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金口鎮的鄉鎮歷史
該鎮之金口村(原稱金家口)清代為繁榮的商港,是南北商貿進出口集散地,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厚。金口港位於金口村東,在即墨市東北36公里處,丁字灣西岸。
即墨東北隅瀕臨黃海,是山東半島的南海岸,黃海在此內伸,形成一個十分顯眼的丁字形的港灣,人稱「丁字灣」。丁字灣兩岸夾峙,港灣狀如江河,水深浪平,形成天然的避風港——金口港。在明代以前,這里還是一片荒涼。傳說在明末,有金姓夫婦二人逃難至此,結草為廬,捕魚為生,周圍海上的漁人偶爾至此,漸漸便有了一個地方概念。由「金姓家那邊海口」,久而演變為「金家海口」「金家口」「金口」。
港口歷史
金口港開港時間最早應在明萬曆七年(1579年)之後。明萬曆《即墨志》中載:「(本縣)僻居一隅,與海為鄰。即非車轂輻輳之地,絕無商賈往來之蹤。」可見明萬曆七年時即墨沿海一帶尚無商賈問津。明天啟年間金口開埠後,經過100多年的發展,至清乾隆年間,金口港出現了通四海、達三江的繁榮景象:蟻舟盈港,商舶輻輳,南客北旅,往來不暇,行商坐賈,肩踵接摩,每天進出港的船隻上百隻,成為佔地4平方公里、人口2萬多的山東著名的通商口岸。金口港的主要行業有:土產行、油坊、簍鋪、漁行、木場、南行、細雜貨業等。尤其是土產行、船行最為興盛。據傳,時有土產行360家,油碾360盤,水井360眼,托運舢板360隻,有「日進斗金」之稱。清末,金口栲栳幫商船興起,往返於各地販運貨物,成為金口的運輸動脈。金口商船中最大的一
只是外栲栳(外疃)楊志君的「金長生」號,載重500噸。另外還有「新永祥」「楊永順」「金福生」「金福長」「金永來」等可載300噸以上的商船。至民國十四年(1925年),可載重200噸
以上的商船尚有27隻。民國六年(1917年),成立了金口商會,以維持金口商界秩序,保護商戶利益。並於1935年設立了武裝機構——金口商團,維持商界治安。
金口港的衰敗始於清末民初。咸豐八年(1858年),清政府與英美法簽訂《天津條約》,煙台成為通商口岸。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德國強占膠澳,威海、青島先後辟為商埠。青島港的吞吐量急劇增長,僅豆油一項,改由產地平度直運青島,金口港的年輸出額由光緒年間的7萬至10萬簍,下降到民國初年的2萬簍。1915年膠濟鐵路的通車,也給金口港帶來了每況愈下的厄運。至1940年代末,已是居民日稀,一片蕭條。另外,丁字灣曲折深邃,本是停泊避風的良港,由此入海的河流有即墨的蓮陰河、萊陽的五龍河、海陽的白沙河以及一些小的溪流。由於多年來諸河沿岸植被的破壞,泥沙俱下,湧入灣內,本來港深道窄不易宣洩而又不加疏浚,如此日積月累,碼頭就日漸淤淺,影響大噸位船舶停靠。光緒二十八年《即墨鄉土志》載:「金家口以前帆檣林立,貨物充盈,近被水淤大船不至」。至民國初年,載重300噸的船隻只能停泊口外。抗戰前,五六十噸的船隻也不能進港。1949年後,連小舢板也要等高潮位時才能進出。金口港港航條件每況愈下,逐漸被鄰近的煙台、青島港所取代。
⑵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
中國歷史文抄化名鎮是由住襲房和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共同組織評選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紀念意義的,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鎮。通常和「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一起公布。第一批2003年10月8日公布,共10個鎮;第二批2005年9月16日公布,共34個鎮;第三批2007年6月9日公布,共41個鎮;第四批2009年9月19日公布,共58個鎮;第五批2010年12月13日公布,共38個鎮。
