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通訊的發展史
百餘年已經過去,人類的通訊史依舊在不斷的進化。從兩個罐頭加一根繩子開始,人類就在探索如何利用工具進行遠端通信,電報、電話、撥號盤電話、按鍵電話、手機、簡訊、VoIP、FreeEIM。通訊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大化的實現了「地球村」的目標。
通訊以敘述與描寫為主,兼用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及時地報道現實生活中有影響的人物、事件、工作經驗和地方風貌,給讀者以教育和啟迪。簡單地說,通訊是具體形象地報道有新聞意義的人物、事件和情況的文體。
(1)通信發展歷史時間表擴展閱讀:
通訊的特徵
同消息一樣,通訊所報道的內容都必須完全真實,報道時間上都講時效性,要求迅速及時。按著名記者梁衡的說法,一條消息應具有三點基本要求:一是要有一件真實的事情;二是這事件必須是新發生的,新鮮的;三是這事件要有足夠的受眾,有傳播價值。
概括起來就是真實性、時效性和受眾性。這是構成消息的核心。在通訊中,這個核心亦然存在,只不過因為通訊比消息字數增多和表現形式多樣,這個核心就包藏得更深些。
通訊與消息的相異之處在於:從題材上說,消息選材范圍廣泛,通訊選材較嚴,它一般只報道有意義的、人們普遍關心的事實;從內容上說,消息通常只作概括、簡要的報道,通訊不但要告訴讀者生活中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而且還要將事情的來龍去脈交代清楚;
㈡ 移動通信發展歷程
移動通信發展史
移動通信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1864年麥克斯韋從理論上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1876年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1896年馬可尼在英國進行的14.4公里通訊試驗成功,從此世界進入了無線電通信的新時代。現代意義上的移動通信開始於20世紀20年代初期。而現代通信技術發展從上世紀20年代起到如今,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其中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為第四階段,這一階段是移動通信的蓬勃發展期,1G也是始於這一時期。
1G的發展
1978年底,美國貝爾試驗室研製成功先進行動電話系統(AMPS),建成了蜂窩狀移動通信網,大大提高了系統容量。1976年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的工程師馬丁·庫珀於首先將無線電應用於行動電話。
同年,國際無線電大會批准了800/900MHz頻段用於行動電話的頻率分配方案。在此之後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許多國家都開始建設基於頻分復用技術(FDMA)和模擬調制技術的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即1G。
然而由於採用的是模擬技術,1G系統的容量十分有限。此外,安全性和干擾也存在較大的問題。再加上1G系統的先天不足,使得它無法真正大規模普及和應用,價格更是非常昂貴,成為當時的一種奢侈品和財富的象徵。
2G的發展
即將邁入21世紀,通信技術也進入到了2G時代,和1G不同2G採用的是數字傳輸技術。這極大的提高了通信傳輸的保密性。2G技術基本可被切為兩種,一種是基於TDMA所發展出來的以GSM為代表,另一種則是CDMA規格,復用﹙Multiplexing﹚形式的一種。隨著2G技術的發展,手機逐漸在人們的生活中變得流行,雖然價格仍然較貴,但並不再是奢侈品。
過渡的2.5G
2G到3G的發展並不像1G到2G那樣平滑順暢,由於3G是個相當浩大的工程,要從2G直接邁向3G不可能一下就銜接得上,因此出現了介於2G和3G之間的銜接技術——2.5G。我們所熟知的HSCSD、WAP、EDGE、藍牙(Bluetooth)、EPOC等技術都是2.5G技術。
2.5G功能通常與GPRS技術有關,GPRS技術是在GSM的基礎上的一種過渡技術。GPRS的推出標志著人們在GSM的發展史上邁出了意義最重大的一步,GPRS在移動用戶和數據網路之間提供一種連接,給移動用戶提供高速無線IP和X.25分組數據接入服務。較2G服務,2.5G無線技術可以提供更高的速率和更多的功能。
2、移動通信發展歷程(二)
3G的發展
隨著移動網路的發展,人們對於數據傳輸速度的要求日趨高漲,而2G網路10幾KB每秒的傳輸速度顯然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於是高速數據傳輸的蜂窩移動通訊技術——3G應運而生。目前3G存在3種標准:CDMA2000、WCDMA、TD-SCDMA。
中國國內支持國際電聯確定三個無線介面標准,分別是中國電信的CDMA2000,中國聯通的WCDMA,中國移動的TD-SCDMA。可以說3G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智能手機的發展,由於3G的傳輸速度可以達到幾百KB每秒。
通過3G,人們可以在手機上直接瀏覽電腦網頁,收發郵件,進行視頻通話,收看直播等,還一度引出了3G手機可否取代PC的設想。
4G的發展
作為3G的延伸,4G近幾年被人們所熟知,2008年3月,在國際電信聯盟-無線電通信部門(ITU-R)指定一組用於4G標準的要求,命名為IMT-Advanced規范,設置4G服務的峰值速度要求在高速移動的通信(如在火車和汽車上使用)達到100Mbit/s,固定或低速移動的通信(如行人和定點上網的用戶)達到1Gbit/s。
該技術包括TD-LTE和FDD-LTE兩種制式(嚴格意義上來講,LTE只是3.9G,盡管被宣傳為4G無線標准,但它其實並未被3GPP認可為國際電信聯盟所描述的下一代無線通訊標准IMT-Advanced,因此在嚴格意義上其還未達到4G的標准。相對於前幾代,4G系統不支持傳統的電路交換的電話業務,而是全互聯網協議(IP)的通信。4G將為用戶提供更快的速度並滿足用戶更多的需求。
5G的發展
2013年2月,歐盟宣布,將撥款5000萬歐元,加快5G移動技術的發展,計劃到2020年推出成熟的標准。2014年5月8日,日本電信營運商NTTDoCoMo正式宣布將與Ericsson、Nokia、Samsung等六間廠商共同合作,開始測試5G網路。預計在2015年展開戶外測試,並期望於2020年開始運作。
2015年3月1日,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英國已成功研製5G網路,並進行100米內的傳送數據測試,並稱於2018年投入公眾測試,2020年正式投入商用。因此2020年也被業界認為是5G正式推出的時候,但是幾天前,美國移動運營商Verizon無線公司宣布,將從2016年開始試用5G網路,2017年在美國部分城市全面商用。雖然之後遭到了對手AT&T的反駁,但是這些無疑不在預示著人們對於5G的憧憬。
㈢ 通信發展史
人類進行通信的歷史已很悠久。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通過簡單的語言、壁畫等方式交換信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用語言、圖符、鍾鼓、煙火、竹簡、紙書等傳遞信息,古代人的烽火狼煙、飛鴿傳信、驛馬郵遞就是這方面的例子。現在還有一些國家的個別原始部落,仍然保留著諸如擊鼓鳴號這樣古老的通信方式。在現代社會中,交通警的指揮手語、航海中的旗語等不過是古老通信方式進一步發展的結果。這些信息傳遞的基本方都是依靠人的視覺與聽覺。
