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您知道20世紀改革開放後的襄陽變化嗎急
改革開放以來,襄樊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目前,已形成了以汽車製造、機電、紡織、食品、建築建材和信息產品製造等行業為主的工業生產體系。重點發展了皮毛皮革、石雕、中葯材、辣椒、草莓等產業基地。同時,全市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條件等得到明顯改善,科技、教育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 改革開放前,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商品供應嚴重匱乏,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且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單調。大家都穿著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裝或藍色解放裝,被形容為「藍色的海洋」。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的豐富和思想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裝或時裝,服飾已不僅僅是禦寒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 改革開放前,食物匱乏、單調,人們的營養嚴重不足,有些農村甚至沒有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改革開放後,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交通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的增長都很快。 由於經濟條件的好轉和假期的延長,出門旅遊的人越來越多,除乘火車外,乘坐飛機也不是稀罕的事了,開私人汽車出行的人也佔一定比重。 改革開放前,代表著當時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縫紉機、自行車、手錶和收音機。改革開放後,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話、電腦、手機已相當普及。
『貳』 襄陽戰國是哪個國襄陽的歷史是哪年到哪年
大部分年代是楚國了
建國後稱襄樊,下轄區縣中有襄陽區和樊城區
『叄』 襄樊的歷史
清代以前
境域置縣東部早於西部。戰國未,楚於今隨州、棗陽、宜城、襄陽一帶設置縣、邑。秦置 8縣,分屬南、南陽兩郡。隨著土地開墾、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西漢縣數增加到 13個,共有124650戶、685100口;東漢南郡、南陽郡各縣一般接近或超過萬戶,均為漢代大縣。漢末,荊州刺史部治襄陽,爾後各朝,或為郡,或為州,或為路,或為府,轄地廣袤有異,襄陽之名未變。魏、晉、南北朝時政權更迭頻繁,郡縣名稱繁多。隋朝依制裁撤政區。自唐至清,置縣多在10個左右。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為「圍剿」紅軍及加強統治,於襄陽、隨縣設置行政督察區。建國後,政區設置為適應生產關系變革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政區體制日趨完善。歷代建制撮要如下:
周 周朝分封同姓及有盟部族建國,境內主要有鄧、谷、羅、隨、唐、厲、盧戎等國。春秋戰國時期,楚天上述諸國設置縣、邑,見史載者有隨縣、鄧縣和鄀、酇、盧等邑,又於今襄陽城置北津戍。
秦 今境約以漢水為界,北屬南陽郡,郡治宛,領縣14,其中鄧(今樊城西)、築陽(今谷城)、山都(今襄陽縣太平店)、酇(今老河口傅家寨)、隨(今隨州)等5縣屬今襄樊市;南屬南郡,郡治江陵,領縣6,其中鄀、鄢、邔屬今境宜城縣地。
