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文化的底蘊是什麼
中國文化的底蘊是什麼?
此題還真難說清。讓我們一起通過時空掃錨,粗線條地解析一番吧。
首先,五千年燦爛歷史是中國文化的基本框架。
其中上古時代有北京猿人和藍田猿人等考古化石為證。直立行走,鑽木取火,氏族及部落、部落聯盟的形成,雖有神話、傳說等神秘部分尚待時間考證,但炎黃子孫之說,誰也不容否定。
歷史建築遺存,如萬里長城,都江堰工程,鄭國渠,大運河工程,故宮建築,近代京張鐵路,等,無一不表現了中國人的氣魄、智慧、獨立自主能力,舉世無雙,無與倫比。
再比如歷史事件,如鄭和下西洋,鄭成功收復台灣。足見中國的航海造船業也是史無前例,令哥倫布們目瞪口呆、自愧不如的!中國人對外交往中,以和為貴,樂交朋友,互利雙贏外交政策,是有民族基因和歷史傳承的!
不到萬不得以,中國人寧可息事寧人。但如若觸動中國人核心利益,則另當別論!尤其是面對弱肉強食的霸權者、強盜們,中國人寧死不屈的抗爭意志,和血戰到底的民族氣概,真正表明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民族性格!鄭成功是這樣,楊靖宇也是這樣,十四年抗日,抗美援朝戰爭,更是這種民族精的集中展示!
窺一豹而知全斑!簡略的掃描,你覺得是否非常震撼呢?
其實,近代以來,中國雖然統治者腐敗無能,國力下降,國運衰退,但民間要求改革的聲音,要求鏟除腐敗的努力,要求趕走侵權者,與侵略者血戰的呼聲,一直不絕於耳。
正是這種奉行“中庸之道”,看似柔軟的民族品質,才是保持中華民族在曲折中永不凋亡的民族基因啊!
⑵ 中國的文化底蘊
樓主這個問題提的太大,估計沒有誰敢正面去回答的,因為要說明白估計得出本書。
我個人內非常喜歡本國的容文化的,從上古時期,伏羲人皇統御百族,華夏初步的統一開始,就開始形成了高度文明。倉頡創字、遂人取火等等都是文明的進步。伏羲更是上管天文,下查地理,近取自身,遠取諸物,使做八卦。《易經》橫空出世,這時華夏開始了真正的文化演義。而後神農氏嘗百草,《皇帝內經》始做,為我國的中醫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時間的軸線,夏、商、周——春秋戰國更是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的文化盛宴……
可以說的太多了,要上班了,樓主若真感興趣,可以發信息給我
看了樓主的補充,才明白原來樓主提問是另有所指啊。
其實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稱之為「問題」可能有些嚴重了,改稱「現象」或許更合適些。特別是很多的大學生、年輕白領們,滿口的「YSE"OR"NO",什麼 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莎士比亞等張口就來,但一問到什麼老莊、孔子、朱熹、慧能則沒有什麼可說的,更不用提什麼「有熊氏族」了。
⑶ 中國有著厚重歷史文化底蘊,你了解歷史文化的意義嗎
古代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創於隋朝,完善於唐朝,此後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各不同時期的統治者做過一些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的調整和補充。
(3)歷史文化底蘊擴展閱讀
古代的中央六部分別對應現在的什麼部門
六部的名稱出現的比較晚,但是實質上的機能與機構初現於周時的「六官」,秦漢時有「九卿」。朝廷的職務由這些首腦們分管。到了魏晉時,改稱「曹」,尚書分曹執事,而曹逐漸演化成為步。到了隋唐時始確定六部分屬於尚書省。
到了元時,尚書省分管六部,統領國家大事。而明朱元璋殺胡惟庸之後廢中書省,直接由皇帝統管六部,此時共有「吏、兵、禮、刑、工、戶」六部。
到了明代,六部官職分別有:尚書(共1人),左、右侍郎(共2人,相當於尚書的副手),郎中、員外郎等若幹人。
1、吏部
相當於今天的人事部,而吏部尚書就等同於人事部部長。吏部尚書在古時稱為「天官」或者是「文官之首」,可見其地位之高。原因很簡單,無論你平常貪廉忠奸,到年底了不還是得過我吏部的考核來進行升降獎懲么?
