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昌象山文化廣場是屬於三眼井歷史文化街區嗎
屬於那一塊的吧!只不過,都很近
2. 長春文化廣場的歷史活動
「中國驕傲」走進長春文化廣場
2007年8月23日,「『中國驕傲』走進長春大型廣場活動」感動長春;長春市公安消防支隊的消防官兵、青年志願者及現場觀眾3萬多人參與活動。
長春市委常委、市委副書記李樹國致辭。李樹國說,災難和危險出現時,人們總能看到那些奮不顧身的身影,總能感受到那種捨己救人的精神。「為在崗位上恪盡職守的消防勇士而欣慰,他們的驕傲屬於長春、屬於吉林、屬於中國。」李樹國副書記說。晚會的現場選擇在文化廣場,吸引了3萬多觀眾。據了解,晚會上,除消防部隊的官兵和提前到場的志願者共8000人外,還有兩萬余名長春市民趕到現場參與活動。人們都是看了《新文化報》特意來參加活動的。
中國長春電影節
長春電影節是集電影、文化、經貿、科技、旅遊於一體的盛會。自1992年以來,已舉辦5屆。在每年的8月23日至28日。電影節期間,展映中外及港台影片,舉行中外影片展評會,舉辦群眾文藝表演盛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旅遊觀光活動。還舉辦大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商品物資科技成果展銷會、重點工業產品訂貨會。
中國長春凈月潭冰雪旅遊節
中國長春凈月潭冰雪旅遊節創辦於2001年,具體圍繞冰雪旅遊、冰雪體育、冰雪經貿、冰雪文化、冰雪藝術五大板塊的盛大活動。
中國長春國際雕塑展
7月中旬,長春國際雕塑展每兩年舉辦一次,自1997年以來,長春已成功舉辦了八屆雕塑展。每屆的主題均為「友誼、和平、春天」,共為長春留下了來自二百個國家的三百多位雕塑家精心創作的上千件雕塑藝術作品。
第三屆旅博會亮相文化廣場
展會包括「博覽會」與「設計大賽」兩個主題內容。博覽會分為省內、國內兩個展區,共設立308組國際標准展位。參展內容分為旅遊景區、景點、旅遊商品、紀念品、工藝品、收藏品、名人字畫、文房四寶、地方特產,以及旅遊產品開發、科研、製造、包裝、技術及生產企業產品。
長春文化廣場街頭三人籃球賽開幕
08年7月至10月將陸續在天津、鄭州、長春、昆明等城市舉行舉行非正式主場之大型街頭主題活動。活動版塊匯集多種潮流之街頭藝術,包括:街頭塗鴉,街頭三人籃球賽、街舞大賽等年青一族喜聞樂見的活動。天津首站活動已於2007年7月21日隆重開幕,為這些個性、自我的年輕人提供一個盡情玩耍的機會——在CONVERSE的「主場」年輕人們藉助運動秀出自己,成為自己更是CONVERSE的「STAR」。「非正式主場」,讓每一個活躍分子都盡成感受真正「主場」、「主角」的感覺。活動現場可以自由進行街頭塗鴉,可以打炫技性的三人籃球賽以及進行盡情釋放自我熱力的街舞PK等,現場為每個愛炫的年輕人准備了各種最具時尚人氣的舞台空間——非正式主場,我是主角!
