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的河叫什麼
台江的上杭路和下杭路及其附近街區,俗稱「雙杭」。指的是從小橋頭到大廟路之間的兩條內平行的橫街,這里早容年是福州的商業中心和航運碼頭。「杭」其實是從「航」音衍化的,這里有一個地理變遷的歷史過程。古時閩江水繞過大廟山,上下杭便是上下航的津口埠頭。這片曾經以商業的繁華而聞名的古老街區,一直以來是民俗、史學專家們研究福州商業發展歷程的重要地方。
㈡ 北京的歷史文物古跡都有哪
1、故宮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並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徵之一。
春秋吳國為伐齊國而開鑿,隋朝大幅度擴修並貫通至都城洛陽且連涿郡,元朝翻修時棄洛陽而取直至北京。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2002年,大運河被納入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北京,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所在地,也是中部戰區司令部駐地。
北京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最多的城市,三千多年的歷史孕育了故宮、天壇、八達嶺長城、頤和園等眾多名勝古跡。早在七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國都、中華民國北洋政府首都,1949年10月1日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㈢ 杭州歷史古跡
(1)文明源頭 良渚文化
杭州北郊良渚鎮,人類文明的源頭之一。「良渚文化」在這里發生,延續了5000多年文脈。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250~4150年,在1936年被發現,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布於太湖地區。在杭州市餘杭區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布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餘處 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范圍廣闊,遺址密集。八十年代以來,反山、瑤山、匯觀山等高台 土冢與祭壇遺址相復合。
現有良渚文化博物館(規劃將要建設國家公園),從博物館陳列的史料以及考古發掘的大量文物,為古都譜寫的5000多年神韻,璀璨奪目,堪稱中華文明瑰寶。
(2)道骨仙風 抱朴道院
抱朴道院位於杭州的西湖北岸,有一座名曰葛嶺的小山的半山腰,亦稱葛仙庵抱朴廬,舊名先後有福地院、涵青精舍、涵青道院、玉清宮,相傳為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設爐煉丹修煉之所,有「瑤台仙境」之稱。葛嶺抱朴道院與黃龍、玉皇合稱「西湖三大道院」。
抱朴道院始建於晉,南宋時曾被宰相賈似道據為別墅,元代毀於兵火,明清至今多次重修重建。杭州市道教協會從2001年6月開始,主持修復道院殿宇、神像雕塑。2003年1月11日上午,抱朴道院修復竣工,舉行神像開光儀式,正式向遊人開放。
抱朴廬舊址:
抱朴,是道教教義,即保守本真,不為物慾所誘惑,不為世事困擾,所謂「人行道歸朴」。葛洪自號抱朴子,並以名其書,作有《抱朴子》七十卷。從葛嶺山麓赭黃色穹門入口,拾級經流丹閣,至山腰四角方亭,一路古柏蔥郁,清泉低吟,岩上有「人間福地」、「不亞蓬瀛」等題刻。再從滌心池拾階而上,便到抱朴廬舊址。
現在的抱朴道院:
現在抱朴道院有正殿——葛仙殿,東側為半閑草堂,另側為紅梅閣、抱朴廬,還有煉丹古井、煉丹台、葛仙庵碑等古跡。現為杭州道教協會所在。
(3)胥丘東起最高樓—鼓樓
鼓樓位於吳山東麓、中山路與望江路相關處,舊名朝天門,鼓樓只是它的俗稱。
據史料記載,朝天門為吳越王錢氏所建。「規石為門,上架危樓,樓基疊石,高四仞有四尺,東西五十六步,南北半之。中為通道,橫架交梁,承以藻井,牙柱壁立三十有四,東西閱門對辟,名曰武台,夷敞可容兵士百許。武台左右北轉,登石級兩曲,達於樓上。樓上高六仞有四尺,邊基而會,十有一仞,貯鼓鍾以司漏刻。」古時之一仞合今之七尺或八尺,朝天門總高十一仞,在當時確實可以對周邊的一切建築物「一覽眾山小」。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收錄的詩詞中如「城上高樓接太霞」(趙子昂)、「胥丘東起最高樓」(高得)等句,絕非虛誇之辭。既可藏兵又貯鍾樓,朝天門在當時起到了城防和報時的雙重作用,故有「鼓樓」之稱。
南宋時仍稱朝天門,御街(又稱天街,今中山路)從其下過。元大德三年(1299)改稱「拱北樓」,明洪武八年(1375)改「來遠樓」,不久又更名「鎮海樓」,有匾,篆書「吳山偉觀」四字。成化十年(1474)毀於火,總督浙江軍務胡宗憲再次重修,其幕士徐渭(字文長)為之作《重修鎮海樓記》。清初又毀,康熙二十五年(1686)再建。光緒年間(1875—1908)又整修。清時,鎮海樓與鎮東樓(今通江橋東)、雄鎮樓(今上倉橋東)同稱「省城大觀」。
1970年,鼓樓因道路擴建而拆除。令人們感到欣慰的是,在「建經濟強市,創文化名城」的歷史進程中,鼓樓的復建終於被提上了議事日程。2001年月8月,復建工程正式啟動。僅僅一年之後,巍巍鼓樓的雄姿已再次屹立在秀麗的吳麓。在完成細部裝修和周邊景觀布置之後,從人們視野中消失了32年之久的鼓樓,已於2002年10月西湖博覽會期間向市民和中外遊客開放。
