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黨的報告中,新的歷史方位、新的歷史時期的「歷史」是什麼意思
這里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
在新的歷史方位中,歷史意味著一種看問題的角度、一種新的站位。
一開始,歷史哲學僅僅關心如何改進歷史研究的方法,但認為被研究和記錄的歷史就是真實的歷史。在新康德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自身的認識過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學家開始重新定義歷史學。
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提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命題,認為往事只有在當代人生活中發揮作用才成為歷史,否則是「死的歷史」,即編年史。因此,同樣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會被不斷的改寫。
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又進一步認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即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反映,不僅因時代而異,也因人而異。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則是歷史學家主觀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
由於人主觀的局限性,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是有限的,主觀的認識不能完全符合客觀的歷史,因此只有不斷改進逐漸逼近,這一過程同自然科學的過程一致。
(1)黨和國家發展歷史方位概括擴展閱讀
歷史性成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第一個根據。既指「經過長期努力」,「推動我國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它也指「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這些歷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
歷史性變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第二個根據。這種變革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從國內到國際全方位地展開。
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會產生歷史性影響。歷史性影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第三個根據,也就是十九大報告所提出的「三個意味著」。這「三個意味著」都是解決好了「欠發展」時期所存在的根本問題,從而為我國發展起來以後進入新的歷史方位提供了立論依據。
❷ 黨的十九大的主要內容,歷史意義是什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起點和內涵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雖然是黨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但不能把黨的十九大作為進入新時代的歷史起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5年,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歷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歷史性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回望歷史,從治國理政新變化、黨和國家事業的歷史性變革以及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等方面得出一個重大結論:從黨的十八大起,我國社會發展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在黨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我們使用過新時期、新階段、新世紀新階段等不同的概念。新時期指的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開啟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新世紀新階段說的是從20世紀跨入21世紀,就是指21世紀。新階段用的最廣泛。新時代和新時期、新階段的表述是怎樣的關系呢?新時代在一定意義上和新時期、新階段有相同相通之處,它主要是從黨和國家事業的歷史性變革,從深刻變化的國際國內形勢,從我們所處的歷史方位、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歷史任務這個角度使用的概念。新時代比新時期、新階段更鮮明、更響亮、更具感召力,更能反映出時代本質的特徵。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我們所說的新時代,不是歷史學上時代劃分的概念。
總之,黨的十八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坐標點,是重大歷史節點。
❸ 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是什麼
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回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答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3)黨和國家發展歷史方位概括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
❹ 新時期黨的歷史方位是什麼,請指點
對新時期黨的歷史方位問題的若干思考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llgc/llgc2003/0304/030414.htm
試析黨的歷史方位的變化與「左」傾右傾表現的同異(戴茂林)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提出來的。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須准確把握時代特點和黨的任務,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既不落後於時代又不超越階段,這是黨的十六大對新時期黨的建設提出的新要求。要做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既不落後於時代又不超越階段,就必然要克服「左」右兩種錯誤傾向的干擾。而戰勝「左」右傾錯誤干擾的前提,是對「左」傾右傾的本質屬性和不同時期的表現形態有著清醒的認識。