西漢 新置襄陽縣,又於今棗陽縣境置蔡陽、舂陵兩縣,於縣東南新置陰縣。南郡、南陽郡均屬荊州刺史部。南郡領縣18,地在今襄樊市境者5:襄陽、宜城(鄢縣改名)、中盧、邔、鄀;南陽郡領縣36,地在今境者:鄧、山都、陰、贊阝、築陽、蔡陽、舂陵、隨。西漢今境並置縣13。
東漢 光武帝時改南陽郡之舂陵縣為章陵縣,又析蔡陽縣置襄鄉縣。南郡領縣依舊。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荊州刺史劉表徙治襄陽,領南、江夏、南陽、武陵、長沙、零陵、桂陽7郡國。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荊州,分南郡編縣以北及南陽郡山都縣始置襄陽郡,領宜城、中盧、酇、襄陽、山都、 6縣;又割南陽郡西界立南鄉郡,領縣 8,其中、陰、築陽3縣在今境。南陽郡領縣地在今境者有隨、鄧、章陵、襄鄉、蔡陽5縣。東漢今境置縣14。
三國 今境分屬魏荊州襄陽、南陽、南鄉、義陽、新城5郡,共置縣15。其中襄陽郡領縣與東漢同;南陽郡領縣地在今襄樊市者有隨、鄧、蔡陽3縣;南鄉郡領縣未變;義陽郡為章陵郡改名,領縣地在今境者有安昌(章陵縣改名)、平林(魏分隨縣新立)兩縣;新城郡於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置,領縣地在今境者僅鄉縣,在今南漳縣西界。襄鄉縣廢。
西晉 今境分屬荊州襄陽、義陽、隨郡、順陽、南郡、新城6郡,共置19縣。新增縣為:襄陽郡上黃縣(晉武帝平吳,割中盧縣南鄉、臨沮縣北鄉新置,地在今南漳界),鄧城縣(地在今襄陽縣東北);順陽郡(南鄉郡改名)汛陽縣(築陽縣分立,地在今谷城縣西南);義陽郡厥西縣(地在今隨州西北)。襄陽、宜城、中盧、、山都、上黃、鄧城7縣屬襄陽郡;鄧縣、蔡陽、安昌、厥西4縣屬義陽郡;、陰、築陽、汛陽4縣屬順陽郡;隨郡由義陽郡分置,領隨縣、平林縣;縣改屬南郡;新城郡新統鄉縣依舊。晉惠帝(公元290~306年)時分襄陽郡、義陽郡、南陽郡6縣地新立新野郡。鄧縣、蔡陽、山都改屬新野郡。
東晉 郡縣設置大體沿襲西晉。永嘉之亂後,北方流民大批湧入,各依舊名僑置郡縣。東晉在今境先後僑置的州郡有:雍州及京兆郡,扶風郡,始平郡;司州及河南郡,北河南郡,廣平郡;秦州、楊州義成郡等。
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割荊州襄陽、南陽、新野、順陽、隨5郡為雍州,僑郡縣仍寄寓各郡。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年) 分實土郡縣以為僑郡縣境,僑郡縣遂有實土,統一歸屬雍州。後隨郡改為隨陽郡,屬司州;新城郡鄉縣改名祁鄉縣屬梁州。今境遂分屬雍、司、梁 3州。雍州在今襄樊市境有襄陽郡、京兆郡、扶風郡、河南郡、廣平郡、義成郡、馮翊郡、南天水郡、建昌郡、華山郡,共領27縣;司州隨陽郡所領隨陽、闕西、西平林3縣在今襄樊市境;梁州新城郡祁鄉縣在今保康縣境。共登12郡31縣,其中僑郡9,僑縣15。僑置郡縣數超過土著郡縣。
齊 仍屬雍、司、梁3州,置郡增至20,置縣增至65,政區漸趨紊亂。其中,司州隨陽郡改為隨郡,新置隨安左郡、東新安左郡;又立寧蠻府領蠻部,其置郡在今襄樊市境的有南襄、蔡陽、安定、義安、廣昌等郡。
梁 今境分屬6州,共置29郡、67縣。政區設置更加混亂。除原雍、司、梁3州郡縣外,又新置土州、北郢州、昌州。其中,土州治龍巢(今隨州東北);北郢州治定陽(今隨州西北);昌州治襄鄉(今棗陽東北)。
西魏 恭帝元年(554年)冬,魏師攻取襄陽,設襄州、蔡州、昌州、唐州、州、隨州、順州、土州,共8州28郡45縣。襄州治襄陽,領襄陽、河南、山都、長湖、宜城、歸義、南襄陽、武建、成、德廣、義成、咸寧、秦南等13郡;蔡州蔡陽,領蔡陽、千金2郡;昌州治襄鄉,領廣昌、安昌2郡;唐州治下(今隨州市西北)領義陽郡;州治安責(今隨州西北),領上明、戟城2郡;隨州治隨(今隨州市),領隨、西、曲陵3郡;順州治厲城(今隨州市北),領南陽(原北隨郡)、淮南 2郡;土州治龍巢,領東永寧、西永寧、真陽3郡。
北周 省州,置襄、蔡、昌、唐、隨、順、土7州,共領22郡、37縣。
