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北宋建築發展的歷史背景

北宋建築發展的歷史背景

發布時間:2021-03-03 01:40:57

❶ 北宋初期歷史概況

建立: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年號建隆,定都東京,史稱北宋,趙匡胤即
宋太祖。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權的加強
目的:改革唐後期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
①解除石守信等禁軍主將的兵權,繼而又削減節度使實權,使其徒有虛名。
強化中央集權
集中軍權
②分統禁軍,直接對皇帝負責。又設樞密院,有調兵之權但不統領軍隊;統領軍隊的將帥卻無調兵權。使其互相牽制。
③立更戍法,禁軍定期更換駐地,但統兵將領不隨軍調動,防止武將專權。
措施
④強干弱枝,內外相制。地方軍的精壯之士都選入禁軍;禁軍半數拱衛京師,一半駐守各邊。
集中行政權
①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依次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政權。宰相權一分為三,便於皇帝總攬。
集中財權和司法權
②派文官任知州,並在各州設通判加以監督,直接向皇帝報告。各州公文必須由知州和通判聯署才有效,使其互相牽制。
①地方賦稅留小部分地方開支,其餘全由各路轉運使運送中央。
②地方司法人員由中央派文官擔任,死刑須報請中央審核。
作用
積極:鏟除了藩鎮割據的基礎,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利於社會經濟發展。
消極
積貧積弱的禍根
①政府機構重疊.官員冗濫,財政開支大。
②軍隊作戰指揮不靈,戰鬥力下降。
③地方財政困難。
發展科舉制
措施
嚴格程序:分鄉試、省試、殿試三級,殿試成為定製,最後錄取由皇帝直接掌握。
完善方法:實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
增加名額:太宗在位20多年,科舉取士近萬人。
作用
①為地主階級各階層進入仕途開辟了道路。
土地兼並
②擴大了統治基礎,利於加強中央集權。
①原因:「不抑兼並」的政策加速土地集中。
社會危機
②結果:階級對立,「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
改革背景
冗官冗兵冗費
① 「分化事權」為防止文官武將專權,結果形成冗官。
②募兵、養兵造成兵員劇增,擴編後的軍隊素質低下,臨陣多敗,形成積弱局面。
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和改革
③冗官、冗兵造成國用大增,遼和西夏又要大量銀絹,入不敷出,形成積貧局面。
農民反抗:仁宗時,農民起義不斷,遍及中原。
外患:遼和西夏威脅。
改革目的:鞏固封建統治秩序,擺脫危機,統治集內部一些人提出變法主張。
開始
①1043年,宋仁宗任范仲淹為參知政事,以改革時弊。
慶歷新政
②范仲淹提出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仁宗大部採納,施行新政。
內容
整頓吏治:嚴格官吏升遷考核制度,限制恩蔭做官,加強各級長官的保舉和選派。
其它:裁並州縣,減輕搖役,嚴肅中央政令,取信於民。
開始:1069年,宋仁宗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
王安石變法
青苗法
每年青黃不接時,政府貸款或穀物給農民,收後以20%的利息償還。
作用:既可限制高利貸盤剝,又可增加政府收入。
募役法
應服役而不願服的,按貧富收免役錢,僱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錢。
作用:減輕了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了生產時間。
理財
農田水利法:鼓勵興修地方水利,開墾荒地。
方田均稅法
重新核實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稅賦,官僚、地主不例外。
措施
作用:增加了國家的田賦收入。
市易法
在東京設市易務,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
作用:限制了大商人對市場的控制,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國家也增收。
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和改革
保甲法 將農戶編為保甲,保丁農閑練兵,平時種田、維持秩序,戰時編入軍隊作戰。
軍事作用:利於控制人民和抵禦遼和西夏的進攻,減少了軍費開支。
將兵法 把禁軍固定在一定轄區,由固定的將官加以訓練
措施
作用:口強了軍隊訓練,充實了邊防力量。
教育 改革科舉:廢明經諸科,進士科考經義、時務策,設明法,考律令、斷案。
王安石變法
整頓太學
教科書重編,內容為儒家經典:成績優秀者可直接授官。
作用:使學校成為為變法造輿論和育人才的地方。
一定程度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效果①財政收入大增。②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為良田。③軍事實力有所增強。
失敗關鍵:觸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強烈反對。原因 表面:用人不當,出現危害百姓的現象。
結果 神宗死後,保守派司馬光做宰相,新法廢除。
評價:變法是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情況下進行的改革運動,王安石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重點、難點、考點
1、宋加強中央集權的特點
①重文輕武、文人治國模式。這是吸取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武人亂政的教訓,其有利的一面在於有效地鞏固統一;但其不利在於造成軍事戰鬥力低下,因為文官不懂軍事。
②分割地方權力、高度集權於中央。這一方面有利於有效地鞏固統—,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卻導致地方行政機構臃腫,人浮於事,造成冗官。
③弱枝強干,守內虛外。這固然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有效鎮壓地方和農民階級的反抗,但邊防空虛,成為北宋在民族斗爭中屢敗的重要原因。
2、唐朝與北宋完善和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各自特點,分析說明造成各自特點的原因。
①措施:
唐:實行三省六部制,完善科舉制等。
宋:用和平手段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設「三衙」與樞密使互相牽制,實行更戊法、建禁軍;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權力;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設通判監督知州;派轉運使到各地管理財政;將地方司法權收歸中央。
②特點:
唐:三省六部制進一步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統治力量;完善科舉制,有利於提高官員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穩定了政局。
宋:從皇帝直接控制兵權入手,把地方的軍、政、財權都收歸中央,徹底消除了地方割據的隱患、但導致積貧積弱。
③原因:
唐: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任用賢臣;善於納諫,重視決策過程的集思廣益;也吸取了東晉南朝土族制度腐朽,士族與庶族對立矛盾導致統治力量削弱的教訓,採取科舉制擴大統治基礎,緩和地主階級上層與中下層的矛盾。
宋:趙匡風接受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教訓,同時他自己也正是通過兵變奪取皇位的,因此特別
注意把兵權控制在自己手裡,消除地方割據的隱患。

