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廉政身邊 事例
廉政格言警句(一)
1、儉以養德,廉以立身。
2、作風要朴實,工作要扎實,任務要落實。
3、是非明於學習,名節源於黨性,腐敗止於正氣。
4、人心如秤稱量誰輕誰重,民意似鏡照出孰貪孰廉。
5、保初節易,保晚節難。百年養德難,一日喪德易。
6、廉潔從政兩袖清風德昭後世,貪圖錢財一朝失足愧對今生。
7、順境勿驕逆勿沉做堂堂正正人,平境勿庸濁勿亂當勤勤廉廉官。
8、戒酒戒色戒貪欲,律己律妻律子女。
9、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誇獎。
10、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帶人,無私方能感人。
11、做人一身正氣,為官一塵不染。
12、勿以官小而不廉,勿以事小而不勤。
13、做人德為本,做事民為先,做官法為上。
14、在是非面前要有辨別能力,在誘惑面前要有自控能力,在警示面前要有悔過能力。
15、領導幹部辦事三問:講道理時,先問自己是否明白;提要求時,先問自己是否做到;批評人時,先問自己有何責任。
16、當政之要在於興一方,為政之要在於敢創新,治政之道在於求民安,施政之本在於潔自身。
17、廉潔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自正方能帶人,無私方能感人。
18、在職一陣子,做人一輩子。
19、毛毛細雨濕衣裳,點點貪念毀名節。
「鄭義門」的廉政故事
編者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浙江省浦江縣「江南第一家」鄭義門有著極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特別是鄭義門創建並倡導的「以德正心、以禮修身、以法齊家、以義濟世」的儒學倫理教育和孝義家風,堪稱古代文化廉政之典範,是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鄭義門的儒學倫理教育和孝義家風有其歷史的局限性,但其倡導的勤政廉政、仁義道德對於今天的黨員幹部同樣具有積極而深刻的教育作用。為了能充分利用這一寶貴的廉政教育資源,切實加強黨員幹部隊伍建設,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浦江縣委、縣政府決定在「江南第一家」建立浦江縣黨員幹部廉政教育基地。縣紀委編撰的兩期教材五易其稿,譯成白話文,匯編成兩卷「江南第一家廉政文化史」,發給全縣副科級以上領導幹部學習。同時規定,今後凡是新提拔的縣管幹部或新加入黨組織的黨員,都要到這一基地接受一次廉政教育。
鄭義門對德與廉十分重視,立下「子孫出仕,有以贓墨聞者,生則削譜除族籍,死則牌位不許入祠堂」等家規,因此從這兒出仕的173位官吏,大至禮部尚書,小至稅令,無一貪贓枉法,無不勤政廉政,被明太祖朱元璋賜封為「江南第一家」。為此,該縣紀委組織抽調人員,與有關專家一道,根據去粗取精、古為今用原則,從大量鄭義門文化史庫中,挖掘出二十餘個廉政勤政小故事,每篇言之有據,發人深省。現從中擷取四則小故事予以刊發,以饗讀者。
一、鄭銖官小不忘廉
鄭義門七世祖鄭銖(1299——1355),字彥平。四歲母喪,十一歲父逝,兄弟三人,由伯母周氏撫養成人。
他和兄長鄭欽經營嘉禮莊田二千畝,收入用於家族中男女婚嫁,余資儲藏,使得一家男女大禮經費無虞。
鄭銖立志要為朝廷、百姓做點有益的事,至北京被薦於脫脫丞相,脫脫見而器之,奏為宣政院照磨管勾,統領浮屠氏事。元代的宣政院,職司宣揚一國政教,具體管理江南寺院。照磨一職,是管理檔案。鄭銖雖然只是管理員(管勾),但由於他手上的檔案都是關系和尚們的身份、等級、津貼等切身利益,最容易與和尚勾通作弊,因此前幾任照磨作偽犯科現象時有發生。他到任後,各寺院的和尚同樣紛紛向鄭銖送來許多錢幣,鄭銖嚴詞拒收,和尚們還以為自己的錢送得太少了,於是送錢的數目越來越大,屢遭拒退,真是弄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後來經過打聽,方知鄭銖來自浦江「鄭義門」,鄭義門有嚴厲的《家規》,其中規定:「子孫出仕如有贓墨聞者,生則削譜除族籍,死則牌位不許入祠堂」。賄者始各自斂。
時江浙行省右丞相朵兒只,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元勛,統領宣政院事,察知鄭銖之廉潔。在宣政院推選廉政官吏的時候,全院異口同聲齊推鄭銖為真「廉吏」。遂任命他為持檄文行部兩浙,仍一毫無所取。眾和尚說:「凡受檄來者,都想得重賄,否則,禍立見。在他們回去時,無不積錢數萬,獨鄭君兩袖清風歸去。
不久鄭銖調任上海松江等處稻田提領所大使。當時,在嘉定、華亭、上海交接帶,有田數十頃,屬於提領所轄。而都水使者(統管水利的人),要增加江淮財賦府的稅收,便重復收賦。由此,田賦苛重,農民生活非常困苦。鄭銖察情後奏於朝廷,得以免賦。同時,制止了在稻田所工作的官員隨心所欲提取精糧的現象。鄭銖官雖小,但是為官廉政,受人稱贊。
二、鄭機律己防微杜漸
鄭機,字叔慎(1361——1429),鄭義門第九世祖,明朝永樂中以賢良薦舉於朝廷;經吏部銓試,授文林郎湖廣漢川知縣,後轉任廣東省仁化縣知縣。由於自幼就讀於東明精舍,受到嚴格的儒學倫理教育及孝義家風的熏陶,任內宵衣旰食,勤政愛民,平蠻寇,修水利,獎農耕,政跡顯殊,尤其在廉潔方面,他更是嚴格要求,從點滴做起,從不收屬下及百姓的禮物,被當地百姓譽為清官。