2、兵部
這個就是相當於現在國防部、武裝部等一切跟武裝斗爭有關的部門的總和。在古時的和平年代,兵部的地位不如其他部門的高,但是如果到了戰爭年代,那麼兵部的地位就凸顯出來了。
但是千萬不要以為這個時候是你兵部尚書輝煌騰達的時候,打了勝仗還好,吃了敗仗的話,你就洗把臉等著唾沫星子,輕則革職,重則丟掉身家性命。
3、禮部
放在今天,禮部的涵蓋面也很廣。包括教育部、文化部等。禮部的事多卻不雜,包括接待外國君臣的相關事務,本國的各類禮儀事件等。
比如如果你是禮部官員,你發現某個王爺坐的車逾越了他的身份,那麼這就是你的本職工作該管的事。明朝嘉靖年間著名的「爭爹」事件就是一件禮儀上的事。
4、刑部
刑部主司刑法牢獄,基本上等同於今天的「公檢法」,並且是一條龍服務。古代的刑部還有制定修改法律的權利,這一點又比現在的一些部門要高。
5、工部
相當於今天的建築部等,雖然主管營造工程等事項,但是具體工作是個比較雜的部門。比如給皇帝修新居、哪的河堤決口修築防禦工事、皇親國戚的陵寢選地,選材,修建等,同時還掌管天下山河大川。
毫無疑問工部是六部之中最有錢的部門。比如明朝權奸嚴嵩自己是吏部尚書,兒子嚴世蕃是工部左侍郎。一個掌管人事,一個是全國最大的包工頭,貪污程度可見一斑。
6、戶部
古時的戶部主管財政,人員和土地。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另外還做一下國土資源和人口普查等工作。雖然工部管的是錢,但是錢是國家的錢,l六部的各類經費都得往戶部報,如果國力強盛,事務還算輕閑,如果整個國家沒錢,基本上戶部尚書每天都是苦大頭。
⑷ 歷史文化底蘊
豐富
⑸ 蘇州的文化底蘊是什麼
游覽蘇州,走馬觀花,當然首選的是蘇州園林。因為蘇州園林是蘇州歷史的縮影,也是蘇州的「城市名片」中的「徽記」。而要更深入地了解和認識蘇州,最便捷的便是去翻閱蘇州以大街小巷的名子為章回佳題的歷史畫卷。即使你在走馬觀花的時候,其實也不免會瀏覽一些承載了蘇州文化底蘊的大街小巷的名字所蘊含著的重要章節的蘇州的人文歷史風情,從而於一斑中進一步領略蘇州這部有著二千五百年建城歷史的「巨著」,了解蘇州「城市名片」中「徽記」外更豐富具體的內涵。
說起「城市名片」,這一片語,時下經常被人提起,特別是「經營城市」的理念泛起後,一夜之間,幾乎所有的城市,都在努力打造自己的「城市名片」,把自己的城市與其它城市的不同之處,主要是吸引投資者或者旅遊者眼球的東西,傾力包裝後,「隆重推出」。其實一個城市最好的「名片」,就是這個城市大街小巷的名字。因為這些大街小巷的名子,承載著一個城市與其它城市不同的歷史沿革,更承載著一個城市與其它城市不同的文化底蘊。特別是市民們天天在這些大街小巷中繁衍生息,這些大街小巷的名子所承載的文化底蘊,在人們記住他們的時候,也就潛移默化地受著這文化底蘊的熏陶與傳承。
也去過一城市,那些城市大街小巷的名子,就是讓你知道有那麼一條路可以走,象門牌號一樣,以城市的某一條主幹道為中軸,按數字順序向不同方向排列,或者從東一條路排起,之後便是東二條路,東三條路,依此類推,一直排到東面的最後一條路;另一個方向則從西一條路排起,亦如此排列。或者一馬路、二馬路的按某一方向一直排到十馬路。還有一些城市則是以全國行政區劃是省、市、縣的名子作為城市道路的名字。而改革開放這三十幾年來,港、澳、台幾乎成為所有城市都有的道路的名子。記倒是挺好記的,但總讓人感這樣給城市的大街小巷命名的城市的文化底蘊的闕如。因為從這些應該體現人類智慧與才情的結晶的城市的大街小巷的名子里,你不知道在這些人類生生不息的地方,人類曾經留下怎麼的不同的足跡。而且作為一個城市最生動、最立體的一部隨時間流傳而不衰的歷史長卷,只給後人留下與一片空白沒有什麼區別的千城一面的輪廓。
