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種子市場發展歷史

種子市場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3 00:17:09

❶ 種子植物的生活史

就是指從上一代種子開始至新一代種子形成的全部歷程。包括兩個階段:配子體階段和孢子體階段。

❷ 種子檢驗的種子檢驗發展史

種子檢驗是伴隨著種子交易的出現而出現,隨著種子科技的發展而發展的。18世紀60年代的歐洲,隨著種子交易的出現,不法商販惟利是圖,販賣偽劣種子的事件時有發生,給農業生產造成損失。為了維護種子貿易的正常開展,種子檢驗應運而生。
1869年,德國諾培博士(Dr. Friedrich Nobbe)率先在薩克森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種子檢驗實驗室,開展種子真實性、凈度和發芽率等種子質量特性檢驗工作,在總結前人工作經驗和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於1876年編寫出版了《種子學手冊》,標志著種子檢驗科學的誕生。
諾倍博士就成為國際公認的種子檢驗和種子科學的創始人。
1871年穆勒霍斯特(E.Moller-Holst)在丹麥哥本哈根建立了種子檢驗室。此後的一段時間里歐洲種子檢驗發展迅速,奧地利、荷蘭、比利時和義大利等國先後建立了類似的檢驗室。截止1893年歐洲的檢驗室達到130餘個。
1876年美國成立了第一個種子檢驗站;
1894年美國農業部種子檢驗室建成;
1897年頒布了標准種子檢驗規程;
1900年開始在高等農業院校培訓種子檢驗人員。隨著國際種子貿易的發展,國際間種子檢驗技術的交流、溝通與合作也日益廣泛。
1906年在德國召開了第一次國際種子檢驗大會。
1908年在美國和加拿大兩國成立了「(北美)官方種子分析家協會」(Association of Official Seed Analysts, 縮寫為AOSA)。
1921年在哥本哈根舉行的第三次國際檢驗大會上成立了「歐洲種子檢驗協會」(European Seed Testing Association, 縮寫為ESTA)。
1924年在英國劍橋召開了第四次國際種子檢驗大會,大會決定把種子檢驗活動延伸至全世界,將歐洲種子檢驗協會改為現在的國際種子檢驗協會(International Seed Testing Association, 縮寫為ISTA)。
ISTA是唯一一個專業從事種子檢測的國際組織,現在已在世界上70多個國家擁有會員。成立ISTA的主要目的是制定、修訂、出版和推行種子扦樣和檢測標准程序,並促進在國際種子貿易中統一使用這些程序。
1931年制定了第一個國際種子檢驗規程。
我國的種子檢驗工作開始較晚。新中國成立之初沒有專門的種子檢驗機構,檢驗工作由糧食部門或商檢部門代行。
1956年在農業部設立種子管理局和種子檢驗室。
1957年農業部種子管理局組織浙江農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在北京舉辦了種子檢驗培訓班,開始了我國的種子檢驗工作。
1983年和1984年分別頒布和實施了《農作物種子檢驗規程》。
1985年和1996年分別頒布了《農作物種子檢驗規程和《農作物種子質量標准》。
1996年「種子工程」的實施,伴隨《種子法》的頒布實施,也為我國種子檢驗整體水平的穩步提高提供了保證。

❸ 種子音樂有限公司的發展歷史

種子音樂本世紀最成功的案例
天後黃鶯鶯在種子音樂的規劃下,以《花言巧語》專輯贏得樂評的超高評價和極佳的市場銷售成積,獲得樂界一致推崇為 」新音樂女王。創作才子周傳雄 ( 小剛 ), 於台煙也都有相當優異的成績展現。而其中張信哲加盟種子音樂的第一張專輯《寬容》,一推出後,不僅在台灣市場成功出擊,旋風更是橫掃海外,市場遍及大陸、香港、星馬等地,全亞洲銷售200萬張的驚人成績,更成為華語市場的大贏家。跨入21世紀以來,種子音樂積極、主動地簽約了大量實力及新生代偶像歌手,簽約新生創作歌手吳克羣(吳克群)並助其成長為樂壇天王級歌手,是種子音樂本世紀最成功的案例。2013年種子音樂推出新人劉思涵,發行首張唱片《擁抱你》即橫掃2013年內地各大華語新人獎,並入圍第25屆台灣金曲獎新人獎,由曾在種子音樂的金曲獎歌後戴佩妮憑借為劉思涵製作的此張專輯獲得第25屆台灣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獎。

