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葡萄牙語發展歷史

葡萄牙語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2 15:09:30

❶ 歷史上,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一個國家嗎

歷史上葡萄牙和西班牙曾經是一個國家。公元861年,葡萄牙國王阿方索宣布葡萄牙脫離獨立,但西班牙卻不予承認,為此兩個國家經歷了三百多年的戰爭。直到公元1143年,西班牙才承認葡萄牙是一個獨立國家。

西班牙王國,簡稱西班牙,位於歐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亞半島,地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處,西鄰葡萄牙,北瀕比斯開灣,東北部與法國及安道爾接壤,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的摩洛哥相望,領土還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島,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島及非洲的休達和梅利利亞。

(1)葡萄牙語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西班牙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歐盟和北約成員國,還是歐元區第五大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GDP)居歐洲國家第6名,世界第13名。

葡萄牙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擁有相當完善的旅遊業,也是歐盟成員國之一,歐元和北約創始成員國之一。還是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❷ 各國的文字發展歷程

我感覺你這個問題這樣問不好回答的,因為現在語言應該成系列的,都是由古代的四大文明之後延伸出來的,所以應該問具體哪一種語言的發展史比較好!下邊是我幫你找的希望能幫的上你啊!

-- 中國文字發展史
文字是人類傳達感情、表達思想、記錄語言的圖形符號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除了中國文字外,還有蘇美人、巴比倫人的楔行文字、埃及人的聖書文字和中美洲的瑪雅文字,這些文字造就了古文明的歷史成就。如今楔形文字、聖書文字、瑪雅文字已銷聲匿跡不再使用,且該地區現行之文字和這些古文字也沒有淵源關系,故中國文字應該算是現存最古老的文字。中國文字的主要發展歷史,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 甲骨文
甲骨文的發現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緒,國子堅王懿榮得了大病,四處求醫找葯,無意中發現葯材中有一種刻了文字的龜甲,認為是很有價值的古物,於是便派人此處搜購,原來這些龜甲是河南安陽一帶農民拾獲後賣給中葯店的,後來經研究發現龜甲上的紋路應該就是古老的文字,這個發現轟動了學術界和文化界,從此,甲骨文受到許多學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視。 甲骨文是我們目前所發現最早的中國文字,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面的文字,這些文字主要是用來卜斷吉凶的,占卜的過程先利用火燒灼龜甲,龜甲上便會出現裂痕,商代的人們便根據這裂痕卜斷吉凶,並將卜問的事情和結果記錄刻在龜甲上,而這些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便稱為「甲骨文」。 例如:

口 米 龜 雨 耳

. 金文
在青銅器上鑄銘文的風氣,從商代後期開始流行,到周代達到高峰。先秦稱銅為金,所以後人把古代銅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於鍾和鼎在周代各種有銘文的銅器里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稱金文為「鍾鼎文」。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一千二百多年。 和現代的鑄鐵產品一樣,青銅器的鑄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預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鑄出來的,也有少數則是銅器鑄好後直接刻上的,因為陶范質地松軟,雕刻比龜甲、獸骨更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繪圖性質更強,更為接近原始文字。 例如:

口 米 龜 雨 耳

.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後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小篆又稱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變而來的一種字體,產生於戰國後期的秦國,通行於秦代和西漢前期。戰國時代,列國割據,各國文字沒有統一,字體相當復雜,於是秦始皇便以秦國的文字篆體,施行「書同文」來統一天下的文字,廢除六國文字中各種和秦國文字不同的形體,並將秦國固有的篆文形體進行省略刪改,同時吸收民間文字中一些簡體、俗字體,加以規范,就成一種新的字體—小篆。
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人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範文字的產物。秦王朝使用經過整理的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不但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也使古文字體異眾多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統稱為中國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學的發展,對於促進中國古代歷史、哲學、經濟、法律、文化、科學技術的研究,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例如:

口 米 龜 雨 耳

.隸書
小篆雖然是較整齊的長方形,結構由均勻圓轉的線條組成,但是書寫起來相當不方便,且字形繁復,由於種種缺點,故在民間很快地出現了一種新字體,將小篆的端莊工整、圓轉彎曲的線條寫成帶方折的,這種字體據說當時在下層小官吏、工匠、奴隸中較為流行,所以稱為「隸書」。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漢代以後,小篆成為主要用來刻印章、銘金文的古字體。 隸書的形成使文字從隨物體形狀描書的字元,變成由一些平直筆劃所組成的簡單字元,這種改變大大地提高了書寫的速度。中國文字由小篆轉變為隸書,叫做「隸變」,隸變是中國文字發展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結束了古文字的階段,使中國文字進入更為定型的階段,隸變之後的文字,接近現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識了。
.草書
草書,就是寫得草率、快速的字體。草書是輔助隸書的一種簡便字體,主要用於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書形成的過程中,因為官府的佐、史經常需要使用起草文書,因而影響了草書的流傳。進入東漢後,經過文人、書法家的加工,草書就有了比較規整、嚴格的形體,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場合,稱之為「章草」,帶有一點隸書的味道,保留了隸書的撥挑和捺筆。草書由於字形太過於簡單,彼此容易混淆,所以無法像隸書取代小篆那樣,取代隸書成為主要的字體。 在楷書產生後,草書在楷書的基礎下進一步發展,不但筆劃之間可以勾連,上下之間也可以連寫,隸書筆劃的某些特徵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種類型的草書,稱之為「今草」。
.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不像楷書那麼工整,也不像草書那麼奔放;如果楷書像人的坐,草書人的跑,那麼行書就是人的行走,因為行書比楷書隨便些,可以寫得快,又不像草書潦草的讓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們的喜愛。 行書大概在魏晉時代就開始在民間流行了,被稱為「書聖」的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創作了大量的行書作品,長期以來價倍受人們的喜愛。行書沒有嚴格的書寫規則,寫得規矩一點、接近楷書的,稱為真行或行楷;寫得放縱一點、草書味道比較濃厚的,稱為行草,行書寫起來比楷書快,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 楷書
楷書在字體結構方面,與隸書差不多,但楷書將隸書筆劃的寫法改變了,且由扁形的隸書改為基本上呈現方形的楷書,即所謂的「方塊字」。楷書也稱為正書、真書,說明了楷書是提供人學習和運用的正規書體。最早的楷書書法家是東漢末年的鍾繇,從其流傳下來的作品中,還多少殘留著隸書的筆意。楷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又經歷了不少變化,到了隋唐之後才基本定型,定型後的楷書,筆劃、結構都相當精緻、嚴謹,如唐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作品就是範本之一。

中國文字進入楷書階段後,字形還再繼續簡化,但字體就沒有太大的變化了,做為我國四大發明術之一的印刷術,就是以楷書做為印書的主要字體,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楷書被美術化,寫得更加規矩而漂亮,稱為「宋體字」,後來還有模仿宋體字而加以變化的,叫做「仿宋體」。我們今天閱讀的書籍、報刊上所用的字體,大致上是這一種風格的楷書變體

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的一大發明。蘇美爾文由圖畫文字最終演變成楔形文字,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才告完成。

考古發現已經證實,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最初的文字外觀形象並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圖畫。顯然,被後世稱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達米亞古文字,正是起源於圖畫式象形文字。考古學家曾在烏魯克古城發現了刻有這種象形符號的泥版文書,經考證時間是公元前3200年左右。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記載。這種文字寫法簡單,表達直觀。有時復雜的意思和抽象的概念就用幾個符號結合在一起來表達,如把「眼」和「水」合起來就是「哭」,「鳥」和「卵」兩個符號合起來就表示「生」等。這種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復雜的意義,就用兩個符號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後來又發展可以用一個符號代表多種意義,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這就是表意符號。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交往的增多,要表達的事物愈來愈復雜、抽象,原始的圖形越來越不適應人們的需要。於是,蘇美爾人對文字進行了改造。一方面是簡化圖形,往往用部分來代表整體;另一方面增加了符號的意義,比如「足」的符號除表示「足」外,還能表示「站立」、「行走」的意思,「犁」的符號除表示「犁」外,還可以表示「耕田」和「耕田的人」的意思。這樣,象形文字就發展成表意文字,即符號意義不直接由圖形表達而是由圖形引申出來。

