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音響是誰發明的
1906年美國人德福雷斯特發明了真空三極體,開創了人類電聲技術的先河。1927年貝爾實驗室發明了負反饋技術後,使音響技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遜"放大器,較成功地運用了負反饋技術,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至50年代電子管放大器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潮時期,各種電子管放大器層出不窮。由於電子管放大器音色甜美、圓潤,至今仍為發燒友所偏愛。 60年代晶體管的出現,使廣大音響愛好者進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音響天地。晶體管放大器具有細膩動人的音色、較低的失真、較寬的頻響及動態范圍等特點。 在60年代初,美國首先推出音響技術中的新成員--集成電路,到了70年代初,集成電路以其質優價廉、體積小、功能多等特點,逐步被音響界所認識。發展至今,厚膜音響集成電路、運算放大集成電路被廣泛用於音響電路。 70年代的中期,日本生產出第一隻場效應功率管。由於場效應功率管同時具有電子管純厚、甜美的音色,以及動態范圍達90dB、THD<0.01%(100kHz時)的特點,很快在音響界流行。現今的許多放大器中都採用了場效應管作為末級輸出。 音響技術的發展經歷了電子管、晶體管、場效應管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各有其特點。預計音響技術今後的發展主流為數字音響技術
B. 音箱的發展歷史 從最開始的音箱到現在的音箱
大概是留聲機- >高阻舌簧喇叭式音箱- >低阻動圈喇叭式音響。
C. 音響的發展史
音響技術的發展
音響技術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場效應管四個階段。
1906年美國人德福雷斯特發明了真空三極體,開創了人類電聲技術的先河。1927年貝爾實驗室發明了負反饋技術,使音響技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遜放大器,較成功地運用了負反饋技術,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上世紀50年代,電子管放大器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潮時期,各種電子管放大器層出不窮。由於電子管放大器音色甜美、圓潤,至今仍為發燒友所偏愛。
上世紀60年代晶體管的出現,使廣大音響愛好者進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音響天地。晶體管放大器具有細膩動人的音色、較低的失真、較寬的頻響及動態范圍等特點。
上世紀60年代初,美國首先推出音響技術中的新成員——集成電路,到了70年代初,集成電路以其質優價廉、體積小、功能多等特點,逐步被音響界所認識。發展至今,厚膜音響集成電路、運算放大集成電路被廣泛用於音響電路。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生產出第一隻場效應功率管。由於場效應功率管同時具有電子管純厚、甜美的音色以及動態范圍達90dB、THD<0.01%(100kHz時)的特點,很快在音響界流行。現今的許多放大器中都採用了場效應管作為末級輸出。
家庭組合音響的種類
通常所講的組合音響有台式組合音響和落地式組合音響兩大類。由於要求組合音響有比較高的聲音質量,所以它的兩只音箱一般體積都較大。
按主機的結構(層數)劃分,音響有一體的和分層的兩類。在一體的組合音響中,它的各部分電路(包括電唱機)都在一個外殼之中,這種結構一般用於低檔的組合音響中。在分層的組合音響中,根據機器的檔次不同所分的層數也不一樣。分層較多的組合音響中有:電唱機一層、CD唱機一層、調諧器一層、雙卡錄放音座一層、音調控制器一層、主功率放大器一層。在分層較少的組合音響中,電唱機、CD唱機各分一層,其他為一層。
