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北海公園有什麼歷史背景
北海公園位於北京市中心區,景山西側,在故宮的西北面,與中海、南海合稱三海,是我國版古代的皇家園權林。
這里早在遼、金、元時期就已經開辟,明、清時辟為帝王御苑,是我國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園林之一,也是我國保留下來的最悠久的皇家園林。
『貳』 北海有什麼歷史名勝古跡
各個景點的具體情況就不細說了
1、北海銀灘
2、海灘公園
3、海底綵帶版
4、北海海底世權界
5、北海外沙島
6、音樂噴泉
7、北海市烈士紀念碑
8、北海市中山公園
9、北海體育館北門雕塑
10、北海天主教堂修女院舊
11、北海德國森寶洋行舊址
12、僑港度假浴場
13、潿洲天主教堂
14、合浦縣博物館
15、北海南珠碑林
16、休閑聖地--朴園
17、北海騎樓
18、珍珠泉
19、惠愛橋
20、北海潿洲島
21、大士閣
22、合浦古漢墓
23、北海海洋之窗
24、英羅紅樹林保護區
25、普度震宮
26、東坡亭
27、海角亭
28、文昌塔
29、白龍珍珠城遺址
30、斜陽島
31、星島湖
32、冠頭嶺旅遊區
33、北部灣廣場
34、北海老街
『叄』 北海有哪些歷史文化
北海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歷史遺存豐富,今年11月16日被授予「中國歷內史文化名城」的稱容號。
北海是中國最早走向海洋貿易航線「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在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中被開辟為通商口岸。
北海著名旅遊景點「老街」是歷史文化名城的最好見證。
老街——珠海路是一條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老街,始建於1883年,長1.44公里,寬9米,沿街全是中西合璧騎樓式建築。1927年以前,這里曾是北海最繁華的商業街區,店鋪鱗次櫛比,中段的店鋪主要經營來自蘇杭的綢緞,東段的店鋪主要經營魷魚、沙蟲、蝦米、魚乾等干海貨,西段接近外沙港口,所有店鋪全部經營纜繩、漁網、魚鉤、漁燈、風帆布、船釘等漁民用品。
現在的「老街」上,雖然開了一些咖啡館、飯店、珠寶店等等,然而已經不再有往日繁華的風貌,白天有些來攝影的遊客,夜裡只有一段路上燈火輝煌。
『肆』 北海的歷史資料~!
北海歷史悠久,漢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設合浦郡,北海古屬合浦郡。清朝康熙元
年,設「北海鎮標」駐此,北海地名始見。又說「北海」一名系因市區北面瀕海而得。秦末漢
初,北海港即作為中國與東南亞、西亞乃至歐洲進行海上貿易的商港,成為我國「海上絲綢之
路」的始發港之一。宋朝時期成為與越南等國開展海上貿易的重要口岸。明朝時期為對外通商口
岸,與馬來西亞、緬甸、越南、印度等十多個國家有貿易往來,直到清朝一千多年間,經貿一直
不衰。
1796年至1839年間,北海商業興旺,漁業發達。乾隆年間, 北海港的進出口貿易盛況空
前,成為富庶之地。咸豐五年(1855年),北海年商貿關稅達500萬兩白銀。同治八年,北海有
固定航線開往海口、廣州、澳門、香港、海防、西貢、新加坡等地。
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將北海與宜昌、溫州、蕪湖列為對外通商口岸。其後,英、德、法等
七個國家相繼在北海設立領事館,英、法、美、德、葡、日、奧、丹、荷、挪等國家在北海設立
洋行、造船廠、電報公司和輪船公司,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貨物輸入北海,成為我國近代西南區
域的重要商港,僅1929年抵港的外輪就達538艘,吞吐量64. 29萬噸。民國4年(1915年)設立中國
銀行北海分行,民國16年(1927年),設立中央銀行北海分行。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北海市的行政區域在歸屬廣東、廣西之間及城市建制方面幾度變更。1965
年6月後至今,歸廣西壯族自治區管轄, 1983年恢復地級市建制。1984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列為
全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14 個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7年7月,合浦縣劃歸北海市管轄。
『伍』 北海公園有多少年的歷史
北海公園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北海園林的開發始於遼代,金代又在遼代初創的基礎上於大定十九年(1179年)建成規模宏偉的太寧宮,太寧宮沿襲中國皇家園林"一池三山"的規制、並將北宋汴京艮岳御園中的太湖石移置於瓊華島上。
