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簡述遷移理論的發展歷史

簡述遷移理論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2 16:38:06

1. 母語遷移的理論簡介

在外語習得中,母語對學習者的影響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已引起回了學術界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和答重視。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母語遷移」(L1 Transfer)現象。根據「母語遷移」理論,在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中,學習者的第一語言即母語的使用習慣會直接影響第二語言的習得,並對其起到積極促進或消極干擾的作用。根據教育心理學的原理,母語由於其與外語的相似成分而對外語習得產生的有益的、積極的影響叫做正遷移,它能促進學習者對外語的掌握與運用;反之,母語由於其與外語的相異成分而對外語習得產生的不利的、消極的影響叫做負遷移,是學習者掌握和運用外語的障礙。在習得過程中,正、負遷移同時存在並共同作用於外語習得。
母語遷移這一概念是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興起的對比分析理論中提出的。「遷移(transfer)是一個心理學術語,指先前的學習對後繼學習的影響。起促進作用的影響,其效果是正向的,被稱為正遷移;起干擾作用的影響,其效果是負向的,被稱作負遷移」。如在英語學習中,指學習者不自覺地把母語的形式和規則套用到英語中,產生生硬的不自然的表達,例如:I only spoke a few sentences。

2. 遷移的概括化理論

應該是共同要素說。共同要素說認為學習的遷移主要在於知識之間有相同的要素,如情版景,理論,方法等。權而概括化理論認為遷移是由於學習者在掌握了一般理論之後,能夠加以總結概括,然後用於新的學習之中,新舊知識之間雖然也存在一定的相同點,但相同點僅僅只是遷移的前提條件,並不是關鍵所在,關鍵在於學習者能否將已經習得的一般原理進行概括總結,概括得越徹底,在學習新知識時越容易——也就是遷移越徹底。

3. 遷移理論及基本觀點

早期的遷移理論來主要源包括形式訓練說、共同要素說、經驗類化說與關系轉換說等。

形式訓練說的心理學基礎是官能心理學,認為心理官能只有通過訓練才得以發展,遷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訓練而發展的結果。形式訓練說認為,進行官能訓練時,關鍵不在於訓練的內容,而在於訓練的形式。

(3)簡述遷移理論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根據遷移內容的抽象與概括水平的不同,可以將學習遷移分為橫向遷移與縱向遷移。 橫向遷移是難度類似的兩種情境中的遷移,又稱為水平遷移。即處於同一概括水平的 經驗之間的相互影響。

學習內容之間的關系是並列的。例如,學生掌握圓錐體的計算公 式之後,能推想出三棱錐、四棱錐的體積計算方式。橫向遷移具有正遷移的效果,能起到 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觸類旁通的作用。

4. 簡述學習遷移的基本理論並概括其理論的主要觀點

學習的基本理論
實戰演練
一、選擇題: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把所選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後的括弧內。
1.首先打出行為主義心理學旗幟的是(D )。
A.巴甫洛夫 B.斯金納 C.桑代克 D.華生
2.以下心理學家不屬於認知心理學派的是( )。
A.苛勒 B.斯金納 C.布魯納 D.奧蘇伯爾
3.布魯納認為,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的最好方法是( )。
A.建構法 B.發現法 C.頓悟法 D.接受法
4.程序性教學實際上是( )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
A.學習的操作性條件作用 B.觀察學習 C.認知學習 D.認知同化
5.加涅的信息加工系統中的第二級是( )。
A.感受器 B.感受登記 C.短時記憶 D.長時記憶
6.苛勒在研究黑猩猩的學習時採用的實驗是( )。
A.迷箱實驗 B.迷津實驗 C.疊箱實驗 D.「三座山」實驗
7.建構主義的理論流派中,在皮亞傑的思想之上發展起來的是( )。
A.社會建構主義 B.激進建構主義 C.信息加工建構主義D.社會主義建構主義
8.建構主義強調,知識的特點具有( )。
A.主觀性 B.客觀性 C.普遍適應性 D.永恆性
9.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屬於( )。
A.機械學習 B.意義學習 C.接受學習 D.發現學習
10.在發現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 )。
A.促進者和引導者 B.領導者和參謀 C.管理者 D.示範者
11.孩子哭鬧著要買玩具,母親對其不予理睬,這是( )。
A.正強化 B.負強化 C.懲罰 D.消退
12.以下心理學家及其理論匹配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奧蘇伯爾——認知發現說 B.苛勒——完形一頓悟說
C.托爾曼——認知目的說 D.加涅——信息加工理論
13.學生學習體操動作,這種學習屬於( )。
A.信號學習 B.連鎖學習 C.辨別學習 D.語言聯結學習
14.學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後再學「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定理」,並對它們關系進行分析,這種學習屬於( )。
A.信號學習 B.連鎖學習 C.辨別學習 D.規則或原理學習
15.小敏原來很怕生人,上幼兒園後這種行為消失了。按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在小敏身上發生了( )學習
A.智慧技能 B.認知策略 C.態度 D.言語信息
16.根據學習的定義,下列現象中屬於學習的是( )。
A.蜜蜂采蜜 B.猴子攀爬 C.病症導致的行為改變 D.兒童模仿別人的行為
17.學生將茄子、白菜、青菜等歸納為「蔬菜」,這樣的學習屬於( )

