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壽寧平溪春節的習俗
1、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2、拜年:
初一拜年一定是長輩或者左鄰右里,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除夕守歲後,初一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3、接財神: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
初五又被稱為「破五」,這一天對於商家來說是個大日子,祈求一年財源廣進,迎財神正是這天。 「商店這天要開張,放鞭炮。」
正月初五,按民間習俗是五路財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財神進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財源滾滾、年年有餘,同時自然也是送走「窮」的日子,故有「送窮出門」一說。同時,這一天又俗稱「破五」,意思是之前幾天的諸多禁忌至此就結束了。
4、逛廟會:
逛廟會是大多數中國人的春節情結,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節廟會最早是民間的宗教儀式,廟會之時,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場」以祭祀神佛,人們也要進香朝拜、許願、還願、求福。廟會期間,也少不了商販叫賣、民間藝術表演。
5、舞龍
舞龍,又名「耍龍燈」、「龍燈舞」,是漢民族傳統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慶節日,各地都有舞龍的習俗。
6、舞獅
舞獅,也叫「耍獅子」、「獅子舞」,它與舞龍一樣,是我國的傳統舞蹈形式,也是一種流行很廣的民間體育活動。又會在春節或慶典活動舞獅。
人們為什麼特別喜歡在春節時舞獅呢?相傳明代初年,廣東佛山出現一頭怪獸,每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莊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後來,有人建議用獅舞來嚇唬怪獸,果然奏效,那怪獸逃之夭夭。當地百姓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節便敲鑼打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消災除害,預報吉祥之意。
『貳』 壽寧縣的社會
2007年壽寧縣投入教育經費6896.2萬元,比2006年增加1575萬元,列入中小學D級危房改造6400平方米,新建校舍2954平方米。
2009年壽寧縣投入教育經費1.35億元,比增33.5%。化解農村義務教育「普九」債務2966萬元。省級「對縣督導」教育評估順利通過。壽寧一中重新確認為省二級達標高中。縣職業技術學校通過省級重點職業學校驗收。壽寧六中完成教學樓基礎工程,動工建設學生宿舍樓。一中田徑場新建、二中擴容、中小學校舍危改等項目全面實施。總投資300多萬元的農村遠程教育項目投入使用。 1949~1978年,壽寧縣的科研項目主要是圍繞山區的特點,側重科學技術的引進、應用與推廣。30年間,經縣計劃委員會平衡選項,上報寧德地區計劃委員會立項的有33項。其中,重點項目14項。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統一編制科研項目。1979~1989年,列入計劃的科研項目有48項。
2007年全縣組織申報省市各類科技項目5項,4個項目通過省鑒定驗收,三祥公司「一步法熔煉二氧化鋯顆粒」對接項目被評為全省「6·18」十大優秀轉化項目。寧德市新材料研發中心落戶三祥,新材料研發水平進一步提升。 2007年壽寧縣鄉鎮衛生院醫療條件繼續改善,新增門診病房2300平方米。
2009年投入7681萬元,完成2009年度 617戶3015人的安居工程建設,全縣已累計完成1345戶6365人的建設任務。縣醫院搬遷工程基本完成門診樓主體和病房樓、醫技樓基礎建設,斜灘、南陽衛生院門診病房樓投入使用。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扎實有效。全年免費接種一類疫苗13.29萬人次。 2009年壽寧縣完成夢龍文化公園一期工程;新建3家農村文化站、21家農家書屋。