獲得長春站三人籃球賽初中、高中、大學三個組別冠軍的球隊分別為:SKY、帆布鞋、靈舞三支球隊。
3. 請問廣場在中國古代稱為什麼
我覺得應該是「台」。台就是現在廣場的雛形,但面積要小很多。我想到「台」是因為內想起狄容仁傑,狄仁傑的官職是「鳳閣鸞台平章事」,其實就是宰相。鳳閣是宮中一殿。鸞台是殿前一塊空地。
以上都是我的猜測,僅供參考。另貼一點資料:
中國古代城市缺乏公眾活動的廣場。只是在廟宇前有前庭,有的設有戲台,可以舉行廟會等公共活動。此外,很多小城鎮上還有進行商業活動的市場和碼頭、橋頭的集散性廣場。衙署前的前庭,不是供公眾活動使用,相反,還要求他們肅靜迴避。
4. 上海12個歷史文化中心城區是哪12個
這12個歷史文化風貌區分別為:
外灘歷史文化風貌區:涉及黃浦、虹口區,以外灘歷史建築群、建築輪廓線以及街道空間為風貌特色。
人民廣場歷史文化風貌區:涉及黃浦區,以近代商業文化娛樂建築、南京路-人民廣場城市空間和里弄建築為風貌特色。
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位於黃浦區,以傳統寺廟、居住、商業、街巷格局為風貌特色。
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涉及徐匯、盧灣、靜安、長寧區,以花園住宅、里弄、公寓為主要風貌特色。
虹橋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位於長寧區,以鄉村別墅為風貌特色。
山陰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位於虹口區,以革命史跡、花園、里弄住宅為風貌特色。
江灣歷史文化風貌區:位於楊浦區,以原市政中心歷史建築群和環形放射狀的路網格局為風貌特色。
龍華歷史文化風貌區:位於徐匯區,以烈士陵園和寺廟為風貌特色。
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位於虹口區,以特殊建築和里弄住宅、宗教場所為風貌特色。
南京西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位於靜安區,以各類住宅和公共建築為風貌特色。
愚園路歷史文化風貌區:涉及長寧、靜安區、以花園、里弄住宅和教育建築為特色。
新華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位於長寧區,以花園住宅為風貌特色。
5. 請問一下誰能找到白城市文化廣場的歷史 要詳細的啊 謝謝大家
文化廣場歷史
文化廣場前生
座落於上海市中心的文化廣場,東接茂名南路、西靠陝西南路、北鄰復興中路、南以永嘉路為界,這片看似靜謐的地塊,承載著上海灘80多載的歷史風雲……
地塊鳥瞰圖(攝於2005年8月)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里曾是舊上海的法商賽跑會,亦即逸園跑狗場,場內能容納二萬餘人,號稱「遠東第一大賭場」,並配有為賭客服務的旅館、舞廳和露天電影院等。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逸園飯店由職工組織業務維持會繼續營業。原飯店、舞廳借給各單位開會,舉辦展覽會。
文化廣場初建
1952年4月,經市人民政府決定,陳毅市長批准,將逸園改建、擴建、新建為上海市「人民文化廣場」(當年11月經市府批准改稱「文化廣場」)。改擴建工程至1954年底前完成,成為當時上海人民盼望已久的各種設施比較完備的群眾政治文化活動中心場所。
從1952年到1966年(即文革前)的14年中,在廣場舉行的重要政治集會、報告會共計626場,參加的幹部群眾為201萬人次。文化廣場是一所大型的進行政治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大課堂,人們在這里接受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
然而道路是曲折的,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給廣場帶來了一場浩劫。「四人幫」利用這塊場地,策劃陰謀,殘酷批鬥市委領導、大批老幹部和知識分子,自立為王的造反派在這里打派仗,搞打砸。1976年,在所謂「反擊右傾翻案風」中,還舉行過大唱「文化大革命好」的歌詠大會,藉此大造反革命輿論,如此等等,在廣場的歷史上,留下了沉重的一頁……
1969年12月,廣場在大修時因工程隊違反操作規程,引發了一場罕見的大火災,燒毀了整個大會場、舞台和原展覽館館一部分。數千群眾,尤其是青少年奮不顧身,在大火中搶救國家財產,其中14位市民壯烈犧牲(均追認為烈士),350人負輕重傷,損失達500萬元以上。
文化廣場復建
1970年春,周恩來總理親筆批示:重建文化廣場。
