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家鄉天水的美景
甘肅省天水市美景--有山有水有文化內涵的好地方 在西北地區甘肅省和陝西省交內界的地方,有這么一個容風景很獨特的去處,他位於天水市,乘坐往西北方向去的火車,過了寶雞,下一站就是天水市了,天水市是甘肅省第二大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甘肅省是個例外,素有「隴上江南」的美稱,風景獨特,氣候宜人,森林茂密,人文景觀眾多,是傳說中人文始祖三皇之首伏羲的誕生地,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該市屬渭河流域,地處秦嶺之西。甘肅省天水市美景讓你旅遊不花錢,有山有水有文化內涵的好地方 比較有名的景點有:
伏羲廟(內地唯一的),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以泥塑聞名,號稱「東方雕塑館」),麥積山國家森林公園,石門風景區,仙人崖風景區,曲溪風景區,玉泉觀(隴東第一道觀),大象山,水簾洞等。
『貳』 甘肅天水的文化
天水大地灣遺址 大約8000年前,一批中華先民生活在甘肅東南部的天水地區(包括天水市的五縣兩區)和隴南地區的禮縣西和等地,他們創造了古老的大地灣文化,接著他們中的一部分遷入現在的陝西,形成了李家村文化、老官台文化和北首嶺文化,大約1000年之後,大地灣文化、李家村文化、老官台文化和北首嶺文化先後轉化為仰韶文化極重要的分支——半坡文化,半坡文化從陝西的關中地區向四面八方擴展,當它到達陝西、山西、河南的三省交界處時,在半坡文化的刺激下,仰韶文化的另一個重要分支——廟底溝文化興起,並取代了先前的半坡文化佔了統治地位。 發源於天水大地灣的仰韶文化,其時空和內涵在我國史前考古文化中體量最大、最豐富,影響最廣泛、深遠。是我國遠古文化的核心和主幹。 仰韶文化最主要的兩個類型是半坡文化和廟底溝文化,其中又以後者傳播最廣、影響最巨,它以晉南、豫西、關中東部為核心,西至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東臨海岱的大汶口文化,南及湖南湖北的大溪文化,北達遼寧內蒙的紅山文化,都是其影響范圍。這種影響如此之大,以至於有些考古學家把馬家窯文化和紅山文化當成了仰韶文化的變種。 大地灣遺址不僅是仰韶文化的源頭,而且還囊括了仰韶文化最主要的兩個類型——半坡文化和廟底溝文化,其晚期文化也代表了仰韶文化發展的最高成就。 天水大地灣遺址與四川三星堆文明的關系 岷江上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以營盤山遺址為代表),和以三星堆為代表古蜀文明(以三星堆為代表)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淵源關系。而 根據目前取得的實物資料分析,營盤山大型遺址群歷經了三個大的發展階段。以波西遺址為代表的遺存為第一階段,文化面貌與營盤山遺址有一定差異,受到了天水一帶仰韶文化的強烈影響,外來文化因素占據較為明顯的主體優勢。 第二階段是以營盤山遺址的主體遺存為代表,當時岷江上游的新石器文化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遺址數量眾多,外來文化因素、主要是天水一帶仰韶文化的影響仍然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 第三階段的遺存以沙烏都遺址為代表,距今4500年左右,出土遺物與成都平原各史前古城遺址為代表的寶墩文化相同,更多地表現出濃郁的本地文化特色,表明此階段岷江上游地區的本土文化因素已勝於外來文化因素,從而使四川古文明占據了優勢地位。 另外,大地灣遺址、營盤山遺址、三星堆遺址都有硃砂塗紅現象。這種現象最早在大地灣遺址中出現,所以應是大地灣文化影響的結果。 天水大地灣遺址與裴李崗文化的關系 裴李崗系統(和大地灣文化一樣距今8000年左右)一度曾被誤認為是仰韶文化的前身。但隨著對裴李崗系統尤其是賈湖遺址的研究逐步深入,學術界認識到將裴李崗系統看成是仰韶文化前身的觀點是不正確,雖然仰韶文化的確有部分文化要素來自裴李崗系統,但裴李崗系統是包括大汶口文化在內的海岱地區考古文化的源頭。仰韶文化真正的源頭是我國西北天水一帶的大地灣文化。 不過根據考古發現,裴李崗文化和大地灣文化之間似乎有一定的聯系,都發現了三足缽和彩陶,只是裴李崗系統把三足缽發揚光大,形成了鼎文化圈(以大汶口文化為代表),而大地灣文化把彩陶發揚光大,形成了彩陶文化圈(即仰韶文化)。 後來,裴李崗文化受到發源於天水的仰韶文化的擠壓,便進入了山東等地,形成了大汶口文化,並對後世的殷商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大地灣遺址與馬家窯文化的關系 在甘肅省東南部的大地灣文化興起了2000多年之後,甘肅省的中部地區和青海省的一部分地區出現了馬家窯文化。它繼承了仰韶文化彩陶的製作技藝,並推陳出新,造就了彩陶文化的另一個高峰。以至於有些人將它叫做甘肅的仰韶文化。 其實,根據考古發現,馬家窯文化是在甘肅東南部仰韶文化的刺激下形成的,它始終與甘肅天水大地灣一帶的仰韶文化處於對峙狀態。