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蘇美爾已發展為表詞音節文字,即用發音符號代替表意符號,同聲的詞往往合用一個字元,一個符號也可以表示一個聲音,例如「星」這個楔形字,在蘇美爾語里發「嗯」音,如果用來表示發音的話,就與原來的「星」這個詞的含義沒有關系了,只表示發音,這就是表音符號。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因為從公元前3000年起,蘇美爾連年征戰,統治者為給自己歌功頌德,記述征戰過程的銘文逐漸增多,這時常常會碰到一些專有名詞,如攻佔的城市以及統治者的名字,為把它們區別開來,就開始使用發音符號,發音符號比表意符號又進了一步,一是符號的數目減少了,二是發音符號還可以表達圖形符號無法表達的介詞、副詞、小品詞及詞格、詞首、詞尾等文法和語法結構。這樣表達的語句的意思就更加確切。經過這些變化,蘇美爾的文字體系逐漸完備。蘇美爾人在簡化象形符號的過程中,開始逐漸用楔形符號代替象形符號,最終創立了楔形文字。

蘇美爾人的文字最早是寫在泥板上。在泥板上印刻,因此只適合書寫較短的、直線的筆畫。由於書寫時用蘆葦角或木棒角按壓,在按壓的地方印痕較寬、較深,抽出時留下的印痕則較細、較窄,這樣,這種文字元號的每一筆開始部分都較粗,而末尾部分都較細,就像木楔一樣,「楔形文字」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楔形成為文字的標准字型後,以後在石塊上刻寫,也同樣刻成這種形狀。

最初楔形文字是從右到左自上而下直行書寫的,這種書寫方式的缺點是已寫好的字元往往被刻字的手抹掉,後來就把字形側轉90度,改成從左到右的橫行。

蘇美爾人發明楔形文字,是對世界文化的傑出貢獻。蘇美爾語的語言體系獨一無二,在字匯、文法及句法構造上自成一格,與後來屬閃米特語系的阿卡德語以及巴比倫語、亞述語有很大不同。但到底應該把它歸並到哪個語系,至今還沒有學者能夠解決。因此,蘇美爾語同蘇美爾人一樣,其歸屬至今仍是個謎。而且,蘇美爾語存在時間比較短暫,在巴比倫王漢謨拉比執政後便成了死語,不再通用。只有祭司們在舉行宗教儀式時使用,頗有些類似拉丁語。

公元前第三千紀末期,屬於閃米特語系的阿卡德語取代了蘇美爾語。阿卡德人在吸收以蘇美爾人的語言和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和發展,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楔形文字體系。後來的巴比倫語和亞述語,主要是在阿卡德語基礎上完善的。

楔形文字傳播的地區主要在西亞和西南亞。在巴比倫和亞述人統治時期,楔形文字有更大的發展,詞彙更加擴大和完備,書法也更加精緻、優美。隨著文化的傳播,兩河流域其他民族也採用了這種文字。公元前1500年左右,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已成為當時國家交往通用的文字體系,連埃及和兩河流域各國外交往來的書信或訂立條約時也都使用楔形文字。後來,伊朗高源的波斯人由於商業的發展,對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進行了改進,把它逐漸變成了先進的字母文字。

古代歐洲所經歷的各個時期在某種程度上和遠在東方中國的倒是有點相似,或說巧合,只是遲滯了若干個世紀。在東方,周王朝衰落後各諸侯國群起紛爭;在西方,羅馬帝國在公元286年分裂為東西兩羅馬,到公元五世紀,曾經強大無比的羅馬帝國終於煙消雲散。羅馬帝國消亡的一個重要結果就是原在北歐的眾多「野蠻」部落侵掠而下,在古希臘城邦時代就已孕育成熟並伴隨著帝國的強盛而輝煌絢爛的地中海文明也就註定要遭受劫難了。

英語發展里程:
我們已經知道英語也並非是不列顛群島上土生土長的語言。它是在公元五世紀由三個日耳曼部落盎格羅(Angles)、薩克遜(Saxons)、裘特人(Jutes)帶過來的。在此之前,居住在不列顛的人們說的是凱爾特語。

屬於日耳曼部落的盎格羅、薩克遜、裘特人原居地是今天的丹麥和德國北部。他們穿過北海,來到不列顛,並很快將說著凱爾特語的當地人趕到邊遠的蘇格蘭和威爾士地區。其中還有一部分不得不遷徙到歐洲大陸。

這些從北歐侵略過來的日耳曼部落在不列顛分別建起了他們自己的王國。其中比較強大的有七個。它們是:Northumbria、 Mercia、Wessex、Essex、Sussex、East Anglia和Kent。

盎格羅人原來住居的地方叫做「Engle」。他們的語言是「Englisc」,——這就是今天「English」一詞的來歷了。

英語屬於印歐語系(Indo-European Family of Languages)的日爾曼語支(Germanic Branch)。追本溯源,我還是從印歐語系說起。

印歐語被認為是新石器時期(公元前7000年前)居住在黑海之北森林(即今日的烏克蘭)里的部落所使用的語言。約在公元前3500-2500年之間,他們開始遷徙,來到今天的西歐、地中海、斯堪迭納維亞,東邊甚至到達印度。他們的語言也隨即傳播開來,分化成現在印歐語系裡的各種語言。

印歐語系共有十二個語支,現在尚有語言正在使用的語支有十個。下面就其中主要的幾個語支來逐個作簡單介紹。

凱爾特語支(The Celtic Branch)——這是最小的一個語支,但是由於它主要是在今日的英國境內使用,所以不得不提。凱爾特各語言源於中歐,曾於公元前400年前後在整個西部歐洲佔主導地位。凱爾特人於兩千多年前遷徙到不列顛群島。後來,在說著日耳曼語的盎格羅-撒克遜人來到不列顛後,凱爾特人被趕到威爾士、愛爾蘭、蘇格蘭。凱爾特語也就變成了今天的威爾士語(Welsh)、愛爾蘭蓋爾語(Irish Gaelic)、蘇格蘭蓋爾語(Scottish Gaelic)。其中有一部分凱爾特人返回歐洲大陸的法國,居住在布列塔尼半島,他們所操的語言就是布列塔尼蓋爾語(Breton)。其它的凱爾特語都已經消失了。威爾士語的句型結構是「動詞+主語+賓語」;愛爾蘭語文學在歐洲可算得上是最古老的了(僅次於希臘語和拉丁語,位於第三位)。

日耳曼語支(Germanic Branch)——這些語言是從古斯堪地那維亞語和盎格羅-撒克遜語演變過來的。由於受到早期基督教傳教士們的影響,日耳曼語和凱爾特語的大多數都是使用拉丁字母的。英語即屬於這一語支。有關英語的一些事實有:英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第二多的語言,——第一當屬我們的漢語;英語使用的范圍最廣;英語是科技語言;英語有最豐富的詞彙;將英語作為母語的國家和地區最多 ……。

和英語的「血緣」關系最為密切的語言就是德語和荷蘭語了。同屬日耳曼語支的還有丹麥語、挪威語、瑞典語(瑞典語是有語調的,這在印歐語系中實屬不尋常,倒是和我們的漢語有點類似了)、冰島語。已消失了的尚有戈特語(中歐)、法蘭克語(法國,不是法語)、倫巴第語(多瑙河地區)、汪達爾語(北非)等。

印歐語系中大多數語言都是有「格(cases)」和「性(genders)」的變化的。這主要體現在名詞/代詞上,當然,動詞等也會跟著起變化。德語中的名詞就有四種「格」和三種「性」的變化,如,das Herz(第一格,做主語),des Herzens(第二格,做定語,相當於Heart's),dem Herzen(第三格,相當與間接賓語),das Herz(第四格,相當於直接賓語);若再加上復數的die Herrzen,der Herrzen,den Herzen,die Herzen就是八種格了。名詞則有三種「性」:陽、陰、中,如,der Lehrer(the teacher,陽性)、die Universitat(the university,陰性)、das Buch(the book,中性)。英語中已經基本上沒有了這樣的「格」和「性」的變化,但還是在一些單詞中能夠看出來,如,代詞的格I(第一格)、my(第二格)、me(第三、四格)、we(復數第一格)、our(復數第二格)、us(復數第三、四格);英語中的性的遺留則體現在一些詞綴上,而且大多是隨事物的自然性別變化的,如,monitor(陽性)、monitress(陰性)、tiger(陽性)、tigress(陰性)、fortress(陰性),——中性是沒有了。