當年9月,經過了83個日日夜夜的奮戰,以最快的速度、全優的工程質量,完成了一座5700平方米,三向管式網架結構,整個封閉式的觀眾廳無一落地立柱;舞台高度升至19米,還擴大了觀眾休息廳和各項服務設施,建成了在當時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新文化廣場。
1973年5月,朝鮮平壤歌劇院第一次把原汁原味的大型歌劇《賣花姑娘》帶到上海觀眾面前,成為一代人揮之不去的時代烙印。
1977年7月上海樂團鋼琴協奏曲《黃河》和大合唱《長征組歌》
1985年12月,文化廣場掛牌「上海文化藝術中心(籌)」
90年代初,文化廣場成為上海最早的臨時證券交易市場。
該圖為1992年夏天,文化廣場人頭攢動,投資者排隊一天一夜申領股東卡。
1997年以後,文化廣場主要建築被改建為精文花市,其佔地15000平方米,營業店鋪近300個,年銷售鮮切花約35億枝,佔全市花卉年消費量的70%至80%,是華東地區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場,上海人消費的鮮花有7成是通過精文花市批發的。
今天,寂靜了幾十年的文化廣場在千呼萬喚中終於結束了漫長的「冬眠」。市委市政府領導在認真聽取了專家們的意見後,毅然決定啟動文化廣場重建項目,並提出「文綠結合,以綠為主」的方針。
伴隨著文化廣場改造工程的啟動,2005年11月,文化廣場培訓中心大樓爆破拆除,並由此續寫了文化廣場的新的春天……
編輯本段
工程情況簡介
上海文化廣場
上海文化廣場
為推進上海市重大文化設施建設,盡快改善文化廣場地區的環境,並為市民提供良好的文化休閑空間,文化廣場改造工程自2005年9月27日市發改委批准立項後進行了改造,其基本定位是「文綠結合,以綠為主」。建成後為大型開放式公共綠地,中間建一座建築面積6.5萬平方米(其中5.7萬平方米在地下)、觀眾席2010座的以演音樂劇為主的多功能地下劇場,建有配套的地下車庫和部分商場。工程佔地約4.7萬平方米,綠化面積2.6萬平方米,最深處達26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深、座位最多的地下劇場。此外,在劇場南面起伏的草坪上,還有一個室外舞台。
本項目總投資11億元,其中市建設財力和市文化專項資金各安排5.5億元。工程自2006年9月28日開始打樁動工以來,經過三年多的連續奮戰,包括地下連續牆施工,地下五道支撐體系的建立及拆除,結構施工和幕牆施工等,於2009年12月28日提前四個月完成了整個建築外立面形象工程及劇場西側的綠化工程,計劃於2011年全面竣工。
編輯本段
批准文件
滬發改社(2005)086號《關於上海文化廣場改造工程項目建議書的批復》
滬規景[2005]1158號《關於核發上海文化廣場改造工程項目選址意見書的通知》
滬規書(2005)00051207C01785《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
編輯本段
新劇場亮點
一、綠化叢中的藝術殿堂
文綠結合,以綠為主,綠化率佔55.6%,藝術殿堂掩映在綠化叢中,建築高度23米,±0.00米以上面積僅7000多平方米,建築和綠化面積的比率接近1/2。
二、世界上最具規模的地下劇場
劇場的最深深度為36米,座位數為2010個,其觀眾容量和舞檯面積為世界第一。
三、高科技、多變幻、多功能的舞台
為適應多變化的音樂劇劇種,文化廣場的舞台不僅有平移、推拉、旋轉的功能,還有在國內首創的噴水、製冰裝置,高科技手段將融合於音樂劇的創作之中。
四、室外舞台可成為大眾演藝觀賞的平台
室外起伏大草坪下設置室外舞台,特別適宜演出大眾文化,供市民觀賞。
五、綠化環境的雕塑將成為一道重溫歷史軌跡的風景線
從跑狗場開始到精文花市的歷史,將由一組組雕塑,安置在綠化叢中,成為一道人文景觀。
6. 長春文化廣場的由來
文化廣場來原名地質宮廣場,是自全市最大的城市廣場,坐落在長春市中心,歷史上地質宮廣場曾被規劃為偽滿洲國的國都廣場。廣場以新民大街道路中心線至地質宮廣場主樓中央為南北主軸,中軸線全長429米,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為:廣場主入口、南北主路。中心廣場的中央是廣場太陽鳥雕塑,,北面是露天音樂壇,跨過東西主路是1萬平方米的主樓前庭廣場,最北端為地質宮主樓。整個中軸線採用天然花崗石鋪砌,給人以自然、庄嚴、厚重的感覺。中心廣場至主入口兩側均為廣場綠化用地和園路用地,總面積40000平方米,還飼養了3000隻廣場鴿,為整個廣場增添情趣。
7. 上海文化廣場的歷史沿革
坐落於上海市中心的文化廣場,東接茂名南路、西靠陝西南路、北鄰復興中路、南以永嘉路為界,這片看似靜謐的地塊,承載著上海灘80多載的歷史風雲。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逸園飯店由職工組織業務維持會繼續營業。原飯店、舞廳借給各單位開會,舉辦展覽會。 1952年4月,經市人民政府決定,陳毅市長批准,將逸園改建、擴建、新建為上海市「人民文化廣場」(當年11月經市府批准改稱「文化廣場」)。改擴建工程至1954年底前完成,成為當時上海人民盼望已久的各種設施比較完備的群眾政治文化活動中心場所。
