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花果山歷史文化研究

花果山歷史文化研究

發布時間:2021-03-02 21:33:46

A. 連雲港花果山資料

花果山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南雲台山中麓,江蘇省的東北部,東臨黃海,西接中原,北扼齊魯,南達江淮,與日本及朝鮮半島隔海相望。景區面積84.3平方公里,層巒疊嶂136峰,其中花果山玉女峰是江蘇省最高峰,海拔624.4米,峭壁懸崖,巍峨壯觀。

花果山野生植物資源十分豐富、記有植物種類1700餘種,其中葯物資源就有1190種,金鑲玉竹、古銀杏等都是省內罕見、國內少有的樹種和水簾洞,棲身之、唐僧崖、古樹名木,是江蘇省重要的野生植物資源庫,每年吸引了國內許多高校、科研單位、專家學者來此考察研究。

花果山大聖湖水利風景區管理范圍為10.47平方公里,水域面積0.95平方公里,經過多年建設,形成了山水相連、湖光山色相映、生物量富集、水陸生態系統交織的優美環境。花果山大聖湖水利風景區地理位置優越、文化底蘊濃厚,將有效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

(1)花果山歷史文化研究擴展閱讀

花果山風景名勝

1、水簾洞

水簾洞是花果山上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景點。這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老家水簾洞的原型。早在《西遊記》成書之前,水簾洞已名聞遐邇。在明顧乾的《雲台三十六景》以及張朝瑞等人的游記和各類方誌文獻中已有詳盡生動的描述。洞門前,有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海州知州王同的「高山流水」題刻,還有「神泉普潤」、「靈泉」等勒石。

2、七十二洞

花果山上洞穴特多,總稱「七十二洞」,乃是若干萬年前的一次造山運動形成的奇觀。除了海天洞,著名的還有二仙洞、萬佛洞、朝陽洞、嘯雲洞、華嚴洞、蓮花洞等。《西遊記》第三回,描寫花果山間的七十二洞妖魔,盡皆歸順猴王,並在花果山保衛戰中充當先鋒。