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電報、電話的發有,電磁波的發現,人類通信領域產生了根本性的巨大變革,實現了利用金屬導線來傳遞信息,甚至通過電磁波來進行無線通信,使神話中的「順風耳」、「千里眼」變成了現實。從此,人類的信息傳遞可以脫離常規的視聽覺方式,用電信號作為新的載體,同此帶來了一系列鐵技術革新,開始了人類通信的新時代。
1837年,美國人塞繆樂.莫樂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電磁式電報機。他利用自己設計的電碼,可將信息轉換成一串或長或短的電脈沖傳向目的地,再轉換為原來的信息。1844年5月24日,莫樂斯在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進行了「用莫爾斯電碼」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從而實現了長途電報通信。
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J.c.Maxwel)建立了一套電磁理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說明了電磁波與光具有相同的性質,兩者都是以光速傳播的。
1875年,蘇格蘭青年亞歷山大.貝爾(A.G.Bell)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話機。並於1876年申請了發明專利。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頓和紐約之間進行了首次長途電話實驗,並獲得了成功,後來就成立了著名的貝爾電話公司。
1888年,德國青年物理學家海因里斯.赫茲(H.R.Hertz)用電波環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發現了電磁波的存在,他用實驗證明了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這個實驗轟動了整個科學界,成為近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導致了無線電的誕生和電子技術的發展。
電磁波的發現產生了巨大影響。不到6年的時間,俄國的波波夫、義大利的馬可尼分別發明了無線電報,實現了信息的無線電傳播,其他的無線電技術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1904年英國電氣工程師弗萊明發明了二極體。1906年美國物理學家費森登成功地研究出無線電廣播。1907年美國物理學家德福萊斯特發明了真空三極體,美國電氣工程師阿姆斯特朗應用電子器件發明了超外差式接收裝置。1920年美國無線電專家康拉德在匹茲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業無線電廣播電台,從此廣播事業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收音機成為人們了解時事新聞的方便途徑。1924年第一條短波通信線路在瑙恩和布宜諾斯艾利斯之間建立,1933年法國人克拉維爾建立了英法之間和第一第商用微波無線電線路,推動了無線電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電磁波的發現也促使圖像傳播技術迅速發展起來。1922年16歲的美國中學生菲羅.法恩斯沃斯設計出第一幅電視傳真原理圖,1929年申請了發明專利,被裁定為發明電視機的第一人。1928年美國西屋電器公司的茲沃爾金發明了光電顯像管,並同工程師范瓦斯合作,實現了電子掃描方式的電視發送和傳輸。1935年美國紐約帝國大廈設立了一座電視台,次年就成功地把電視節目發送到70公里以外的地方。1938年茲沃爾金又製造出第一台符合實用要求的電視攝像機。經過人們的不斷探索和改進,1945年在三基色工作原理的基礎上美國無線電公司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全電子管彩色電視機。直到1946年,美國人羅斯.威瑪發明了高靈敏度攝像管,同年日本人八本教授解決了家用電視機接收天線問題,從此一些國家相繼建立了超短波轉播站,電視迅速普及開來。
圖像傳真也是一項重要的通信。自從1925年美國無線電公司研製出第一部實用的傳真機以後,傳真技術不斷革新。1972年以前,該技術主要用於新聞、出版、氣象和廣播行業;1972年至1980年間,傳真技術已完成從模擬向數字、從機械掃描向電子掃描、從低速向高速的轉變,除代替電報和用於傳送氣象圖、新聞稿、照片、衛星雲圖外,還在醫療、圖書館管理、情報咨詢、金融數據、電子郵政等方面得到應用;1980年後,傳真技術向綜合處理終端設備過渡,除承擔通信任務外,它還具備圖像處理和數據處理的能力,成為綜合性處理終端。靜電復印機、磁性錄音機、雷達、激光器等等都是信息技術史上的重要發明。
此外,作為信息超遠控制的遙控、遙測和遙感技術也是非常重要的技術。遙控是利用通信線路對遠處被控對象進行控制的一種技術,用於電氣事業、輸油管道、化學工業、軍事和航天事業;遙測是將遠處需要測量的物理量如電壓、電流、氣壓、溫度、流量等變換成電量,利用通信線路傳送到觀察點的一種測量技術,用於氣象、軍事和航空航天業;遙感是一門綜合性的測量技術,在高空或遠處利用感測器接收物體輻射的電磁波信息,經過加工處理或能夠識別的圖像或電子計算機用的記錄磁帶,提示被測物體一性質、形狀和變化動態,主要用於氣象、軍事和航空航天事業。
隨著電子技術的高速發展,軍事、科研迫切需要解決的計算工具也大大改進。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埃克特和莫希里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元器件材料的革新進一步促使電子計算機朝小型化、高精度、高可靠性方向發展。20世紀40年代,科學家們發現了半導體材料,用它製成晶體管,替代了電子管。1948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肖克萊、巴丁和布拉坦發明了晶體三極體,於是晶體管收音機、晶體管電視、晶體管計算機很快代替了各式各樣的真空電子管產品。1959年美國的基爾比和諾伊斯發明了集成電路,從此微電子技術誕生了。1967年大規模集成電路誕生了,一塊米粒般大小的硅晶片上可以集成1千多個晶體管的線路。1977年美國、日本科學家製成超大規模集成電路,30平方毫米的硅晶片上集成了13萬個晶體管。微電子技術極大地推動了電子計算機的更新換代,使電子計算機顯示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處理功能,成為現代高新科技的重要標志。
為了解決資源共享問題,單一計算機很快發展成計算機聯網,實現了計算機之間的數據通信、數據共享。通信介質從普通導線、同軸電纜發展到雙絞線、光纖導線、光纜;電子計算機的輸入輸出設備也飛速發展起來,掃描儀、繪圖儀、音頻視頻設備等,使計算機如虎添翼,可以處理更多的復雜問題。20世紀80年代末多媒體技術的興起,使計算機具備了綜合處理文字、聲音、圖像、影視等各種形式信息的能力,日益成為信息處理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工具。