微型化、數字化、專業化、影視化是家庭音響必然的發展趨勢。
微型化音響。微型台式組合音響已有較長的發展史,在1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高級超小型組合音響。但由於聽音喇叭、立體聲電唱機、錄音卡座沒有很好解決,所以一直停留在較低的檔次上。為了創造小巧的音響世界,不但要從放大器、控制部件、左右音箱上下功夫,還得從調諧器、CD唱機和錄音卡座方面一起考慮。
數字化音響。數字技術是一種新技術,所以數字音響在解決模擬音響雜訊的失真問題時發展而成。音響採用了數字技術之後,記錄的數字信號從取樣頻率到量化特性,有清晰的解像度,沒有色抖動,得到是非常清晰的圖像。而且可以和上位機互換,這與模擬錄放像設備無法比擬。數字錄音可以把時間、人名、地址一起錄入帶中,採用微型鍵盤來完成編目工作,更換曲目編號,再加上遙控功能,使你能夠自動地搜索需要的曲目,使用方便。
影視聽設備一體化。數字音響隨著電聲技術、影視技術、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它們在家庭中可以構成混然一體的多媒體影視音頻系統。這樣的系統,能聽到各種在輸入端增添各種需要的信號輸入和功能轉換,通過電腦處理就能使受眾看到各種圖像和聽到各種聲音。
D. 音響的發展歷史
數字音響的主要復特點制1、信噪比高數字音響記錄形式是二進制碼, 重放時只需判斷「0」或「1」。因此, 記錄媒介的雜訊對重放信號的信噪比幾乎沒有影響。而模擬音響記錄形式是連續的聲音信號,在錄放過程中會受到諸如磁帶...----
E. 揚聲器的發展歷史
為了能更好的講述人類電聲史的故事,我們從第一次把人類的聲音傳達到遠方的「電話」開始說起。一百多年前的1876年2月14日,Alexander Graham Bell提出了歷史上最重要的一份專利「電話」。該項發明讓人類的聲音從此可以傳到比叫喊更遠的地方。人類也從此懂得了聲與電的轉換關系,並從此樂此不疲。
為了更好的回放記錄被記錄下的聲音,1910年,S. G. Brown將驅動力和振膜分離,發明了'armature' 電樞耳機。
而在1910年,Baldwin 又發明了'balanced armature'平衡電樞耳機。1898年,Oliver Lodge申請了第一個實用電動式揚聲器專利,將音圈放在內外圓極板的磁隙中運動,和許多發明一樣,當時這個偉大的發明太超前了。這個發明決定了現在99%的現代動圈揚聲器的結構。
號筒式揚聲器起源於留聲機。1928年,Wente 和Thuras 生產了他們的高效率的號筒式揚聲器接受器。號筒式揚聲器的原理是振膜推動位於號筒底部的空氣而工作,因為聲阻很大所以效率非常高,但由於號角的形狀與長度都會影響音色,要重播低頻也不太容易。今天,高效率的號筒主要應用於專業擴聲領域。
在上述揚聲器技術逐漸成型期間,人們開始明白了理想的換能器應當使用可以通過電流的薄片振動膜,大家開始構思帶式揚聲器。
1923年1月,Siemens Halske的Schottky和Gerlach申請了第一個帶式揚聲器專利。它將一個水平波浪型純鋁簿膜安裝在磁體兩極之間,波浪形純鋁膜可以降低縱向硬度,降低了諧振頻率。
1931年,Olson 和Massa 生產了帶式麥克風。
帶式揚聲器主要應用於中高頻段,由於其頻響曲線平直,高頻上限極高,有著非常好的瞬態效果,因此可以方便的形成線性聲源。
電聲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改變著人類的未來,我們期待將來有更多的電聲轉換器被發明並改變人類的娛樂方式,讓天籟真正的留在人類的懷中。
詳細見 http://www.yxokjob.com/Html/12065/1030055063.html
F. 誰能告訴我音響的起源和歷史
音響技術的發展
音響技術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場效應管四個階段。
1906年美國人德福雷斯特發明了真空三極體,開創了人類電聲技術的先河。1927年貝爾實驗室發明了負反饋技術,使音響技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遜放大器,較成功地運用了負反饋技術,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上世紀50年代,電子管放大器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潮時期,各種電子管放大器層出不窮。由於電子管放大器音色甜美、圓潤,至今仍為發燒友所偏愛。
