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社交網站的發展歷史

社交網站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2 16:15:19

① 社交網路的社交網發展史

這個名詞是1954年由J. A. Barnes 首先使用 ("Human Relations" , 在章節 Class and Committees in a Norwegian Island Parish 內)。一個社交網路的大小最大約為150人左右 (Dunbar's number),平均大小約為124人左右 (Hill and Dunbar, 2002)。

社交網路源自網路社交,網路社交的起點是電子郵件。互聯網本質上就是計算機之間的聯網,早期的E-mail解決了遠程的郵件傳輸的問題,至今它也是互聯網上最普及的應用,同時它也是網路社交的起點。BBS則更進了一步,把"群發"和"轉發"常態化,理論上實現了向所有人發布信息並討論話題的功能(疆界是BBS的訪問者數量)。

BBS把網路社交推進了一步,從單純的點對點交流的成本降低,推進到了點對面交流成本的降低。即時通信(IM)和博客(Blog)更像是前面兩個社交工具的升級版本,前者提高了即時效果(傳輸速度)和同時交流能力(並行處理);後者則開始體現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理論--信息發布節點開始體現越來越強的個體意識,因為在時間維度上的分散信息開始可以被聚合,進而成為信息發布節點的"形象"和"性格"。比如從RSS、flickr到最近的YouTube、Digg、Mini-feed、Twitter、Fetion、Video-Mail都解決或改進了單一功能,是豐富網路社交的工具。