(4)杭州最著名的回族歷史古跡
杭州市回族公墓位於浙江杭州清波門南宋聚景園舊址。史又稱回回墳、丁氏壠、番回冢墓、南園回教公墳,是杭州市最著名的回族歷史古跡。宋代末年。該地被中西亞東來穆斯林選為殯葬之地。元以後墓廬日增,佔地近7萬平方米。據原存大量阿拉伯文、波斯文及漢文墓碑記載,歷史上有諸多和卓、王子、長者等高層人士殯葬於此。著名回族文學家丁鶴年及其家人亦多葬於此。1953年擴建西湖風景區時,該墓園遷移至山地回族公墓。
(5)名剎古寺 仙靈所隱
杭州靈隱寺始建於東晉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餘年的歷史,又名雲林寺,為杭州最早的名剎。靈隱寺地處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飛來峰,兩峰挾峙,林木聳秀,深山古寺,雲煙萬狀。開山祖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東晉咸和初,由中原雲游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見有一峰而嘆曰:「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一小嶺,不知何代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遂於峰前建寺,名曰靈隱。
五代時吳越國王錢叔崇信佛教,廣建寺宇,當時靈隱寺規模宏大,僧眾三千,成為江南名剎。大雄寶殿前的石塔,天王殿前的石經幢均是五代十國吳越時的遺物。靈隱寺珍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貝葉寫經,東魏鎦金佛像,明董其昌寫本《金剛經》,清雍正木刻龍藏等等,都是珍貴的寶物。全寺建築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葯師殿。
(6)伊斯蘭教的東方聖地—鳳凰寺
鳳凰寺位於中山中路,是我國伊斯蘭教四大古寺(另三處為:揚州的仙鶴寺、泉州的麒麟寺和廣州的獅子寺)之一,在阿拉伯國家中也享有盛譽。鳳凰寺即清真寺,創建於唐代,以其形似鳳凰,故名。宋代毀於火。元時,來自西域的大師阿老丁慨然捐資重修。最近一次修建是在1953年。寺宇宏大壯麗,煥然一新。寺內大殿是最古老的建築。正殿沒有梁架。殿頂上起攢尖頂三座是宋代的遺物。中間一座上刻《可蘭經》文,相傳是明景泰二年(1451)重修時設置的。寺內還保存有阿老丁墓碑等阿拉伯文碑刻。遠在五代,杭州與阿拉伯國家就有友好往來。如今,這里是杭州伊斯蘭教的禮拜中心。
(7)屹屹白塔 故宮遺夢
自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定都杭州,至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南宋王朝在鳳凰山築紫禁城,周長4.5公里。又築外城高6.7米,闊3.3米,城門13座。紫禁城內建起大殿13座,氣勢恢宏。南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入杭州,南宋亡。次年,因民宅失火延及,紫禁城內所有宮殿焚燒殆盡。只有白塔橋邊的白(石)塔依然屹立。從白塔眺望鳳凰山南宋故宮遺址,一片蔥綠,通向御苑的古道石級直達鳳凰山巔。
(8)一劍霜寒十四州——錢王陵
錢王陵,是杭州城締造者、「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奠基者——吳越國王錢鏐的墓地,是全國重點保護單位,是浙江省保存完好的王陵,是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錢鏐(公元852-932),字具美,浙江臨安人。他出身平民,在唐末五代中原擾攘之際,割據一方,建立創立吳越國,為當時十國之一,北起蘇州、浙江全境、南至福州,史稱「一劍霜寒十四州」。吳越國定都杭州。他推行了「善事中國」、「保境安民」的基本國策,使老百姓安居樂業,發展生產,吳越國成了富甲天下的經濟強國,同時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太平興國三年(978),其孫弘俶舉旗歸宋,納土國除,共統治兩浙八十餘年。
錢王陵坐落在浙江臨安市錦城太廟山,海拔92m,距杭州市38公里。墓背靠太廟山,左右列距青龍白虎兩砂,與功臣山遙遙相對,陵區內築有牌坊、錢王祠、州祠、凌煙安國樓等景點。到處是蒼翠的松柏、凄迷的芳草,登上安國樓,青山綠水秀麗美景盡收眼底。
(9)精忠報國瀝肝膽—岳王廟
岳王廟位於西湖西北角,北山路西段北側,始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明景泰年間改稱「忠烈廟」,經歷了元、明、清、民國時興時廢, 代代相傳一直何存到現在。殿內塑有岳飛彩像,其上有岳飛草書:「還我河山」巨匾。大殿右首是岳飛墓,系塊石圍砌, 墓碑刻有「宋岳鄂王墓」字樣。旁有其子岳雲墓。墓道兩側有明代刻存的文武俑、石馬、石虎和石羊; 墓道階下有秦檜、王氏、萬俟咼、張俊四跪像。 墓道前方照壁上,有明人洪珠所書「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古柏森森,庄嚴肅穆。一九六一年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飛是南宋初抗擊金兵的主要將領, 但被秦檜、張俊等人以「莫須有」罪名誣陷為反叛朝廷,陷害至死。岳飛遇害前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 岳飛遇害後,獄卒隗順冒著生命危險,背負岳飛遺體,越過城牆,草草地葬於九曲叢祠旁。2l年後宋孝宗下令給岳飛昭雪, 並以五百貫高價懸賞求索岳飛遺體,用隆重的儀式遷葬於棲霞嶺下,就是現在岳墳的所在地。嘉泰四年(1204年) 即岳飛死後63年朝廷追封為鄂王。