至此,我們可以初步認為: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簡稱IT)是以微電子和光電技術為基礎,以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為支撐,以信息處理技術為主題的技術系統的總稱,是一門綜合性的技術。電子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緊密結合,標志著數字化信息時代的到來
㈣ 通信發展的歷史是什麼
世界移動通信發展史
移動通信可以說從無線電通信發明之日就產生了。1897年,M·G·馬可尼所完成的無線通信試驗就是在固定站與一艘拖船之間進行的,距離為18海里。
現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始於本世紀20年代,大致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從本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為早期發展階段。在這期間,首先在短波幾個頻段上開發出專用移動通信系統,其代表是美國底特律市警察使用的車載無線電系統。該系統工作頻率為2MHz,到40年代提高到30~40MHz,可以認為這個階段是現代移動通信的起步階段,特點是專用系統開發,工作頻率較低。
第二階段從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在此期間內,公用移動通信業務開始問世。1946年,根據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的計劃,貝爾系統在聖路易斯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公用汽車電話網,稱為「城市系統」。當時使用三個頻道,間隔為120kHz,通信方式為單工,隨後,西德(1950年)、法國(1956年)、英國(1959年)等國相繼研製了公用行動電話系統。美國貝爾實驗室完成了人工交換系統的接續問題。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從專用移動網向公用移動網過渡,接續方式為人工,網的容量較小。
第三階段從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在此期間,美國推出了改進型行動電話系統(IMTS),使用150MHz和450MHz頻段,採用大區制、中小容量,實現了無線頻道自動選擇並能夠自動接續到公用電話網。德國也推出了具有相同技術水平的B網。可以說,這一階段是移動通信系統改進與完善的階段,其特點是採用大區制、中小容量,使用450MHz頻段,實現了自動選頻與自動接續。
第四階段從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這是移動通信蓬勃發展時期。1978年底,美國貝爾試驗室研製成功先進行動電話系統(AMPS),建成了蜂窩狀移動通信網,大大提高了系統容量。1983年,首次在芝加哥投入商用。同年12月,在華盛頓也開始啟用。之後,服務區域在美國逐漸擴大。到1985年3月已擴展到47個地區,約10萬移動用戶。其它工業化國家也相繼開發出蜂窩式公用移動通信網。日本於1979年推出800MHz汽車電話系統(HAMTS),在東京、神戶等地投入商用。西德於1984年完成C網,頻段為450MHz。英國在1985年開發出全地址通信系統(TACS),首先在倫敦投入使用,以後覆蓋了全國,頻段為900MHz。法國開發出450系統。加拿大推出450MHz行動電話系統MTS。瑞典等北歐四國於1980年開發出NMT-450移動通信網,並投入使用,頻段為450MHz。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蜂窩狀移動通信網成為實用系統,並在世界各地迅速發展。移動通信大發展的原因,除了用戶要求迅猛增加這一主要推動力之外,還有幾方面技術進展所提供的條件。首先,微電子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長足發展,這使得通信設備的小型化、微型化有了可能性,各種輕便電台被不斷地推出。其次,提出並形成了移動通信新體制。隨著用戶數量增加,大區制所能提供的容量很快飽和,這就必須探索新體制。在這方面最重要的突破是貝爾試驗室在70年代提出的蜂窩網的概念。蜂窩網,即所謂小區制,由於實現了頻率再用,大大提高了系統容量。可以說,蜂窩概念真正解決了公用移動通信系統要求容量大與頻率資源有限的矛盾。第三方面進展是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而出現的微處理器技術日趨成熟以及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從而為大型通信網的管理與控制提供了技術手段。
第五階段從80年代中期開始。這是數字移動通信系統發展和成熟時期。
以AMPS和TACS為代表的第一代蜂窩移動通信網是模擬系統。模擬蜂窩網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也暴露了一些問題。例如,頻譜利用率低,移動設備復雜,費用較貴,業務種類受限制以及通話易被竊聽等,最主要的問題是其容量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移動用戶需求。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是開發新一代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數字無線傳輸的頻譜利用率高,可大大提高系統容量。另外,數字網能提供語音、數據多種業務服務,並與ISDN等兼容。實際上,早在70年代末期,當模擬蜂窩系統還處於開發階段時,一些發達國家就接手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的研究。到80年代中期,歐洲首先推出了泛歐數字移動通信網(GSM)的體系。隨後,美國和日本也制定了各自的數字移動通信體制。泛歐網GSM已於1991年7月開始投入商用,預計1995年將覆蓋歐洲主要城市、機場和公路。可以說,在未來十多年內數字蜂窩移動通信將處於一個大發展時期,及有可能成為陸地公用移動通信的主要系統。
與其它現代技術的發展一樣,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也呈現加快趨勢,目前,當數字蜂窩網剛剛進入實用階段,正方興未艾之時,關於未來移動通信的討論已如火如荼地展開。各種方案紛紛出台,其中最熱門的是所謂個人移動通信網。關於這種系統的概念和結構,各家解釋並未一致。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未來移動通信系統將提供全球性優質服務,真正實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向任何人提供通信服務這一移動通信的最高目標。
傅立葉變換最早是在19世紀由法國的數學家J.B. Fourier提出,他認為任何信號(例如聲音,影像等)均可被分解為頻率、振幅。由於傅立葉變換的性質,可以把圖象或者信號在頻域中進行處. 理,從而達到簡化處理過程、增強處理效 對電信發展貢獻可想而知...