B. 了解歷史文化研究網址

http://culture.e.tw/

很多歷史文化研究的網站分地域的,如西江歷史文化研究等。內

我覺得國容學網好

C. 連雲港晉朝時叫什麼名字 連雲港花果山因何得名 連雲港花果山猴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連雲港地名的民間傳說:雲台山座落在江蘇北部,是全省最高的一座山峰。屹立在黃海之濱,對岸是連島山,兩山之間有個小港,可以停靠船員,人們就以兩座山名的頭一個字取名為連雲港。很早以前,當地人又叫這小港為「老窯」,追其來歷,其中有神奇的傳說。東海龍王敖廣的小女兒——白龍公主,久居水晶宮,寂寞難熬。聽說人間有座花果山福地,猶如仙境,她就私自偷出龍宮,躍出水面,看到山清水秀,奇花異草,高興得搖頭擺尾、翻滾跳躍。霎時,海面上颶風驟起,惡浪如山,海水咆哮,暴雨傾盆,颳得船翻人亡,浮屍滿海。山上的大樹東倒西歪,小樹連根拔起、飄上天空,山上的民房被風雨摧毀,變成一片廢墟,到處聞聽凄涼的哭聲,急得山神束手無策,急上天奏請玉皇大帝派清風大仙下山,鎮鎖孽龍。小白龍來到花果山,餓了吃仙桃,渴了飲泉水,大小山頭遊玩一遍,竄入水簾洞里洗個澡,頓覺心曠神怡,飽覽了人間仙境。正欲返回時,撞遇清風大仙騎白鹿,乘清風,駕祥雲飄然而來,擋住了白龍歸路。小白龍見勢不妙,吐出一團白氣,隱形逃遁。清風大仙放出一道金光,跟蹤追拿,又對坐騎白鹿耳語幾句,白鹿會意化作小僧而去。小白龍被金光追得滿山亂竄,無處躲藏,從南雲台竄到北雲台,想從鷹游門處入海,不料此處烈火熊熊、濃煙滾滾,小白龍雙眼熏朦了,看不清東南西北,只好伏地就擒,頭在海邊西山坡,尾巴還在山頂上,雖有白氣護身,但被大仙的金光團團圍住。清風大仙怒指白龍說:「孽畜,你殘害生靈,可知罪?」小白龍那能料到清風大仙派白鹿小僧在此掘土燒窯熏阻它,後悔莫及,連連點頭哀求道:「大仙饒命,我只因羨慕花果山美景,出於好奇,玩得盡興忘形,殘害生靈本非我意。」清風大仙說:「念你幼稚,放你一條生路,必須做到一點:一要虔誠修善,二要改邪歸正,三要重犯定斬不饒,若能做到,立即放你回龍宮。」小白龍一一答應。清風大仙收回金光,小白龍隨著白氣逃回龍宮。後來當地人就用這個窯燒炭營生。一年是新窯,二年稱舊窯,年代變了,本地人就把連雲港稱作「老窯」,但在新社會,政府仍把「老窯」改稱「連雲港」。連雲港地名的由來:連雲港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可追溯到10萬年前。馬陵山的大賢庄遺址考證約在10萬年前,古人類就在此狩獵、採集和生活。錦屏山(原稱馬耳山)桃花澗舊石器時代遺址、白鴿澗舊石器時代遺址證實,在距今一萬至2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創造了被考古界稱之為「小石片工業」的古代文化。華蓋山遺址、二澗遺址及將軍崖崖畫,都說明4000至7000年前連雲港地區就有了農業生產活動。根據《史記》記載,將連雲港歷史沿革分述如下:夏商時代:屬徐州,稱「人方東夷」、「人方國」、「隅夷」。西周時代:屬青州(一說兗州),稱「人方國東夷」。春秋戰國時期:先屬魯後楚,叫「郯子國」。秦代稱東海郡,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繒、下邳、淮陰、盱眙、東陽、 堂邑、廣陵、凌12個縣。西漢時稱東海郡,屬徐州刺史部。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繒、良城、下邳、平曲、戚、開陽、臨沂、利城、海西、蘭祺、南城、山鄉、即邱、祝祺、費、厚丘、容邱、東安、合鄉、丞、建陽、曲陽、司吾、於鄉、都陽、陰平、?吾鄉、武陽、新陽、建凌、昌慮、都平、建鄉、平曲38個縣。東漢時期稱東海郡,隸屬於徐州刺史部。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戚、利城、祝祺、承、厚丘、合鄉、昌慮、贛榆、陰平13個縣。