一個城市大街小巷的名子,如地名一樣,確實體現著一個城市文化底蘊的深淺及文野之別的。比如,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了形態不同的山峰,很多山峰遠遠望去,就象少女挺實的雙乳,在孔孟之鄉這樣的山峰被稱為「乳山」,望著那山形,咀嚼著這名子,讓人生出許多美妙的幻想。而在「座山雕」的家鄉,同樣的山峰,卻被呼為「奶頭山」。聽了這名子,讓書生也陡生幾絲匪氣。
如此立論,才更覺蘇州的可看、可讀。因為蘇州一條條街巷都演繹著蘇州曾經的歷史或今天的人文,在你對蘇州那些從未聽說過的大街小巷的名字,感覺不如「中山路」、「香港街」好理解而浮想聯翩的時候,在你對蘇州那些從未聽說過的大街小巷的名字的來歷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後,不禁要佩服題名者的匠心獨具。這些大街小巷的名子,不僅承載著這些大街小巷當年的風風雨雨,更把豐富的歷史,濃縮成高度概括的大街小巷的名字,在人們的日復一日的稱謂里,把過去的歷史永遠地傳承下去。
蘇州古時稱吳,又稱姑蘇,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已有4000多年。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稱蘇州,沿用至今。蘇州城建於公元前514年,雖歷經2520年的滄桑,但整個城池仍坐落在春秋時代的位置上,因而,蘇州很多的大街小巷的名子,都記載著這個歷史過程。
蘇州城的建造者是當時已成為吳王闔閭的大將伍子胥,名為闔閭城。春秋時期,這里就成為吳國的都城,蘇州目前大街小巷的名稱中自然還保留有許多有關吳王闔閭、大將伍子胥以及美女西施的印記。蘇州大街小巷的名子中,很多帶有隻有蘇州獨有的「胥」字的,象「胥江」、「胥門」、「閶胥路」、「盤胥路」都與伍子胥的生平事跡有關,使這段歷史就這樣一直不衰地流傳著。很多不專門學文史的人,對這段歷史不知道,其實對自己城市的歷史都不知道的市民太多、太平常,但蘇州人卻從一天不知要叫上不知多少遍的大街小巷的名子上,自然而便利地了解並傳承著這段歷史。
干將路——相傳,吳國人干將與其妻莫邪善於鑄劍,他們曾鑄有一對鋒利無比的寶劍,一名干將,一名莫邪,都獻給了吳王闔閭。後來,干將、莫邪被做為利劍的代稱。為了紀念干將,古代蘇州人把與干將墓相近的古城正東城門稱為「干將門」,後又改為今天的相門。一九八二年,蘇州古城進行改造,並命名為「干將路」。干將莫邪鑄劍的熊熊烈火早已經灰飛煙滅了,但在這里有一條路名永遠記下了這段歷史傳說。莫邪路——有了干將路,卻沒有「莫邪路」,崇尚歷史文化的蘇州人一直覺得是一個遺憾,因為在他們心中,干將與莫邪不僅是一對夫妻,而且同是鑄劍名家,是聰明、美麗與力量的象徵,是蘇州輝煌歷史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於是在蘇州古城東側就有了一條莫邪路,彌補這一歷史的遺憾。
臨頓路——據《越絕書》稱,吳國能造各種不同類型的戰船,吳人「習於水戰,便於舟用」,在太倉以東海面曾發生過多次海戰。吳王十年,「東夷侵吳,吳王親征,夷人不敢敵,收軍入海,吳亦入海逐之」。吳王率軍追擊東夷,臨時駐扎休息之地,便被命名為臨頓路。在這條路上我們彷彿還能聽到當年吳王闔閭征伐東夷的號角聲。
木瀆鎮——蘇州城西太湖之濱有座水鄉古鎮。相傳春秋末年,吳越紛爭,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施用「美人計」,獻美女西施於吳王。吳王夫差專寵西施,特地為她在秀逸的靈岩山頂建造館娃宮,又在紫石山增築姑蘇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來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瀆,「木塞於瀆」,木瀆之名由此而來,木瀆也成了歷來文人墨客游歷之佳處。
