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基本觀點有哪些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基本觀點有以下要點:
(1)人的全面發展是與人的片面發展相對而言的,全面發展的人是精神和身體、個體性和社會性都到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發展的人;
(2)人朝什麼方向發展,怎樣發展,發展到什麼程度取決於社會條件;
(3)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人的發展受到社會分工的制約;
(4)現代大工業生產的高度發展必將對人類提出全面發展的要求,並提供全面發展的可能性;
(5)馬克思預言,人類的全面發展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得以實現;
(6)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
科學素質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勞動能力,即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諧、充分 的發展,還包括人的道德的發展。
人的發展同其所處的社會生活條件是相聯系的,舊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發展,機器大工業生產提供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可能,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條件。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途徑。
(1)馬克思主義關於歷史發展的觀點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原理是通過教育方針的制定而實現中國化的,這一過程完成於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在1957年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的重要論斷,奠定了我國教育方針幾十年發展的歷史基調。
這與我們所熟知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最初所設想的那種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會實現的理想目標相比,具有本土化、世俗化和制度化的鮮明特徵。
唯物史觀認為,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分工把人與社會的關系推向某種不可調和的矛盾之中:為了社會的全面發展,必須使大多數人處於片面發展狀態。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之間的對抗性矛盾才會消解。
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商品經濟和腦體分工的存在既促進了社會的全面發展,也迫使一部分人特別是體力勞動者犧牲了精神領域的全面發展。
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提高生產力和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可以通過大力提高人的素質、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Ⅱ 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問題的基本觀點包括哪幾個方面
1.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辯證的否定觀和形而上學的否定觀。否定之否定。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唯物主義歷史觀:
唯物主義經歷了三種歷史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現代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肯定世界的物質性,並力圖從某種具體的實物中尋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國古代的五行說,古羅馬關於水、火、氣是世界本原的學說。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以近代自然科學為依據,但背離了古代哲學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聯系的整體的辯證法觀點。
辯證唯物主義:世界是物質的,即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一)辯證的唯物論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世界觀和哲學。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兩個方面。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及歷史形態。唯心主義的根源、基本觀點及主要形態。
2.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和多樣性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范疇及其意義。世界的統一性在於物質性。物質世界是多樣性的統一。自然界的物質性與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
3.意識對物質的依賴關系和能動作用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客觀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的主觀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動。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社會歷史的產物。意識與人工智慧的關系。意識的能動性及其主要表現。發揮意識能動作用的途徑和條件。
(二)唯物的辯證法
1.唯物辯證法是關於聯系和發展的科學。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整體。聯系的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從普遍聯系的總體上把握事物的本質和功能。世界是永恆發展的過程。物質和運動的關系。運動和靜止的關系。事物發展的規律性。規律是客觀事物內部的本質聯系和發展的必然趨勢。
2.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矛盾的含義。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及其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事物發展的內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關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3.量變質變規律
量變質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形式和狀態。
一切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質、量、度。掌握適度原則的重要意義。
量變和質變的含義及其基本形式。量變和質變的相互關系。
4.否定之否定規律
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辯證的否定觀和形而上學的否定觀。否定之否定。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三)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
1.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的反映論
實踐的含義和基本形式。實踐的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
認識的主體和客體的基本含義及其相互關系。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准以及認識的目的。
2.認識的辯證運動
認識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辯證關系。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理性認識到實踐。認識對實踐的能動作用。
認識運動的不斷反復和無限發展。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3.辯證思維方法
辯證思維的實質和意義。
辯證思維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抽象和具體、邏輯和歷史的統一。
4.認識的真理性和檢驗真理的標准
真理及其客觀性。真理的絕對性、相對性及其辯證關系。真理問題上的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
真理是具體的。真理和價值的關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5.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一致性。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歷程。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
(四)歷史唯物論
1.社會的本質、結構和社會形態
勞動發展史是理解全部社會歷史的鑰匙。
自然環境和人口是人類歷史的自然前提,使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環境、人口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人類社會是一個由社會物質經濟結構、社會政治結構、社會意識結構構成的復雜的有機整體。
所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生產關系與階級關系。
社會政治結構是指一定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築及其結合方式。
國家政權是社會政治結構的核心。國家的起源、本質和職能。國體和政體及其相互關系。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和基本職能。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實質及其兩重性。
社會意識結構是是由各種意識要素和觀念形態按一定關系和方式組成的有機系統。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形態屬於思想上層建築,在階級社會中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歷史進步性和階級局限性。
3.社會發展的動力與規律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一切社會的基本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及其意義。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及其意義。
社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決定著社會歷史的一般進程。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標准及其意義。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代新科技革命對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和巨大的推動作用。
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
4.人與社會發展
社會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社會歷史規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社會規律的客觀性。社會歷史發展過程是客觀規律性同人的自覺活動的統一。
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傑出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社會性是具體的、歷史的。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的重要表現。
人的價值及其實現。衡量人的價值的尺度。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群眾、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樹立集體主義觀點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發展。
Ⅲ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