拉丁語支(Latin Branch)或叫義大利語支(Italic Languages)或羅曼語支(Romance Languages)——這些語言都是從拉丁語演變過來的。拉丁語可是歐洲最重要的古典語種,盡管它已經從人們的口頭上消失了。在很長的時間里,它曾經是科學上和教堂里進行交流的主要工具。它的字母至今還被大多數語言使用著。

在拉丁語支里,義大利語和葡萄牙語可算是拉丁語的最核心的嫡系語種了。西班牙語曾受到阿拉伯語和巴斯克語的影響;羅馬里亞語則深深地烙上了它周邊的斯拉夫各語種的印跡。另一重要語種法語自拉丁語演變出來後就走得更遠,發音已大不相同,卻有著更多的日耳曼語和凱爾特語的印記,——只是在拼寫上尚留有一定的拉丁語的痕跡。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在一千多年前尚是同一語言。西班牙語則是目前拉丁語支里使用人數和范圍最多最廣的語種,除了在西班牙,拉丁美洲大多數國家都是說西班牙語的,——它也是聯合國里五種官方語言之一。

拉丁語的語法系統對世界很多語言都產生過非常重要的影響。它的名詞有三種「性(genders)」和六種「格(cases)」。特別是它的句式結構(主語、謂語、賓語等)也成了很多其它語言的規范。——漢語的第一本語法書籍《馬氏文通》就是一本「拉丁文法」,它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以至於今天的漢語語法無論如何推陳出新最終還是脫不了「拉丁文法」的窠臼。

最後一個要介紹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語支是斯拉夫語支(Slavic Branch)——斯拉夫語言的使用范圍在東歐。隨著羅馬帝國在公元四世紀(364 DC)的分裂和五世紀的分崩離析,基督教會也分離成西方的天主教(Catholic Church)和東方的東正教(Orthodox Church)。在天主教的范圍內人們仍然使用著拉丁字母(Latin alphabet),而在東正教地區人們使用的是從希臘語演變過來的西里爾字母(Cyrillic alphabet),——斯拉夫語言使用的字母。很多斯拉夫語言是非常接近的,只是在書寫上略有分別,象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語實際上就是一種語言。斯拉夫語言的重要特點是它們的輔音字母組合和名詞眾多的格(可多達七個)。斯拉夫語言里最古老的當屬保加利亞語;最重要的就是俄語了。其它主要語種還有:波蘭語、烏克蘭語、捷克語、斯洛伐克語等。

印歐語系裡,人們經常所說的三大語支就是上面述及的日耳曼語支、拉丁語支和斯拉夫語支。沒有提到的還有:The Baltic Branch(代表語言有立陶宛語Lithuanian和拉托維亞語Latvian),The Hellenic Branch(僅存的語言就是希臘語了),The Illyric Branch(代表語言是阿爾巴尼亞語),The Armenian Branch(目前尚有亞美利亞語),The Iranian Branch(都是從古波斯語——Ancient Persian——演變而來的,其中最大的語種就是伊朗語——阿富汗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說的是伊朗語,次者為庫爾德語Kurdish,只是今天生活在土耳其、敘利亞、伊朗、伊拉克等國的庫爾德人尚沒有屬於自己的國家),The Indic Branch(都是從古梵語Sanskrit演變出來的,是語種最為繁多的一個語支,如,印地語Hindi、巴利語Pali——佛教用語、烏爾都語Ur、尼泊爾語Nipali、孟加拉語Bengali等)。除這些外,還有兩個語支The Anatolian Branch和The Tokharian Branch已經沒有現存的語言了。

以上是英語所屬的印歐語系的大致情況。這里提到的種種語言既然都是屬於一個語系的,基本上可以說應該是從同一種語言——古印歐語演變過來的,那麼在它們身上總該能找出些聯系。事實也的確如此。——英國人瓊斯(Sir William Jones,1748-1794)當年就是發現Sanskrit與歐洲諸語種有著驚人的相似才使得這一古老的語種回到印歐語系這個大家庭中去的。就英語而言,它是日耳曼語支的一員,與德語有著天然的淵源關系。在英語的發展成長過程中,它又和拉丁語、法語等發生過千絲萬縷的聯系。英語中有著十分明顯的這些語言的痕跡,是我們學習英語時應該要了解的內

越南文字發展歷程http://hi..com/lovebearchen/blog/item/365b5f0fe480362a6059f3f5.html

❸ 葡萄牙歷史

葡萄牙的歷史
葡萄牙位於歐洲西南方,她是歐洲歷史最為悠久的國家之一。公元前7世紀,葡萄牙就有腓尼基人、希臘人、羅馬人和西哥特人等定居者。

1140年,葡萄牙脫離西班牙統治,亨利克「稱帝」,成為該國的第一位國王。

葡萄牙如今的版圖成型於1249年的王阿方索三世統治時期。

公元前時期公元前一千年時就有若幹部族居住在伊比利半島(Iberian Peninsula),而第一個有證據支持曾居住此地的是公元前8、9世紀時,住在葡萄牙北部及西班牙的加利西亞(Galicia)的塞爾特人(Celts);同時期還有沿著奧加威(Algarve)建立漁村的腓尼基人(Phoenicians),他們並曾往北開拓直到現今的里斯本(Lisbon);希臘人(Greeks)及迦太基人(Cathaginians)則住在南方及西方海岸地帶。

羅馬人(Romans)在公元前201年擊敗迦太基人,公元前140年打敗塞爾特人後,就掌控了葡萄牙中部及南部。在羅馬統治的六個世紀中,引進屬於拉丁語系的葡萄牙語及風俗,也替基督教的引入打下基礎。

西哥德人及阿拉伯人統治時期(公元469—1139年)羅馬帝國公元3、4世紀時勢微,連帶影響這個地區的統治權。公元469年,屬日耳曼民族的西歌德人(Visigoths)越過庇里牛斯山(Pyrenees)來到此地,7世紀時引進基督教。

公元711年,回教徒入侵推翻了西歌德王朝,在科多巴(Córdoba)建立艾爾安答路斯(al-Andalus)王國;雖然回教統治者不排斥猶太教及基督教,但許多基督徒改信回教,公元9、10世紀是回教最興盛的時期。

經過近四個世紀的回教統治,葡萄牙境內仍有許多回教式建築地標,以及許多源自回教及阿拉伯的習俗,也影響了當地的方言。

十字軍東征及葡萄牙建國時期(公元1139—1415年)公元1139年,來自葡萄凱爾(Portucale)(以波爾多為中心的領地)邊境的貴族艾方索?亨利克斯(艾方索一世) (Afonso Henriques)(Afonso I)宣布獨立,並自稱是第一任葡萄牙國王,藉由十字軍的協助與回教徒對抗,在公元1147年收復里斯本,公元1249年在阿列提住(Alentejo)及奧加威擊潰殘存回教部隊,至此完全取回此地的統轄權。

迪尼斯一世(Dinis I)(公元1279—1325年)推廣使用葡萄牙語(以取代西班牙語),在公元1290年創立第一所大學,公元1297年簽訂奧卡尼塞許條約(Treaty of Alca?ices)確立國界,成為十四世紀歐洲第一個獨立國家。

大探險時期(公元1415—1580年)艾維茲王朝(House of Aviz)第一位國王裘奧一世(Jo?o I)(公元1385—1433)在位時,成就了葡萄牙前所未見的興盛景象,也為日後的版圖擴張與經濟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增強國力,與英國簽訂溫瑟條約(Treaty of Windsor)建立永久的同盟關系。