永樂庚寅(1410年)五月初二,是鄭機五十歲生日,按照風俗習慣,應該祝賀一番。早飯間,夫人樓瓊徵求丈夫意見,鄭機吩咐樓瓊注意節約,去買一斤魚、兩斤肉、一斤豆腐和一斤黃酒,作為生日晚餐,說完後就到公堂料理事務去了。晚餐時鄭機看見桌上擺滿了名貴佳餚,大大超過了早上計劃的標准,剎時拉下臉面,怒責夫人:「你也學過鄭氏家規,家規第八十八條明確規定『子孫出仕,有以贓墨聞者,生則於譜圖上削去其名,死則不入祠堂'。儉可養廉,奢則生腐,你難道忘了嗎……」樓瓊當然不會忘記威嚴的家規,在丈夫的嚴厲責問之下,她只好吐露了真情。
原來,鄭機手下有位名叫章玉的典吏,平時工作很賣力,受到鄭機器重,相互間關系也較好。章玉在知縣夫人買菜回來時得知今日是知縣大人的五十壽誕。章玉想,知縣平時節衣縮食,一身清廉,是從不收受他人禮物的,但在五十歲生日之時,買幾道好一點的菜,讓他補補身子,作為一個部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因此 ,他說服了知縣夫人自己花錢買來幾道好菜,請夫人晚上一並燒來吃。夫人也覺得在理,又沒有違反原則,況且章玉的一片真心實為盛情難卻。
鄭機聽了夫人的表述之後,仍怒氣不消,說:「俗話說『拿人家的手軟,吃人家的嘴軟',腰桿子就硬不起來了。這次既然已燒好了,不能原物退還,但必須退還等價錢兩,分文不少。」
次日 ,鄭機叫來章玉認真地說:「你的心意我領了,但你的行為將陷我於不義。」隨後掏出九錢銀子還章玉。章玉見狀連忙退卻:「大人生日,買點東西吃吃又何妨?」鄭機看章玉還沒認識到問題所在,再次正色道:「你我身為朝廷官吏,食俸祿,理應集中精力忠君效國,不要讓人家以為你把精力花在巴結上司上,那是於你的名聲亦是不利的。況你我關系較好,理解我支持我是對我最大的關心,請不要敗壞我及我家族的名聲。」
章玉聽後從心底里佩服鄭機的為人:「大人你是真正的清官,說到做到,剛正不阿。但由於前幾任知縣的腐敗,現縣吏的思想上仍沿襲著舊風陋習,陽奉陰違,送禮的多,受賄的也多,治賄還必須花大力氣。」鄭機經過幾天的深思熟慮後,在城門口貼出了一張官告,主要內容是嚴禁饋送受賄,有受賄行為的官吏要主動退贓,可獲從輕。又歡迎鄉民直接告狀,查實有賄情又不主動退還者,必視情節輕重給予懲辦。布告一出,有自首的,有告狀的,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一批貪官得到應有懲處,一批廉潔奉公的官吏得到表揚,人心大快,社會風氣隨之轉好。
三、鄭銖杜絕斂財惡習
明永樂元年,永樂皇帝頒下聖旨,任命浦江鄭義門第九世鄭銖為湖廣道監察御史,出使廣東南閩,撫安軍民。
一介布衣之士的鄭銖,受此重任後,念念不忘「既仕須奉公勤政,毋蹈貪黷,以忝家法」的家訓。深入基層察訪,體恤黎民疾苦,夜不入眠,構思治理良策。
忽一日聞報,有人求見,遂升堂入座,見數名鄉間紳士抬一條五尺有餘的蟒蛇,跪於堂上。聲稱:「叩見大人,草民特來獻禮」。鄭銖暗思,本官初來乍到,未建政績,平白送禮為何來?遂命退回。叩見者唯唯從命,抬蟒蛇而返。越三日,又抬六尺有餘的蟒蛇叩見。鄭銖又命退回,並說:「本官決不妄取百姓絲毫財物,以後若再如此胡鬧,杖你們五十大板。」叩見者懨懨而去。又過三天,更抬一條七尺有餘的巨蟒跪於堂下求見,用懇求的語氣說:「大人開恩,草民組織人員,在深山叢林中搜尋,今幸得此罕見巨蟒,再大無法尋覓,大人如再不收受,只得聽憑大人處置了。」鄭銖愕然而責之道:「何故獻蛇?為何三番五次不聽?許你等細細道來,有理尚可,否則處你等五十大板。」獻蛇老叟顫巍巍地說:「本地習俗,凡新官上任到此,須獻蟒蛇一條,以表草民們的敬意。至於蟒蛇何用,大人可將其切成條狀風干,蒸飪食用,其味鮮美可口,食後有清涼散毒之效用。前幾次獻蟒蛇,大人不收受,草民們認為大人嫌小,所以化九牛二虎之力,從深山中捕得今天這條罕見巨蟒,真是大人福大,萬望大人開恩,不加草民之罪。」說畢叩頭不起。鄭銖聽後,連命差役攙扶下跪鄉民,並和顏悅色地說:「本官初到南閩,不悉本地風俗,枉累你們費了這般周折,實感有愧。」遂命差役收下蟒蛇,將自己五兩餉銀作酬金,付予鄉民。鄉民再三推辭不受。鄭銖說:「本官決不一毫妄取於民,如不收銀子,請退回蟒蛇。」叩見者見大人主意已定,又驚又喜地收起銀子道謝而去。
是夜,鄭銖浮想聯翩,《家規》曰「子孫倘有出仕者,當早夜切切報國為務,撫恤下民,實如慈母之保赤子」,細思白天獻蛇一幕,豈非貪官所作的斂財勾當。逐立馬提筆寫道:「獻蟒蛇的習俗,實乃貪官斂財的一種伎倆,今後予以取締。官吏中有行貪污受賄卑鄙勾當的,嚴懲不貸雲雲」。張貼於公眾場所。
鄭銖在任期間,清正廉明,秉公執法,依法治理。對貪官污吏,正直敢言。不怕強權,受理貪污案件十有餘起。領導百姓組織民團,保護鄉村安寧,教育百姓擁軍,士兵愛民,倡導百姓開荒造田,終於使一方能保持溫飽。
鄭銖任滿還朝,仍兩袖清風,贏得百姓的愛戴。臨行之時,百姓為頌其功德,特置了一把萬民傘,為其遮陽避雨,夾道揮淚送別。
四、鄭祖琛嚴懲貪官
鄭祖琛,字和佩,號獻之(1784——1851),浦江縣人,鄭義門第二十三代孫(遷居吳興雙林),天資聰敏,一目十行。清朝嘉慶進士。箕風畢雨,為官清正。在江西任按察使時,玉山縣孫知縣要求撥一筆款子,用來興修水利。向朝廷申報後,朝廷撥下專款,鄭祖琛要其專款專用。事後孫知縣卻把這筆銀子塞進了自己的腰包。實際上沒有修堤,亦未築塘,卻虛報興修水利功績。鄭祖琛本要去玉山巡查,但忙於鄰縣事務,一直拖到秋天。