三國時期稱東海國,屬魏。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戚、利城、祝祺、承、厚邱、昌慮、合城11個縣。西晉時期稱東海郡,隸屬於徐州。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戚、利城、祝祺、承、厚邱、昌慮、合鄉、贛榆12個縣。東晉時期稱東海郡,隸屬於後趙、前燕、南燕、東晉。轄朐縣、郯城、利城、襄賁、祝祺、厚邱、贛榆7個縣。南朝前期稱東海郡,轄齊郡、東莞、琅玡、西海、東海、北海郡;南朝後期轄青州、冀州(僑置)轄地同上。南朝齊、梁稱:(一)東莞郡、琅玡郡,轄即丘、南東莞、北東莞3個縣;(二)北東海郡,轄襄賁、僮、下邳、厚丘、曲城5個縣;(三)北海郡,轄都昌、廣饒、贛榆、膠東、劇、下密、平壽7個縣;(四)齊郡。轄臨淄、齊安、宿豫、尉氏、平慮、昌國、益都、西安、泰9個縣。北朝東魏稱琅玡郡(又稱海州朐縣)。(一)東彭城郡,轄龍沮、安東、勃海3個縣。(二)東海郡,轄贛榆、安流、廣饒、下密4個縣;(三)海西郡,轄襄賁、海西、臨海3個縣;(四)沭陽郡,轄下邳、臨渣、懷文、服武4個縣;(五)琅玡郡,轄朐、海安、山寧3個縣;(六)武陵郡,轄上鮮、浴安2個縣。北齊北周稱海州。(一)東海郡,轄廣饒、東海2個縣。(二)朐山郡,轄朐山縣;(三)武陵郡,轄上鮮、洛安2個縣;(四)沭陽郡,轄沭陽縣;(五)海安郡,轄襄賁縣。隋朝稱海州,後稱東海郡。轄朐山、東海、漣水、沭陽、懷仁5個縣。唐朝隸屬於河南道。先稱海州總管府,後稱海州,又稱東海郡。轄朐山、東海、沭陽、懷仁4個縣。五代時屬吳、南唐、後周,稱海州,轄朐山、東海、沭陽、懷仁4個縣。北宋時屬淮南路,後淮南東路,稱海州,轄朐山、東海、沭陽、懷仁4個縣。南宋時期屬山東東路,稱海州。轄朐山、東海、沭陽、贛榆、漣水5個縣。元朝屬河南行省淮安路,先稱海州路總管府,後稱海寧府,又稱海寧州。轄朐山、沭陽、贛榆3縣。明朝屬南京淮安府,稱海州。轄贛榆、朐山2縣。清朝屬淮安府,徐州道,江蘇布政司,江寧布政司,淮揚(海)道。稱海州直隸州,轄贛榆、東海2縣。民國時期屬江蘇省淮海專署、江蘇省徐州綏靖公署。先稱徐海道,後稱東海行政區,轄東海、灌雲、沭陽、贛榆、連雲市5個縣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山東魯中南行署。先稱新海連特區後稱新海連市,轄新海市、連雲市、雲台辦事處(後又分前雲台區、後雲台區)兩市一區。新海連市時,轄新華區、民主區、錦屏區、浦西區、雲台區、連雲區等7個區。1953年1月1日起劃入江蘇省,歸徐州專署管轄,1961年新海連市更名為連雲港市,1962年為江蘇省直轄市。1983年國家地市體改時,江蘇省將原徐州地區的贛榆、東海、灌雲3縣劃歸連雲港市;1996年江蘇省又將灌南縣劃歸連雲港市,轄四縣四區。2001年行政區劃調整撤銷雲台區,現轄東海縣、贛榆縣、灌雲縣、灌南縣、新浦區、海州區、連雲區、開發區。
花果山位於連雲港市區東南,為雲台山脈的一部分。原名蒼梧山,亦稱青峰頂,因吳承恩創作神話小說《西遊記》取材於此,故名花果山。山中林木茂盛,青竹滴翠,雲海起伏,古有"東海第一勝境"之譽。 花果山素有"孫猴子老家"之稱。這里峰奇石怪,花果滿山,景色神奇秀麗,中國著名的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就是以此山為背景,創造了一個活靈活現的美猴王的形象,花果山也因此而名揚天下。今山上仍可見小說中所假託的遺跡,如猴石、老君堂、南天門、水簾洞、七十二洞、八戒石、唐僧崖等,此外還有阿育王塔、三元宮及鬱林觀石刻等多處勝景。如今的花果山上,廟宇亭閣大都修葺一新,自然景色正如吳承恩所描寫的那樣:"瑤草奇花不謝,青松翠柏長春,仙桃常結果,修竹每留雲"。連通往花果的要道口猴嘴山上的天然石猴依舊神氣十足地在看守門戶。進入神奇的花果山,就彷彿進入了一個奇幻的神話世界。