合計共123個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單(第一批)
01.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 02.江蘇省崑山市周庄鎮 03.江蘇省吳江市同里鎮
04.江蘇省蘇州市甪直鎮 05.浙江省嘉善縣西塘鎮 06.浙江省桐鄉市烏鎮
07.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 08.重慶市合川縣淶灘鎮 09.重慶市石柱縣西沱鎮 10.重慶市潼南縣雙江鎮
⑶ 湖南省有哪些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
湖 南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市、岳陽市、鳳凰縣
詳細請參見——http://www.360cn.net/picbank/catalog6.asp
國家級歷史文化版名鎮:湖南省龍權山縣里耶鎮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張谷英村
參見——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data/mzmc/node_7005658.htm
⑷ 金口鎮的旅遊資源
金口歷史悠久,旅遊業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已形成以歷史文化旅遊、革命遺跡旅遊以及高端旅遊為主的三大旅遊帶。主要旅遊景點有:
歷史文化方面:
北阡大汶口文化遺址、南阡大汶口文化遺址、孫家周疃大汶口文化遺址、李氏庄園、金口天後宮、千年酸棗樹、鳳凰古村、媽祖民俗文化節等。
金口天後宮
金口天後宮坐落於金口村,迄今已有240多年的歷史。它的規模之宏大、建築之精美、廟產之雄厚、歷史之悠久,均勝於青島、煙台、蓬萊、廟島的天後宮,在全國沿海地區的諸多天後宮中也屬上乘,因此遐邇聞名,現為青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金口天後宮之所以能盛名傳天下,與繁華鼎盛的丁字灣金口海港有關。它是金口商業發達的產物,也是金口港經濟繁榮的象徵。
據現存的清嘉慶元年(1796年)所立的金口天後宮《廟田碑記》載:「即邑金家口為商船停泊之區,於乾隆三十三年南北客商捐資建造天後聖母行宮,乃募我師廣聚主持廟事。復念養瞻無資,又買地六十二畝有零,分列四鄉……」
金口天後宮在布局上分為行宮和寢宮兩大主體建築。行宮在前,寢宮在後,其間配以諸多附屬建築,將兩座高大的宮殿融為一體。兩宮的模式一樣,都是青磚綠瓦、雕梁畫棟、四角飛檐、前後出廈。宮內寬約12米,長約30米,高約10米。兩宮加上後面的議事廳,共佔地18.4畝。
行宮是天後聖母升殿理事的地方,共5間,以紅漆圓柱撐梁,高大寬敞。正間北面是神台和神龕,裡面用香樟木雕有天後聖母坐像。此像四肢靈活,以便更衣,像前設有香案。宮門上方懸有「滄海慈雲」的巨幅匾額,後面匾額是「長發其祥」。宮脊上用小瓦構成蓮花圖案,並鑲嵌有「風調雨順」4個大字。宮門前建有3米寬的3級閱台,台邊圍漢白玉石柱欄桿,據說是專供聖母在此檢閱之用。行宮前檐西端掛一口大銅鍾,鍾上鑄有「光緒十八年穀日韓同茂號廟捐敬獻,無錫南門許和記造」,重343公斤。
行宮左側是火神閣,閣內塑有回祿像。閣的前後上方各有匾額,前面是「朝宗利賴」,後面是「化成天下」。行宮右側是財神閣。閣內塑有趙公明、蕭升、曹寶、陳九宮、姚少司5像。閣的前面匾額是「後德配天」,閣後的匾額是「介爾景福」。二閣相配,使主殿格外壯觀。
