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總結中國歷史經濟發展

總結中國歷史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3-02 22:36:35

『壹』 中國歷史經濟發展道路

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並不違背世界歷史發展
的一般規律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闡明了社會主義代
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他們設想,社會主義革命將首先在西方發達資
本主義國家取得勝利。後來的社會主義者對於社會主義將會在哪裡首先
由理想變為現實的問題,「通常都這樣回答:在工業比較發達的地方,在無
產階級佔多數的地方,在文化水平較高的地方,在民主成分較多的地方。」
(《斯大林全集》第6卷第86頁)但是,歷史發展的客觀進程並不是這樣。
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在生產力比較落後、資本主義不發達的國家獲得勝利。
怎樣看待這個客觀的歷史事實?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探討過不發達國家走
向社會主義的問題,他們從兩個方面論述過這個問題。一是把不發達國家
走向社會主義作為特殊規律來看待。馬克思在1877年答復米海洛夫斯基
的信和1881年給俄國女革命家查蘇里奇的復信中,恩格斯1890年給奧
托·伯尼克的信中,都曾提出,資本主義不發達國家不一定要走西歐的老
路,它們有可能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超越完備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免
除資本主義發展所必然帶來的災難而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二是聯繫世
界革命的進程論述過不發達國家走向社會主義問題。他們認為,落後國家
爆發民主革命,這個革命作為發達國家社會主義革命的序幕,並可能和這
個革命合並成一個革命過程,從而實現社會主義革命。在19世紀40年
代,他們設想德國革命可以起這樣的作用。在19世紀最後25年裡,他們
又把希望寄託在俄國身上。「假如俄國革命將成為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
號而雙方互相補充的話,那末現今的俄國土地公共所有制便能成為共產
主義發展的起點。」(《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31頁)列寧在一個經
濟不發達國家首先把社會主義由理想變成了現實,他通過對十月革命的
理論論證,深刻闡述了不發達國家走向社會主義的問題。在《論我國革命》
中,列寧從三方面進行論證:(一)歷史發展是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的辯證
統一。他指出:「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
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列寧選
集》第4卷第690頁)他還強調,這些特殊性並不越出世界發展的共同路
線。歐洲的歷史發展就出現這樣的情況。在原始公社解體以後,希臘、羅馬
等國進入了奴隸社會,而另一些民族和國家,如斯巴達人、日爾曼人,還有
羅馬尼亞等多瑙河流域的國家則由原始社會直接轉入了封建農奴制社
會,它們並沒有經歷奴隸社會的發展階段。(二)不發達國家跨過資本主義
充分發展階段而進入社會主義,是和特殊的國際國內條件相聯系的。列寧
認為十月革命是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相聯系的革命,戰爭造成了革命形勢,
使俄國成了帝國主義鏈條中的薄弱環節。同時,俄國又具備了革命的主觀
條件,有成熟的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有十倍增長的工農力量。在存在革
命形勢和具備革命主觀力量的條件下,是放棄機會去等待物質前提成熟,
還是抓住時機先奪取政權呢?革命的辯證法告訴我們,當然應當選擇後
者。(三)要辯證地對待社會主義革命的物質條件問題。列寧並不否認社會
主義革命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不是越落後越好,沒有一定的現代經濟,
社會主義革命是不會成功的。但列寧提出,我們可以首先用革命手段奪取
政權,然後在工農政權和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去發展文明,這不過是改變
一下歷史順序而已.