隨著網路社交的悄悄演進,一個人在網路上的形象更加趨於完整,這時候社交網路出現了。

② 社交網路的起源,發展歷程及未來的發展趨勢。越詳細越好啊,多謝了各位

社交網路源自網路社交,網路社交的起點是電子郵件。互聯網本質上就是計算機之間的聯網,早期的E-mail解決了遠程的郵件傳輸的問題,至今它也是互聯網上最普及的應用,同時它也是網路社交的起點。BBS則更進了一步,把「群發」和「轉發」常態化,理論上實現了向所有人發布信息並討論話題的功能(疆界是BBS的訪問者數量)。BBS把網路社交推進了一步,從單純的點對點交流的成本降低,推進到了點對面交流成本的降低。即時通信(IM)和博客(Blog)更像是前面兩個社交工具的升級版本,前者提高了即時效果(傳輸速度)和同時交流能力(並行處理);後者則開始體現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理論——信息發布節點開始體現越來越強的個體意識,因為在時間維度上的分散信息開始可以被聚合,進而成為信息發布節點的「形象」和「性格」。比如從RSS、flickr到最近的YouTube、Digg、Mini-feed、Twitter、Fexion、Video-Mail都解決或改進了單一功能,是豐富網路社交的工具。 隨著網路社交的悄悄演進,一個人在網路上的形象更加趨於完整,這時候社交網路出現了。 交友只是社交網路的一個開端,就像Google的開端只是每個網頁的backlinks那麼普通一樣,社交網路的開端只是獲取你的個人資料和好友列表。社交網路大體經歷了這樣一個發展過程:早期概念化階段——SixDegrees代表的六度分隔理論;結交陌生人階段——Friendster幫你建立弱關系從而帶來更高社會資本的理論;娛樂化階段——MySpace創造的豐富的多媒體個性化空間吸引注意力的理論;社交圖階段——Facebook復制線下真實人際網路來到線上低成本管理的理論。整個SNS發展的過程是循著人們逐漸將線下生活的更完整的信息流轉移到線上進行低成本管理,這讓虛擬社交越來越 網路說吧
與現實世界的社交出現交叉。 人類歷史上,大凡重要的技術革命都伴隨媒介革命,人類任何活動本質上都是信息活動,信息流的傳遞介質、管理方式的不同將決定你接受信息的不同,所有有關信息流媒介的變革一定是底層的變革——網路社交也是如此。從網路社交的演進歷史來看,它一直在遵循「低成本替代」原則。網路社交一直在降低人們社交的時間和物質成本,或者說是降低管理和傳遞信息的成本。與此同時,網路社交一直在努力通過不斷豐富的手段和工具,來替代傳統社交來滿足人類這種社會性動物的交流需求,並且正在按照從「增量性的娛樂」到「常量性的生活」這條軌跡不斷接近基本需求。 如果說在網路社交的起點——電子郵件時代,網路僅僅可以滿足人們5%的社交需求,那麼今天豐富的社交網路已經可以把這個數字至少提升了10倍,除了「接觸型」的社交行為,或者說是「接觸型」信息的收集和發布之外,網路社交已經開始承擔大部分傳統社交的作用。實際上,「非接觸型」的社交原本就占據了人類社交的80%以上,這意味著網路社交對傳統世界必然會帶來巨大的影響。 說到底,網路社交不僅僅是一些新潮的商業模式,從歷史維度來看,它更是一個推動互聯網向現實世界無限靠近的關鍵力量。目前,社交網路含蓋以人類社交為核心的所有網路服務形式,互聯網是一個能夠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參與的互動平台,互聯網的發展早已超越了當初ARPANET的軍事和技術目的,社交網路使得互聯網從研究部門、學校、政府、商業應用平台擴展成一個人類社會交流的工具。現在網路社交更是把其范圍拓展到移動手機平台領域,藉助手機的普遍性和無線網路的應用,利用各種交友/即時通訊/郵件收發器等軟體,使手機成為新的社交網路的載體。 社交網路,也就是網路+社交的意思。通過網路這一載體把人們連接起來,從而形成具有某一特點的團體。
編輯本段產品
UCenterHome
UCenterHome是一套採用PHP+MYSQL構建的社會化網路軟體(SocialNetworkSoftware,簡稱SNS)。通過UCenterHome,建站者可以輕松構建一個以好友關系為核心的交流網路,讓站點用戶可以用迷你博客一句話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方便快捷地發布日誌、上傳圖片;更可以十分方便的與其好友們一起分享信息、討論感興趣的話題;輕鬆快捷的了解好友最新動態。UCenterHome強調「家」的理念,充分認可每一個站點用戶的個人隱私重要性。提供強大豐富的隱私設置功能。每一個人都有許可權設置自己的個人主頁、資料、日誌、相冊等是否公開、或只好友可看、或指定特別好友可看、或僅自己可看、或者需要輸入密碼才可看;並可完全控制將自己的哪些動作可以產生動態推送到好友面前。UCenterHome強調只提供用戶願意關注的信息,在信息噪音方面有著多級篩選控制。每一個人都可以將自己的好友進行分組,並選擇屏蔽哪些用戶組的動態;同時,可針對特定的好友、特定的動態進行單獨屏蔽,確保因好友增多帶來的信息噪音問題。
iweb SNS
作為一款大型高並發高負載的開源SNS軟體,iwebSNS功能強大,易於擴展,具有良好的伸縮性和穩定性。 它基於iweb SuperInteraction(簡稱iweb SI)框架開發。藉助iwebSI平台,站點可以輕松獲得支持熱插拔及快速增加新節點的集群計算與處理能力(分布式計算與存儲/高可用性/負載均衡),以方便管理web2.0類站點持續增長的數據量。SI的web層、db層負載均衡,基於內存的分布式緩存系統、dfs(分布式文件系統)、分布式數據存儲等可以輕松支持站點擁有服務於百萬甚至千萬級龐大用戶群的能力,並且不管這些互動式服務的請求是來自計算機還是移動終端。另外,Jooyea技術團隊還提供了一個輕量級的支持庫,這使iwebSNS也可以輕松部署在虛擬主機上。 iwebSNS為站點用戶提供一個友好易用的個人信息和消息管理ajax界面。通過它,建站者可以輕松構建一個以好友關系為核心的交流網路,讓站點用戶可以通過空間、日誌、動態、好友圈、群組、相冊、站內信、留言板、心情等功能模塊記錄、展示和分享生活;了解好友動態。 如果你已經擁有大用戶群,想向SNS方向擴展;或者你想部署一個能滿足用戶持續快速增長,並且平滑實現規模化的SNS站點,那麼iwebSNS正適合你。
Elgg
Elgg是一個開源社交網路平台。擁有:個人用戶信息管理。Blog功能。文檔管理。通過各種方式(如Email、內部消息等,允許利用插件擴展通知方式如通過手機簡訊)了解你的朋友當前正在做些什麼。創建圈子,支持圈內討論,文件共享等。 Elgg原來是為教育設計, 但它的功能卻讓它成為很不錯的社交平台。
ThinkSNS
ThinkSNS基於許多優秀的開源軟體開發,提供全方位的社交網路(SNS)解決方案。 ThinkSNS全部基於開源項目,同時也作為開源項目,免費提供給用戶使用。項目框架都有完善的文檔和實例,非常適合二次開發。國際化支持:多模版,多語言支持。基於ThinkPHP框架優秀的設計,ThinkSNS生來就具備優秀的國際化能力,支持多語言,多模版。 ThinkSNS不僅僅是個web端的程序,伴隨著ThinkSNS成長,我們還會開發相關的IM和客戶端支持。 ThinkPHP內置支持WordPress式插件開發,我們還會提供完善的API,和其他系統無縫集成。
OpenPNE
OpenPNE是株式會社手嶋屋主持開發的開源sns引擎,搭載了豐富的sns機能,在PC和手機上都可以免費使用。作為公司內部和各種社區的交流工具,『OpenPNE』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 涉及到手機服務、視頻服務、企業內部人力資源管理、招聘、交友/婚介、商品搜索購物、行業SNS商務人脈擴展、健康/美容、教育等服務領域。
編輯本段安全
據來自安全軟體公司Webroot的一份最新調查顯示,社交網站用戶更容易遭遇財務信息丟失、身份信息被盜和惡意軟體感染等安全威脅,而且其嚴重性可能超乎用戶自己的想像。 該調查發現,三分之二的受訪者並沒有對自己的社交網站個人信息採取嚴密保護措施,其它人可以通過Google\Bai等搜索引擎查看這些敏感信息,另外有半數以上受訪者不知道誰能查看他們的個人資料。大約三分之一受訪者表示,其社交網站個人資料中至少包含三種個人身份識別信息,而且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在多個網站上使用同一個密碼。另外,三分之一的人接受來自陌生人的好友請求。 Webroot消費者業務的首席技術官邁克·克朗貝格(Mike Kronenberg)表示,「社交網站的增長已經成為黑客的一個巨大目標。去年人們花費在Facebook等社交網站上的時間以整個互聯網增長速率的三倍進行增長。」克朗貝格表示,「我們調查的人中有十分之三在社交網站上經歷過安全攻擊,包括個人身份信息被竊、惡意軟體感染、垃圾郵件、未經授權的密碼修改和釣魚欺詐。實現安全保護的第一步是認清安全威脅類型,然後了解如何防護它們。」計算機犯罪分子使用不同類型的騙術和惡意軟體來利用風險行為。一個比較常見的策略是釣魚,黑客欺騙用戶下載一個被感染的文件、訪問社交網站之外的風險網站或匯錢給一個「處於困境的朋友。」Webroot表示,最近幾個月社交網站上的此類攻擊呈上漲趨勢。黑客在劫持了某個社交網站用戶的賬號後,向其聯系人發送消息,欺騙對方進行不當行為