錦帆路——原為河,即古子城城壕,吳王為討好西施,以五彩的錦緞製成船帆盪漾河上,故名錦帆涇,又名錦泛涇,以兩岸桃楊春日花開倒影水中如泛錦而得名。後來錦帆涇的河道被填,錦帆涇即易名為錦帆路了
剪金橋巷——相傳是因吳王與西施出遊,見橋頭有一賣花女叫賣鮮花,吳王從頭上取下一隻價值連城的金簪,命宮女剪下一截,把所有的鮮花統統買了下來,供西施曉妝之用。此處即曰剪金橋。
專諸巷——位於閶門旁的一條小巷。春秋戰國時,吳國公子光為了謀奪吳王僚的王位,派壯士專諸藏短劍於魚腹中,用魚腸劍刺死了王僚。當時壯士專諸就住在這條小巷中,「專諸巷」的聲名也由此而流傳千古。
用影響城市發展的歷史,指稱發生這一歷史的那一地點的方法,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在蘇州就這樣約定俗成地傳承了下來,隨著城市規劃管理的實施,就成為那一地方主要道路的名字。
其實蘇州還有很多街巷也都與吳地的歷史征戰有所關聯,但是江南吳地並非戰爭的經常光顧之地,在歷史上這里是最安逸不過的地方了,婦孺皆知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湖熟,天下足」、「江南魚米鄉」等俗語,無不訴說著姑蘇城的繁華富饒,特別是作為中華四大名綉之一的「蘇綉」,更是歷史悠久,聞名遐邇。因此,蘇州的一些路名至今仍沿用千百年來商貿經營的行業舊名,如鹽倉街、醋庫巷、富郎中巷、倉米巷、豆粉園、綉線巷、果子橋、滾綉坊等等,無不向後人訴說著當年姑蘇城商賈如雲,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
正是由於姑蘇城的歷史地位和繁榮的經濟,歷朝歷代都在此設置各種管理機構,有名的「道前街」,就是這樣歷史的縮影。現在的道前街,是由原道前街、府前街、衛前街合並而成,明清兩朝為衙署集中地,衛前即蘇州衛治前,府前即蘇州府署前。還有司前街、太監弄也都是留下了統治者對這一地區實施管理的痕跡。
不僅封建統治都看重這一經濟發達地區,連農民起義也相中這一寶地。「廢皇基」就記載了這樣一段歷史。元末張士誠割據稱王,大興土木,巍峨壯觀遠勝於前朝。可惜好景不長,張吳王最終敗給了朱元璋。城破之日,他將愛姬美妾驅趕到齊雲樓,放火焚燒,火勢蔓延,轉眼之間,整座偌大的皇宮也燒得精光,於是這座出盡風頭的千年城中城,終於灰飛煙滅,只給後人留下一個「皇廢基」的地名。
而這些政權或管理機構的眾多,直接的一個結果,就是蘇州歷史上曾經活躍著當朝當代的很多的文化大家。而這些文化大家,他們在蘇州的活動,無疑成為姑蘇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蘊中最奪目的那一抹亮色。蘇州的園林自不必多說,蘇州的大街小巷更多地留下了他們的足跡。「蘇公弄」印下了北宋大詩人蘇東坡的足跡,「范庄前」帶我們領略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風采。而學士街、孔副司巷、書院巷、大儒巷,等,無不依舊散發著翰墨書香。烏鵲橋路、楓橋路、桃花塢、臘梅里、杏花弄、柳枝巷、丁香巷、薔薇弄等等,這些沁香撲鼻的大街小巷的名子中,漫步在其中,不用多想,就知道有多少正是這些文化名人的才情的外在固化。我就此曾和朋友說:想知道蘇州的文化底蘊有多深嗎?去數數蘇州埋著多少文化名人就知道了。
我在看蘇州交通旅遊圖的時候,因為她的太多的大街小巷的名子的與眾不同,從字面上,就直觀地感到其背後深厚的歷史淵源。當我知道了蘇州這些大街小巷的名子背後生動的歷史故事後,才感到這張薄薄的交通旅遊圖的厚重,也看到了蘇州的「城市名片」的豐富的內涵,甚至也看到了蘇州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行政區劃,由她的大街小巷所承載著的中華民族幾千年生生不息的那部分歷史。
經濟在飛速發展,文化在突飛猛進,城市建設更是在日新月異,我們怎樣在自己的「名片」中把這樣的歷史標志出來並流傳下去?