從1952年到1966年(即文革前)的14年中,在廣場舉行的重要政治集會、報告會共計626場,參加的幹部群眾為201萬人次。文化廣場是一所大型的進行政治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大課堂,人們在這里接受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
然而道路是曲折的,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給廣場帶來了一場浩劫。「四人幫」利用這塊場地,策劃陰謀,殘酷批鬥市委領導、大批老幹部和知識分子,自立為王的造反派在這里打派仗,搞打砸。1976年,在所謂「反擊右傾翻案風」中,還舉行過大唱「文化大革命好」的歌詠大會,藉此大造反革命輿論,如此等等,在廣場的歷史上,留下了沉重的一頁……
1969年12月,廣場在大修時因工程隊違反操作規程,引發了一場罕見的大火災,燒毀了整個大會場、舞台和原展覽館館一部分。數千群眾,尤其是青少年奮不顧身,在大火中搶救國家財產,其中14位市民壯烈犧牲(均追認為烈士),350人負輕重傷,損失達500萬元以上。 1970年春,周恩來總理親筆批示:重建文化廣場。
當年9月,經過了83個日日夜夜的奮戰,以最快的速度、全優的工程質量,完成了一座5700平方米,三向管式網架結構,整個封閉式的觀眾廳無一落地立柱;舞台高度升至19米,還擴大了觀眾休息廳和各項服務設施,建成了在當時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新文化廣場。
1973年5月,朝鮮平壤歌劇院第一次把原汁原味的大型歌劇《賣花姑娘》帶到上海觀眾面前,成為一代人揮之不去的時代烙印。
1977年7月上海樂團鋼琴協奏曲《黃河》和大合唱《長征組歌》
1985年12月,文化廣場掛牌「上海文化藝術中心(籌)」
90年代初,文化廣場成為上海最早的臨時證券交易市場。
1997年以後,文化廣場主要建築被改建為精文花市,其佔地15000平方米,營業店鋪近300個,年銷售鮮切花約35億枝,佔全市花卉年消費量的70%至80%,是華東地區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場,上海人消費的鮮花有7成是通過精文花市批發的。
今天,寂靜了幾十年的文化廣場在千呼萬喚中終於結束了漫長的「冬眠」。市委市政府領導在認真聽取了專家們的意見後,毅然決定啟動文化廣場重建項目,並提出「文綠結合,以綠為主」的方針。
伴隨著文化廣場改造工程的啟動,2005年11月,文化廣場培訓中心大樓爆破拆除,並由此續寫了文化廣場的新的春天……
8. 文化廣場的文化廣場的作用
一是向人們渲染文化內涵,二是提供休閑、娛樂、文化活動的場所。
二是一個城版市的文化廣場常被比作這權個城市的「會客廳」,它不但是展示城市文化的窗口,也是吸引遊人的一道風景。
三是城市文化廣場是以突出文化主題而在城市中人為設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動休閑學習,改善城市環境具有多重社會文化含義的一種現代開放空間。城市文化廣場的建設作為一種公共文化事業,與當地歷史、文化相結合對本地文化和各地外來文化起到了傳承、開拓、創新的作用,達到了本地居民外地居民聚集、交流、引導的目的。
文化廣場也是人們精神文化的體現,為人們的業餘生活增加了更多的色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文化的需要也越來越多。
9. 中國歷史文化街區有哪些
鳳凰古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曾被紐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這里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凈山相毗鄰,是懷化、吉首、貴州銅仁三地之間的必經之路。作為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的風景將自然的、人文的特質有機融合到一處,透視後的沉重感也許正是其吸引八方遊人的魅力之精髓。這座曾被紐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作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一的「鳳凰古城」建於清康熙時,這顆「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實的「小」,小到城內僅有一條像樣的東西大街,可它卻是一條綠色長廊。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雲南麗江、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