③ 麻煩問一下社交網站的定義。以及其發展歷史、代表網站和運作模式。最好回答得比較書面專業一點

社交網站應該算做是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一種展現形式(這個是個人認為,大部分還是認專定社交網站跟社交網路還屬是有很大區別的),當然是現在最主要的展現形式,可定義為通過用戶現實社交關系組織形成互聯網服務,滿足人們在娛樂、互動以及共享方面的需求。其起源的研究理論基礎可以參照六度分隔理論以及小世界理論等等,其理論基礎是構建在網路技術上的。
發展歷史不太好定義,Facebook是最大的但不是最先的,代表網站可以列舉無數,國內的國外的都有。
運作模式,在起初的社交網站盈利方式主要是通過廣告,現在來說個大社交網站都通過提供互動平台,提供一系列的數據(非核心)和外部介面供各類應用上載及推廣,當然付費盈利肯定是分成,非營利性質的肯定也是為了拉攏人氣。
就扯這些吧~

④ 中國互聯網發展歷程

1、在1989年, 中國開始建設互聯網——5年目標:國家級四大骨幹網路聯網。

2、在1991年, 在中美高能物理年會上,美方提出把中國納入互聯網路的合作計劃。

3、在1994年4月,NCFC率先與美國NSFNET直接互聯,實現了中國與Internet全功能網路連接,標志著我國最早的國際互聯網路的誕生。中國科技網成為中國最早的國際互聯網路。

4、在1994年, 中國第一個全國性 TCP/IP 互聯網——CERNET示範網工程建成,並於同年先後建成。

5、在1994年, 中國教育與科研計算機網 中國科學技術網中國金橋信息網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

6、在1994年, 中國終於獲准加入互聯網並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中國聯網工作。

7、在1995 年,張樹新創立首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瀛海威,讓老百姓進入互聯網。

8、在1998 年,CERNET 研究者在中國首次搭建IPV6 試驗床。

9、在2000年, 中國三大門戶網站搜狐、新浪、網易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10、在2001年,下一代互聯網地區試驗網在北京建成驗收。