(10)西湖石窟 摩崖石刻
杭城三面環山,山石崢嶸,古木參天,藤蔓遍布,風景清幽,山間溪水滋潤茂林修竹,更顯神秘,有著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隨著唐代佛教盛行,在西湖四周起伏的群山之中,給後人留下眾多的反映出當時古人高超精湛技藝的摩崖石刻藝術。杭城古時曾有吳越國和南宋二朝建都,因此除極少的唐代石刻遺跡外,大都是五代、宋、元時期的摩崖石刻遺存,而這些也大都集中在西湖的四周,因此也稱「西湖石窟」。
目前杭城有名的造像約有19處,其中較為集中的有靈隱禪寺前的飛來峰造像,規模最大的約有400餘尊(其中一部分已風化剝落)、慈雲嶺造像、石屋洞造像、煙霞洞造像、仁王講寺造像、寶成寺造像、聖果寺造像、天龍寺造像、通玄觀造像等,另外鳳凰山、寶石山、紫陽山、南高峰等均有分布。在這些石刻造像中,主要有刻於崖壁上暴露在外和刻於洞窟之內兩種,同時又有造像和文字兩種形式。
㈣ 杭州西湖城隍廟歷史
西湖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
鎖定
同義詞 杭州西湖一般指西湖(浙江省杭州市西湖)
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它是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現今《世界遺產名錄》中少數幾個和中國唯一一個湖泊類文化遺產。
西湖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繞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小島鼎立於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與寶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中文名稱
杭州西湖
外文名稱
West Lake Cultural Landscape of Hangzhou
地理位置
中國浙江杭州市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佔地面積
約6.4平方千米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景點級別
國家A級風景名勝區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
西湖十景 新西湖十景 三評西湖十景
遺產名錄
世界文化景觀遺產
湖泊長度
3.2千米(南北)
湖泊寬度
2.8千米(東西)
湖泊面積
6.39平方千米
平均深度
2.28米
庫容量
1429萬立方米
湖岸線長度
15千米
經緯度
30°14′45″N 120°8′30″E
名 詩
《飲湖上初晴後雨》等
湖中一山
孤山
湖中二塔
保俶塔,雷峰塔
湖中三島
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湖中三堤
白堤,蘇堤,楊公堤
環湖名街
北山街,南山路,湖濱路
建議遊玩時長
3-6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3-5月、9-11月
目錄
1 歷史沿革
▪ 名稱由來
▪ 秦漢到唐
▪ 五代兩宋
▪ 元明清時期
▪ 近代時期
▪ 解放後
▪ 21世紀
▪ 列入世界遺產
2 地質
3 山水西湖
▪ 一山
▪ 二塔
▪ 三島
▪ 三堤
▪ 西湖十景
▪ 環湖街道
4 人文西湖
▪ 宗教藝術
▪ 文學作品
▪ 美術
▪ 民間傳說
▪ 名人故居
▪ 西湖遊船
5 生態西湖
▪ 植物
▪ 動物
▪ 人工治理
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西湖圖出自《咸淳臨安志》清同治六年補刊
《漢書·地理志》:「錢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里。」[1] 後又有錢水、錢唐湖、明聖湖、[2] 金牛湖、石涵湖、上湖、瀲灧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龍川、銷金鍋、美人湖、賢者湖、明月湖諸般名稱,但是只有兩個名稱為歷代普遍公認,並見諸於文獻記載:一是因杭州古名錢塘,湖稱錢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現的「西湖」名稱,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和《杭州回舫》這兩首詩中。北宋以後,名家詩文大都以西湖為名,錢塘湖之名逐漸鮮為人知。而蘇軾的《乞開杭州西湖狀》,則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
秦漢到唐
2000多年前,西湖還是錢塘江的一部分,由於泥沙淤積,在西湖南北兩山——吳山和寶石山山麓逐漸形成沙嘴,此後兩沙嘴逐漸靠攏,最終毗連在一起成為沙洲,在沙洲西側形成了一個內湖,即為西湖,此時大約為秦漢時期。張岱《西湖夢尋》記載:「大石佛寺,考舊史,秦始皇東游入海,纜舟於此石上。」此處所言大石佛寺,即位於西湖北側的寶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纜舟石」之景。
自從隋朝大業六年(610年)開鑿江南運河,與北運河相接,溝通南北五大水系,便捷的交通也促進了杭州的經濟發展和旅遊活動。