榆次老城,是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漢城舊址上修築起來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榆次老城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旅遊資源獨具特色,集古民居、古城牆、古縣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鋪等人文景觀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為一體,融晉商文化、民族文化、黃河文化、三晉文化、都市文化於一爐。同時,晉中古樸的民俗和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賦予老城靈氣與生機,自然、人文、歷史、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喬家大院》、《走西口》等影視劇均在此拍攝。
王府井大街,南起東長安街,北至中國美術館,全長約1600米,是北京最有名的商業區。 王府井的日用百貨、五金電料、服裝鞋帽、珠寶鑽石、金銀首飾等, 琳琅滿目,商品進銷量極大,是號稱「日進斗金」的寸金之地。
中央大街是哈爾濱市最繁盛、最有規劃的一條商業步行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紀念塔廣場,南接新陽廣場,長1400米,仍保持原光滑的方塊花崗石鋪砌的路面,其角色就有如香港的彌敦道。整條街區分為多個不同的段落,兩旁聳立的不是大型的百貨公司,便是有名的時裝店及特色食肆。由於街上禁止車輛行使,因此不論是不平日或假期,街上的人潮同樣是川流不息。這條長街始建於1900年,街道建築包羅了文藝復興,巴洛克等多種風格的建築71棟。涵蓋了歐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發展史.現在的中央大街已經成為了集休閑、游覽、購物為一體的步行街。
喬家大院位於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東觀鎮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國著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第。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以後曾有兩次增修,一次擴建,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於民國初年建成一座宏偉的建築群體,並集中體現了我國清代北方民居的獨特風格。2006年2月13日以喬致庸人物為背景,由胡玫導演,朱秀海編劇,陳建斌和蔣勤勤主演的45集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在中央電視台一套黃金檔開播。擁有獨家出版權的上海辭書出版社也推出了《喬家大院》同名長篇歷史小說。
王家大院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城東 12公里處的靜升鎮。距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35公里、介休綿山4公里、十八羅漢頭像海外回歸故里資壽寺2公里,是山西省近年來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為優勢,推出的一條精品旅遊線路。同蒲鐵路、108國道縱貫縣境,新開通的大運高速公路靈石出口距王家大院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山西榆次常家引,以財取天下之抱負,逐利四海之氣概,制茗於武夷山,扎庄於恰克圖,拓開萬里茶路,經銷蒙俄北歐,綿延二百餘年,遂成富甲海內之晉商巨賈,中國對俄貿易之第一世家。常家事業長盛不衰之原委,就在於該族深謀遠慮,居富思危、課子苦讀、家學淵源,代代恪守「學而優則賈」的家訓,源源將優秀的文化人才輸送到商界,經商集團保證了持久精英,縱橫捭闔,將儒家思想與倫理道德完美地體現在經濟意識與經營活動中,實現了經濟理性與道德理性的合一,遂成清代馳名中外之儒商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