11、在2002年, 第二季度,搜狐率先宣布盈利,宣布互聯網的春天已經來臨。

12、在2003年, 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CNGI 項目開始實施。

(4)社交網站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四大階段

1、學術牽引期。指的是互聯網從美國引入中國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國政府科研單位歷經數年的努力,推動互聯網從信息檢索,到全功能接入,再到商業化探索。

2、探索成長期。指的是逐步建立普通大眾對互聯網的認知度和接受度,穩步成長。在這一期間,我國最早一批互聯網公司相繼成立,熱情高漲,一路高歌,不畏互聯網泡沫期帶來的考驗,努力探索互聯網的商業模式。

3、快速發展期。該階段成熟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已經建立,「內容為王」的時代慢慢過去,開始轉向「關系為王」的web2.0。互聯網的角色關系也開始轉變,內容的締造者不再只是網站,個體用戶也可以參與其中,逐步通過內容來拓展自己的關系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SNS時代。

4、成熟繁榮期。該階段正是我們目前經歷的成熟互聯網階段。從微博的盛行,到2012年移動互聯網的爆發,移動應用與消息流型社交網路並存,真正體現了互聯網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

⑤ 互聯網交流方式的發展歷史

發展歷史
第一階段:Email;
最早出現時間為1969年10月,
具體事件:1969年10月世界上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是由計算機科學家Leonard K.教授發給他的同事的一條簡短消息。
第二階段:論壇(BBS);
具體事件:大約是從1991年開始,國內開始了第一個BBS站。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直到1995年,隨著計算機及其外設的大幅降價,BBS才逐漸被人們所認識。1996年更是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
第三階段:ICQ、QQ等;
具體事件:ICQ:1996年,三個以色列人維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聚在一起,決定開發一種使人與人在互聯網上能夠快速直接交流的軟體。他們為新軟體取名ICQ,即「I SEEK YOU(我找你)」的意思。
第四階段:blog
具體事件:由Jorn Barger在1997年12月提出博客這個名稱。但是在1998年,互聯網上的博客網站卻屈指可數。
與過去的Email、BBS和ICQ(QQ)這三種主要的互聯網溝通方式相比,Blog方式是更嚴肅的溝通工具。BBS公共性很強,而個人性很弱,因此缺乏約束,會形成「誰比誰傻」的負面效應。而Email和ICQ(QQ)是純粹的個人性,而Blog是個人性和公共性的結合。

⑥ 職業社交網站的發展趨勢

社交網站有似於平民沙龍。
但是由於沒有固定的活動場所,導致放在內社會大背景下,容以社會上傳統的觀念看,有許多失禮的地方。

但這也正是社交網站可愛的一面。「不必拘禮」的真正內涵在網路中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社交網站最大的問題是容易成為散布謠言的場所,從而激化社會矛盾。這需要政府強有力的大手對社會情緒和價值觀進行有效的「撥亂反正」。法律被用於匡扶社會正義,網路環境才會趨於清明。