唐朝,西湖面積約有10.8平方公里,比近代湖面面積大近一倍,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西山腳下,東北面延伸到武林門一帶。香客可泛舟至山腳下再步行上山拜佛。因為當時未修水利,西湖時而遭大雨而泛濫,時而因久旱而乾涸。
建中二年九月(781年),李泌調任杭州刺史。為了解決飲用淡水的問題,他創造性地採用引水入城的方法。即在人口稠密的錢塘門、涌金門一帶開鑿六井,採用"開陰竇"(即埋設瓦管、竹筒)的方法,將西湖水引入城內。六井現大都湮沒,僅相國井遺址在解放路井亭橋西。其餘五井是:西井(原在相國井之西),方井(俗稱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龜井(原在龍翔橋西),小方井(俗稱六眼井,原在錢塘門內,即今小車橋一帶)。
長慶二年十月(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任期間,白氏興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築堤壩水閘,增加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杭州)至鹽官(海寧)間農田的灌溉問題。其實白居易主持修築的堤壩,在錢塘門外的石涵橋附近,稱為白公堤,並非近代的白堤。白氏在錢塘門外修堤,建石涵閘,把湖水貯蓄起來,還書寫《錢塘湖閘記》刻於石碑,寫明堤壩的功用,以及蓄放水和保護堤壩的方法。如今白公堤遺址早已無存,但後人卻借白堤(當時稱「白沙堤」)以緬懷白公。白氏不僅留下了惠及後世的水利工程,還創作了大量有關西湖的詩詞。最為著名的作品有《錢塘湖春行》、《春題湖上》和《憶江南》。
五代兩宋
歷史上對西湖影響最大的,是杭州發展史上極其顯赫的吳越國和南宋時期。西湖的全面開發和基本定型正是在此兩朝。
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907—960年)以杭州為都城,促進與沿海各地的交通,與日本、朝鮮等國通商貿易。同時,由於吳越國歷代國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圍興建大量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擴建靈隱寺,創建昭慶寺、凈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韜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時有佛國之稱。靈隱寺、天竺等寺院和錢塘江觀潮是當時的游覽勝地。由於西湖的地質原因,淤泥堆積速度快,西湖疏浚成了日常維護工作,因此吳越國王錢鏐於寶正二年(927年)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確保了西湖水體的存在。
北宋後期,著名詩人蘇軾對西湖治理做出了極大貢獻。從五代至北宋後期,西湖長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據了湖面的一半。元祐五年(1090年),蘇軾上《乞開杭州西湖狀》於宋哲宗,斷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同年四月,動員20萬民工疏浚西湖,並用挖出來的葑草和淤泥,堆築起自南至北橫貫湖面2.8公里的長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橋,自此西湖水面分東西兩部,而南北兩山始以溝通。後人為紀念他,將這條長堤稱為「蘇堤」。相傳杭州名菜「東坡肉」,就是蘇東坡犒賞疏浚民工的美食。與白居易一樣,大詩人蘇軾也在杭州留下了眾多詩篇,其中最有名的有《飲湖上初晴後雨》、《望湖樓醉書》。
1127年,南宋定都臨安後,杭州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經濟繁榮,進入了發展的鼎盛時期。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寫道:「臨安風俗,四時奢侈,賞玩殆無虛日。西有湖光可愛,東有江潮堪觀,皆絕景也。」杭州的旅遊者,每年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國的使臣、商賈、僧侶,赴京趕考的學子,國內來杭貿易的商人。西湖的風景名勝開始廣為人知。當時,西湖泛舟游覽極為興盛,據古籍記載,「湖中大小船隻不下數百舫」,「皆精巧創造,雕欄畫拱,行如平地。」南宋詩人林升在詩《題臨安邸》對當時的盛況做了生動的描繪。另外,詩人楊萬里也曾作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盛贊西湖美景。
元明清時期
元朝,西湖依然是歌舞昇平的「銷金窟」。據《元史》卷23記,在至大二年(1309年),「江浙杭州驛,半歲之間,使人過者千二百餘,有桑兀、寶合丁等進獅、豹、鴉、鶻,留二十有七日,人畜食肉千三百餘斤。」西域和西歐各國的商人、旅行家,來杭州游覽的增多。最為聞名的有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他在游記中稱贊杭州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天城」。元朝後期,繼南宋「西湖十景」,又有「錢塘十景」,游覽范圍比宋朝有所擴大。元世祖至元期間,曾一度疏浚西湖,作放生池,部分湖面又逐漸葑積成桑田。但到了元朝後期,西湖疏於治理,富豪貴族沿湖圍田,使西湖日漸荒蕪,湖面大部分被淤為茭田荷盪。