行宮前院長約50米,寬約30米,院牆正中有高大山門,門外有影壁,院牆兩邊各有一便門。山門兩邊立有一對石獅,高約2.5米,昂首怒視,十分威風。據說,這對石獅是當年從南方用專船所運。石獅前面豎有兩支高約15米的大旗桿,遙遙可觀,猶如設在港口的一對導航航標。大院正南建有木製戲樓,坐南向北,高約10米,分前台、後台。前台上方的匾額是「鈞天雅奏」,舞台出入門分別為「登風」、「遏雲」。台後建有戲班寢室,可容70餘人。盛時,廟中幾乎天天唱戲。戲樓兩側是鍾樓和鼓樓,兩樓高約7米。捻軍入即時,鼓樓曾被燒毀,後由於家屯村於永顯重修。東側鍾樓的匾額是「恩榮離位」,西側鼓樓的匾額為「福庇海邦」。晨鍾暮鼓,聲韻悠盪。寢宮,顧名思義,即天後聖母睡眠的地方。宮中分寢室、梳妝室。主殿東西兩邊稱「東海」、「西海」。寢宮有聖母卧像,四周用紅漆木板護圍,前門用玻璃鑲成。梳妝室有兩面大銅鏡,高兩米以上。寢室門前的匾額是「東海如來」。宮脊中央鐫有蓮花圖案,並鑲嵌有「國泰民安」4個大字。宮前亦有3級閱台,大體與行宮相同。議事廳,偏天後宮東北,正房5間,是議事的地方。金口天後宮自建成的200餘年中,前後重修過5次,從尚存的殘碑中還能看出乾隆五十年(1785年)、咸豐十一年(1861年)兩次重修的記載。
金口天後宮的香火最鼎盛時刻,莫過於每年在這里所舉行的幾次廟會:正月十六日廟會。這次廟會旨在給天後聖母「拜年」,亦叫「唱燈節」。此日天後宮廟門大開,戲樓開鑼唱戲,和尚登壇念經。沉浸在新春佳節歡樂之中的四方百姓、各路香客身穿節日盛裝,源源不斷地湧向這里,天後宮里里外外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人們大都焚香燒紙,祈禱一年平安;整個天後宮香煙繚繞,數日不散。三月二十三日廟會。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後聖母的生日,廟會旨在為天後聖母「慶壽」。陽春三月,春潮正時,各種海鮮正值上市,金口街上鑼鼓響、鞭炮鳴;天後宮前人如潮,車似龍,特別是那些漁、商船主們紛至沓來,進宮許願、還願。這里「還願」有個規矩:如果誰的船隻在海上遇難被聖母「搭救」過,還願時除進香紙和請戲班唱戲外,還必須照自己的船樣做一隻微型小船,刻上船號,掛在宮殿兩側,以此頌揚天後聖母的功德和表示對她的虔誠及謝意。整個大殿出現了「千帆競秀」的局面。九月九日廟會。這是紀念天後聖母「升天成神」日。此日又是重陽節,秋高氣爽,百穀進倉,趕會的人自然很多。天後宮的廟會還有一個規矩:因為天後聖母是位處女,所以逢會時不準唱「粉戲」,不許男女成對在一起看戲,不準「邪耍」入會,不準在會場設賭局,以避免對天後聖母的「褻瀆」。除以上3次廟會以外,還有四月八日的火神會、七月二十二日的財神會、六月十三日的龍王廟會、六月二十三日的馬神廟會。這些廟會都給天後宮增添了不少色彩,同時也給金口港的商業和航海業帶來了生機。
李氏庄園
李秉和庄園坐落在西南距即墨市區27公里的金口鎮李家周疃村。自李秉和始,經過五代相繼擴建,特別是其曾孫李葆初等人大興土木,使這座庄園建築規模不斷擴大。該庄園是一座典型的古城堡式庄園。整個庄園圩牆環圍,東寬西窄,略呈梯形,佔地總面積10公頃。庄園的圩牆周長約1.5公里,高5米,頂寬4米,全由三合土版築,內外牆壁砌以磚石。圩牆頂外側築有女牆,並按地形分別築有向外凸出的4個炮台,炮台底部留有炮洞,其凸出的三面,均有射擊孔和瞭望孔,便於左右瞭望和防禦射擊。庄園圩牆開南、北、東三個圩門,皆為磚砌拱門,南、北門上築有城樓,其式樣仿即墨縣城的城樓而建,青磚綠瓦,雕梁畫棟,氣勢宏大。圩牆外周圍挖有深約3米、寬約6米的城壕溝,長年積水,吊橋懸空。
庄園北門內一條長達270米的大街將李氏庄園分成東、西兩宅。東宅名曰「尚理堂」,有房180餘間;西宅名曰「尚絅堂」,有房140餘間;兩宅又各分東、西兩院,臨大街一面各為住宅。東宅臨圩牆一面為菜園,西宅臨圩牆一面為花園。各宅的中間為主建築,設有議事廳、宴客廳及主、仆居住的正、廂寢室,其建築、設置富麗堂皇。主建築四周留有胡同,南胡同建有裝飾華麗的垂花門(二門);胡同四周列賬房、耳房、庫房、廚房、磨房、碾房等。兩宅的南群房中間都建有高大的大門門樓,西宅一座,東宅兩座。門樓的墀頭、屋脊、磚面上各有若干雕飾。兩宅大門前各有東西街,街南建有拳房、馬廄、傭工住房等。 西宅大廳前植有一棵耐冬樹和玉蘭花,樹徑周長約1米,高出房頂,每逢花期溢香撲鼻,沁人心肺;抗戰期間,被日本侵略者掠走。西宅菜園北端建有「烏龍院」,其中設置豪華,是李荃初為用重金在濟南買的一個名妓所建。圩牆的東門外和北門外各有花園1處,東花園面積約3333平方米,北花園面積約9333平方米。花園內植有各種名貴花木和大片栗樹。庄園里,李家擁有護園武裝。抗戰前,有長槍60支,李葆初以下的大小主子每人各有手槍1支。