D. 花都區的歷史文化

花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灰塑 灰塑,俗稱「灰批」,是嶺南建築的傳統裝飾,是中國民間工藝的瑰寶。根據《宋高僧傳》卷十八的有關記載,灰塑在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就已經存在。以後,灰塑在明清兩代最為盛行,尤以祠堂、廟宇、寺觀和豪門大宅用之最多。
花山鎮鐵山村邵成村年富力強,自小隨父習藝,灰塑技藝嫻熟,成為了灰塑工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2007年1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灰塑入選廣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灰塑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8年6月,國務院公布灰塑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灰塑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盤古王誕 盤古王誕是花都區傳統的民間活動。每年農歷八月十二日為誕日,誕期活動從農歷八月十二日到八月十五日,盤古神壇為固定的活動場所。
清朝嘉慶初年(公元1796年),讀書人邱毛松在獅嶺爐山(現盤古王山)半山腰發現一塊石碑,上刻書「初開天地盤古大王聖帝神位」。傳說這塊石碑原立於梯面盤古廟內,梯面瑤人逃亡時遺落在此。邱毛松將拾到石碑的農歷八月十二日定為盤古王誕日,並修建了盤古神壇,引人前來慶賀。此後,盤古王誕逐漸發展成為影響珠江三角洲和粵北一帶、內容豐富、場面熱鬧的傳統民間活動。附近各鄉都組織舞獅隊到盤古神壇前匯演,還有唱大戲、鬧花燈、搶花炮等民俗活動。
盤古王誕不僅反映了古老的瑤族盤瓠崇拜和社祭文化,同時還承載著許多重大的歷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具有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和民俗學的重要價值。
2007年1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盤古王誕入選廣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灰塑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頭創作文學,富有濃郁的地方語言特色,屬於民歌體裁的一種。它繼承了《詩經》中《十五國風》的風格,常用「賦、比、興」的傳統手法,又以雙關、重疊等手法見長。除情歌以外,客家山歌還有勞動歌、勸世歌、行業歌、耍歌、逞歌、虛玄歌和猜調、小調、竹板歌等。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聯唱、戲曲小品等。客家山歌旋律優美,意境含蓄,被寓為《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其通俗易懂,生動形象,押韻上口,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流傳。自唐代開始,客家山歌在民間常盛不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花都的客家山歌流行於花山、花東、北興、梯面、芙蓉、獅嶺等客家人聚居的鄉鎮,群眾歷來有勞動中哼唱山歌、休閑時對唱山歌的習慣。目前我區群眾自發組織的客家山歌隊約有十三支,其中較知名的有百花山歌隊和楓葉山歌隊。他們經常在花城墟、獅嶺墟、北興墟、旗嶺墟、新華花果山公園、新世紀廣場等地進行演唱,深受市民的歡迎和喜愛。花山鎮百花山歌隊組織者、山歌手劉小文曾榮獲「廣州市農村優秀民間文藝家」稱號,自編自費出版客家山歌集《山歌十八韻》(共三集),免費派發給山歌愛好者。新華鎮楓葉山歌隊在花果山公園組織成立了數百人的客家山歌學習班,免費教群眾學唱山歌,積極宣傳和推廣客家山歌傳統文化。
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客家山歌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中彩琺琅製作技藝 琺琅,又稱「佛郎」、「法藍」,1979年至1981年間,花縣琺琅廠進行技術革新,組織楊志鋒、賴明、楊志金、黃鑒恆、黃翠芳等7人多次前往北京琺琅廠學習「景泰藍」的掐絲技藝。1983年,楊志鋒等人在「廣州琺琅」工藝的基礎上將「景泰藍」工藝有機地結合於一體,創新發明了一種新的工藝,命名為「中彩琺琅」。該工藝了不僅繼承「景泰藍」金碧輝煌的花紋圖案,又能襯托出「廣州琺琅」的淡雅、古樸、細致、生動的大幅彩畫和書法,使產品的觀賞價值大為提高。「中彩琺琅」製品有花瓶、點心盒、盤、罐、碟、碗、座鍾、電話機、座燈、鈕扣等,曾先後參加國家輕工部及省市有關部門舉辦的展覽,並多次獲得榮譽及獎項。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中彩琺琅製作技藝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花都元宵燈會 元宵節游燈,是流傳於嶺南地區的民間傳統習俗,也是人們新年祈福的一種形式。游燈的起源最遠可推至漢代。隨著歷史的發展,游燈活動不斷延續和豐富,到清代其形式和規模最大。
舊時,花縣的元宵節游燈活動十分盛行,正月十五晚上大多數鄉村都舉行游燈活動,場面非常熱鬧。遊行結束後,人們開始進行投燈,祈求光宗耀祖,虔誠孝順,新年順利,五穀豐登等新年願望。
新中國成立後,游燈習俗停止。20世紀90年代初,花都部分鄉村(如炭步鎮水口、石湖、塱頭、華嶺等村)逐復游燈習俗。1996年,炭步鎮水口村重修康公廟後,由旅港鄉人任廣榮發起成立「花燈會」,恢復游燈和投燈活動,至今已經舉辦了十二屆。每年農歷正月十四晚上,水口村元宵節游燈和投燈活動在康公廟前進行,共有三個程序:一、上屆燈主交納投燈款後,與親戚朋友、村中長者(稱「千歲宴」,即一桌12人歲數相加超千歲)在廟前聚餐。二、飯後進行投燈活動。先由「贊燈先生」贊唱燈籠,隨後群眾根據自己的願望需求報價競投,價高者得,燈價從幾千到幾萬不等。三、凌晨12點前投燈活動結束,隨即進行游燈活動。村中醒獅隊和群眾賓客聚集康公廟前,從廟內抬出康寶裔元帥、文昌帝、北帝、關帝、大王爺等5尊菩薩依次排列。游燈時大鑼開道,菩薩隨後,醒獅隊與今屆投燈獲得者、手提火把和燈籠的群眾組成連綿不斷的游燈隊伍,在村內、村外固定的范圍內遊行。