3、對王安石變法影響的認識:
(1)王安石變法是在北宋時期政府面臨財政危機、政治危機和邊患危機的情況下,為實現富國強兵而進行的改良。
(2)變法的內容,主要是調節封建國家與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它雖然使封建政府收入有所增加,軍隊戰鬥力有所增強,階級矛盾有所緩和,但並沒有使社會矛盾得以根本解決,因而無法真正緩和嚴重的政治危機。
(3) 王安石是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4)王安石變法不能真正緩和北宋封建統治的危機,從根本上說是因為變法對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剝削制度沒有進行任何調整,反而從根本上保護和認可了地主佔有的土地,而北宋封建統治的危機是由地主兼並土地和階級矛盾的尖銳造成的。變法認可了地主對土地的兼並,那麼,也就無法解決農民的問題,當然也就無法緩和社會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對之下,新法很快被廢除。
4、關於中國古代的變法或改革
(1)我國古代的變法或改革的含義指的是什麼?
改革或變法,是指統治者運用國家政治力量對生產關系或上層建築進行全部或部分(某些環節)的變革與調整,以適應新形勢下統治的需要。歷史是在不斷變革中(或「損益」舊的章法中)向前發展的,我國古代先後出現過許多對歷史發展具有推動作用的著名改革與變法。
(2)教材介紹的重要改革與變法先後有哪些?
奴隸社會瓦解時期一春秋時期的管仲改革;封建社會先後有戰國時期的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商鞅變法.西漢末期的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後周世宗改革、北宋的「慶歷新政」與王安石變法、金世宗改革、明朝張居正改革等。
(3)我國古代改革或變法可分為哪些主要類型?
①按性質劃分主要有:富國強兵的改革--管仲改革、王安石變法等;社會制度的根本改革一李埋變法、吳起變法、商鞅變法等;封建王朝內部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金世宗改革、張居正改革等;少數民族易「舊俗」興「漢法」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②按目的劃分主要有:富國強兵、爭當霸主--管仲改革;克服統治危機--王莽改制、「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等;克服時代弊政、順應統一趨勢--後周世宗改革;順應時代潮流,維護統治--北魏孝文帝改革、金世宗改革等。
③按結果分主要有成功或失敗兩大類型。管仲改革、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後周世宗改革、金世宗改革等效果顯著;王莽改制、「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等雖成效不一。但最終都沒有逃脫失敗的結局。
(4)我國古代改革的本質與規律有哪些?
任何變革,從本質上看,都是對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築進行調整以適應生產力與經濟基礎發展的需要。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不適應主要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根本不適應,這就必須對舊的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築進行根本的改革,具有革命性。改革的成功必然導致社會制度發生根本變革,如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等。而這類改革引發的斗爭往往是新舊階級間的斗爭,異常殘酷,常常伴隨著流血沖突。
另一種是整體適應、局部不適應,需要在維護根本制度的前提條件下,對統治政策進行局部的調整,具有改良性質。這種改革往往涉及到對封建國家、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利益進行再分配,不可避免地遭受到既得利益者--大官僚、大地主等保守派的反對,容易失敗。改革引發的斗爭屬於統治階級內部不同階層的權益爭斗,如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和張居正改革等。
(5)決定改革成敗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如王莽力圖改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違背了歷史發展規律,遭到失敗。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時代潮流,大獲成功。
②改革派與反對派力量對比、政治地位與權力的高低強弱等。
③最高統治者的態度。
④改革的策略方針、措施與用人是否得當等。
⑤是否觸犯人民的利益,增加人民的負擔與困苦。