上世紀60年代晶體管的出現,使廣大音響愛好者進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音響天地。晶體管放大器具有細膩動人的音色、較低的失真、較寬的頻響及動態范圍等特點。
上世紀60年代初,美國首先推出音響技術中的新成員——集成電路,到了70年代初,集成電路以其質優價廉、體積小、功能多等特點,逐步被音響界所認識。發展至今,厚膜音響集成電路、運算放大集成電路被廣泛用於音響電路。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生產出第一隻場效應功率管。由於場效應功率管同時具有電子管純厚、甜美的音色以及動態范圍達90dB、THD<0.01%(100kHz時)的特點,很快在音響界流行。現今的許多放大器中都採用了場效應管作為末級輸出。
家庭組合音響的種類
通常所講的組合音響有台式組合音響和落地式組合音響兩大類。由於要求組合音響有比較高的聲音質量,所以它的兩只音箱一般體積都較大。
按主機的結構(層數)劃分,音響有一體的和分層的兩類。在一體的組合音響中,它的各部分電路(包括電唱機)都在一個外殼之中,這種結構一般用於低檔的組合音響中。在分層的組合音響中,根據機器的檔次不同所分的層數也不一樣。分層較多的組合音響中有:電唱機一層、CD唱機一層、調諧器一層、雙卡錄放音座一層、音調控制器一層、主功率放大器一層。在分層較少的組合音響中,電唱機、CD唱機各分一層,其他為一層。
微型化、數字化、專業化、影視化是家庭音響必然的發展趨勢。
微型化音響。微型台式組合音響已有較長的發展史,在1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高級超小型組合音響。但由於聽音喇叭、立體聲電唱機、錄音卡座沒有很好解決,所以一直停留在較低的檔次上。為了創造小巧的音響世界,不但要從放大器、控制部件、左右音箱上下功夫,還得從調諧器、CD唱機和錄音卡座方面一起考慮。
數字化音響。數字技術是一種新技術,所以數字音響在解決模擬音響雜訊的失真問題時發展而成。音響採用了數字技術之後,記錄的數字信號從取樣頻率到量化特性,有清晰的解像度,沒有色抖動,得到是非常清晰的圖像。而且可以和上位機互換,這與模擬錄放像設備無法比擬。數字錄音可以把時間、人名、地址一起錄入帶中,採用微型鍵盤來完成編目工作,更換曲目編號,再加上遙控功能,使你能夠自動地搜索需要的曲目,使用方便。
影視聽設備一體化。數字音響隨著電聲技術、影視技術、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它們在家庭中可以構成混然一體的多媒體影視音頻系統。這樣的系統,能聽到各種在輸入端增添各種需要的信號輸入和功能轉換,通過電腦處理就能使受眾看到各種圖像和聽到各種聲音。
G. 音箱詳細歷史
音箱
多媒體音箱的發展史
一、 多媒體音箱的發展
多媒體音箱的發展是伴隨著個人電腦的發展而發展的。個人電腦在早期時,那時電腦里還沒有音效卡,更沒有CD-ROM。音效卡出現的初期,在電腦機箱里只有一個小喇叭或是外掛一個簡單的小音箱也就可以滿足使用了。但隨著電腦的發展,電腦在多媒體領域里表現出極強的功能,隨著電腦游戲、音樂CD、MP3、VCD、DVD等逐步的出現,以及網上功能的逐步擴展(網路會議及網路電話),都對電腦聲音的回放提出了越來越多和越來越高的要求。例如音頻規范Audio Codec』97的制定,對多媒體音效提出了最低的技術要求和相應的標准,而PC』99規范的出台則對多媒體音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樣也就促使了電腦多媒體音箱的不斷發展,以至於現在市場上出現了品種繁多琳琅滿目的各種多媒體音箱。最近又提出發展信息家電的思路,我們相信多媒音箱也會隨之有更新的發展。
二、 多媒體音箱的種類
多媒體音箱的種類按照不同的分類法有不同的結果,下面我們來看看一些常見的分類:
1.按照箱體材質分,常見的有塑料箱和木質箱;
2.按照喇叭單元的數量分,有單喇叭單元的(全頻帶單元)和雙(或三)喇叭單元的(二或三分頻);