15世紀是海權時代的黃金時期,在裘奧的兒子導航者亨利王子(Prince Henry the Navigator)的領軍下,葡萄牙成為海洋技術及探險的世界領導者。葡萄牙冒險家的足跡從摩洛哥(Moroccan)、馬德拉群島(Madeira Islands)直至無人居住的亞速群島(Azores Islands),並為了奴隸及財富進軍非洲大陸。

公元1488年巴托羅繆?迪亞茲(Bartolomeu Diaz)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之後,世界就此改變,他不僅開啟前往東方的大門,也打開了葡萄牙香料貿易的入口。接下來雖然葡萄牙與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失之交臂,仍在公元1498年,由瓦思庫?達?加瑪(Vasco da Gama)率領第一隻遠征艦隊前往印度(India),在東非及印度尼西亞打下不少殖民地。兩年後,佩卓?奧維瑞許?卡布奧(Pedro Alvares Cabral)拿下巴西,建立廣大的葡萄牙帝國。

哈普斯堡及布拉剛薩王朝時期(公元1580—1807年)公元1580年艾維茲王朝失勢,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Felipe II)強說他有一半葡萄牙皇室血統,使得伊比利半島的統治權又回到一個國家手中,在哈普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nurg)統治60年中,葡萄牙被拖進好幾次戰爭中,最慘的是公元1588年西葡無敵艦隊慘敗給英國,經過這些歲月葡萄牙帝國也逐漸消失。

--------------------------------------------------------------------------------

2 葡萄牙的歷史

公元1640年,葡萄牙布拉剛薩王朝(House of Bragan?a)反抗西班牙的菲利普四世宣布獨立,為抵抗西班牙維持國家獨立,他再次長途跋涉與英國修好。經過半世紀,裘奧五世(公元1706—1750年)利用巴西採到的黃金及鑽石振興經濟,使得葡萄牙再次興盛。

公元1755年的大地震摧毀了里斯本及葡萄牙南部,超過15,000人死亡,彭波候爵(Marquês de Pombal)配合國家經濟改革,進行里斯本的重建工作。

拿破崙及後拿破崙時期(公元1807—1910年)拿破崙(Napoleon)在公元1807年攻進葡萄牙,王室卻為了保命逃到巴西。裘奧六世在公元1821年重返里斯本,所面對卻是紛擾不斷葡萄牙王室所產生的詭譎政治氣氛,兒子佩卓在巴西自立為王並宣布獨立,公元1826年裘奧六世死後,就發生兄弟戰爭(War of the Two Brothers)(公元1826—1834年)。

因為公元1822年曾在皇室缺席情況下草擬憲法,大幅削去君主的權力,所以公元1826年時,立憲派(有佩卓,巴西第一位國王)與君主派(有米格爾(Miguel),佩卓的兄弟)就在葡萄牙各地爆發戰爭。8年的血腥沖突後,米格爾遭到放逐,由年僅15歲佩卓的妹妹瑪麗亞二世(Maria II)(公元1834—1854年)繼任王位,不過接下來的75年中,自由民主派與君主派仍然持續對峙。

第一共和到薩拉札時期(公元1910—1974年)公元1910年10月5日曼紐爾二世(Manuel II)亡命英國,正式宣告上世紀的政治喧擾告一段落,第一共和(First Republic)時期由此展開,新政府賦與男性選舉及參政權,並削弱教會影響力,同時工人也擁有罷工權,也依工作表現評定人事考績而不是依家世背景;但挑戰教會權力引發全世界反彈,釋出勞工權益也造成政府與勞工間的對峙。

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更使得經濟動搖,國內動盪,公元1926年的軍事行動正式結束脆弱的共和政府,安東尼奧?卡莫那(António Carmona)將軍成為臨時軍事政府的領導人,為了解決經濟危機,他指派著名經濟學教授安東尼奧?德?奧利維拉?薩拉札(António de Oliveira Salazar)擔任財政大臣,公元1932年成為首相,但不久也成為獨裁者,依舊抱著權力不放,恐怖的秘密警察抓出反對薩拉札的人,並且血腥鎮壓非洲的叛亂,這也拖垮了葡萄牙的全國經濟。

革命改造時期(公元1974—1999年)70年代早期,國際反對帝國主義聲浪高漲,國內軍人亦對鎮壓非洲殖民地行動感到厭煩,於是在公元1974年4月25日左派軍隊發動政變,即為康乃馨革命(Revolution of Carnations),在葡萄牙每個城鎮都有一條叫做4月25日的街道以資紀念。

公元1975年社會主義政府宣布放棄非洲殖民地的管轄權,公元1976年舉行第一次選舉,選出頗具人氣的馬利歐?索瑞茲(Mario Soares)擔任首相,面對國內經濟危機,他提出「百日維新」來振興經濟。公元1986年葡萄牙加入歐洲共同體(也就是現在的歐盟),這項新挑戰仍無法阻止索瑞茲贏得這年的總統大選,他也是葡萄牙第一位平民總統。

現今的葡萄牙葡萄牙目前仍致力在經濟趕上其它的西歐國家,加入歐盟似乎尚未對葡萄牙的經濟產生不良影響,公元1999年的經濟成長率達3.5%,這幾年在公共建設亦有頗多進展。雖然在里斯本舉行的1998萬國博覽會不甚成功,參加人數不如預期,但籌備過程中改善了里斯本的交通運輸,也提高了葡萄牙的國際聲勢。

重生的葡萄牙在後殖民地時代扮演一個全新的角色,過去幾年都在協助過去的殖民地安哥拉及東帝汶(East Timor)尋求和平。公元1999年12月20日葡萄牙同意放棄最後一個殖民地—澳門(Macau),將它交還中國結束442年的統治.

❹ 葡語包括哪些國家

以說葡萄牙語為官方語言或者通用語言的國家和地區有:葡萄牙、巴西、安哥拉、莫三比克、幾內亞比索、維德角、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東帝汶、中國澳門。雖然只有很少澳門人或歐亞人口使用葡萄牙語,但是葡萄牙語作為中國澳門的官方語言之一,依然保持著和中文一樣的官方地位。

葡萄牙語屬於印歐語系-羅曼語族-西羅曼語支。葡萄牙語是世界上少數幾種分布廣泛的語言,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五(或六)大語言。葡萄牙語是繼英語和西班牙語之後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種之一。

葡萄牙語是僅次於漢語、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另外,葡萄牙語的使用者絕大部分居住在巴西。

(4)葡萄牙語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另外,葡語國家共同體於1996年正式成立,由葡萄牙、巴西、安哥拉、莫三比克、幾內亞比索、維德角、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和東帝汶等8個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的國家組成,這8個國家地處歐洲、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葡語國家有超過2.5億的人口遍布全球,有相似的文化及共同的歷史,是個巨大的潛在市場。由於葡語國家的經濟不如歐美等國發達,因此較易接受中國的產品,對價格和質量也比較認可。

由於歷史因素,澳門早與葡語國家有廣泛和密切的聯系,亦採用與歐洲相近的法律和行政架構,澳門作為中國內地與葡語國家的中介和橋梁優勢明顯。雲南可通過澳門進行產品展覽、業務洽談、資訊交流及人員培訓等,也可利用澳門葡語市場的網路優勢為企業提供金融、會計、商業顧問等商務支援。

❺ 葡萄牙西班牙的關系歷史淵源是什麼

看分類應該是問足球的歷史淵源。
西班牙與葡萄牙同處於伊比利亞半島,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也是同種同根。另一方面,這兩個國家之間在各個層面的較量就沒有停歇過。不過,在這種對抗中,葡萄牙似乎總是處於弱者的位置。歷史上如此,經濟上也是如此,西班牙最近10年經濟飛速發展,葡萄牙卻進展緩慢。

