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皮影戲的歷史與發展

皮影戲的歷史與發展

發布時間:2021-03-02 23:49:19

① 皮影戲 來歷

山西皮影戲的主要活動場所在民間,在農村,是山西廣大農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形內式之容一。山西皮影興於清代,分南路和北路二派。南路皮影,以新絳、曲沃、臨汾、運城等地為代表。

北路皮影,以廣靈、靈丘、代縣、渾源等地為代表。

南路皮影,受到陝西省皮影流派中東路流派的影響,皮影作品形體小巧玲瓏,刻工精細,裝飾性強,而且色彩簡練明快;北路皮影,受北京西派皮影的影響,作品的形體略顯肥大,刻工縝密而且精細,色澤明快艷麗。

【拓展資料】

山西皮影起源很早。從1980年10月,在孝義縣西約五十華里許榆樹坪村南,金正隆元年七邊形磚砌單室墓中出土的皮影頭像壁畫可知,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宋金時期,孝義皮腔紙影戲已然有之,是山西目前發現最早的皮影。

山西皮影戲,主要活動在晉中、晉南以及呂梁、晉東南、晉北部分地區。

② 皮影的起源與歷史

皮影戲從有文字記載,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

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隨著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

(2)皮影戲的歷史與發展擴展閱讀:

皮影戲通過藝人製作的道具、影人來表現作品內容,這同古代傀儡戲一樣。其他各地的戲曲通過臉譜、唱腔和劇本來展現內容。在中國古代戲劇的發展過程中,皮影戲與各種地方戲曲有著相互影響的關系。影人的臉譜造型除了受宗教壁畫和雕塑的影響之外,和地方戲曲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皮影戲中的角色也分生旦凈丑諸行,不同譜式和紋樣根據不同角色的身份、年齡、性格描繪樣式。由於影人受表演形式的影響,只能顯示一面在屏幕上,但正是由於側面描繪的局限,反而帶給它更具特色的美感,具有自身的特點,使形象更概括,更獨特,憑借獨有的形式美深深吸引了觀眾。

從民間藝人傳承下來的影人我們可以發現,皮影的臉譜中可以找到許多在戲曲里已經失傳的東西。如果從皮影出發來研究傳統戲曲,會從不同方面發現其深刻價值。

③ 皮影戲的歷史發展與傳播是怎樣的

關於皮影的發展,一般認為起於漢代而興於唐代。

至唐代時候,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可以說已經發展到空前的鼎盛,特別是文化藝術以及宗教的傳播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人們出於社會生活的需要,為了把史書、經卷講誦得更加生動、具體,往往運用繪畫的手段來進行表述。

在當時,曾有人把繪畫改為帶有活動關節的紙人,並用線牽動著,以此用來更加形象地傳經和講史。在史書中,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盛行「僧徒夜誦經卷、乃裝屏設像」的文字記載。這里所說的「夜誦經卷」就有了「燭光」映照,還把要講的故事進行「裝屏」演出,這就相當於後來皮影戲表演的屏幕和攝像了,也被稱為耍人兒。據有關史料記載:

中唐時期,科白類戲空前發展,歌舞類戲編制進步,歷史戲具體形成,傀儡戲等雜技並作,民間更盛。傀儡戲皆模仿「弄影術」而作,並衍生為許多不同的表現形式。

從中可以看出,當時雖然沒有明確表明在那時確實已經具有了皮影,但實質就是皮影了。

在唐代,僧人有一種俗講的「變文」。「變文」是俗講的底本,是僧人用說唱的形式演繹佛經故事。講時有圖像,猶如一幅幅變幻的畫,這種佛經畫被稱為「經變相」。

僧人在講解這些圖畫的文字時,有韻文有散文,有吟有誦,可歌可唱。這是唐代向一般民眾普及佛教的文藝形式,這與皮影戲藝人傳說關於影戲始於宗教相近似。

道教也有類似宣傳教義的說唱形式,名稱「道情」,它源於唐代的道曲。然而,「變文」、「俗講」、「道情」雖有圖畫,尚非真正的影戲,其後「生心作意改圖像為紙人,又後改為皮人」,便有了皮影戲的雛形。

唐代校書郎鄭處誨編撰的《明皇雜錄》記載,唐玄宗曾作過一首詠吟傀儡的詩:

刻木牽線作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

詩歌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當時木偶戲的逼真及觀賞者的感受。此詩雖然是描寫木偶演出,但其描寫的木偶戲人物刻木造型、操縱牽線容易讓人們聯想到皮影戲的演出。

唐代敦煌遺書也有關於影燈、影燈像的記載。敦煌文書有「油二升半,充十五日夜點影燈用」的記載。雖然不能證明影燈就是皮影,但皮影戲的雛形已經出現。

至宋代的時候,皮影進入了成熟和繁榮的階段。據記載,北宋時期的京城「瓦肆」演出的「百戲」不可勝數,其中有專門的皮影演出。當時還出現了很多著名皮影藝人,歷史上留下姓名的就有董十五、趙七、曹保義等。

後來,南宋時期的官員仿照汴京的「瓦肆」,在城內外修建了許多叫「瓦舍」的地方,召集伎樂,作為軍中將士娛樂玩耍的地方。在當時,著名皮影藝人有賈四郎、王升、王閏卿等。

南宋時期詩人范成大曾有詩寫道:

吳台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

在那時,皮影戲的內容已經脫離了單調的模式,表演的成分大大增加了。除了歷史故事,還有一些作品是純屬虛構的,皮影戲的戲路也越來越寬了。

皮影戲道具的材料,先是用紙來雕刻結綴,後來出於硬度的考慮,換成了皮革,出現了「繪革社」的影戲組織,還出現了「鏃影人」這樣專門刻鏤影人的行業,並以皮影戲為中心,形成了相關的演出業。

在明代,是我國古代皮影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內的皮影戲完成了兩個使命:一是皮影的流派相繼成熟;二是皮影的對外傳播加強。在那時,隨著政治中心的北移,皮影戲在河北灤縣一帶迅速發展起來了。

後來,至明代的永樂、萬曆年間,由於江南、湖廣、四川等地的兵勇駐守邊疆的原因,皮影戲也流入了雲南等地,並和當地的藝術形式相結合,在唱腔、臉譜和美術製作上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在清代,由於滿族人非常喜愛看皮影戲,在八旗王府中有專設的影戲道具,藝人常常被王公貝勒邀請到王府中進行表演,這叫做「宮影戲」。

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另外兩種班社:一是王府戲班;一是富豪家班,在清代後期又產生了影戲茶館等。其中,光緒年間成書的小說《乾隆游江南》第八回對潮州的紙影戲進行了這樣描寫:

趁著漆黑關城的時候,兩個混入城中,在街上閑看些紙影戲文。府城此戲極多,隨處皆有,若遇神誕。走不多遠,又見一台,到處熱鬧。有雇本地戲班者,有京班蘇班者。鹽分司衙門,時常開演,人腳雖少,價卻便宜。

由此可以看出,皮影戲在當時的興盛和流行,以及受到人們歡喜的程度。這時,很多皮影藝人子承父業,數代相傳。並且,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

在民間鄉村城鎮里,大大小小的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台唱影。

連本戲甚至要通宵達旦或連演10天或半個月不止,一個廟會還可能出現幾個皮影戲班搭台對擂演出的情景,熱鬧非凡。在那時,我國的皮影戲不但在藝術上趨於成熟,進入了繁盛時期,而已經傳至我國的大部分地區,其中也包括我國的台灣地區。

台灣的皮影戲是隨鄭成功的軍隊傳到台灣的。據說,鄭成功軍隊中有一位廣東潮州兵,名叫「阿萬師」,在軍中表演皮影戲,後來,阿萬師定居高雄縣,組班在喜慶活動或迎神賽會上演出,皮影戲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了台灣民眾喜聞樂見的戲曲之一。

另外,皮影戲作為我國戲劇藝術的一枝奇葩,也是我國走出國門、闖入世界最早的戲劇藝術。

早在南宋寧宗嘉定時期,由於海上商業發達的原因,皮影戲由海路向東南亞諸國流傳,至爪哇和暹羅,也就是後來的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等。接著,又傳至馬來西亞、緬甸、柬埔寨和越南等國,為世界文化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木偶戲木偶戲木偶戲

④ 皮影戲的起源

1、皮來影戲始於西漢源,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2、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愛妃李夫人亡後,武帝整日恍惚,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圖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觀看。

3、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相思之苦得以寄託,從此重振朝綱。這個載入《漢書》的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4)皮影戲的歷史與發展擴展閱讀:

1、皮影戲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它的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千百年耒,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所以流傳甚廣。不僅如此,皮影戲還對國內外文化藝術的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戲曲劇種,就是從各路皮影戲唱腔中派生出來的。

2、中國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西方世界從十八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對中國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過高度的評價。

⑤ 皮影戲的發源時間與地點

【皮影戲概述】
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發祥於中國陝西,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顧名思義,皮影是採用皮革為材料製成的,出於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的透明顏料。正是由於這些特殊的材質,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後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顯得瑰麗而晶瑩剔透,具有獨特的美感。沿襲傳統戲曲的習慣,皮影人物被劃分為生、旦、凈、末、丑五個類別,更加特別的是,每個人物都由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十一件連綴組成,表演者通過控制人物脖領前的一根主桿和在兩手端處的兩根耍桿來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如今,中國皮影被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爭相收藏,同時也是中國政府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相互往來時的饋贈佳品,由此可見,皮影藝術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編輯本段【皮影戲歷史】
皮影戲,發源於我國西漢時期的陝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人認為皮影戲是現代「電影始祖」。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有的地區叫「皮猴戲」、「紙影戲」等,是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
據說,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隨著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從世界范圍看,18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名人,對中國的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高度的評價。可以說皮影戲是我國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
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戲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很多皮影藝人子承父業,數代相傳。無論是從影人造型製作、影戲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講,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台唱影。連本戲(連續劇)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台對擂唱影,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而知。
然而,中國皮影藝術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它曾歷經風雨劫難起落興衰。清代後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眾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的牽連,被以「玄燈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軍入侵前後,又因社會動盪和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致使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萬戶凋零,一蹶(jué)不振。
1949年後,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又開始重新活躍,從1955年起,先後組織了全國和省、市級的皮影戲匯演,並屢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頗有成果。但到「文革」時,皮影藝術再次遭「破四舊」的噩運,從此元氣大傷。
編輯本段【皮影戲起源】
中國皮影戲起源於何時,因文獻不足,無法確知。可確定的是最遲在北宋時,中國影戲已極成熟,在中國傳統戲曲表演尚未發展成熟之際,宋代的影戲已能表演完整、生動的三國故事,一些記載宋人生活的著作如《東京夢華錄》、《夢粱錄》、《武林舊事》等,都述及宋代(主要是南宋)影戲的盛況,除了一些有名的藝人,南宋杭州甚至有「繪革社」的影戲組織出現。宋代以後至明清,影戲一直盛行,受到宮廷和民間的喜愛,普及全國各地,與各地曲藝、語言、習俗結合,發展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影戲藝術。
編輯本段【皮影戲材質】
由於皮影戲是民間藝術的緣故,各方面的情況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異,製作材料也根據當地的使用獸皮的情況而定。在中國,較多使用牛皮、羊皮、驢皮等等。
編輯本段【表演形式】
皮影戲是中國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中國西北部甘肅的隴東皮影主要分布於平涼、慶陽各縣,較為集中的為東臨陝西、寧夏的三角地帶。隴東皮影戲大約在明清(14世紀-19世紀)時就已經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輪廓挺拔概括;鐫刻精細流暢。隴東皮影製作選用年輕、毛色黑的公牛皮,這種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凈、晾至凈亮透明時即可製作。先將樣稿輕畫在牛皮上,然後用各種型號的刀具或刻或鑿。之後用透明水色著色,顏色一般不調和,故而純正絢麗、對比強烈。刻鑿、著色完畢後「出水」即熨平,這是其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關。出水後再晾乾,裝訂組合即可上台表演。
皮影戲對表演的技藝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個影人的動作,還要密切配合場上的配樂,兼顧旁白,唱腔。要練就過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師傅言傳身教,更加需要勤學苦練,積累大量的實際表演經驗,由此可見,要培養表演人才,甚至最終能組成一個皮影劇團,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也正因為這樣,全中國目前僅存的皮影劇團屈指可數,而且都集中在文化生活較為貧乏的山區及農村。這樣的表演方式及傳播渠道顯然無法讓皮影戲走入城市,乃至走向世界。
而相比之下,數字化的皮影動畫卻能克服上述種種的局限性。它不僅真實地再現了皮影戲的原理,製作也相當的方便,可以根據觀眾的需要隨意的進行修改。我們可以打破皮影戲作為傳統藝術的沉重,而給它賦予大量現代的流行元素。我們可以在動畫中應用電影中各種長鏡、短鏡以及蒙太奇手法,可以用皮影戲的方法來演繹現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通過現代網路的技術,讓皮影戲(而不僅僅是皮影本身)在世界各地流傳,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這一切都不需要製作者有多少雕刻、表演手藝,只需要有足夠的熱情,足夠的創意即可。這正是我們今天要把皮影戲製作成數字動畫的初衷,我們也相信這樣的表現手法能夠賦予傳統皮影戲新的生命及活力。
演皮影戲的設備非常輕便,所以戲班流動演出的優勢很強。不論在劇場里還是在大廳、廣場、庭院以至普通室內,架起影窗布幕和燈箱就能開戲。一個戲班六、七個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齣戲。演出完畢,全部行頭裝箱就走,輾轉十分便捷,所以皮影戲自古就是隨軍的一種娛樂形式,也是廣泛流傳、普及於民間的原因之一。
演皮影戲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戲班水平高低的關鍵。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經師父心傳口授和長期勤學苦練而成的。在演出時,藝人們都有操縱影人、樂器伴湊合道白配唱同時兼顧的本領。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時操耍七、八個影人。武打場面是緊鑼密鼓,影人槍來劍往、上下翻騰,熱鬧非常。而文場的音樂與唱腔卻又是音韻繚繞、優美動聽。或激昂或纏綿,有喜有悲、聲情並茂,動人心弦。
由於皮影戲中的車船馬轎、奇妖怪獸都能上場,飛天入地、隱身變形、噴煙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現,還能配以各種皮影特技操作和聲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話劇的奇幻場面之絕,在百戲中非皮影戲莫屬。
皮影戲的演出,有歷史演義戲、民間傳說戲、武俠公案戲、愛情故事戲、神話寓言戲、時裝現代戲等等,無所不有。摺子戲、單本戲和連本戲的劇目繁多,數不勝數。常見的傳統劇目有白蛇傳、拾玉鐲、西廂記、秦香蓮、牛郎織女、楊家將、岳飛傳、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等等。從革命戰爭年代起到解放後,新發展出的時裝戲、現代戲和童話寓言劇,常見的劇目有兄妹開荒、白毛女、劉胡蘭、小二黑結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紅燈記、龜與鶴、兩朋友、東郭先生等等。