3.按照聲道數量分有雙聲道立體聲(2.0式)、雙聲道另加一超重低音聲道(兩點式環繞)、四聲道加一超重低音聲道(四點式環繞)和五聲道加一超重低音獨立聲道(5.1式)音箱等;
4.按喇叭單元的結構分,有普通喇叭單元、平面喇叭單元、鋁帶喇叭單元等。
註:普通喇叭單元又可以根據振膜的材料不同來分,如中低音單元有:紙盆、羊毛盆、防彈布盆、聚丙烯盆、金屬盆等材料,高音單元有金屬球頂、軟膜球頂等;
5.根據電腦輸出口來分,有普通介面(音效卡輸出)音箱和USB介面音箱;
6.根據功率放大器的內外置分有有源音箱(放大器內置)和無源音箱(放大器外置,高檔機型或有特別要求的才採用);
7.按價格分,一般認為價格每對(不含超重低音,後同)在200元以下的為普通音箱,價格在每對在200~700元之間的為中檔產品,價格在700元以上的一般為高檔產品。但實際情況也可能與此有些出入,這還得根據產品的品牌以及實際性能而定;
8.按用途來分,有普通用途音箱、有娛樂用途音箱(如游戲、VCD、DVD和音樂欣賞)以及專業用途的音箱(如MIDI製作、發燒級音樂欣賞)。
三、多媒體音箱的特點
早期的多媒體音箱只要能滿足一般簡單發聲要求即可,因此只要求成本低,實用可靠,而很少從聲學高保真重放的角度和聲場建立這兩方面來考慮多媒體音箱的設計與製造。但從現在音效卡的發展來看,原來的設計思想早已過時,它已不能發揮中高檔音效卡的性能,也不符多媒體音箱發展的要求。因此站在發展的角度,我們看看現代多媒體音箱有些什麼特點。
1.技術的發展對多媒體音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音效卡技術的發展,音效卡的性能指標已較從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早期的音效卡基本上都是ISA卡,D/A轉換位數也基本上是16bit的。這一階段的許多音效卡產品其信噪比(S/N)都不夠高,很難談得上滿足高保真重放這一要求。而隨著技術的發展和PCI音效卡的出現,上述問題基本上都得到了解決,而且少數產品的D/A轉換位數高達20bit、S/N更高達110dB(多數產品都大於90dB),因此具備了高保真重放的基本條件。
2.隨著USB介面的出現與應用,給多媒體音箱發展帶來了更廣闊的天地。大家知道電腦內的電磁污染十分嚴重,那麼通過機箱內的音效卡處理的音頻信號多少都要受到一些「污染」。如果將聲音信號的處理通過USB口在機箱外進行處理,勢必使電磁污染要少許多,聲音也會「干凈」許多。當然,不通過USB介面也有治理電磁污染的辦法,但相對成本會提高。
3.數碼聲問題。我們知道絕大多數電腦的音頻D/A解碼是16bit的,這與目前的家用音響區別較大。目前,高檔家用音響的D/A部分基本上都是18或20bit的。低bit的D/A解碼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數碼聲」問題。數碼聲給人的聽感就是聲音毛糙,不悅耳、不耐聽,缺乏流暢、細膩的感覺。bit數越高,聲音就越細膩。
4.從聲學的角度來看多媒體音箱,它所建立的聲場模式應該是「近聲場」模式,它與一般的影劇院、家庭影院的聲音重放的聲學特徵不同,而更接近於音樂錄音棚內的監聽環境。所以對多媒體高保真聲音重放的要求應該區別於一般的家用高保真系統。
5.對聲音重放稍有認識的朋友都知道,音箱擺放的穩定度和位置對聲音重放的質量有著很大的影響。而電腦多媒體音箱的擺放除了少數專業玩家對此有特別要求外,大多數人不會特別為音箱做一對專門的擺放腳架,人們基本上把多媒體音箱都是擺放在電腦桌上。如果擺在這些位置上的音箱重放聲音的下限頻率低於150Hz時,這時音箱的振動勢必會引起工作檯面的共振,從而影響聲音重放的質量,同時也會使顯示屏的畫面產生抖動從而影響電腦的正常工作。這也就是目前許多稍高級一些的產品要採用兩點式環繞或四點式環繞結構的原因之一。這種方式不把超低音箱單元放在檯面上,避免了共振帶來的音質惡化和對顯示器產生不良影響。此外電腦多媒體音箱的擺放位置多為顯示器兩邊,因此還要求多媒體音箱必須是防磁結構。
6.相對於家庭音響系統而言,電腦多媒體音箱的最大電、聲功率的要求不是很大,考慮到「功率裕度」的問題,一般家用音響的不失真功率(RMS)要求在2×100W左右,而一般多媒體音箱的不失真功率則在2×20W左右就足夠了(不含超重低音),普通的則在2×5W也就可以了。不過,如果用戶要把多媒體音響當為家庭音響供全家人使用,那就要另當別論了,這時所要求的電、聲功率與家用音響比就沒什麼太大的區別,不過應該很少有人這樣做。