隋 開皇三年(583年)罷郡,以州直接統縣,大業三年(607年)又改州為郡,以郡統縣。今境分屬4郡,共置24縣。襄陽郡由襄州改置,領襄陽、安養、谷城(北周名義成,隋廢築陽縣入)、上洪、率道、漢南、義清、陰城、南漳(北周名思安)、常平(旱停縣省入)、(西魏時廢,隋又立)等11縣;舂陵郡(昌州改置)所領棗陽(北周名廣昌)、舂陵、清潭、蔡陽4縣屬今襄樊市境;漢東郡(隨、唐、順、土4州改置)所領隋(北周隨、西、曲陵3郡改置)、土山(北周名左陽,又廢石武縣入)、唐城(原下)、安貴(橫山縣廢入)、順義(厲城縣改名,又有順義、安化縣廢入)、平林、上明(原洛平)、光化8縣屬今襄樊市;竟陵郡所領清騰縣(北周名梁安)在今境。
唐 太宗時分全國為10道,今襄樊市境屬山南道。玄宗時又分全國為15道,今境分屬山南東道之襄、隋2州,共置10縣。襄州(隋名襄陽郡)領7縣,有6縣在今境:襄陽縣(貞觀八年有常平縣省入),鄧城縣(隋名安養,唐改臨漢,貞元二十一年移治古鄧城乃改名),谷城縣(貞觀時有陰城縣省入),義清縣,南漳縣(一度名荊山),宜城縣(原率道縣,天寶七年改名宜城);隋州(漢東郡改置)領隋、光化、唐城、棗陽4縣。今保康縣地屬房州永清縣。
五代 政區設置大致沿唐制。襄州在唐末、後梁之際曾改名忠義軍,旋復舊名;隋州唐城縣後梁、後晉曾改名漢東縣,後復舊名。
宋 今襄樊市境屬京西南路,共置10縣,分屬襄陽府、隨州、光化軍。按戶口多寡分等,襄陽府屬望府,隨州屬上州,光化軍同下州。襄陽府領襄陽、鄧城、谷城、宜城、南漳、中盧(唐名義清,宋改名中盧,紹興五年省入南漳)6縣。隨州領唐城、棗陽、隨3縣。光化軍於乾德二年(964年)由襄州陰城鎮改置,又分谷城縣二鄉置乾德縣。
元 今境屬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設置有襄陽路、隨州(屬德安府),共置7縣。至元十九年(1282年)襄陽路領2州6縣,其中襄陽、南漳、宜城、谷城、光化、棗陽6縣屬今襄樊市,均州、房州屬今鄖陽地區。隨州領2縣,其中隨縣屬今襄樊市境。
明 今境置府1、州1、縣7。襄陽府領均州和襄陽、南漳、宜城、谷城、光化、棗陽6縣,其中均州不在今境。隨縣省入隨州,屬德安府。明代流民入山墾荒,弘治十一年(1498年)分房縣潭頭坪立保康縣,隸屬鄖陽府。崇禎十六年(1634年),農民義軍領袖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改襄陽為襄京。
清 今境初屬湖廣布政司,康熙三年(1664年)改屬湖北布政司(習稱湖北省)。所置州縣與隸屬均同明。
中華民國時期 1912年廢襄陽府,今境共置8縣(均州與保康縣隸屬互換)。初屬安襄鄖荊道,後改屬鄂北道。1914年設襄陽道,治襄陽,領20縣,其中有襄陽、棗陽、南漳、宜城、谷城、光化、保康7縣;隨縣隸屬江漢道。1932年改設行政督察區,襄陽為湖北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領上述7縣;隨縣為湖北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1936年改第八區為第五區,第五區為第三區,領縣未變。抗日戰爭時期,宜城縣曾改名自忠縣,以紀念為抗戰殉國的張自忠將軍。其間,境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建有禁棗宜蘇區和鄂西北蘇區。1927~1928年初,中共鄂北地方組織發動秋收暴動和年關暴動成功,於棗陽、隨縣、襄陽、南漳建有數塊小型農村革命根據地。1930年6月~1932年6月,棗陽、襄陽、宜城蘇區連成一體,面積達 2700平方公里,人口40餘萬。蘇區設立鄂豫邊區革命委員會(後改為鄂豫邊臨時省蘇維埃),下轄襄陽、棗陽2個縣蘇維埃、13個區蘇維埃、103個鄉蘇維埃。谷城縣蘇維埃隸屬鄂西北蘇區。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第五師1941年4月在隨南正式建軍,至1944年9月,隨縣先後形成隨南白兆山、隨北桐柏山、隨東西望山3個抗日民主根據地。鄂豫邊區行政公署駐隨南洛陽店,所領鄂北辦事處下轄隨南、應隨、隨北、棗南、隨棗等縣抗日民主政府;襄西行政委員會領有南漳、宜城、保康等縣級抗日民主政府。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境內革命根據地分屬江漢行政公署第一專署和桐柏行政公署一、三專署。 