一、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內,「左」傾右傾的表現形式存在差異
「左」傾、右傾,是在黨的歷史上和現時黨內生活中都頻繁出現的概念,似乎屬於不需要辨析的常識。然而,何為「左」傾?何為右傾?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內,「左」傾右傾的表現形式有何不同?對於這些問題,如果按照熟知的常識去解釋,還不能給人以心悅誠服的回答。
通常,人們是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超越或者是落後客觀發展階段作為區別「左」傾與右傾的標準的。超越,就是「左」傾;落後,即為右傾。以「左」傾為例,黨在民主革命時期連續發生過三次「左」傾錯誤,即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瞿秋白「左」傾盲動錯誤、李立三「左」傾冒險錯誤和王明教條主義錯誤。雖然這三次「左」傾錯誤的程度不同,表現也有區別,但共同特徵都是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超越革命發展階段,「都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一定界限,並主觀地急於要超過民主革命。」[1]新中國成立後,經濟生活中出現了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政治生活中爆發了在執政黨內部搞「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政治大革命」的「文化大革命」。這些「左」傾錯誤的基本特徵,也都表現為急躁冒進,超越階段,背離客觀實際。
但是,進入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的改革開放新時期後,黨內出現的「左」傾錯誤則主要表現為固守舊體制,保守僵化,反對改革開放,不能夠與時俱進,與此前的「左」傾表現形式出現了較大的不同。而且這種表現形式的差異也引起了人們認識上的一些困惑,有人甚至提出,應當把保守僵化、反對改革開放的錯誤傾向認定為右傾,把主張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錯誤傾向認定為「左」傾。
雖然我們不能同意這種觀點,但應當承認,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內,「左」右傾錯誤的表現形式確有不同。「左」傾右傾在不同環境下的差異是本質特徵的變化還是表現形式的不同?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應當從「左」傾右傾的本質屬性談起。
二、「左」傾右傾的本質區別在於如何對待舊形式
「左」傾與右傾原出於「左」派與右派。「左」派與右派一般指政治上激進或保守的派別或政黨,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激進派與保皇派。中國共產黨是從俄國共產黨那裡引進「左」傾右傾概念的。1918年初,俄國共產黨在是否簽訂對德和約問題上出現了嚴重分歧。以布哈林為代表的「左派共產主義者」反對列寧提出的盡快同德國媾和的建議,列寧在《論「左派」幼稚性和小資產階級性》一文中批評了他們的錯誤觀點,指出:「必須善於估計力量的對比,不要在社會主義力量還薄弱、作戰時機顯然不利於社會主義的時候同帝國主義者作戰,便於他們反對社會主義。」,[2]1920年4—5月,列寧撰寫了著名的《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寧在批判「左派」幼稚病時,對何謂「左」傾與右傾作了原則上的界定。提出:「右傾學理主義固執地只承認舊形式,而不顧新內容,結果破產了。左傾學理主義則固執地絕對否定某些舊形式,看不見新內容正在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為自己開辟道路。」[3]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左」傾右傾的概念逐步引入黨內。1925年1月,中共第四次代表大會通過的《對於民族革命運動之決議案》中,認為黨內在國共合作問題上出現了「左傾或右傾的錯誤」。左傾的主要表現,是「主張繼續做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及無產階級專政的宣傳,反對加入國民黨,甚至反對參加國民革命,以為這是和資產階級妥協,使我們的黨變成黃色」;右傾的主要表現,是「忘了無產階級的經濟組織及黨的工作」,「忘了民族運動中無產階級的經濟爭斗」,「忘了無產階級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階級革命之准備。」[4]
從上述考證中可知,無論從列寧對「左」傾右傾的界定還是從中國共產黨引入「左」傾右傾的原意來看,「左」傾右傾的本質區別並不在於超越或者落後於客觀發展階段,而在於如何對待舊形式,也即如何對待與自身有重大區別的團體、政權和制度。右傾的本質特徵是「固執地只承認舊形式,而不顧新內容」;「左」傾的本質特徵與此相反,「固執地絕對否定某些舊形式,看不見新內容正在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為自己開辟道路」。超越或者是落後於客觀發展階段,只是這種本質特徵在具體條件下的表現形式。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所發生的各次「左」右傾錯誤,對這種界定的科學性已經做出了證明。大革命時期黨在國共合作問題上的右傾與「左」傾,就是在如何對待國民黨的問題上,前者「固執地只承認舊形式,而不顧新內容」,後者則「固執地絕對否定某些舊形式,看不見新內容正在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為自己開辟道路」。
大革命後期的右傾錯誤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左」傾錯誤,在路線方針政策上都表現為超越或者是落後於革命發展階段。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錯誤是在與國民黨合作時放棄了自己的獨立性,而三次「左」傾錯誤的共同表現是急於在民主革命階段就要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但是,雖然「左」傾右傾主要表現為超越或者是落後於革命發展階段,究其實質,都是在如何對待國民黨和民主革命任務的問題上出現了偏差。右傾,是在與國民黨合作時過分依賴於國民黨這個舊形式,放棄了自己的獨立性,停留在民主革命階段不想向社會主義前進;「左」傾,則是看不到國民黨這個舊形式所具有的積極意義,認識不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經階段。
新中國成立後所出現的「大躍進」運動和「文化大革命」,雖然也都表現為急躁冒進,超越階段,但其實質也是「固執地絕對否定某些舊形式,看不見新內容正在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為自己開辟道路」,甚至連農民的小塊自留地都要鏟掉,幻想讓「小生產在中國絕種」。