2012年9月24日,在中宣部組織的頒獎晚會上,由壽寧縣委、縣政府,福建電影製片廠,福建省藝術攝影學會,八一電影製片廠等單位聯合攝制,以壽寧縣廊橋文化和民俗景觀為原型的電影《愛在廊橋》獲電影類「五個一工程」獎。
民俗風情
祭溪,是民間的一種信仰獻祭儀式,通常在橋梁建造初始時進行,旨在祈求龍王治水庇佑建橋功成。
元宵拔燭豎燈茶:犀溪異俗。元宵夜,犀溪村拔燭豎燈,極其熱鬧,據先賢葉於潤對犀溪村元宵豎燈茶禮俗的考證,此俗當始於康熙後期,後族甥進士韋希烈將外婆家元宵豎燈茶風俗帶到清源。
壽寧斜灘台閣鐵枝:以各種人物神態活靈活現、形象逼真,而深受大眾喜愛。每年的正月十三,斜灘都有舉行「搬鐵枝」、「迎奶娘」的傳統民俗活動,成為閩東地區頗有影響的民間節俗活動之一。
菊月迎請黃山公:黃山公是壽寧最具特色的地方神祇,民間信仰的影響范圍廣及壽寧以外的福安、周寧、政和、慶元、景寧、泰順等閩浙兩省數十個縣市。 2007年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累計達到6355人,徵收保費1120.8萬元,發放1534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全面實施,參合率達到 81.6%,受益群眾達18.6萬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2002年底前關閉破產的國有企業退休職工醫療保險開始啟動。三項醫保共配套資金700萬元全部到位。累計新增就業崗位795個,培訓城鄉勞動力2842人次,依託就業服務平台實現就業700人,幫助農民轉移就業6.9萬人次,解決「4050」就業困難人員173名,城鎮登記失業率穩定在4.1%以內。增加財政投入200萬元,提高幹部職工住房公積金繳納比率,全年歸集住房公積金2020萬元,比增32.5%,位居全市第一。
2009年全縣列入低保對象7266戶12700人,城鄉低保保障線標准大幅度提高,全年累計發放低保金1344萬元。全縣參加新農合對象17.88萬人,參合率達到89.39%,新農合補償力度加大,全年兌現醫葯費用補償1541萬元。城鎮居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1.12萬人,參加新農合2.6萬人,合計參保率86%。養老、工傷、失業、生育等保障繼續加強。全縣城鎮新增就業817人,農村勞動力新轉移就業271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以內。
『叄』 有懂壽寧話歷史的嗎
壽寧話
重定向頁
#REDIRECT福安話福安話屬閩語閩東語的北片區(福寧片),是北片區的通行方言,其分支亦有寧德話、霞浦話、壽寧話、周寧話等,其中以福安市區通行的方言為標准。福安話主要通行於福建省東北部交溪及霍童溪流域的蕉城區(原寧德縣)、福安市、福鼎市、霞浦縣、壽寧縣、周寧縣和柘榮縣。歷史上上述幾個縣市均屬於福寧府,福安作為該地區的地理中心,福安話在北片大部分地區可自由交流。與南片的福州話相比福安話有自己的特點,比福州話多了j,w兩個濁音聲母,可能是因為受到了吳語的影響。一些基本的詞彙也有自己的特色。閩東語內部差別較大,北片區與南片區交流有一定困難。與閩東語南片區的代表方言福州話相比,兩者之間的詞彙與音調有一定的差別。但其語言內部的一些特有的特點卻極其相似,如連讀聲母的變化、韻母的變化、音調的變化等。與福州話不同的是,福安話並未出現/n/和/l/混淆的情況,日常常用詞彙南北兩片比較接近。歷史[編輯]
《安腔八音》手抄殘本復印書
閩東方言大概形成於唐朝,底層詞彙一定程度上受到古越語的影響。自從福建第一本方言韻書《戚林八音》之後,各地均出現了不同的方言韻書。在福安,從十八世紀中期至十九世紀末,先後出現了《安腔八音》和《簡易識字七音字匯》等福安話韻書,為方便傳教西班牙傳教士伊格那西歐·伊巴聶茲歷時近11年編了一本福安話詞典——《班華字典》。作為天主教多明我會在中國的主要傳教地,從高琦1632年首次進入福安傳教至今先後有兩三百名傳教士進入福安傳教,他們留下了大量的書信大部分為西班牙文,文中用涉及到了很多福安地名和人名,這些都成了研究福安話古音的可能材料。不過比較可惜的是,同一個地名不同的傳教士拼寫卻並不一致,如穆陽:就有Mo-Yang,Mu-yang,Mouc-yiong,Muc-yang,Mouc-yong等多種拼寫[1]。當代還有郭旻所著的《新福安七音》和95年版《七音字典》
『肆』 福州壽寧歷史