5. 人口遷移的理論綜述

人口遷移和人口遷移研究的其它領域相比,人口遷移的理論研究顯得相對薄弱和不完善。拉文斯坦的「人口遷移法則(Law of migration)」是公認最早的人口遷移理論,此後,西方學者從人口地理學、政治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等諸多學科出發,提出了一系列相應的理論。相比之下,國內人口遷移理論研究較為缺乏,大多停留在國外理論框架之中。 「推拉」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拉文斯坦的「遷移定律」。
拉文斯坦(E. G. Raven stein(1885, 1889))認為人們進行遷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況,並對人口遷移的機制、結構、空間特徵規律分別進行了總結,提出著名的人口遷移七大定律。1938年,赫伯爾第一次系統總結了「推拉」理論概念,他認為人口遷移是由一系列「力」引起的,一部分為推力,另一部分為拉力。該理論認為,人口遷移是由於遷出地的推力或排斥力和遷入地的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從遷移者個體的行為決策過程來看,推力——拉力理論的成立包含兩個基本假設:一是假設人們的遷移行為是一種理性的選擇,二是認為遷移者對原駐地和遷入地的信息有比較充分的了解。只有這樣他才能根據兩地之間的推力和拉力,從比較利益的角度出發做出相應的選擇。Lee(1966)在其《遷移理論》一文中系統總結了「推力——拉力」理論。他將影響遷移行為的因素概況為4個方面:(1)與遷入地有關的因素;(2)與遷出地有關的因素;(3)各種中間障礙;(4)個人因素。
推拉理論還有許多量化模型,美國社會學家吉佛把「萬有引力定律」引入推拉模型,並應用於人口遷移研究。他認為,兩地之間遷移人口與兩地人口規模成正比,與兩地之間距離成反比,並基於此提出了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式中,Mij為i地與j地之間的人口遷移量,Pi、Pj分別為兩地的人口規模,d為兩地之間的距離,k為常數,a為距離衰減系數。
引力模型還存在多種形式的修正,該模型的提出使人口遷移的定量分析成為可能。但是,傳統的引力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比如模型只包括遷入(出)地的規模變數,不能反映人口遷移隨地區間社會、經濟差異要素的變動。因此,國外許多學者對引力模型做出了改進,引入了收入、失業率、教育水平、年齡結構等社會經濟因子。在模型的具體運用方面,Fan(2006)利用中國歷次人口普查數據,在模型中加入了人均GDP和移民傳統因子,衡量地區經濟差異和社會網路關系對移民規模的影響。
新古典經濟學理論(Neoclassical theory)
新古典經濟學家將經濟學中供給與需求關系引入人口遷移的研究中,認為勞動力供給與需求的區域差異引起了不同區域之間勞動力的調整,人口遷移是這一調整過程的體現。根據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對於個人來說,遷移被視為是一種在個人人力資本上的投資,這種個人投資可以增強自身的經濟效益從而提高自身的整體生活水平。多數研究表明,人口遷移主要是在市場調節下移民對經濟機會的選擇。Courchene(1970)通過對加拿大各省區的調查,發現遷移率與人均收入成正相關。Cebula & Vedder(1973)發現在美國39個都市統計區中,人口凈遷入量與人均收入呈弱正相關關系。
新古典經濟學假定個人是遷移過程的最小單位,而在實際研究中,許多學者發現個人決策往往與家庭有著很大的關系,從而在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產生了新家庭遷移理論。該理論認為個體的遷移決策是由家庭成員共同決定做出的,遷移(特別是短期遷移)的因素歸結為一種最大化經濟利益和最小化風險的家庭策略,而周期性往返遷移則是充分利用城市和農村(家庭)資源。人的遷移行為不僅受個人預期收入的影響,更重要的還會受到家庭因素的影響。該理論對家庭觀點較重的東南亞國家和中國,具有更廣泛的普適性。 發展經濟學理論視角以劉易斯和托達羅模型為代表。劉易斯)將一國經濟分為農業部門和工業部門,認為由於勞動邊際收益率高低而引發了農村勞動力源源不斷地流向城市工業部門,同時城市工業部門因為高勞動生產率和低勞動力成本獲得巨額的超額利潤,不斷地擴大工業部門以吸收農業部門的剩餘勞動力,直到兩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相等為止。這時農村剩餘勞動力吸收完畢,一國的工業化過程也宣告完成。