❷ 北宋時的社會背景是怎樣的

北宋(960—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

顯德七年(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定都東京開封府(河南開封) ,改元建隆。

後通過杯酒釋兵權,將兵權與財政權集中於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鎮割據的亂象。 但也導致宋朝與遼國、西夏、金國的戰爭中失利。靖康元年(1126年)發生靖康之難,次年被金國滅亡。

北宋疆域東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為界;西北以陝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為界。宋神宗時通過熙河開邊收復河湟,宋徽宗時期於青海北部置隴右都護府,並重金贖回幽雲七州。

宋朝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採用分化事權方式,宰相職位由多人擔任,還實行官銜與實際職務分離的官吏任用制度,這些對維護國家統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也造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2)北宋建築發展的歷史背景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在兩宋時期,文化和經濟都出現了大爆發,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火葯、印刷術都是在兩宋時期普及開來的。

火葯首次應用於軍事領域是在北宋,印刷術應用於書籍生產也是在北宋,印刷術的運用加快了書籍的生產速度,指南針也是在北宋時期開始在軍事領域普及,當時用來在行軍途中辨明方向,指南針在南宋時期則應用於航海。

❸ 古代國內建築形式、年代、歷史背景各3個

在世界建築體系中 ,中國古代建築是源遠流長的獨立發展的體系。該體系至遲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風格優雅,結構靈巧。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原始社會、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7個時期。直至20世紀,始終保持著自己獨特的結構和布局原則,而且傳播、影響到其他國家。
特點 從構造的角度,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可以歸納為7項:①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築材料,創造出獨特的木結構形式,以此為骨架,既達到實際功能要求,又創造出優美的建築形體以及相應的建築風格。②保持構架制原則。以立柱和縱橫梁枋組合成各種形式的梁架,使建築物上部荷載經由梁架、立柱傳遞至基礎。牆壁只起圍護、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載。③創造斗栱結構形式。用縱橫相疊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疊而成的向外挑懸的斗栱,本是立柱和橫梁間的過渡構件,還逐漸發展成為上下層柱網之間或柱網與屋頂梁架之間的整體構造層,這是中國古代木結構構造的巧妙形式。④實行單體建築標准化。中國古代的宮殿、寺廟、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單體建築結合配置成組群。無論單體建築規模大小,其外觀輪廓均由階基、屋身、屋頂3部分組成:下面是由磚石砌築的階基,承托著整座房屋;立在階基上的是屋身,由木製柱額作骨架,其間安裝門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結構屋架造成的屋頂,屋面做成柔和雅緻的曲線,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蓋著青灰瓦或琉璃瓦。單體建築的平面通常都是長方形,在有特殊用途的情況下,也採取方形、八角形、圓形等;而園林中觀賞用的建築,則可以採取扇形、字形、套環形等平面。屋頂有廡殿頂、歇山頂、卷棚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等形式,每種形式又有單檐、重檐之分,進而又可組合成更多的形式。⑤重視建築組群平面布局。其原則是內向含蓄,多層次,力求均衡對稱。除特定的建築物如城樓、鍾鼓樓等外,單體建築很少露出全部輪廓。每一個建築組群少則有一個庭院,多則有幾個或幾十個庭院,組合多樣,層次豐富,彌補了單體建築定型化的不足。平面布局取左右對稱的原則,房屋在四周,中心為庭院。組合形式均根據中軸線發展。唯有園林的平面布局,採用自由變化的原則。⑥靈活安排空間布局。室內間隔採用槅扇、門、罩、屏等便於安裝、拆卸的活動構築物,能任意劃分,隨時改變。庭院是與室內空間相互為用的統一體,又為建築創造小自然環境准備條件,可栽培樹木花卉,可疊山辟池,可搭涼棚花架,有的還建有走廊,作為室內和室外空間過渡,以增添生活情趣。⑦運用色彩裝飾手段。木結構建築的樑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發展成中國特有的建築油飾、彩畫。常用青、綠、朱等礦物顏料繪成色彩絢麗的圖案,增加建築物的美感。以木材構成的裝修構件,加上著色的浮雕裝飾的平棊貼花和用木條拼鑲成各種菱花格子,是實用兼裝飾的傑作。北魏以後出現的五彩繽紛的琉璃屋頂、牌坊、照壁等,使建築燦爛多彩、晶瑩輝煌。