⑦ 社交媒體的發展歷程

社會化的互聯網生活已經在一小批互聯網Geek中成熟發展起來,尤其是每天泡在Twitter上的「推客」們,每天孜孜不倦地推送各種新奇好玩的想法,網站,新聞,音樂,視頻的鏈接,這些「推特」(Tweet)消息被一級一級過濾轉發(RT,ReTweet),迅速傳遍了全球。一個最好的案例就是2009年3月25日上線的陌生人聊天網站,在Twitter老用戶Veronica的Tweet下,如坐上了火箭,20天達到15萬的日獨立訪問IP 。
可能很多人並不理解Twitter存在的理由,更不理解Google和Facebook為什麼都要收購Twitter,最不可理解的是Twitter創始人Evan Williams和Biz Stone拒絕了Google和Facebook的開價(Facebook開價5億美金)!(備註:Twitter兩位創始人曾將Blogger賣給谷歌)
只有Twitter上的Heavy user(重度用戶)才能真正理解Twitter對他們生活,工作帶來的影響,這些人才是Social media最早,最資深的一批實踐者,他們中Follower數超過1000的「推客」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博客,這部分人不在少數。真正在使用Twitter的推客(而非測試玩家)都知道,Twitter上傳播的消息主要是推客自己在網上看到的新奇事物或者自己寫的博客的標題和鏈接,當然也包括少量的個人突發奇想短語。但是細心的用戶一定會發現,超過1000個Follower的推客一定是有「料」的,如果一個人僅僅是不停地在Twitter上發發牢騷,罵罵鄰居,或者記記流水帳,那麼根本沒有人願意Follower他/她。
很多Twitter的Heavy user同時也Follow了很多其他推客,少則上百,多則成千(一點都不稀奇)。以我為例,我在Twitter上活躍的比較晚,大概是2009年4月15日左右開始活躍起來,還不如我寫了四年的博客,已經超過了1000多位訂閱讀者。但是就這短短的一個星期,我通過積極的Tweet一些有趣有價值的信息,以及我的博客內容和思考,快速積累了250多個Followers,同時我也Follow了將近400多個推客,這些人帶給我的就是平均每秒鍾刷新一條Tweet,理論上我是無法全部看完的,只能在空閑的時候走馬觀花掃描一些關鍵字,個別感興趣的點開信息中的Tiny URL自己閱讀一番;也可能直接RT一些特別好玩的信息;還有就是重點關注一下回復給我的信息 @betashow ,絕大部分信息錯過了就錯過了,但是真正有價值或者好玩的信息,一定會被別的朋友反復RT,直到我看到,所以錯過的也無所謂。
推客們總能在第一時間看到很多最新的報道,從互聯網新奇網站上線到Susuan Boyle一唱成名,再到市政府著火……但是代價也很大,因為推客成癮,需要投入大把的時間來「經營」,很多推客自己也會禁不住抱怨一把「Twitter占據了我們太多時間」,然後呢,繼續Tweet……我們對Twitter是即愛又恨……
像我們這樣的生活在Social media之中的人,除了Twitter,另外普遍都會用的就是Facebook,Linkedin,Wealink, Blog,Flickr,ipai,深受社會化網站和媒體的影響,對其有著切身的體會。
我提到的這些服務都可以籠統地歸類為「社交網路(SNS)」。社交網路對個人而言,是一項「服務」,一項用以跟老朋友互通有無,保持聯系,拉近距離的網路服務;一項拓展關系網,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的 「服務」,這些服務帶領我們進入了數字化的「泛社交時代」。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社交網路(SNS)」也可以是一種媒體,因為在這個網路平台上,無數的信息被網路中的節點(人)過濾並傳播著,有價值的消息會被迅速傳遍全球,無價值的信息則會被人們遺忘或者只能得到小范圍的傳播。這就是我們近幾年剛聽到的新名詞:「社會化媒體(Social Media)」,下面我們來看看Wikipedia上對於Social Media的標准解釋:
Social media is information content created by people using highly accessible and scalable publishing technologies. At its most basic sense, social media is a shift in how people discover, read and share news, information and content. It's a fusion of sociology and technology, transforming monologue (one to many) into dialog (many to many) and is the democratization of information, transforming people from content readers into publishers. Social media has become extremely popular because it allows people to connect in the online world to form relationships for personal and business. Businesses also refer to social media as user-generated content (UGC) or consumer-generated media (CGM).