多問問蘇州的大街小巷的名子的由來,再想想自己城市的大街小巷的名子的由來,我想,很多有關、無關的人都會明白些什麼的。
⑹ 青島的歷史文化底蘊指的是什麼
曾經輝煌:七八十年前是中國的文化中心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康有為、沈從文、老舍、梁實秋等一大批影響中國文化走向的名人不約而同陸陸續續地遷居青島,胡適、蔡元培、巴金等中國文化史上響當當的人物也多次游歷青島,這使得青島一夜之間成為可以與北京上海媲美的中國文化界的核心城市,盡管當時距青島建制還不到四十年,但是在那個動盪年代裡局勢相對穩定環境氣候又特別引人的青島就成為文化巨擘理想的避難安身之地,青島迄今為止在中國文化史上揮灑的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就是在那時寫就的,中國文學界的不世英才老舍先生的《月牙兒》、《駱駝祥子》等名著正是誕生於年輕的青島,沈從文的不朽佳作《邊城》也是在青島的紅瓦綠樹間醞釀構思的,還有大量影響後世的文學作品同樣出自青島。
雖然繁花似錦但畢竟曇花一現,青島當時的文化繁榮雖然不能說是假象但終歸是沒有根基的,因為如此之多重量級的文化大師齊聚青島實在是形勢所迫,青島對於他們來說不是文化朝聖之路的終點,而僅僅是一個可以歇腳的驛站而已,所以當這批文化名家像流星一樣劃過之後,青島的文化氛圍也就隨之消散殆盡。但不管怎樣,在那段民族意識空前高漲的流金歲月里,青島引領了中國文化的風潮,是實至名歸的文化中心。
如今平庸:沒有歷史底蘊難成文化大氣候
很難說清楚歷史與文化到底存在怎樣的內在聯系,但是大量的事實證明,沒有肥沃的歷史土壤就別奢望文化能植根其中枝繁葉茂,青島就是一個絕好的例證。自1898年青島正式登上歷史舞台至今不過百餘年,能夠在全國范圍內數得著青島本地文化名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甚至忽略不計,這與青島一直沒有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底蘊有直接關系。青島既不像北京那樣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升華到了極致,青島也不像上海那樣完全倚仗西式文化架構在全球引起共鳴,青島生長於孔孟文化盛行的齊魯大地,又沒能逃脫德國日本的殖民文化侵襲,這導致青島始終不能准確定位自己的文化根基究竟要落在哪裡,算不得「傳統」,也算不得「海派」。
「論精神,濰坊淄博濟南那才叫厚重,說這些青島人不會懂得。我覺得是離孔孟太遠了,沒有那個文化。」網友「生活著感受著」顯然認為青島在傳統文化上存在著巨大的缺失,但網友「樂無界」立刻反駁道:「雖然說孔孟之道的精神博大精深,但它也有著時代的局限性,很多東西並不能溶入我們這個時代,所以我們不介意遠離孔孟,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還是做『愚民』的好。」不管網友意見是怎樣的針鋒相對,青島沒有文化底蘊確實是不爭的事實。
具體現狀:青島文化氛圍更貼近市井文化
「不是貶低青島,說青島是文化沙漠真是准確得很」,一有空閑就往書店和圖書館跑的大學生小孫說,「有很多書在青島根本買不到也借不到,很多時候我不得不網購或者託人從外地買,青島人難道都讀電子書嗎?我不這么認為,關鍵還是人們沒有這樣的文化需求。」
「其實青島人也挺喜歡看書的,你去書城這樣的地方看看,周末一般都是滿滿當當的,問題是人們讀書的面太窄了;還有,青島人對畫展、話劇、講座之類跟文化沾邊的好像都沒興趣。」在青島生活了一輩子的58中退休教師劉老師說。
就記者的調查而言,青島的文化更加偏重貼近生活的市井文化,的確拔不到登大雅之堂的高度,但是它卻可以真實生動地反映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影像。「啤酒文化」「街頭文化」等極具青島地域特色的文化現象雖然毀譽參半,但是忽略了這些就隱藏在市民身邊的生活細節,盲目地說青島沒有文化基礎顯然也是偏頗的,但畢竟這些僅僅是主流文化的枝蔓,培養營造能被廣泛認同的文化氣息對青島來說還任重道遠。
⑺ 南京的歷史文化底蘊
南京,簡稱「寧」,古稱金陵、建康,是江蘇省省會、副省級市、南京版都市圈核心城市權,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
歷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禍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度不凡的風水佳境,過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災,但亦屢屢從瓦礫荒煙中重整繁華。且在中原被異族所佔領,漢民族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通常漢民族都會選擇南京休養生息,立志北伐,恢復華夏。大明、民國二次北伐成功;東晉、蕭梁、劉宋三番北伐功敗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議以建康為都以顯匡復中原之圖,惜宋高宗無意北伐而定行在於杭州,但迫於輿論仍定金陵為行都。太平天國以南京為都,也以驅除異族統治為動員基礎和合法性之一。所以南京被視為漢族的復興之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故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後,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⑻ 北京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於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的琉璃河鎮,遺址尚存。又封堯之後人(一說黃帝後人)於薊,在今北京西南。後燕國滅薊國,遷都於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