當然,這種對抗會自然地延伸到足球上,但不幸的是,葡萄牙在這方面的較量也處於下風,盡管同時在十九世紀末從英國引入了現代足球,同樣於1890年代建立起自己的俱樂部球隊,兩個國家的足球卻劃過了不同的軌跡。
西班牙足球很早就在世界足壇占據了一席之地。他們的俱樂部皇家馬德里和巴塞羅那縱橫歐洲,罕逢敵手,至今仍是歐洲足球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他們的國家隊早在1950年就殺入世界盃四強,1964年就捧起歐洲冠軍的獎杯。現在,他們已經成為本屆世界盃的最大熱門之一。
葡萄牙足球卻長期處於「大哥」的陰影之中。當年,他們的國家隊首場國際比賽,就是面對西班牙隊,以1比3敗北。之後的十幾次對抗,平少負多,最多的時候,曾經輸了個0比9,比申花輸國安還要差。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前,他們乏善可陳,鮮有亮點。但是,長期與西班牙的對抗,也在促進葡萄牙的成長。可以說,他們的每一次突破,都是踩在了「大哥」的肩膀之上。

❻ 葡萄牙近代發展歷程

1140年,葡萄牙脫離西班牙統治,亨利克「稱帝」,成為該國的第一位國王。 公元1143年,一個獨立的君主制國家葡萄牙,在光復領土的戰爭中應運而生,並且得到了羅馬教皇的承認,這是歐洲大陸上出現的第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

葡萄牙如今的版圖成型於1249年的王阿方索三世統治時期。

公元前時期公元前一千年時就有若幹部族居住在伊比利半島(Iberian Peninsula),而第一個有證據支持曾居住此地的是公元前8、9世紀時,住在葡萄牙北部及西班牙的加利西亞(Galicia)的塞爾特人(Celts);同時期還有沿著奧加威(Algarve)建立漁村的腓尼基人(Phoenicians),他們並曾往北開拓直到現今的里斯本(Lisbon);希臘人(Greeks)及迦太基人(Cathaginians)則住在南方及西方海岸地帶。

羅馬人(Romans)在公元前201年擊敗迦太基人,公元前140年打敗塞爾特人後,就掌控了葡萄牙中部及南部。在羅馬統治的六個世紀中,引進屬於拉丁語系的葡萄牙語及風俗,也替基督教的引入打下基礎。

西哥德人及阿拉伯人統治時期(公元469—1139年)羅馬帝國公元3、4世紀時勢微,連帶影響這個地區的統治權。公元469年,屬日耳曼民族的西哥德人(Visigoths)越過庇里牛斯山(Pyrenees)來到此地,7世紀時引進基督教。

公元711年,回教徒入侵推翻了西哥德王朝,在科多巴(Córdoba)建立艾爾安答路斯(al-Andalus)王國;雖然回教統治者不排斥猶太教及基督教,但許多基督徒改信回教,公元9、10世紀是回教最興盛的時期。

經過近四個世紀的回教統治,葡萄牙境內仍有許多回教式建築地標,以及許多源自回教及阿拉伯的習俗,也影響了當地的方言。

十字軍東征及葡萄牙建國時期(公元1139—1415年)公元1139年,來自葡萄凱爾(Portucale)(以波爾多為中心的領地)邊境的貴族艾方索?亨利克斯(艾方索一世) (Afonso Henriques)(Afonso I)宣布獨立,並自稱是第一任葡萄牙國王,藉由十字軍的協助與回教徒對抗,在公元1147年收復里斯本,公元1249年在阿列提住(Alentejo)及奧加威擊潰殘存回教部隊,至此完全取回此地的統轄權。

迪尼斯一世(Dinis I)(公元1279—1325年)推廣使用葡萄牙語(以取代西班牙語),在公元1290年創立第一所大學,公元1297年簽訂奧卡尼塞許條約(Treaty of Alca?ices)確立國界,成為十四世紀歐洲第一個獨立國家。

大探險時期(公元1415—1580年)艾維茲王朝(House of Aviz)第一位國王裘奧一世(Jo?o I)(公元1385—1433)在位時,成就了葡萄牙前所未見的興盛景象,也為日後的版圖擴張與經濟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增強國力,與英國簽訂溫瑟條約(Treaty of Windsor)建立永久的同盟關系。

15世紀是海權時代的黃金時期,在裘奧的兒子導航者亨利王子(Prince Henry the Navigator)的領軍下,葡萄牙成為海洋技術及探險的世界領導者。葡萄牙冒險家的足跡從摩洛哥(Moroccan)、馬德拉群島(Madeira Islands)直至無人居住的亞速群島(Azores Islands),並為了奴隸及財富進軍非洲大陸。公元1443年,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揮下,從羅卡角出發的葡萄牙航海家穿越了西非海岸的博哈多爾角。在此之前,這里是已知世界的盡頭。 到1460年,被葡萄牙繪在地圖上的非洲西海岸已經達到了4000公里。

公元1488年巴托羅繆?迪亞茲(Bartolomeu Diaz)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之後,世界就此改變,他不僅開啟前往東方的大門,也打開了葡萄牙香料貿易的入口。接下來雖然葡萄牙與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失之交臂,仍在公元1498年,由瓦思庫·達·加瑪(Vasco da Gama)率領第一隻遠征艦隊前往印度(India),在東非及印度尼西亞打下不少殖民地。兩年後,佩卓·奧維瑞許·卡布奧(Pedro Alvares Cabral)拿下巴西,建立廣大的葡萄牙帝國。

哈普斯堡及布拉剛薩王朝時期(公元1580—1807年)公元1580年艾維茲王朝失勢,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Felipe II)強說他有一半葡萄牙皇室血統,使得伊比利半島的統治權又回到一個國家手中,在哈普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nurg)統治60年中,葡萄牙被拖進好幾次戰爭中,最慘的是公元1588年西葡無敵艦隊慘敗給英國,經過這些歲月葡萄牙帝國也逐漸消失。

公元1640年,葡萄牙布拉剛薩王朝(House of Bragan?a)反抗西班牙的菲利普四世宣布獨立,為抵抗西班牙維持國家獨立,他再次長途跋涉與英國修好。經過半世紀,裘奧五世(公元1706—1750年)利用巴西採到的黃金及鑽石振興經濟,使得葡萄牙再次興盛。

公元1755年的大地震摧毀了里斯本及葡萄牙南部,超過15,000人死亡,彭波候爵(Marquês de Pombal)配合國家經濟改革,進行里斯本的重建工作。

拿破崙及後拿破崙時期(公元1807—1910年)拿破崙(Napoleon)在公元1807年攻進葡萄牙,王室卻為了保命逃到巴西。裘奧六世在公元1821年重返里斯本,所面對卻是紛擾不斷葡萄牙王室所產生的詭譎政治氣氛,兒子佩卓在巴西自立為王並宣布獨立,公元1826年裘奧六世死後,就發生兄弟戰爭(War of the Two Brothers)(公元1826—1834年)。

因為公元1822年曾在皇室缺席情況下草擬憲法,大幅削去君主的權力,所以公元1826年時,立憲派(有佩卓,巴西第一位國王)與君主派(有米格爾(Miguel),佩卓的兄弟)就在葡萄牙各地爆發戰爭。8年的血腥沖突後,米格爾遭到放逐,由年僅15歲佩卓的妹妹瑪麗亞二世(Maria II)(公元1834—1854年)繼任王位,不過接下來的75年中,自由民主派與君主派仍然持續對峙。

第一共和到薩拉札時期(公元1910—1974年)公元1910年10月5日曼紐爾二世(Manuel II)亡命英國,正式宣告上世紀的政治喧擾告一段落,第一共和(First Republic)時期由此展開,新政府賦與男性選舉及參政權,並削弱教會影響力,同時工人也擁有罷工權,也依工作表現評定人事考績而不是依家世背景;但挑戰教會權力引發全世界反彈,釋出勞工權益也造成政府與勞工間的對峙。

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更使得經濟動搖,國內動盪,公元1926年的軍事行動正式結束脆弱的共和政府,安東尼奧?卡莫那(António Carmona)將軍成為臨時軍事政府的領導人,為了解決經濟危機,他指派著名經濟學教授安東尼奧?德?奧利維拉?薩拉札(António de Oliveira Salazar)擔任財政大臣,公元1932年成為首相,但不久也成為獨裁者,依舊抱著權力不放,恐怖的秘密警察抓出反對薩拉札的人,並且血腥鎮壓非洲的叛亂,這也拖垮了葡萄牙的全國經濟。

