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三民主義的歷史意義
三民主義反映了近代中國民主革命時期的社會基本矛盾,概括出了三大歷史任務。
孫中山將西方的人道主義加入到了中國傳統的「仁德」之中,對傳統的「仁德」觀念進行了揚棄式的發展。
他以「自由、平等、博愛」為旗幟,猛烈批判封建舊道德,認為要革封建道德的命,首先必須打倒孔聖人的權威,實現民主革命綱領,即由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構成的「三民主義」,並成為中國國民黨信奉的基本革命綱領。它是中國人民與革命的寶貴精神遺產。
三民主義批判地承襲了農民起義和維新運動的積極內容,從西方借取了民主主義思想素材,成為中國近代社會中具有比較完全意義的民主革命綱領。
三民主義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表達了人民群眾爭取獨立、民主和富強的願望,標志著舊民主主義革命在更完整意義上的開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產生了重大的積極作用。
(1)論三民主義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孫中山在廣州起義流產而逃亡國外期間,認真研讀了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實地考察了資本主義社會制度,通過後來的革命實踐,三民主義得到豐富和發展。在同盟會的政綱中,三民主義被完整地表述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四句話。
所謂「民權主義」,就是要使人民享受平等、自由和幸福的權利;所謂「民族主義」,就是要反抗異族和帝國主義的壓迫,為國家爭自由;所謂「民生主義」,就是要實現經濟平等、節制資本,平均地權、發展國家資本,實行博愛,圖謀民眾之共同幸福。
民族主義是孫中山首先高揚的戰斗旗幟,民權主義是三民主義的核心,民生主義是孫中山的「社會革命」綱領。
② 三民主義的歷史地位
三民主義的含義和歷史意義都有哪些
2019-07-03 15:18:23
文/崔芮淇
三民主義(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是孫中山所倡導的民主革命綱領,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三民主義的發展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即舊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它為中國國民黨信奉的基本綱領。
1三民主義是什麼意思
孫中山設想通過三民主義的實施能夠"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 進而實現國富民強、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
三民主義由民族主義(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權主義(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義(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組成。
民族主義,反對滿清專治和列強的侵略,打倒與帝國主義相勾結之軍閥,求得國內各民族之平等,承認民族自決權。
民權主義,實行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歐美現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權(政權)以管理政府,政府則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五權(治權)以治理國家。其核心觀念強調直接民權與權能區分,亦即政府擁有治權,人民則擁有政權。
民生主義,其最重要之原則有兩個,一為平均地權(實行耕者有其田),二為節制資本(私人不能操縱國民生計)。
三民主義其實是孫中山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國近代化的思考與實踐經驗的總結和高度概括,這種思考與經驗上升為理論以後,又對後來孫中山本人及其追隨者的革命行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指導和促進作用。三民主義是中國人民的精神遺產,是激勵中國人復興中華大力量。然而三民主義有其不可避免的時代局限性。
2三民主義的歷史意義
三民主義反映了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社會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觀歷史進程提出的三大斗爭任務。
孫中山作為民主革命先行者,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三民主義"
思想不僅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而且對中國的近代化進程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三民主義從民族、民權、民生三個方面對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理論進行了高度概括,其含義宏遠、思想深邃,直到當下仍然對中國的民主建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三民主義思想不僅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而且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民主義指導同盟會和國民黨先後推翻了滿清封建王朝和北洋軍閥政府,具有極其重大的歷史影響。三民主義的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民主權利和發展經濟的共同願望,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孫中山還以舊三民主義思想為指導,制定頒發了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對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不僅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理論來源,並且還因為它在中國傳統思想和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連接作用,它與馬克思主義在實踐和理論上的互動以及孫中山所主張的在中國實行社會主義的初步的開拓性嘗試,使這一理論本身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發生了直接影響。在不同的歷 史時期圍繞著不同的中國重大問題對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共同點的歷史考問,構成了解讀兩者關系的關鍵一環。
③ 三民主義的意義是什麼
它從西方借取了民主的思想素材,成為中國近代社會中具有比較完全意義的民主革專命綱領。三民主義反映了半屬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表達了人民群眾爭取獨立、民主和富強的願望,標志著舊民主主義革命在更完整意義上的開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產生過重大的積極作用!