『貳』 列表總結中國古代,近代,現代的經濟發展狀況

【一、中國古代生產工具的演進及其意義】
1、生產工具的演進:(1)在材質方面:石、骨、木——青銅、鐵
(2)在工藝方面:打制——磨製——冶煉、鑄造
(3)在牽引動力方面:人力——畜力
(4)犁耕、播種、灌溉技術的進步
2、改進的意義:生產工具的改進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是推動生產關系變革、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因素。
【二、中國古代農業總體發展趨勢】
時代
夏商周及以前
春秋戰國開始
耕作方式
刀耕火種
鐵犁牛耕
基本特徵
廣種薄收
精耕細作
農業生產基本模式
集體耕作
個體農耕(小農經濟)
發展階段
原始農業
傳統農業開始
注意:(中國傳統農業主要從春秋戰國開始)
1、精耕細作是我國傳統農業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徵;
2、鐵犁牛耕是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3、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我國古代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
【三、精耕細作技術的發展】
1、 概念:精耕細作是指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採用先進的技術措施進行細致的耕作,以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
(精耕細作 = 耕作技術 + 工具 + 耕作制度 + 理論指導 + 輔助措施 + 作物栽培)
2、 地位:是中國傳統農業的基本特徵,也是中國古代農業能夠長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關鍵因素。
3、 發展演變:
(1) 春秋戰國與秦漢:壟作法、耬車、耦犁、犁壁、代田法、區田法、連年種植
(2) 魏晉南北朝:黃河流域的精耕細作技術日益成熟《齊民要術》輪作、間作、套作復種、綠肥種植
(3) 隋唐:南方水田技術日趨成熟,曲轅犁、育秧移栽
(4) 宋元:精耕細作技術全面成熟,經濟中心南移、耬鋤、稻麥復種、占城稻、棉花、《農桑輯要》
(5) 明清:套耕、多熟種植、玉米、甘薯、經濟作物、《農政全書》
4、 啟示:在當前知識經濟時代,推廣和運用現代科技是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關鍵
【四、經濟重心南移】
1、原因:(原因 = 政治環境+政府支持+工具技術+勞動力+市場貿易+地理環境+作物)
(1)北民南遷:為南方地區補充了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的工具技術
(2)北亂南安:北方戰亂,南方相對安定,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
(3)地理優勢:南方地理條件優越,具有發展農耕經濟的巨大潛力
(4)政權重視:南方統治者的重視
(5)作物引進:新的外來農作物在江南的引種
(6)海外貿易:海外貿易的發展
(7)人民作用:南方地區人民的共同勞動
2、基本歷程:(重心在北方——南北平衡——重心南移)
(1)魏晉南北朝:北方戰亂,江南經濟的開發使南北經濟趨向平衡,為重心南移奠定基礎
(2)隋唐:江南經濟繼續發展,安史之亂後,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3)宋元:南宋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完成南移,江浙成為我國經濟中心
3、顯著特徵:
(1)經濟重心南移往往在國家分裂或者戰亂時期最為突出
(2)政治重心的南移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響
(3)南移是由北向南、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是由內地向東南沿海逐漸轉移
4、啟示:
(1)政治穩定、政權重視是經濟發展的必備條件
(2)合理開發資源是經濟發展必要條件
(3)充分利用外來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五、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規律性認識】
1、中國古代典型城市:
(1)秦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
(2)隋唐:(北方)長安、洛陽、(南方)揚州、益州(成都)、廣州
(3)宋元:宋:開封、臨安(杭州)元:大都、杭州、泉州
(4)明清:蘇州、杭州
2、規律:
(1)從城市的功能來看:自先秦到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者軍事重鎮,商業貿易和市場規模不大;唐代以後,因手工業或商業發展興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經濟功能逐漸超過政治功能。
(2)從城市的商業活動來看:政府對城市的商業活動的限制逐漸放鬆,如坊市制度在宋朝被打破,夜市早市也出現
(3)從城市的數量和規模來看,到明清時期,不僅規模巨大的繁華城市的數量增多,而且還興起了大量的工商業市鎮(如江西景德鎮)
(4)從地區分布來:城市的地區分布與經濟重心南移出現相應變化的趨勢,也在逐漸南移
【六、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特點】
1、商業 = 市場 + 城市 + 貨幣金融 + 商人 + 政府 + 外貿邊貿
2、特點:
(1)商業市場形式多樣:如城市中的早市夜市、鄉村中的草市
(2)城市商品經濟發達:城市的經濟功能經歷了一個從弱到強的轉變過程,規模越來越大,數量越來越多,明清還出現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
(3)在貨幣流通方面:唐朝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銀行雛形櫃坊,北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4)商人群體活躍,到明清時期形成了實力雄厚的區域性商人群體組成了商幫
(5)以絲綢之路和陶瓷之路為主要渠道的對外貿易發達,構成了古代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興盛
(6)商業長期受到重農抑商政策的壓制,商人的社會地位很低,商業始終作為農耕經濟的補充而未能占據中國古代經濟形態的主導地位,也沒有發展成近代真正的新經濟因素——資本主義商品經濟
【七、明清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1、產生條件(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Ø 政治背景:明清實行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改革
Ø 資金:地租貨幣化,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Ø 資源:經濟作物(如棉花)的普遍種植,為其提供原材料
Ø 技術:手工業發展(技術、規模、分工、分布);科技進步
Ø 勞動力:人口的增長,自由僱傭隊伍日益擴大,熟練手工工人出現
Ø 市場:農產品商品化,城市商品經濟發達、市場繁榮
2、表現:
A 明中後期:出現在江南紡織業,並在江南發展為獨立的手工工場
B 清代:手工工場的規模擴大,分工細密;具有資本主義萌芽的部門和地區增多。
3、特徵:
a、 組織形式上:「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手工工場出現
b、生產關繫上:僱傭關系產生(本質特徵)
4、評價
A 進步性:是一種新的生產關系,代表社會發展趨勢。(政治.經濟.文化)
B 局限性:發展十分緩慢:雖有壯大,但無突破,始終在萌芽狀態徘徊,未能進入工場手工業階段,封建經濟仍佔主導。
5、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的原因:
根源: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礙著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A、自然經濟的封閉性——市場狹窄、自由勞動力缺乏
B、重農抑商政策——工商業發展受限——缺乏資本積累,手工業難以擴大再生產
C、閉關鎖國政策——未能形成廣闊的海外市場
D、、傳統觀念習俗的影響——自然科學和技術不能與生產方式直接掛鉤
【八、比較資本主義萌芽、官辦手工工場、民間小作坊】
類別
資本主義萌芽
官辦手工工場
民間小作坊
生產目的
追求剩餘價值
供官府貴族消費
民間消費
生產規模
集中分工合作,社會化程度和勞動效率較高
分工細致,規模大,生產不計成本,效率低下
規模小,生產能力有限
勞動關系
自由僱傭關系
隸屬關系

【九、比較明清時期中國和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的不同發展狀況及原因分析】

中國
歐洲
狀況
發展緩慢,始終處於萌芽狀態
發展迅速,最終過渡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原因
經濟
自然經濟根深蒂固
商品經濟高度發達
政治
封建政府推行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
重商主義、殖民擴張,加速資本原始積累
思想
傳統文化重義輕利、重儒輕賈、重農抑商等陳舊落後的經濟觀念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解放了思想、封建自然經濟
(1)自然經濟,也稱小農經濟,表現為農耕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主要滿足自我消費和基本的生存條件。帶有保守性,抵制商品經濟。自然經濟的對立物是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
(2)封建自然經濟是在外國經濟侵略和本國資本主義等新的經濟成分的沖擊下逐步瓦解的。鴉片戰爭後,自然經濟開始在沿海地區解體。其發展趨勢是逐漸走向衰落接替,但整體而言這是個長期過程,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公有制完全建立起來,才有了徹底改變。