❹ 建築的發展歷史

中西方 的發展是有區別的 可以看看 中國建築史 和世界建築史(16世紀以前)
這兩本書

簡單說說專中國的

過去人先住山屬洞 後來找不到山洞 就在地上挖坑 坑裡積水 就在坑上 支上樹枝子 後來 人的力量強了 不怕野獸了 就不挖坑了
用樹枝一搭(人字形) 就睡了
慢慢的閑矮 就先里幾根柱子 再搭上頂子 怕柱子倒了 就在地上埋一段 (建築雛形就誕生了)
埋入地下的一段 時間長了就壞了 於是 就先壘個高台 慢慢的 台明 地基 基礎等等的 就誕生了
房子越蓋越大 柱子太多 為了加大使用空間 就把柱子立在樑上
而為了排水而設置的 最外面一圈柱子 就斜支在 第二圈柱子上
並最終演變而成中國建築 最偉大的斗拱

中國建築體系就這樣誕生了!!!!!!!!!

❺ 關於北宋背景

背景:
北宋整個國家冗官、冗兵、冗費,國家不堪開銷;徵收大量稅賦,百姓負擔嚴重,農民起義自北宋建立就沒有消失;官僚、世家大量兼並土地,農民沒有土地;北方和西北少數民族威脅,歲貢加大對百姓的征斂。

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費。有宋一代,為避免重蹈唐代滅亡的復轍,在官和兵兩方面都進行了精心的收權和分權的工作。在官吏制度上,為防止出現朋黨之爭的重演,在官衙設置上強調使各機構互相不通氣,互相制約,在中央政府中,分割了宰相的權力,宰相只負責中書省(所謂『中書主民』),另設樞密使(樞密院長官)主管兵權(只有奉旨發兵的權力,無權實際統率軍隊),而主財的三司也不需要向宰相負責,而是直接向皇帝負責。宰相之下還有實為副宰相的『參知政事』,進一步對相權形成制約,在地方官的任命上,任命必須出於朝廷為其一,多用文官為其二,幾乎重要的州府都有皇帝直接派出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的通判為其三,使地方官的任何離心行為都需要冒比唐代大得多的風險。而且,官,職分離,有官不一定有權,官職在多數情況下只代表俸祿的多少,而權力往往以臨時任命的方式授予必須的官吏。最後,地方財政由中央直接派遣的轉運使主管,從人,財兩方面遏制了地方的尾大不掉,同時也必然造成了大量的冗員,同時,由於三年一升遷制度的普遍實行,使『但求無過,不求有功』的冗員數量無限擴大,這一切,造成三冗之首。
自『杯酒釋兵權』以來,有宋一代對兵權的集中十分重視(同樣也是吸取唐代的經驗)不僅禁軍受皇帝直接指揮,精兵往往收歸中央,在地方上,也多以文官制約武官,所有涉及兵權的官員,輪換頻繁,使『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訓練鬆懈,戰鬥力低下,不湊巧的是,夏遼等國則在同一時期相當強大,為解決此問題,宋所採取的政策是增兵,但實際戰鬥力卻沒有什麼提高,於是再戰敗,於是再增兵,形成惡性循環。宋代初期採取的是募兵制,即百姓出錢,政府招兵(這實際上是當時條件下為提高戰鬥力,使軍隊職業化,訓練系統化的一個必然,可惜的是,在不合理的兵制下,這些兵往往全無戰鬥力而成為地痞流氓逍遙自在所在),以後因太大的經濟負擔,不得已又部分採取了徵兵制,使百姓在交過錢後仍需當兵,從而激化了矛盾,並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而有宋一代最強的兵,實際只出現於北宋滅亡,中央政府失控的年代(如『岳家軍』,便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一些問題。
此兩冗帶來了巨大的財政支出,加上戰場上一連串的失敗,形成冗費(第三冗)和積貧積弱的兩若後果。

❻ 北宋在中國城市建築發展史上起著什麼作用

北宋時期商業發展,商品經濟比較發達,所以城市規模在擴大,城市居民在增多,專而屬且一些商業方面的建築也在逐步的出現與發展,所以它在中國城市建築史上是有重要的地位,北宋時期它是中國城市建築發展的一個重點,是一個不可以忽視的時期,因為這一時期的社會結構在逐步發生變化,特別是相對於以前的時期來說。

