠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有三批46 項,包括《一百零八塔的傳說》、《楊萬寶回族常用語》、《峽口鎮剪紙》等被批准為青銅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⑷ 圓明園的歷史文化價值
從康熙時期到咸豐時期,一直在不斷營建,從親王宅邸到皇家宮苑,200年歷史薈萃經典文化。
⑸ 五座山有什麼歷史文化價值
寒江口、五座山(也可稱之為五行山)位於故宮、十三陵中軸線北端。中軸線即內人們常說的龍脈。容當地百姓均知,當初修十三陵時,風水先生看好了這一帶地塊,欲要修建,請明朝皇帝朱姓皇帝來看,因這一帶附近有一村以殺豬為生,名叫屠宰營,朱姓皇帝忌諱,才向南移。近年來不斷有道家、風水先生來此查看,均感五座山氣場很好,人進去頭腦清醒,很舒服,說其為帝王氣脈(現已查清五座山下有利於人健康養生的水晶礦)。
寒江口、五座山大環境是處在故宮、奧運場館、八達嶺長城、十三陵、龍慶峽主要旅遊景點圈內,離奧運場館60公里,西離八達嶺長城20幾公里(本身是八達嶺長城的延續),南離十三陵不足20公里(其在十三陵後,昌平至十三陵旅遊專線一路風光,續行鬱郁蔥蔥,如入林區)。現北京至昌平地鐵已開通,今年底昌平至十三陵地鐵開通,還有明年錫林浩特至北京高速及八達嶺至永寧路修好,一個以故宮、奧體館、十三陵、永寧鎮為中軸的文化旅遊專線很快形成。
⑹ 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
這位朋友,歷史文化遺產是指具有一定歷史意義,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存在歷史價值的迴文物,是不答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歷史文化遺產是幫助人們認識和恢復歷史本來面貌的重要依據,特別是對沒有文字記載的人類遠古歷史,它成了人們了解、認識這一歷史階段人類活動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依據。通過歷史文化遺產所反映的歷史上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狀況,可以探索和揭示人類社會活動與自然界生態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相互作用的演變規律,運用人們不斷認識的客觀規律自覺地、能動地協調人類社會系統與自然界環境系統的關系,有利於促進當代和未來社會的發展。
⑺ 秦始皇陵兵馬俑有什麼歷史文化價值
一、兵馬俑的藝術價值:
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兵馬俑基礎而創作,藝術內手法細膩、明快。陶俑裝束、容神態都不一樣。光是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臉部的表情更是神態各異。從它們的裝束、表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這里有長了鬍子的久經沙場的老兵,也有初上戰場的青年。身高達1.96米的將軍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種堅毅威武的神情。那個武士俑,頭微微抬起,兩眼直視前方,顯得意氣昂揚而又帶有幾分稚氣。那個身披鎧甲,右手執長矛,左手按車的武士,姿勢動作顯示出他是保衛的車士俑。總之,陶俑具有鮮明的個性的強烈的時代特徵。
二、兵馬俑的歷史價值:
是秦代寫實藝術的完美體現,形體高大,比例勻稱,形象生動,神態逼真,可謂千人千面,栩栩如生。威武雄壯的軍陣,再現了秦始皇當年為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而展現出的軍功和軍威。它堪稱是一顆異彩獨放的明珠,因為它擁有一支二千多年前秦帝國的雄兵——一個由7000多件兵馬俑組成的氣勢磅礴的地下軍陣而令全球矚目,舉世震驚。
⑻ 關於寧夏青銅峽凈土宗的作文
山西悠久的歷史,給我們留下眾多的古代建築——宮觀寺院、歷代古塔、石窟造像、彩塑壁畫、古城關隘、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傳世珍寶及風情民俗、風味名食、烹飪技藝等文化遺產.「山西——中國古代藝術的博物館」之稱,已被國內外各界人士所認同.
寺
廟宮觀:山西現存古代建築,其數量之多和歷史、藝術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已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35處,省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284處.
據統計,宋金以前的木構建築為106處,佔全國同期建築物的70%以上.其中唐代的有五台南禪寺大殿、佛光寺東大殿和芮城廣仁王廟等,五代的有平順大雲
院、平遙鎮國寺萬佛殿等,宋、遼、金代的有近百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宋代的晉詞聖母殿,高平遊仙寺、崇明寺、開化寺、大雄寶殿,遼金的大同華嚴寺建築群,
大同善化寺,朔州崇福寺、應縣凈土寺正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晉城青蓮寺大雄寶殿,長子崇慶寺萬佛殿,汾陽太符觀和文水武則天廟等.山西元代以後的古建築
保留更多.元代的永樂宮、廣勝寺的建築和壁畫均為藝術珍品;北魏始建而重建於明代的懸空寺驚險奇特,中外獨有;更有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建築群,作為
凈土宗道場的玄中寺,被譽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的平遙雙林寺,全國武廟之首的解州關帝廟等,都是明清時期的藝術傑作.此外,孟縣藏山廟、介休後土廟、綿
山回鑾寺、萬榮飛雲樓、秋風樓,靈空山聖壽寺,臨汾堯廟等,均各有千秋,閃爍著歷史和藝術的光華.
歷代古塔:省內歷代古塔多達280多座,其中以應縣佛宮寺釋達塔、五台山白塔、代縣阿育王塔、太原永祚寺雙塔、洪洞廣勝寺飛虹塔和永濟普救寺鶯鶯塔最為著名.
石窟造像:據考察,山西境內規模較大的石窟有北朝時期19處,隋唐時期21處,宋代2處,元代2處,明代5處,加上雲岡石窟,天龍山石窟共51處.以全國三大石窟之一的大同雲岡石窟為最,太原天龍山石窟、龍山石窟、長治羊頭山石窟、平定開河寺石窟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城垣關隘:山西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內外長城延伸到山西的大同、朔州、忻州、晉中、呂梁、陽泉等八個地、市境內,約計3500公里.有雁門關、平型關、寧武關、娘子關、偏關等重要關隘.山西古城垣較為完整的
⑼ 秦兵馬俑的歷史價值
兵馬俑的歷史價值:
是秦代寫實藝術的完美體現,形體高大,比例勻稱,形象生動,神態回逼真,可謂千人答千面,栩栩如生。
威武雄壯的軍陣,再現了秦始皇當年為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而展現出的軍功和軍威。它堪稱是一顆異彩獨放的明珠,因為它擁有一支二千多年前秦帝國的雄兵——一個由7000多件兵馬俑組成的氣勢磅礴的地下軍陣而令全球矚目,舉世震驚。
(9)青銅峽歷史文化價值擴展閱讀:
兵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現實生活為基礎,手法細膩、明快。每個陶俑的裝束、神態都不一樣。人物的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異。
從他們的裝束、神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總體而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獨有的威嚴與從容,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徵。
秦俑豐富而生動地塑造了多種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風格渾厚、洗練,富於感人的藝術魅力,是中國古代塑造藝術臻於成熟的標志。它既繼承了戰國以來中國的陶塑傳統,又為唐代塑造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人類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寶」。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