劉易斯模型是以城市「充分就業」為前提假設的。但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實際情況表明,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城市失業問題已經相當嚴重,仍有大量的農村人口源源不斷地流入城市。顯然,劉易斯模型難以對此現象做出解釋。鑒於這一情況,美國發展經濟學家托達羅於1969年提出以農村人力資源進城所獲「期望收益」大小來解釋這一問題,這就是「托達羅模型」。該模型認為城鄉預期收入差異的擴大是發展中國家農村人口遷移規模繼續增大的主要原因,並且城市失業率也影響著農村居民的遷移決策。
托達羅模型對城市已經存在較為嚴重失業情況下農村勞動力還繼續流往城市的問題上,給出了較為滿意的答案。但是,該模型只考慮了遷移成本,未考慮生活成本;另外認為「擴大中、高等教育投資會沖擊城市就業」的論斷也與發展中國家實際不符,因此,在運用托達羅模型時應具體分析,使之適合研究地區基本情況。 國外對人口遷移的研究開展較早,除了理論體系研究較為系統和成熟,相關實證研究也比較豐富,國外人口遷移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領域:
(1)人口遷移與城市化的關系。如Zhang & Song(2003)認為農村至城市的移民對中國城市化率的增加起主導作用。Williamson(1988)通過對城市勞動力市場的分析,指出人口遷移和城市發展的驅動力主要歸結於城市內生增長的「制約」,以及城市外在環境的內部事件(土地的稀缺)和外部事件(對外資和國際市場過分依賴)的影響。
(2)人口遷移的空間特徵。如利用人口屬性的相關指標對人口的分布形態進行度量(Shen, 1996; Otterstrom, 2001);也有學者對中國人口遷移的流場特徵進行描述(Fan, 2005)。
(3)人口遷移的政策研究。主要就城市流動人口的就業、住房以及戶籍政策展開相應研究。如Shen(2002)發現經商、學習培訓、醫療活動是中國的省內移民遷移的三大因素,而省際農村移民則傾向從事製造業和建築業;同時還建議借鑒香港、新加坡的廉租房制度來改善遷移人口的居住狀況。Zhu(2007)通過對福建省沿海城市的問卷調查,指出省內遷入人口多從事批發零售和服務業,而省際遷入人口主要從事製造業;並認為戶籍制度改革不應僅僅關注流動人口的居民身份,而應對他們的工作收入及穩定性加以保障。
(4)人口遷移的原因及影響因素。從不同的角度,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可分為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以及遷入地的「拉力」作用和遷出地的「推力」作用。多數學者認為地區經濟差異的持續擴大是人口遷移的主要動因(Johnson, 2003; Fan, 2005);也有研究指出地區的區位條件、產業結構以及遷移政策等非經濟因素對人口遷移也有較大的影響(Shen, 1996; Liang & White, 1996; Zhang & Song, 2003)。在「推力」和「拉力」誰佔主導的問題上,Engels(1974)通過曼切斯特早期城市快速擴展和晚期城市衰退與工業布局的緊密聯系,認為「拉力」為主導作用;而Redford(1968)則認為遷入城市的移民是由於農業用地緊缺和圈地運動引起,「推力」是主要因素。 人口遷移空間格局的研究既包括國家尺度,也有以某個地區或者特定城市為研究對象。在研究單元的劃分上,在討論國家尺度遷移人口的空間格局時,一般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為最小研究單元;但是也有學者對各地級市流動人口的點格局分布展開研究。研究方法上,包括對人口統計指標空間特徵的簡單描述以及較為復雜空間分析方法的運用,也有基於遷移流的流場格局的探討。
多數學者集中研究了國家尺度下人口特徵和人口遷移分布格局。Shen(1996)對中國各省區人口密度、人口增長率、高中以上教育水平人口所佔比例等15個人口統計指標進行分析,通過變異系數的數值,揭示人口分布形態的空間分異特徵。Otterstrom(2001)利用人口集中指數,對美國1790-1990年人口分布的集中程度進行量測,結果表明,美國經歷了從邊疆地區逐步西進至「陽光海岸」地帶的人口遷移過程。俞路(2006)也進行了類似研究,認為在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相對平均的情況下,人口重心的軌跡可以反映出人口遷移的進程。通過對我國1953-1995年的人口重心計算,發現我國人口重心變化較為穩定,伴有小幅向西南方向移動的趨勢。朱傳耿(2001)提取出1996年中國流動人口超過5萬的城市節點數據,利用數字高程模型進行內插,生成中國流動人口的三維模型和等值線。