❼ 中國宋朝的背景

北宋誕生於五代十國亂世末期,南宋則誕生於北宋滅亡的「靖康之變」後宋金戰爭中,南北兩宋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背景。

北宋的歷史背景

公元907年,曾經興盛一時的唐朝覆滅。五代十國時期由此拉開大幕。大江南北黃河上下,先後出現了十餘個大大小小的割據小國和軍閥武裝,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這些武裝集團之間為了爭奪地盤和利益,彼此混戰不休,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梁,徽欽二帝被俘,北宋由此滅亡。宋徽宗第九子趙構,僥幸躲過金兵追捕,渡江南下,在江南建立南宋。南宋的由於實力所限,始終只能偏安一隅,未能完成北伐中原的歷史任務。金國滅亡後,南宋又陷入更為激烈和嚴酷的宋元戰爭中,並最終被元朝擊滅。

❽ 求解宋代建築的發展與革新

宋朝隨抄著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城市結構和布局與以往有了很大變化.汴梁一改唐代的夜禁和里坊制度,開始沿街設市甚至有了瓦肆.宮寺廟觀等建築在布局上雖規模小於唐,但藝術形象更柔和絢麗,出現了許多形式復雜的亭台樓閣.由於普遍使用了高桌高椅,更注意擴大室內空間,殿堂的柱子加高,斗拱與柱高的比例較唐代減小.室內裝飾也跟著變化,頂部多用藻井,樑上施彩畫.
,木架構建築達到一定的規格化,代表就是12世紀初李誡編寫的 營式法造,是中國第一部建築設計和建造總結的書
隨著山水畫的發展,宋人也大量造園.利用原有景緻,依山就勢,按坡築亭取法自然,又高於自然,影響了後世數百年,直到西方園林藝術傳入的今天

❾ 宋代建築的建築背景

清明上河圖內所見的開封城樓,碩大雄厚的斗拱配以輕柔的屋脊
宋朝在經濟活動、農業、文化、都市化與人口各方面都有高速的發展。盛唐時期中國人口最高達為5288萬,而宋代人口卻由初期的約4640萬增加到的北宋末年的1.25億。大部分的宋朝政治性城市都發展為經濟中心,譬如汴京與臨安。建築方式突破了以前的里坊制,而轉變為坊巷制,擺脫了里坊圍牆的限制,容許商店直接面向街道。商業活動不再受到時間約束。各地遍布驛站、商店和中國戲曲舞台--勾欄。
社會開始出現官商合流,經濟活動空前蓬勃,商業建築盛極一時。農業方面,土地開墾面積(高達7.0億畝)與畝產量皆為唐代最高值的兩倍。華北地區的鐵產量在神宗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曾高達12.7萬噸左右。造船業方面,能夠製造運載千噸貨物的船隻。人民生活富庶,追求享受的風氣蔓延,皇室、官員、文人、富商爭相建造園林。
文化方面,理學、文學和藝術都有較大的發展。自北宋起,儒學與佛教復興,道教盛行,三者相互融合。佛塔、寺院大量興建。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標志了史學的發展。教育方面,除了朝廷籌辦官學,地方民間也大量舉辦學校,城鄉書院林立。當時著名的書院有石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嶽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和茅山書院。

❿ 了解北宋的時代背景

北宋

北宋(960—1127年)是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建都於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1] ,並設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應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等陪都。

後周末帝柴宗訓禪位於趙匡胤,即位後手握重兵的將軍,與地方官吏的武將剝奪軍權,並委以虛職,並改以文官帶軍,將軍權與財政大權全部集中到中央,免於出現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但是這也導致宋朝在對遼國及西夏的戰爭中失敗。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攻入國都開封,次年滅亡。共歷九帝,一百六十七年。

北宋的最大統治區域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為界與遼相交;西北以陝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與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與青藏高原、大理國交界,以廣西與越南交界。

北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 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為265.5億美元,占據世界經濟總量的22.7%, 人均生產總值為2280美元,已經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英國人均生產總值為1250美元。

北宋時期的人口也迅速增加,人口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250萬增至大觀四年(1110年)的1億1275萬。

北宋時期對外也空前開放,在東亞同朝鮮和日本關系交流密切 ,東南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強了聯系。 宋朝的外交同時也影響到了西亞和非洲。

閱讀全文

與北宋建築發展的歷史背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