轉型成為獨立唱片公司
2000年華語唱片市場開始受到盜版與科技沖擊,種子音樂則轉型成為獨立唱片公司,開始布局大中華市場,積極整合娛樂產業之唱片、演唱會製作、戲劇及藝人經紀事務。2003年起種子音樂先後在台北,北京兩地成立跨兩岸的操作平台。先後簽下備受華語樂壇尊敬的經典天後潘越雲,娃娃,於台煙,「台灣鋼琴王子」陳冠宇,創作備受肯定的金曲歌後順子,兼具偶像特質的創作實力新聲吳克群,和「好聽天後」許茹芸。 2007年種子音樂又先後加入實力新成員,香港新生代創作新人——王菀之,大陸選秀節目《快樂男生》脫穎而出的「海豚小王子」王櫟鑫和「草原王子」阿穆隆。2008年4月29日宣布簽下2006年加油好男兒季軍「精靈王子」吳建飛。2009年3月27日亞洲巨星吳建豪宣布加盟種子音樂;6月2日種子音樂在北京召開發布會迎接「亞洲美聲天後」周蕙的加盟;6月11日種子音樂宣布簽下紅透台灣新人瑤瑤(郭書瑤)。2010年11月11日「情歌教父」周傳雄重新加盟種子音樂。2011年3月26日「微笑王子」張棟梁加入了種子音樂。
2011年,兩大選秀冠軍汪小敏、關詩敏加盟種子音樂,給種子音樂帶了樂壇的新力量。
2011年12月,香港英皇娛樂旗下歌手在台灣均由種子音樂代理。
2013年4月,種子音樂加入華友,獨立成為種子音樂集團,在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吳鋒的帶領下開啟音樂戰略新里程。
2014年3月,品冠、黃雅莉、柯有倫盛大加盟種子音樂。種子音樂全新起航,將創造無限可能!

❹ 種衣劑的發展歷史

20世紀80年代,國外種衣劑已經廣泛地應用於種子加工廠。世界各大農用化學品公司也積極開發適用於農戶的產品,研製出了一批新型高效的種衣劑產品。早期如美國F M C公司的3 5%呋喃丹(克百威 carbofuran)、有利來路公司的40%衛福合劑(萎銹靈 carboxin+福美雙thiram);以及德國拜耳公司的58.5%高巧(福美雙thiram+戊菌隆pencycuron+吡蟲啉 imidacloprid)濕拌種劑,瑞士先正達公司的1 0%適樂時(咯菌腈fludioxonil)懸浮種衣劑和70%快勝(噻蟲嗪 thiamethoxam)干種衣劑等產品。
我國使用種子處理劑的歷史較悠久,古代就有溫湯泡種和葯劑浸種,早在西漢年間的農書《農勝之書》中就有記載。20世紀50年代,我國開始推廣浸種、拌種技術用於防治地下害蟲,保護種子的正常生長發育。70年代末開始種衣劑的研究工作,80年代進入田間試驗示範階段,90年代逐步推廣應用,成就了種衣劑發展的三個階段:研究階段、推廣階段和發展成熟階段。1981年中國研製成功適用於我國牧草種子飛播的種子包衣技術。1983年,成功地研製了克百威和多菌靈組成的國內第一個種衣劑產品,主要用於玉米,小麥,棉花,水稻,大豆,蔬菜等作物上。並從1985年到1993年,國內建起了相應的多家新技術種衣劑廠,開發了適宜在不同地區,防治不同作物,不同病蟲害的一系列化合物。在這些種衣劑中,種衣劑以多功能、防治多種病害的復合產品型種衣劑較多,病蟲復合型種衣劑占種衣劑品種的40%左右,此外還有一些葯肥復合型種衣劑。種衣劑市場組成為:玉米佔48%,小麥佔24%,大豆佔10%,棉花佔8%,水稻佔5%,其他佔5%。 進口殺菌型種衣劑有:頂苗新、立克秀、衛福、武將、滿適金、適樂時、金阿普隆、亮盾、敵委丹、適麥丹、撲力猛、全蝕凈等。
進口殺蟲型種衣劑有:帥苗、勁苗、高巧、銳勝等。
我國種衣劑登記的品種雖然很多,但有效成分多局限在克百威(carbofuran)、福美(thiram)和多菌靈(carbendazim)三大品種。 國外廠家主要有瑞士先正達,德國拜耳等。國產的種衣劑生產廠家有山東華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農(海利)涿州種衣劑有限公司、天津科潤北方種衣劑有限公司、江蘇華農種衣劑有限責任公司、績溪農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吉林八達種衣劑公司等。