1947年12月~1948年8月,江漢行署第一專署管轄的有洪山、隨南、隨棗、應隨、襄棗宜、安應6縣;桐柏行署一專署管轄縣市中有棗陽、隨北、信隨、隨陽 4縣;桐柏行署三專署管轄縣市中有襄陽、光化 2 縣。1948年 7月在襄樊戰役中,老河口、谷城、南漳、樊城、襄陽城、宜城等地先後解放,桐柏行署三專署漢南辦事處領谷城、南漳、保康、南保興宜 4 縣。1948年12月23日和1949年1月10日,樊城、襄陽城第二次解放,首次組建襄樊市,隸屬桐柏行署三專署。1949年1月,江漢行署一專署改為洪山專署。2月,襄西辦事處在尹集成立,隸屬漢南辦事處。3月15日,桐柏行署撤銷,其管轄的湖北省縣、市劃屬江漢行署。3月,南保興宜縣並入保康縣。 5月,襄樊市、襄西辦事處並入襄陽縣,信隨縣、應隨縣、隨陽縣、隨棗縣、隨南縣、隨北縣、襄棗宜縣、荊鍾宜縣撤並改建為隨縣、洪山縣、宜城縣、棗南縣(8 月又並入棗陽縣)。5月,漢南辦事處改為湖北省襄陽行政區專員公署,隸屬湖北省人民政府,下轄襄陽、棗陽、宜城、南漳、光化、谷城、保康、洪山8縣;隨縣屬孝感行政區專員公署。
新中國成立後 1950年5月,復以襄陽縣之襄陽、樊城兩鎮組建襄樊市,隸屬襄陽專署。次年6月,襄陽行政區專員公署改稱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陽區專員公署。8月,析光化縣老河口鎮組建老河口市。
1952年6月,隨縣劃屬襄陽專員公署;12月,鄖陽專署撤銷,所領鄖、鄖西、均具、房縣、竹山、竹溪6縣劃屬襄陽專員公署。同年,撤銷老河口市,襄樊市降為專署轄鎮。
1953年4月,襄樊市恢復建制,改為省轄(縣級)。襄陽專署領15縣。
1955年,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陽專員公署改稱湖北省襄陽專員公署。同年,撤銷洪山縣,其轄地分別並入隨縣。宜城縣、棗陽縣、鍾祥縣。1958年,襄樊市復改為專轄市。
1960年因建丹江水庫,均具餘地並入光化縣。
1962年復置均具。
1965年復置鄖陽專署,鄖、鄖西、均、房、竹山、竹溪6縣還屬鄖陽專署。襄陽專署領8縣1市。
1968年,「湖北省襄陽地區革命委員會」取代湖北省襄陽專員公署職權。
1978年襄陽地區革命委員會撤銷,組建湖北省襄陽地區行政公署。
1979年,襄樊市升為省轄市;又析隨縣城關鎮置隨州市,光化縣老河口鎮置老河口市(均為省轄縣級市)。
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1983]164號函批准撤銷襄陽地區,其行政區域並入襄樊市。新組建的襄樊市領襄陽、棗陽、宜城、南漳、保康、谷城6縣,代管隨州、老河口2市。
1999年轄:襄陽縣、棗陽市、宜城市、南漳縣、谷城縣、保康縣、老河口市。
(註:有關隨州內容暫未剔除)
『肆』 了解襄陽解放歷史500字五年級要寫
爸爸為了讓我多了解我國的歷史名勝古跡,決定從今年開始利用假期時間打我到各省的歷史文化城。
正月初八,爸爸帶我去襄樊的古隆中。據說,這里是我國三國時期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諸葛亮在這里隱居十年。隆中對和劉備三顧茅廬的歷史故事都發生在這里。
大約四個小時,我們到達了目的地。我懷著激動和的心情走進大門。首先是那用石頭砌成的石牌坊,上面刻著幾個大字:古隆中。左邊是:寧靜致遠。右邊是:淡泊明志。再往前走是荷花池,可惜荷花沒有開。後面是躬耕田。爸爸說,這里以前是諸葛亮種地的地方。爸爸帶我們來到了三顧堂里。這里是有名的劉備,關羽和張飛拜訪諸葛亮的地方。隨後,又去了六角井,武侯飼和有趣的八卦陣。
最後,我們要去最高處——騰龍閣因為是在山上,所以我們要爬上去。山上雖然沒有盛開的花,但是,能聽到啄木鳥「咚咚,咚咚」啄害蟲的聲音,看到的是形態不一的小鳥,它們一點也不拍我們,還對我們嘰嘰喳喳,好像在說:『歡迎你們到我們這遊玩。「我們大約爬了一個多小時才到山頂。從山上往下望,景色可真美!作文200字300字350字400字450字500字550字600字800字1000字
山很陡,媽媽說下山的時候不安全,於是我們就坐滑道下的山,坐滑道非常刺激,滑道是一個S型,有很多拐彎的地方,每到一個拐彎的地方,我們都會尖叫一聲,因為真是太刺激了!最後,我們還經過了一個山洞,這個山洞非常黑,很嚇人!