改革開放後的「左」傾錯誤雖然主要表現為固守舊體制,在形式上與以往的「左」傾錯誤出現了差異,但這種差異僅是現象上的區別,其本質特徵並沒有發生改變。因為固守舊體制,反對改革開放,實質上是反對借鑒資本主義的舊形式來鞏固和發展自己。而且「左」傾錯誤所固守的「一大二公」的舊體制,本身就是一個急躁冒進的、超越客觀發展階段的「左」傾體制。所以,不管是主張在這個體制的基礎上繼續冒進也好,還是僵化地固守這個超越客觀發展實際的體制也好,「左」傾的實質並沒有改變。
三、「左」右傾表現形式的差異源於黨的歷史方位的變化
雖然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不同表現形式的「左」右傾錯誤都有其共同的本質特徵,但改革開放前後「左」右傾錯誤在表現形式上的差異,終究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而且這種變化對於我們正確認識並進而克服「左」右傾錯誤的干擾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所以,分析這種變化的原因,對於我們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理解黨中央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有著現實的意義。
「左」傾與右傾,雖然源於黨外的「左」派與右派,但自引入黨內後一般指黨內偏離了事物客觀發展規律而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主張。在戰爭年代,黨的政治目標是領導人民推翻舊政權的統治,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政權。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由於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只能是先進行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主義革命,然後再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階段,並進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如果不首先完成民主主義革命任務,就不可能進入社會主義革命階段,這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認識不到這一點,企圖在民主革命階段就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就是「左」傾;如果看不到民主革命必然要發展到社會主義革命階段,使黨的奮斗目標僅僅停留在民主革命階段,就是右傾。因此,新中國成立以前所發生的「左」右傾錯誤,往往表現為超越或者是落後於客觀發展階段。
新中國成立後,黨的歷史方位發生了變化,黨的政治目標已經由推翻舊政權轉變為建設新國家,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和建設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成為頭等重要的任務。在實現這一任務的歷史進程中,如何對待與社會主義制度相對立的資本主義制度,就成為「左」右傾錯誤產生的主要原因。拒絕學習吸收資本主義的合理成分為我所用,以姓「社」姓「資」劃線來判定先進與落後,就是「左」傾;主張全盤西化,看不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和忘卻共產黨人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就是右傾。因此,黨執政後所發生的「左」右傾錯誤,主要表現為保守僵化還是全盤西化。
但是,既然黨執政後的「左」右傾錯誤主要表現在保守僵化和全盤西化,為什麼改革開放之前的「左」傾錯誤卻表現為急躁冒進、超越階段呢?
中國共產黨經過八十多年的艱苦奮斗,經歷了革命、建設和改革三個階段,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黨的這種歷史方位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帶來了黨內「左」右傾錯誤表現形式的差異。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轉變,是黨和國家政權關系的改變;從封閉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到開放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是黨的執政環境的改變。如果比較一下這兩次變化就會發現,第一次變化與第二次變化具有質的不同,是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轉變,而第二次變化是在執政黨地位不變的情況下執政環境的改變。因此,改革開放之前出現的「左」右傾錯誤,本來應當與改革開放之後出現的「左」右傾錯誤具有更大的相似性。但是,由於我們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缺乏經驗,對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的合理因素一概排斥,而且仍然採用革命戰爭年代的習慣方法搞經濟建設,所以,此時出現的「左」傾錯誤在表現形式上反倒與革命戰爭年代的「左」傾錯誤具有了更大的相似性,而與改革開放後的「左」傾表現有了形式上的差異。
四、要立足於黨的歷史方位來研究反對黨內錯誤傾向的新特點
「左」傾與右傾,是黨加強自身建設的一個頑疾。由於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必須不斷地面對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也就必然地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左」傾與右傾認識。因此,不斷地克服「左」傾右傾錯誤的干擾,是加強黨的建設的歷史進程中的一項長期任務。在當前全面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進程中,在反對黨內錯誤傾向問題上,特別應當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在正確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的前提下,認清不同環境下「左」右傾錯誤的不同特點。黨的十六大全面總結了黨成立以來特別是執政以來的經驗教訓,從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著眼,准確把握時代特點和黨的任務,明確提出,我們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黨的這種歷史方位的重大變化,是我們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立論基礎,也是我們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觀依據。新時期的所有黨建工作,都必須緊緊把握住黨的歷史方位的這個變化來展開。反對黨內「左」右傾錯誤的斗爭,更要研究隨著黨的歷史方位的變化而出現的新情況。既要認清「左」傾與右傾的本質特徵,更要看到隨著黨的歷史方位的變化,「左」傾右傾在不同的時期內會有不同的表現特點。做到不為現象所迷惑,不犯黨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把「左」傾當作右傾來反對的錯誤。