相對於SNS來說,Social Media是個更為廣泛的概念,而Social Media是基於SNS,Blog,Mini-Blog,BBS,IM,Email等一系列基於互聯網的信息傳播工具(技術),並且由無數個節點(人)根據自己的專業,喜好,價值觀等過濾加工後進行傳播的。所以SNS相對更為狹義,只是Social Media中的一個新興崛起的傳播平台(技術?工具?手段?)。所以我這個SNS從業人員也只能淺談一下Social Media,更深入的探討需要來自傳統媒體,博客服務提供商,Email服務提供商,IM服務提供商,迷你博客服務提供商以及社交網路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及綜合人才來深入研究,更重要的是本人要有豐富的社會化傳播經驗,比如在Twitter上有上萬個Follower(這絕對是無法逾越的經驗門檻,如何在 Twitter上發展到Follower?),這方面我推崇一個推客,@Mashable,他在Twitter上有 479,241 Followers,這個推客已經是公司化運作(Social Media Guide),除了做一些Social Media的研究之外,就是幫助一些巨頭做Social Media營銷的嘗試,應該算是專業的Social Media顧問。通過他們發表的文章,我學習了很多,所以也推薦感興趣的朋友們參考。
可以這么假設,如果Mashable的CEO Pete Cashmore(@mashable Twitter帳號的實際管理者)不小心發現了你的產品,試用過感覺良好覺得值得Tweet一下的話,理論上就會有47萬個Social media的Geek看到,其中一部分就會參與體驗並ReTweet,還有不少人會寫一篇常常的文章發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又有人會看到並在Twitter 上推一把,到Facebook分享一把,或者自己也用完寫一篇博文……如果一個產品本身設計的足夠有吸引力,那麼從此就會引爆流行!如果這個產品設計的差強人意,那麼理論上Pete Cashmore這樣的人也不會幫你「推一把」。
當然,Pete這樣的超級意見領袖在Twitter有不少,一個有價值的信息如果能到達一位這樣的推客,那就等著引爆吧。但最關鍵的核心還是我曾經問過的那句:「是誰把Omegle告訴了Veronica」?
這是最核心的問題,因為理論上只要能到達,就一定能引爆。
到底如何到達呢?我在上一篇文章介紹了Traffic Exchange這樣一個產品,這只是Omegle案例上的一例,也帶有一絲運氣,所以並不能用來參考設計你公司的產品和社會化傳播策略。
足夠有吸引力的產品(或者一次營銷推廣策劃),一定要有特別之處,Veronica這樣的人只會推一種信息,那就是他/她認為「對他/她的Followers有價值的信息」,所以產品或者策劃要讓這些假設能夠到達的引爆者心甘情願主動幫你來推,能過得了他們這一關,後面的關就比較容易了 。即便你有了足夠有吸引力的產品或者策劃,但是也需要一個「中間人」幫你把這個信息推到Veronica或者Mashable這樣的超級推客 「Tweet信息流」里!(如果你碰巧認識一個這樣的超級Social Media節點,那麼恭喜你,你根本不需要看這篇文章,直接找他們就OK了,如果他們Say yes的話)這個中間人可能是Tracffic exchange的交換流量產品,也可能是一個在Twitter上有1000個Followers的高級用戶,甚至也可能是一個普通的Twitter用戶,但是他的Followers裡麵包含了很多更高級的用戶(我也很奇怪,雖然我才260個Followers,但是不乏一些5萬個Followers級別的推客),也有可能是一個稍有一點名氣的博客 。所以,有個好的產品,找個差不多點的推客(博客)並駕齊驅!
其實,對於一個創業者或者打算藉助Social Media傳播的人來講,自己的關系網質量很重要。我們可以做個極端的假設:如果劉德華投資做一個網站,那麼這個網站會在一夜之間被所有媒體報道一番,因為劉德華的影響力。但是我們不是劉德華,我們需要自己來積累「影響力」,這就是很多「專業博客」堅持到今天的根本動力——影響力!不管他們承認不承認, 「影響力」是很多專業博客前進的動力,「金錢」是排在第二位的。而通過撰寫專業博客擴大自己的「泛社交圈」是很漫長的,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也要無數的腦力(思考)和體力(撰寫,發布,回復)勞動,很多人半途而廢了……
而Twitter這種新事物創造了另一個新的「泛社交圈」擴大,或者說建立「影響力」的平台,很多很資深的推客起初都是靠不斷轉發一些自己看到的有價值的信息和鏈接起步的,很多Followers跟蹤他們的Tweet目的很簡單,「這傢伙經常發的信息都挺好玩或者聽有價值的」,加上Twitter中@,RT等符號和功能的使用,一個「有趣的推客」很快就能被更多的推客看到並Follow。更好玩的是,有個推客發起了一個叫做「FollowFriday」的活動,每個推客每個Friday都Tweet一個你認為值得大家Follow的推客,並用@格式發布,方便大家直接去Follow,我也被RexChung推薦了一次。
科技博客網站ReadWriteWeb(讀寫網)發表分析文章稱,社交媒體是2008年互聯網一大趨勢和熱門的話題,社交媒體正在發生變革,2009年也將成為社交媒體重要的一年。為此ReadWriteWeb列出了2009年社交媒體十大個發展趨勢,以下是全文:
社交媒體(Social media)是2008年互聯網一大趨勢。無論是對消費者、企業還是銷售商,社交媒體都是一個熱門的話題。現如今,社交媒體領域不僅存在很多權威,還有很多創業公司、專門的書籍以及社交媒體公司。在許多企業中,聘請社交媒體戰略家和社區管理員,並制定相應的宣傳方案對社交媒體加以利用的做法非常普遍。
不過,應用程序,但真正可供瓜分的餡兒餅只有一塊。