水口村元宵節游燈是花都地區規模較大,較有影響力的民俗活動,具有歷史、文化、民俗等研究價值。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花都元宵燈會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南獅 南獅,亦稱「醒獅」,流行於廣東、廣西以港澳、東南亞僑鄉,是地道的廣東民間獅舞。南獅是花都傳統的民間藝術,是人們喜愛的體育活動。它不僅融合了武術、舞蹈、音樂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由於舞獅的跳、蹲、馬步、箭步、弓步等均為武術動作,因此舞獅必須同時練習武術,掌握一定的武術步法。民國時期,花都很多鄉村都設有武館,聘請武師教授子弟習武和舞獅。新中國成立後,武術和南獅表演更加普及,逢年過節和開張慶典,各村獅隊便上街采青、巡演。近年,花都區政府致力開展醒獅競技運動,每三年舉辦一次「花都區醒獅大賽」。第八屆醒獅大賽中新華街大唐邊新華村1隊和獅嶺鎮楊屋村醒獅隊奪得一等獎,獅嶺鎮聯合村均合1隊、義山村醒獅隊,花東鎮珠湖村醒獅隊、新華街大唐邊新華2隊獲得二等獎。花山鎮新和弘橋A隊等獲得三等獎。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南獅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粵劇 粵劇是融會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如木魚、龍舟、南音、粵謳、廣東音樂、小調、小曲等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又稱廣東大戲、廣府戲等,是一種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才把演唱語言改為廣州方言。
花縣(今花都)人喜愛粵劇。20世紀20年代開始,粵劇在花縣盛行,每逢舉行迎神賽會或學校籌款,多演出粵劇助慶。在縣內各鄉、村、圩都習慣搭戲棚請粵劇名班演出。20世紀二三十年代粵劇名演員白玉堂、黃種美、黃君武,三四十年代的蘇州女、白雲龍、袁准,50年代的劉美卿、粵樂演奏家駱津等都是花縣人。
1956年,佛山專區分配「群眾粵劇團」來花縣,花縣始有專業粵劇團,1959年正式成立「花縣粵劇團」。文革開始後,劇團癱瘓。1967年宣布花縣粵劇團解散,1973年,由花縣文藝工作團改編成花縣粵劇團,縣粵劇團重新成立,上演的劇目《洪秀全》曾被省電視台錄像播出。1981年11月至1986年,縣粵劇團多次解散和重建。1987年採取承包形式,粵劇團重新掛牌,直至現在,花都粵劇團主要活躍在五邑地區,有時回花都演出。
1950年,大東鄉首先成立業余粵劇團,編寫《解放區的天》,巡迴演出,轟動鄉鄰。隨後,李溪、羅洞、畢村、朗頭等五十多條村相繼成立業余粵劇團。人民公社成立後,業余粵劇團解散。上世紀80年代末,「私伙局」開始在花都流行,花都區文化部門近年每年舉辦一屆粵劇、粵曲大賽,為愛好者提供演出、交流平台,每年舉辦一屆文藝創作比賽。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粵劇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瑞玲盆景 瑞嶺盆景主要源於赤坭鎮瑞嶺村,該鎮豐群、田心、竹洞、上連珠、下連珠等村,以及炭步、獅嶺等地均有人栽培盆景。赤坭鎮瑞嶺村地處花都區西部地區,地域廣闊、資源豐富、交通方便,種植盆景花卉等特色農業擁有100多年的悠久歷史。瑞嶺村位於三坑水庫和矮嶺山塘的下方,灌溉方便,土壤、氣候十分適宜盆景種植。
赤坭鎮瑞嶺村以生產經營樹樁盆景和盆栽盆景為主,是嶺南盆景的重要組成部分。瑞嶺村栽培的樹木種類繁多,其中以九里香、羅漢松的造型方面更具造詣。九里香盆景是瑞嶺盆景的代表作,製作技法精湛,造型方面具極高的造詣,獨樹一格。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瑞嶺盆景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1994年4月19日,花都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成立,負責落實各項文物政策及市內文物調查、徵集、管理和保護。4月20日,花都市人民政府公布花都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包括洪秀全故居(含洪氏宗祠、書房閣)、馮雲山故居遺址、王氏大宗祠、資政大夫祠清代建築群(含水仙古廟)和盤古王廟(各處簡介可參閱《花縣志》文化藝術篇)。翌年4月28日,花都市人民政府發出《關於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的布告》,規範文物管理和保護。
重修洪秀全故居(含書房閣)
洪秀全故居於1961年復原。1998年,故居建築基礎下陷,牆體變形成危房。是年11月,由國家文物局和廣州市政府各撥款10萬元、花都市政府撥款20萬元進行重修,並於翌年2月修復重新開放。
修葺資政大夫祠古建築群
三華村資政大夫祠建築群(含水仙石廟),建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總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新中國成立後該建築群長期挪作他用,日久失修,原建築工藝損壞嚴重。1993年,花都市委、市政府決定修復該建築群。三華村委會和花都市政府分別籌資500萬元和900萬元,由廣東省嶺南古建園林工程公司施工,對建築群主體建築的工藝進行全面修復,並對周邊園林綠化環境進行整治,使建築群恢復原貌,於2000年12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成為花都的一個旅遊景點。
廣州最美鄉村 「紅山村」旅遊區
紅山村位於廣州市花都區梯面鎮,在具有廣州「九寨溝」之稱的王子山森林公園的腳下,被譽為「廣州市最美的山村」。梯面鎮投入1000多萬元,在紅山村發展旅遊業,並在去年建設了東部深谷景區,明年還將打造西部淺谷景區。