④ 三民主義學說的意義是什麼
說的主要意義就是促進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解放,還有讓人們知道了自己是有權利的,是可以去爭取的
⑤ 三民主義歷史作用
三民主義的抄核心是推翻滿清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為中國民主革命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推動了全國革命高潮的到來,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三民主義批判地承襲了農民起義和維新運動的積極內容,從西方借取了民主主義思想素材,成為中國近代社會中具有比較完全意義的民主革命綱領。
三民主義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表達了人民群眾爭取獨立、民主和富強的願望,標志著舊民主主義革命在更完整意義上的開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產生了重大的積極作用。
⑥ 三民主義提出有什麼意義
三民主義反映了ZG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社會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觀歷史進程提出的三大斗爭任務。孫中山作為民主革命先行者,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三民主義"思想不僅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而且對zg的近代化進程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三民主義從民族、民權、民生三個方面對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理論進行了高度概括,其含義宏遠、思想深邃,直到當下仍然對中國的民主建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三民主義思想不僅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而且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三民主義指導同盟會和國民黨先後推翻了滿清封建王朝和北洋軍閥政府,具有極其重大的歷史影響。三民主義的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民主權利和發展經濟的共同願望,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孫中山還以舊三民主義思想為指導,制定頒發了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對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不僅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理論來源,並且還因為它在中國傳統思想和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連接作用,它與馬克思主義在實踐和理論上的互動以及孫中山所主張的在中國實行社會主義的初步的開拓性嘗試,使這一理論本身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發生了直接影響。在不同的歷 史時期圍繞著不同的中國重大問題對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共同點的歷史考問,構成了解讀兩者關系的關鍵一環。
⑦ 三民主義思想在當時有何積極意義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不僅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理論來源,並且還因為它在中國傳統思想和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連接作用,它與馬克思主義在實踐和理論上的互動以及孫中山所主張的在中國實行社會主義的初步的開拓性嘗試,使這一理論本身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三民主義從民族、民權、民生三個方面對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理論進行了高度概括,其含義宏遠、思想深邃,直到當下仍然對中國的民主建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三民主義思想不僅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而且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清政府各種救國方案先後失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進一步傳播,他們以西方資產階級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等學說作為思想武器,以美國、法國的民主思想作為政治思想,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
因此,19世紀末滿清政府所面臨的一系列內憂外患的社會矛盾,就成了孫中山民主思想啟蒙及倡導「三民主義」的原動力。
⑧ 三民主義提出的意義
三民主義提出的意義,是孫中山所倡導的民主革命綱領,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三民主義的發展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即舊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它為中國國民黨信奉的基本綱領。[2]孫中山設想通過三民主義的實施能夠「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3]進而實現國富民強、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
三民主義由民族主義(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權主義(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義(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組成。
民族主義,反對滿清專治和列強的侵略,打倒與帝國主義相勾結之軍閥,求得國內各民族之平等,承認民族自決權。
民權主義,實行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歐美現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權(政權)以管理政府,政府則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五權(治權)以治理國家。其核心觀念強調直接民權與權能區分,亦即政府擁有治權,人民則擁有政權。
民生主義,其最重要之原則有兩個,一為平均地權(實行耕者有其田),二為節制資本(私人不能操縱國民生計)。
三民主義的意義,其實是孫中山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國近代化的思考與實踐經驗的總結和高度概括,這種思考與經驗上升為理論以後,又對後來孫中山本人及其追隨者的革命行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指導和促進作用。[1]三民主義是中國人民的精神遺產,是激勵中國人復興中華大力量。[1]三民主義有其不可避免的時代局限性。[2]
中文名
三民主義的歷史背景
清末時期的社會從封建社會逐步淪落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變革時期,社會的巨大變革,無疑對孫中山革命及民主思想的形成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孫中山看到積貧積弱的滿清政府在西方列強面前任人宰割,人民生靈塗炭、哀鴻遍野,才激發了其救人民於水火、攬大廈於將傾的歷史使命感,開始了其挽救中華民族的思考與探索。這正如孫中山曾說過的:「今舉我國土之大,人民之眾,而為俎上之肉,餓虎取而食之,以振其蠻力,雄視世界……余短才淺智,不足以擔任大事;而當此千鈞一發之秋,不得不自進為革命之先驅,而以應勢之要求。」並聲明,中國之革命是「為支那蒼生,為亞洲黃種,為世界人道」。[4]