2、外國資本主義經濟
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實質是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為了搶占市場和掠奪廉價原料,其擴張過程與軍事侵略和殖民統治息息相關。
(1)鴉片戰爭前主要是鴉片貿易。
(2)鴉片戰爭後到甲午戰爭前主要以商品輸出和掠奪原料為主,也有部分早期資本輸出,但數量不大,為商品輸出服務。
(3)甲午戰爭後到一戰前,向帝國主義過渡的列強的經濟侵略變為資本輸出為主,商品輸出為輔。
(4)一戰期間,由於列強忙於戰爭對經濟侵略放鬆,使日本乘機擴大投資和侵略,一度形成獨霸局面。
(5)戰後,列強卷土重來,門戶開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6)抗戰時期,淪陷區的日本殖民地經濟形成,在「以戰養戰」目的下對淪陷區實行野蠻的經濟掠奪。
(7)抗戰勝利後,美國獨佔中國商品市場和投資市場。
(8)新中國建立後,肅清了其在華的經濟侵略勢力。
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實行經濟侵略和掠奪,壓制和排擠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是中國貧困和落後的根源,並使近代中國經濟呈現半殖民地化的特徵。同時也瓦解了自然經濟,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近代化進程。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具有「破壞性」和「建設性」的雙重作用。但破壞性是主要方面。
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與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和封建自然經濟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勾結和依賴。

3、官僚資本主義企業
(1)洋務企業
a.洋務企業具有明顯的半殖民地特徵, 對外國資本主義有依附性。但也有一定歷史進步性,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b.洋務企業是中國早期的官僚資本主義企業。清政府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目的和官僚式的管理運營,使其具有封建性;;採取機器生產,民用企業又面向市場,又使其具有資本主義色彩,是中國近代化的起步和表現。
(2) 四大家族企業
a.四大家族對外依靠英美帝國主義,對內利用國家政權進行掠奪和控制而產生發展的,是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其特點與洋務企業有相似之處。
b.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逐漸建立起官僚資本對國民經濟的統治地位。
c.解放戰爭爆發後,國統區經濟趨於全面崩潰。
d.新中國建立後, 53~56年三大改造中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

4、民族資本主義經濟
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先天不足」,使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它是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的經濟基礎,也是無產階級壯大的前提之一。近代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難以獨立發展,其發展前提是政治上的民族獨立。
(1)鴉片戰爭前,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已經產生和緩慢發展。戰後自然經濟逐步解體。
(2)19世紀七十年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興起。
(3)甲午戰爭後,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初步發展。(4)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進入發展黃金時期。

(4)20世紀三四十年代,官僚資本主義經濟逐漸壟斷社會經濟,日本侵華和戰後美國加緊對華經濟侵略,民族資本主義工業陷入困境。
(5)新中國建立後,53~56年三大改造中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公私合營。

5、新民主主義經濟
新民主主義經濟也是中共領導下的根據地、解放區經濟。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是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經濟。(主要由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和私人經濟三部分組成。)
(1)抗戰時期,開展大生產運動,為抗戰奠定了物質和政治基礎。
(2)通過三大改造,新民主主義經濟最後終結,社會主義制度在全國基本建立。
民國經濟史
中國民國時期,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長期處於各種予盾的激烈斗爭之中,社會經濟在動盪、曲折中緩慢前進。民國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曲折發展的歷程,各種經濟勢力此消彼長的現象,給我們以如下啟示:

第一,要使中國近代社會經濟得到順利發展,必須以國家的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為前提。近代中國歷史表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掠奪,對中國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使近代中國經濟的發展,處於十分緩慢的狀況。沒有一個政治上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的新中國,就不可能使中國經濟得到正常、健康的發展。

第二,民國經濟的歷史表明,在華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封建地主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是阻礙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在民國時期的中國,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控制了中國財政經濟命脈,他們利用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權,瘋狂地掠奪中國的資源,並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行壓制、打擊。封建地主經濟佔有農村絕大部分土地,對農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造成農民生活困苦,農村經濟萎縮。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壟斷著中國主要經濟部門,對私人資本主義經濟進行排斥、打擊,阻礙了中國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第三,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民國時期曾得到發展,這表明代表著新的生產方式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是民國社會經濟史的重要內容,是貫穿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線索。但是,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外國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封建勢力的包圍打擊下,難以得到正常、自由的發展,最後走向衰落。歷史表明,要在中國實現資本主義是非常困難的,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第四,新民主主義經濟的建立符合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前途是社會主義。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掠奪和封建勢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壓迫,阻礙了中國近代經濟的順利發展,因此,在中國人民進行爭取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的革命斗爭中,必須建立新的社會經濟形態來代替舊的社會經濟形態。由於中國社會經濟的落後性,不可能馬上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必須根據中國的國情,建立一種符合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並以發展生產力為主,為以後過渡到社會主義開辟道路的新的經濟形式,這種新的經濟形式就是新民主主義經濟,只有這種由多種經濟成分構成的特殊形式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才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需要。而在新民主主義經濟中,由於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居於領導和支配地位,這就保證了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前途必將是社會主義。