另外,還擁有「二人抬」土炮20門,車拉土炮兩門,銅炮1門,按炮的口徑分別賦以「大將軍」、「二將軍」、「九節龍」等各種雅號。據傳「大將軍」銅炮長約3米,口徑25厘米,後被日本人劫走。李家擁有男女傭人、丫環侍女等三四十人。李家還在庄園內外立有3座牌坊,這3座牌坊均為漢白玉石雕成,有兩座系四柱三間多脊單檐式,一座是兩柱單間式(亦稱支門)。東西兩宅的大門口各有高大的功名旗桿和石雕獅子。1945年秋,即東縣解放後,李氏庄園的圩牆被拆除,東、西兩宅歸南阡鄉糧食管理所使用。如今,東宅房屋已大部改建,西宅還存有議事廳、宴客廳和兩幢住房及部分房屋,被列為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鳳凰古村
現有清代古建築50餘處,且保存完好。據該村《房氏族譜》記載,明、清時期曾出過太學生46人,七品以上官員28人。 北阡村大汶口文化遺址
距今六千多年的北阡村大汶口文化遺址由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家於今年春進行挖掘,現已出土許多石器、骨器、蚌器和陶器等文物,並發現西周貴族墓,已被列為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酸棗樹
在楊家屯村前,並列生長著兩棵大酸棗樹,兩樹間隔0.5米,樹高8米余,呈南北勢。南邊一株樹干周長為1.27米;北邊一棵樹干周長為2.22米。盛時樹冠可遮地面積350多平方米。據專家鑒測,該樹至少應屬隋唐朝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樹齡。據本村81歲的王秉信老人回憶,自他記事起已70多年了,樹的枝幹根本看不出長粗,可見此樹生長之微慢。
革命遺跡方面:
卧牛山戰斗遺址、青島市委會議舊址、青島市總工會成立大會舊址等。
孫家溝「中共青島市委會議舊址」
「中共青島市委會議舊址」位於金口鎮孫家溝村,是我市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即墨縣志》、《即墨縣地名志》和《中共即墨縣黨史大事記》均有記載。
1945年古歷10月15日前後, 青島市委為了便於領導和發動青島市轄區的革命斗爭,避開國民黨對我市溫泉鎮四舍山、蓮花山地區的強兵控制,將市委機關由店集遷至金口鎮孫家溝村,年底又先後遷往嶗山傅家埠和金村,次年3月20日前後又遷回該村。青島市委在村莊駐扎期間,市委辦公室設在該村東西大街南村民劉尚臻的五間草屋內,市委領導時常在這里辦公、開會。1945年12月,為了貫徹華東局的重要指示,青島市委在此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參加會議的有華東局城工部副部長王見功,青島市委領導成員王台、宋子成、王建功、王見新等。即墨縣委書記李奎生、即墨縣委副書記賽風列席了會議。會上,王見新傳達了華東局三條重要指示:一是重組青島市委。王台任代書記,史甄、宋子成、王建功、劉特夫為委員。二是市委原屬山東分局領導改歸膠東區黨委領導。三是市委工作在市內仍要執行「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在郊區要開展反霸肅奸斗爭。會議開得很成功,為青島市的革命斗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指明了斗爭的方向。
⑸ 中國歷史十大名鎮都包括哪
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江蘇省崑山市周庄鎮、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同里鎮、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鎮、浙江省嘉善縣西塘鎮、浙江省桐鄉市烏鎮、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重慶市合川區淶灘鎮、重慶市石柱縣西沱鎮、重慶市潼南區雙江鎮。