人口遷移的流場特徵分析是剛興起的研究領域之一。Fan(2005)通過中國各省區遷移流強度的計算,認為中國的遷移流指向大多從經濟落後地區指向發達地區,並且鄰近省份的短距離遷移流比重較大。丁金宏(2005)利用「五普」遷移流數據,認為中國人口遷移進入高活性、高能力的新階段,東中西部人口遷移的不平衡性不斷加劇;並形成了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和西部邊緣區四大輻合流場以及湖南、安徽、江西、河南等輻散流場。
在以特定地區和城市為研究對象的遷移人口空間格局研究中,中國的三大都市圈成為研究的熱點。喬關民(2004)認為長三角都市連綿區南北翼之間在人口流動聯系強度上存在顯著差異,上海與北翼蘇州、無錫的聯系,比與南翼嘉興、湖州的聯系緊密許多。俞路(2006)通過對中國三大都市圈遷移流的遷移距離、平均方向和環形方差的考察,衡量三大都市圈對外聯系強度和開放程度,從強到弱依次為,京津唐都市圈、長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李亞麗(2004)通過研究河南省人口密度等值線的變動狀況和人口分布洛倫茨曲線的變動情況來考察河南省人口分布的集聚趨勢。鄭明媚(2006)構建了縣域人口遷移的引力模型,選擇縣域內獨立的居民區片為計算單元來評價鄉鎮的人口吸引潛力和人口最大可能遷移目的地分布,並以浙江省臨安市為例展開了實證研究。 1、經濟水平對人口遷移的影響研究綜述
地區經濟水平差異對人口遷移具有強烈的影響作用是學術界公認的事實。Zhang(2003)認為地區的經濟增長會促進遷移人口的增加,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是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他還構建了人口遷移量模型,揭示出GDP增長率與人口遷移規模具有強烈的正相關關系。Fan(1996)利用「四普」數據,建立了廣東省人口遷移的回歸模型,結果表明外資投入、地區間經濟水平對人口遷移存在較強的吸引作用。此外,通過對轉型期中國女性的「婚姻嫁娶」和「務工經商」遷移流分析,認為傳統女性因社會原因多進行短距離遷移的局面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以獲取經濟利益為主的長距離遷移(Fan, 1999)。朱傳耿(2001)對流動人口大於5萬的中國城市社會、經濟指標進行主成份分析,提取出經濟增長、社會發展、投資和消費4個因子,通過相關分析得出流動人口與經濟增長和投資關系密切。
2、可達性對人口遷移的影響研究綜述
盡管以往文獻中沒有明確指明區域通達性對人口遷移的影響,但學者們從交通距離、干線布局等方面對通達性的影響作用展開了研究。如Fan(1999)認為因「婚姻嫁娶」遷入廣東的女性,其原住地大多沿著從廣西、四川至廣東的鐵路線分布。李亞麗(2004)認為河南省交通線路和交通樞紐的布局對人口空間分布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李國平(2004)以深圳為例,利用重力模型進行回歸,認為人口遷移規模與深圳距各省市的交通距離成反比,其他學者也通過各種模型驗證了距離因子對人口遷移的負面影響(童玉芬, 1994;楊雲彥, 1999)。曾智超(2005)通過對上海市地鐵沿線行政區的調查,指出大都市軌道交通促使了沿線人口由高密度地區向低密度地區的轉移。
3、其它影響因素研究綜述
相對於經濟因素,城市的社會發展狀況對中國城市流動人口規模影響非常小,表明中國人口流動尚處於初級發展階段(朱傳耿, 2001)。Fan(2005)利用重力模型對中國「四普」、「五普」各省區共812條遷移流進行了回歸,結果表明:「四普」時期,距離因子是影響人口遷移的決定因素;而「五普」時期,距離的阻礙作用減弱,由移民傳統(Migration stock)所構成的網路關系成為影響遷移的首要因素。也有研究表明地區的產業結構和布局對人口遷移也有一定的影響(Shen, 1996; Zhu, 2007)。 應該說,至今為止還沒有統一的區域人口遷移空間發展模式,現行的研究大多借鑒都市圈的空間結構變化模式,如Hall(1984)的大都市圈變化模式、Klassen(1981)城市發展階段模式以及小長谷(1981)生命周期模式等。彭際作(2006)對1850-1970年紐約大都市圈人口空間格局進行了研究,指出其經歷了由核心區至內圈再到中間圈、外圈的人口增長階段。王桂新(2006)利用「五普」數據揭示出中國長三角地區人口遷移的空間模式,認為長三角區內人口遷移空間上形成了江蘇和浙江兩個相對獨立的遷入目的地選擇空間模式。