1、民國經濟概述
2、民國初期社會經濟的初步發展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社會經濟的曲折發展
4、抗日戰爭時期的社會經濟
5、民國末期社會經濟的崩潰

編輯本段現代卷
1949--1957年的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遷
1、新中國建立時的經濟背景和發展條件
2、新民主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3、國民經濟的恢復
4、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始
5、社會主義改造的提前完成
6、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和遺留的問題

1958--1978年的經濟發展與制度演變
1、「大躍進」及其嚴重後果
2、國民經濟的調整和恢復發展
3、「文革」時期國民經濟的艱難發展
4、徘徊中前進的國民經濟

1978--1998年的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革
1、經濟調整和開始改革開放
2、全面改革的實施和經濟高速增長中的曲折
3、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
4、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

『叄』 幫忙! 關於中國自從建國以來中過的經濟變化歷程的內容

新中國經濟史論

老田

新中國早期的快速工業化過程,與西方國家以私人資本主導工業化的歷史經驗完全不同,是國家主導型的「非西方的工業化道路」。這就使得新中國早期的經濟發展,與建立在西方國家工業化經驗基礎上的經濟學知識積累,缺乏明確的對應關系,相應地,研究新中國早期的經濟問題,如果把研究視野局限在西方經濟學理論的認識框架里,肯定無法給出適當的理解和評價。

新中國與西方經驗的明顯區別在於:工業化進程的主導力量是政府而非私人資本,經濟主體和勞動者的地位也與市場競爭條件下的私人企業極為不同,而且中國的資源稟賦也與西方國家完全不一樣:體現在勞動力、土地和資本的存量和相對價格都不一樣。由於中國主流經濟學家們多年來過分執著於西方經濟學理論,因而未能對新中國的經濟建設歷程作出適當的總結。

主流經濟學家們強烈表現出想要壟斷「改革的解釋權」的意願,但是對於「改革」本身的認識卻很可憐,吳敬璉在回顧經濟學界幾次重要會議的文章中間透露,他們在理論上基本是靠「道聽途說」和「現炒現賣」來提出政策主張的,並沒有對於發展中國經濟的全面認識和通盤考慮。人們今天普遍認識到改革的結果是「醫療改革不成功」、「市場換技術的設想失敗了」、「企業改革把企業徹底改垮了」,只要想想主流們在理論上心中無數,在對中國經濟現實的把握上又是以一知半解的西方理論進行「生搬硬套」的,那麼,這樣一場「盲人騎瞎馬」的摸索走到今天,確實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主流經濟學家們至今仍然拒絕對過去的歷史,作出起碼的反思和總結,而且還以扣「反改革」帽子為手段,阻撓別人對改革歷程作出適當的反思。這其實也很好理解,他們為了掩蓋自己的無能,總是要做點什麼才好,「面子價值」對主流們來說也許並不為零;特別是今天主流們的學術地位聯系著巨大的職業利益,「反思改革」有打破主流們「話語權壟斷地位」的危險,畢竟沒有了壟斷地位就肯定沒有高收益。由於認真總結和反思新中國過去的經濟建設歷程,已經與主流們的職業利益相矛盾,因此總結工作就只能由主流之外的人士來承擔了。

對於中華民族而言,有更重要的利益高於主流經濟學家們的職業利益總和,也高於主流和非主流的觀點分歧。總結和反思工作,對於我們正確地把握過去、現實和未來卻越來越重要。客觀上就需要有人作一些開拓性的工作,因此老田就不揣鄙陋,作出一些嘗試性的工作。由於過去在理論建設方面所存在的欠缺,對於社會主義工業化歷程的總結從來沒有上升到理論高度,因此我們今天對新中國的經濟建設作總結和反思,將不得不更多地求助於對經驗和現實的記錄和敘述。注重事實和經驗,顯然是認真總結歷史的起點,如果簡單地套用某種現成的理論,對於那些無法適應既定理論的現實就只能是強行「加工」和扭曲,這樣的總結工作就肯定顯得「削足適履」了。我的總結工作,將始終把中國的快速工業化進程、技術進步的條件、中國的資源稟賦和管理成本問題,作為分析的主要線索。

國內已經出版的各種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在敘述方式和內容安排上,多未能突破「宣傳提綱」的局限,共同點是聲稱「社會主義好、公有制好、計劃經濟好」,再後來,這些教材按照「時代要求」不得不加上市場經濟就是好的內容,就顯得「理不直、氣不壯」了,再作為宣傳提綱都已經不合格了。

一、 新中國的快速工業化目標與「近代史共識」

新中國早期的發展目標,其實是由近代史所給定的重大問題決定的,在中國發展的問題和目標上,應該說整個中華民族都是有共識的。針對近代史中間中華民族面臨那些最急迫的民生問題和安全問題,無論是左派還是右派,也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都有共識,問題上的共識基本上可以借用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民族、民生和民權」來簡潔地表達。這三大問題反應在國家經濟發展上,就是要快速完成工業化進程;毛澤東在一九六四年底繼續為「大躍進――快速工業化戰略」辯護的時候,就自動回到孫中山那裡,說「我們的先輩孫中山先生,在本世紀初期就說過,中國的未來將有一個大躍進。」

快速工業化戰略的內容和作用范圍,按照一九六四年三屆人大的表述就是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在先進技術和工業基礎上去支持國家安全目標和民生目標的實現。「近代史共識」已經給定新中國一個歷史性的任務:為解決國家安全和民生問題,需要快速工業化戰略來支持這兩大目標的實現。新中國的建設目標,可以說是因應「近代史共識」而來的。