1、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
靜升鎮坐落在風景秀美的綿山腳下,依山傍水,一條大街橫貫東西,九溝、八堡、十八街巷散布於北山之麓。2003年,被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聯合命名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並位居榜首;同年又被建設部確定為首批全國重點小城鎮之一。
2、江蘇省崑山市周庄鎮
周庄位於蘇州崑山,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於2003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周庄歷史悠久,是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有獨特的人文景觀,是中國水鄉文化和吳地方文化的瑰寶。
3、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鎮
甪直(lùzhí)鎮隸屬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是一座與蘇州古城同齡,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中國水鄉文化古鎮;該鎮位於蘇州城東南25公里處,是吳中區的東大門,北靠吳淞江,南臨澄湖,西接蘇州工業園區,東銜崑山南港鎮。
4、浙江省桐鄉市烏鎮
烏鎮,位於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地處江浙滬「金三角」之地、杭嘉湖平原腹地,距杭州、蘇州均為60公里,距上海106公里。屬太湖流域水系,河流縱橫交織,京杭大運河依鎮而過。
烏鎮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十大魅力名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5A級旅遊景區,素有「中國最後的枕水人家」之譽,擁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年建鎮史。
5、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
古田鎮隸屬於福建省龍岩市上杭縣,位於上杭縣東北部、梅花山南麓,地處新羅、上杭、連城三縣(區)結合部。
相傳,古田的得名是因境內五龍村有一丘田為古代最早開辟而得名。古田鎮是著名的「古田會議」會址所在地,又是梅花山AAAA級自然保護區所在地。入選2003年建設部和文物局評選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第一批)名單。
⑹ 浙江省有幾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幾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浙江省內國家級、省級、市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文化名村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6個):杭州、紹興、寧波、衢州、臨海、金華
全國歷史文化名鎮(6個):嘉善縣西塘鎮、桐鄉市烏鎮、湖州南潯區南潯鎮、紹興縣安昌鎮、寧波江北區慈城鎮、象山縣石浦鎮
全國歷史文化名村(2個):武義縣俞源鄉俞源村、武義縣武陽鎮郭洞村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第一批1991年10月公布,6個):溫州、餘姚、湖州、舟山定海、金華(已升國家級)、東陽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第二批,2000年1月21日公布,6個):嘉興、蘭溪、天台、松陽、瑞安、龍泉