http://group.zol.com.cn/2/34_11337.html
H. 音響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1906年美國人德福雷斯特發明了真空三極體,開創了人類電聲技術的先河。年貝爾實驗室發明了負反饋技術後,使音響技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遜"放大器,較成功地運用了負反饋技術,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至50年代電子管放大器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潮時期,各種電子管放大器層出不窮。由於電子管放大器音色甜美、圓潤,至今仍為發燒友所偏愛。 60年代晶體管的出現,使廣大音響愛好者進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音響天地。晶體管放大器具有細膩動人的音色、較低的失真、較寬的頻響及動態范圍等特點。 在60年代初,美國首先推出音響技術中的新成員--集成電路,到了70年代初,集成電路以其質優價廉、體積小、功能多等特點,逐步被音響界所認識。發展至今,厚膜音響集成電路、運算放大集成電路被廣泛用於音響電路。 70年代的中期,日本生產出第一隻場效應功率管。由於場效應功率管同時具有電子管純厚、甜美的音色,以及動態范圍達90dB、THD<0.01%(100kHz時)的特點,很快在音響界流行。現今的許多放大器中都採用了場效應管作為末級輸出。 音響技術的發展經歷了電子管、晶體管、場效應管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各有其特點。預計音響技術今後的發展主流為數字音響技術
I. 誰能告訴我音箱的起源和歷史
誰能告訴我音箱的起源和歷史?音箱技術的發展 音箱技術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電子管版、晶體管、集成電路權、場效應管四個階段。 1906年美國人德福雷斯特發明了真空三極體,開創了人類電聲技術的先河。1927年貝爾實驗室
J. 音響誕生什麼年代
發展歷史:
音響技術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場效應管四個階段。
1906年美國人德福雷斯特發明了真空三極體,開創了人類電聲技術的先河。1927年貝爾實驗室發明了負反饋技術,使音響技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遜放大器,較成功地運用了負反饋技術,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上世紀50年代,電子管放大器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潮時期,各種電子管放大器層出不窮。由於電子管放大器音色甜美、圓潤,至今仍為發燒友所偏愛。
上世紀60年代晶體管的出現,使廣大音響愛好者進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音響天地。晶體管放大器具有細膩動人的音色、較低的失真、較寬的頻響及動態范圍等特點。
上世紀60年代初,美國首先推出音響技術中的新成員——集成電路,到了70年代初,集成電路以其質優價廉、體積小、功能多等特點,逐步被音響界所認識。發展至今,厚膜音響集成電路、運算放大集成電路被廣泛用於音響電路。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生產出第一隻場效應功率管。由於場效應功率管同時具有電子管純厚、甜美的音色以及動態范圍達90dB、THD<0.01%(100kHz時)的特點,很快在音響界流行。現今的許多放大器中都採用了場效應管作為末級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