另外,從人種上來說,它們兩者的區別也是較大的,天水大地灣人有點像現在中國的南方人,而馬家窯人與華北人接近。 天水大地灣遺址和大溪文化的關系 大家熟悉的長江流域古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然而,長江流域真正的強勢文化是大溪文化,它是從8000年前的城背溪文化和彭頭山文化演變而來,它曾受到了仰韶文化的強烈影響。其彩陶圖案以魚為主,而天水大地灣遺址出土的彩陶比半坡遺址更生動地反映了魚圖案的整個演變過程。 有人說湖北的炎帝傳說可能與仰韶文化對大溪文化的影響有關。 天水大地灣與紅山文化的關系 距今5500年後,發源於天水大地灣的仰韶文化和紅山文化相遇,很快,在紅山文化早期出現具有後岡一期文化特徵的「紅頂碗」,此後,紅山文化大幅度吸收仰韶文化的先進因素,特別是廟底溝類型的花卉紋彩陶圖案,形成具南北兩種文化因素的自身文化特徵。後者的證據是在河北省西北部張家口地區桑乾河上游的蔚縣西合營鄉三關村附近,發現的一群具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特徵的遺址中,也不時有篦點之字紋陶等燕山以北地區紅山文化因素出現,特別是發掘到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繪玫瑰花卉圖案彩陶盆與紅山文化繪龍鱗紋圖案彩陶罐在這里有共存關系,表明紅山文化在它的晚期向南擴展,並在桑乾河上游一帶與仰韶文化相遇。遼西地區作為5000年古國象徵之一的紅山文化規模宏大的壇、廟、冢遺址群,就是這一文化交流的成果。
求採納
『叄』 天水鄉村旅遊資源有哪些
水水更健康
『肆』 天水有哪些歷史文化遺產
是古時絲綢之路重鎮, 現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 總人口 350萬人。
『伍』 甘肅省天水市的文化歷史典故
歷史典故:
天水是秦始皇祖先生存繁衍、發展壯大之地,也是秦人的福地,天水市四大組織所在地叫秦城。秦城即「秦人之城」。
天水秦文化是早期秦人入主中原前,兼取西戎游牧文化和中原華夏文化之長,從而形成的一種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
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相傳為伏羲生日。這一天,天水市民眾自發集會到伏羲廟祭奠「人宗爺」(按:天水人習慣將伏羲稱為「人宗爺」),乞求幸福安詳,新年好運氣。 除了民間祭祀,天水還在每年舉行盛大的公祭活動 。
麥積山是一座宏大的泥塑藝術陳列館。用泥塑作造像,只有中國盛行,這也是中國在世界雕塑史上的獨創。
明顯的世俗化傾向和濃厚的生活情趣,是麥積山石窟藝術中的又一個顯著特徵,第44窟造像樣,曾轟動日本,被贊為「東方的維納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23窟內那對童男童女,他們頸項上各牽一個「長命圈」,這是陝甘一帶農村常見習俗的生動寫照。
「失街亭,斬馬謖」。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如果你是個三國迷,街亭稱不可不知。 街亭位於天水市秦城區東北100公里處的秦安縣隴城鎮,是歷史上一重要的軍事關隘。
總結說來,天水有
伏羲文化 中華文明之曙光
大地灣文化 見證8000年文明
秦文化 秦文明的源泉
石窟藝術 麥積山最璀璨
三國文化 輝煌燦爛
歷史名人:
1)秦襄公,(公元前?——公元前766年),今甘肅天水一帶人,秦國的奠基者。
2)李廣,(公元前?——公元前119年),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西漢名將。
3)趙充國,(公元前137年——公元前52年),字翁孫,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市境內)人,後徙居金城令居(今甘肅永登縣)。西漢名將。
4)段會宗,(公元前83年——公元前9年),字子松,西漢隴西郡上邽縣(今甘肅天水市)人。曾兩任西域都護,四次專使烏孫,是西漢後期著名的外交家。
5)趙壹,生卒年不詳。字元叔,漢陽郡西縣(今甘肅天水南)人,東漢著名辭賦家,活動在漢靈帝(公元168年——公元189年在位)之世。
6)姜維,(公元202年——公元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人,三國時蜀國將領。
7)苻堅,(公元338年——公元385年),字永固,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東南)氐族人,十六國時期前秦皇帝。
8)李世民,(公元599年——公元649年),唐朝皇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即唐太宗。李氏祖籍為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北)人,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次子,生於渭水北岸的陝西武功。
9)李思訓(651-716,一作653-718)唐代書畫家。字建睍,一作建景。出身唐宗室。唐高祖從弟長平王李叔良孫,李孝斌子.