鄭祖琛去玉山縣巡查時,正當旱情嚴重,沿途田地乾裂,禾稻乾枯。路上百姓三五成群,攜妻帶子,前往浙江討飯。深入調查後,才知真相。
原來孫知縣的計劃是要開一條水溝,把水引向高田。由於水溝必經一處高坡,高坡的主人是當地的大財主,姓胡名山,有錢有勢。高坡上頭是胡山的祖墓。聽地師說,高坡是龍脈,如果從中開一條水溝,等於鑿斷了龍脈,胡山家必將招來災星。為此,胡山不惜一切代價,買通孫知縣的二姨太。二姨太姓林,很有姿色,深得孫知縣的寵愛,林姨太的枕頭風,孫知縣總是言聽計從。林姨太說:「三年窮知府,十萬雪花銀,一任窮知縣,金銀上千斤。你兩年知縣到如今,什麼也沒撈到,胡山這塊肥肉不吃的話,恐怕過了這村,就沒那店了。」孫知縣說:「這白花花的銀子我也喜歡,只怕今年天旱,這田地無收成,後果不堪設想。」林姨太說:「這幾十年只旱一次,去年不是很好的過來了?只要挨過了今年,明年任滿就可升遷。」孫知縣面對金錢的誘惑,失去良知;索性把朝廷撥款也塞進了自己的腰包。只是虛張聲勢,修了幾處小池塘,卻謊報功績。偏偏今年碰到旱災,偽情暴露,立見眼前。
鄭祖琛將孫知縣押往京城待辦,將其家產全部沒收,救濟災民。並張貼安民告示,開倉放糧,召流離者回鄉,興修水利,確保來年豐收。
『貳』 應珍重傳統的廉政文化,而編輯的我國歷史上乾隆皇帝拒腐防變的廉政文化作品——新書《乾隆與玉》
胡旗點評《乾隆與玉》一書,作者李宏為,編輯吳素蓮,是一部迄今為止唯一一部完整、詳細、全面、真實記錄乾隆皇帝與玉相伴一生的圖書;是一部講述乾隆皇帝玩玉、賞玉、藏玉,治國不忘養性,盡享富貴人生的圖書;也是一部以清宮歷史檔案為依據、以發生在清代乾隆朝與玉有關的一系列真實事件和故事為背景,客觀闡述乾隆皇帝的治國理政、和諧邊疆、體恤民情、清廉吏治等思想的圖書。書中除了系統、詳實地介紹了清代宮廷玉文化的現狀和發展外,還用了大量篇幅講述了發生在清代宮廷與玉有關的廉政事件和案件,從特定的角度介紹了清代朝廷反復倡廉的制度建設、法制建設和體制機制建設,對我們今天考察歷史成敗得失、夯實清正廉潔基礎、健全法律法規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胡旗介紹 【內容摘要】: 晨報訊 迄今為止唯一一部完整、詳細、全面、真實講述乾隆皇帝與玉相伴一生的圖書《乾隆與玉》正式出版,該書以發生在清代乾隆時期與玉有關的一系列真實事件為背景,在介紹清代宮廷玉文化之外,用大量篇幅講述了清代廉政事件和案件,本書以豐富的檔案材料為基礎,是一部系統研究傳統反腐敗力作。
清代反腐有成果事實上,清代皇帝高度重視反腐,順治元年(1644)便規定「凡官吏犯贓審實者,立行處斬」,順治8年(1651),又規定「治國安民,首在懲貪」。順治12年(1655)下諭:「今後內外大小貪官,受贓至十兩以上者,不分枉法不枉法,俱籍沒家產入官,仍依律定罪。」
清代反腐特別重視法制建設,《大清律例》共47卷436條,對腐敗者動輒斬首、流放,起到了很好的震懾作用。按《大清律例》,大臣專擅選官(即用人腐敗),「若大臣專擅選用者,斬」。此外,「大臣親戚,非奉特旨,不許除授官職,違者罪亦如之」。
應珍重傳統的廉政文化
十載辛苦,《乾隆與玉》終於正式出版。
作為唯一一部完整、詳細、全面、真實講述乾隆皇帝與玉相伴一生的學術著作,書中對清代廉政文化的介紹令人耳目一新,修正了坊間諸多誤會。
清王朝定鼎後,長期重視反腐問題,其中既有制度周密、執法嚴格等成功經驗,也有「養廉銀」等失敗教訓,總結這段歷史,借鑒優秀廉政文化,對現代人而言,意義深遠。
為此,《北京晨報》特專訪了該書作者、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研究館員李宏為。
寫著寫著就寫到反腐去了
這本書的創作初衷是寫玉文化。
中國歷史上有三個玉文化高峰期,即戰國、西漢和清代的乾隆時期,對於後者,有一些論文,但專著很少,我花了10年,力圖把乾隆與玉石之間的故事講清楚。從專業角度看,以往介紹都比較散,我這本書相對全面。
寫玉文化,撇不開與玉相關的那些案件以及清代的廉政文化。以往史學界對此不太關注,在大家印象中,清朝官員腐敗到極點,不可救葯,從而忽視了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許多好東西也被拋棄。
清代反腐有成果
事實上,清代皇帝高度重視反腐,順治元年(1644)便規定「凡官吏犯贓審實者,立行處斬」,順治8年(1651),又規定「治國安民,首在懲貪」。順治12年(1655)下諭:「今後內外大小貪官,受贓至十兩以上者,不分枉法不枉法,俱籍沒家產入官,仍依律定罪。」
清代反腐特別重視法制建設,《大清律例》共47卷436條,對腐敗者動輒斬首、流放,起到了很好的震懾作用。按《大清律例》,大臣專擅選官(即用人腐敗),「若大臣專擅選用者,斬」。此外,「大臣親戚,非奉特旨,不許除授官職,違者罪亦如之」。
防微杜漸,體現法的尊嚴
清代不僅嚴厲打擊直接腐敗,對腐敗苗頭也嚴加防範。
比如下級贊美上級「德政」,《大清律例》規定,有此行為「即是奸黨,務要鞫問(審問)窮究來歷明白,犯人處斬,妻子為奴,財產入官。若宰執知情,與同罪;不知者,不坐」。
再比如奏事太監,歷來是腐敗的「重災區」,故順治立三塊鐵牌,太監干涉朝政、內外交結者,凌遲處死,而「內官及近侍人員相交結」的官吏,「漏泄事情而扶同奏啟者,皆斬,妻子流二千里安置」。
法律嚴格周到,誰能不怕?