直到明朝宣德、正統年間(1426年—1449年),杭州開始恢復繁榮,地方官也才開始關注西湖。弘治十六年(一說:正德三年,即1508年),知州楊孟瑛沖破來自豪富們的巨大阻力,在巡按御史車粱支持下,奏請疏浚西湖,由工部撥款。據明《西湖游覽志》卷一載:「是年二月興工,……為佣一百五十二日,為夫六百七十萬,為直銀二萬三千六百零七兩,拆毀田盪三千四百八十一畝……,自是西湖始復唐宋之舊。」疏浚工程使蘇堤以西至洪春橋、茅家埠一帶盡為水面,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寬蘇堤外,在里湖西部堆築長堤,後人稱楊公堤。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錢塘縣令聶心湯在湖中的小瀛州放生池外自南而西堆築環形長堤,形成的獨特景觀。三十九年,楊萬里繼築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規制盡善。池外造小石塔三座,謂之三潭。
清朝,因康熙、乾隆兩皇帝多次南巡到杭州,促進西湖的整治和建設。康熙五次到杭州游覽,並為南宋時形成的「西湖十景」題字,地方官為題字建亭立碑,使「雙峰插雲」、「平湖秋月」等未定點的景目,有了固定的觀賞位置。雍正年間,還推出「西湖十八景」,使杭州的游覽范圍進一步拓展。乾隆六次到杭州游覽,又為「西湖十景」題詩勒石;又題書「龍井八景」,使偏僻山區的龍井風景為遊人注目。乾隆年間,杭州人翟灝、翟瀚兄弟合著《湖山便覽》一書,記載西湖游覽景點增加到1016處,為杭州最早的導游書籍。乾隆年間興建的北京皇家園林頤和園的昆明湖東西兩堤也是模仿西湖蘇堤六橋而建的。
明清兩代,西湖又經歷了幾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中的湖心亭、小瀛洲兩個島嶼。
雍正年間,西湖面積尚有7.54平方公里,但葑灘20多公頃,經過大規模的疏浚後,面積廣及近代的西山路以西至洪春橋、茅家埠、烏龜潭、赤山埠一帶。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巡撫李衛用銀四萬二千七百四十二兩,開浚西湖湖道,在金沙港、赤山埠、丁家山、茅家埠築石堰各一座,用以蓄泄沙水入湖。嘉慶五年(1800年),浙江巡撫顏檢奏浚西湖興修水利,後由浙江巡撫阮元主持,用疏浚挖出的泥土堆築土墩(即阮公墩)。至此,現代西湖的輪廓已經形成。同治三年(1864年),創立西湖浚湖局,委錢塘丁丙主事。
近代時期
自清朝末期至中華民國遷台前時期,滬杭、杭甬、浙贛等鐵路線以及杭州至上海、南京、寧波等地的公路相繼建成,便利的交通條件促進了杭州旅遊的發展。除傳統的香客外,上海、南京等地遊客以及歐美、日本等國的遊客也日漸增多。《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紀念特刊》記載,民國19—25年(1930—1936年)外地人到訪杭州累計為32,845人。
民國時期杭州旅遊資源日益豐富,西湖景點和文物古跡不斷增多。政府將孤山的清朝行宮中的御花園辟為公園,民國16年,改稱中山公園,公園左側辟為浙江忠烈祠,祀浙軍攻克金陵陣亡將士,還在西泠橋附近建徐錫麟、秋瑾等烈士墓。民國6年,修建了靈隱寺的大悲閣,數次翻修岳王廟、岳墳。民國12—20年間,修建黃龍洞。民國12—13年,修整傾廢的錢王祠,並構築園林。民國22年,修護已傾斜的保俶塔。
民國時期,杭州的公園建設始於湖濱公園。1912年浙江軍政府拆除錢塘門至涌金門城牆和旗營城垣,沿湖築湖濱路,離湖20米處設欄,廣種花木,稱湖濱公園。長約一里的湖濱公園共分為一至五公園。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國共產黨在西湖舉行特別會議,決定有條件地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中國國民黨,促進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史稱「西湖會議」。1930年春,杭州市政府在長生路之北至錢塘門頭,用浚湖之泥填為平地,約21畝余,辟為六公園。1928—1933年,浙江省政府分別在第三公園碼頭、第二公園碼頭和第五公園碼頭建立「陳英士像」、「北伐陣亡將士紀念塔」和「八十八師淞滬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
1924年9月25日下午1時40分,有近千年歷史的雷峰塔因塔基長期遭盜挖而倒塌,驚動社會輿論。魯迅為此還特地兩度撰文評論此事,而「雷峰夕照」也因此有名無實。1929年6月6日—10月20日,浙江省政府舉辦首屆西湖博覽會,參觀人數總計達2千餘萬人次。博覽會會址設在斷橋、孤山、岳王廟、北山等沿湖地區,旨在提倡國貨、獎勵實業,除全國一千多個代表團外,還有美國、日本、英國、印尼等國組團參觀,為民國時期杭州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盛會。1937年3月下旬,蔣介石與周恩來在西湖邊的煙霞洞舉行秘密會談,商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奠定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基礎,史稱「西湖會談」。[3]
解放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杭州為全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旅遊城市之一。杭州市政府實行封山育林,植樹綠化,對西湖進行全面疏浚。在西湖風景區,開辟植物園、花圃,興建花港觀魚、柳浪聞鶯公園,改建玉泉觀魚、涌金公園,整修靈隱寺、凈慈寺、岳廟、三潭印月、湖心亭、印月亭等風景點,在亭子里還可以看見好多的魚。修築環湖西路(西山路)、龍井路、九溪路。1959年杭州西湖共接待外國遊客1,400餘人,港澳同胞2,300餘人,國內遊客500餘萬人次。