E. 連雲港花果山水簾洞的歷史文化

古往今來,淮河源孕育出大量的神話故事,如大禹治水、盤古開天、孫悟空出世等。據有關專家論證,桐柏山便是舉世聞名的盤古神話的發源地。《禹貢》載:「禹導淮自桐柏。」盤古開天,「血為淮瀆」。盤古文化在桐柏山源遠流長,這里有盤古山、盤古洞、盤古斧、盤古墓等天下奇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詔令祭祀名山大川,其川有二,一曰淮,二曰濟。那時,便有了位於現今桐柏縣淮源鎮的淮祠。淮祠旁邊的水井,謂之淮井;井上有亭,謂之淮井亭;井邊有鐵柱,柱上的鐵索深沉井底。相傳大禹治淮,把淮河水妖巫支祁鎖在淮井裡。魯迅先生在他的《中國小說史略》中記述,巫支祁便是孫悟空的原型。吳承恩於明嘉靖年間在與桐柏相鄰的新野任縣令時,多次到淮河源觀光,因此《西遊記》中許多方言均為桐柏方言,桐柏山的水簾洞、花果山、通天河、太白頂、桃花洞、放馬場、流沙河等景點均與《西遊記》中的描述相吻合。宗教文化是桐柏文化的一大特色。清代以前重道,淮瀆廟對面金台山上的金台道館,為南北朝時南朝的四大道觀之首,水簾洞被道家定為「天下第四十一福地」。清乾隆四十九年以後,桐柏山佛教昌盛,自成白雲山系,成為飲譽海內外的佛教聖地之一。桐柏山一地多寺,僅太白頂周圍就有20多個寺院,堪稱中州一絕。