省級歷史文化名鎮(1991年10月日公布,15個):餘杭塘棲鎮、蕭山衙前鎮、寧波江北慈城鎮、餘姚梁弄鎮、象山石浦鎮、永嘉岩頭鎮、湖州南潯鎮、海寧鹽官鎮、桐鄉烏鎮、紹興東浦鎮、紹興柯橋鎮、紹興安昌鎮、諸暨楓橋鎮、江山二十八都鎮、溫嶺市箬山鎮(已並入石塘鎮)
省級歷史文化名村(1991年10月日公布,4個):樂清仙溪鎮南閣村、永嘉岩頭鎮蒼坡村、餘姚市梁弄鎮橫坎頭村、遂昌縣焦灘鄉獨山村
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2000年1月21日公布,25個):蕭山進化鎮、建德市新葉、富陽市龍門鎮、臨安市河橋鄉、寧海縣前童鎮、慈溪市鳴鶴鎮(現屬觀海衛鎮)、永嘉縣楓林鎮、平陽縣騰蛟鎮、嘉善縣西塘鎮、嵊州市崇仁鎮、諸暨市斯宅民居、金華縣曹宅鎮、武義縣俞源鄉、義烏市赤岸鎮、浦江縣鄭宅鎮、仙居縣皤灘鄉、台州市路橋、溫嶺市新河鎮、舟山市馬嶴鎮、平湖市當湖鎮南河頭、金華縣孝順鎮山頭下村、武義縣武陽鎮郭洞村、縉雲縣新建鎮河陽村、慶元縣松源鎮大濟村、松陽縣大東壩鎮石倉村
省級歷史文化村鎮(2006年6月2日公布,33個):桐廬縣深澳鎮(現與窄溪、石阜2鎮合並為江南鎮)、淳安縣浪川鄉芹川村、奉化市溪口鎮岩頭村、溫州市甌海區澤雅鎮的水碓坑村和黃坑村、瑞安市飛雲鎮林垟、永嘉縣岩坦鎮嶼北村、蒼南縣橋墩鎮碗窯村、蒼南縣金鄉鎮、泰順縣雅陽鎮的百福岩村和塔頭底村、德清縣新市鎮、嘉興市新塍鎮、嵊州市金庭鎮華堂村、嵊州市竹溪鄉竹溪村、義烏市佛堂鎮、永康市石柱鎮厚吳村、蘭溪市女埠街道虹霓山村、蘭溪市永昌街道、武義縣大田鄉嶺下湯村、浦江縣白馬鎮嵩溪村、江山市清湖鎮、江山市石門鎮清漾村、龍游縣湖鎮鎮、龍游縣石佛鄉三門源村、開化縣霞山鄉、溫嶺市溫嶠鎮、天台縣街頭鎮、仙居縣白塔鎮高遷古村落、麗水市蓮都區西溪鄉、青田縣阜山鄉、松陽縣赤壽鄉界首村、遂昌縣王村口鎮、龍泉市龍南鄉上田村、岱山縣東沙鎮
省級歷史文化街區(2006年6月2日公布,2個):海寧市南關廂、台州市椒江區章安
溫州市級歷史文化街區(第一批,2006年12月21日公布,1個):平陽縣昆陽鎮坡南街區
溫州市級歷史文化村鎮(第一批,2006年12月21日公布,12個):平陽縣鳳卧鎮、平陽縣青街畲族鄉、文成縣南田鎮、泰順縣筱村鎮、瑞安市高樓鄉、樂清市仙溪鎮北閣村、樂清市城北鄉黃檀硐村、樂清市淡溪鎮黃塘村、永嘉縣大若岩鎮埭頭村、永嘉縣潘坑鄉岩龍村、文成縣嶺後鄉雅庄村、泰順縣新浦鄉庫村
寧波市級歷史文化村鎮(第一批,2005年8月日公布,10個):奉化市溪口鎮岩頭村、餘姚市大嵐鎮柿林村、餘姚市梨洲街道金冠村、寧海縣深甽鎮清潭村、象山縣曉塘鄉黃埠村、象山縣西周鎮儒雅洋村、鄞州區茅山鎮走馬塘村、鄞州區章水鎮蜜岩村、江北區慈城鎮半浦村、東錢湖旅遊渡假區東錢湖鎮韓嶺村
⑺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准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許多歷史文化名城是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保存了大量歷史文物與革命文物,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光榮的革命傳統與光輝燦爛的文化。
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名單
國家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國務院1982年2月8日公布)
1.北京
2.承德
3.大同
4.南京
5.蘇州
6.揚州
7.杭州
8.紹興
9.泉州 10.景德鎮
11.曲阜
12.洛陽 13.開封
14.江陵
15.長沙 16.廣州
17.桂林
18.成都 19.遵義
20.昆明
21.大理 22.拉薩
23.西安
24.延安
國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國務院1986年12月8日公布)
1.上海
2.天津
3.沈陽
4.武漢
5.南昌 6.重慶