作為一個具有開創性的在線社區,Facebook已經成為了第三方應用程序的聚集地。微博客Twitter的用戶也已經用許多應用程序來彌補網站自身的不足。分布在社交媒體中的人們維護著各種各樣的工具,而想要決定將何種信息與何人分享幾乎成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用戶、銷售商和企業的面前也存在著眾多的干擾。只要出現一個新的應用程序,就會出現另外一個應用程序幫人們管理它。雖然「眼球經濟」一直令人們垂涎,但廣告發布者和出資人都已經認識到,精準投放比大力推廣獲得的回報更高。
意義(Meaning)和鏈接(Meaning)是所有社交媒體生存的兩個關鍵因素。隨著人們組織信息以及尋找與自己相關網路難度的增大,這兩個要素被逐漸淡化。事實上,社交媒體正在沖破自己的天花板,因為已經無法滿足用戶的需要了。基於這些因素,我們認為社交媒體正在發生變革。
社交媒體正逐步以新的方式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體驗。如果你是一家初創業公司的CEO,如果你希望在2009年著眼於下一代社交媒體,你就需要考慮以下10個趨勢:
1、著眼於人
我們已經從「用戶」、「客戶」和「消費者」的身上脫離開了:社交媒體將人的因素帶回到了所有的數字化的互動中。人們開始越來越謹慎,比如在尋找有用連接和具有相關性的社區,或者在尋求自我表達的方式時。
網路研究公司Altimeter的創辦人莎琳?李(CharleneLi)和美國市場調研機構ForresterResearch的副總裁約什·貝爾諾夫(JoshBernoff)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將全新的行為驅動模式引入了社交媒體。盡管這是一次巨大的跨越,但如果想要獲得成功,人們還需要將這一理論進一步推進並更加接近於人的需求。
社交媒體與功能和應用不再有關,而功能和應用已經沒有價值了。人們希望獲得有於社交媒體相關的有意義的價值。人們希望自己的社交活動能夠更有目,同時有條不紊。
在線社交媒體與線下社交媒體沒有什麼不同,無論使用什麼樣平台,人們都會想辦法維護自己的網路。這些人將會被一些有意義的話題聯系在一起,並且在自己制定的范圍內開展交流。通過這種方式,人們就能夠在互動中找到相關性。
FriendFreed是一個為用戶提供訪問目的地和應用程序借口的平台。盡管它的界面和交互性與維基網路一樣差,但這個平台仍然在迅速成長。這是因為,當人們面對來自多種渠道的交流時會感到困惑,所以必須要對他們賦以含義。
那些能夠將精美的設計、易用性和可搜索性整合在一起的公司將比其他社交媒體工具更重要。網路戰略專家戴伯·舒爾茨(DebSchultz)將社交媒體和藝術展進行了比較,他認為,人們都希望按照自己的需求在網路生態系統中尋找自己生命的表現。
iPhone(手機上網)的體驗讓所有用戶、企業和開發者眼前一亮。僅在2009財年第一季度,iPhone的銷量就達到了440萬部。與此同時,谷歌的Android和Palm也都在努力提供跨平台的應用以及服務。在這個社交媒體的全新領域中,人們正在尋求將手機、網路和現實生活進行無縫切換的解決方案。
人們將會創建、加入並尋找能夠為他們提供有意義且具有相關體驗的社交網路。人們還會對自己的投資回報(花費的時間和披露的程度)、獲得的答復、評論以及社交網路的影響力和價值等進行衡量。
社交網站的戰略關系副總裁瑞切爾·馬斯特斯(RachelMasters)表示,「互聯網之所以令人困惑是因為人們幾乎可以利用它來復制以前的所有媒體。Ning為人們提供的社交網路允許人們進行選擇性連接,因此解決了這一問題。」在2008年全年實現了388%的增長。
只有當廣告發布者及其相關的生態系統真正理解,究竟是什麼在吸引人們交流、尋找連接並進行表達後,他們才會不虧損下去。社交網路的下一個金礦就是定位特定人群。以色列創業公司Nuconomy能夠提供定位精準的動態顯示廣告。
Nuconomy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沙哈·納什麥德(ShaharNechmad)認為,利用Nucomony發布的定位廣告的點擊率要比非定位廣告高出6至9倍。那些能夠迅速改變觀念並創造新穎且相關產品的廣告代理商和發布者將會更具優勢。
由於社交媒體的存在,人們需要對原本無窮無盡的信息進行梳理。而為視頻添加標簽、歸檔對話內容、加大對雲計算技術的利用,並使得搜索結果具有更高的相關性都將成為需求。為這些問題尋找解決方案的企業將獲得重要的機會。
也有一些例外,今天社交媒體用戶都屬於早期用戶。未來的一到兩年當中,社交媒體將跨越鴻溝並吸引更多的用戶,最終將自己變為主流應用。不僅在美國,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尤其是在東南亞國家以及巴西、俄羅斯和德國這些容易推動的地區。企業需要理解不同國家之間存在的詫差異,以滿足不用的需求。
2009年是營銷公司尤為嚴峻的一年。各大公司都在將預算轉移到目標更明確的社交媒體上,而且這還僅僅是個開始。
媒體解決方案供應商Spark的創始人大衛·斯巴克(DavidSpark)認為,企業不應該只是在Twitter信息中以及Facebook的頁面上發布廣告。社交媒體創造的新崗位要求人們具有很多技能,比如針對社交網路和聚合平台制定相關的活動,同時將產品、服務和人聚合在一起。
社交媒體的下一階段就是帶來大量的獲利的機會。隨著據和平台、社交網路新型移動設備以及定位功能的出現,我們將會看到更多的定位和個性化廣告出現。此外,合作夥伴之間將會引入更多的分成模式,而線下生活也將與在線社交媒體更好地融合,例如利用虛擬產品為真實的產品進行補充。
社交媒體已經永久地改變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方式,但是社交媒體已經依然無法滿足人們所有的需求,因此必然改弦更張。
新型的社交媒體將創造出一系列的「整體產品」和用戶體驗,這些將貫穿人們整個生活,包括網路、手機和現實生活。每個用戶都可以通過工具、功能和應用程序創建自己的體驗。人們可以對信息進行無縫切換,而這些都不會受到地點和時間的限制。
具有創造力的公司將會傾聽這些需求,並在這些需求的基礎上推出相關的產品。這樣的公司不僅能夠存活下去,也會在未來幾年中發展壯大。