第二,根據黨的主要任務的變化來確定反對錯誤傾向的重點。在正確區分「左」右傾錯誤在不同時期表現形式同異的基礎上,還必須認識到,伴隨著黨的主要任務的變化,反對「左」傾右傾錯誤的斗爭也會有不同的重點。改革開放之前,黨在計劃經濟和封閉的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沒有融合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交流范圍局限於蘇聯等少數社會主義國家,自然難以認識、吸收和借鑒資本主義制度所創造的經濟政治文明,黨內的「左」傾錯誤易於成為主要傾向。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既要破除長期「左」傾錯誤的影響所造成的思想僵化,又要防止打開國門後放棄四項基本原則的自由化傾向,出現了「左」傾右傾錯誤交織在一起的新情況。
雖然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左」右兩種錯誤傾向會交織出現,但是,由於黨的主要任務是不斷地擴大開放和深入地進行改革,必須正確地認識和借鑒資本主義和人類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因此,防止和反對「左」傾錯誤,仍然是反對黨內錯誤傾向的主要任務。而且,伴隨著每次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無論是初期的改革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乃至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都必須克服「左」右傾錯誤的干擾,特別是「左」傾的影響。這是我們在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既不落後於時代又不超越階段的進程中,應當加以特殊警覺的。
參考文獻:[1]毛澤東選集[M].(3)人民出版,1991.972.[2][3]列寧選集[M].(3)(4)人民出版社,1995.514、211.[4]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M].(1921-1925).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82.276—277.
❺ 如何理解中國共產黨的世界歷史方位
中共在蘇聯解體後繼承和保持了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倖存的共產黨政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繼續前進與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其改革開放就是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最新的詮釋與理解。
❻ 中國共產黨十六大黨的歷史方位和兩大轉變
歷史方位:由計劃經抄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
兩大變化:一是「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二是「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
這兩大變化,集中地反映了我們黨80多年歷史發展所取得的全部勝利、成就和進步;另一方面,又集中地反映了我們黨今天所面臨的全部挑戰和考驗。這種考驗,說到底,就是我們黨能不能在新世紀,在前面所說的世界情況、中國情況和黨的情況的歷史方位上,真正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從而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不斷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以利於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勝利實現黨在新世紀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庄嚴使命。
❼ 黨的歷史方位與執政黨建設
期黨的作用和價值,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為什麼要建設黨。
首先,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政黨才能確定特定歷史時期黨的奮斗目標和中心任務。從根本上說,一個政黨的奮斗目標是實現、維護和發展它所代表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的利益。但在各個歷史時期,由於時代特點和主要矛盾不同,黨在各個歷史時期又有自己的具體奮斗目標,黨在特定歷史時期的中心任務也必然緊緊圍繞這一目標而展開。但由於政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具體奮斗目標和中心任務往往隨著黨的歷史方位的變化而變化,因此,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具體奮斗目標和中心任務必然有其特定的內涵。比如,取得政權是一個政黨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前提條件,一個沒有獲得執政地位的政黨,總是把它的奮斗目標定位在取得政權上,黨的中心任務,自然就是為取得政權而奮斗。但是,如果政黨已經獲得政權,成為執政黨,黨的奮斗目標就成為利用政權推動社會發展。黨在這個時期的中心任務,就轉變成為協調各階級、階層、集團的利益,設法把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力量集中起來,造成一個和諧的局面,促進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因此,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准確把握黨的歷史方位的變化,這是政黨明確各個歷史時期黨的奮斗目標和中心任務的基礎和前提。
其次,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政黨才能確定黨的基本功能。政黨的奮斗目標和中心任務是通過政黨基本功能的發揮來實現的。政黨之所以掌握或參與國家政權,在政治社會生活和國家事務及其體制運作中處於中心地位,是因為它在現代政治體系和政治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政黨的基本功能有兩個:一是利益表達功能。政黨代表一定階級、階層或集團的利益,總是要把這些被代表者的利益、願望和要求表達出來。二是利益綜合功能。政黨要把它所代表的那部分民眾的意見和要求加以綜合,變成黨的政治主張,通過制定路線、方針、政策,集中體現本階級的意志,對政治權力的運作產生影響和壓力。政黨所處的歷史方位不同,這些功能的表現形式也有很大不同。比如,在奪取政權時期,政黨履行利益表達和利益綜合的功能,往往是為了把本階級、階層和集團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與執政黨和其他政黨的對抗,以爭取和維護本黨所代表的階級或階層的利益。在執政條件下,由於掌握了超越社會各種利益之上的公共權力,政黨要更好地代表特定階級、階層和集團的利益,必須整合方方面面的利