中國是工業化進程的後來者,等到新中國進行工業化的時候,西方先進國家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興起之中。中國早期的追趕戰略,在技術內涵和跨度上就必須面對這個非常大的差距。追趕戰略的生效,意味著中國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通過高積累政策快速實現技術的進步和裝備過程。

中國的大躍進:竭盡全力彌補失去的時間。約翰牛(英國)被中國騎手甩在後面,象徵著中國決心憑著自己的工業發展來擊敗西方社會。(轉引自湯因比《歷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P366)

由於新的機器設備、廠房乃至規模巨大的交通系統建設,都要求大量的剩餘沉澱為實物資產,這樣的剩餘積累和沉澱的規模帶來的快速工業化進程,無論如何都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大躍進」。

每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進步要點,以及技術進入裝備相應的產業部門所需要沉澱的經濟剩餘數量(示意圖的面積)。示意圖的含義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在於長時間的經驗積累,在傳統農業時代,就要求有高於庄園自己自足水平的穩定需求,這個穩定需求是工場手工業穩定經營的前提,相應的社會條件是能夠在農業時代製造一個「高消費群體」。中國歷史上每到王朝末期,社會分化程度急速上升,倒是有一個這樣的龐大群體產生,問題在於這一暴富群體剝奪平民剩餘水平的水平太高,常常平民階層的基本生產和生存條件,結果破壞社會政治穩定,導致平民揭竿而起,使得歷史上政治革命周期性地發生,最後「高消費群體」隨王朝滅亡而消失,超出一般「自然經濟的學費水平之上」的市場容量就消失了,無法支持工場手工業長期經營和經驗積累達到發明機器的程度。也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除非存在對外低成本轉嫁內部矛盾的條件,在傳統農業時代就不存在「高消費群體」支持工場手工業長期經營的可能,近代英國的工業革命前提恰恰是聯系著低成本的對外擴張過程。

第三次工業革命,則要求實現機器的智能化過程,把機器操作者的經驗積累用自動控制系統來代替,這一次的技術主要與人力資本的投入和積累相關。而第二次工業革命聯系著大機器生產和交通系統建設,要求大量剩餘沉澱為機器廠房等,這是高積累政策無法超越的原因,西方先行國家的積累過程在時間上長達上百年,單位時間內的積累強度要求就低;特別是西方國家通過對外擴張政策,往往把積累的成本和代價轉移到國境之外去。中國缺乏把積累成本對外轉嫁的空間,也實際上缺乏慢悠悠來進行積累的時間,高積累和大躍進都是在中國特定的「時空緊約束」下的唯一選擇。

第一次工業革命

(長時間的經驗積累,機械引入生產)

第二次工業革命

(大機器和工廠化大規模生產)

第三次技術革命

(智能化機器和人力資本)

快速工業化戰略或者「大躍進」,最經典的表述是劉少奇在一九五七年第八屆全國工會代表大會上給出的:在十五年左右的時間內主要工業品產量方面要趕上或者超過英國。大躍進、人民公社以及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一起被總稱為「三面紅旗」。而在一九五八年的大躍進宣傳運動中間,「三面紅旗」被確立為「政治正確性」的標准,為普通民眾所充分掌握,這一宣傳運動本質上也是在全國范圍內「製造認同」的過程,因為認同的提高總是意味著管理成本的降低。

「三面紅旗」看上去是帶有「口號」性質的宣傳措辭,但具有十分具體的制度內涵:就是要在農村強化基層政權的動員能力去組織豐富的勞動力,進行密集的勞動投入來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包括農田水利建設,以此保證農副產品特別是糧食的高產穩產,滿足工業化和人口增長的需要;而中國有限的經濟剩餘,優先分配給重工業,以支持快速工業化戰略。「三面紅旗」的核心是中國早期工業化的根本制度安排,其實質性的制度內涵包括快速工業化戰略下的剩餘分配順序和勞動力動員兩個主要方面。三面紅旗的制度內容在一九五六年關於八大政治報告的決議中間確立下來的,並非形成於人民公社運動期間:

農業的發展不僅直接地影響著人民生活的水平和輕工業發展的速度,而且也影響著重工業發展的速度。我國目前農業生產還不能適應日益增長的需要,今後必須用更大的力量發展農業。但是,在最近的將來我國還不能有很大的農業機械工業和化學肥料工業,還不能進行很大規模的墾荒,水旱災害也還不能迅速根治。因此,目前農業增產的主要途徑,就是要充分發揮農業已經基本上實現合作化這個優越條件,依靠合作社的集體力量和政府的支援,採取興修水利、增施肥料、改良土壤、改良品種、推廣新式農具、提高復種指數、改進耕作方法、防治病蟲災害等項措施,來增加單位面積產量。(《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關於政治報告的決議》,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七日)

快速工業化戰略要求在盡可能短的時間段內,實現大規模的投資,要求有限的經濟剩餘集中使用於重工業。重工業單個項目的巨大投資規模,地方政府往往無法籌集到足夠的剩餘以支持這樣大的投資強度,物資平衡在省市這樣的范圍內也往往無法解決,需要在全國范圍內平衡,這就要求中央政府起到更多的組織和主導作用。一九五八年毛澤東曾經要求進行地方分權和企業下放的改革,實際上是不成功的,為此他在一九六二年的七千人大會上做了自我批評(他對於「三面紅旗」從來沒有後退過,也從不檢討)。
………………(以下省略字數若干,樓主如有需要,請登陸下面網站看全文)