清政府各種救國方案先後失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進一步傳播,他們以西方資產階級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等學說作為思想武器,以美國、法國的民主思想作為政治思想,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並用以指導了辛亥革命的實踐,還與孫中山的思想轉變有關。[5]
因此,19世紀末滿清政府所面臨的一系列內憂外患的社會矛盾,就成了孫中山民主思想啟蒙及倡導「三民主義」的原動力。
遠離祖國好幾代,華僑為何歸國抗日?不是天經地義,而是有意為之
浩然文史。
三民主義的思想淵源與孫中山本人的成長經歷是分不開的。孫中山因革命需要,先後有30餘年在海外度過。因此,孫中山的民主思想也不可避免的與中國儒家文化和西方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並深深根植於兩者之中。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孫氏學說是有目的的對儒教文化、民生主義(社會主義)和西方民主這三個傳統的結合。孫氏相信一個獨特和自豪的中國,只要以儒教文明為基礎,就會在文化上復興。」[6]
發展歷程
創立初期
同盟會成立之前的三民主義還處於雛形階段。孫中山革命思想的萌芽階段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紀80年代中期,1883年7月孫中山自檀香山啟程歸國,尤其是到了香港以後,孫中山的思想已經發生了變化。1886年春夏間,孫中山進入廣州博濟醫院附設華南醫學堂讀書後,便經常發表愛國言論,並以「中國現狀之危,我人當起而自救」等作為宣傳口號。1890年1月,孫中山進入香港西醫書院讀書後,經常利用課余時間遊走於香港、澳門、香山等地之間,發表不滿清政府的政治言論,並經常與陳少白、尤列、楊鶴齡等三人聚會,互抒救國抱負流露了對清政府尤其是洋務派在對外反侵略斗爭中的軟弱無能表現了強烈不滿。[7]
三民主義真正初具雛形,並正式以革命綱領的形式提出則是在興中會創立之時。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這個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的最早的組織的入會誓詞是:「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建立合眾政府」。誓詞同《興中會章程》中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內容,成為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的簡要表述。興中會的綱領中第一次劃時代地提出了民主共和國的要求。
1895年孫中山在廣州起義流產而逃亡國外期間,認真研讀了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實地考察了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始知徒致國家富強、民權發達如歐洲列強者,猶未能登斯民於極樂之鄉也。是以歐洲志士,猶有社會革命之運動也。余欲為一勞永逸之計,乃採取民生主義,以與民族、民權問題同時解決,此三民主義之主張所由完成也」。[8] 正是由於在此過程中經過孫中山的革命實踐和理論學習,三民主義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因此在後來的同盟會政綱中,三民主義被完整地表述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四句話。其中,「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被視為民族主義;「創立民國」屬民權主義內容;「平均地權」則被認為是民生主義的實現方式。[1]
1905年春,孫中山由美赴歐,先後在巴黎、柏林宣揚三民主義五權憲法號召留學生,了解革命組織的團體,加入共有七十餘人。七月,孫中山返日,又以興中會為中心,把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和革命份子聯合一致,八月十二日,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孫中山為總理,並曾通過總章,發表宣言。
1906年12月2日在東京演講《三民主義與中國民族之前途》中正式提出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的主張。[9]
《同盟會宣言》的中心內容是四條綱領性的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這可以說是辛亥革命以前三民主義的早期形態,前兩條即當時的民族主義,第三條即當時的民權主義,最後一條即當時的民生主義。中華民國的名稱,也是同盟會成立時確定的。
不斷完善
從同盟會成立至1924年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之前的三民主義得到了不斷完善,逐步成熟起來。在此期間,中國的革命形式如火如荼、蓬勃發展,孫中山先後參與並領導了潮州黃岡起義(1907年5月)、惠州七女湖起義(1907年6月)、欽廉防城起義(1907年9月)、廣西鎮南關起義(1907年12月)、欽廉上思起義(1908年3月)和雲南河口起義(1908年4月)等數十次反帝反封建的武裝起義,並最終迎來了1911年10月的武昌起義(即辛亥革命)的總爆發,一舉推翻了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創立了中華民國並被推選為臨時大總統。至此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基本實現,孫中山本人也轉向了實業救國的道路,積極主張修鐵路、興水利等實現民生主義的工作,並最早提出了關於三峽工程的設想,但隨後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中國革命形勢急轉直下,孫中山又被迫開展反袁護國運動。在這個階段,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單純「理論」的探索上了,更多的則是付諸於實踐,三民主義的理論體系也在實踐中不斷修正並日趨成熟完善。[1]
孫中山對三民主義的不斷完善主要表現為依據中國革命實踐的經驗,在民族、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諸方面均提出了系統、具體的理論體系和實施方針。
⑨ 三民主義的起源與意義
孫中山三民主義來源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西方進步民主思想,同時也是孫中山回個人與革命同志集體智慧答的結晶。三民主義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產物,是中西優秀文化的凝結,是適合時代要求革命的理論,擔當了歷史所賦予的重任,指導著中國革命的進步與發展,追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孫中山和他的三民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魂,在歷史的時空里永放光彩。
意義:
1、公開提出以武裝斗爭的手段來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統治,明確提出反對滿族貴族的民族壓迫,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民主革命精神.
2、推翻封建專制王朝後要建立的是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為資產階級革命指明了前途與方向.
3、土地綱領也體現了資產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的強烈革命願望.所以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它表達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願望.
4、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
5、對中國舊民主義主義革命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⑩ 踐行三民主義的重大意義
三民主義其實是抄孫中山襲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國近代化的思考與實踐經驗的總結和高度概括,這種思考與經驗上升為理論以後,又對後來孫中山本人及其追隨者的革命行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三民主義是中國人民的精神遺產,是激勵中國人復興中華大力量。 三民主義有其不可避免的時代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