10)李白,(公元701年一—公元762年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北),唐代大詩人。
11)李翱,(公元772年——公元836年),唐代散文家、哲學家。字習之。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
12)鄧寶珊,(公元1894年——公元1968年),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民革的卓越領導人之一。解放後,他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甘肅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長,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常委等,他還榮獲一級解放勛章。
『陸』 能介紹甘肅天水的歷史
天水在夏、商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紀)贏非子在秦池(今張家川縣城南一帶)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號贏秦。秦即後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滅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天水市城區)、冀(今甘谷縣東)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設隴西郡。郡縣制在今轄區確立。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從此有「天水」的名稱。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一度設秦州。因秦邑而得名,從此有「秦州」的名稱。
西晉始,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南北朝因亡。
隋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秦州地域縮小,地域和今轄區大體相當。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
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
民國2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暫存道制。鞏秦階道改稱隴南道。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3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轄14縣。民國16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稱渭川行政區。不久,撤銷行政芪 ,實行純粹的省縣二級制。民國18年(1929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23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為天水市的行政區域。
1953年7月6日,將清水、秦安、庄浪、隴縣38鄉合並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區(1955年10月改稱縣),屬天水專區。1958年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並入天水專區。1961年11月5日,恢復武都專區。
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稱天水地區。(時轄天水市、天水縣、甘谷縣、武山縣、清水縣、張川縣、秦安縣、徽縣、兩當縣、禮縣、漳縣等1市11縣)。
1985年7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天水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天水市升為地級市。撤銷天水縣、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天水市。天水市設立秦城、北道兩區。以天水縣西南17鄉及原天水市(縣級)轄區設秦城區,以天水縣東南、西北其餘22鄉和北道鎮設北道區。天水市人民政府駐秦城區。將原天水地區的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劃歸新成立的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天水市轄兩區五縣;即秦城、北道兩區,秦安、清水、張家川、甘谷、武山等5縣。
『柒』 天水有哪些旅遊名勝
天水最負盛名的就是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了,AAAA級旅遊景點,不但有麥積山版石窟這樣的國家級文物重權點保護單位,也是國家級自然森林公園。其中景色最美的應該是仙人崖景區。有山有水,景色非常美。凈土寺也是很不錯的。另外南郭寺、李廣墓也不錯,價格便宜離市區也很近。另外很多外地人不知道的,天水附近有個「呂二溝(音)」,那的風景相當不錯。
『捌』 甘肅天水有那些名勝古跡,和旅遊景點...
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伏羲廟、南郭寺、玉泉觀、甘谷大象山、武山水簾洞景區 、秦安縣鳳山景區。
1、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
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全景區包括麥積山石窟、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一個古鎮街亭溫泉景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伏羲廟
中國西北地區著名古建築群之一,原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地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西關伏羲路。一九六三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南郭寺
南郭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城南2公里山坳,佔地5.7公頃。這里樹木蔥蘢,古柏參天,風景優美,鳥語花香,為天水的八景之一,譽名"南山古柏」。建寺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為歷代詩人墨客覽勝之地。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於公元759年流寓秦州(今天水)時,寫下一百餘首贊美詩。
4、玉泉觀
玉泉觀俗稱城北寺,又名崇寧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城北天靖山腳下,於北緯34°22′—34°37 ′,東經105°31′ —105°48′ 之間。距離市中心廣場約1公里,北迤青山,南俯州城。
海拔高度1230米。 因山上有一碧水瑩瑩、清甜透腦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諭梁公弼建寺時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
5、甘谷大象山
甘谷大像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城西南2.5公里秦嶺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腳石級而上至巔,總長1.5公里,佔地面積約640畝,是古絲綢之路上甘肅東南部融石窟和古建為一體的重要文化遺存之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上松檜叢生,丁香溢彩,亭台樓閣依山而建,雕棟畫廊綠樹掩映。山中懸崖間,峭壁上有大洞窟一個,洞內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
『玖』 天水人文旅遊資源主要有哪些文化類型
豆腐乾
『拾』 天水的歷史文化。
天水在夏、商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贏非子在秦池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號贏秦。秦即後世的秦亭,是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
秦武公十年,秦滅圭阝戎、冀戎,置圭阝、冀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設隴西郡。郡縣制在今轄區確立。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從此有天水的名稱。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一度設秦州。因秦邑而得名,從此有「秦州」的名稱。西晉始,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泰始五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南北朝因亡。隋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秦州地域縮小,地域和今轄區大體相當。
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清雍正七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民國二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暫存道制。鞏秦階道改稱隴南道。
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三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轄14縣。民國十六年7月,渭川道改稱渭川行政區。不久,撤銷行政芪 ,實行純粹的省縣二級制。
民國18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二十三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10)甘肅天水的歷史文化旅遊資源擴展閱讀:
天水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最高峰天爺梁,3120米;最低點牛背村,海拔760米。
天水地貌區域分異明顯。東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層褶皺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質沉陷和紅、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丘陵地貌。
中部小部分地區因受緯向構造帶的斷裂,形成渭河地塹,經第四紀河流分育和侵蝕堆積,形成渭河河谷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