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遂昌的別名和他的歷史淵源
遂昌縣位於浙江省西南部,是一個歷史悠久縣,縣人民政府駐地妙高鎮。該縣三仁畲族鄉好川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是浙西南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表明4200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生息、繁衍。據考證,遂昌夏、商、西周時屬越,春秋屬姑蔑,戰國越亡屬楚;秦統一中國後,分郡縣兩級,屬會稽郡太末縣;西漢分三級制,屬揚州刺史部會稽郡太末縣。
遂昌建縣:《後漢書. 郡國志》劉昭注,東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孫權分太末縣南部地始置遂昌縣;《宋書.州郡志》載:「孫權赤烏二年(239年)分太末時更名曰平昌。」清光緒《遂昌縣志》卷一載:「平昌縣以去十五里兩山前後平疊如昌字,故名」。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復稱遂昌。東漢末年,其時地廣,約含今遂昌縣和龍泉、慶元縣大部,金華縣(原湯溪縣)部分地。
南朝屬東揚州東陽郡或揚州東陽郡,變動頻繁。隋開皇九年(589年)至大業元年(605年)撤縣,屬東揚州括州和東揚州永嘉郡。光緒《浙江通志》卷四載:「唐武德時復置尋省入松陽」。《舊唐書》載:「唐武德八年(625年)撤縣入松陽」遂昌自隋開皇九年至唐武德的三十多年,據《大明一統志》,《讀史方輿紀要》,皆謂屬處州。 唐景雲二年(711年)遂昌縣復置,屬江南道括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至貞元三年(787年)先後屬江南東道括州,江南東道縉雲郡、浙江東道括州、浙江西道處州、浙江東道處州。五代吳越國地,屬處州。宋時屬兩浙路處州或浙東路處州。元時先後屬江淮行省處州路,浙江行中書省處州府。明時屬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處州府。清光緒《遂昌縣志》卷一載,明成化八年(1472年)析八、九兩都與金華、蘭溪、龍游縣部分地置湯溪縣。清時先後屬處州府,浙江軍政府處州軍政分府。1912年屬浙江省都督府,1914年屬浙江省長公署甌海道。1927年至1949年5月屬浙江省第九(麗水)、第六(麗水)第三(衢州)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8日,遂昌縣城解放,屬浙江省第三專區(1949年10月改稱衢州專區),1955年3月改屬金華專區。1958年10月松陽縣並入。1963年5月改屬麗水專區。1982年1月恢復松陽縣,同屬麗水地區(今麗水市)。
B. 湯顯祖跟遂昌到底有啥關系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若士,別署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文學家、版戲劇家和中國古權典名著《牡丹亭》的劇作者,同時,又是對中國文化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一代偉人。數百年來,他的思想和藝術成果一直輝耀著我國文壇,並產生了世界性影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100位文化名人之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驕傲。
湯顯祖與遂昌有著十分深厚的歷史淵源,在他一生十五年從政生涯中,有三分之一時間是在遂昌度過的。從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到萬曆二十六年(1598)的五年裡,身為遂昌知縣的湯顯祖興學重教,獎掖農桑,驅除虎患,縱囚觀燈,清廉正直,勤政惠民,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口碑載道,至今不替。遂昌的秀美山川和淳樸民風更激發了湯顯祖的創作靈感,吟詩作賦,嘯閑詠歌,在當地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其享譽世界的代表作《牡丹亭》即醞釀創作於此。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歷史文化名人,弘揚民族文化,遂昌縣於1995年4月在縣城建成「遂昌湯顯祖紀念館」。紀念館面積800多平方米,由前院、館舍、後花園三部分組成,環境優美,古樸雅緻。