⑥ 皮影的起源與歷史

起源: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

歷史:

1、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隨著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

2、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舉辦百戲大會,皮影戲參加了演出。另傳皮影自明中葉從蘭州和華亭先傳入河北涿州、後再傳到京西、北郊農村,然後入城並形成東、西城兩派。

3、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戲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

4、到了清代後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眾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的牽連,被以「玄燈匪」的罪名遭到查抄。

5、日軍入侵前後,又因社會動盪和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致使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萬戶凋零,一蹶不振。

6、1949年後,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又開始重新活躍,從1955年起,先後組織了全國和省、市級的皮影戲匯演,並屢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頗有成果。

7、到文革時,皮影藝術再次遭「破四舊」的噩運,從此元氣大傷。

(6)皮影戲的歷史與發展擴展閱讀:

皮影傳承下去的原因:

皮影戲是中國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中國西北部甘肅的隴東皮影主要分布於平涼、慶陽各縣,較為集中的為東臨陝西、寧夏的三角地帶。

演皮影戲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戲班水平高低的關鍵。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經師父心傳口授和長期勤學苦練而成的。在演出時,藝人們都有操縱影人、樂器伴湊合道白配唱同時兼顧的本領。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時操耍七、八個影人。

武打場面是緊鑼密鼓,影人槍來劍往、上下翻騰,熱鬧非凡。而文場的音樂與唱腔卻又是音韻繚繞、優美動聽。或激昂或纏綿,有喜有悲、聲情並茂,動人心弦。

由於皮影戲中的車船馬轎、奇妖怪獸都能上場,飛天入地、隱身變形、噴煙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現,還能配以各種皮影特技操作和聲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話劇的奇幻場面之絕,在百戲中非皮影戲莫屬。