6. 學習遷移的理論

形式訓練說假定,人類大腦的許多區域代表了許多不同的官能。人的心智是由許多不同的官能組成的,不同的官能活動相互配合就構成各種各樣的心理活動。各種官能可以像訓練肌肉一樣通過練習增加力量(能力)。
根據這種理論,在學校教育中,傳遞知識遠不如訓練官能來的重要。知識的價值在於作為訓練官能的材料。但在20世紀初以後,形式訓練說不斷遭到來自心理學實驗結果的駁斥。詹姆斯用記憶實驗證明,記憶能力不受訓練的影響,記憶的改善不在於記憶能力的改善而在於記憶方法的改善。桑代克通過實驗發現,訓練可以遷移到類似的學習活動中,不相似的學習活動之間卻無遷移現象。因此,形式訓練說的假設缺乏足夠的實驗依據和現實依據,其對遷移的解釋是從唯心主義的觀點出發的。 共同要素說又稱相同要素說,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桑代克和伍德沃斯提出。相同要素說認為,一學習之所以有助於另一學習是因為兩種學習具有相同因素的原因。若兩種情境含有共同因素,不管學習者是否覺察到這種因素的共同性,總有遷移現象發生。
由於反對形式訓練說對學習遷移的解釋,許多心理學家紛紛設計更為嚴密的實驗,從各種不同角度向形式訓練說提出挑戰,其中,桑代克(E.L.Thorndike)的影響最大。1903年,美國傑出的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以大學生為被試,首先訓練大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行估計,然後對他們進行兩種測驗。結果表明,被試對矩形面積的判斷成績提高了,但對三角形、圓形和不規則圖形的判斷成績並沒有提高。
據此,他認為,學習中訓練某一官能未必能使它的所有方面都得到改善。他認為兩種學習之間只具有相同因素時,才會發生遷移,例如,在活動A12345和活動B45678之間,因為兩種活動有共同的成分4和5,所以這兩種活動之間才會有遷移;由於騎自行車與騎摩托車在協調和操作方式上有相同因素,所以遷移就容易發生。
後來,桑代克等人還通過對知覺、注意、記憶和運動動作等方面所進行的一系列的遷移實驗,來檢驗形式訓練說,結果發現,經過訓練的某一官能並不能自動地遷移到其他方面,再次證實了只有當兩種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時才能產生遷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S)與反應(R)的聯結,刺激相似而且反應也相似時,兩情境的遷移才能發生,相同聯結越多,遷移越大,後來相同要素被改為共同要素,即認為兩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時可以產生遷移。遷移是非常具體的、並且是有條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經驗類化理論又稱「概括化理論」,是由賈德(Judd)提出來的。這個理論認為,只要一個人對他的經驗進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從一個情境到另一個情境的遷移。