❺ 我國種子發展階段分別為哪幾個階段

正中國是世界農業發源地之一, 也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農業大國之一。在距版今7千多年以前,中國人民的祖先權就已開始從事農業生產;早在2300餘年前的《詩經·大雅·生民》中就提到「嘉 種」(良種),說明中國先民很早就認識到種子質量在農業生產上的重要性;公元前3世紀,《呂氏春秋》一書就有關於種子選育加工的記載;16世紀的《天公開 物》中記載的選種用風車……新中國的成立是中國農業發展的轉折點,也是中國種子事業的起點。中國種子事業從無到有發展比較迅速,從1950年的群眾性選留 種到種子產業化,建立新型種業體系,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❻ 穀物的發展歷史

五穀的概念形成之後雖然相沿了兩千多年,但這幾種糧食作物在全國的糧食供應中所處的地位卻因時而異。
五穀中的粟、黍等作物,由於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長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況下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戰國時期,菽所具有的「保歲易為」特徵被人發現,菽也與粟一道成了當時人們不可缺少的糧食。與此同時,人們發現宿麥(冬麥)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長季節進行種植,並能起到解決青黃不接的作用,加上這時發明了石圓磨,麥子的食用從粒食發展到麵食,適口性大大提高,使麥子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重視,從而發展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並與粟相提並論。儒家經典《春秋》一書中,它谷不書,至於禾麥不成則書之。可見,聖人在五穀之中最重視麥與禾。西漢時期的農學家趙過和氾勝之等都曾致力於在關中地區推廣小麥種植。
漢代關中人口的增加與麥作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直到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都多於南方的人口。但唐宋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中國人口的增長主要集中於東南地區,這正是秦漢以來被稱為「地廣人稀」的楚越之地。宋代南方人口已超過北方,有人估計是6:4;此後至今一直是南方人口密度遠大於北方。南方人口的增加是與水稻生產分不開的。水稻很適合於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區種植,但最初並不起眼,甚至被排除在五穀之外。然而卻後來居上。
唐宋以後,水稻在全國糧食供應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據明代宋應星的估計,當時在糧食供應中,水稻十分之七,居絕對優勢,大、小麥、黍、稷等糧作物,合在一起,只佔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大麻已退出糧食作物的范疇,只作為蔬菜來利用了。但是在一些作物退出糧食作物的行列時,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了糧食作物的行列,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馬鈴薯相繼傳入中國,並成為現代中國主要糧食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1、哪些糧食為「五穀」,我國歷史上的說法並不一致。一種說法是指黍、稷、菽、麥、稻,見於古書《周禮『職方氏》;另一種說法是指麻、黍、稷、麥、豆,見於古書《淮南子》。當時人們把大麻子當食物,所以麻歸於糧食類;後來麻主要以纖維織布,便不列為糧食類。
2、「五穀」之說逐漸形成的習俗,是指稻、麥、黍、稷、菽五種糧食作物。黍指高粱,也指黃米,稷指粟,菽指豆類。3、如今,「五穀」指的是大米、小米、高粱、大豆、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所說「五穀雜糧」即泛指所有糧食作物。2》五穀是什麼?通常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稻、黍、稷、麥、菽。另一說是黍、稷、麻、麥、菽。其中麻以外的五種都是糧食作物。稻、黍、稷、麥、菽、麻是中國傳統作物,我不僅應該認識它們,而且要了解它們的習性與淵源,否則就會「五穀不分」了。
3、西漢「五穀」是什麼? 西安出土的木牘揭答案 新華網西安10月19日電(呼延思正) 西漢時期人們所吃的「五穀」到底是什麼?近日陝西省西安市南郊出土的一枚木牘揭示了這個答案。這枚記有177字的長方形木牘長23厘米、寬4.5厘米、厚0.4厘米,下側邊緣處略有殘缺,文字主要以古隸體墨書書寫,其中夾雜了一些俗字草體,大都清楚可辨。這枚木牘上字跡自右至左共分8行,每行上方均標有一個小黑點,以示為章節之始,每行字數由15到25字 不等,上面有關漢代五穀種植的內容基本完整,清楚地記載了當時的五穀是指粟、豆、麻、麥、稻,其順序也不是隨便排列的。這與在秦漢時代專用於選時擇日的《日書》中所記載內容基本一致。據考古工作人員介紹,出土這枚木牘的墓葬處於西漢漢宣帝杜陵陵區,應該是杜陵的陪葬墓,因而墓主當為與漢宣帝較為接近的高官。結合木牘內容分析,墓主生前的身份應與皇室禮儀活動及農業生產活動相關,故判斷其任職應為大鴻臚或大司農。據了解,漢代的「五穀」究竟指哪些穀物,古籍記載歷來含混。這枚木牘的出土第一次明確了西漢時期陝西關中地區「 五穀」的種類與名稱。