革命改造時期(公元1974—1999年)70年代早期,國際反對帝國主義聲浪高漲,國內軍人亦對鎮壓非洲殖民地行動感到厭煩,於是在公元1974年4月25日左派軍隊發動政變,即為康乃馨革命(Revolution of Carnations),在葡萄牙每個城鎮都有一條叫做4月25日的街道以資紀念。

公元1975年社會主義政府宣布放棄非洲殖民地的管轄權,公元1976年舉行第一次選舉,選出頗具人氣的馬利歐?索瑞茲(Mario Soares)擔任首相,面對國內經濟危機,他提出「百日維新」來振興經濟。公元1986年葡萄牙加入歐洲共同體(也就是現在的歐盟),這項新挑戰仍無法阻止索瑞茲贏得這年的總統大選,他也是葡萄牙第一位平民總統。

現今的葡萄牙葡萄牙目前仍致力在經濟趕上其它的西歐國家,加入歐盟似乎尚未對葡萄牙的經濟產生不良影響,公元1999年的經濟成長率達3.5%,這幾年在公共建設亦有頗多進展。雖然在里斯本舉行的1998萬國博覽會不甚成功,參加人數不如預期,但籌備過程中改善了里斯本的交通運輸,也提高了葡萄牙的國際聲勢。

重生的葡萄牙在後殖民地時代扮演一個全新的角色,過去幾年都在協助過去的殖民地安哥拉及東帝汶(East Timor)尋求和平。公元1999年12月20日葡萄牙同意放棄最後一個殖民地—澳門(Macau),將它交還中國結束442年的統治.

❼ 英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的擴散史(簡略)准確

英語
歷史發展

早期日耳曼人四支部落(盎格魯族、撒克遜族、朱特族和弗里西族)移民到英格蘭,英語就是從他們的語言中變化繼承下來。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記載,公元449年左右,不列顛群島國王伏提庚(Vortigern)邀請「盎格魯親戚們」來幫助他對抗皮克特人,於是他賜予盎格魯族東南部的領土作為回報。隨後他又進一步尋求支援,撒克遜族、盎格魯族與朱特族人便紛紛前來。《編年史》記載,最終這些「移民」建立了七個王國:諾森伯利亞、麥西亞、東盎格利亞、肯特、埃塞克斯、蘇塞克斯、威塞克斯。
日爾曼人入侵後,統治了當地的凱爾特語民族,本地語言主要於蘇格蘭、威爾士、康瓦耳與愛爾蘭存活了下來。這些入侵者的語言逐漸形成了「古英語」,與近代弗里西語極為相像。English(英格蘭人、英語)、England(英格蘭)和East Anglia(東盎格利亞)這三個詞是分別從描繪盎格魯族的詞彙發展而來:Englisc、 Angelcynn、Englaland。
公元九世紀,斯堪的納維亞人大規模侵入英國北部。九世紀末,入侵者幾乎佔領了整個英國的東半部。斯堪的納維亞人說的是北日爾曼語。北日爾曼語和西日爾曼語的差別不是很懸殊。斯堪的納維亞人入侵的結果使大量斯堪的納維亞語(以古諾斯語Old Norse為代表)的詞彙進入了古英語的詞彙。古諾斯語和古英語有很多同義詞彙,結果古諾斯語詞在英語詞彙里往往取古英語詞而代之。
1066年諾曼征服後三百年內,英格蘭的國王只講法語。因此一大批法語詞彙進入了古英語,古英語本身也失去了大部分曲折變化,形成中古英語。1500年左右的母音大推移將中古英語變形為近代英語。古英語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是《貝奧武夫》,中古英語則是《坎特伯里故事集》。
近代英語在莎士比亞所處的時期開始繁榮,一些學者將之分為早期近代英語與後期近代英語,分界線為1800年左右。隨著不列顛對全世界大部分地區的佔領和殖民,當地語言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英語的發展。
編輯本段
歷史時期

英語一、古英語時期——公元449年至1100年
古英語時期共有四種主要方言:
(1)諾森伯里亞方言——洪伯河(the Humber)以北的方言;
(2)梅爾西亞方言——界乎洪伯河與泰晤士河之間的英國中部地區的方言;
(3)肯特(Kentish)方言——居住在英國東南部地區的朱待人的方言;
(4)西撤克遜方言——泰晤士河以南的方言。諾森伯里亞和悔爾西亞這兩種方言又合稱盎格里亞方言,即盎格魯人居住地區的方言。
二、中古英語時期——公元1100年至1500年
三、現代英語(Modern English,Mod E.)時期——公元1500年至今;
現代英語時期又細分為:
(1)早期現代英語時期Early ModernEnglish period——公元1500年至1700年;
(2)後期現代英語時期LateModernEnglish period——公元1700年至當前。
編輯本段
全球分布

全世界說英語的國家和地區共有175個。 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有: 英語世界分布圖英國、澳大利亞、巴哈馬群島、波札那(但國語是Setswana)、加拿大(連同法語)、斐濟(但是國語是斐濟語)、中國香港(連同普通話、粵語)、印度(連同孟加拉語、泰盧固語、馬拉地語、泰米爾語、烏爾都語、Gujarati、Malayalam、埃納德語、Oriya、Punjabi、阿薩姆語、克什米爾語、Sindhi、梵語)、肯亞(連同Kiswahili)、吉里巴斯、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巴貝多、百慕大、愛爾蘭(但是第二語言,第一語言是愛爾蘭語)、南非(連同南非荷蘭語、 Ndebele、Northern Sotho、梭托語、斯威士語、Tsonga、茨瓦納語、Venda、班圖語、祖魯語)、紐西蘭(習慣上的官方語言;其它法律規定的是毛利語)、新加坡(連同馬來語、泰米爾語和漢語。國語是馬來語)、菲律賓(但國語是菲律賓語)、甘比亞、蓋亞那、牙買加、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特立尼達和多巴哥、波多黎各(連同西班牙語)、尚比亞、納米比亞、美國的部分地區。[美國聯邦政府沒有一種官方語言;英語是習慣上的第一語言,而不是法律上規定的。英語在下列州或地區是官方語言:阿拉巴馬州、亞利桑那州、阿肯色州、科羅拉多州、佛羅里達州、喬治亞州、夏威夷州(連同夏威夷語)、伊利諾州、印地安那州、肯塔基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蒙大拿州、內布拉斯加州、新罕布希爾州、新墨西哥州(連同西班牙語)、北卡羅萊納州、北達科他州、南卡羅萊那州、南達科他州、田納西州、維吉尼亞州、懷俄明州]、馬爾他、迦納、奈及利亞。蘇丹(連同阿拉伯語)、南蘇丹共和國(連同阿拉伯語)
另外,英語在歐洲、中國及日本是最普遍作為外語來學習的語言(32.6%),接著是法語、德語和西班牙語。基本英語是為了國際交流使用的簡化了的英語。它通常被一些飛機廠商和其它國際商業用作寫手冊和交流。東亞的一些學校把它作為基礎英語來教授。
以英語作為母語的國家有6個:
英國、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愛爾蘭。
法語
歷史淵源

雖然很多法國人認為他們是高盧人(les gaulois)的後裔,但是今天似乎只有很少的凱爾特人的影響保留在法國人中。很多的詞彙是來源於拉丁文或日耳曼語言。
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統治法國,拉丁文開始在法國流行。至公元5世紀,拉丁文已經廣泛取代了原先通行於法國的凱爾特語。在高盧境內,隨著羅馬移民的增加,高盧人與之使用的通用拉丁語融合成為大眾拉丁語(le latin vulgaire),與此同時,作為上層文人使用的書面拉丁文開始衰退。公元5世紀,高盧境內的說拉丁語的早先居民,與隨著民族大遷徙進入高盧的講日耳曼語的法蘭克人的語言開始融合。法語開始失去非重音音節。公元6-7世紀,大眾語變為一種混合性語言(un langage composite)。公元8世紀,查理曼帝國的建立開始使得法文開始規范化。到公元9世紀,拉丁語和日耳曼語最終融合成羅曼語。從公元939年卡佩王朝開始,法文成為法國唯一的官方語言。近代法語的前身是通俗拉丁語演變而來的高盧-羅曼語。
西班牙語歷史