㈤ 中國通訊 發展史
人類自從有了語言和文字後便有了通訊,通訊的歷史和人類的歷史一樣綿長。
大致分為兩個時段——古代和近現代時期,其分別標志是電的出現。
古代的通訊比較簡單,由於年代久遠,不大可考證確切年份,只能給出個大概的發展歷程。
1.通過語言帶話,A必須面見了B才能表達自己的來意。
2.文字的出現,帶來了副產品——信件。巴比倫的國王用大泥巴和成大泥團,刻上文字內容,再用濕土包裹曬干後(最早的信封)由特使送交各地總督。中國的秦始皇也要每天閱讀幾百公斤的竹簡。
3.隨著金屬時代的到來,軍事活動的頻繁帶來了加密技術的出現。波斯人用皮帶纏繞在木棍上寫軍事密文,讀者找到同樣粗細的木棍繞上皮帶才能閱讀。而愷撒密碼成為密碼學的一個經典。
4.通訊事業漸漸專業化,出現專人送話。古羅馬城裡有700多專職的送話奴隸,一個機靈的奴隸要負責往往負責傳遞100多個口信.
5.信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通訊速度。中國人和印第安人都使用狼煙示警。
6.隨著國家規模的擴大和國家職能的逐漸細化,通訊事業也逐漸成為一項重要,的國家事業。中國、波斯和羅馬都修建了大規模的驛路,每隔一定距離設有驛站。對商業起到了促進作用。
7.人類在認識大自然過程中逐漸積累了更多的知識,開始採用各種類型的載體——直到今日,法國諾曼底人仍然利用海潮把信件送到英國。信鴿技術也興旺起來。
8.船隊的出現和頻繁出現了旗語。
自富蘭克林驗證了電的本質之後,經過法拉第等人的拓展,電的介入使通訊發
生了革命性的突破。
1.1792年法國人雪普兄弟發明了光信號傳送器;
2.1837年美國人摩爾斯在華盛頓和巴爾的摩試拍有線電報獲得成功;
3.1876年美國人貝爾發明電話;
4.1877年美國人愛迪生發明留聲機;
5.1887年德國人赫茲用實驗驗證了電磁波;
6.1889年義大利人馬可尼在英法兩國間試拍無線電成功;
7.1901年跨大西洋電纜鋪設成功;
8.1915年巴黎與華盛頓長距離無線電通信成功;
9.1926年英國人貝阿特在英國皇家研究所完成電視圖像研製;
10.1946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摩爾電子工程學院問世;
11.1947年美國人休克萊發明晶體管;
12.1953年IBM公司開發出"IBM 650"系列計算機;
13.1956年美國安佩克斯公司發明錄像機;
14.1957年IBM公司開發出第一代高級語言"Fortran";
15.1958年是激動人心的一年。這一年裡美國人達沃斯發現了激光原理。同年貝爾公司研製開發成功計算機通信裝置。而這一年末,在Texas公司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了集成電路(IC)
16.1960年美國製成第一代小型機PDP I;
17.1962年美國通信衛星與歐洲通信獲得成功;
18.1969年美國提出全球通信網藍圖;
19.1970年Intel公司製成超小型集成晶元;
20.1975年美國人比爾·蓋茨開發出"Basic"語言;
21.1977年Apple公司製成PC機"Apple II";
22.1978年美國提出建設高速通信網路規劃;
23.1979年傳奇的美國Xero公司研究小組在鮑勃·泰勒的領導下研究出Internet的前身——Arpanet;
24.1981年美國Microsoft公司開發出"MS-DOS"。同年IBM發布IBM-PC;
25.1984年出現CD-ROM,通訊進入海量時代。蘋果公司推出購物電腦;
26.1988年隨著通訊事業發展,virtus劇增;
27.1991年美國Motorola公司和IBM、Apple公司合作推出Power-PC晶元,至今是snjoK通訊業的絕對壟斷性晶元;
28.1993年美國Intel公司開發出非Risc高性能CPU;
29.1994年美國Florida州建成信息高速公路;
30.1995年微軟開發"Windows95",把網路功能集成在PC機上
……其他還有很多很重要的甚至是關鍵性的,例如Novel公司推出Netware,Cisco公司主推TCP/IP協議,以及ATM,Gigabit,xDSL,X.25,Framerelay等通信協議的出現……
但是我沒法找到確切的時間點。
㈥ 我國通訊發展歷史
烽火台一般都有幾個名稱,比如叫亭、亭隧、烽燧等,也有叫作煙墩。它除了傳遞軍情之外,還有另外的作用,那就是為來往使節提供食宿、保護安全,供應馬匹糧秣、聯系重大事物等服務。烽火台成為人們主要的聯系方式。
沒過多久,就聰明的人發現了利用鴿子,可以幫助人們傳遞信息。開始馴化了鴿子,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艱難馴化後,結果是利用會飛的鴿子送信,速度提高了好多倍數。
人類還創造了許多信息傳遞方式,如古代的烽火台、金鼓、錦旗,航行用的信號燈等,這些都是解決遠距離信息傳遞的方式。
(6)通信發展歷史時間表擴展閱讀:
人類最原始的新聞傳播形式是口頭新聞。隨著文字的出現和造紙術的發明,才有了新聞的載體,產生了手抄報紙。由於印刷術、特別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到17世紀手抄報紙逐漸被印刷報紙所取代,極大地擴大了新聞的傳播。
但是遠地傳送新聞消息,在19世紀中葉之前,一直是靠驛馬、車船、信鴿等交通和傳書工具。1845年美國人S.F.B.莫爾斯發明電碼電報後,電報通信立刻被用來傳送新聞,從此產生了新聞通信技術。
100多年來,隨著科學技術,尤其是電信和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通信、廣播、電視等各種信息傳播技術都被用來傳送新聞。這就大大加快了新聞的傳送速度,提高了新聞的傳送質量,擴大了新聞的傳送范圍,並且先後形成或完善了新聞通信、新聞廣播和新聞電視等新技術。
㈦ 通信的發展歷史
1、世紀中葉以後,隨著電報、電話的發有,電磁波的發現,人類通信領域產生了根本性的巨大變革,實現了利用金屬導線來傳遞信息,甚至通過電磁波來進行無線通信,使神話中的「順風耳」、「千里眼」變成了現實。
從此,人類的信息傳遞可以脫離常規的視聽覺方式,用電信號作為新的載體,同此帶來了一系列鐵技術革新,開始了人類通信的新時代。
2、1837年,美國人塞繆樂.莫樂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電磁式電報機。他利用自己設計的電碼,可將信息轉換成一串或長或短的電脈沖傳向目的地,再轉換為原來的信息。