C. 遂昌中學的歷史沿革
遂昌中學前身為遂昌縣立初級中學,創辦於1944年(民國33年)秋,原址在縣城東街。 1941年9月,根據地方熱心教育人士的倡議,縣政府行政會議擬定籌辦遂昌縣立初級中學,專案呈報省教育廳申辦。1944年春,縣政府委教育科長葉萼著手籌備工作,聘請各機關法團負責人和社會熱心教育人士共36人成立籌備委員會。4月29日,籌委會第一次會議通過該會簡章和遂昌縣籌集縣立初級中學基金及開辦費之辦法,推縣長鄭惠卿兼任主任,劉凱任副主任,葉萼、周彥、王佩劍、葉啟煌分任總務、設計、募集和工程等組組長。後共計募集基金田產608畝、開辦費59萬余元(法幣)。擇縣城東街「地方行政幹部訓練所」(原天寧寺僧辦仁一小學)和天妃宮燼余舊址為校舍。7月,縣政府委葉萼為校長,聘教職員15人,借縣黨部為試場招考學生,錄取100人,分甲乙兩班授課。學制三年。實行春秋兩季招生。定10月25日為學校成立日,舉行學校成立暨校長宣誓就職典禮,並勒石為紀。由於當時抗日教訓方殷,且對本縣「民眾性格」有所反省,辦學人員遂定「尚武進取」為校訓。教師王馨一、顧瓊頤譜寫了校歌。學校行政組織,校長下設教務、訓育、事務三處和基金保管委員會。學生組織,有學生自治會、童子軍及各級的級會。是年冬,經縣政府批准,將與學校毗連的縣青年團宿舍和設在徐氏宗祠的國民兵團部分別遷讓擴為校舍,並將徐祠中堂辟為學校大禮堂。
1945年3月,籌委會第八次會議決議新建學校首座教室(土木結構、二層八室)一幢,建築費由各鄉鎮屠宰豬只每市斤2元配額帶收。
1946年夏,葉萼因任省參議員不能兼任校長而辭職。國民黨縣黨部推陳傑繼任校長。後因「學運」,迫於師生壓力,陳於1949年1月辭職。縣黨部劉(凱)、蘇(紘)派與葉萼為了爭奪縣中校長和學校基金保管委員會的職權,分別推出繼任人,爭奪激烈,風波迭起,校長人選無法產生,終由縣長許揚本兼任至遂昌解放時止。從學校創建到遂昌解放,歷時四年有餘,共招學生6屆,11個班,550人;共畢業學生4屆,4個班,153人。
1949年5月,縣長殷鐵飛兼任校長,程萬宜任校務主任,主持工作。1949年8月,縣府決定遂昌縣立簡易師范學校並入本校。學校體制按上級指示改校長制為校務委員會制,縣府委王念勤、羅岷、程昌晉、朱松茂、周錫齡和學生代表葉路順、包子容(後選)共七人組成校務委員會,王念勤任主任委員。學校行政組織,校委會下設教務、事務、生活指導三處和經濟稽核委員會。全校有10個班,學生283人(縣中6個班,學生207人;簡師4個班,學生76人)。聘教職員30人。學制三年,仍實行春秋兩季招生。學校設本部與分部兩處,共計佔地面積6569平方米(含操場3038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2582平方米。
1950年春,簡師學生先後畢業,全校僅留初中6個班。由於春荒,農民生活困難,學生紛紛休學,僅108人在讀。縣府和學校面對當時學生嚴重輟學和教育經費拮據的暫時困難,採取應急措施:厲行節約,緊縮開支;教職員實行緊編,編余教職員離職學習或另調工作;積極動員學生入學;成立工讀委員會,開展工讀活動。9月,王念勤調出,主任委員由副主委羅岷代理。
1951年3月,商文傑任校委會主任委員。1952年11月,根據縣府呈報,衢州專署文教科批復,改校委制為校長制,縣委副書記、副縣長戴萬祥兼任校長,商文傑任副校長主持工作,直至1955年6月。這段時間,學校認真貫徹向工農開門的方針,落實多吸收工農子弟入學、培養工農家庭出身的學生幹部、加強對工農子弟的學習輔導和對經濟困難的學生進行補助等措施;重視配合黨的中心,積極組織師生開展社會宣傳,除經常進行街頭宣傳外,還多次公演《紅旗歌》、《血仇淚》、《王秀鸞》、《光榮夫妻》等大型歌劇;組織教師認真學習蘇聯先進教學經驗,試行學業成績五級記分制;1952年9月,以語文、數學二科為重點,成立文史、數理二個教研組;成立醫療室;1952年8月,改教職員聘任制為組織任用制,教職員隊伍趨向穩定。1953年起改春秋兩季招生為秋季招生。1954年11月,中國教育工會遂昌縣立初級中學基層分會成立。1955年4月,開始推行《准備勞動與衛國制預備級體育鍛煉標准》。