『肆』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簡史

夏商西周時期

當黃河流域出現夏、商和西周三代文明古國之際,代表新的生產力的文字、青銅器和城市已經在北方的遼河流域、長江以南地區紛紛出現,從而使中國大陸的奴隸制王朝得以鞏固和發展,成為東方世界的經濟發展中心。

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迅速,判斷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這里所說的勞動資料主要指生產工具而言。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先進的生鐵冶鑄技術,即出現了鑄鐵,促進了鐵器的普遍使用,並由此推動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使中國在經濟發展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秦漢時期

由於中國早在公元前3 世紀就建立了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迫使封建統治集團對古代社會的自然經濟狀態進行干預,以使社會經濟朝著有利於鞏固封建統一的軌道運行,於是形成了封建經濟的自然發展與封建國家經濟制度的矛盾,也就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

魏晉南北朝

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專制集權較弱,政治上相對寬松的時代。因而對經濟活動的控制也相對寬松,經濟活動也比較活躍。這在南朝表現得尤為明顯。

隋唐五代時期

唐的經濟進一步發展主要表現在:

(一)南北經濟均有發展,更主要的是南方經濟已逐漸成為中國中央政權的主要支柱,成為經濟中心。

(二)生產力有了巨大發展,新的技術給生產帶來突破性變化。如造船、建築、農田水利、造紙印刷術、瓷器、絲織都有創造性發明並向海外流傳。

(三)與外國經濟交流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與非洲、西歐、中亞、西亞、東南亞、日本、朝鮮等國,都有貿易往來,陸上、海上絲綢之路暢通無阻。

五代十國時間很短,實際是唐代的繼續,經濟雖因戰亂而受影響,但仍然有很大進步,正因為經濟的發展才有全國統一的迫切要求,分裂很快被宋統一起來了。

宋遼夏金時期

其主要標志是,以農業為主、以手工操作為基礎的社會生產體系及其相應的制度保證體系已經趨於完善;從對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廣度而言,已經接近甚至幾乎達到了古代的技術條件所能允許的最高水平。

元朝時期

元代經濟歷史提供的經驗和教訓在中華民族經濟管理歷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卓越的軍事、經濟管理謀略運籌思維,忽必烈多元一體化的國民經濟管理思想模式,元代長期影響後世的經鞏固、各族人民的團結交往、封建社會後期經濟的進步性發展都有重要的、深遠的影響。

明清時期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聲有色的時代。明代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史上處於變革的重要時期,有諸多新現象、新特點,值得認真總結,深刻分析、取其精華,以資借鑒。

封建末期

甲午戰爭後的中國,不僅遠遠落後於西方先進工業國家,而且被歷史拋在了東方的日本後面。

(4)總結中國歷史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遠古暨三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歷史長河的源頭,也是光輝燦爛的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經濟的發展是以越來越快的步伐前進的,舊石器時代經歷了上百萬年的漫長道路,新石器時代只有幾千年,進入文明時期以後,各個王朝的更替不過數百年的時間。

每一個時期的經濟發展都有一定的特點,也都遵循著中國傳統文化和農業經濟的共同規律。經濟基礎對政治、軍事、文化藝術乃至人們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影響是極其重大的,在社會發展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不言而喻。