7.保定
8.平遙
9.呼和浩特
10.鎮江 11.常熟
12.徐州
13.淮安
14.寧波
15.歙縣 16.壽縣
17.亳州
18.福州
19.漳州
20.濟南 21.安陽
22.南陽
23.商丘
24.襄樊
25.潮州 26.閬中
27.宜賓
28.自貢
29.鎮遠
30.麗江 31.日喀則
32.韓城
33.榆林
34.武威
35.張掖 36.敦煌
37.銀川
38.喀什
國家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國務院1994年1月4日公布)
1.正定
2.邯鄲
3.新絳
4.代縣
5.祁縣 6.哈爾濱
7.吉林
8.集安
9.衢州
10.臨海 11.長汀
12.贛州
13.青島
14.聊城
15.鄒城 16.臨淄
17.鄭州
18.浚縣
19.隨州
20.鍾祥 21.岳陽
22.肇慶
23.佛山
24.梅州
25.海康 26.柳州
27.瓊山
28.樂山
29.都江堰
30.瀘州 31.建水
32.巍山
33.江孜
34.咸陽
35.漢中 36.天水
37.同仁
其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國務院2000年以後公布)
1.山海關 2.鳳凰
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名單(國務院2003年11月27日公布)
1.靈石縣靜升鎮
2.崑山市周庄鎮
3.吳江市同里鎮
4.蘇州市吳中區角直鎮 5.嘉善縣西塘鎮
6.桐鄉市烏鎮
7.上杭縣古田鎮
8.合川縣淶灘鎮 9.石柱縣西沱鎮
10.潼南縣雙江鎮
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名單(國務院2003年11月27日公布)
1.門頭溝區齋堂鎮爨底下村
2.臨縣磧口鎮西灣村
3.武義縣俞源鄉俞源村
4.武義縣武陽鎮郭洞村 5.黟縣西遞鎮西遞村
6.黟縣宏村鎮宏村
7.樂安縣牛田鎮流坑村
8.南靖縣書洋鎮田螺坑村 9.岳陽縣張谷英鎮張谷英村
10.佛山市三水區樂平鎮大旗頭村
11.深圳市龍崗區大鵬鎮鵬城村
12.韓城市西庄鎮黨家村
參考資料:http://driftboat.vip.sina.com/Travel/History/
⑻ 太湖自古有什麼的美稱
太湖風景名勝區是1982年經國務院首批批準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太湖風景名勝區規劃總面積3091平方公里,其中景區面積為888平方公里,分別為蘇州市的木瀆、石湖、光福、東山、西山、甪直景區;吳江市的同里景區;常熟市的虞山景區;無錫市的梅梁湖、蠡湖、錫惠、馬山景區;宜興市的陽羨景區等13個景區和無錫市的泰伯廟、泰伯墓2個獨立景點組成。 太湖的自然景觀特徵。太湖風景名勝區「湖不深而遼闊,山不高而清秀」,是一派「平山遠水」、「山長水闊」的「吳中山水」景色。湖面煙波浩淼,氣勢磅礴。湖中島嶼星羅棋布,錯落有致。沿湖低山丘陵,逶迤連綿,山水相間,湖岸線曲折蜿蜒,大小水灣串連套合,山重水復與縹渺浩瀚相得益彰,構成一個個千姿百態的天然山水畫面。湖光山色與鑲嵌在山環水抱之中的漁港、村落所構成的田園風光,也是太湖風景名勝區的景觀特色畫卷。 太湖的人文景觀特徵。太湖地區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文物古跡眾多,人文資源豐富,特別是文風之盛,在全國有一定地位。這里不僅自然風光旖旎秀美,也誕生了淵源久遠的史前文化,而且有吳泰伯開創的、在春秋時期一度強盛的大吳國文化。秦朝統一以後,這里又曾幾度處於南朝政治的中心地區,後來更成為全國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的重點地區之一。富有特色的太湖風景園林建築,其歷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秦漢以後,太湖又成為名士避世隱居之處。南北朝時,建造私家園林和叢林寺廟之風十分盛行。自古以來以來人文薈萃,文物古跡眾多。