益,減少不同階級、階層、集團和群體之間的矛盾和
沖突。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盡可能多的公眾支持。因此,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准確把握黨的歷史方位的變化,這是政黨明確各個歷史時期的黨的基本功能的基礎和前提。
第三,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政黨才能確定科學的活動方式。政黨功能的發揮受制於黨的活動方式,黨的活動方式同樣隨著黨的歷史方位的變化而變化。就拿中國共產黨來說,在奪取政權時期,由於黨處在反動統治階級的法律體系之外,可利用的資源非常之少,活動的渠道和途徑也非常狹窄,因此形成了那個時期黨特定的活動方式:以武裝斗爭作為奪取政權的主要方式,輔之以合法與非暴力斗爭作為奪取政權的必要方式。但在執政以後,黨手中可利用的經濟、政治和社會資源大大增加,黨發揮作用的渠道和途徑更加多樣化。其中最重要的渠道,就是通過運用權力來實現確定的目標。實踐表明,這一優勢,只有在黨採用科學的、符合政治運作規律要求的活動方式時,才能夠表現出來。適應這一時代變化的要求,黨在活動方式上必須努力實現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當然,各個國家的政治體制和社會環境各異,一個執政黨如何正確地開展活動,如何正確地利用掌握政權這一優勢,以及如何在政黨和公共權力之間建立科學的互動機制,一直是各國執政黨都在不斷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因此,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准確地把握黨的歷史方位的變化,這是政黨明確各個歷史時期的黨的活動方式的基礎和前提。
二、黨的歷史方位與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
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問題,是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核心問題。在黨的建設理論和實踐中,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的問題是怎樣建設黨所圍繞的基本主題和根本目的。明確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的問題,黨的建設才會有正確的奮斗目標和前進方向。在解決了為什麼建設黨的問題之後,一個政黨為實現、維護和發展它所代表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的利益,必須想方設法把自己建設成為適應這一要求需要的黨。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的問題,說到底就是政黨通過把自己建設成為適應時代要求需要的黨,使黨在各個歷史時期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由於代表最廣大人民群體的根本利益並獲取他們的支持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而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的問題,決定著馬克思主義政黨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此,解決好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前提,是黨得到人民群眾信任和擁護的根本條件。對馬克思主義政黨來說,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的問題,在內容上包含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一是如何保持黨自身內在素質的先進性問題;二是如何保持黨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地位和作用的先進性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闡述其建黨思想時強調:「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餘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於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這實際上就是從以上兩個角度闡述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的問題。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保持黨自身內在素質的先進性是確立黨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地位和作用的先進性的前提和基礎。沒有黨自身內在素質的先進性,就談不上黨的地位和作用方面的先進性。反之,黨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地位和作用的先進性是黨自身內在素質的先進性的外在體現。一個政黨內在素質是否具有先進性,歸根到底是通過實踐的先進性來體現的,這種實踐的先進性,就是黨在社會發展中的實際地位和作用的先進性。沒有這種實踐的先進性,一個政黨內在素質的先進性就無從談起。
實踐表明,無論是一個政黨自身內在素質的先進性,還是其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地位和作用的先進性,都與特定歷史時期黨的歷史方位緊密相連。黨的歷史方位發生變化了,黨自身內在素質與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地位和作用的先進性的內涵就要發生變化。這是因為,不論是一個政黨自身內在素質的先進性,還是其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地位和作用的先進性,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歷史的,都與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特定歷史條件緊密相聯。講黨的內在素質的先進性,一定是特定歷史時期和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黨的內在素質的先進性;講黨的地位和作用的先進性,一定是特定歷史時期和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黨的地位和作用的先進性。