『伍』 中國古代文化經濟的總結

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專題線索梳理

一、 先秦時期的文化
(一)春秋晚期的老子和孔子
(軸心時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本身的覺醒,同時,在經濟、政治制度等方面也有較大的突破。)
1、老子的主張:樸素的發展觀和辯證法;對社會的發展,主張「無為」。
2、孔子主張的核心思想,就是「仁」與「禮」。所謂仁者愛人,維護周朝的「禮」,主張貴賤有「序」。
孔子的教育成就:「有教無類」,興辦私學,推動了古代文化教育的發展;編訂和整理了「五經」《詩經》、《尚書》、《禮》、《易》、《春秋》)
(二)百家爭鳴
1、發生的歷史背景與條件:
社會經濟的大發展: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使生產力得到空前的發展。
社會政治的大變革: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
社會局勢的大動盪:諸侯國開展各色的政治變革;社會思想自由寬松,私學的興盛;階級關系變化復雜,新興地主階級同奴隸主階級的斗爭劇烈斗爭。
2、代表人物:
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
孟子:要求施行「仁政」、「民貴君輕」、「政在得民」、「寬以待民」。
荀子:主張「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莊子:主張「心齋」「坐忘」。鄙視富貴利祿,痛恨「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不公平社會現象。
韓非子: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認為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當代必然勝過古代。要按照現實需要進行政治改革,主張「法治」。
(三)文學和藝術:
1、文學:《詩經》、屈原 「楚辭」、諸子散文
2、繪畫:長沙楚國遺址出土的《婦女鳳鳥圖》和《御龍圖》,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的帛畫。
3、青銅器:當時青銅器的裝飾從過去的圖案發展為完整的畫面,代表作品為四川出土的嵌錯賞功宴樂銅壺。
4、音樂:湖北隨州全套戰國青銅編鍾;
(四)天文、物理與醫學
1、天文:公元前613年,《春秋》世界公認的關於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比歐洲早六百多年;春秋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歷法系統,「十九年七閏」法,比西方早160年;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戰國的《甘石星經》。
2、物理:《墨經》記錄有杠桿、浮力、聲學、光學等方面的知識;其中「《墨經》光學八條」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物理學的重大成就。
3、醫學:扁鵲採用「望、聞、問、切」的四診法。其中切脈是扁鵲的主要成就,他被後代醫家奉為「脈學之宗」。
二、秦漢時期的文化
(一)哲學與宗教:
1、董仲舒主張的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還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當時對鞏固政權和國家統一安定起了積極作用。被漢武帝所採納,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2、唯物思想家王充著有《論衡》闡述無神論。
3、西漢末年佛教經中亞傳入。
4、東漢時,道教形成。《太平經》為經典。
(二)史學與文學:
1、司馬遷著《史記》,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
2、班固著《漢書》,記載西漢一朝的歷史,我國第一部斷代史史書。
(三)雕塑與繪畫:
1、雕塑:最突出的是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中國雕塑藝術的珍品。東漢成都的說唱俑與洛陽的雜技俑生動活潑。秦漢磚瓦與瓦當也極具藝術價值。
2、繪畫: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彩色帛畫。
(四)科學技術:
1、天文歷法:「太初歷」;東漢張衡地動儀。
2、數學:《九章算術》。
3、醫學:戰國問世,西漢編定成書的《黃帝內經》;東漢成書的《神農本草經》; 「神醫」華佗和「醫聖」張仲景。
4、造紙術:西漢初期,就出現了紙。105年,東漢的蔡倫改進造紙術。造紙術從4世紀起,外傳朝鮮、越南和日本;8世紀傳到中亞,後經阿拉伯傳到非洲和歐洲,為人類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成為世界最有影響的發明之一。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
(一)科學技術
1、數學:魏晉劉徽提出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南朝祖沖之計算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第七位數,並著有數學專著《綴術》。
2、農學:北朝賈思勰著有《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3、地理:西晉裴秀繪制《禹貢地域圖》,提出了繪制地圖的原則;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是一部歷史、地理、文學價值都很高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二)哲學思想
1、魏晉玄學
2、道教與佛教
道教的發展:東漢葛洪結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使之成為為封建統治服務的宗教。南朝陶弘景吸收佛教教義和封建等級觀念,建立起道教的神仙體系。
佛教的盛行:社會動盪,國家分裂,統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佛教思想,使亂世苦難中的百姓易於接受,也符合統治者加強思想控制的需要;
3、唯物論思想家范縝:
南朝齊梁間范縝思想家范縝著《神滅論》,從理論上給佛教以沉重打擊,樹起了無神論的旗幟,是對我國古代樸素唯物思想的重大發展。
(三)文學和藝術
1、詩歌:七言詩的出現:完成了從四言、五言、騷體到七言詩的過渡;建安文學: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詩》、蔡文姬的《悲憤詩》;田園詩: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桃花源詩》。
2、民歌:南方民歌的代表作《採桑度》;北方民歌的代表作《敕勒歌》、《木蘭辭》。
3、書法:東漢末年,書法成為一種藝術形式;蔡邕是當時著名書法家;曹魏的鍾繇把隸書轉化為楷書;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分別被人們稱為「書聖」與「小聖」。
4、繪畫:宗教畫興起,三國時的曹不興是我國佛教畫的始祖;東晉畫家顧愷之擅長人物畫,代表作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
5、雕塑:石窟藝術技藝精湛、氣勢恢弘,雲岡石窟、龍門石窟。
四、隋唐時期的文化
(一)科學技術
1、雕版印刷術:隋唐時期已經有了雕版印製的佛經、日歷和書籍。《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火葯的發明:唐朝中期的書籍里已有制火葯的配方。唐末火葯用於軍事。
3、天文歷法的成就:唐天文學家僧一行制訂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表明我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測量子午線長度的第一人。
4、醫學的進步:唐醫學家孫思邈的《千金方》;吐蕃名醫元丹貢布的《四部醫典》;唐高宗時編寫的《唐本草》
5、建築的成熟:建築技術的代表作長安城;趙州橋。
(二)文學和藝術
1、詩歌:初唐時期的陳子昂,是唐詩革新的先驅。出現了一大批著名的詩人:孟浩然、王維、岑參、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隱等。
2、藝術: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反映了隋唐社會的繁榮景象和宗教的興盛。繪畫:傑出畫家有閻立本和吳道子;書法:隋唐之際的歐陽詢等初唐三大家;顏真卿和柳公權;草書大家有草聖張旭。樂舞:隋有九部樂,唐為十部樂;名曲有《秦王破陣樂》;玄宗創作《霓裳羽衣舞》;
(三)隋唐文化繁榮的原因與特點
原因:
1、國家統一強盛,經濟繁榮,為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2、隋唐尤其是唐朝的統治者,推行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為文化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氛圍。
3、國內各民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為中華文化增添了多民族色彩。
4、對外交往的頻繁,文化上得以吸收外來的優秀成分。
5、隋唐兩代繼承發揚了歷代傳統文化,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
特點:
1、全面繁榮:在科技、教育、文學、藝術、宗教和哲學全方面繁榮。
2、兼收並蓄:不僅接受了國內各民族的文化,而且融合了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
3、世界領先:印刷術、火葯、測量子午線、趙州橋、《唐本草》等。
4、影響深遠:隋唐文化是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也是當時世界文化的高峰,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明史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五、五代宋(遼、夏、金)元時期的文化
(一)科學技術
1、印刷術的發明: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2、指南針的使用: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對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3、火葯的發明:古代煉丹家煉制丹葯時發明。唐末開始用於軍事。北宋設置專門製造機構。南宋時發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槍。13世紀元時,火葯、火器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4、沈括和《夢溪筆談》:總結了我國古代主要是北宋時期的許多科技成就。在我國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
5、元代的歷法和天文學家郭守敬: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郭守敬創制了簡儀和高表等天文觀測儀器,主持了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主持編定《授時歷》。
(二)理學
1、理學是宋代的哲學思想,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兩宋時期在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尖銳的情況下,封建統治者對儒家學說的新發展。
2、南宋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他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只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他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其觀點是客觀唯心主義的思想。理學更有利於維護封建統治。
(三)文學
1、南唐:後主李煜是五代時期最傑出的詞人。
2、宋詞的繁榮:宋朝傑出詞人輩出。豪放派詞人蘇軾、南宋的辛棄疾、婉約派詞人北宋的柳永、兩宋之際的李清照。
3、宋詩:南宋的陸游。
4、話本:宋代市民文學的一種新的形式。
5、元曲:元曲是元雜劇和散曲的合稱。關漢卿,代表作《竇娥冤》。
六、明清時期的文化
(一)科學技術:總結性的古典科技巨著涌現:
1、李時珍《本草綱目》: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葯學,被譽為「東方醫葯巨典」。
2、徐光啟《農政全書》:介紹傳統農學成就,建立起了較完整的農學體系,介紹了歐洲先進的水利技術與工具。
3、《徐霞客游記》:地理學巨著。
4、宋應星《天工開物》:全面總結明代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
(二)進步的思想家
1、李贄:以「異端」自居,否定孔子為「天生聖人」,反對「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
2、黃宗羲:批判封建君主專制,提倡「法治」,反對重農抑商,對晚清民主思想興起有一定影響。
3、顧炎武:強調「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政治上抨擊君主專制。主要著作有《天下郡國利病書》和《日知錄》等。
4、王夫之:肯定客觀世界是物質構成的唯物思想。
(三)明清小說
1、《三國演義》,元末明初羅貫中著,最早一部長篇歷史小說。
2、《水滸傳》,元末明初施耐庵著,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
3、《西遊記》,明吳承恩著,浪漫主義小說。
4、《紅樓夢》,清曹雪芹著、高鶚補著,中國古代最優秀的長篇小說。
5、《儒林外史》,清吳敬梓著,諷刺小說。
6、《聊齋志異》,清蒲松齡著,短篇小說集。
(四)類書、叢書的編纂
1、《永樂大典》,明成祖時修撰,解縉主持。
2、《古今圖書集成》,清代時修撰,我國現存最大的類書。
3、《四庫全書》,清乾隆時修撰,紀昀主持編纂,我國最大的一部叢書。
(五)西學東漸:明清之際出現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
1、16世紀後期,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來華,宣傳西方科學知識。向明朝皇帝送《坤輿萬國全圖》、八音琴、自鳴鍾,獲准在京傳教。
2、隨後多名傳教士來華,還把中國的儒學和道家學說介紹到了西方,加強中西文化的交流。
(六)明清文化的主要特點:承上啟下、承古萌新
1、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繼問世,科技由發展而停滯;2、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啟蒙思想應運而生;3、伴隨城市經濟發展,市民文學蓬勃興起,小說成為文學主流;4、古典文化進入總結時期,官方組織大型圖書編纂成就突出,顯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5、西學東漸,中外文化交流開始進入新階段。