關於壽寧縣歷代的建置沿革的相關資料很難找到。現為壽寧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的繆長鑽先生在這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參閱大量檔案資料,撰寫了本文。
《禹貢》稱境內為揚州地,周為七閩地域,秦屬閩中郡。自秦始皇設立郡縣制後,秦王朝雖將當今福建疆域劃定為閩中郡,將今福州置為冶縣,但秦王朝對閩域的郡縣鞭長莫及,並未派任官員,更無法駐扎軍隊和徵收賦稅。郡縣制在當時的閩域只是虛有其名,並無實質。閩中郡於秦末自廢。
西漢隸屬閩越國,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屬冶縣(亦稱東冶,今福州)。由於西漢時期的冶縣是山越人自立的,所以,其立縣時間,史無明載,也未得到朝廷正式承認。由於是「自立」的縣,其強烈的「自治性質」,使得西漢朝廷同秦王朝一樣:政治上未派官,財政上無收稅,軍事上無駐軍。這種局面,大約持續了300餘年(前110-公元196)才被打破。
東漢為會稽南郡地。東漢末年,孫策在擊敗吳中豪帥嚴伯虎之後,親自謀劃平定冶縣。冶縣平定後,在閩北正式設立了建安(今建甌)、漢興(今浦城)、南平(今南平)三縣;接著,又打敗逃往侯官(今閩侯)的會稽郡守王朗,佔領侯官,並立縣。這是漢王朝第一次正式在福建地區立縣。此時,原冶縣(東冶)地就有了四個縣。建安十年(205)又轉討上饒,並分建安之桐鄉地,設立建平縣(今建陽)。這樣,漢廷第一次真正地在東冶(今福建)建立了五縣(建安、漢興、南平、建平、侯官),確立了政治統治。孫權於建安8年(203),確定了自己在東冶(今福建)的統治地位,在建安縣設立了南部都尉府,隸屬於會稽郡。這是一個軍事管制委員會性質的政權。吳永安3年(260),建立了建安郡城,這是福建轄境的第一座省城。建安郡的設立,標志著福建地區從此成了一個獨立的政治行政建制,標志著「會稽郡南部都尉府」、「冶縣」、「東冶」等提法退出了歷史舞台。建安郡的建立,使福建從此被正式納入了中國古代郡縣制的軌道,結束了「此前不通中國」的局面,標志著「七閩,至三國吳時,始通中國」(乾隆福州府志),即正式接受中央王朝統治。當時福建重心在閩北,中心在建安。「建安」是當時福建疆域的代稱。
晉太康三年(282年)建溫麻縣(今連江),隋開皇九年(589年)撤並於原豐縣(今閩候)。隋大業三年(607年)屬閩縣(今閩候),唐武德六年(623年)廢溫麻縣設長溪縣(今霞浦),屬泉州郡,不久遷治連江,改稱連江縣。長安二年(702年),與連江分治,復置長溪縣。開元十三年始改閩州為福州,長溪縣屬之。唐開成年間(836-840)分設感德場,五代唐長興四年(933)升為寧德縣,宋咸平三年(1000),析寧德關隸鎮為關隸縣(今政和),宋淳佑五年(1245年)分置福安縣。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長溪縣升為福寧州,轄福安、寧德兩縣,屬福州路。
早在3000年前,壽寧縣境內即有先民活動。而壽寧立縣,則源於明代開采銀礦課稅。明永樂年間(1403-1424),壽寧便有局下(今大安鄉官田場)官司采辦銀課。由於課稅繁重、官吏暴斂,激起礦工的強烈反抗。景泰元年(1450),括(今浙江麗水一帶)人鄭懷茂等聚集2000多人,在官台山銀礦公開對抗官府,進行武裝開采。
明景泰六年(1455),閩浙都御使劉廣衡、福建按察副沈訥率兵進駐壽寧「征剿」,並於端午節前一日攻佔官台山寨。爾後,以官台山據險阻要隘,深恐武裝礦工「時或竊發,為久遠計,莫若立縣以統治之」為由報請朝廷,於同年八月,批准劃出政和縣南里、北里、東里十至十五都(約今鰲陽、清源、大安、坑底、平溪、下黨、芹洋、托溪和周寧縣的純池、泗橋)和福安縣平溪里十一至十四都(約今武曲、斜灘、竹管壠、南陽、犀溪和鳳陽),成立壽寧縣,置縣治於楊梅村(今鰲陽鎮所在地)。
壽寧建縣後,隸屬建寧府,府治在建安(今建甌縣)。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福寧州為福寧府,壽寧劃歸福寧府,府治在霞浦。民國元年(1912)廢府,實行省、道、縣三級地方政制,設置東西南北四路道,壽寧屬東路道。民國3年6月,全省依原轄區,置閩海、廈門、汀漳、建安四道,壽寧屬閩海道,道所在地閩侯。民國14年廢道,實行省、縣二級政制,壽寧縣屬於福建省。民國22年11月,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將福建劃分為4個省、2個市,壽寧縣屬閩海省。民國23年1月,人民革命政府失敗,壽寧復為福建省直轄。民國23年7月,福建省實行行政督察專員制度,全省劃分為10個行政督察區,壽寧屬第二行政區,區治設福安。民國24年10月,全省劃為7個行政督察區,壽寧改屬第三行政區,區治設浦城。民國27年6月,第三行政區治改設建陽。民國28年,壽寧改屬第一行政區,區治設閩侯。民國31年,區治改設福安。民國32年9月,調整行政區,全省劃分為8個行政督察區,壽寧屬第八行政區,區治設福安。民國36年4月,全省又縮減為7個行政區,壽寧屬第一行政區,區治仍設福安。