大米
大米又名粳米,味甘性平,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渴的功效。冬天室內暖氣較熱,空氣乾燥,早晚喝點大米粥,可以遠離口乾舌燥的困擾。特別需要提醒糖尿病患者的是,大米不同的烹調方法對血糖的影響不同。研究表明,等量大米煮成的干飯比稀飯對血糖的影響小。因此,糖尿病患者早餐進食干飯有利於控制血糖。
小米
小米又名粟米,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的作用,適用於脾胃虛熱、反胃嘔吐、腹瀉及產後、病後體虛者食用。小米熬粥時上面浮的一層細膩的黏稠物,俗稱為「米油」。中醫認為,米油的營養極為豐富,滋補力最強,有「米油可代參湯」的說法。
小麥
小麥味甘,性平微寒,有健脾益腎、養心安神功效。心煩失眠者可用小麥與大米、大棗一起煮粥服食。此外,麥麩含高膳食纖維,對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痔瘡、老年性便秘、結腸癌都有防治作用。
苡米
苡米又叫薏米,其所含蛋白質遠比米、面高,易消化吸收,對減輕胃腸負擔、增強體質有益。中醫認為,苡米味甘淡,性微寒,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的作用。現代研究證明,苡米有抗腫瘤、增強免疫力、降血糖等功效。將苡米與大米煮粥或加入適量冰糖食用,能使腫瘤患者食慾增加、減低放化療的毒副作用。此外,苡米中含有的薏苡素對橫紋肌有抑製作用,可減少皺紋,愛美的人不妨多吃。
高粱
高粱味甘性溫,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小兒消化不良,可取高粱入鍋炒香,去殼磨粉,每次取2至3克調服。但高粱性溫,含有具收斂止瀉作用的鞣酸,便秘者不宜食用。
黃豆
黃豆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脾胃虛弱者宜常吃。用黃豆製成的各種豆製品如豆腐、豆漿等,也具有葯性:豆腐可寬中益氣、清熱散血,尤其適宜痰熱咳喘、傷風外感、咽喉腫痛者食用。
谷類主要是指禾本科植物的種子。它包括稻米、小麥、玉米等及其他雜糧,比如小米、黑米、蕎麥、燕麥、薏仁米、高粱等。 穀物通過加工為主食。它主要給人類提供的是50%~80%的熱能、40%~70%的蛋白質、60%以上的維生素B1。谷類可因種類、品種、產地、生長條件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其營養素的含量有很大的差別。