F. 花果山演變歷史

花果山在古代的書中,與江西廬山、湖北武當山、河南少室山等並稱72福地。公園內有植物多種,如白皮鬆、迎賓松、盤龍松、天狼松、藤戀樹、華蓋樹、飛天樹等,兼有多種合花異草、色彩斑瀾,姿態萬千。動物有l000餘種,有金錢豹、香獐、草鹿、羚羊、大靈貓、小靈貓、金雕、啄木鳥、相思鳥、杜鵑等。公園內古樹古木眾多、冠軍老楊位於「南天門」以東500米處、小葉揚高31米,胸圍6.3米、樹齡約800年;千年麻櫟主幹低矮,側枝匍匐於地面,樹齡千年以上;「燒不死的青岡」位於花山廟中部,半邊已被燒焦,獨有一枝生機盎然,樹根間夾一巨石,稱為「樹抱石」;華蓋松位於磚窯襯,冠幅奇待,形如華蓋;飛天樹位於南天門村、棟樹狀如仙女砍飛,形象姣美,美女柳位於古道潭東側,姿態窈窕,若美女俯視狀。
花果山以古典名著《西遊記》所描述的「孫大聖的老家」而著稱世,名聞海內外。它豐富的人文景觀和秀美的自然景觀令遊客贊嘆不已。山中古樹參天,名勝古跡眾多,歷代文人墨客的足跡遍布山中。主要景點136處,與《西遊記》密切相關的景點很多:孫悟空出生地——媧遺石、惟妙惟肖的猴石、八戒石、沙僧石、詡詡如生的唐僧崖,以及七十二洞、定海神針、仙硯、拐杖柏、曬經石、團圓宮等,特別是水簾洞更是名聞遐邇。以三元宮為中心的古建築群發跡於唐、重建於宋、敕賜於明、興盛於清,是歷史上著名的香火盛地,極具文史價值的鬱林觀石刻和建於北宋的阿育王塔,還有屏竹禪院、義僧亭、茶庵、九龍橋等都是著名的名勝古跡。近幾年來緊緊圍繞《西遊記》主題,對景區進行開發建設,又增加了怪石園、墨香小徑、大聖佛、猴王園、多寶佛塔、瑤池、猴苑、鹿苑、神路、天下第一巨字「神」字等都是獨具匠心的成功之作。花果山植被豐富,景色秀麗,一年四季皆有特色。全國四大觀賞名竹之一「金鑲玉竹」,名茶「雲霧茶「和獼猴桃、人參果、銀杏、板等是花果山的特產,近兩年景區管理處加大綠化美化力度,花果山將是「四季好花常開、八節鮮果不絕」的人間仙境。
這里果真是神話小說《西遊記》創作的原型么?贊成者從歷史記載、自然風貌、民俗信仰等方面尋找了不少證據,振振有詞地列舉了不少理由,甚至還有人考據出吳承恩的祖父做過河南府尹,吳承恩曾經在洛陽生活過。以此證明,吳承恩《西遊記》必是以宜陽花果山為創作原型。懷疑者則認為吳承恩是淮安人,《西遊記》中所寫的花果山,在東勝神州大海中,而距淮安較近的連雲港花果山,作為《西遊記》創作原型,更有其合理性。基本觀點已在《洞天福地花果山》一文中作過闡釋。然而,最近一個時期,翻閱了一些相關的背景資料,又產生了新的想法,認為:在《西遊記》、花果山與吳承恩的關系問題上,我們的思維可能陷入了一個誤區,過多的在吳承恩的籍貫與生活地區上考慮,而忽略了一些更為重要的因素。
首先應該弄清《西遊記》的來龍去脈。這部優秀的古典神話小說,是吳承恩在採集豐富的取經故事和神猴故事基礎上的二度創作。《西遊記》主要寫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高僧玄奘前往天竺(今印度)取經,17年後回國口述所見,和他的門徒們共同編寫了《大唐西域記》,書中記述了玄奘西行天竺親歷一百餘國的山川、域邑、物產、習俗,是一部寫實性的地理專著。後來,他的門徒為了神話玄奘,又編寫了《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在描繪唐僧艱難西行的同時,穿插進了一些傳說。玄奘取經歷盡艱險的傳奇經歷,異國他鄉鮮為人知的山川風情,為人們提供了提供了展開想像的廣闊空間。到了南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一書又把取經故事和大量的神話傳說串連起來,書中開始出現猴行者的形象,這個猴子原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化身為白衣秀士,保護唐僧取經。猴行者神通廣大,武藝高強,一路奮勇格殺妖魔鬼怪,使取經事業「功德圓滿」。這部書已具備了《西遊記》的雛形。
明代初年,又出現了規模較大的《西遊記平話》,神話傳說愈加增多,猴行者的形象更加豐富。如說法師往西天時,初到師陀國界,遇猛虎毒蛇之害,次遇黑熊精、黃風怪、地涌夫人、蜘蛛精、獅子怪、多目怪、紅孩怪,幾死僅免。又過棘釣洞,火炎山、薄屎洞、女人國及諸惡山險水,艱難患苦不知其幾。其後又寫到,花果山水簾洞
有一個號稱「齊天大聖」的老猴,偷了仙園蟠桃、老君丹葯、王母仙衣,李天王奉命「引領十萬天兵及諸神將」「與大聖相戰失利」,後二郎神抓住了大聖,觀音把它壓入石山下,「飢食鐵丸,渴飲銅汁」,後來唐僧取經路過此地,將大聖放出,「收為徒弟,賜法名悟空,改號孫行者。」唐僧還有兩個徒弟,一個是黑豬精,一個是沙和尚……在平話故事廣泛流傳的同時,宋末明初還產生了多種取經雜劇,進一步豐富了西遊故事的內容,所有這些都為小說《西遊記》奠定了豐富的創作基礎。
從唐代玄奘天竺取經(公元629年)到吳承恩寫定《西遊記》(約在公元1550年左右),前後經過了900餘年的漫長歲月。「西遊」故事的產生、流傳和演變也可以劃分出歷史故事、佛教文學、平話、戲曲、長篇小說等5個階段,這是一個歷史向神話演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數僧俗信徒、民間藝人和無名作者付出了創造性的勞動,為吳承恩的創作提供了基本素材和良好基礎。因此,把《西遊記》這一宏偉的神話小說的產生,完全歸功於吳承恩無疑是不妥當的。事實上,小說《西遊記》最初印行時,根本沒有作者的名字。後來,一些書商還根據道聽途說,把元代道人邱處機為游記《西遊記》寫的序,印在小說《西遊記》的前面(邱處機曾隨元太祖成吉思汗遠征中亞細亞,寫過一部游記《西遊記》),以致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人們誤以為小說《西遊記》是邱氏所作。直到清乾隆年間,著名學者錢大昕在《永樂大典》里發現了邱處機的《西遊記》,方知與民間流傳的小說《西遊記》不是一回事,但究竟為誰所寫,錢氏亦未弄清。民國時,大學者胡適讀到《淮安縣志》,看到其中一條,吳承恩,明朝貢生,著有《西遊記》。胡適由此而寫文章,把小說《西遊記》的作者定為吳承恩。
直到現在,圍繞小說《西遊記》的作者問題,學術界仍然存在著一些爭議。筆者無意亦無力介入這方面的研究,姑且從眾,認定其作者是吳承恩。說明的是:從西遊故事產生與流傳的過程看來,那種以吳承恩的經歷來界定何處花果山為正宗花果山的做法是毫無意義的。其一:吳氏之前900多年已有了西遊故事,已有了唐僧、孫悟空等人物,已有了花果山、水簾洞等地名;其二,《西遊記》是神話小說,不是報告文學,「原型」說不太准確,我們畢竟不能把文藝作品中描繪的東西和現實中的事物簡單對號。
但是,無論是人民群眾的口頭創作,還是專業作家的文學作品,所描繪的人物、事件,總有所依託的時代背景、人物背景、地域背景。宜陽花果山之名,從史書上查,最早見於北宋《太平寰宇記》,已比《西遊記》成書早了600餘年,實際上得名的時間可能還要早許多;花果山特有的地形、地貌,花果山地區關於神猴呼風喚雨大顯神通的傳說,花果山群眾對於「齊天大聖」的特殊信仰以及花果山地處玄奘故里附近的區位特徵,所有這些都說明,宜陽花果山正是西遊故事滋生地之一。因此,撇開吳承恩的籍貫經歷不講,仍然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花果山和孫悟空的傳說孕育了《西遊記》,反過來《西遊記》成書之後,又豐富了人們對花果山和孫悟空的想像,並為之平添了許多人文色彩。自然,這里所說的花果山,是宜陽花果山。