再好的匾也要有釘子掛
有好的法律,還要嚴格執行,清代皇帝對此高度重視。
比如高朴,他家三代為官,親姑姑是乾隆的皇貴妃,但他走私玉石案發後,乾隆立即將他正法。
再比如和闐領隊大臣德風,曾私售貢玉,用來修補衙門,還不是大建樓堂館所,刑部提議不予追究,乾隆卻因他賣玉石時沒上奏,判「斬監候」,在監2年多,父親去世,妻子改嫁,他哥哥德保是禮部尚書,一品大員,卻不敢向任何人說情,自己帶著老母去探監。知道此事後,乾隆被感動,將德風釋放,但出獄不久便病死了。
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整體上看,清代官場並不像後人理解得那樣不堪,甚至好於後來的一些時期,還是涌現出了林則徐、鄧世昌等名臣。
影視戲說帶來歷史虛無主義
為何後人對清代官場評價差?這與當下一些影視劇不負責任有關。
我們長期強調影視作品的宣傳作用,有時過於意識形態化,比如過去所反映的義和團、太平天國等,今天看來未必公允。一些真正優秀的歷史文化反而沒有宣傳,以為只要是封建主義的,就必然腐朽,有了這樣的偏見,誰還敢說話?
當然,再嚴格的制度,也不可能徹底杜絕貪腐,清代確實出現了和珅等大貪官,但傳說他貪污幾億兩白銀,家中藏玉比皇宮還好,卻有過甚其辭之嫌。扳倒和珅,主要是權力斗爭,而非懲貪。和珅出身低,後被賜予「黃帶子」(擁有親王以下宗室身份),自然引起很多人不滿。和珅不喜歡玉,他第一次被抄家時,記錄在案不過幾百萬兩。
清朝皇帝「走正道」
當下電視劇喜歡誇張皇家奢華,其實清朝皇帝比較注意節約,乾隆雖沉迷於玉,卻反對鏤空等虛耗人工的修飾,皇家燒造瓷器中的殘次品直接售給民間,大臣建議銷毀,因為有五爪龍和明黃色,是皇家象徵,乾隆說五爪龍民間早就有,明黃色器可以收回,用來賞賜官員。
到嘉慶時,他認為玉「飢不能食,寒不能衣」,下令減少進貢,很多大料被棄在途中,道光時,下令停貢。
清朝入關時人口不過幾十萬,卻能穩定政權達276年,其廉政經驗值得總結。
首先,清代皇子從6歲即開始讀聖賢書,堅持走正道。
第二,胸襟博大。以皇太極為例,在與洪承疇等作戰時損失慘重,後來卻以大局為重,赦免全部明軍敗將,立下良好的家范。
倡廉先需自身潔
反腐倡廉,關鍵是要做好自己。
首先,皇帝要以身作則。1761年,乾隆下江南,見揚州行宮被重新裝修,大為不快,地方官員辯稱費用是商人捐贈,乾隆更為生氣,說:「商人亦吾赤子,豈於百姓則恤之,而於商人則累之耶?」
第二,重視惠民之政。不僅做實事,還要嚴防「豆腐渣工程」。
第三,反對官場上的形式主義,蘇州織造海保在奏摺中,例行頌聖,乾隆批評道:「朕之行事,其實非得失,當聽天下後世之公論,尤不在進獻之諛詞。」
其四,重視教育和學習。清廷也有學習制度,請翰林院官員來講課,他們享受特殊待遇,見皇帝只用兩跪六叩,而非普通官員的三跪九叩。
我們該向歷史學什麼
歷史豐富而鮮活,有經驗也有教訓,比如清代採取「養廉銀」制度,卻沒能有效抑制貪腐,後人主張「高薪養廉」,說明沒能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清政府重視反腐,卻不注意抑制驕傲,結果在外來文明的挑戰面前失去先機,這警示後人,國家再強大,也要保持謙遜的態度,美國幾年前高呼「重返亞洲」,引起許多國家不安,今天不也改成「亞洲再平衡」了?
清代反腐的重點是加強法制建設,而非法制、制度、政策不分,不能用後者來代替前者,靠下個通知、禁令來反腐,不容易見效,還是要靠法律。
陳輝/文 晨報2013年4月30日
這是一部根據清宮檔案史料撰寫、講述乾隆皇帝與玉的書,讀起來似乎缺乏精彩和生動,但這是一段真實、已被世人遺忘很久,並覆蓋上了厚厚歷史塵埃的往事。
檔案不僅要為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服務,也要為祖國文化建設和發展服務。檔案為文化建設和發展服務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努力打造順應時代發展、傳播覆蓋面廣、群眾喜聞樂見、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特色文化產品。
出於對玉器收藏、鑒定的喜好,本人很久以前就立志要以清代歷史檔案為依據,寫一本關於乾隆皇帝與玉的書,以正民間傳承的各種「真實」故事和「美麗」傳說。2003年開始構思、收集資料,2007年動筆寫作。其間,因工作關系而斷斷續續,迄今六年方始完成,加上准備時間,前後共用了十年,可謂「十年磨一劍」。
本書不拘泥寫乾隆皇帝與玉的舊情往事,而是想通過乾隆皇帝與玉的情緣,向讀者展示一個封建帝王治國安邦、理朝庶政、繁榮社稷、富裕百姓、整頓吏治、和諧社會的多彩人生。同時,講述一個君王與玉的故事,揭示社會與人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哲理和感悟,暴露人們藏匿在內心深處的自然天性和本能,也是本書的一個寫作目的。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我的好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博士生導師楊珍研究員的指導,以及梁華京先生的幫助,謹在此一並致謝。
作者 李宏為 2013年2月26日於北京
總策劃:中國扇子藝術學會常務副會長李輝,中國扇子藝術學會常務理事、香港學者、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名譽館員梁華京,中國文物學會常務理事葛宇,中國扇子藝術學會理事胡旗、蘇北、朴成日、於立新、愛新覺羅兆瑞、朱明、董寓榕、劉欣等
主辦 大文化使者北京梁華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大文化使者北京司馬小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叄』 到北京什麼地方參觀比較有教育意義。比如廉政、紀檢等等。
抗日英雄抄紀念館、盧溝橋(銘記歷史)、毛主席紀念堂(樹立以偉人為榜樣的廉政思想)、八達嶺長城(歷練意志)、歷史博物館(全面的了解新中國的歷史進程)等 我的團隊我們的家真誠為您解答,祝您愉快!希望您在滿意的答案上選擇「採納」☆⌒_⌒☆
『肆』 全國基層黨建廉政教育中心網原公司地止在北京什麼地止
全國基層黨建廉政教育中心,王源公司的地址應該在北京的朝陽區。
『伍』 北京有沒有專業做黨建展廳,廉政教育展廳的設計公司
北京大格局專注於黨政部門廉政警示教育基地,黨性教育基地,禁毒教育基地、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設!