秦代設北京為薊縣,為廣陽郡郡治。
漢高祖五年,本市被劃入燕國轄地。元鳳元年復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親分封於此,故更為廣陽國首府。
東漢光武改制時,置幽州刺史部於薊縣。永元八年復為廣陽郡駐所。
西晉時,朝廷改廣陽郡為燕國,而幽州遷至范陽。十六國後趙時,幽州駐所遷回薊縣,燕國改設為燕郡,歷經前燕、前秦、前燕、後燕和北魏的統治而不變。
隋開皇三年廢除燕郡。但很快在大業三年,隋朝改幽州為涿郡。
唐初武德年間,涿郡復稱為幽州。貞觀元年,幽州劃歸河北道管轄。後北京成為范陽節度史的駐地。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在北京稱帝,建國號為「大燕」。唐朝平亂後,復置幽州,歸盧龍節度使節制。
五代初期,軍閥劉仁恭在這里建立地方政權,稱燕王,後被後唐消滅。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市海淀區)與遼戰斗,北宋大敗,對燕雲十六州從此望眼欲穿;遼於會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區建立了陪都(以此為起點計算北京建都史,至2009年,則為1071年),號南京幽都府,開泰元年改號析津府。
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於北京(以此為起點計算北京建都史,至2009年,則為856年),稱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此後元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於此,明朝在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為了便於防守蒙古軍,將都城遷至北京。從那之後,北京成為了明朝的新都城。
成吉思汗麾下大將木華黎於1215年攻下北京,遂設置燕京路大興府。元世祖至元元年改稱中都路大興府。至元九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突厥語:Khanbalik,意為「汗城」,音譯為汗八里、甘巴力克)。據馬可波羅游記敘述:元人篤信佛,象為佛教祥獸,當時大都常有象只漫步。
明朝初年,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大都路於洪武元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同年十月應軍事需要劃歸山東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駐地。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後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改北平為北京,是為「行在」(天子行鑾駐蹕的所在,就稱「行在」)且常駐於此,現在的北京也從此得名。朱棣定都北京後,禁止象只再行走於北京。北京城秩序井然,繁榮安樂。永樂十九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稱南京,明仁宗、英宗的部分時期,北京還曾一度降為行在,京師復為南京應天府。
清兵入關後即進駐北京,亦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清政府在北京實行旗民分居政策,即八旗居住內城,漢人和回民居住外城。清代的北京衛生問題奇差,皇宮里,太監如蟻陣。李家瑞《北平風俗類征》說:「街衢凸凹,塵風泥雨,牛溲馬勃,囂濁蒸郁,穢區也。」
近代
晚清時期(1860年-1912年)
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以後,外國使節和傳教士得到特許進北京,在城內各處興建教堂,使館則集中在東交民巷。1860年,英法聯軍打進北京;1900年,八國聯軍打進北京。
中華民國初年(1912年-1928年)
1911年辛亥革命後,民國元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同年3月遷都北京,直至民國十七年中國國民黨北伐軍攻佔北京,張作霖敗回東北,北洋政府垮台。
民國伊始,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稱順天府。直至民國三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直轄於北洋政府。這一時期,北京新建了有軌電車系統,和一批現代的文化教育機構,如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輔仁大學、協和醫學院等。
