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理的歷史故事……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大理曾有著顯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漢之際,大理是「蜀·身毒國道」(從四川成都,經雲南大理、保山進入緬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經之地,這條通道,對促進大理地區和內地的聯系、促進中國和東南亞諸國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
大理地區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遺址廣泛分布在以洱海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圍。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先民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種植水稻,馴養家畜,從事採集、漁獵,創造了大理地區的遠古文明。漢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5年),漢王朝在大理地區設置了葉榆、雲南、邪龍、比蘇4縣,屬益州郡管轄,從此大理地區正式納入了漢王朝版圖。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屬永昌郡,蜀漢時期分屬永昌、雲南2郡;晉朝時分屬寧州的永昌、雲南2郡,劉宋王朝時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南齊時期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永昌郡;隋代屬昆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洱海地區置有「八州十七縣」,麟德元年(664年),改屬姚州都督府。8世紀30年代,洱海地區「六詔」中的南詔,在唐朝的支持下,合六詔為一,統一了洱海地區,建立了南詔國。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年),南詔權臣鄭買嗣發動宮廷政變,建立了大長和國,南詔亡。後唐天成二年(927年),又先後建立了大天興國和大義寧國。後晉天福二年(937年),通海節度段思平聯合滇東三十七部,進軍大理,推翻了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南宋寶元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軍滅大理國,建立雲南行省。南詔、大理國歷唐、宋兩朝,達500餘年,使雲南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政治統一體,奠定了祖國的西南邊疆,推動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元代,雲南政治中心東移昆明,元朝在大理地區設立了上下二萬戶府。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設路、府、州、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路、鶴慶路、威楚路和雲龍甸軍民府。明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鶴慶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清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麗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隸廳。1913年,大理地區屬滇西道。1929年,國民政府實行省、縣兩級制,大理地區設祥雲、彌渡、賓川、鳳儀、蒙化、大理、永平、雲龍、漾濞、鄧川、洱源、劍川、鶴慶13縣。40年代後期,雲南省政府在大理、蒙化、鶴慶設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2月1日,大理專員公署建立,轄下關、大理、鳳儀、鄧川、賓川、祥雲、彌渡、蒙化、雲縣、緬寧、順寧(鳳慶)、永平、漾濞、雲龍、洱源15縣市。1956年,雲縣、緬寧、順寧3縣劃歸臨滄專區,麗江專區的鶴慶、劍川2縣劃歸大理專區。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定為自治州首府。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轄1市11縣,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縣、祥雲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雲龍縣、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區設葉榆縣,直至南北朝葉榆縣的建制一直未變。唐初,洱海地區「六詔」中的蒙舍詔勢力漸強,在唐朝支持下,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詔國都城由巍山遷至太和城(今大理蒼山太和村附近),此後又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帶)。南詔與以後建立的三個王朝及大理國都城均定都於羊苴咩城。從公元8至13世紀的唐宋五百多年間(即從公元738年南詔國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國覆滅),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詔、大理國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國滅亡後,仍然將雲南政治中心設於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雲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遷至昆明,但大理仍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襲至今。
『貳』 大理歷史
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刺激漢武帝探索從西南方前往印度的「蜀身毒道」,經營西南邊疆。前109年(漢武帝元封二年)在大理地區遙置葉榆縣,是中原王朝最早在雲南設縣的地區。東漢時隸屬於南中地區的永昌郡。
大理地區三國時臣服於諸葛亮的南征軍,設立了蜀漢雲南郡。南北朝時先後屬河陽郡、西河郡。當時,白族已大致形成,並在洱海邊建築了多座城邑。
唐朝初年,洱海周邊有6個部落,稱為六詔。唐高宗時,蒙舍詔以外的五詔均被吐蕃征服。737年(唐開元二十六年),蒙舍詔首領皮邏閣兼並五詔,建立起南詔國,並將都城從蒙舍(今巍山)搬遷到了太和城(今太和村),並以此為基地,繼續征服周邊地區,控制今天雲南大部。
902年(唐昭宗天復二年),南詔權臣鄭買嗣奪權,建立「大長和國」。927年,楊干貞扶持趙善政建立「大天興國」,隨後又自立為王,建「大義寧國」。