⑦ 皮影戲的發展

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
[
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驢皮影。發祥於中國陝西,極盛於清代的河北。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藝術手段,對電影的發明和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先導作用。如今,中國皮影被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爭相收藏,同時也是中國政府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相互往來時的饋贈佳品。
皮影戲,發源於我國西漢時期的陝西華縣(古華州),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人認為皮影戲是現代「電影始祖」。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有的地區叫「皮猴戲」、「紙影戲」等,是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
據說,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隨著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從世界范圍看,18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名人,對中國的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高度的評價。可以說皮影戲是我國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
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戲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很多皮影藝人子承父業,數代相傳。無論是從影人造型製作、影戲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講,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台唱影。連本戲(連續劇)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台對擂唱影,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

而知。
然而,中國皮影藝術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它曾歷經風雨劫難起落興衰。清代後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眾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的牽連,被以「玄燈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軍入侵前後,又因社會動盪和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致使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萬戶凋零,一蹶(jué)不振。
1949年後,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又開始重新活躍,從1955年起,先後組織了全國和省、市級的皮影戲匯演,並屢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頗有成果。但到「文革」時,皮影藝術再次遭「破四舊」的噩運,從此元氣大傷。

⑧ 皮影戲的發源以及發展...

皮影,又稱燈影,以在燈光照射下用獸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戲而得名,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 皮影戲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河南、山西農村,這種拙樸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 它的表演者在幕後操縱剪影、演唱,或配以音樂。在過去電影、電視等等媒體尚未發達的年代,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 皮影戲是中國漢族民間的一門古老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千百年來,這門古老的藝術,伴隨著祖祖輩輩的先人們,度過了許多歡樂的時光。皮影不僅屬於傀儡藝術,還是一種地道的工藝品。它是用驢、馬、騾皮,經過選料、雕刻、上色、縫綴、塗漆等幾道工序做成的。皮影製作考究,工藝精湛,表演起來生趣盎然,活靈活現。受到外在環境以及獸皮材料質地上的差異等種種因素影響,皮影戲偶造型風格各地不同。 元代時,皮影戲曾傳到各個國家,這種源於中國的藝術形式,迷戀了多少國外戲迷,人們親切地稱它為「中國影燈」。 其製作過程是:首先,將皮子泡製、刮薄、磨平,然後,藝人們將各種人物的圖譜描繪在上面,用各種型號的刀具刻鑿後,再塗抹上顏色。雕刻時,一般都用陽刻,有時也用陰刻。繪畫染色講究女性發飾及衣飾多以花、草、雲、鳳等紋樣為圖案,男性則用龍、虎、水、雲等紋樣為圖案。忠良人物為五分面,反面人物為七分面。人物造型與戲劇人物一樣,生、旦、凈、丑角色齊全。製成的皮影高的達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皮影人的四肢和頭部是分別雕成的,用線聯綴而成,以便表演時活動自如。一個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縱,藝人手指靈活,常常玩得觀眾眼花繚亂。不僅手上功夫絕妙高超,嘴上還要說、念、打、唱,腳下還要制動鑼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塊1平方米大小的白紗布做成的。白紗布經過魚油打磨後,變得挺括透亮。演出時,皮影緊貼屏幕活動,人影和五彩繽紛的顏色真切動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場地限制,演員也不需正規訓練,所以深受人民的喜愛。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人們會親切地稱它為「一擔挑」藝術。 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 華縣皮影 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驢皮影。發源於中國陝西,極盛於清代的河北。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藝術手段,對電影的發明和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先導作用。如今,中國皮影被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爭相收藏,同時也是中國政府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相互往來時的饋贈佳品。 皮影戲,發源於中國西漢時期的陝西華縣(古華州),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人認為皮影戲是現代「電影始祖」。