公元前218年,羅馬入侵伊比利亞半島,拉丁語逐漸通行於該地區。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崩潰,拉丁語逐漸分化。通俗拉丁語演變為羅曼諸語言,其一即西班牙語。12~13世紀,卡斯蒂利亞的方言成為西班牙最具優勢的方言,現代標准西班牙語就是在卡斯蒂利亞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 西班牙語西班牙語又稱為卡斯蒂利亞語,特別是在拉丁美洲。15世紀,發現美洲新大陸,西班牙語傳入新大陸(後來的拉丁美洲國家),同時也吸收了美洲本地語言中的一些詞語。由於歷史上民族間的接觸,西班牙語還受過日耳曼語和阿拉伯語的影響。
西班牙的官方語言,也是拉丁美洲大多數國家的官方語言,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此外,美國南部的幾個州、菲律賓以及非洲的部分地區,也有相當數量的使用者。同時吸收一些當地的語言,特別是在拉丁美洲。西班牙語在語音、詞彙、語法體系等方面繼承了拉丁語的特點。共有24個音位,其中有a、e、i、o、u5個單母音和19個輔音。b和v的發音相同,h不發音。此外還有大量二合母音和三合母音。重音很規則:以母音、n或s結尾的詞 ,重音落在倒數第二個音節上;以其他輔音結尾的詞,重音落在最後一個音節上。大部分詞語源自拉丁語。由於歷史上民族間的接觸,西班牙語還受過日耳曼語和阿拉伯語的影響。15世紀,發現美洲新大陸,西班牙語傳入新大陸(後來的拉丁美洲國家),同時也吸收了美洲本地語言中的一些詞語。
西班牙語屬屈折型語言。經過長期演變,它的詞尾屈折已大大簡化。除作主語、賓語的代詞及其反身形式外,拉丁語的格系統幾乎消失。名詞分陽性和陰性,但在某些結構中還能見到中性的痕跡。復數在詞尾加-s或-es。形容詞在語法上與名詞有協調關系,詞尾變化與名詞同。動詞仍保留相當多的屈折,但很有規則。由於動詞詞尾已足以表示人稱,主語往往省略。經過幾個世紀的演變,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語形成了若乾地區方言,它們在語音、詞彙和語法的某些方面具有不同於歐洲西班牙語的特點。
葡萄牙語
語言簡介

葡萄牙語是繼英語和西班牙語之後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種之一。全世界有2億多人口使用葡萄牙語(Português),是世界流行語種的第6位,僅次於漢語、英語、俄語、西班牙語和印地語。葡萄牙語的使用者絕大部分居住在巴西,而只有1054.42萬人居住在葡萄牙。
編輯本段
適用地區

在五大洲中,除大洋洲外,都有以葡萄牙語為官方語言或者通用語言的國家和地區:歐洲的葡萄牙,美洲的巴西,非洲的安哥拉、莫三比克、幾內亞比索、維德角、聖多美和普林西比以及赤道幾內亞。亞洲的東帝汶、印度的果阿、達曼和第烏以及中國的澳門。在印度的果阿,葡萄牙語的使用人口非常少,並通常被認為是「祖父輩的語言」,因為學校已經不再教授葡萄牙語,而且葡萄牙語在當地也不是官方語言。在中國的澳門,雖然只有很少澳門人或歐亞人口使用葡萄牙語,但是葡萄牙語作為中國澳門的官方語言之一,依然保持著和中文一樣的官方地位。
編輯本段
語系

葡萄牙語屬印歐語系的羅曼語族(羅曼語族又稱為義大利語族或拉丁語族),該語族包括中部羅曼語(法語、義大利語、薩丁島方言、加泰羅尼亞語等)、西部羅曼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與東部羅曼語(羅馬尼亞語等)。它是加泰羅尼亞語之後誕生的拉丁系語言的一個分支。葡萄牙語相對易學。雖然葡萄牙語的書寫很接近於西班牙語,但相比較而言,葡萄牙語更柔和,因為它包含了一些西班牙語所不具有的鼻音。巴西的葡萄牙語比較葡萄牙的葡萄牙語相對舒緩,但是,巴西人和葡萄牙人可以毫無困難的交談。加利西亞語在西班牙在西北部的加里西亞比較流行,被認為是葡萄牙語的一種方言。

❽ 葡萄牙語的語系

葡萄牙語 屬印歐語系的羅曼語族(羅曼語族又稱為義大利語族或拉丁語族),該語族包括中部羅曼語(法語、義大利語、薩丁島方言、加泰羅尼亞語等)、西部羅曼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與東部羅曼語(羅馬尼亞語等)。它是加泰羅尼亞語之後誕生的拉丁系語言的一個分支。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之間書寫相近,但相比較語音而言,葡萄牙語更柔和且語音規則更加復雜,因為它包含了一些西班牙語所不具有的鼻音,以及類似於中文「濕」的發音和其它西語不具有的發音規則。巴西人和葡萄牙人可以毫無困難的交談。加利西亞語在西班牙西北部的加利西亞比較流行。關於葡萄牙語和加利西亞語間的關系尚存在爭議,但一般認為葡萄牙語由加利西亞語演變而成。
歐洲的葡萄牙語(葡葡)和巴西葡萄牙語(巴葡)之間的關系同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類似:巴西葡萄牙語來自於葡萄牙葡萄牙語,但是由於巴西的歷史原因,其語音,語法,以及詞彙和歐洲葡萄牙語有區別。歐洲葡萄牙語常被作為標準的葡萄牙語,是一種美麗的語言,它蘊藏了許多的驚喜。它擁有巨大的拉丁語發端詞彙量。雖然它很類似於其它拉丁系語言,但是仍然會發現葡萄牙語所特有的魅力和色彩。
二者差別主要表現在語音和詞彙兩方面,語法上的差別非常小。語音差別是幾百年來逐漸形成的,所以聽起來確實有些不同。詞彙差別是因為巴葡融入了非常多的圖皮語和非洲語言的詞彙,導致巴葡中的某些詞在葡葡里不存在或意思有所區別。
如果巴西人和葡萄牙人進行口語交流,雙方都能立即分辨出各自的發音、詞彙、用語習慣是不同的,但這些差別完全不會影響雙方的理解,最多也就是對話初期互相有點不適應而已。如果是書面語交流,那差別就是更微乎其微了。
巴葡受其他語言(比如英語、西班牙語)的影響較大,發音與葡葡也有所不同。單詞拼寫上也有差異,例如Linguística(葡葡)和Lingüística(巴葡),ideia(葡葡)idéia(巴葡)(但新的正字法規定寫法為ideia)。語法上也有不同之處,比如巴葡中代詞都前置等~但都是葡萄牙語,巴西人和葡萄牙人是可以交流的。
首先在發音方面有很大不同,此外若干詞彙也不同,比如propina一詞,在葡葡和巴葡中意義不同,葡葡中意為「學費」,而巴葡則是「小費」的意思 另外語法方面也有很多不同,比如葡葡習慣用estar a + infinitivo表示正在進行的動作,而巴葡常用estar + gerundio的形式。