❼ 中國農業發展歷史

一、中國農業的起源

中國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距今170萬至1萬年前,已有脫離動物界的原始人類生活在這片遼闊的大地上。當時尚末產生農業,原始人類依靠採集和漁獵為生,史稱舊石器時代,相當於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鑽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漁」的時代。然而,隨著人口的增長和採集漁獵的強化,人類常常面臨飢餓的威脅。如何獲得穩定而可靠的食物來源成了農業起源的動力。
距今1萬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稱的新石器時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先人們創始了農業。一般認為,採集活動孕育了原始的種植業,狩獵活動孕育了原始的畜牧業。中國古代有關「神農氏」的傳說就反映了原始農業發生的那個時代。
二、粗放農業階段

到了五六千年前,黃河流域的原始農業進一步發展,黃河中下遊人口持續繁衍,逐漸成為中原經濟文化的中心。夏、商、周王朝相繼在這里建立了強盛的國家。夏、商、周屬奴隸制時代,歷時1300多年。這個時期的農業按原始農業有了一定的進步,但仍處於粗放農業階段。
第二節 北方傳統農業的形成與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在社會制度上實現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演變,在農業生產方面則開始了由粗放農業向精耕農業的轉變。由於春秋戰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主要農業區在秦嶺和淮河以北,全國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黃河流域,因此,本節著重闡述北方地區傳統農業的形成與發展。

一、精耕細作農業傳統的奠基

中國農業最顯著的特別就是建立在小農經濟制度之上,以提高土還生產率為目的的精耕細作。這一特點的發生始於春秋戰國時代。
二、北方傳統農業的形成

秦漢時期,我國農業在春秋戰國開始的道路上進一步發展,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逐漸形成。
三、北方傳統農業的發展

公元2世紀末,黃巾大起義使東漢王朝瀕於瓦解,各地義軍乘勢而起,中國從此進入了分分合合、混戰不已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頻、政局動盪、人口逃亡、耕地荒廢,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但客觀上戰亂所造成的人口大遷徙也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的融合及農業文化的交流。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更多的民族逐步捲入以種植業為主的洪流中來。由於各族勞動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國傳統農業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在秦漢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農業發展的表現,一般要從農具改進與農作物推廣、水利工程的興修、耕作技術的進步、墾田面積的增加、糧食產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國家人口增殖等方面來考察。發展的原因主要是看歷代政府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農業政策、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等。

❽ 種子經營預測的方法有哪些

種子經營預測方法很多,歸納起來有3種類型:

(1)判斷預測。是指預測工作者根據所掌握的市場情況和數據,憑自己的經驗和集體的智慧,對預測目標作出符合實際情況的判斷。此法屬定性預測,簡單易行,應用廣泛。對於一些易受不可控制因素影響的目標或當掌握的資料不充分時,可採用判斷預測。常用的判斷預測法有:

①經營管理人員判斷預測法。即由種子公司經理召集有關部門負責人廣泛交換意見,對預測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到會者根據各自掌握的資料和對情況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後主管人員根據大家的意見作出綜合性的預測。

②綜合用種戶預測法。直接調查不同類型用種戶下一時期種子的需求情況,然後進行綜合分析,並結合農業生產形勢、種子市場變化趨勢及競爭形勢等,以預測下一時期種子的銷售量。調查用種戶意見的方式可以多樣,如直接訪問,讓用戶填寫種子需求調查表,簽訂合同等。

③集合意見法。採用多種形式,收集各類人員(包括用種戶、產銷人員、業務主管人員、領導、行家等)的意見,最後加以分析綜合,作出預測。

採用集合意見法進行預測,往往存在著樂觀、中間、悲觀三種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通過適當的方法加以歸納,求出一個統一的預測數值。

④專家意見法又稱德爾菲法,是判斷性預測中應用最廣泛的方法。有兩種形式,即專家會議法和專家小組法。這是根據市場預測的目的和要求,向有關專家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請專家們就市場未來發展趨勢作出預測。其中,專家小組法有較多的優點,它具有「匿名性」、「多向反饋」和「統計性」的特點,能有效地集思廣益,預測較精確。其做法是:將擬定的征詢調查表發給有關專家,徵求意見,然後將各位專家的意見綜合、整理、歸納,並匿名反饋給各位專家,再次徵求意見。這樣多輪次的征詢,專家意見漸趨一致,最後作出預測結果。