937年(後晉天福二年),段思平也於羊苴咩城定都建國,國號大理。段氏自稱是漢人後裔,立國後,大力推行漢文化,並與南宋遣使通商。
大理國歷經了316年後,在1253年,為忽必烈親征所滅。1274年,元朝為便於統治,在押赤城(又名中慶路,今昆明市)設置了雲南行省,同時設立大理路及太和縣,隸屬於雲南行省。從此雲南的中心城市便由大理轉移到了昆明。
1382年,明軍攻佔大理,大理路改為大理府,仍治太和縣,並築新的府城,即今大理古城。1659年,清軍攻入雲南。清代沿襲明制。1856年(清咸豐六年)爆發雲南回變,建立杜文秀回族政權,控制雲南大部分地區。
中華民國建立後,裁撤大理府,太和縣則改名為大理縣。1950年析置下關市,1983年,下關市與大理縣合並設立了縣級大理市。目前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州府,全市人口中約三分之二是白族人。
(2)大理的歷史文化遺產擴展閱讀:
大理地勢西高東低,全市年平均氣溫15℃,降水量1056毫米。農業主產稻穀、小麥、玉米、豬、牛、禽蛋等,特產有雲南山茶花、蒼山杜鵑花、大理雪梨、下關沱茶等。目前工業主要集中於洱海南岸的下關鎮附近,有煙草、茶葉、食品、紡織等門類,盛產大理石。
位於大理古城和下關之間的"太和村"是古南詔國早期的都城,有太和城遺址,規模較大,是國家級文物。位於洱海西北岸的喜洲鎮則是白族居民的聚居地,當地的民族風情濃郁,民居頗具特色。
位於洱海北岸的上關鎮古代為大理古城的軍事屏障,境內遍植朝珠花,以「上關花」而聞名。此外,附近還有雞足山和巍山等景區。
『叄』 大理有那些歷史故事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大理曾有著顯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漢之際,大理是「蜀·身毒國道」(從四川成都,經雲南大理、保山進入緬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經之地,這條通道,對促進大理地區和內地的聯系、促進中國和東南亞諸國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
大理地區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遺址廣泛分布在以洱海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圍。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先民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種植水稻,馴養家畜,從事採集、漁獵,創造了大理地區的遠古文明。漢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5年),漢王朝在大理地區設置了葉榆、雲南、邪龍、比蘇4縣,屬益州郡管轄,從此大理地區正式納入了漢王朝版圖。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屬永昌郡,蜀漢時期分屬永昌、雲南2郡;晉朝時分屬寧州的永昌、雲南2郡,劉宋王朝時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南齊時期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永昌郡;隋代屬昆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洱海地區置有「八州十七縣」,麟德元年(664年),改屬姚州都督府。8世紀30年代,洱海地區「六詔」中的南詔,在唐朝的支持下,合六詔為一,統一了洱海地區,建立了南詔國。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年),南詔權臣鄭買嗣發動宮廷政變,建立了大長和國,南詔亡。後唐天成二年(927年),又先後建立了大天興國和大義寧國。後晉天福二年(937年),通海節度段思平聯合滇東三十七部,進軍大理,推翻了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南宋寶元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軍滅大理國,建立雲南行省。南詔、大理國歷唐、宋兩朝,達500餘年,使雲南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政治統一體,奠定了祖國的西南邊疆,推動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元代,雲南政治中心東移昆明,元朝在大理地區設立了上下二萬戶府。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設路、府、州、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路、鶴慶路、威楚路和雲龍甸軍民府。明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鶴慶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清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麗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隸廳。1913年,大理地區屬滇西道。1929年,國民政府實行省、縣兩級制,大理地區設祥雲、彌渡、賓川、鳳儀、蒙化、大理、永平、雲龍、漾濞、鄧川、洱源、劍川、鶴慶13縣。40年代後期,雲南省政府在大理、蒙化、鶴慶設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2月1日,大理專員公署建立,轄下關、大理、鳳儀、鄧川、賓川、祥雲、彌渡、蒙化、雲縣、緬寧、順寧(鳳慶)、永平、漾濞、雲龍、洱源15縣市。1956年,雲縣、緬寧、順寧3縣劃歸臨滄專區,麗江專區的鶴慶、劍川2縣劃歸大理專區。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定為自治州首府。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轄1市11縣,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縣、祥雲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雲龍縣、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區設葉榆縣,直至南北朝葉榆縣的建制一直未變。唐初,洱海地區「六詔」中的蒙舍詔勢力漸強,在唐朝支持下,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詔國都城由巍山遷至太和城(今大理蒼山太和村附近),此後又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帶)。南詔與以後建立的三個王朝及大理國都城均定都於羊苴咩城。從公元8至13世紀的唐宋五百多年間(即從公元738年南詔國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國覆滅),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詔、大理國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國滅亡後,仍然將雲南政治中心設於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雲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遷至昆明,但大理仍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襲至今。