G. 花果山的特點

1、氣候特點:花果山景區屬於暖溫帶南緣濕潤性季風氣候。既有暖溫帶專氣候特徵,在雲台山南麓又屬有北亞熱帶氣候特徵,既有南北氣候過渡地帶的氣候特徵,又有海洋向內陸過渡地帶的氣候特徵。

2、氣溫特點: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季,常年平均氣溫在14℃左右,年平均最高氣溫19℃,年平均最低氣溫為10℃,既無嚴寒又無酷暑。

3、降水特點:年平均總降水量920多毫米,是濕潤型的雨量,年平均相對濕度在70%。

(7)花果山歷史文化研究擴展閱讀:


相關景點

1、七十二洞

花果山上洞穴特多,總稱「七十二洞」,乃是若干萬年前的一次造山運動形成的奇觀。除了海天洞,著名的還有二仙洞、萬佛洞、朝陽洞、嘯雲洞、華嚴洞、蓮花洞等。

2、大聖佛

大聖佛是在自然石的基礎上,鑿刻而成的孫大聖頭像,供孫大聖的信仰者祭祀。孫悟空保護唐僧西天取回真經,功德圓滿,被如來封為斗戰勝佛,地位已遠遠高於觀音菩薩,斗戰勝佛,顧名思義是好鬥善斗,而且是凡斗必勝。

H. 花果山是否是世界文化遺產

也不算吧

I. 花果山的自然資源

花果山大聖湖水利風景區管理范圍為10.47平方公里,水域面積0.95平方公里,經過多年建設,形成了現在山水相連、湖光山色相映、生物量富集、水陸生態系統交織的優美環境。景區內景點眾多,有海清寺阿育王塔、水簾洞、唐王壩、一瓢泉等歷史古跡和人文景觀。2011年8月,該景區獲批為省級水利風景區,今年申報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花果山大聖湖水利風景區地理位置優越、文化底蘊濃厚,是連雲港旅遊產業開發的重要環節,將有效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 花果山自古就有「東海第一勝境」和「海內四大靈山之一」美譽的花果山,集山石、海景、古跡、神話於一身,具有很高的觀賞、游覽和歷史科學研究價值,它豐富的人文景觀和秀美的自然景觀令遊人贊嘆不已。自然景觀呈現山海相依、崎峭與開闊呼應對比的壯麗景色。山裡古樹參天、水流潺潺、花果飄香、獼猴嘻鬧、奇峰異洞、怪石雲海、景色神奇秀麗。野生植物資源十分豐富、計有植物種類1700餘種,其中葯物資源就有1190種,金鑲玉竹、古銀杏等都是省內罕見、國內少有的樹種和古樹名木,是江蘇省重要的野生植物資源庫,每年吸引了國內許多高校、科研單位、專家學者來此考察研究。「一部西遊未出此山半步,三藏東傳並非小說所言」。與《西遊記》故事相關聯的孫悟空降生地的媧遺石,棲身之水簾洞,以及七十二洞、唐僧崖、豬八戒石、沙僧石等等,神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J. 花果山上的名稱和它的來歷是怎麼樣來的

在東勝神洲,有一國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喚為花果山。回在原著中,花果山答乃孫悟空的出生地,在花果山稱王稱霸,並與妖界大神通者結為兄弟。

大哥牛魔王稱平天大聖,二哥復海大聖蛟魔王,三哥混天大聖鵬魔王,四哥移山大聖獅駝王,五哥通風大聖獼猴王,六哥驅神大聖禺狨王。為花果山原型,後人都是據此推測而已。

此山乃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自開清濁而立,鴻蒙判後而成。山中有一洞,名喚水簾洞,洞內有石鍋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間一塊石碣上,鐫著『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是孫悟空的居住之所。

(10)花果山歷史文化研究擴展閱讀:

《西遊記》創作背景: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25歲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

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

閱讀全文

與花果山歷史文化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