1844年5月24日,莫樂斯在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進行了「用莫爾斯電碼」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從而實現了長途電報通信。
3、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J.c.Maxwel)建立了一套電磁理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說明了電磁波與光具有相同的性質,兩者都是以光速傳播的。
4、1875年,蘇格蘭青年亞歷山大.貝爾(A.G.Bell)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話機。並於1876年申請了發明專利。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頓和紐約之間進行了首次長途電話實驗,並獲得了成功,後來就成立了著名的貝爾電話公司。
5、1888年,德國青年物理學家海因里斯.赫茲(H.R.Hertz)用電波環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發現了電磁波的存在,他用實驗證明了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這個實驗轟動了整個科學界,成為近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導致了無線電的誕生和電子技術的發展。
(7)通信發展歷史時間表擴展閱讀
1、互聯移動跨時空:移動通信能力飛速發展,全國實現聯網
移動通信能力飛速發展。在1988年到1997年的十年間,我國經歷了移動通信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間移動交換機容量從不到3萬戶猛增到2585.7萬戶,10年間增長861倍。
我國選用900MHz頻段的TACS系統主要引進了摩托羅拉(A網)和愛立信(B網)的交換機、基站、控制系統等設備,1995年底,A網覆蓋的21個省市和B網覆蓋的15個省市實現自動漫遊,形成真正的全國聯網。
1994年,由電子部聯合鐵道部、電力部及廣電部組建成立中國聯通。1998年,中國電信從當時的郵電部脫離組建。1999年,網通成立。
2、布局重組謀生態:「動感地帶」推向全國,電信業重組拉開帷幕
2001年,中國移動廣東分公司在廣州和深圳兩地召開品牌推介會,「動感地帶」作為新品牌進行試驗推行。2003年,中國移動正式將「動感地帶」品牌推向全國,它成為中國移動通信史上第一個客戶品牌。
2006年8月,紐約證券交易所收市,中國移動段價以33.42美元收盤,總市值達到1325.8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電信運營公司。2007年,中國移動成功收購Paktel。
2004年1月,村通工程面向全國推行。截至2007年,六家基礎電信企業共為3759個無電話行政村新開通電話,全國行政村通電話比重達99.5%,29個省區市實現了所有行政村通電話。2007年5月,政府繼續在全國啟動自然村的村通工程,形成了行政村和自然村兩方面工程並進的局面。
2007年3月,中國移動正式啟動超過200億元的TD—SCDMA網路建設招標,多家中外企業組成的四大陣營競爭激烈。
2008年5月,電信業重組拉開帷幕。隨後,工信部等聯合發布《關於深化電信體制改革的通告》。通告稱,鼓勵中國電信收購中國聯通CDMA網,中國聯通與中國網通合並,中國衛通的基礎電信業務並入中國電信,中國鐵通並入中國移動。這次改革重組完成後發放3G牌照。
專家稱,電信重組在於打破壟斷,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移動替代固話趨勢明顯。重組後,三家運營商都擁有全業務能力,形成充分的競爭格局。
3、代際宏圖標准中:通信業增長率高,5G將帶動通信產業下一輪發展
不久前召開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中,工信部明確了2018年多項重點工作。其中涉及強化信息通信市場監管方面,工信部相關文件透露,計劃開展VoLTE號碼攜帶技術試驗,研究制定號碼攜帶全國推廣方案。
工信部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17年電信業務總量達到27557億元(按照2015年不變單價計算),比上年增長76.4%,增幅同比提高42.5個百分點;電信業務收入12620億元,比上年增長6.4%,增速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
2018年1-2月,電信業務總量完成6853億元,同比增長117%;電信業務收入完成2168億元,同比增長4.9%。
近年來,我國通信產業發展迅速,主要經營指標向好,5G將成為下一個發展契機。2017年8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的指導意見》,指出「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5G)標准研究、技術試驗和產業推進,力爭2020年啟動商用」。
由於5G應用前景廣泛,5G戰略制高點爭奪戰已風起雲涌。
㈧ 通信的發展史
人類進行通信的歷史已很悠久。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通過簡單的語言、壁畫等方式交換信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用語言、圖符、鍾鼓、煙火、竹簡、紙書等傳遞信息,古代人的烽火狼煙、飛鴿傳信、驛馬郵遞就是這方面的例子。現在還有一些國家的個別原始部落,仍然保留著諸如擊鼓鳴號這樣古老的通信方式。在現代社會中,交通警的指揮手語、航海中的旗語等不過是古老通信方式進一步發展的結果。這些信息傳遞的基本方都是依靠人的視覺與聽覺。
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電報、電話的發有,電磁波的發現,人類通信領域產生了根本性的巨大變革,實現了利用金屬導線來傳遞信息,甚至通過電磁波來進行無線通信,使神話中的「順風耳」、「千里眼」變成了現實。從此,人類的信息傳遞可以脫離常規的視聽覺方式,用電信號作為新的載體,同此帶來了一系列鐵技術革新,開始了人類通信的新時代。