『陸』 北京古代廉政歷史文化展 在什麼地方
北京古代廉政歷史文化展 在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廉者仁心——北版京古代廉政歷史文化權展覽」,自2013年5月在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推出以來,各界群眾參觀踴躍,社會反響強烈。展覽由北京市東城區紀委監察局主辦,旨在加強黨員領導幹部從政道德教育,推進廉政文化建設。
『柒』 廉政文化一詞最早出自哪裡
的確是清大清包括現在的東北地區,而這片地區在明的時候,相當一部分(包括現在的黑龍江和吉林部分)都在後金的控制下. 當然是清啦...最大的是元... 可能是由於年代遠近的關系,今人對於清朝的了解比對於明朝的了解要多一些,況且《明史》是清朝人編寫的,在論述上也難免對於明朝有些貶低。今人提到清朝,首先想到的是康乾盛世,想到康熙雄才大略,然而說到明朝,則首先想到皇帝昏庸,太監專權,朝政腐敗,似乎就以此判定了明清兩朝的熟優熟劣。事實上,這其中卻存在著許多對明朝的偏見與誤解。明朝後期無疑是一個黑暗的年代,但是一個最基本的事實是,明朝自1368年開國,1644年滅亡,存在了二百七十八年。清朝1644年立國,1912年滅亡,存在了二百六十八年,單從朝代的壽命上,清朝就已不及明朝,而結合兩個時代的整個發展里程,我們可以發現,明朝同樣存在著眾多閃光的亮點,無論是經濟,政治,文化還是武功,明朝都建立了赫赫的功業,出於還歷史以真實的需要,我們有必要認識一個真正的明朝。
世人對明朝的第一大抨擊,在於明朝的專制制度和特務組織。尤其以錦衣衛制度頗遭非議。事實上,朱元璋最早建立錦衣衛的初衷,自有加強獨裁的目的,但也是出於懲治腐敗的需要。明朝立國以來,吸取宋朝滅亡的教訓,深感法令寬松,導致機構冗贅,吏治腐敗,最終導致了國家的滅亡。於是明開國後針對官吏訂立了苛刻的法律。規定貪白銀六十兩者,處扒皮塞草之刑。但盡管如此,明朝初立國時,除了劉伯溫徐達等少數清醒者之外,大批功臣都居功自傲,橫行不法,多有劣跡。甚至連朱元璋的女婿也以身試法。為穩定統治,朱元璋方才痛下殺手,嚴懲貪官。之後出於監督官員的目的,朱元璋設置錦衣衛,並規定錦衣衛的首要職責是「查處各地官吏不法行為。」明初所查處的官員,除開國功臣外,更有一大批橫行不法的貪官污吏。明成祖時代又加設東場。明朝立國時,錦衣衛的存在還是有效的遏制了腐敗的蔓延,保證了吏治的清明,為穩定明朝的統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當然,隨著專制制度的加強,錦衣衛制度的消極作用曰益明顯。畢竟一個建立在高度獨裁基礎上的特務組織,作用也是有限的,假若統治者昏庸無能,那這樣的組織也必將造成冤案叢生,禍害社稷。朱元璋和朱棣時代錦衣衛和東廠的作用主要在於懲治腐敗,因為二人都是英武能乾的皇帝,因此這種制度的積極作用相對大一些,隨著後代子孫的無能,這種制度必將加劇政治的黑暗。但比之清朝,明朝的專制制度還是有開明一面的。明朝建立的大學士制度防止了宰相專權,並建立了完備的中央運轉機制。以至明朝中期雖然皇帝昏庸無能,但國家的大政方針依然能有條不紊的執行。有明一代,杖斃文官無數,但其家人並沒受到太大株連。馮夢龍的小說《三言》寫明朝忠臣的遭遇,與清朝時代的文字獄大案相比,其命運要幸福的多。清朝雖沒有杖斃一個官員,但恐怖的文字獄株連九族,讓士大夫們早已敢怒不敢言。明朝如此專制,尚且能容下海瑞這樣的直臣,尚且能容許東林黨在民間講學,而雍正皇帝只因一句「清風不識字」,就將作者滅了三族。相比於明朝,清朝的專制統治更為殘酷,清朝統治者的氣量也更為狹小。
今人說清朝勝於明朝,一個直觀的論據就是國家疆域。甚至電視劇《康熙王朝》里,康熙也因為收復台灣而對朱元璋墓得意的說了句「大清遠勝於大明」。若明太祖在天有靈,豈不啞然失笑。台灣並非清朝時才成中國領土,明朝時就已在台灣建立了有效的統治,17世紀初還曾為保衛台灣與**發生戰爭,只因後期調動福建駐軍北上抗清,才給了荷蘭人佔領台灣的機會。當然,今天人說清朝勝於明朝,是因為清朝在東北,蒙古,西北以及西藏都建立了有效的統治,奠定了今天中華的版圖,但事實上,明朝鼎盛時期,其控制區域並不亞於清朝。清朝時期,西北蒙古和青海時常叛亂,終雍正一朝都難以平定,而青海自徐達驅逐王保保勢力收復之後,終明一世歲歲來朝。明朝時期的西藏青海尚處於各部落割據群龍無首的狀態,其部落首領均接受了明朝的冊封,承認自己是中華的一部分。明朝在西藏設立都指揮司,對其進行有效管轄。並冊封其宗教首領。明朝在雲南封沐英為王。其管轄區域遠大於元朝時代的雲南疆域。乾隆時代為平定雲南一土司,耗費白銀三千萬兩,死傷士卒萬人,鏖戰四年才告平定,明朝時雲南卻從未發生過如此叛亂。
在西北和蒙古方面,今人津津樂道清朝滿蒙一統的局面,嘲笑困擾明朝百年的北虜之患。但滿清時代的蒙古已經分崩離析,力量單薄,統治起來自然相對比較容易一些。但明朝時代,北元雖滅,但蒙古割據勢力也依然非常強大。盡管如此,自藍玉捕魚兒海大捷,北元宣告徹底滅亡後,蒙古三大分裂勢力瓦剌,韃靼和兀良哈都接受了明朝的冊封,承認自己是明朝一部分。貼木兒東征中國時就是蒙古瓦刺部首先向明朝報信,並已准備出兵截擊。而西域地帶赤斤蒙古各部也已嚴陣以待。此事明成祖也曾下詔書嘉獎之。終明一朝,除了土木堡之敗後也先曾打出「復大元疆土」的口號並很快失敗外,蒙古割據勢力無論與明朝是戰是和,都終未敢宣稱什麼獨立,更沒說什麼「反明復元。」
明朝中期韃靼部雖然時常南下騷擾,但除了「庚戍之變」嚴嵩自壞長城外,並沒有造成大的禍患,危害比匈奴要小的多。而且俺答汗的要求不過是要明朝冊封其一個諸侯名分,只是由於明朝政策失當,才使得長城沿線兵連禍結。後來明朝任用戚繼光,給其以沉重打擊,終使其歸附,並封為順義王,從此明朝與蒙古再未發生過戰爭,明清戰爭初期大部分蒙古部落也站在明朝一邊,為明朝提供戰馬,甚至出兵助明攻清。確切的說,終明一代,蒙古三大部落早已成為明朝一部分,漠北草原為明朝領土,其與明朝的戰爭不過是地方勢力的反叛而已,明朝對蒙古的打擊也為清朝可以有效的管理蒙古奠定了基礎。而明成祖永樂的五次北征,更是沉重打擊了蒙古部落中的反叛者。後來也先攻明,雖滅明朝五十萬大軍,但南下中原只是他一相情願,大部分蒙古王公並不支持,與於謙決戰北京的蒙古軍也多為也先本部人馬,其他蒙古部落並未參戰,而也先失敗後,又是親明的蒙古貴族殺死也先向明朝請和,換得明朝對蒙古各部的重新冊封。
反觀清朝,雖然俗話有「明修長城清修廟」來贊揚清朝對蒙古的政策,仔細看來,當時的蒙古力量分散,難對滿清形成威脅。使清朝有足夠的條件來對其進行懷柔。但即使如此,一個小小的准葛爾蒙古依然是困擾了康雍乾三代。清朝多次遠征均勞而無功。再就是新疆地區,有人說從唐朝勢力退出西域一千多年後,直到清朝,中國人才又一次在西域建立有效統治。這是忽視最起碼的事實。明朝初期徐達收復甘肅青海後,即派使節前往西域進行招撫,後朱元璋又冊封了當地維吾兒族首領,天山南北路盡皆臣服明朝。15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後,西域各部伊斯蘭教派首領都要接受明朝的冊封。永樂時期更在西域設立哈密衛等8衛,派駐軍隊,並任命當地貴族為官員代理明朝行使西域管轄權。而明朝冊封的西域各王,其屬官均由明朝任命。明朝與西域的關系,實質上已是中央==對地方的關系。甚至到順治朝時,西域各王還以保大明江山為名,抗拒滿清勢力進入西域。滿清建立後出兵西域,消滅了西域各大割據勢力,這是一種進步,但也導致終清一代,新疆戰亂不絕,前有準葛爾叛亂,中有回部獨立,後有張格爾起事。