坐完滑道以後,天色已經很晚了,整個山中,就我們四個人,於是,爸爸說要回家,我們只有依依不捨的離開了!
『伍』 中國建國以來的經濟史
一、經濟恢復時期(1949~1952)。
二、1953年~1958年,這段時期主要是一五計劃。內
三、嚴重失誤時期(1958~1976)。容
四、改革開放時期(改革+開放)。
(5)解放後襄陽商業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1949年10月,新中國從國民黨政府手裡接收過來的,是一個經濟瀕臨崩潰的爛攤子。1950年年初,在經過穩定物價、統一財經之後,市場發生很大變化,全國貿易系統的統一管理得以恢復。但與此同時,又出現了一種窘境,那就是市場陷入停頓,商業資本不足,各地工商業者都叫喊貨賣不出去,許多工廠不得不縮工或停產。
此外,由於多年戰爭使得舊的商業網被打亂,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實行封鎖禁運,再加上我們有的幹部「重任務輕政策」,對市場情況缺乏調查研究,致使農副土特產大都積壓在農民手中,出現谷賤傷農的困境,農民無力購買必需的工業品。
就連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以下簡稱中財委,作者注)主任陳雲也坦言:「我個人在這一件事情上沒有經驗。」
『陸』 襄樊革命歷史。
襄樊戰役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原野戰軍和中原軍區部隊各一部,對駐守湖北省襄陽、樊城地區的國民黨軍進行的進攻作戰。
1948年6月,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主力和中原野戰軍一部發動豫東戰役,迫使國民黨軍從像南、鄂北抽兵北上增援,在鄂北襄陽、樊城(今襄樊)地區僅留第15「綏靖」區司令官康澤率3個旅擔任守備。其「綏靖」區司令部和第104、第164旅分別位襄陽、樊城,第163旅旅部和1個團位谷城,1個團位老河口。中原野戰軍決定集中所部第6縱隊和中原軍區所屬桐柏、陝南軍區部隊主力共14個團,由桐柏軍區司令員王宏坤統一指揮,發起襄樊戰役,奪取川陝鄂三省要沖襄陽、樊城。
7月2日,第6縱隊自河南省新野地區西進,襲古老河口。守軍經谷城南撤,谷城守軍亦隨即南逃。3日,陝南軍區第12旅於谷城以南進行截擊,將第163旅大部殲滅;桐柏軍區主力亦於茨河西北截殲其輜重營。隨後,第6縱隊等部沿漢水南下,於7日開始襄樊外圍作戰,准備首先攻取襄陽。襄陽城三面環水,一面靠山,北與樊城隔漢水相對,城南有羊祜山、虎頭山等制高點,地勢險要,工事堅固。攻城部隊於10日攻佔了襄陽城外東西兩面守軍的一些陣地。樊城守軍懼殲,於11日渡河撤入襄陽。攻城部隊鑒於襄陽南山主要陣地不易攻佔,而城東、城西守軍防禦薄弱等情況,遂打破歷史上取襄陽必先奪南山的慣例,以一部兵力牽制南山守軍,集中優勢兵力,用「猛虎掏心」戰術,從東西兩面、重點置於西面,鉗擊城內守軍。戰至13日,攻城部隊佔領西關和東關大部。南山守軍於14日退入襄陽城內,企圖固守待援。15日夜,第6縱隊和桐柏、陝南軍區部隊主力發起總攻,分別從西門、城東南與東北角3個方向攻入城內,並展開激烈巷戰。三路部隊密切協同,向心攻擊,於16日下午合擊楊家祠堂第15「綏靖」區司令部,全殲守軍。
此役,共殲滅國民黨軍2.1萬餘人,俘康澤。
『柒』 襄樊發生了那些歷史重大事件
1、楚巴鄧鄾之戰
中國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小國林立,在襄樊一帶發生了多次戰爭。見諸於史載的即達5次。楚巴鄧鄾之戰是比較大的一次。
這次戰爭發生在周桓王十七年,魯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其根本原因是日漸強大起來的楚國積極向外發展,不斷擴充兵力,問鼎中原,圖謀霸業。具體原因是楚國派往鄧國(今樊城西北6公里)的使臣道朔和楚國的友國巴國的使者,遭到鄧國西南邊境的屬邑鄾人的襲擊,財物被搶走,道朔和巴國的使者被殺死。這樣就惹怒了楚王,於是就在當年的夏天派遣斗廉率楚巴軍隊包圍了鄾國。鄧國為了援救鄾國,就派遣大將養甥、聃甥率領鄧軍前去抵抗楚巴軍。鄧軍與楚巴軍三次交鋒,不分勝負。後來斗廉用計謀將巴軍列為橫陣和鄧軍交戰,並令楚軍偽裝敗退,鄧軍誤以為楚軍失利,便乘勢追擊,結果遭到楚巴軍的夾擊,鄧軍招架不住而大敗。鄾人也連夜逃散。
2、楚令尹孫叔敖作雲夢澤
公元前604年,楚國令尹(相當於後來的宰相)孫叔敖激沮水作雲夢大澤,起楊水,以通江漢,使襄樊至江陵的水路縮短千餘里。