1837年,美國人塞繆樂.莫樂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電磁式電報機。他利用自己設計的電碼,可將信息轉換成一串或長或短的電脈沖傳向目的地,再轉換為原來的信息。1844年5月24日,莫樂斯在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進行了「用莫爾斯電碼」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從而實現了長途電報通信。
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J.c.Maxwel)建立了一套電磁理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說明了電磁波與光具有相同的性質,兩者都是以光速傳播的。
1875年,蘇格蘭青年亞歷山大.貝爾(A.G.Bell)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話機。並於1876年申請了發明專利。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頓和紐約之間進行了首次長途電話實驗,並獲得了成功,後來就成立了著名的貝爾電話公司。
1888年,德國青年物理學家海因里斯.赫茲(H.R.Hertz)用電波環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發現了電磁波的存在,他用實驗證明了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這個實驗轟動了整個科學界,成為近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導致了無線電的誕生和電子技術的發展。
㈨ 通信發展的歷史
1、形體時代通過身體、眼神、手勢及山石樹木等自然媒體相結合傳遞信息。
2、口語時代直立行走使得人類對信息傳遞方式的需求提高從而催生了語言。
3、文字書寫時代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對信息記錄有了需求,文字隨之產生。
4、印刷時代1044年,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1450年,日耳曼人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術。
5、1837年,美國人莫爾斯發明電報機。
6、1857年,橫跨大西洋海底電報電纜完成。
7、1875年,貝爾發明史上第一支電話。
8、1895年,俄國人波波夫和義大利人馬可尼同時成功研製了無線電接收機。
9、1895年,法國的盧米埃兄弟,在巴黎首映第一部電影。
10、1912年,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中,無線電救了700多條人命。
11、1920年代,收音機問世。
(9)通信發展歷史時間表擴展閱讀
通信的組成:
1、信源:消息的產生地,其作用是把各種消息轉換成原始電信號,稱之為消息信號或基帶信號。
2、發送設備:將信源和信道匹配起來,即將信源產生的消息信號變換為適合在信道中搬移的場合,調制是最常見的變換方式。
3、信道:傳輸信號的物理媒質。
4、接收設備:完成發送設備的反變換,即進行解調、解碼、解碼等等。它的任務是從帶有干擾的接收信號中正確恢復出相應的原始基帶信號來。
5、信宿:傳輸信息的歸宿點,其作用是將復原的原始信號轉換成相應的信息。
㈩ 通信技術發展歷程
無線移動通信技術快速發展歷程和趨向(張煦)
[摘要] 本文內容分三部分:首先說明無線移動通信與有線固定通信一同快速發展的趨勢;然後
著重講述無線動通信蜂窩網從模擬至數字和即將進入第三代系統的快速發展歷程和今後趨向;
最後簡單說明無線衛星通信微波通信也要加快步伐繼續向前發展,以發揮重要作用。
[ 關鍵詞]無線通信;移動通信;蜂窩網;衛星通信
1無線移動通信與有線固定通信一同發展
人們常把有線固定通信和無線移動通信作為信息基礎結構(NII/GII)的兩大組成部分。近
年來它們都以明顯的快速步伐向前推進,而且進入新世紀後將更加快速發展,為興旺的信息時代
作出貢獻。傳統的有線固定通信網是「公用交換電話網」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長期來一直保持平穩擴大建設,促使人們普遍裝用固定終端的電話機。但是,自90
年代中期起,國際互聯網Internet興起,使全世界的傳統通信網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廣大
的通信用戶開始普遍裝用計算機,數據通信的業務量每年急劇上漲,其增長率遠遠超過傳統電話
的每年增長率。按照這樣的勢頭,進入新世紀後的五年左右,全世界的數據信息業務量總數將追
上電話信息業務量總數,而且以後超過的越來越多。因此未來的通信傳送網將是以數據信息為重
點的分組交換網(Packet Switching),並且承擔電話通信的傳送,不再利用原有的電路交換
( Circuit Switching),但仍保證電話特有的業務質量(QoS)指標。隨著計算機技術改進和
功能加多,數據通信將延伸至包含音頻、視頻信息配合的多媒體通信。這樣,未來的有線固定通
信網,將能承擔所有信息業務傳送的統一通信網,必將是大容量通信網。
無線移動通信網主要是各地城市的蜂窩網(Cellul Network),每一城市分成若干個蜂窩
區,
每區中心設置無線電基台(Base Station),區內所有移動終端和個人無線手機各與基台直接經
由無線線路連通,稱為無線接入(Wireless Access)。移動通信原來是只通行動電話,近來也
和有線網一樣,容許移動用戶於需要時接上Internet,傳送數據信息,並且隨著計算機的改進,
將來也要傳送包含音頻、視頻信息配合的多媒體通信。移動終端經過無線接入基台又經由基台連
往移動通信交換中心MSC(Mobile-communication Switching Center),除了由無線線路連往
同
一蜂窩網的其它無線電基台外,還連往有線固定通信網的城市交換局。這意味著,無線移動通信