賈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實驗,是經驗類化理論的經典實驗。他以五年級和六年級的小學生作被試,分成兩組,要他們練慣用標槍投中水下的靶子。在實驗前,對一組講授了光學折射原理,另一組不講授,只能從嘗試中獲得一些經驗。在開始投擲練習時,靶子置於水下1.2英寸處。結果,講授過和未講授過折射原理的學生,其成績相同。這是由於在開始測驗中,所有學生都必須學會運用標槍,理論的說明不能代替練習。當把水下1.2英寸處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寸時,兩組的差異就明顯地表現出來。未講授折射原理一組的學生不能運用水下1.2英寸的投擲經驗以改進靶子位於水下4英寸處的投擲練習,錯誤持續發生。而學過折射原理的學生,則能迅速適應水下4英寸的學習情境,學得快,投得准。
對此,賈德是這樣解釋的:理論曾把有關的全部經驗,包括水外的、深水的和淺水的經驗,組成了整個的思想體系,學生在理論知識的背景上,理解了實際情況以後,就能利用概括了的經驗,去迅速地解決需要按實際情況作分析和調整的新問題。
賈德以實驗研究了原則和概括性的遷移後認為:兩個學習活動之間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產生遷移的必要前提,而產生遷移的關鍵是學習者在兩種活動中概括出它們之間的共同原理,即在於主體所獲得經驗的類化。所以賈德的學習遷移理論又稱概括化理論。 關系轉換理論是格式塔心理學家1929年提出的學習遷移理論。格式塔心理學家從理解事物關系的角度對經驗類化的遷移理論進行了重新解釋,代表人物是苛勒(W.Kohler)。苛勒(Kohler,W.,1929)用「小雞啄米實驗」證明了關系轉換的學習遷移理論。他讓小雞在深、淺不同的兩種灰色的紙下面尋找食物。通過條件反射學習,小雞學會了只有從深灰色紙下才能獲得食物獎賞。然後,變換實驗情境,保留原來的深灰色紙,用黑色紙取代淺灰色紙。問題是:如果小雞仍然到深灰色紙下面尋找食物,那就證明遷移是由於相同要素的作用; 如果小雞是到兩張紙中顏色更深的那張(即黑色紙)下面尋找食物,那就證明遷移是對關系作出的反應。實驗表明:小雞對新刺激(黑色紙)的反應為70%,對原來的陽性刺激(深灰色紙)的反應是30%;而幼兒在做同樣的實驗時始終對黑色紙的刺激作出反應。
他認為這結果證明是情景中的關系對遷移起了作用,而不是其中的相同要素,被試選擇的不是刺激的絕對性質而是比較其相對關系(把在前一種情景中學會的關系即「食物總是在顏色較深的紙下面」遷移到後一種情景中,從而做出了正確的反應)。
苛勒通過實驗證明遷移產生的實質是個體對事物間的關系的理解。即遷移的產生依賴於兩個條件:一是兩種學習之間存在有一定的關系;二是學習者對這一關系的理解和頓悟。其中後者比前者重要。習得的經驗能否遷移,並不取決於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的要素,也不取決於對原理的孤立的掌握,而是取決於個體能否理解各個要素之間形成的整體關系,能否理解原理與實際事物之間的關系,即對情境中一切關系的理解和頓悟是獲得一般遷移的最根本要素和真正手段。苛勒認為,人們越能發現事物之間關系,則越能加以概括、推廣,遷移越普遍。 布魯納和戴維·奧蘇伯爾(Ausubel)把遷移放在學習者的整個認知結構的背景下進行研究,他們在認知結構的基礎上提出了關於遷移的理論和見解。布魯納認為,學習是類別及其編碼系統的形成。遷移就是把習得的編碼系統用於新的事例。正遷移就是把適當的編碼系統應用於新的事例;負遷移則是把習得的編碼系統錯誤地用於新事例。
認知結構遷移理論指出,學生學習新知識時,認知結構可利用性高、可辨別性大、穩定性強,就能促進對新知識學習的遷移。「為遷移而教」實際上是塑造學生良好認知結構的問題。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改革教材內容和教材呈現方式改進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變數以達到遷移的目的。