民國38年(1949)6月6日,壽寧縣成立善後委員會,接管國民黨政權。7月20日組建壽寧縣人民政府,壽寧縣隸屬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福安。1950年第三行政區改稱福安專區,專員公署仍設福安。1971年,專署領導機關遷寧德,福安專區更名為寧德地區,壽寧縣隸屬寧德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寧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撤銷,改稱寧德地區行政公署,駐地不變,壽寧縣仍屬寧德地區。2000年10月寧德地區撤地建市,壽寧縣仍屬寧德市。
參考資料:http://www.snzc.com/BigClass.asp?BigClassID=1&BigClassName=壽寧縣情&BigClassType=1
『伍』 壽寧縣在哪裡
壽寧縣位於福建省東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27°11′-27°41′,東經°14′-119°44′。總面積1424.4平方千米。2003年末,戶籍人口25.4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72萬人。通行閩東方言壽寧話,北部部分地區講吳方言。
縣人民政府駐鰲陽鎮。全縣轄4個鎮、10個鄉:鰲陽鎮、斜灘鎮、南陽鎮、武曲鎮、大安鄉、坑底鄉、清源鄉、竹管壟鄉、犀溪鄉、平溪鄉、芹洋鄉、托溪鄉、鳳陽鄉、下黨鄉。
壽寧縣距福州市284公里, 分別與本省的福安、周寧、政和及浙江省慶元、景寧、泰順縣交界,素有「兩省甌脫,五界門戶」之稱。縣建於明景泰三年,著名通俗文學家馮夢龍曾在此任知縣,所著《壽空待志》一書詳細介紹了這里的風土人情。全縣轄10個鄉、4個鎮、201 個行政村(居委會), 總人口24.2萬人,土地面積213萬畝,其中:山地面積188萬畝,耕地面積15.9萬畝,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境內海拔跨度大,垂直差異明顯,晝夜溫差大,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這是一片美麗的土地。這里層巒疊障,山清水秀,雲蒸霞蔚,南山風景區的奇石幽洞;三峰古剎的在雄偉殿宇;麻竹坪水庫的瀲灧波光;百丈際瀑布的迭涌跌落,無不令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
這是一片資源豐富的土地。有林地面積120萬畝, 森林覆蓋率達74.8%,名列全區前茅,多次獲全國和省、地造林綠化先進縣榮譽。境內可開發利用的水力資源達21萬千瓦,現有水電裝機容量4萬千瓦,年發電量達1.5億千瓦時,是全國第二批農村電氣化試點縣之一,並已通過省級驗收,躋身全省「水電十強縣」之列。茶園面積11萬畝,年產量600萬公斤, 人均茶葉產量居全區前位,板栗、油茶、毛竹、御豆、兔毛在全省均佔有一定位置,年產鮮花菇4萬噸,單項產值居全國首位。 巍巍群山中還蘊藏著14種礦產,南陽鎮鐵場、壩頭的白雲石礦是省內最大的煉鎂用白雲石礦,儲量達561萬噸; 平溪鄉湖潭葉臘石礦、坑底鄉楊梅州石英石礦、下黨鄉七寶崗鎢礦等,都具有很高的開采價值。
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地。60年前,閩浙兩省臨時省委就誕生在這里,粟裕、葉飛、範式人、曾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進行艱苦卓絕的革命活動,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樹起了歷史的豐碑。