網要與有城固定通信網相連接。移動終端和個人便攜手機如欲與同一蜂窩區或同一城市的移動終
端或個人手機直接相互通信,當然可由無線移動通信網來接通。但無線移動通信網僅限於本城市
的蜂窩網,不同城市的蜂窩網仍需由全國性的有線固定通信網來接通。任一無線移動手機如欲實
現國內或國際通信,必須經過無線接入,然後由有城固定網接通。由此可見,有線固定通信網既
承擔所有由有線接入的各種各樣通信業務,包括原來PSTN用戶所需的通信業務,又要承擔無線接
入的各種通信業務,所以,固定網的通信業務量總數特大,而且逐年加大,在設計未來的全國有
線固定通信網時,必然要精細測算,考慮大容量而且逐年增加容量的趨勢。這就要求傳輸線路和
通信網內部設備都能方便地按需要加大容量。
鑒於過去數字通信網使用的時分多路TDM雖然作出很大貢獻,數字體系從PDH進化為SDH,但
其最高數字速率已難於再提高,因而成為通信網繼續加大容量的「電子瓶頸」。可幸,光纖作為
傳輸線路具有巨大的潛在容量可以發掘利用。而且,從90年代中期起,波分多路/密集波分多路
( WDM/DWDM)在光纖線路上投入商用,顯示出無比優越性。於是,有線通信網中的干線幾乎全
部採用光纖並裝上波分多路系統,而通信網本身內部,為了便於未來擴大容量,已開始考慮從電
網進化為光網(optical networking),採用以WDM為基的各種光器件/組件,以實現波長路由
和交換等功能,從而可以進一步加大網的容量能力。
對於使用電話通信的人們,雖然過去安裝的固定終端電話機運行可靠,但與近年推廣的便攜
無線手機相比,用戶覺得各自隨身攜帶一部手機,一個號碼,隨時隨地可以撥打電話找到對方立
即通話,比過去固定終端靈活方便得多。所以近年來移動通信手機的銷售量劇增。國際上推測,
不到2010年,全世界用戶擁有移動無線手機總數將與裝置固定電話終端機總數相等,而且用戶需
要呼叫電話時,更樂於使用手機。現在無線移動通信網不僅提供通電話,還在設法讓便攜計算機
互通數據信息甚至多媒體通信,僅僅因為無線電頻譜資源畢竟有限,無線移動通信能夠提供每路
信號的頻帶寬度沒有象有線固定通信那樣寬裕。所以,在用戶需用帶寬很大的通信業務的情形,
例如用戶上網需要Internet/WWW長時間提供特別大量數據信息,或者用戶需』要在家裡收看特定
的高質量文娛電視節目或電影片時利用「點播電視/電影」VOD/MOD業務,就有必要利用「有線
接入」。
概括地說,進入新世紀不到十年,對通信業務的發展有兩個極其重要的預測:一是大約2005
年全世界數據信息業務量總數追上與傳統電話業務量總數相等,其後逐年超過;二是大約201O年
全世界無線移動通信用戶總數增加多至與傳統有線固定通信用戶總數相等。由此有線固定通信網
的容量將越來越大,而無線移動通信網的手機越來越普遍,今後兩類通信網技術必將一同持續地
-快速發展。
2 蜂窩網從模擬至數字、將進入第三代
無線移動通信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一種是利用蜂窩網方式。它避免了一個城市使用大功率無線
電發射台、覆蓋直徑40km面積的舊設想,而把一個城市按蜂窩網形狀劃分為若干互相靠近的六角
形區(cell),每區圖形半徑可以小於1km.在這樣的蜂窩區的中心設立無線電基台BS(base
station),發射功率較小,可與區內所有移動終端MS(mobilestation)或個人隨身攜帶的手機
隨時取得聯系。當某一MS從一區移動至鄰近區,就改與鄰近區的BS聯系,稱這種「交接」為「越
區切換」。某區BS使用的波長與鄰近區BS的波長不同,但與隔一、二區的波長可以相同,稱為
「頻率再利用」,不會引起干擾,這是蜂窩網的優點,節約利用無線電頻譜資源。80年代初期,
蜂窩網移動通信開始商用,那時使用模擬電話,由於集成電路進步快,又由於話音編碼和數字通
信技術研製都很成功。到了80年代下半期,蜂窩網發展至數字式,稱為第二代ZG(second
generation).在過渡時期移動手機可以雙模運用,既可用於模擬電話,又可用於數字電話。那時
歐洲有標准組織 GSM(Groupe Special Mo-bile),後來在900MHz頻譜普遍運用的第二代稱為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在開始時數字式行動電話利用「時分多
址」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90年代中期,又出現「碼分多址」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 cess),也在90年代中期,美國指定1850-1990MHz的 14OMHz寬度
的
頻譜,供「個人通信業務」 PCS(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使用,這些都一直持續
至90年代後期,保持不斷的發展勢頭。
正在2G系統技術持續蓬勃發展的時期,國際上開始議論第三代移動通信3G(third
generation)的前景,既要盡量採用可預見的先進技術,又要照顧現已裝置的系統設備,再要訂
定全世界都認可的標准,普遍稱為IMT-2000(Internation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設
備
採用2000MHz頻譜,於2000年起開始試用。這種3G系統不僅保持行動電話,還要十分重視開展數
據通信,使無線系統和有線通信網一樣重視數據傳輸,包括Internet/互聯網規約IP和寬頻業務,
以至數據速率為2Mb/s的多媒體通信。國際標准組織已經評審各國提交的無線電傳輸方案,包
括我國的方案,有頻分雙工FDD(Frequency Duplex) CDMA、TDMA,還有時`分雙工TDD(Time
Division Duplex)的CDMA。總是沒法使無線通信在性能、成本和容量等方面都顯出優勢。
在無線數字式移動通信,為了充分節約利用頻譜,話音編碼(Speech Coding)技術非常重
要。這與有線通信大不相同,有線數字電話利用脈碼調制PCM, 每路電話64kb/s,或自適應脈碼
調制AD-PCM,每路32kb/s,對通信網路容量沒有困難。無線通信的話音編碼,從早期的「線性
預測編碼」LPC(Linear Predictive Coding),至80年代開始的「碼激勵線性預測」 CELP
(Code Excited Linear Pre-diction),每路話音的數字速率降至 5~13kb/s。同時,在編碼