杭州西湖的秀麗風光得到了國家最高領導人的青睞。這其中尤以毛澤東經常下榻的劉庄(現為西湖國賓館)、汪庄(現為西子國賓館)和林彪建造的七零四工程(現為浙江賓館)最為知名。1953年12月末,毛澤東在杭州西湖邊的劉庄(一說汪庄),主持起草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2年2月末,美國總統尼克松與周恩來在劉庄的八角亭內草簽了《中美聯合公報》,這是中美外交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文化大革命」後,來西湖旅遊人數迅速增加,1978年接待外賓、港澳同胞共計5.3萬人次,國內遊客約有600萬人次。1983年5月,國務院明確杭州為「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1984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指出:「把杭州建設成為我國東南部的旅遊中心和國際上第一流的風景旅遊城市」。此後,杭州政府修復靈隱寺、天竺寺、凈慈寺、岳廟、大成殿和「西湖十景」碑亭等古跡,擴建虎跑等名勝,新建麴院風荷等公園,開辟「靈峰探梅」景點,在黃龍洞、阮公墩創辦仿古游樂活動,還辦起夜花園、音樂夜市等夜遊活動。
1949年時,西湖污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僅0.55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遊船很難暢行。1976年,國家撥專款200萬元,開始第二次疏浚西湖。結合駁墈還整修或新建湖濱公園、中山公園、岳墳、蘇堤兩側等供遊船停靠的大小埠頭10餘處。另外,1978年至1985年期間,西湖還進行了環湖污水截流工程和西湖引水工程,提高了西湖水體的質量。
1984年,杭州日報社等五家單位發起新西湖十景評選活動。由於兼具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人文底蘊,杭州西湖在1982年被評選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並在1985年入選中國十大風景名勝。2000年,時隔71年後,西湖博覽會再度在西子湖畔舉行。新西湖博覽會(正式名稱為「中國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會」)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4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11.2億人民幣。此後,西湖博覽會被確定為杭州一年一度的大型會議展覽活動。
21世紀
進入二十一世紀,數項整治西湖環境的大型工程被啟動。首先是「西湖南線整合工程」。2002年2月至10月,杭州對西湖南線的四大公園(柳浪聞鶯、老年公園、少年公園、長橋公園)進行整合。共拆除圍欄2.25公里,拆除建築6.57萬平方米,開挖水系2.60萬平方米,新種喬木8000株,草坪和地被植物4.5萬平方米。四大公園均實現二十四小時免費開放。杭州西湖是中國首家也是至今唯一一家不收門票的5A級景區。
同年10月25日,在78年前倒塌的雷峰塔舊址上,71.7米高的新雷峰塔建成竣工。從此,雷峰塔與保俶塔「南北相對峙,一湖映雙塔」的美景重現西湖,缺失了近80年的西湖十景自此成為完整的全景。
2002年底,杭州市政府啟動「西湖西進工程」(即楊公堤景區)、新湖濱景區和梅家塢茶文化村等三大綜合整治保護工程。在楊公堤景區建設中,主要恢復了茅家埠、烏龜潭等共計70公頃的水面面積,並與西里湖互相溝通,改善和復原了周邊的生態濕地。西湖水面已由原先的5.6平方公里擴大為6.5平方公里,基本上達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積。新湖濱景區包括從斷橋起,沿白沙路、聖塘閘、環城西路、湖濱路至二公園的沿湖地帶,工程將湖濱機動車通道移入地下隧道,路面改造成為綜合性休閑購物步行街。梅家塢地處西湖風景區腹地,為西湖龍井茶的重要產地,通過本次整治,景區恢復了茶文化和農家旅遊的風格。2003年起,靠近湖濱路與平海路交叉口附近的西湖水面上建立了音樂噴泉系統,吸引了大批遊客前去觀賞。
2004年國慶節起,杭州花圃、麴院風荷、花港觀魚公園免費向遊客和市民開放。加上2002年開放的南線四大公園,西湖沿線成了開放式大公園。2009年3月20日,太子灣公園免費對遊客開放。2014年1月中旬起,杭州市政府開始對包括西湖景區在內的高檔會所等服務場所展開關停整改等專項行動,以實現「還湖於民,還園於民,還景於民」的反腐和走群眾路線工作目標。
列入世界遺產
2011年6月24日在法國巴黎舉辦的第3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被列入目錄的景觀范圍共計3322.88公頃(包括「西湖十景」以及保俶塔、雷峰塔遺址、六和塔、凈慈寺、靈隱寺、飛來峰造像、岳飛墓/廟、文瀾閣、抱朴道院、錢塘門遺址、清行宮遺址、舞鶴賦刻石及林逋墓、西泠印社、龍井等其他文化史跡均在這個景觀范圍之內),緩沖區7270.31公頃,列入的依據標准包括(ii)(即在某期間或某種文化圈裡對建築、技術、紀念性藝術、城鎮規劃、景觀設計之發展有巨大影響,促進人類價值的交流)、(iii)(即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vi)(即具有顯著普遍價值的事件、活的傳統、理念、信仰、藝術及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連結)。[4]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是浙江省境內的首例世界文化遺產,同時也是繼江山江郎山(中國丹霞的一部分)後,省內的第二處世界遺產。