這是一片充滿希望的土地。改革開放給壽寧經濟發展注入了勃勃生機,交通條件不斷改善,郵電通訊步入全省先進行列,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決;工業生產取得長足發展,冶金、食品、輕紡、化工等產業初具規模,茶葉、白炭黑、鎂硅、線毯、鏡片、石雕、木雕、竹雕、根雕等20多種產品享譽國內外市場;壽寧花菇更以其非凡品質獨占鰲頭,贏得了「中國花菇之鄉」的贊譽;夢龍春酒多次榮獲國際金獎;壽寧綠茶「鳳凰舌」榮獲99年澳門國際茶文化博覽會金獎;全縣經濟連續5年保持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勢頭; 社會各項事業取得全面進步。
壽寧,享有中央、省賦予的一系列優惠政策,特別是今年省委制定的《關於進一步加快山區發展的決定》和省政府的《實施意見》,給該縣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勤勞善良的壽寧人民正以竭誠歡迎海內外人士蒞臨觀光,投資開發,共創美好明天。
--------------------------------------------------------------------------------
歷史沿革
據《今縣釋名》,明景泰初,因殲平礦賊置縣,取安寧之義。
明景泰六年(1455)析福安、政和縣地置壽寧縣,歷屬建寧府、福寧府、閩海道。1949年7月13日解放,屬福安專區、寧德地區、寧德市。
壽寧雖然是福建的山區小縣,但三百七十二年前(1634年)來了一位縣令,卻不同凡響。他是明代傑出的文學家、戲劇家馮夢龍,其主要作品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通稱「三言」),和《古今譚概》、《雙雄記》、《平妖記》等。直到今天,說起他的名字來,仍然讓人肅然起敬。
2000年,壽寧縣轄4鎮10鄉:鰲陽鎮、斜灘鎮、南陽鎮、武曲鎮、大安鄉、坑底鄉、清源鄉、竹管壟鄉、犀溪鄉、平溪鄉、托溪鄉、芹洋鄉、鳳陽鄉、下黨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30571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鰲陽鎮 30095 斜灘鎮 19747 南陽鎮 24663 武曲鎮 12609 大安鄉 15590 坑底鄉 17447 清源鄉 16866 竹管壠鄉 7503 犀溪鄉 13719 芹洋鄉 15882 托溪鄉 14794 平溪鄉 21933 風陽鄉 14064 下黨鄉 5659。
2003年,壽寧縣轄4個鎮、10個鄉:鰲陽鎮、斜灘鎮、南陽鎮、武曲鎮、大安鄉、坑底鄉、清源鄉、竹管壟鄉、犀溪鄉、平溪鄉、托溪鄉、芹洋鄉、鳳陽鄉、下黨鄉。2003年末,戶籍人口25.4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72萬人。
壽寧是個山區縣。全縣"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地面積1167.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8.9%,境內山嶺起伏,層巒疊嶂,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最高峰山羊尖海拔1649米,最低的武曲村海拔僅60米。壽寧氣候屬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在13--19之間,氣候垂直差異明顯。
壽寧境內有豐富的水力資源和森林資源。全縣大小溪流17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條,年平均流量17.81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27萬千瓦,可開發量21萬千瓦。山地面積11.2萬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8.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5.2%,木材蓄積量195萬立方米,竹類567萬根。全縣已探明金屬和非金屬礦產21種,其中,葉臘石、石英石、明礬、白雲石儲量豐富,開發前景廣闊。