這其中固然有國外敵對分子顛覆和地方勢力獨立意識強等原因,但滿清的民族政策難道就沒有要反思的地方嗎?與明朝的懷柔相比,滿清的高壓政策無疑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反抗,為叛亂提供了土壤。滿清後期勢力衰弱,導致新疆落入外國之手,若不是左宗棠老將軍深謀遠慮,毅然進兵新疆收復之,同治皇帝和西太後幾為歷史的罪人!而沙皇俄羅斯更在此時趁火打劫,割占我新疆大片領土,直到今天想來依然讓炎黃子孫痛心疾首。至於說到滿族的老家東三省,那更是一目瞭然,明朝設遼東將軍管轄東北,最遠處到達西伯利亞努兒乾地區,都司衛所遍布,努而哈赤建立後金,起兵攻明,不應看成外國入侵,而是地方勢力舉兵造反,東北在明朝時就是中國領土,滿族人自明朝初期就已是中國子民,我們今天說清朝是中國的朝代,原因正在於此。從領土上看,滿清基本是接管的明朝的領土,對鞏固領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但在拓展疆域上成就並不大,割讓領土倒為歷朝代之最,連宋朝也自嘆不如。
許多歷史學家頌揚滿清,還有一個重要的論點就是民族政策,特別是時常以清朝的民族政策與元朝的民族政策相比,以證明清朝統治者的開明。那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元朝實行的是民族壓圃箕策,將全國人分為四等。並廢除科舉,強烈排斥漢族文化,但畢竟沒有強令百姓剃發易服。其民族政策雖然愚昧極端,卻還有開明一面,對各民族風俗更是兼容並包。滿清對漢族雖然表面懷柔,尊孔尚賢,但一道剃發令卻是毀了漢族千年的衣冠文明。而在科舉取士和選拔官吏上,更是有許多不公平的政策,所謂科舉取士滿漢比例各半看似公平,但滿族人口遠遠少於漢族,其實是以表面的公平替代了實際的不公平。而內閣大學士和軍機大臣雖也表面滿漢平衡,但多以滿族大臣為首,漢官只處於從屬地位。康熙朝時兩個滿族大學生明珠和索額圖黨爭,把國家禍害的烏煙瘴氣,乾隆時滿族大臣和紳專權,更是把國家鬧的財力枯竭。
何況,滿清貝勒分管六部,更是掣肘漢族大臣的權利。滿官見皇上稱奴才漢官則稱臣,稱呼差別就可看出親梳冷熱。同時滿漢不通婚更是歧視政策。文字獄更是殺害了多少漢族人才,乾隆修《四庫全書》,對文化的毀滅比秦始皇更可恨。滿族是中國的滿族,滿族文化最終還是被漢族文化所同化,但由此說滿清統治者民族政策開明則是不對的。與元朝統治者相比,滿清的民族政策是相對開明的,但其中也是有極大的保守和狹隘。奴化思想的教育更是給中國人心中種下了劣根性。相比之下,明朝的民族政策比滿清則開明的多,明朝初期,對歸附的蒙古王公一律禮遇之,沒有半點歧視。俘虜的蒙古兵也一律優待,願留在中原的則分其田地助其安家,願回蒙古草原的也為其發放路費。明朝滅元時多數蒙古被俘士兵多數願留在中原,最終被漢化。對新疆西藏的冊封更是盡顯胸懷。朱元璋更是說:無論蒙古,色目人等,盡為中華子民,需平等待之。滿清平定西域,屠殺了整個准葛爾蒙古,而明朝無論是徐達西進甘肅青海還是永樂皇帝掃北,都未出現過類似的民族殺戮。因此整個明朝西北和西南一帶,基本沒有出現過大的民族反叛。
至於今天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康乾盛世的經濟成就,其實其中更存在有極大的水分。最具諷刺意味的就是王聰起義發生在乾隆時代,參加者多為貧苦農民。可見康乾盛世中貧富差距到了何等地步。白蓮教士兵還曾奇襲皇宮,以至嘉慶皇帝嘆息說「從來未有事竟出大清朝。」後來的太平天國起義更是席捲了整個南中國。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曾把中國封建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成功的形容為一個駝峰形狀的發展過程,即從漢到北宋中期,形成了中國生產力發展的第一個高峰。自南宋到元慢慢下滑,到元朝中期開始回升,到明朝中後期達到又一個高峰。而康乾盛世無論如何恢復,也沒有達到明朝的最高水平。康乾時代天下基本承平。但滿清的國庫卻大部分時間都是空虛的,每遇到戰爭或者災荒,國庫用度就捉襟見肘。電視劇〈〈雍正王朝〉〉和〈〈天下糧倉〉〉都已經清楚的再現了這一史實。這真是對康乾盛世的一個絕妙諷刺。雍正皇帝攤丁入畝,是中國稅收制度的一大進步,並使滿清一度國庫充盈,可惜好景不長。乾隆沒用了幾年就把這些家當敗壞光了。有人贊揚說乾隆時期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世界第一。
好個世界第一?笑話,什麼世界第一,中國歷代統一的封建王朝的國民生產總值都為同時代世界第一,怎麼就偏偏拿出個乾隆來大吹特吹呢!滿清時期,早年的野蠻圈地制度是對北方農業生產的慘重打擊。幾乎把北中國變成牧場。為收台灣遷界禁海。更是對東南沿海生產力的沉重打擊。後來全國統一,經順治乾隆兩朝經濟恢復,但與明朝時期的最高水平相比還是有所差距。乾隆時期更是拉大貧富差距,導致了長達九年,遍及西南的白蓮教大起義。此時滿清立國大概一百五十多年,有人拿康乾盛世的三點八億人口來說事,事實上三點八億人口更多的是以為雍正實行攤丁入畝廢除人頭稅的結果,使民間不必再隱瞞人口。而原本在明朝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在滿清時代更是舉步維艱。明朝也曾海禁,但到1567年倭寇平息後就已開放港口,使沿海工商業迅速發展,幾乎開辟了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名將鄭成功的家庭就是海商起家,東林黨事件中江南富商的資助更是支持了東林黨的大多數活動。即使是閹黨捕殺東林黨時期,對江南商人還是採取了保護政策,而滿清僅因一本〈〈明史〉〉就將刊刻此書的商人滅族。滿清時代工商業卻曰益委瑣,發展不大,海禁沒開兩天又重新禁止,只保留廣州澳門兩地,導致沿海工商業原地踏步。
反觀明朝,雖然後期財政緊張導致民亂四起,但並不全是生產力被破壞的原因,更多的是政策失當稅收失調。當時的江南以及東南地區還是非常的富庶。而在明朝盛世之時,經濟的成就更是驚人。明朝的城市繁華壯麗,西方傳教士們都曾在游記里贊嘆過明朝的富庶和繁華。無論手工業,農業還是商業,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永樂時代雖五次用兵蒙古,但國庫依然充實,甚至支持了鄭和七次遠下西洋的壯舉。後來的仁宣之治更是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仁宣時期的府庫充盈堪比文景時代,也正因如此,明朝才有充足的國力從容應對了土木堡之變後的危機,打退蒙古轉危為安。明朝中後期土地兼並嚴重,正德時發生劉六劉七起義,但這些起義多是局部性的,無法與滿清時期的白蓮教起義相比。還有一個事實說明明朝生產力的強大,那就是明朝養活了200萬軍隊,滿清三點八億的人口卻只能支持80萬軍隊。與滿清相比,明朝的生產力發展幾經反復。但明初的休養生息政策遠強於清初的圈地政策,使明朝經濟能很快恢復。