答案: 解析: (1)材料一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它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規律。人類社會經歷了原始公有制、各種形式的私有制,再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公有制。這一辯證過程從內容上看,是事物自己發展自己;從表現形態看,則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曲折前進的過程。上升性和前進性是事物發展不可逆的總方向、總趨勢。 (2)材料二是歷史循環論。歷史循環論主張歷史有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沿著一定的順序進行的,這是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他們不懂得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不懂得社會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不能把社會發展的規律真正揭示出來,不能理解社會是由低級向高級的不斷發展過程,只是用機械的、循環的觀點去看待歷史,因此循環論是不科學的。
Ⅳ 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的觀點有哪些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
其主要方面的內容有:
一.生產是歷史一切社會進步的尺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人類社會的進程。
二.與生產力一定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的現實基礎,他規定著社會形態的主要特徵。
三.一定的社會形態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築的統一,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變更。上層建築又服務和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四.一切社會制度,社會形態都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的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暫時階段,沒有永恆的社會制度和形態,社會制度的發跡是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結果。社會關系要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從舊社會的基礎中成熟,在它們的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社會形態是不會滅亡的。
五.現實存在的具體社會形態都是復雜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會形態,又存在著其他社會形態的殘余和萌芽。
六.人類社會的一般總規律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再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
七.人類社會歷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客觀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人們研究歷史,探索社會規律,必須要從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出發,詳細的佔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種發展形態,揭示其內在聯系,得出相應的結果。
八.人類社會及其構成成分均以總體的體系方式存在,要從研究的對象的整體出發,從研究對象內部的相互作用與矛盾和研究對象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研究。
九.在客觀歷史過程中,一切社會歷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十.人類社會是有規律運動的,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它顯現為歷史過程,構成歷史過程的各種社會現象也是運動與發展的。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一切,用辯證法的觀點去把握對象的本質聯系與內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對象提到一定的范圍之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准確的把握對象。
十一.社會歷史事物的發展變化,有進化(改革)和革命兩種方式。
十二.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源是在於其種種復雜的內外部矛盾。
十三.在客觀歷史進行中,環境創造人,人又創造環境。
十四.社會歷史的研究,不是一個簡單的消極的反映過程,而是主客體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過程。
Ⅳ 馬克思主義在歷史學上有哪些基本觀點
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在思想方法上的重要特徵,是它僅僅從歷史本身去認識歷史,而內不是從天上的雲容霧中或是從人們的心靈、頭腦中去認識歷史。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首先確定了史學研究對象的客觀性質,把人類社會的一切歷史都當成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去研究,從而在歷史研究的出發點上實現了深刻的變革。「它堅信,只要從頑強的事實出發,才能如實地揭示歷史的真相。」其次,「馬克思主義史學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實際應用,獲得了研究歷史現象之間必然聯系的方法論指導,從而使歷史學真正成為研究事物規律性並依其規律描述真實歷史過程的實證科學。」「使歷史學成為科學的最重要的根據,是對人類社會歷史運動規律的探討。然而,至今的哲學發展史表明,到目前為止,還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說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真正揭示了人類歷史運動的基本規律。於是,問題就簡化成這樣,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作指導,歷史學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
Ⅵ 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意義
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意義:
1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思想傳入中國,是在同各種社會思潮的激盪中,日益彰顯其真理的力量,並為中國的先進分子所接受的。不同思潮的碰撞,各種理論的辯難,是考驗一種思潮生命力的重要方式。
2.在彼此的沖突與碰撞中,有的思潮銷聲匿跡了,有的思潮則日益流行。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思潮,由於影響不斷擴大,它在中國新文化運動及以後的思想文化碰撞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社會中具有重大影響的思想。
3.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
實踐充分證明,歷史和人民對馬克思主義的選擇是完全正確的,中國共產黨在自己的旗幟上寫馬克思主義是完全正確的,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國情的結合是完全正確的。C現實,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隨著新時期的不斷發展,隨著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和世界舞台的中心,馬克思主義將煥發出更加耀眼的真理,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人類社會的光明前途將繼續在中國生動地展現。
Ⅶ 論述馬克思主義產生和發展的主要歷史進程
馬克思主義產生與發展
1.資本主義制度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同時又產生了自身無法克服的矛盾,這促使人們全面思考經濟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等問題,引起了人們對資本主義制度合理性的懷疑,同時又引發並加劇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兩個最基本階級——工人階級與資本家階級之間的階級矛盾。因此,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的發展,預示著未來社會革命的性質和歷史發展的方向,這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供了經濟社會的條件和基礎。
2.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日趨激化,對科學理論的指導提出了強烈的需求,這就成為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階級基礎和實踐基礎。
3.馬克思主義是在吸收了幾千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的一切優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繼承、吸收人類19世紀所創造的優秀成果——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英國的空想社會主義合理成分的基礎上,在總結資本主義制度發展和工人階級斗爭實踐基礎上創立和發展起來的。19世紀40-6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實現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變革,創立了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中產生的,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這種發展,除了馬克思恩格斯根據實踐的發展對自己創立的理論不斷發展和完善外,其後首先是由列寧等馬克思主義者在領導俄國革命中實現的。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誕生後,不僅將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而且還根據中國的具體實際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先後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7)馬克思主義關於歷史發展的觀點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Marxism)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覆蓋了馬克思本人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即為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含兩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即政權理論部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包含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結構設計;第二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運行原理設計。
馬克思主義
Ⅷ 馬克思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該如何理解
『正象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回,即歷來為繁茂蕪雜答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因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為基礎,人們的國家制度、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象過去那樣做得相反。』
Ⅸ 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意義(最好能分條)
簡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史實,認識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意義版
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權1921年7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的必然,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探索出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工農武裝割據」道路。在1935年的遵義會議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1945年的中共七大將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中國革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最終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