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太寧宮瓊華島為中心營建大都,瓊華島及其所在的湖泊被劃入皇城,賜名萬壽山、太液池。
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朝正式遷都北京,萬壽山、太液池成為紫禁城西面的御苑,稱西苑;明代向南開拓水面,形成三海的格局。清朝承襲明代的西苑,乾隆時期對北海進行大規模的改建,奠定了此後的規模和格局。
全園佔地68公頃(其中水面39公頃),主要由瓊華島、東岸、北岸景區組成。它繼承了中國歷代的造園傳統,博採各地造園技藝所長,兼有北方園林的宏闊氣勢和江南私家園林婉約多姿的風韻,並蓄帝王宮苑的富麗堂皇及宗教寺院的庄嚴肅穆,氣象萬千而又渾然一體,是中國園林藝術的瑰寶。
(5)北京北海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北海開辟之傳說
北海是根據我國古代神話故事《西王母傳》中描寫的仙境建造的。戰國時還傳說,渤海東面有"蓬菜"、"瀛洲"、"方丈"3座仙山,山上住有神仙,藏有長生不老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方士徐福等帶童男女數千人,渡海找3座"仙山",尋長生不老葯,未果;便在蘭池宮建百里長池,築土為蓬菜山,刻石為鯨,長200丈。
到了漢朝,漢武帝重蹈覆轍,仍未找到仙山,於是降旨在建章宮後挖一個大水池,取名"太液池"。將挖出的泥土的池中堆了3座山,象徵蓬菜、瀛洲、方丈3座仙山。
此後歷代皇帝都在宮殿附近建"一池三山",北海林也是繼承這個傳統而建的。北海和中南還是太液池,瓊化島如"蓬菜",團城為"瀛洲",中海犀山台似"方丈"。
北海原為一片自然湖泊
遼代以前北海是一片自然湖泊,遼代把湖泊加以開鑿,又在靠近湖泊東岸的地方,堆築了一個峙立如山的島嶼。這開鑿後的湖泊,就是現在的北海,湖中如山的島嶼就是現在北海中的白塔山,正式的名稱是瓊華島。
從地質史上來看,這一帶湖泊原是古代永定河的故道,河流遷移之後,殘余的一段河床,積水成湖,並有發源於今紫竹院湖泊的一條小河———高梁河,經今什剎海(也同樣是古代永定河故道的殘余)分流灌注其中。
大約從很早的時候起,附近居住的勞動人民就已經利用這一區湖泊,辟治水田,種稻植荷。天長日久,終於在北國的原野上,開辟出一片富有江南風光的水鄉。
『陸』 北京北海公園有多少年的歷史
北海公園復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制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北海園林的開發始於遼代,金代又在遼代初創的基礎上於大定十九年(1179年)建成規模宏偉的太寧宮,太寧宮沿襲中國皇家園林"一池三山"的規制、並將北宋汴京艮岳御園中的太湖石移置於瓊華島上。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太寧宮瓊華島為中心營建大都,瓊華島及其所在的湖泊被劃入皇城,賜名萬壽山、太液池。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朝正式遷都北京,萬壽山、太液池成為紫禁城西面的御苑,稱西苑;明代向南開拓水面,形成三海的格局。清朝承襲明代的西苑,乾隆時期對北海進行大規模的改建,奠定了此後的規模和格局。全園佔地68公頃(其中水面39公頃),主要由瓊華島、東岸、北岸景區組成。它繼承了中國歷代的造園傳統,博採各地造園技藝所長,兼有北方園林的宏闊氣勢和江南私家園林婉約多姿的風韻,並蓄帝王宮苑的富麗堂皇及宗教寺院的庄嚴肅穆,氣象萬千而又渾然一體,是中國園林藝術的瑰寶。
『柒』 北海有哪些歷史文化
現有文化保護單位93處,歷史文化豐富。
『捌』 北海公園在歷史上的意義
北海歷史
北海東鄰故宮、景山,南瀕中海、南海,西接興聖宮、隆福宮,北連什剎海,是北京城中風景最優美的前"三海"之首。北海是我國迄今保留下來的歷史最悠久,保護最完整的皇誠宮苑,有獨特的造園藝術風格,是我國古代園林的精化和最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之一。
悠久的建園歷史
北海公園是我國現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北海的歷史和北京城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
最初這里是永定河故道,河道自然南遷後留下一片原野和池塘。
北海園林的開發始於遼代。遼太宗耶律德光在會同元年(938年)建都燕京後,就在城東北郊"白蓮潭"(即北海)建"瑤嶼行宮",在島頂建"廣寒殿"等。《遼史》記:"西城巔有涼殿(即廣寒殿),東北隅有燕角樓、坊市、觀,蓋不勝書"。《洪武北平圖經》記"瓊華島遼時為瑤嶼"。以上史實均可說明"瑤嶼行宮"的存在。