1955年6月,縣委宣傳部部長梁青山兼任校長,王唐漢任第一副校長主持工作。學校進行社會主義教育,努力提高師生思想覺悟;加強教學工作與社會政治運動和生產實際的聯系,在各科教學中研究政治思想性和勞動教育性;積極貫徹勤儉辦學方針,提倡艱苦樸素作風,動員和組織師生大力開展增產節約運動。1956年1月1日,校名按縣人民委員會規定稱浙江省遂昌初級中學。夏,縣府在大柘創辦新建初級中學,商文傑調任該校副校長。7月底,本校改稱浙江省遂昌第一初級中學,大柘新建初中改稱浙江省遂昌第二初級中學。
1957年整風反右運動中,由於遭受當時「左」的路線干擾,學校有40%的教職員被清洗或調離,成為學校有史以來教職員隊伍變動最大、人心思危的一年。1958年開展教育革命運動。年初,學校領導動員和組織部分師生上白馬山大平殿創辦半農半讀中學1所,有高中、初中各1個班,學生70餘人,教工5人。這批師生在海拔1200多米的高山上,白手起家,艱苦創業,修好舊廟、倉庫當校舍,邊上課,邊勞動,開墾山地50餘畝,種植了糧食和經濟作物。辦學不到三個月,師生奉令撤回城內上課。下半年,在全民大辦鋼鐵運動中,學校領導又發動本校和第二初中的全體師生赴50華里外的應村鄉潘坑口的一個深山冷塢里開展先建營地、後煉鋼鐵的活動。二個多月時間,就地搭起大小草蓬23座,協助當地農村搶收晚秋作物15萬余斤,油茶籽近3000斤,煉鐵70餘斤。12月,兩校師生又奉令返回原校上課。這一年,由於原有的教學秩序被視為「清規」而遭到廢除,師生長時間上山下鄉,學業荒廢,教學質量嚴重滑坡。
1958年下半年,學校創辦高中,招生1個班,學生31人。校名改稱遂昌中學。8月,學校有中共黨員3人,開始建立支部,王唐漢任支部書記。12月,松陽、遂昌兩縣合並,校名又稱為遂昌縣第二中學。12月,周兆貴任學校副校長,主持工作。1960年2月,葉光榮任中共遂昌二中支部書記。同年9月,根據上級規定,為適應教育革命的需要,學校改為「三·二」制,即高中三年,初中二年。1961年11月,周兆貴任校長。
1961年下半年至1962年,貫徹執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根據省教育廳黨組和縣委的文件規定,對教師實行精簡。共有2名教師精簡回家,9名教師調出。從1960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學校深入學習和認真貫徹《全日制中學工作條例(草案)》和《中共中央關於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的指示》,加強以階級教育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建立正常教學秩序、認真培養良好的教風學風,學校教學質量逐步提高,升學率穩步回升至全地區的上游水平;成立勞動生產委員會,按照教學計劃規定,組織師生參加校內外勞動,各班生產狀況定期評比,師生勞動成為制度化、正常化。學校有勞動基地40餘畝,每年糧菜茶的收入可觀。
1966年6月19日,全校師生舉行聲討「三家村」大會,學校「文化大革命」開始,次日起開始「停課鬧革命」。此後,以趙正修為首的縣委工作組織進駐學校,師生先後外出「大串聯」,紛紛成立名目繁多的戰斗隊、造反隊,開展「破四舊(舊文化、舊思想、舊風俗、舊習慣)」,揪斗「走資派」和「反動學術權威」。以後,學校大大小小的戰斗隊、造反隊在中央實行「革命大聯合」的號召下聯合成兩大群眾組織——聯合兵團和聯合總部。由於1967年1月29日奪權(縣委、縣府領導權)事件中的互相摩擦,他們逐步發展為長期對立,互相傾軋,直至動用槍支武鬥的兩派。校舍、設備遭受空前破壞,學校長期處於癱瘓狀態。
1968年9月,以毛富瑞為隊長的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工宣隊)進駐學校,開始貫徹中央「復課鬧革命」的指示。1969年2月,學校三屆(1966—1968年)高初中學生477人全部「畢業」,遵照毛澤東主席關於「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大都下鄉或回鄉務農。9月,成立遂昌二中革命委員會,張永成任主任。1969年秋,根據毛澤東主席關於「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精神,學制由「三·二」制改為「二·二」制。初中恢復招生,廢除招生考試制度,實行「自願報名,群眾推薦,學校復查,領導批准」的招生辦法,共招7個班,376人。由於初中多年未招生,小學畢業生眾多,次年起又恢復春秋兩季招生。改原班級名稱為以連、排命名。校址設本部(東街)與分部(原遂師校址)兩處。1971年2月,以初中招生的同樣辦法,恢復高中招生,共2個班,109人,多系三屆下鄉回鄉勞動鍛煉的初中畢業生。