國軍北伐至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1928年-1949年)
1928年北伐戰爭後,中國的首都遷到南京,撤銷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為北平特別市。1930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這一時期,北京盡管不具首都的地位,但在教育方面仍有關鍵的優勢,被國際人士稱為「中國的波士頓」。 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被日本佔領。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此成立,且將北平改名為北京。1945年8月21日,日本宣布投降,第十一戰區孫連仲部接收北京,並重新更名為北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49年-)
1949年1月31日,傅作義將軍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和平協議,率領25萬國民黨軍隊反正,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市,實現對北京的解放。同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更名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⑼ 中國歷史文化底蘊比較深厚的城市有哪些
個人認為是文化內涵底蘊不是說她有多美,規模有多大,有多麼著名。而是說這樣一個城市應該是一種或多種文化的發源地、聚集地,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
西安,黃河流域,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國古都之首,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文化的代表之一。
洛陽,黃河流域,九朝古都,是華夏民族的精神故鄉,是「最早的中國」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北京,北京有著3000餘年的建城史和850餘年的建都史,薈萃了自元明清以來的中華文化。又由於成為新中國的首都,國家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文化上都有很大的偏重,國家在北京的文化保護力度上可以說是重中之重,這一切使北京像極了一個學問高深而又氣度不凡的威儀長者。
開封,黃河流域,中華文明最重要發祥地之一。七朝都會、文化名城、大宋故都,尤其北宋時,當時稱東京,是首個世界大都市,人口在當時已經達到150萬,而同時期的歐洲最大城市倫敦才5萬人,雖然宋朝在軍事上老是失敗,但是宋朝的經濟發達水平是封建社會的最頂峰,也是眾多學者的共識。
南京,長江流域,六朝金粉之地,經濟發達,文化繁盛,在江南保存了華夏文化,擁有令人側目的厚重博雅的人文。
商丘,黃河流域,為華夏文明最重要發祥地之一。中國的又一個六朝古都,歷史悠久,有著4600餘年的建城史,文化燦爛,人文薈萃,古跡眾多,古代分別稱亳、宋國、梁國、梁園、睢陽、宋城、宋州、應天府、南京、歸德府等,內涵博大精深,是商文化,火文化,莊周文化,漢梁文化,木蘭文化,葛天文化等文化的發源地,被譽為「三商之源,華商之都。」
杭州,著名古都,歷史悠久,與南京一樣,東南形勝。自古為江南地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曲阜,很具有古典意蘊的一個城市,是封建社會正統思想的最主要發源地之一,
被西方人士譽為「東方耶路撒冷」。它的精神氣質是同一個省的第一大城市青島所不能比擬的。
齊魯文化影響中華文明2000多年,儒家思想軟化了每個中國人的骨髓。
大理,是中國西南邊疆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遠在四千多年前,大理地區就有原始居民的活動。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創造了遠古文明。大理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少數民族聚居地,民族色彩精彩紛呈。
桂林,多民族聚居的城市,生活在這里的壯、回、苗、瑤、侗等28個少數民族,保持著古樸、奇特、多彩的民俗風情,形成了桂林獨特的多元文化特色,自古桂林山水甲天下,作為中國著名的山水旅遊城市,華夏各民族集聚地,她具有很強的文化包容性。
以上的是城市均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沒有按官方的八大古都排列,現在的文化內涵並不一定是靠曾經的古都就能形成的,所以沒有列舉安陽、鄭州、大同等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