金滅遼後,改燕京為"中都"。金海陵王完顏亮天德二年(1150)擴建"瑤嶼行宮",增建了"瑤光殿"。金大定三年至十九年(1163年--1179年),金世宗仿照北宋汴梁(今河南開封)艮岳園,建瓊華島,並從"艮岳"御苑運來大量太湖石砌成假山岩洞,在中都的東北郊以瑤嶼(即北海)為中心,修建大寧離宮。從那時起,北海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皇家宮苑格局。當時把挖"金海"的土擴充成島嶼和環海的小山,島稱"瓊華島",水稱"西華潭",並重修"廣寒殿"等建築。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在舊中都城東北郊選擇新址,營建大都。至元元年到至元八年(1264--1271年),忽必烈三次擴建瓊華島,重建廣寒殿。廣寒殿東西寬120尺,深62尺,高50尺,殿廣7間,作為帝王朝會之處。殿中放置"瀆山大玉海"(今北海團城內的大玉瓮),建"玉殿"放"五山珍玉榻"(今在台北),並建有一座玉制假山,殿頂懸掛玉制響鐵,殿內另有兩個小石筍各有龍頭,噴吐著從山後用水車提上來的湖水。可見當時的廣寒殿宏偉浩大,構思巧妙,奢華無比。至元八年(1271年),瓊華島改稱"萬壽山"(又稱"萬歲山")。以瓊華島為中心,又在湖的東西兩岸營建宮殿,將北海建成一個頗有氣派的皇家御園。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就在這一年,大將徐達進佔大都,大都改稱"北平"。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從他侄兒手裡奪取了帝位,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平,改名"北京"。
明朝在元朝的基礎上,對北海又加以擴充、修葺,但基本上保持了元代北海的格局。到了明代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1426--1435年),對"萬歲山"進行大規模的擴建和修繕,在圓坻(今團城)修復了儀天殿,在圓坻南面小島上的建起了犀山抬圓殿,在團城的東部拆橋填土,將其與陸地相連。明天順二年(1458年),在北海北岸(現五龍亭處)建"太素殿",由於用錫做材料,又稱為"錫殿",也叫"避暑涼殿"。修建此殿役使工匠3000餘人,用白銀20萬兩。在東岸建"凝和殿";在西岸建"迎翠殿"。把團城西面的八孔中斷的石橋(原斷部有吊橋)改為九孔石橋,稱為金鰲玉蟲東橋。在新開挖的南海瀛台上的建"昭和殿"等建築。
明萬曆七年(1579),"萬歲山"上歷經四朝600餘年風雨戰亂的廣寒殿坍毀,人間天宮主景建築從此化為烏有,成為千古憾事。
1644年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明朝覆滅,清軍入關,建都於北京。1651年,為民族和睦,清世祖福臨根據西藏喇嘛惱木汗的請求,在廣寒殿的廢址上建藏式白塔,在塔前建"白塔寺"(正覺殿為山門)。因為島上建起了喇嘛佛塔,山名也就改稱為"白塔山"了。清高宗弘歷乾隆六年至三十六年(1741年--1771年),對北海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和增建,前後連續施工30年之久,建起了許多亭、台、殿、閣。清乾隆自謂"園林之樂,不能忘懷",於是把江南園林的精華、文人寫意、山水園林引進皇家宮苑,先後建成北海的靜心齋、畫舫齋、濠濮間等"園中之園"。晚清時期,光緒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年--1888年),那拉氏(慈禧)用海軍經費重修"三海"建築,在西岸和北岸沿湖鋪設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在靜心齋前修建小火車站,供慈禧乘小火車來園游宴。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北海摻遭踐踏。北岸的澄觀堂設立了聯軍司令部,萬佛樓的10,000多個金佛及園內其他寶物被洗劫一空。
辛亥革命後,北海閉園10餘年,園林建築略經修繕後於1925年8月1日正式開放為公園,對公眾開放。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撥巨資對北海公園予以修葺,疏浚了湖泊,維修了古建築,鋪設甬道,增設了公共服務設施。
1961年北海公園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1年2月末(文化大革命期間),在對公眾沒有作任何公告和通知的情況下,與中南海一橋之隔的北海公園及附近的景山公園被神秘關閉,直至文化大革命結束近2年後的1978年3月1日,方重新對社會開放。據後來的史料披露,江青、王洪文等人經常在此遊玩和休憩,北海公園一度成為僅供少數高官享樂的「官園」。
『玖』 北海公園的歷史
北海公園原是遼、金、元建離宮,明、清辟為帝王御苑,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園林之一,1925年開放為公園。
『拾』 關於北海公園的歷史,其中名景的由來!