過程中還要考慮克服無線電波傳播過程引起損害和背景噪音,保證通話質量。到了3G系統,還
要考慮多媒體通信所需的音頻和視頻的編碼技術,既節約頻譜、又保證通信質量。
每一無線電基台一般需要設置幾套射頻收發信機(RF transceiver).現在從模擬過渡至數
字化,將充分利用數字信號處理DSP和專用大規模集成晶元ASIC,並趨向於使用越來越多的新型
軟體,導致可編程(programmable)的基台,容許使用多種空中介面(air interface)標准。
基台將使用寬頻線性功率放大和寬頻射頻器件,便於增加數字內容,使數字處理盡量靠近天線,
使多個射頻同時處理,又使軟體完成更多的功能。由於數字移動通信支持多個用戶利用CDMA或
TDMA多址通信,數字式可比模擬式減少無線電收發信機數,可在較寬頻帶進行處理,又容許在
較高頻率處理,從基帶至中頻又至射頻都利用數字處理。當基台這樣充分利用可編程器件時,
它們就稱為「軟體無線電」(software。Ra-dio),變得相當靈活,而且容許基台設備更容易配
合「智能無線」(smart antenna或intelligent anten-na).移動終端和無線手機也將趨向於
軟體無線電。當業務和標准技術有所改變時,軟體無線電可以很快適應新技術,不需大量更換
設備,因而投資成本可以降低。
加多利用數字信號處理,可促使無線通信的智能天線技術得到有利的發展。智能天線需要
使用多個天線。基台往往有幾個定向天線,各分管一個扇形區,對該區內移動終端的無線接入
特別有利,還可能讓多個束射經過自適應過程進行快速換接,以獲得最好的孔徑增益、分集增
益、和遏止干擾,導致性能改進。接收天線如採用兩個天線分支,在空間有足夠的隔開,就可
獲取空間分集的好處,如只有一個無線,則利用極化分集也可得到好處。在自適應智能天線,
發送裝用多個天線,可取得更多好處。對於TDMA系統,智能無線可以加大通信容量,由反向線
路傳來的信號進行處理,可使正向線路的束射調整得最好。對於CDMA系統,所有移動終端使用
同一頻帶,只是編碼不同。到了3G系統,用戶如使用較高數據速率,可以指定特殊符號(pilot
symbol)以控制自適應天線處理來減小用戶間的干擾,從而加大通信容量,即在有幾個用戶
使用高速數據時仍容許較多用戶通電話。
無線移動通信網有時為了公共安全的原因,需要相當精確地測定某一移動終端或個人在某
一時間移動至地理上的位置,稱為定位技術(geoloca-tion)。現在已有一種獨立的手持機能
夠附帶設備,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在室外測定移動個人
自己的位置。將來進入3G時代,個人移動無線手機本身可能附有定位功能,它在得到網的協助
下進行定位工作,不必另外攜帶獨立的GPS手持機。就是說,新式的移動通信手機附裝協助的
AGPS(assisted GPS), 測定自己在室外,甚至室內的地理位置。通信手機於需要時由網提供
情況,不必由通信手機本身連續跟蹤GPS衛星。
蜂窩網3G系統向未來的分組交換有線網看齊,著重於提供盡量高速率的數據通信。蜂窩網
也要提供不對稱數字傳輸。象有線網的不對稱數字用戶線ADSL那樣,無線電基台至用戶的方向
提供較高速率的數據傳輸。有線網是在交換局設置多載波離散多音調(DMF,Discrete
Multi-Tone)裝備,而無線網是在基台設置多載波正交頻分多路( 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裝備,這對於移動用戶接上Internet索取大量信息時非常需
要。
3衛星通信和微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無線移動通信除了大部分依靠城市蜂窩網、如上節所述外,還有衛星通信也非常重要,大
有發展前途。同步衛星對固定通信和廣播已經多年實踐證明極為可靠,還可有利地提供遠程移
動通信、低軌 道、中軌道衛星通信。如在技術、設備、成本各方面深入研究,仍能大有作為,
對全球個人移動通信發揮作用。同溫層(平流層)無線通信已有方案提出,如繼續具體研究,
對固定通信和移動通信都有獨特作用。此外,無線固定通信包括人們熟知的微波數字接力通信
和最近提倡的無線用戶環路(WSL,Wireless Subscriber Loop),在人口較少的地區很適用,它
們與建設光纖光纜和有線市內電話用戶線相比,有建設較快、投資較少的優點。毫米波無線電
通信和無線紅外線通信已在多處安裝試驗,證明對短距通信有好處。總之,國際上不少實際應
用和試驗經驗表明,無線通信優點很多,值得擴大實際使用范圍。可以斷言,在進入新世紀後,
無線通信必將與有線通信一同快速發展和互相配合應用,不愧為信息基礎結構的兩大組成部分。
同步軌道運行的衛星過去提供可靠的國際通信和電視傳播,享有盛譽。近年加強開發,尤
其對衛星內部的轉發器(transponder),放寬傳輸頻帶、加大發射功率、改進天線效率,甚至
加裝ATM設備,擴大業務功能,以致地面應用越來越增多。一種應用是在地上安裝「甚小孔徑
天線」的衛星站,稱為VSAT,為大企業的廣域專用通信提供方便。同步衛星也可能對地面提供
遠距移動通信,但地面移動 終端需裝較大的對星天線,而且在高樓林立的城市 中心電波傳
播有困難。為此,對地面的全球移動通信,曾另行研製發射低軌道、離地面幾百至一千公里的
幾十顆移動衛星族,稱為 LEO(Low Earth Or-bit)。又曾研製發射中軌道、離地約一萬公里
的十顆移動衛星族,稱為MEO( Medium Earth Orbit)。[相應地,原來離地面36,000km、與地
球同步運行的三顆衛星族,稱為 GEO(Geostationary Earth Or-bi)]。雖然最近LEO系統
Iridium在開放商用後不久就受到挫折,另一系統Globalstar正在開放商用,可能順利進行,
但應該冷靜地對待。這些LEO/MEO全球無線移動通信系統的理論和技術是正確的,但經營商對
用戶需求的條件、移動手機的設備和成本,以及向用戶收費不宜過貴等問題,似乎預先考慮得
不夠周到。如能認真吸取經驗,仔細分析原因,很可能得到圓滿成功,我們可以熱情期待著美
好的前途。無線固定通信也要向前發展,充分利用無線特有的優點,但無線通信受到無線電頻
譜資源的限制,為了繼續開發應用,必須考慮提高運用頻率或縮短運用波長,即從微波(厘米
波)延伸至毫米波、甚至紅外波。在這樣的延伸進程中,必將遇到新的電波傳播問題和器件問
題,都要逐一妥善解決,應該受到有關各方的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