地質
關於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關書籍記載都較簡略。明朝《西湖游覽志》卷一載:「西湖三面環山,溪谷縷注,下有淵泉百道,瀦而為湖。」近代學者從地形、地質、沉積及水動力學等方面進行了考證,其中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西湖是由海灣逐漸演變而生的一個潟湖。民國九年(1920年),科學家竺可楨考察西湖地形後發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稱:「西湖原是錢塘江左邊的一個小小灣兒,後來由於錢塘江泥沙沉澱下來,慢慢地把灣口塞住,變成一個潟湖。」竺可楨還從沉積率推斷,西湖開始形成年代距今一萬二千年前。竺氏認為西湖形成之初,後由於三面山區中的溪流注入,所挾沙逐漸填充西湖,湖面隨之逐漸縮小,倘若沒有歷代的不斷疏浚,西湖早已湮廢。1924年,地質學者章鴻釗發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對竺氏的觀點又進行了補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積成湖堤,其繼以海灘變遷而維持湖面,二者為形成西湖之重要條件。
但是,潟湖說在現代科學考察中受到了懷疑。1950年以後,地質部門對西湖湖中三島和湖濱公園地質鑽孔取樣分析,認為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晚侏羅紀時,以今湖濱公園一帶為中心,曾發生過一次強烈的火山爆發,寶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積下大量火山岩塊,由此,曾出現火山口陷落,造成馬蹄形核心低窪積水,即西湖雛型。1979年,地質工作者對湖濱鑽孔採取的岩樣作微體古生物分析後著文認為,根據不同化石的組合,西湖的形成過程可劃分為早期潟湖、中期海灣、晚期潟湖三個階段,隨著錢塘江沙坎的發育,西湖終於完全封閉,水體逐漸淡化,形成近代的西湖。
西湖周圍的群山,屬於天目山余脈。根據岩性差別和山勢高低,可分為內、外兩圈。外圈有北高峰、天馬山、天竺山、五雲山等,屬高丘陵地形,山體主要由志留、泥盆紀岩屑砂岩、石英砂岩構成,岩性較堅硬,不易風化侵蝕。峰巒挺秀,溪澗縱橫,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帶。內圈有飛來峰、南高峰、玉皇山、鳳凰山、吳山等,山勢較低,屬低丘陵地形。山體均為向斜山地,主要由石炭、二迭紀石灰岩構成,易受水流溶蝕,形成了煙霞、水樂、石屋、紫來、紫雲等溶洞。內圈的群山,除岩溶丘陵外,還有橫亘西湖北緣的葛嶺、寶石山,由火山碎屑岩組成,海拔在百米左右。
山水西湖
一山
主條目:孤山
中山公園原為清朝行宮御花園,1927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公園命名「中山公園」。公園進門迎面石級上書有「孤山」兩大字,其中孤字沒有一點,人們猜測其意為「孤山不孤」。放鶴亭在孤山東北角,為紀念宋朝以「梅妻鶴子」聞名的林逋而建。浙江省博物館在孤山南麓,現有各類文物藏
孤山位於北側外西湖中,海拔35米,面積約0.22平方公里,為棲霞嶺的支脈,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島嶼。南宋咸淳《臨安志》卷二十三:「一嶼聳立,旁無聯附,為湖山勝絕處。」今山上林木蔥蔚,多歷代人文古跡留存。孤山東西分別以白堤和西泠橋與湖岸相連,且島上名勝古跡甚
㈤ 福州蒼霞被規劃為歷史文化街區,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福州雙杭潭尾街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對它有深深眷戀之情,那裡有兒時夢想,因為建三縣洲大橋,把三保一帶和雙抗潭尾街周圍著名古老商業街和小巷拆掉,那裡古老街道流傳許多動人故事。
㈥ 福州有哪些景點值得一去,就在福州市區
福州值得去的地方
1.市標——三山一水:福州城內於山、烏山、屏山「三山」鼎峙,閩江宛如綠帶穿城而過。史載,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山、屏山圈入城內,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內」的獨特風貌。「三山一水」成為榕城主要標志,故福州亦稱「三山」。
2.船政文化:指晚清福建船政興辦時期所形成的思想文化成果。1866年創辦於福州馬尾的福建船政,被公認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和中國近代工業、科技、高等教育的發源地。在其興辦的40多年裡,福建船政轟轟烈烈地開展了建船廠、造兵艦、制飛機、辦學堂、引人才、派學童出洋留學等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活動,推動了近代中國造船、冶金、電信、鐵路、飛機製造等新式工業的誕生與發展,並在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留下了豐碩的思想文化成果。