北海公園位於北京市的中心,是我園現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北海園林的開發始於遼代,金代又在遼代初創的基礎上於大定十九年(1179年)建成規模宏偉的太寧宮。太寧宮沿襲我國皇家園林「一池三山」的規制,並將北宋汴京艮岳御園中的太湖石移置於瓊華島上。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太寧宮瓊華島為中心營建大都,瓊華島及其所在的湖泊被劃入皇城,賜名萬壽山、太液池。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朝正式遷都北京,萬壽山、太液池成為紫禁城西面的御苑,稱西苑。明代向南開拓水面,形成三海的格局。清朝承襲明代的西苑,乾隆時期對北海進行大規模的改建,奠定了此後的規模和格局。
辛亥革命後,1925年北海辟為公園對外開放。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北海公園的保護極為重視,撥巨資予以修葺,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園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海是中國歷史園林的藝術傑作。全園佔地69公頃(其中水面39公頃),主要由瓊華島、東岸、北岸景區組成。瓊華島上樹木蒼郁,殿宇櫛比,亭台樓閣,錯落有致,白塔聳立山巔,成為公園的標志,環湖垂柳掩映著濠濮間、畫舫齋、靜心齋、天王殿、快雪堂、九龍壁、五龍亭、小西天等眾多著名景點,北海園林博採眾長,有北方園林的宏闊氣勢和江南私家園林婉約多姿的風韻,並蓄帝王宮苑的富麗堂皇及宗教寺院的庄嚴肅穆,氣象萬千而又渾然一體,是中國園林藝術的瑰寶。
北海東鄰故宮、景山,南瀕中海、南海,西接興聖宮、隆福宮,北連什剎海,是北京城中風景最優美的前"三海"之首。北海是我國迄今保留下來的歷史最悠久,保護最完整的皇誠宮苑,有獨特的造園藝術風格,是我國古代園林的精化和最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之一。
悠久的建園歷史
北海的總面積為1063市畝,水面佔583市畝,陸地佔480市畝。這里水面開闊,湖光塔影,蒼松翠柏,花木芬芳,亭台樓閣,疊石岩洞,絢麗多姿,優如仙境。北海園林是根據我國古代神話故事《西王母傳》中描寫的仙境建造的,歷經遼,金、元、明、清五代,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格局。戰國時還傳說,渤海東面有"蓬菜"、"瀛洲"、"方丈"3座仙山,山上住有神仙,藏有長生不老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方士徐福等帶童男女數千人,渡海找3座"仙山",尋長生不老葯,未果;便在蘭池宮建百里長池,築土為蓬菜山,刻石為鯨,長200丈。到了漢朝,漢武帝重蹈覆轍,仍未找到仙山,於是降旨在建章宮後挖一個大水池,取名"太液池"。將挖出的泥土的池中堆了3座山,象徵蓬菜、瀛洲、方丈3座仙山。此後歷代皇帝都在宮殿附近建"一池三山",北海林也是繼承這個傳統而建的。北海和中南還是太液池,瓊化島如"蓬菜",團城為"瀛洲",中海犀山台似"方丈"。今天我們不僅能看到瓊化島上的猶如仙境的亭台樓閣,而且還能看到神人庵、呂公洞以及銅仙承露盤等傳說中的仙島景物。北海不但保留著把神仙宮苑幻想意境用高超的造園藝術實現於歷史上高峰期的基本形態,而且還把我國寺廟園林、江南文人園林和宗教名勝藝術的成就融合在整個宮苑之內,其規模之宏大,歷史之悠久,藝術成就之高超,確實是中國皇家園林中的精品之作。
北海1000年的歷史和北京城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最初這里是永定河故道,河道自然南遷後留下一片原野和池塘。早在遼代,遼太宗耶律德光在會同元年(938年)建都燕京後,就在城東北郊"白蓮潭"(即北海)建"瑤嶼行宮",在島頂建"廣寒殿"等。《遼史》記:"西城巔有涼殿(即廣寒殿),東北隅有燕角樓、坊市、觀,蓋不勝書"。《洪武北平圖經》記"瓊華島遼時為瑤嶼"。以上史實均可說明"瑤嶼行宮"的存在。