7. 早期的遷移理論的基本要點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系

早期的四種遷移理論的要點。

(1)形式訓練說。形式訓練說認為心理官能只有通過訓練才得以發展,遷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訓練而發展的結果。官能即注意、知覺、記憶、思維、想像等一般的心理能力。對官能的訓練就如同對肌肉的訓練一樣,而得到訓練的官能又可以自動地遷移到其他活動中去。形式訓練說認為,遷移是無條件的、自動發生的。
(2)共同要素說。桑代克等人發現,只有當兩種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時才能產生遷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刺激相似而且反應也相似時,兩情境的遷移才能發生。相同聯結越多,遷移越大。後來相同要素被改為共同要素,即認為兩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時可以產生遷移。遷移是非常具體的,並且是有條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3)經驗類化理論。賈德的經驗類化理論則強調了概括化的經驗或原理在遷移中的作用。該理論認為先前的學習之所以能遷移到後來的學習中,是因為在先前的學習中獲得了一般原理,這種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應用於前後兩種學習中。至於兩種學習活動中所存在的共同成分,它們僅是遷移產生的必要前提,而產生遷移的關鍵則是學習者所概括出來的、並且是兩種活動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或概括化的經驗。
(4)關系轉換理論。格式塔心理學家從理解事物關系的角度對經驗類化的遷移理論進行了重新解釋,並通過實驗證明遷移產生的實質是個體對事物間的關系的理解。習得的經驗能否遷移取決於能否理解各個要素之間形成的整體關系,能否理解原理與實際事物之間的關系。個體越能發現事物間的關系,則越能加以概括和推廣,遷移就越普遍。

8. 遷移理論的介紹

該理來論著重從經濟學的源角度分析國際遷移行為產生的動因。通過把古典的供需表應用於遷移,這種理論認為國際人口遷移是由全球勞動力供需分布的不平衡所引起的勞動力調整過程。經濟增長快且缺乏勞動力的國家比經濟發展緩慢且勞動力充裕的國家可得到更高的工資收入。工資水平的地區差異導致人們從後一類國家流向前一類國家,這一過程一直持續到工資水平的差異消失達到平衡才終止。

9. 遷移理論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陸益龍在他的文章中有此介紹: 英國學者萊溫斯坦(E. G. Ravenstein)在十九世紀提出了一種人口移動理論,他把社會中人口遷移的規律概括為這樣幾條法則:1)遷移以短距離遷移為主,長距離的遷移是遷往大的工商業中心。相對於一個吸引移民的中心來說,距離越近,遷入的移民人數越多,相反,距離越遠,遷入的移民越少,移民人數與距離成反比關系;2)遷移常常是階段性遷移。就一個城鎮來說,首先是其周圍農村地區的人遷入進來,然後,距離較遠的農村地區的移民又逐漸遷入到城鎮周圍的農村地區;3)遷移流與逆向遷移流同時並存,但凈人口遷移流通常是從農村流向城市。一般情況下,遷移到一個地區的移民,也還有反向遷移的存在;4)女性人口在短距離遷移中具有一定的優勢;5)交通、通訊和技術的發展增加了遷移率;6)有利的經濟因素是吸引移民的最重要的因素。
美國學者李(E.S. Lee) 在萊溫斯坦的理論基礎上,對遷移規律提出了更為詳細的模式。他把遷移定義為人們的居住地發生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變更。他認為,與人們的遷移行動有關,以及影響遷移的因素不外乎四個方面:一是與遷移的目的地有關的因素;二是與遷移的原住地有關的因素;三是與介於遷移目的地和原住地之間的因素,四是與遷移者個人有關的因素。在以上四個方面,都存在有利於遷移的正的因素(+),和不利於遷移的負的因素(-)以及不起作用的中性因素(0),正負因素的較量和綜合,促成最後的遷移行動。
李根據這一基本原理,進一步提出人口遷移主要有這樣一些規律:1)人口遷移的規模因兩地之間的差別大小而變化,兩地在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方面的差別越大,人口遷移的規模也將越大。例如農村與城市之間,社會結構差別較大,遷移量也就較大。2)遷移規模因人口群體的結構和特徵而有所不同。不同的年齡、性別和職業群體的遷移量是不同的。大規模的人口向一個方向或目的地遷移形成一種遷移流。3)中間的障礙與遷移量有直接關系。4)當一種大的遷移流形成之時,必然會產生一種反向遷移流,也就是某一遷出地在大量人口遷出之後,其它地區的人口由會遷入進來作補償。人口遷移規模隨經濟因素的變動而變化。經濟繁榮時期,人口遷移規模較大,而經濟衰退時期,人口的遷移量較小。5)除了特殊強制之外,人口遷移的規模和遷移率隨著時間的推延而不斷增長。6)隨著一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遷移規模和遷移率也在發生變化。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shfz/1019025.htm

閱讀全文

與簡述遷移理論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