壽寧縣旅遊資源豐富。壽寧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景點眾多,是個旅遊度假的好地方。南山風景區位於壽寧南陽,由金雞山、南山頂、赤陵洋、紫雲山、龜湖五個風景區組成,擁有明代古剎龍岩寺,明代文學家、壽寧知縣馮夢龍塑像,壽寧革命聖地赤陵洋,閩東第一鐵索橋----龜嶺索橋,以及眾多摩崖石刻,不勝枚舉的廳石異洞。千年古剎----三峰寺坐落在鰲陽鎮西南部,四面峰岫起伏,它首枕後山,狀如荷花倒懸,面對峰岳,勢成三足鼎立,故得名。該寺系宋初欽命少宗伯陳洪軫捐產創建,經歷代重修,建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殿、念佛堂、山門亭、鍾鼓樓等,整個建築面積達3500多平方米,現保存著千年歷史的宋代大清石香爐、純銅觀音座像珍貴文物,香火旺盛,遊人絡繹不絕。位於城冶縣衙舊址的"馮夢龍宦壽舊址"碑、戴清亭,及馮夢龍在壽寧為官時修復的東門城牆、東壩、昇平橋等是研究馮夢龍的重要古跡。現正在建設的三峰公園是縣鎮兩級為民辦實事項目,本著"新、綠、雅、趣"的標准,融古今於一爐,集人文自然於一體,是一個可觀賞、可游覽、可訪古、可瞻仰、可朝聖的綜合旅遊休憩之地。
『陸』 壽寧縣的建制沿革
1987年8月福建省和寧德地區文物普查隊在壽寧縣開展地下文物普查工作中,共查出13處商周時期文化遺址,證明了先民早在3000年前就已活動於此地域。
秦屬閩中郡。西漢高祖時屬閩越國,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屬會稽郡冶縣(今福州)。東漢屬會稽郡侯官縣,三國吳永安三年(260)以後屬建安郡侯官縣。晉屬晉安郡溫麻縣(今連江)。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屬晉平郡,齊屬晉安郡,陳光大二年(568)屬豐州。隋開皇九年(589年),溫麻並入原豐縣(今閩候),屬豐州。大業三年(607年)屬建安郡閩縣(今閩候)。
唐屬福州連江縣,周長安二年(702年)屬泉州長溪縣,天寶元年至乾元元年屬長樂郡長溪縣,以後又屬福州長溪縣。開成元年(836)感德場設立,壽寧分屬長溪縣與感德場。閩龍啟元年(933)升感德場為寧德縣,壽寧分屬長溪縣與寧德縣,仍隸福州。閩亡,福州歸吳越國。宋咸平三年(1000),寧德縣的關隸鎮升為關隸縣,政和五年改關隸縣為政和縣,紹興三十二年(1162)升建寧軍為建寧府,壽寧的西北部先後分別屬建寧軍關隸縣、建寧府政和縣。淳佑五年(1245)長溪分置福安縣,壽寧的東南部屬福州府福安縣。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升長溪縣為福寧州轄福安、寧德兩縣,二十六年升建寧府為建寧路,壽寧的西北部屬建寧路政和縣,東南部屬福州路福寧州福安縣。明洪武元年(1368)建寧路改為建寧府,二年降福寧州為縣,壽寧的東南部屬福州府福安縣,西北部屬建寧府政和縣。
明景泰六年(1455年)析福安縣西北地、政和縣東北地置壽寧縣,據《今縣釋名》,因殲平礦賊置縣,取安寧之義。仍屬建寧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福寧州為福寧府,壽寧劃歸福寧府。
民國元年(1912)廢府,實行省、道、縣三級地方政制,壽寧屬東路道。民國3年6月,壽寧屬閩海道,道所在地閩侯。民國14年廢道,壽寧縣屬於福建省。民國22年11月,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將福建劃分為4個省、2個市,壽寧縣屬閩海省。民國23年1月,人民革命政府失敗,壽寧復為福建省直轄。民國23年7月,壽寧屬第二行政區,區治設福安。民國24年10月,改屬第三行政區,民國28年,壽寧改屬第一行政區。民國32年9月,壽寧屬第八行政區。民國36年4月,屬第一行政區。
1949年7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三野十兵團三十一軍九十三師解放壽寧,同年7月20日成立壽寧縣人民政府,壽寧縣隸屬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福安。1950年第三行政區改稱福安專區,專員公署仍設福安。1971年,專署領導機關遷寧德,福安專區更名為寧德地區,壽寧縣隸屬寧德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寧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撤銷,改稱寧德地區行政公署,駐地不變,壽寧縣仍屬寧德地區。2000年10月寧德地區撤地建市,壽寧縣屬寧德市至今未變。
『柒』 壽寧的名人有哪些