3、秦國大將白起攻鄢
這次戰爭發生在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是秦國相繼攻伐六國的戰爭之一,亦是楚滅亡前夕的一次戰爭。秦國首先攻佔楚國屬地鄧,置鄧縣。接著又派大將白起率大軍攻取楚國之地鄢(今襄樊宜城轄地)。白起在今南漳武鎮西蠻河中壘石築壩,開渠引水灌鄢,破城,佔領鄢地。秦王封白起為武安君,武安鎮之名由此而得。從公元前279年算起,武安鎮已有2280年的歷史了。白起所開之渠稱白起渠,後來被用來灌溉南漳、宜城的農田,至今渠還在。
4、劉秀兄弟舂陵起兵反新莽
西漢後期,土地兼並嚴重,富者佔地數十萬畝,廣大農民窮得無立錐之地。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奪西漢政權,建立新莽政權,並宣布改制,實行土地國有和鹽鐵由政府專營,改革幣制等。王莽改制,並不是當時的政治或社會需要,而是在盲目附會所謂西周的制度或迷信思想,以抬高他個人的聲威。不僅毫無積極意義,相反,還為國家、社會製造了更大的混亂。王莽一再改變幣制,使幣制混亂,大批的人民破產。王莽還侮辱少數民族,對匈奴、東北和西南少數民族不斷發動戰爭。王莽末年,天災人禍連年不斷,湖北、山東一帶又遭天災,起義便先在這里爆發了。
『捌』 襄陽郡的歷史沿革
周時為鄧、盧、羅、鄢、谷等諸侯封地,後歸於楚。
秦時分屬南郡、南陽郡、漢中郡。西漢初置襄陽縣,以縣治位於襄水之陽而得名,轄漢水以南、中廬縣以東、以北的地區。 在今襄陽古城西北築襄陽城,襄陽開始建城設治。約東漢桓帝時樊城建城,城址現已淹沒漢水中。東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荊州牧劉表將治所由武陵漢壽(今湖南常德)遷至襄陽。 。
西晉時,仍屬荊州襄陽郡,東晉於襄陽僑置雍州,齊、梁沿習。西魏改雍州為襄州,襄陽郡屬之。北周仍為襄州襄陽郡。隋初廢郡存州,後復改襄州為襄陽郡。
唐時襄陽為山南東道治所,轄襄州。宋初為襄州,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升州為府。元時為河南省襄陽路。明代為湖廣行省襄陽府。清代為湖北省襄陽府。民國初年為襄陽道,
1932年為湖北省第八區(1935年改為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8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襄樊戰役,於16日攻克襄陽。1949年7月成立湖北省襄陽行政區專員公署。1950年5月,析襄陽縣襄陽城、樊城兩鎮組建襄樊市,隸屬襄陽專區。專員公署駐襄陽城,襄陽縣政府、襄樊市政府駐樊城。
1979年6月襄樊市升格為省轄市,1983年10月襄陽地區與襄樊市合並成立新的襄樊市,市政府駐襄陽城,實行市管縣體制。1996年襄陽縣人民政府遷出樊城市區,駐在樊城東北另建的新襄陽城。2010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批復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原襄樊市襄陽區更名為襄陽市襄州區。
襄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指導思想是:保護遺存的主要文物古跡和歷史地段,繼承和發揚城市的傳統文化,延續古城的風貌特色,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走出一條符合本地實際的古城保護建設之路。
規劃原則:
1.系統保護和重點保護相結合,分為重點文物保護、特定歷史地段保護和整體環境保護;
2.挖掘傳統文化,弘揚名城特色,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使名城更具吸引力;
3.文物古跡與風景名勝保護並重,豐富城市景觀,合理組織旅遊網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內容包括:規定文物保護范圍,保持外部形式的歷史原貌,協調周圍環境;進行必要的史跡復建工程,增強名城歷史文化氛圍;保護修繕荊州北街、陳老巷等傳統街區,劃定建設控制區,與歷史傳統建築相結合,構成襄陽名城傳統風貌的內涵;強調襄陽古城整體風貌的保護,突出古城中心,明確軸線關系,整治古城環境,嚴格控制古城的輪廓線,強化傳統風貌;做好以樊城商業會館為代表的傳統街區規劃,體現"南城北市"的古城格局。