(2)時間序列預測。又叫歷史引伸預測,它是以時間順序所反映的社會經濟現象發展過程和規律為依據,把搜集到的統計資料排成一個時間序列,然後用統計分析方法對該序列進行引伸預測,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和水平。這種方法簡便易行,但只考慮一種經濟現象本身的發展變化規律,撇開了與其他經濟現象的聯系。因此,用來進行長期預測時可靠性低,多用於短期預測。

(3)因果預測法。是利用經濟現象中的相關關系來預測經營目標變化趨勢的定量分析方法。在種子經營中,諸如經營額、利潤額、銷售額等都具有相關關系。往往經營額變化,會引起利潤的變化;銷售量變化,引起利潤額變化。這里的經營額和銷售量都是因變數;利潤額是果變數。利用因果預測法進行預測時,需要搜集各相關因素的數量資料,用回歸方程定量分析。

❾ 講述從種子萌發開始,到產生新一代種子的植物生活史歷程

種子——幼苗——植株成熟——開花——結果——產生種子。

❿ 種子的歷程

一談到作文,往往就是老師給定內容,限題而作,這令很多學生感到無所適從。大腦空空如也,無從下筆。這實際應歸咎於長期以來形成的師統生隨的灌輸式學習機制。這種機制下給出的文題學生不了解,不能提出自己的獨立的見解,更不能注意學科聯系,依據已有知識提供相應的事實依據或道理依據,所以觀點是牽強附會,人雲亦雲;依據是七零八碎,敷衍了事,從而使整篇文章看點很少,即使有,也屬「言他人之言」,毫無自身的精彩之處。所以我想,作文教學改革的實質還是在突破框框,換之以順「水」成章。
那麼 如何才能做到順「水」成章呢?
一粒種子,從播種到土裡,到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需要風兒的吹拂,雨露的滋潤,陽光的撫慰,養分的供給,園丁的培育和修剪。一篇文章,從醞釀產生到膾炙人口,也是這樣一個細致而又頗費周折的過程。
自然界中,一粒種子落地而息,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很快讓它的身體發生變化:雙肋長出一對堅毅的翅膀,要沖破泥土的限制,如同一些動物的幼蟲要破涌而出一樣,飛到外面去呼吸新鮮空氣。但它們並不知道外界迎接它們的將會是什麼:可能是和風細雨,溫暖的陽光,也可能是急風暴雨,陰暗的天空。但是無論如何,它終於沖破了泥土,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氣!
同時,也有一粒種子悄悄潛入人們的心中,當人們看到某種社會現象時,當人們深入學習、了解,掌握,運用某個理論或深入了解某個問題時,一種想法不期然的閃現在腦海里,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閱歷的增加,經驗的積累,鮮明的觀點就呼之欲出了,哪怕他蹦出來將遭受到的不僅有贊同,更多的還可能是批判,甚至是全盤的否定,更有可能只是會被永久的遺忘!
無論如何,一種想法或者說是一粒種子,悄然地,但卻是應運而生了。
比如看見水流動的走向,是從高到底,不由的想起「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近而就產生對這一古語的異議:人往高處走就一定值得肯定嗎?現在的祖國的經濟實力雖然在突飛猛進的提高,可是距離發達的美國還有一定的距離,那麼美國相對而言就在我們的高處,那麼在這個高處上走就是很自然和符合經濟規律的事情了?難怪很多學子以可以走到美國並且取得綠卡作為自己求學和工作的人生目標啊!他們正大光明的說我們老祖宗就有這么一句話可以證明我們做法的科學性啊!
可是他們忘記了祖國歷史上的屈原,忘記了烏鴉反哺之義!
所以我想立意應該在「人往忠義走」!
這粒種子就萌生在我的腦海里和心裡了!