『肆』 大理國的歷史文化
大理王族大力推行漢地文化,在漢文化的影響下,產生了僰(白)文。白文是用漢字寫白語,讀白音。今昆明古幢公園內的石幢,是大理時石雕的僅存碩果。此外,壁畫和木刻藝術也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佛教在南詔時傳入雲南,至大理時盛行。儒家的教條與佛教的道義幾乎融而為一。儒生無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師僧也都誦讀儒書,有所謂「釋儒」(又稱「儒釋」),而且任用師僧為官。師僧也通過科舉考試取得政治地位。可說大理國是以儒治國,以佛治心,多位國王都曾先後禪位為僧。
當地民俗講究「家無貧富皆有佛堂,少長手不釋念珠。」大理國與南詔被稱為「妙香古國」不僅是因為這時期佛教僧徒眾多,更重要的是佛教的三大體系在這里都存在,這里還是雲南境內的佛教支系阿吒力教主要流傳地 。
大理國(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白語:Dablit guaif)是中國歷史上由白族在中國西南邊陲一帶建立的政權。全國尊崇佛教,歷代國君多於暮年禪位為僧。
公元937年,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洱海地區貴族高方、董伽羅滅大義寧國,定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國號「大理」,史稱「前理」。疆域覆蓋今中國雲南、貴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緬甸、寮國、越南北部部分地區。公元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國號「大中」,翌年薨逝歸政段正淳,史稱「後理」。公元1253年,大理國被蒙古帝國所滅,原大理國君段興智被任命為大理世襲總管。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在雲南等地置大理路、建行中書省,加強了統一政權對西南邊陲的統治。
『伍』 麗江和大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是什麼
麗江:最具優勢和開發潛力的旅遊資源以"二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風情"為主要代表:二山即玉龍雪山和老君山,玉龍雪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和旅遊開發區,被譽為"冰川博物館"和"動植物寶庫"。老君山是"三江並流"的核心景區,區內有獨特的丹霞地貌、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種類豐富、未遭破壞的動植物群落,其中很多是珍稀瀕危植物。一城,即麗江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1986年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旅遊都是去「麗江古城」,最出名的「四方街」,可以逛逛感受下休閑、古樸的民族文化。一湖,即瀘沽湖,位於寧蒗縣境內,是雲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為雲南省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旅遊度假區。一江,即金沙江,最具代表性的景點有長江第一灣、虎跳峽和寶山石城。一文化,即納西東巴文化,包括東巴象形文字、納西古樂、東巴經卷、東巴繪畫、建築藝術及宗教文化等。一風情,即摩梭風情,生活在瀘沽湖畔的摩梭人至今保留著"男不娶、女不嫁"的母系走婚習俗。
大理:很出名的旅遊景點,中國的「十佳旅遊城市」之一。有「風花雪月」的美稱,即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大理風景名勝區主要含蒼山、洱海、白族風情以及大理、巍山歷史文化名城。大理歷史文化名城還是國家級大理風景名勝區。大理是一個以白族為主的多民族地區,文化是中原文化、藏傳文化、東南亞文化及當地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是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悠久歷史燦爛的古代文化,古城裡白族傳統的民族文化氣氛濃厚,值得一逛。
『陸』 如果大理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從文化的角度看,你認為最大的問題和最大的亮點是什麼
從文化上講先說亮點1、大理主要是從人類文明看起,170多萬年前的人類住在洱海邊專,一直到今天2、大理曾屬經是近450年的經濟、政治中心(唐末、到明朝中期)3、大理蒼山、雞足山、上關很多地方是原生態的棲息地4、擁有1000多年的古跡 問題大理的知名度還沒有香格里拉和麗江大
『柒』 雲南的歷史文化名城有哪幾個
國家級的有6個:
1、昆明歷史文化名城
2、大理歷史文化名城
3、麗江歷史文化名城
4、建水歷史文化名城
5、巍山歷史文化名城
6、會澤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9個:
1、騰沖歷史文化名城2、威信歷史文化名城
3、保山歷史文化名城
4、廣南歷史文化名城
5、石屏歷史文化名城
6、漾濞歷史文化名城
7、香格里拉歷史文化名城
8、劍川歷史文化名城
9、通海歷史文化名城
(7)大理的歷史文化遺產擴展閱讀
從1988年開始,省建設廳、省文化廳分別在建水、巍山、騰沖、威信、保山、會澤召開了六次雲南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座談會,及時總結名城保護中的經驗得失,為各名城搭建了一個交流學習的平台。
昆明城市規劃委員會由一位分管副省長出任主任,重大建設項目須經規劃委員會論證確定,為保護城鄉文化遺產提供了決策依據;麗江成立了古城保護管理委員會和麗江古城世界文化遺產管局,積極開展行之有效的保護工作;
昆明、大理、麗江、建水、巍山、紅河、會澤等城市,相繼經省人大常委會批准,制定了名城保護條例,逐步做到了有法可依。2002年10月28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布;
2007年11月29日《雲南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條例》由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2008年4月,國務院頒布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這使我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管理有法可依。
『捌』 想了解雲南大理的風俗,歷史文化,傳說等...