中文名稱襄陽
外文名稱Xiangyang, Сянъян ,양양,Lugar
別 名襄州、襄樊
行政區類別地級市
所屬地區湖北省
下轄地區3市轄區、3縣級市、3縣
政府駐地襄城區 檀溪路219號
電話區號(+86)0710
郵政區碼441000
地理位置湖北省西北部
面 積19774.41平方公里
人 口559.1萬人(2013年)
方 言西南官話-鄂北片-襄陽話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古隆中、襄陽城、中國漢城、鹿門寺、水鏡庄、春秋寨等
機 場襄陽劉集機場
火車站襄陽站、襄陽東站、襄陽東津站等
車牌代碼鄂F
地區生產總值3129.3億元(2014年)[5]
市樹、市花女貞、紫薇
建成區面積175平方公里(2013年)
高等院校湖北文理學院
『玖』 襄陽的歷史
襄陽區始建於西漢初年,以縣治位於襄水之陽而得名,轄漢水以南、中廬縣以東、縣以北的地區。
武帝時屬荊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 時曾一度改稱「相陽」,東漢光武帝時恢復原名,仍屬荊州南郡。獻帝初平年間,荊州刺史劉表移州治於襄陽城內。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陽郡,郡治在襄陽城內。
曹魏、西晉 時,仍屬荊州襄陽郡。東晉時,因雍州(今陝西一帶)人避難流入襄陽等地,為安置流民,孝武帝於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陽為中心僑置雍州。
南北朝 時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劃出荊州的襄陽、南陽、順陽、新野、隨等五郡為僑置雍州的實土,州治在襄陽城內。南齊沿仍。梁朝時蕭祭以襄陽降西魏,西魏改稱襄州,置總管府。本縣屬襄州總管府襄陽郡。北周沿仍。
隋文帝 時屬襄州。隋煬帝時屬襄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為州。貞觀初年置山南崐道,治所在襄陽城內,本縣屬山南道襄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屬山南東道(治所仍在襄陽城內)襄州(天寶時改州為郡,乾元時復稱襄州)。
五代時,屬山南道(實即山南東道)襄州。
北宋 時,屬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屬京西南路襄陽府。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省鄧城,入襄陽」,本縣轄境遂擴展到漢水以北,仍屬襄陽府。
元 二十九年(1292年),屬江北河南行中書省襄陽路。
明洪武初年,屬湖廣行中書省襄陽府。洪武九年(1376年),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襄陽府。
1643年1月(崇禎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一度改稱襄陽為襄京。
清朝 時期屬湖北布政使司襄陽府。
中華民國 2年,直屬湖北省政府。3年,屬湖北省襄陽道。16年廢道,縣直屬於省。17年,屬鄂北行政公署。21年,屬湖北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25年,屬湖北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其間,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黃龍 一帶(縣內其它地方為國民黨統治)建立襄陽縣蘇維埃政權,屬鄂豫邊蘇區領導。
1948年1月,襄陽縣愛國民主政府成立,屬桐柏行政公署第三專署及漢南辦事處。1949年2月,屬湖北省襄陽行政區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後,屬湖北省襄陽專員公(1968年8月改稱襄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改稱襄陽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10月,屬湖北省襄樊市。2001年改為襄樊市襄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