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黨的歷史方位不同,時代對黨的內在素質和在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先進性的要求也不一樣。正確定位黨的內在素質和在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先進性,必須緊密圍繞特定歷史時期黨的歷史方位對黨的奮斗目標、中心任務、基本功能和活動方式提出的要求,緊緊扣住黨的歷史方位的脈搏。惟有如此,黨才能正確認知和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黨才能正確定位並保持黨的內在素質的先進性。黨的內在素質的先進性是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的問題的核心內容。黨的內在素質的先進性,指的是一個政黨相比較它所賴以建立的階級基礎、其他群眾團體和政黨,在組織的內在本質和特徵方面的長處和優勢。它集中表現為科學理論武裝下的思想統一和健全組織規范下的行動一致。其中,思想統一是一個政黨內在素質先進性的首要標志。只有思想統一,才會有行動一致。行動一致是一個政黨自身素質先進性的根本特徵。只有行動一致,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二者關系是,思想統一是行動一致的根本前提,而行動一致是思想統一的必然結果。實踐表明,對於馬克思主義政黨來說,無論是科學理論武裝下的思想統一,還是健全組織系統形成的行動一致都與准確判斷黨的歷史方位密切相關。一方面,理論作為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實踐發展了,理論也必須不斷豐富和發展。只有準確把握黨的歷史方位的發展變化,才能形成正確科學的理論。有了正確科學的理論,才會有在此基礎上的思想統一。另一方面,健全組織系統需要根據黨的歷史方位的變化,在組織原則、成員吸納、幹部任用、組織設置和紀律約束等方面做出及時的調整。只有這樣,才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達到行動一致。
其次,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黨才能正確定位並保持黨在社會發展中地位和作用的先進性。黨在社會發展中地位和作用的先進性是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的最終落腳點。黨在社會發展中地位和作用的先進性,指的是一個政黨相比較它所賴以建立的階級基礎、其他群眾團體和政黨,在組織的外部表現方面體現出來的長處和優勢,集中表現為政黨能夠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這些要求都是動態的概念,必然隨著黨的歷史方位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在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和進步的時候,「三個代表」要求就集中體現為打破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道路,因此,一個先進的政黨就需要通過革命的手段,推翻舊政權,建立新政權,只有這樣,才能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而當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基本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時候,「三個代表」要求就集中體現為發展生產力,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這時,一個先進政黨的先進性就體現為發展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事業,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三、黨的歷史方位與怎樣建設黨
在正確回答了為什麼建設黨和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的問題之後,怎樣建設黨就成為一個必須回答的基本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的黨建理論中,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是為什麼建設黨和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兩個基本問題的邏輯展開。怎樣建設黨與為什麼建設黨和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的問題一起支撐著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基本框架,構成了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主要的和基本的問題。
與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的內容相對應,怎樣建設黨也涉及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從對內的角度看,它所面對的是如何提高改造內部主觀世界的能力問題。從對外的角度看,它所面對的是如何提高改造外部客觀世界的能力問題。前者著力解決的是如何通過黨的建設來提高黨自身的內部素質問題,後者著力解決的則是如何通過黨的建設來進一步發揮黨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作用問題。上述兩個方面,構成了怎樣建設黨必須回答的兩個主要問題。它們都與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緊密相連。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黨才能根據時代的要求,確立改造內部主觀世界和外部客觀世界的基本內容,從而卓有成效地加強黨的建設。
首先,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黨才能確立改造客觀世界的基本內容,從而卓有成效地提高黨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黨的歷史使命是時代所賦予的,一個先進政黨,為體現其存在和發展的意義和價值,必須解決黨在特定歷史時期所處的歷史方位提出的時代課題,肩負起黨所處的歷史方位所賦予的歷史使命。為此,就必須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著力提高黨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就馬克思主義政黨來說,在奪取政權的武裝斗爭時期,由於舊政權代表了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因此,領導被壓迫的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進行革命,推翻舊的反動統治階級的統治,就是黨改造外部客觀世界的主要任務和基本內容。從這樣一種歷史方位和時代要求出發,黨的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就集中體現為提高黨領導革命的能力。在這個歷史時期,黨的建設的中心任務就是努力提高黨領導革命的能力。而在奪取政權斗爭取得勝利之後,當馬克思主義政黨成為執政黨,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就成為新的歷史條件下黨領導人民改造客觀世界的基本任務和最主要內容。從這樣一種歷史方位出發,黨的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就集中體