大理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遠在四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蒼山馬龍峰、中和峰、海東鹿鵝山曾出土大批新石器時期的石刀、石斧、石墜、粗陶器。漢代,大理同中原有往來,與印度也有交往,是四川通往印度的「南方絲路」(蜀身毒道)中轉站,漢武帝在這里設葉榆縣。隋及唐初,居住在洱海區域的原始居民從事狩獵、捕魚,以及種植水稻和飼養家畜,有較高的農業生產水平。並在洱海西面建築了太和、羊苴咩、大厘等較大的城邑,洱海的南岸建有石和、石橋等城。一度成為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漢之際,大理與內地的交往由於蜀身毒古道而極為密切。博望候張騫西域歸來後關於這條通道的報告,引發了漢武帝經營西南邊疆的雄心。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朝在此設隸屬益州郡的葉榆、雲南、邪龍、比蘇、巂唐、不韋等縣。
唐初,洱海地區出現了六個較大的部落,史稱「六詔」,即蒙舍詔(今巍山東南部、因在六詔之南,又稱南詔)、蒙巂詔(今巍山北部漾濞一帶)、鄧賧詔(今洱源鄧川)、浪穹詔(今洱源劍川一帶)、施浪詔(在浪穹詔東北)。越析詔(今賓川)。。公元737年,蒙舍詔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六詔,統一了洱海地區,遷都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建立「南詔國」。公元779年又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南詔國共傳13代王,歷史165年。
公元902年,南詔權 臣鄭買嗣奪去了政權,建立「大長和國」。
公元927年,劍南節度使楊干貞滅「大長和國」,扶持清平官趙善政,建立「大天興國」,10個月後楊善干貞又廢趙善政,自立為王,建「大義寧國」。
公元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推翻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仍建都羊苴咩城。大理國共傳22代主,歷時316年。
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帥大軍滅大理國,元朝於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見了雲南行中書省,把行政中心由大理遷到押赤城(今昆明)大理地區設大理路、鶴慶路、雲龍甸軍民府和威楚路。
公元1381年,明軍攻佔大理,改路為府,在大理地區設置大理、鶴慶、蒙化三府。現今的永平縣、南澗縣則分屬永昌府和楚雄府。
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清軍攻入雲南,仍沿襲明朝建制,大理 地區分屬大理府、麗江府、永昌府和蒙化直屬廳。大理府為迤西道治所,雲南提督駐地。清咸豐六年(1856年)爆發了以回族杜文秀為首的滇西各民族大起義,在大理設政權公元1911年,昆明「重久起義」後,雲南成立軍政府,1913年改迤西道為滇西道,後為騰越道。1929年廢除道制,實行省縣兩級制,大理地區設置祥雲、彌度、賓川、鳳儀、蒙化、大理、永平、雲龍、漾濞、鄧川、洱源、劍川、鶴慶13個縣。
1950年2月1日,大理專員公署成立,大理專區轄大理、下關、鄧川、洱源、雲龍、漾濞、蒙化、鳳儀、彌度、祥雲、賓川、及現屬臨滄地區的雲縣、緬寧(今臨滄),順寧(今鳳慶)共十五個縣市。
1956年11月22日,大理白族自治區成立。區劃幾經調整現轄大理市、鶴慶縣、劍川、洱源縣、祥雲縣、賓川縣、彌渡縣、永平縣、雲龍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漾濞彝族自治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共12個縣市。
1982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大理被定為全國第一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同年11月,國務院又將大理列為全國44個風景名勝區之一。
大理是雲南古代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西漢武帝曾在大理設置郡縣,歷史上著名的南詔(公元738--902年),
大理國(公元937--1253年)曾在這里建都,是當時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大理有馳名中外的大理崇聖寺
三塔、南詔太和城遺址、《南詔德化碑》、劍川石鍾山石窟、彌渡南詔鐵柱等重要的文化古跡,被譽為"西南的敦煌"。
"玉洱"、"銀蒼"是蒼洱風景區的重要景觀。風、花、雪、月為大理的四大名景。
大理的著名景點有:崇聖寺三塔,蝴蝶泉,洱海遊船,喜州民居,白族民俗三道茶歌舞表演等。
『玖』 雲南重要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滇越鐵路抄:滇越鐵路是雲南近代100年(1903年開始)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相撞、融合的歷史見證,也是雲南主要的一筆歷史文化遺產。歷史上的雲南由於地理因素,自古以來與中原難以交往,與越南、寮國、緬甸等鄰國有著更為廣泛的交往。到了近代,由於歷史原因,雲南與鄰國、歐美等國家又發生了諸多的聯系,並產生了許多歷史大事件;在雲南與海外近100年的交往中,造就了包括滇越鐵路在內的許多有價值的文化遺跡。這一切經過歷史的積淀,形成了雲南自身特有的文化內涵,形成了雲南獨特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旅遊價值
茶馬古道:這個耳熟能詳...
普洱茶:這個不知道算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