明朝初期高度重視廉政建設,堅持科舉選材,任人唯賢,吏治相對清明,直到中後期腐敗才逐漸嚴重起來。滿清則在建國時就推出了名目繁多的選官方式,變相賣官予爵,異途出身的官員使吏治大為混亂,使滿清貪污之風屢殺不止,康熙雍正都曾大規模治貪,收效甚微。清末的腐敗不亞於明朝,甚至有過之無不及。明朝縱然到了後期,還有海瑞這樣的清官廉吏。滿清卻流傳「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不止官員勒索百姓,甚至皇帝也勒索官員。朱元璋為了肅貪,殺了自己的女婿。有明一代因貪污罪被株殺的內閣大學士就有十五名,而終滿清一朝,除和紳外,卻從沒因為貪污而株殺過一位一品大員,。在經濟建設上,明朝兩次大規模整頓黃河,保證了黃河的安寧,而終滿清一代始終水患不絕。勒莆治黃河只完成一半,便以濫用民力的罪名被革職。結果整個十八世紀里黃河兩次改道,危害無窮,滿清也因這兩次災害整得稅收大減,國庫空虛。不得不查抄不法商人財產來充實國庫。
在海外貿易上,明朝中後期,中國商船東至**,西抵中東,貿易繁盛,小說〈〈三言二拍〉〉曾記述了此繁華景象。明朝嘉靖年代也一度國庫空虛,但經過隆慶時代的稅收改革,成功遏止了土地兼並,縮短了貧富差距,以一條鞭法緩和社會矛盾,增加財政收入。張居正時代國家年收入達八千多萬,超過康乾盛世的最高水平。萬曆九年國家府庫充盈,即使十年鬧災也總可支持。也正因如此雄厚的財力,明朝才得以重建一支強大的軍隊,打贏朝鮮戰爭。只是由於後來萬曆廢除一條鞭法,才使得明朝後期財政緊張。但與滿清相比,明朝在經濟建設上的成就無疑是成功的,明朝有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冶煉技術絲綢技術,明朝的商品遠銷歐洲美洲,東南沿海的蘇州,泉州,廣州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明朝在農業上引進了三季稻和玉米土豆等作物,提高了糧食產量。有人說滿清的耕地數量多於明朝。那隻能說滿清對於邊疆的開發比明朝做的要好。但是在國庫存糧方面,滿清的最高水平尚不如明朝中後期的正常年景。當然,明朝的農業政策失誤也很多,比如萬曆後期沒有遏止新一輪的土地兼並,加上農業稅收法令嚴酷,竭澤而漁。終於導致了民變四起的局面,釀成了明朝末年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
但中國封建社會的生產力,確實是在明朝達到了頂峰狀態。
『捌』 弘廉潔之氣、樹文明之風
弘廉潔之氣,樹文明之風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詩人於謙在詩中體現出了一種強烈的廉潔之氣。於謙自幼聰敏,讀書過目成誦,仰慕古代正氣凜然的仁人志士。「土木堡之變」,為了國家和民族,他也甘願冒這個天大的風險。國難當頭,於謙沒有臨難退縮、明哲保身,他的所作所為不是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只要是國家和民族的需要,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鐵骨錚錚、忠心赤膽的於謙盡管以悲劇告終,但於謙「甘灑熱血寫春秋」的愛國愛民情懷,卻給後世樹立了一個楷模和豐碑,給我們鑄造了一個偉大的民族之魂。如今的中國是處於一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律己方能服人,廉潔方能聚人」。因而在我們黨建工作之中,廉潔文化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廉潔是我們黨一貫倡導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是黨員幹部必須具備的優良品格,也是我們黨強化自身建設,克服消極因素的重要舉措。各級黨組織都應採取得力措施,著力解決黨性黨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不斷促進黨員幹部帶頭廉潔。每個共產黨員,都要從自己做起,堅持清正廉潔,一身正氣,經得起改革開放和執政的考驗。我們要旗幟鮮明地反對腐敗,以進一步增強黨的凝聚力、感召力和號召力,樹立黨和政府的崇高威望。廉潔是黨員幹部的必備素質。從嚴治黨,反腐倡廉,只要黨員幹部做好了,黨風和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就有了希望。這是因為黨員幹部廉潔是由其所處的地位決定的,我們的黨是執政黨,黨員幹部是一支特殊的社會力量,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居於支配地位,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巨大的影響。黨員幹部的腐敗,所影響的是各行各業和整個社會生活。黨員幹部是否廉潔,直接關繫到黨和政府的形象和威望。因此,從黨員幹部抓起,就抓住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在懲治腐敗和加強黨風廉政建設中,各級黨員領導幹部要起表率作用,要正確對待和運用人民賦予的權力,要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切實做到管好自己,管好子女,管好身邊的工作人員,保持清正廉潔,勤政為民。黨員幹部廉潔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如何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完善的配套政策和制度,沒有現成的答案和模式,只能在實踐中研究探索,這就很可能導致具體的政策制度的制定往往滯後於改革進程,形成「時間差」。這種機制和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以及工作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薄弱環節,就會給腐敗現象的滋生以可乘之機。一方面,發展市場經濟,金錢的作用、金錢的誘惑力急劇增大;另一方面,長期計劃經濟形成的權力過分集中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很容易滋生權錢交易等腐敗現象。因此,在監督約束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黨員幹部廉潔尤為重要。只有自製力增強了,把為官意識納入「有權不謀私,用權為人民」的軌道,才能以身作責,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始終保持高尚的人格追求和浩然正氣,自覺實踐「三個代表」。同時,黨員幹部廉潔是對外開放的需要。改革開放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國之路,為廣大黨員幹部更好地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國際上看,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空前密切,相互影響加大。我們在擴大國際交往、文化科技交流、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的同時,國外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也會乘虛而入,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思想。