⑧ 社交網站的歷史

早期在互聯網上多維持著很多提供用戶互動支持的服務,例如BBS,新聞組等。早期社交網路的服務網站呈現為在線社區的形式。用戶多通過聊天室進行交流。隨著Blog等新的網上交際工具的出現用戶可以通過網站上建立的個人主頁來分享喜愛的信息。2002年至2004年間,世界上三大最受歡迎的社交網路服務類網站是Friendster、MySpace、Bebo。在2005年之際MySpace成為了世上最巨大的社交網路服務類網站。傳聞當時其頁面訪問量超越了作為著名搜索引擎的Google。2006年第三方被允許開發基於Facebook的網站API的應用,使得Facebook隨後一躍成為全球用戶量增長最快的網站。眾多網站隨後開始仿效開發自己網站的API。
社交服務網站的發展驗證了「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即「人際關系脈絡方面你必然可以通過不超出六位中間人間接與世上任意先生女士相識」。個體的社交圈會不斷地擴大和重疊並在最終形成大的社交網路。在此類通過對「朋友的朋友是朋友」原則的實現而得到發展的線上社交網路中,Friendster具備一定的代表性。社交服務類網站最早出現商業盈利目的是在2005年3月雅虎對雅虎360°的推出。在2005年6月新聞集團成功收購MySpace。隨後在2005年12月,英國ITV購得Friends Reunited。此後在世界的各地涌現出各種不同語言的社交網路服務類網站。

⑨ SNS社交網站的發展歷程

早期在互聯網上多維持著很多提供用戶互動支持的服務,例如BBS,新聞組等。早期社交網路的服務網站呈現為在線社區的形式。用戶多通過聊天室進行交流。隨著Blog等新的網上交際工具的出現用戶可以通過網站上建立的個人主頁來分享喜愛的信息。2002年至2004年間,世界上三大最受歡迎的社交網路服務類網站是Friendster、MySpace、Bebo。在2005年之際MySpace成為了世上最巨大的社交網路服務類網站。傳聞當時其頁面訪問量超越了作為著名搜索引擎的Google。2006年第三方被允許開發基於Facebook的網站API的應用,使得Facebook隨後一躍成為全球用戶量增長最快的網站。眾多網站隨後開始仿效開發自己網站的API。
社交服務網站的發展驗證了「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即「人際關系脈絡方面你必然可以通過不超出六位中間人間接與世上任意先生女士相識」。個體的社交圈會不斷地擴大和重疊並在最終形成大的社交網路。在此類通過對「朋友的朋友是朋友」原則的實現而得到發展的線上社交網路中,Friendster具備一定的代表性。
社交服務類網站最早出現商業盈利目的是在2005年3月雅虎對雅虎360°的推出。在2005年6月新聞集團成功收購MySpace。隨後在2005年12月,英國ITV購得Friends Reunited。此後在世界的各地涌現出各種不同語言的社交網路服務類網站。

閱讀全文

與社交網站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