那麼我把它記錄下來,以方便它的成長。
這樣,一粒種子開始了漫長的生命之旅。
可是一開始,它幾乎就遭受到了毀滅性的災難。
一粒種子,生長在田間地頭,絲毫不為人們所重視,隨時都有可能遭到行人的踐踏,甚至連老天爺也來捉弄它,不肯降一滴雨露給它,滋潤它那飢渴難耐而焦灼的心靈,幾經蹂躪,這粒弱小的種子幾乎要奄奄一息了。
如同那些無意中散落在草地上的種子一樣,瞬間的靈動雖然在人們心頭萌芽,但如果其長勢不夠,就不能引起主人的足夠的關注,只能在心靈的一個角落獨自釋放自己生命的力量,等待適宜的機會開枝散葉,可是等到的更多的還是殘酷的消亡。因為人們的記憶是需要強化的 ,終日的塵封只會使記憶褪色,終至不留一絲痕跡。這就需要人們抓住瞬間的靈動,給予其陽光,雨露,關注其成長。
對於學生尤其是農村的孩子,他們的視野相對狹窄,生活閱歷簡單,所以他們可能根本就發現不了問題,或者說是問題可能存在於那裡,卻不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和思考,就更不能形成鮮明的觀點,更不要說是給它以關照和栽培了!
這一粒散落在人們心頭的種子就沒有適宜生長的環境,難以萌生枝葉了。它的生命力終究很強大,在和各種災難抗爭的過程中,它終於舒展了筋骨。
這引起了田間人們的注意,有人斷言,日後必是參天大樹!
於是,它的主人開始給它澆水施肥,希望它可以枝繁葉茂:
當他在生活中發現了類似的故事時,他就用筆積累下來;
在各種材料中發現典型的事例時,他記下來;
發現精彩的篇章、詞語、名言警句時也記下來。。。。。。
園丁的修剪--材料的取捨和布局謀篇
漸漸的這粒種子的面色豐潤了起來,身子越長越壯,甚至有了一些臃腫,連頭發都繁盛的令人感覺頭重腳輕!
這哪像是一棵參天大樹的模樣?倒像是一堆恣意蓬生的野草!
這時候,如果那位主人再不勤懇一點,修枝剪葉,這一棵優秀的種子恐怕就要流於一般了!
作為一位經驗豐富的園丁,它的主人終究是有自己的本領的。
他早就注意到了種子(現在不能再稱呼其種子了,我們就叫它小樹吧)的貪婪,而且早就准備好了一把鋒利的剪刀來修剪那些因貪婪而滋生的旁枝斜條。
他首先將所有的枝條輸理了一下,選擇了一條較粗壯的枝條做為主幹,認真地修剪,使其筆直向上;然後將其他枝條進行篩選修理:對整體造型毫無用處,只會毫不留情的耗費水和養分;對一些發育好且有助於整體美觀的,保留,並依據主幹的需要適當修剪;對那些雖然 發育較好卻於主幹不太相關的轉移它處保存起來,以備他用----從而使整棵樹保持一個美觀而又健康向上的姿態。
對於一篇文章而言,這個過程就是依據中心選擇、取捨材料,選擇適宜的表現手法的過程。
在前面已經說了,為了這棵種子的成長壯大,我們選擇了很多的事實和道理的材料,那麼現在我們就要對這些材料進行篩選:
依據中心去粗取精,選擇典型的材料,而舍棄不典型的或者是不很適用的(舍棄不代表丟棄,可放置一旁,精心保藏,以待他用);
統籌安排一下這些材料(人物,事件,道理等)的出場順序和主次:誰先,做引題之用;誰後,做切題之用;誰主,做點題之工;誰次,做輔助之工;
刻畫人物和展開情節:採用什麼描寫方法來突顯特殊環境下人物的獨特之處,採用什麼手法展開情節:是先揚後抑還是借物抒情?是象徵還是對比?是以小見大還是巧設懸念?等等。
考慮寫作順序:順敘、倒敘、插敘,看哪一種更有利於中心及主要事件和主要的人物。
經過一翻修剪,這棵樹已經初具參天的規模,這時它需要藉助園丁的一雙巧手來幫助自己的參天之舉―――潤色語言。
比如:
表現氣憤等強烈或焦急的語氣,多用簡潔的感嘆句;
表現一種舒緩溫馨的氣氛,多用輕柔浪漫的詞語;
表現安靜的氛圍可以用喧鬧的背景去陪襯;
表現一種抽象的感覺或事物可以用形象的修辭手法來完成。。。。。。

閱讀全文

與種子市場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