特別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把我們實行改革開放看作是他們搞和平演變的有利時機,千方百計進行滲透腐蝕、進行顛覆活動。黨員領導幹部在對外交往活動中,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堅固的思想堤防,很可能被燈紅酒綠、美元金錢所誘惑,從而做出喪失民族氣節,出賣人格、國格的事情,對此,應當保持足夠的警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是要有一種精神的,一種能鼓舞人奮發的精神.當我知道2008的奧運會在我們偉大的祖國--中國舉辦時,我的心情是多麼的欣喜若狂.我想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心情,而溶入全中國13億人的心中。2008北京奧運會正向我們踏步走來.我們在街頭巷尾,[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這個口號隨處可見,它的流行顯現出我們對北京奧運會的熱度,也意味著我們作為東道主應有的風度.文明,這是一個並不陌生的字眼,它是社會進步的標志.幾千年來,人類不斷追求也就是這兩個字.2008年,我們將迎來五湖四海的賓客,他們有不同的膚色和各種不同語言,可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講文明. 一個不懂文明的人是很難進步的,而一個不懂文明的民族是很難真正獲得解放的。所以,我們理應從自身做起,擔負起一份自我改良的責任,讓文明常存於我們一言一行中。因為擁有文明,也就擁有了美好的一切! 做文明的人是一種無所失落的選擇,是對宇宙秩序與人類的深刻理解。因為文明本身就是輕松、灑脫、實在,「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撐起地球!」文明有時就像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所說的那樣不可思議。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素來是一個溫文爾雅,落落大方,見義勇為,謙恭禮讓的文明禮儀之邦。一個人的舉手投足、音容笑貌,無不體現一個人的氣質與素養。荀子雲:「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會做真人。」說的就是教師首先要教育學生要做一個真誠的人,而學生的學習也應該首先學做人,學做文明之人,學做社會中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這些小小細節,來自於平常生活,也許並不起眼,容易疏忽,但它的體貼、慰藉與溫暖,能讓感受到的人如沐春風,心靈潤澤。 也許,發現生活中的不文明之處非常容易,但是,如果多多發現到那些出自於對他人尊重而為之的文明禮儀,比一味對惡習的譴責更能凈化心靈,它喚起的是一種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仁愛之情,人與人之間惺惺相惜、互敬互愛才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在這個注重細節的時代,一個稱呼、一句問候、一個舉動,都可能留給人深刻印象,印象的好壞就視乎你的言行是否出自對他人的尊重,敬人者,人恆敬之。陶冶禮儀、踐行禮儀!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讓我們上下同行,攜起手來,讓廉正之氣灑滿每寸土地,讓文明之風吹向每個角落。
『玖』 我國廉潔修身的歷史及發展
大學章句 大,舊音泰,今讀如字。
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程子曰:「親,當作新。」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慾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至於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慾之私也。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後,與後同,後放此。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向。靜,謂心不妄動。安,謂所處而安。慮,謂處事精詳。得,謂得其所止。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明德為本,新民為末。知止為始,能得為終。本始所先,末終所後。此結上文兩節之意。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治,平聲,後放此。明明德於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心者,身之所主也。誠,實也。意者,心之所發也。實其心之所發,欲其一於善而無自欺也。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此八者,大學之條目也。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治,去聲,後放此。物格者,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無不盡也。知既盡,則意可得而實矣,意既實,則心可得而正矣。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齊家以下,新民之事也。物格知至,則知所止矣。意誠以下,則皆得所止之序也。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壹是,一切也。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齊家以下,則舉此而措之耳。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本,謂身也。所厚,謂家也。此兩節結上文兩節之意。
『拾』 北京景尚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北京景尚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國內黨政文化展覽產業服務的創新型企業之一,公內司擁有完備容的企業資質與成熟的團隊,始終致力於廉政館、教育館及企事業展廳等文化場館領域,全方位提供前期策略、創意設計、布展施工一體化服務,及多媒體展示、虛擬展廳設計、文化衍生品等專業化服務。廉政教育展館歷史文化展館紅色文化展館機關文化展覽主題文化公園虛擬展廳
法定代表人:劉士第
成立時間:2015-01-15
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0801849343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復興路20號匯通商務樓42號樓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