❾ 葡萄牙歷史上為什麼能大國崛起,又是如何衰落的

最根本的原因是這兩個國家最先成為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
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歷史上長期被異族統治,飽受入侵之苦的兩國人民進行了長期不屈不撓的反抗,在反抗中實現統一,並建立了現代民族國家,這一新國家形式的動員能力遠在其他國家之上。
在幾乎整個16世紀,兩國壟斷了歐洲的海外貿易和殖民地。海外貿易的豐厚利潤和新大陸的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入兩國,從而使這兩個小國率先稱霸世界。
記者:文藝復興對這兩國的崛起有沒有影響?
屈從文:文藝復興對兩國的崛起產生了直接影響。文藝復興的人文精神使人們從中世紀對上帝的絕對崇拜中解脫出來,確立了人在世界的至高地位,大大提升了人們挑戰自然,勇於探索的勇氣和信心。那時候一些古希臘羅馬時代科學成果的發現和科技的新發展,也同樣起到了開拓處於蒙昧狀態的歐洲人視野的作用。例如,1406年,古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的著作《地理學指南》的發現,就對刺激兩國航海發現產生了直接作用。
正是文藝復興的興起,刺激了葡萄牙、西班牙的統治者,以及歐洲的探險家敢於嘗試海外探索,最終推動歐洲擺脫中世紀的蒙昧狀態。
記者: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存在擴張過度的問題,他們有沒有採取什麼措施補救?
屈從文: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國土狹小,人口不多,但兩國都在亞洲、非洲和美洲擁有廣袤的殖民地,國力和人口的不足使得他們只能控制一些點,而不能全面對殖民地進行有效統治。而且,葡萄牙和西班牙不能像後來的英國、法國等國一樣給殖民地帶來新的生產方式和技術,他們只是對殖民地實行掠奪式財富榨取。
當歐洲其他國家結束征戰,紛紛建立現代民族國家以後,兩國的大國地位就不可避免衰落了。在當時的條件下,兩國沒有、也不可能採取有效措施進行補救。
拓展閱讀 雖然率先成為世界性大國,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大國之路卻並不平坦。
社會劇變、國運衰微導致葡萄牙一度被西班牙兼並,與新興國家的不斷戰爭以及僵化的經濟也讓西班牙日益衰落。
16世紀時,伊比利亞半島兩國在歐洲海外事業中遙遙領先,從東方的香料貿易和美洲的銀礦中獲得了巨大財富。
但是,到這一世紀末,它們卻從各自的領先地位急速倒退。英國、法國和荷蘭開始侵犯葡屬東方帝國和西屬美洲殖民地的權益。
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曾經牢牢控制了東方貿易的殖民大帝國,就這樣將海上領導權輕易地讓與了荷蘭和英國。
葡萄牙的衰落
早在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兼並前就顯出端倪,首先是讓他們富足起來的香料貿易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葡萄牙自己並不出產用來交易的原料,也不想生產那些工藝品。香料貿易的終點也不在里斯本,而在安特衛普。香料貿易的經營成本也在逐步加大,葡萄牙為了東方的戰爭需要花錢,為了維持與當地部落的聯盟需要花錢,更重要的是,航行到印度仍然充滿風險,海上的死亡率極高。
葡萄牙人在東方的擴張可以說有點「過度」,分散到了許多地方。葡萄牙並沒有相應的人口來承受如此多的「領地」。英國歷史學家查爾斯·博克薩說,葡萄牙人是「肚飽眼飢」,什麼都想「吃」,可是又「消化」不了。葡萄牙也曾做過努力,讓國家適度從貿易中分離出來,交給一些公司去經營。但是並沒有成功。
在葡萄牙的工業生產能力沒有提高的情況下,葡萄牙的東方貿易卻帶動了歐洲其他國家如英國、荷蘭工業品的生產。一旦他們意識到葡萄牙人只是轉手販賣他們製造的東西,他們就用自己的艦隊一步步剝奪了葡萄牙人在遠東的據點,自己取而代之。
西班牙的衰落
一方面是由於對手實力的增強而相對處於劣勢;另一方面,西班牙僵化的經濟從一開始就為這種衰落埋下了隱患。
在強大的王權和狂熱的宗教信仰的支撐下,伊比利亞半島征服了海洋、獲得了世界。但是,像潮水一樣湧入的財富,幾乎都用來支撐為宗教信仰、為殖民擴張而進行的戰爭,而沒有用來發展真正能夠讓國家富強起來的工商業。
這些王朝戰爭、宗教戰爭耗費了西班牙人的鮮血和西班牙的財富。西班牙統治者的過分擴張,顯然對他們來說是致命的。他們試圖不僅在海上,也在陸上扮演主要角色。這與英國後來實行的頗為成功的戰略形成鮮明對照。英國的戰略是,置身於大陸事務的外圍,只有在勢力均衡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才進行干涉。這種戰略使英國人能全力以赴地保護、發展自己的殖民地。而西班牙則和法國一樣,集中注意力於歐洲大陸,並不斷地捲入歐洲戰爭。最終結果是,英國人能建立起一個世界范圍的龐大帝國,而西班牙人卻先後失去了對自己帝國的經濟控制權和政治控制權。

❿ 葡萄牙語論文

俗話說一個好的開始就相當於成功了一半。選擇主題和方向是完成畢業論文的第一步,也是重中之重。本人認為,對於葡萄牙語專業的學生來說,畢業論文的選題可以有兩個大方向選擇,第一是語言學方面,第二是文化方面。對於本科的學生來說,沒有接受過語言學的專業性學習,想要從這個方面入手比較困難,而且相對比較乏味,在沒有專業性知識的背景下很難寫出一篇較為突出的文章,因此本人建議可以從文化方面入手。

文化方向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社會、歷史、文學、體育、娛樂等。本人當時的畢業論文題目是《對葡萄牙高校迎新傳統的調查及反思》(Pesquisa e Reflex�0�0o sobre a Praxe Académica em Portugal)。以我個人經驗來說,論文的選題取決於個人經歷、興趣愛好和客觀條件等因素。

個人經歷狹義上說就是個人學習葡語的經歷。不難發現,在葡國生活過一段時間的學生一般都會把跟葡國有關的主題作為研究方向,而曾在巴西留學的學生則會選擇跟巴西相關的某個話題。本人大三時在葡國留學一年,期間對高校迎新傳統(Praxe,巴西稱Trote。可理解為中國大學中的訓新)印象深刻,並且親生經歷(旁觀)過該活動。考慮到這是一個具有深厚歷史根源、至今依然是葡萄牙社會輿論焦點,並且與中國傳統差異較大的一個話題,在與論文指導老師進行討論之後,便選擇其作為畢業論文的主題和方向。

選取自己較為感興趣的領域是很有益處的。一方面,由於好奇心的驅使,論文的寫作過程會多一些趣味;另一方面,個人對於自己較為熟悉或想要熟悉了解的知識往往會更加有信心,而這種信心一定會在將來的寫作過程中給與幫助。例如,對足球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研究一下葡萄牙(巴西)球隊在世界盃中的表現,對美食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對比一下中國和任何一個葡語國家的飲食(習慣、菜式、文化等),對文學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研究一下某位葡語國家作家的作品(建議研究已被翻譯成中文的作品,難度會小一些,並且涉及到比較研究會更有意義)。

客觀條件大概指個人所處的環境。假如你在國外(或者澳門),可以隨時查閱第一手外文資料,那麼你的論文寫作會順利的多。經過一年的研究生學習已深深體會到閱讀的重要性。沒有閱讀的積累就沒有說話的權利。多查閱一些可靠資料,腦海中自然會形成一個大致的印象和框架,就不至於「無從下手」,「無話可說」。對相關材料進行閱讀(泛讀+重點內容精讀)後,剩下的工作就是安排好文章的架構,然後慢條斯理地將文字填充進去罷了。如果你在中國內地,而學校又沒有提供充足的外文資源,那麼你所能依靠的就是網路或者外國友人的幫助獲取相關資料。這種情況下可以建議寫文化對比方向的文章,因為至少中文部分的資料是相對豐富並且容易得到的。

總結來說,選題之前你需要考慮的問題可以是:

1. 我可以寫什麼?(根據自身經驗,選擇自己較為熟悉的領域)

2. 我想寫什麼?(我對什麼感興趣?)

3. 我能寫什麼?(根據客觀條件,主要是材料的搜集的難易程度,選擇操作可行性更大的方向)

如果感到迷茫或者手中有幾個備選的主題難以取捨,建議可以多多閱讀,對每個話題均做一個初步了解或者簡單的材料搜集工作,然後通過多方面比較做最終確定。在這個過程中請不要忘記隨時跟導師溝通自己的想法。導師的意見非常重要,並且能以旁觀者的角度激發你的靈感。

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

閱讀全文

與葡萄牙語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