現為提高黨領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即執政的能力。在這個歷史時期,黨的建設的中心任務就是努力提高黨領導執政的能力。就中國共產黨來說,自1949年執政以來,還經歷了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到在對外開放和實行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執政環境的改變,時代對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要求前後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因此,及時追蹤黨的歷史方位的新變化,才能把握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基本內涵。
其次,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黨才能確立改造主觀世界的基本內容,從而卓有成效地提高黨改造主觀世界的能力。由於黨的內在素質的先進性,集中體現為一個政黨全體黨員思想的高度統一和行動的高度一致,黨的建設相應地形成了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等內容。黨的思想建設的實質就是通過理論建設和思想武裝,形成黨的組織共識,凝聚黨員共同的意志,達到全體黨員在思想上的高度統一。黨的組織建設的實質就是通過落實黨的組織原則,建立健全黨的組織體系,使全黨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保證全體黨員在行動上的高度一致。黨的作風建設的實質是,通過黨內文化建設,形成黨的組織穩定的風格,保證黨的組織在更高層次上承擔黨的使命。制度建設的實質就是通過建章立制,在黨的建設的一切工作中形成穩定的規范和程序。從黨的建設的上述內容來看,無論是思想建設,還是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都與對黨的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密不可分。比如,要使思想建設取得成效,必須根據黨的歷史方位的變化,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黨的理論、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這是進行理論武裝的前提。要使黨的組織建設取得成效,必須根據黨的歷史方位的需要,及時調整黨的組織原則、吸納黨員的標准、選拔幹部的標准、黨的紀律的內容等等,不這樣就難以適應時代的需要形成嚴密的組織體系從而做到行動一致。
❽ 19大報告提出的中國發展的新的歷史方位是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方位,形成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發展中,主要以時間和空間、過去和現在、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外為坐標點,指出當前中國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其歷史方位特徵:由大國變成強國的歷史性跨越、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中國化的新意境、拓寬了人類社會走向現代化的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邏輯進路,是由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構成的。這,深刻地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不懈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就是我國新的歷史方位。所謂歷史方位,就是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所處的歷史地位、現實狀況及對未來趨勢的總體判斷。在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中,我們標注了一些關於歷史方位的坐標點:時間和空間、過去和現在、理論和實踐、國內與國外等。這些坐標點給我們展示了我們國家目前站在什麼方位、面臨什麼困難、未來的道路問題等。因此,我們必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方位特徵及邏輯進路進行探析。來源:文教資料
❾ 黨的歷史方位的變遷分析。求高手幫忙~
所謂歷史方位,是指我們黨在中國和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所處的地位、環境和條件。科學判斷一個政黨的歷史方位,從縱向看,必須從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著眼;從橫向看,必須把握現今時代的世情、國情和黨情
執政黨的歷史方位是現實的,又是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中國共產黨從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在中國這塊土地上領導人民開展斗爭。80多年來,我們黨歷經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現實的中國由於人口多、資源缺乏、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仍然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面前還存在許多問題和困難。國內外的形勢對我國的發展有利,但也面臨許多新的困難和挑戰。這是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是判斷執政黨歷史方位的基本立足點。
執政黨的歷史方位是會發生變化的。因此,必須按照執政規律,及時調整執政理念、執政方式和領導方式。80多年來,我們黨所處歷史方位的變化,最顯著的有兩回,這就是黨的十六大所概括的:我們黨「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這是兩次總體性的歷史方位的大變化,是我們黨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依據。同時,我們黨在執政的不同階段上,為適應國內外形勢和環境的變化,不斷提出新的具體目標和任務,這就屬於黨的歷史方位的較小范圍的調整和變化
(我這個是復制黏貼的,節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