太湖地區大量明清時期古城、古鎮、古村落、古建築、古墓葬和古文物遺存,以及內涵深厚的吳地文化和水鄉民俗與秀美的太湖自然風光交相輝映,造就了太湖獨特的吳文化人文景觀特徵。 全區現有各種景源733處,其中自然景源190處,人文景源543處,包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35處,3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同里古鎮、甪直古鎮、木瀆古鎮);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陸巷古村,明月灣古村)和3個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東山古鎮、西山古鎮、光福古鎮)。截至2008年底,開放景點97個,年遊人次達3692萬。 太湖的景觀類型。 太湖風景名勝區景觀類型概括起來有十大類: 山水交融、構圖秀雅、千姿百態的天然山水畫面; 重巒疊嶂、山勢嵯峨、形態各異的奇峰怪石; 千百年的古樹名柯和繁花似錦、碩果滿山的傳統植物景觀; 洞體深邃、鍾乳瑰麗、奇異萬狀的古溶洞、水洞; 撲朔迷離、變幻莫測的霧幔、雲海、串月、旭日、晚霞和四季更迭的天象景觀; 常年不涸、甘冽清腴的名泉和曲折幽邃的澗潭溪流; 小橋流水、綠樹人家、稻香桑茂、碧波繁花的江南田園風光; 典雅古樸、富於詩情畫意的各種古典園林、古橋梁、明清古建築群和水鄉文化古鎮; 著名的古雕塑藝術珍品和歷代名人留下的大量碑碣石刻、書法圖畫、詩詞著作; 考古發掘出來的代表江南文化歷史的遠古文物和優美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及其遺跡。
⑼ 江蘇26座歷史文化名鎮
3月7日,江來蘇代表團開放日進源行了3個小時。聽完代表們的審議之後,上百名中外記者迫不及待地圍繞江蘇發展的話題,「點名」代表回答問題。
經濟迅猛發展、城鎮化推進加速,如何保護傳統村落?江蘇省住建廳廳長周嵐代表先以兩個數據來展現江蘇對歷史文化保護的重視程度——江蘇現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2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26個。「這兩個數字,都是全國最多的。」周嵐代表說。
「『鄉愁』是個很火的詞。」周嵐代表坦言,在城鎮化快速推進下,江蘇在傳統村落保護方面仍有不足。因此,這些年,我們加大了力度,一是推進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的全覆蓋;二是分類改善傳統村落的人居環境,把所有的村莊分為5種類型:古村保護型、人文特色型、自然生態型、現代社區型、整治改善型,因村施策,使得一大批傳統村落人居環境得到改善,培育了一大批傳統特徵鮮明的美麗鄉村。下一步,我們還將加大傳統村落的命名和保護力度,希望到2020年,能保護1000個左右的傳統村落。最後,探索通過立法形式加以保護,江蘇傳統村落保護辦法已列入今年的立法規劃,年內有可能出台。
⑽ 重慶市18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有哪些
重慶上榜此次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錄的分別是萬州區羅田鎮、涪陵區青羊鎮、江津區版吳灘鎮、江津區權石蟆鎮和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龔灘鎮。
全市范圍內已公布了46個歷史文化名鎮,包括18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8個市級歷史文化名鎮。古鎮傳統民居多為穿斗房、吊腳樓、簡潔樸素,就地取材,牆體多採用木結構板壁牆或夾壁牆,屋頂多為小青瓦硬山或懸山,單挑或雙挑出檐。街巷空間錯落有致,尺度宜人,古鎮與山水相交融,形成獨特的景觀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