1、黃槐
又稱黃山公,壽寧縣清源鄉韶托村人,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進士,宣和二年(1120年)任徽州知州。他一生實踐「民本」理念,為救民,他開倉放糧賑災。棄官歸隱故里,他又「懸壺濟世」,為鄉民施葯治病,設館授業,啟蒙開智。
2、陳洪軫
福建省壽寧人,字汝謙,諱翼,號靜庵,乳名鰲添,生於鰲陽鎮茗溪村。北宋乾德三年(965)進士,是壽寧境內第一位進士。陳洪軫為官期間每以朝政、江山、百姓為重,盡忠職守,忠烈於國政,廣惠於庶民,被倚為棟梁,至今,民間尚有「陳洪軫做官為全福建人」的傳說。
3、馮夢龍
馮夢龍,字猶龍,又字子猶,公魚。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明代文學家、思想家、戲曲家。生於1574年(明萬曆二年),出身名門世家,馮氏兄(馮夢桂)弟(馮夢熊)三人被稱為「吳下三馮」。
其兄夢桂是畫家,其弟夢雄是太學生,作品均已不傳。馮夢龍除了寫詩文,主要精力在於寫歷史小說和言情小說,他自己的詩集今也不存,但值得慶幸的是由他編纂的三十種著作得以傳世,為中國文化寶庫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寶。
4、範式人
原名范志明,字滌凡,號耀卿,又名范拯民,化名洪澤,1909年6月22日生,福建省壽寧縣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
5、張高謙(1947—1961年),男,福建壽寧縣武曲鎮大韓村人。1961年2月6日,為保護集體羊群,與偷羊的壞分子搏鬥而英勇犧牲。其後被團中央追認為「紅色少年」,國家民政部批准其為革命烈士。
『捌』 壽寧這個地名的由來
據《今縣釋名》,明景泰初,因殲平礦賊置縣,取安寧之義。
明景泰六年(1455)析福安、政和縣地置壽寧縣,歷屬建寧府、福寧府、閩海道。1949年7月13日解放,屬福安專區、寧德地區、寧德市。
『玖』 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的歷史最低溫度
廣西抄壯族自治區北襲海市極端最低氣溫:極端最低氣溫-0.8℃,1975年12月19日出現在合浦。市區極端最低氣溫2.0℃,出現在1957年2月11日、 1975年12月14日、1977年1月31日。(北海市志)
北海地處南亞熱帶,屬季風型海洋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北海的海水年平均溫度較高,春、夏、秋三季都可以游泳,每年的4—11月是北海旅遊的最好時間。
北海市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空氣清新,每立方厘米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高達2500-5000個,比內陸城市高出50—100倍,可稱得上是免費的『氧吧』,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9℃。年平均降雨量167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009小時,年平均太陽總輻射111千卡/平方厘米。主要氣象災害是台風,10級以上每10年6次。
『拾』 壽寧縣的介紹
壽寧縣,隸屬於福建省寧德市,地處閩東北部,洞宮山脈南段,東北接浙回江溫州市泰順縣,西北答靠浙江麗水市景寧縣、慶元縣,東接福建省寧德市下轄福安市,西傍福建南平市政和縣,南鄰福建寧德市周寧縣,位居閩浙兩省交界,素有「兩省門戶,五界通衢」之稱。壽寧縣溫暖濕潤,夏無酷暑,冬無嚴寒,被譽為福建夏季涼爽的避暑勝地。全縣轄7鎮7鄉、205個行政村(社區),土地面積1424平方公里,總人口28萬。於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置縣,明代著名文學家馮夢龍曾任壽寧知縣,著有《壽寧待志》。壽寧是中國花菇之鄉、「中國名茶之鄉」;存有較完好的明清時代貫木拱廊橋19座,被譽為「世界木拱廊橋之鄉」;是福建省重點老區縣,上世紀三十年代,曾是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中共閩東特委所在地;有傳承三百多年的北路戲,被稱為「戲劇孤本」,列入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