金滅遼後,改燕京為"中都"。金海陵王完顏亮天德二年(1150)擴建"瑤嶼行宮",增建了"瑤光殿"。金大定三年至十九年(1163年--1179年)金世宗仿照了北宗汴梁(今河南開封)艮岳園,建瓊華島,並從"艮岳"御苑運來大量太湖石砌成假山岩洞,在中都的東北郊以瑤嶼(即北海)為中心,修建大寧離宮。從那時起,北海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皇家宮苑格局。當時把挖"金海"的土擴充成島嶼和環海的小山,島稱"瓊華島",水稱"西華潭",並重修"廣寒殿"等建築。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在舊中都城東北郊選擇新址,營建大都。至元元年到至元八年(1264--1271年),忽必烈三次擴建瓊華島,重建廣寒殿。廣寒殿東西寬120尺,深62尺,高50尺,殿廣7間,作為帝王朝會之處。殿中放置"瀆山大玉海"(今北海團城內的大玉瓮),建"玉殿"放"五山珍玉榻"(今在台北),並建有一座玉制假山,殿頂懸掛玉制響鐵,殿內另有兩個小石筍各有龍頭,噴吐著從山後用水車提上來的湖水。可見當時的廣寒殿宏偉浩大,構思巧妙,奢華無比。至元八年(1271年),瓊華島改稱"萬壽山"(又稱"萬歲山")。以瓊華島為中心,又在湖的東西兩岸營建宮殿,將北海建成一個頗有氣派的皇家御園。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就在這一年,大將徐達進佔大都,大都改稱"北平"。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從他侄兒手裡奪取了帝位,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平,改名"北京"。
明朝在元朝的基礎上,對北海又加以擴充、修葺,但基本上保持了元代北海的格局。到了明代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1426--1435年),對"萬歲山"進行大規模的擴建和修繕在圓坻(今團城)修復了儀天殿,在圓坻南面小島上的建起了犀山抬圓殿,在團城的東部拆橋填土,將其與陸地相連。明天順二年(1458年),在北海北岸(現五龍亭處)建"太素殿",由於用錫做材料,又稱為"錫殿",也叫"避暑涼殿"。修建此殿役使工匠3000餘人,用白銀20萬兩。在東岸建"凝和殿";在西岸建"迎翠殿"。把團城西面的八孔中斷的石橋(原斷部有吊橋)改為九孔石橋,稱為金鰲玉蟲東橋。在新開挖的南海瀛台上的建"昭和殿"等建築。
明萬曆七年(1579),"萬歲山"上歷經四朝600餘年風雨戰亂的廣寒殿坍毀,人間天宮主景建築從此化為烏有,成為千古憾事。
1644年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明朝覆滅,清軍入關,巧得天下,建都於京。1651年,為民族和睦,清世祖福臨根據西藏喇嘛惱木汗的請求,在廣寒殿的廢址上建藏式白塔,在塔前建"白塔寺"(正覺殿為山門)。因為島上建起了喇嘛佛塔,山名也就改稱為"白塔山"了。清高宗弘歷乾隆六年至三十六年(1741年--1771年),對北海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和增建,前後連續施工30年之久,建起了許多亭、台、殿、閣。清乾隆自謂"園林之樂,不能忘懷",於是把江南園林的精華、文人寫意、山水園林引進皇家宮苑,先後建成北海的靜心齋、畫舫齋、濠濮間等"園中之園"。晚清時期,光緒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年--1888年)那拉氏(慈禧)用海軍經費重修"三海"建築,在西岸和北岸沿湖鋪設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在靜心齋前修建小火車站,供慈禧乘小火車來園游宴。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北海摻遭踐踏。北岸的澄觀堂設立了聯軍司令部,萬佛樓的10000多個金佛及園內其他寶物被洗劫一空。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後,北海閉園10餘年,園林建築略經修繕後於1925年8月1日才正式開放為公園。
1949年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疏浚了湖泊,維修了古建築,鋪設甬道,增設了公共服務設施,使古老的北海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