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有的地區叫「皮猴戲」、「紙影戲」等,是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 據說,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隨著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從世界范圍看,18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名人,對中國的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高度的評價。可以說皮影戲是中國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 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戲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很多皮影藝人子承父業,數代相傳。無論是從影人造型製作、影戲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講,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台唱影。連本戲(連續劇)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台對擂唱影,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 老腔皮影 而知。 然而,中國皮影藝術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它曾歷經風雨劫難起落興衰。清代後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眾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的牽連,被以「玄燈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軍入侵前後,又因社會動盪和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致使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萬戶凋零,一蹶(jué)不振。 1949年後,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又開始重新活躍,從1955年起,先後組織了全國和省、市級的皮影戲匯演,並屢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頗有成果。但到「文革」時,皮影藝術再次遭「破四舊」的噩運,從此元氣大傷 皮影戲從有文字記載到現在,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明代即有,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舉辦百戲大會,皮影戲參加了演出。 另傳皮影自明中葉從蘭州和華亭先傳入河北涿州、後再傳到京西、北郊農村,然後入城並形成東、西城兩派。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受農民、市民歡迎外,還進入到宮廷。康熙時,禮親王府設有八位食五品俸祿的官員專管影戲。嘉慶時逢年過節等喜慶日子還傳皮影班進宅表演。當時的北京影戲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則於堂會唱影戲,有不少京劇演員也參加影戲班演出。 皮影藝術堪稱當今影視藝術的鼻祖,起源於中國,是中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先秦,興於漢朝,盛於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孝義是中國皮影戲發祥地之一,也是中國皮影戲的重要支派,因流行於山西省孝義而得名。據歷史考證,孝義皮影已有2400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即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期間,孔子的得意門生子夏在孝義講學,為吸引更多人聽他的演說,曾在夜晚利用「影樂」的形式聚眾講學。由於子夏從師於孔子,也會「樂、琴」,以影樂形式設講,寓教於樂中,使「設教、樂琴、影樂」融為一體而成為「影、樂、教」的完善影戲形式。子夏講學被當地人所喜愛,當地人學會了表演影樂的技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影樂教的形式在當地變為影戲,這就是最早的孝義皮影戲。 皮影是一門結合了戲劇,音樂等多種藝術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著悠久歷史的形式,也是最早傳入西方的中國傳統藝術。 中國的皮影在宋代(960-1127)已極為盛行,每逢節日,影戲台數甚多。到明代,北京一地的皮影班社竟達四五十家。公元十三世紀,當時的蒙古軍營中也演皮影戲,作為一種娛樂,後來還隨軍把皮影帶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國。之後,皮影便在東南亞各國流傳。 中國的皮影從十八世紀中葉開始傳到歐洲。據記載,1767年,法國傳教士把中國皮影戲帶回法國,並在巴黎、馬賽演出,被稱為「中國燈影」,曾轟動一時。後經法國人改造,成為「法蘭西燈影」。中國的皮影戲對豐富世界藝壇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一個皮影,要用五根竹棍操縱,藝人手指靈活,常常玩得觀眾眼花繚亂。不僅手上功夫絕妙高超,嘴上還要說、念、打、唱,腳下還要制動鑼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塊1米大小的白紗布做成的。白紗布經過魚油打磨後,變得挺括透亮。演出時,皮影緊貼屏幕活動,鏤空的人影和五彩繽紛的顏色真切動人。 藝人演出皮影時所用的唱腔,除了吸取該地區傳統的唱腔外,還有自己的獨創。皮影戲雖然看似拙樸,但拙中寓巧,蘊含著勞動人民豐富的想像力和奇巧的藝術創造力。它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場地限制,演員也不需正規訓練.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一提起這種輕便的藝術形式,人們會親切地稱它為"一擔挑"藝術,或者稱它為文化生活的輕騎兵。 現狀 目前,皮影戲的現狀卻不容樂觀。當年的製作和表演藝人如今都已年逾百歲,這門精湛的技藝眼看著就要失傳。而當今,越來越多的娛樂方式使得皮影戲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究竟是什麼原因阻礙了皮影戲在中國的繼續發展?我們怎樣才能拯救這門璀璨的藝術,重新賦予它全新的生命力呢? 無疑,傳統的皮影戲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這也是它適應如今快節奏社會最大的障礙。皮影精雕細琢,巧奪天工的色彩造型傾倒了無數的藝術家,卻給它的製作帶來了極高的難度。一個影人的製作要包括制皮,描樣,雕鏤和上色等十餘道工序,這些復雜的工藝足以花去一個手工藝人數星期的時間,還不包括這期間因任何一個小錯誤而導致無法修改,前功盡棄的可能性。同時,成品的保存也是一個難題,長時間的日曬會使顏料褪色,溫度的濕熱變化也會造成皮影的變形。這對強調批量生產的工業化社會來說無疑都是致命的弱點。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湖北省雲夢皮影藝術團和山東省泰安市范正安皮影工作室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閱讀全文

與皮影戲的歷史與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