1、封建社會經濟繁榮和發展的共同原因:

(1) 繼承性因素:前朝經濟基礎的繼承

(2) 社會環境因素(政治因素):社會安定

(3) 政治因素:國家統一、政治清明

(4) 經濟政策因素:統治者調整經濟政策,鼓勵發展生產

(5) 經濟交往因素:民族間的經濟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強

(6) 群眾作用:人民的辛勤勞動

(7) 生產力(科技)因素:生產技術革新(生產工具是生產力中最為活躍的因素),水利的興修

2、文化發展的共同原因:

(1) 繼承性因素:前代文化成果的繼承

(2) 社會環境因素:當時的社會是否安定。社會大治(社會安定必然導致文化繁榮、兼收並蓄如兩漢隋唐)或者社會大亂(社會動盪必然導致思想沖突激烈、變化多端如春秋戰國百家爭鳴)

(3) 政治因素:國家是否統一、政治是否清明

(4) 文化政策因素:統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於文化的發展

(5) 文化交往因素:民族融合(民族融合交往是文化融合的主要途徑);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外來文化對中國古代文化具有補充和推動作用)

(6) 群眾作用:人民群眾尤其是傑出文化人的努力

(7) 經濟因素:經濟發展,生產力水平提高(物質條件)

3、中國古代出現治世的原因:

(1) 政策因素:農民戰爭的作用(農民起義迫使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

(2) 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間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強

(3) 群眾作用:人民的辛勤勞動

(4) 個體作用:傑出帝王將相的個人政治品質

4、中國古代得以統一的原因:

(1)經濟因素: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調整。

(2)政治制度因素: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有效防止地方叛亂

(3)文化因素:中國統一的文化傳統(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

(4)群眾作用:民族融合的不斷加深,民族凝聚力的不斷加強,人民渴望統一

(5)個體作用:一批傑出人物的個人貢獻

(6)地理環境因素:中國獨特的相對獨立而集中的自然地理環境

『陸』 中國經濟發展史的學習心得

中國經濟的發展在1978年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後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閱讀全文

與總結中國歷史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