3.「三坊七巷」文化:「三坊七巷」文化源於福州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坐落於福州市中心城區(鼓樓區),是從南後街兩旁從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總稱。「三坊」即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即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基本格局形成於唐代後葉,到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代中葉發展到了鼎盛,總佔地約45公頃,現存古建築200多座,坊坊相連、巷巷相通,粉牆黛瓦、布局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中國城市裡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許多名垂青史的名人,也都出自「三坊七巷」或與之密切相關,其間蘊涵的厚重的歷史人文氣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閩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潛沖和的底蘊。
4.台江的上杭路和下杭路及其附近街區,俗稱「雙杭」。指的是從小橋頭到大廟路之間的兩條平行的橫街,這里早年是福州的商業中心和航運碼頭。「杭」其實是從「航」音衍化的,這里有一個地理變遷的歷史過程。古時閩江水繞過大廟山,上下杭便是上下航的津口埠頭。這片曾經以商業的繁華而聞名的古老街區,一直以來是民俗、史學專家們研究福州商業發展歷程的重要地方。
5.位於福州市區中心,稱之為「覽城棧道」的金雞山步行道。可通過覽城棧道「穿山越嶺」,欣賞山林景觀,飽覽周邊城市建築。該棧道最大特色為等高棧道,全長2500米,標高為80米至90米,由一根根柱子撐在空中,這些柱子最高的達27米,最低的2米左右,它確保棧道整體平緩,方便市民散步。步行棧道連接南天照天君宮,魏傑故居,對望地藏寺等文化景點,在公園南門附近一個頗具規模的人造瀑布構成休閑空間,周邊花草休憩點,金雞報曉雕塑和散布在棧道途中的登山道構成了一個市區公園。
㈦ 西湖的歷史人文景觀
1.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回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答之一。它是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現今《世界遺產名錄》中少數幾個和中國唯一一個湖泊類文化遺產。
2.西湖十景的景目為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鍾、曲苑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兩峰插雲。
3.西湖周邊的街道馬路是將西湖與杭州市區緊密連接的紐帶,街道兩側的建築物和名勝古跡也極大地豐富了西湖景區的景色內涵。環湖一周,按順時針方向,道路分別為:北山街、湖濱路、南山路、楊公堤(又稱西山路)。
㈧ 杭州博物館的展覽陳列
展館分《珍藏杭州—館藏文物精品陳列》、《最憶是杭州—杭州歷史文化陳列》和機動展廳三大部分。《珍藏杭州》系列展覽展出了杭州歷年來出土文物精品、杭州不可移動文物、館藏書畫精品、館藏文房雅玩珍品、館藏郵票等專題。《最憶是杭州》展覽與杭州八千年的深厚底蘊相得益彰,在史料、史證、史人、史事的基礎上,以歷史朝代為串線,講述杭州的發展歷程。
杭州博物館在承接原杭州市文物中心庫藏文物及資料之基礎上,經過多年來的考古發現移交和幾代文博工作者的辛勤徵集,現有南館、北館文物庫房兩處,館藏規模已逾萬件,涵蓋了陶瓷、書畫、善本、碑帖、印譜、玉石、青銅、金銀、印章、竹木牙骨、民俗、錢幣、郵票、書籍等各類文物及資料、標本。庫房建築和保管設備均達到安全、堅固、適用要求,庫區配備有恆濕恆溫系統對館藏文物的保護。藏品儲存設備包括櫃體、排架、囊盒、布套等均嚴格按照藏品保存要求設計並製作。
自史前的跨湖橋文化、良渚文化,到歷史時期的吳越文化、南宋文化、明清文化等,杭州悠久的歷史造就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形成了完整的文化發展序列。
鎮館之寶戰國水晶杯,2002年已被國家文物局列入64件(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珍貴文物名錄。杭博其它文物門類的收藏亦頗為可觀。良渚史前文化的玉器;古越國的青銅器;越窯、龍泉窯青瓷;宋代官窯瓷器、花鳥扇面;元代青花觀音像、鮮於樞墓葬出土文房用具;明清玉器、浙派、武林畫派的書畫作品等,皆自成陳列體系,不同特色折射出獨特的美學情趣。
這些藏品來源渠道廣泛:除了杭州博物館徵集所得,亦有熱心公益的藏家捐獻;更有考古發掘所得。雖然藏品的經歷各不相同,卻都歷盡滄桑,成為歷史的見證。
㈨ 福州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地方
吃貨們關心的——美食地點:福州的美食多以小吃有名,這個美食地點推版薦的功課很大,權要單獨開一個問題版面細細整理推薦。目前我還在整理研究,先說幾點以後繼續鋪開吧,歡迎各位討論交流:最正宗的魚丸還是要去連江吃。吃閩菜正宗佛跳牆不得不去聚春園,不過銀子要備好,這個是真貴。知名老店破店:蹄膀破店、依土撈化、耳聾伯元宵等(以後整理完繼續增補老福洲可以吃,不過省府路那家不行,完全是占著好區位坑遊客。推薦西洪路的,味道較正宗,我之前凌晨去那家店吃的夜宵,爆炒雙脆、荔枝肉這些福州菜做得都挺正的。小吃去味中味好像還可以?(存疑中...)千萬別去安泰樓吃,現在的安泰樓今非昔比了(這是和不少專業吃貨和本地福州人交流得出的結論)老葯洲街凌晨後是夜宵一條街...福州私房菜的精品店不少,還在整理中...中高檔次店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