同年4月,學校第一個校辦工廠——電鍍廠創辦。1972年,學校招生又改春秋兩季招生為秋季招生。9月,改連排建制為年段組和教學班。周兆貴任黨支書。1974年6月,周兆貴任校革委會主任。1975年8月,工宣隊撤離學校。1974—1975年,學校貫徹「開門辦學」方針,動員和組織全校師生在成屏公社源口大隊創辦農村分校,分年級輪流停課勞動,先後兩期工程歷時近百天,師生集中勞動時間過多,教學秩序嚴重干擾,教學質量直線下降。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反革命集團。學校開始撥亂反正,教學秩序迅速恢復正常。從此學校步入穩定和興盛時期。1978年8月,學校撤消革委會,恢復校長制,周兆貴任校長。1978年9月,學制恢復為「二·三」制,初中改制從當年的初中畢業班(部分學生)開始過渡。規模為5個年級,18個教學班。12月,學校教育工會恢復。
1981年2月,洪復初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5月,省教育廳公布本校為全省80所重點中學之一。10月,實行黨政分工,洪復初任黨支書,鄭存宜任校長。1982年1月,遂昌、松陽分縣,學校復名遂昌中學。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央軍委常委粟裕大將為本校題寫校名和科學館名。9月,學制改「二·三」制為「三·三」制。1983年9月,學校首屆教職工代表大會召開。
1984年3月,張世愛任黨支書;同年6月,雷月明任校長,鄭存宜任名譽校長。是年10月,學校科學館(建築面積1776m2)建成,投入使用。1985年,縣政府投資為學校征地10340m2,用於興建運動場等。1986年建成男生宿舍樓1幢(建築面積1706m2),加之1992年建成的女生宿舍樓(建築面積1048m2),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1978~1992年,學校建設共投資140.5萬元,其中國家投資78.9萬元,學校自籌61.6萬元,用以改善學校基礎設施。計徵用土地11282.13平方米;拆除破舊校舍8幢,3466平方米;新建校舍15幢,15111平方米;擴建體育場地8675平方米;綠化校園4630平方米。學校佔地面積比「文革」前擴大了一倍。
1989年,學校領導班子開始實行「五個一」工作制度,即兼教一門課,主管一方面工作,當好一名值周組長,分管一個年級,深入一個教研組,形成了領導「廉政、民主、求實、創新」的作風,同時帶動教師形成「五認真」(認真備課、認真上課、認真批改、認真輔導、認真考試)的教風,學生形成「好學、精思、刻苦、求真」的學風,幾年後學校的教育教學面貌有了根本改變,1991年始,學校辦學質量一直列全區前茅,在社會上樹立了良好的形象。1989年秋起,高中年招6個班,初中減至年招2個班,學校辦學向以高中為主的格局過渡。
1990年8月,中共遂昌縣委批准,遂昌中學黨支部改設為黨總支部委員會,雷月明任總支書記。是年,學校被省教委、省體委命名為「浙江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
1994年,學校建立了行政會議制度。7月,高一招生始行「一刀切」做法,切入新生80人。10月25日,學校隆重舉行建校五十周年慶祝活動,各地來賓、校友及師生2000餘人參加慶典。
1996年11月,吳一鳴同志任校長、黨總支書記。
1997年,學校硬體設施有了進一步改善。投資20萬元用於修繕飯廳,改建男生宿舍盥洗室等;投資13萬元,購置電腦7台、教室彩電24台,安裝教室電扇126台。1998年,完成校門下側東街拆建工作;拆除籃球場邊二層磚混教室,新建籃球場、排球場各一個;11月,投資33萬元重建學校廁所。
為使學校有更大的發展空間,1997年,學校響應政府指示,決定遷址新建。1998年2月5日,於縣城西南荷花灘舉行遂昌中學新校奠基儀式。
1999年5月,吳一鳴校長提議修改校訓、校風。7月,教代會六屆三次會議通過了由吳一鳴校長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的新校訓和 「文明、團結、認真、進取」的新校風。
1999年8月,投資近2000萬元的遂昌中學新校(一期工程)建成並投入使用;8月27日,學校搬遷新址。根據遂教普[1999]6號文件,學校初中部分離,原校址移交改辦遂昌三中。11月26日,舉行了隆重的「遂昌中學搬遷新址儀式」,遂昌中學完成了世紀性的遷校。
開始,新校條件艱苦,全部建築只有3幢教學樓、1幢微機樓、1幢實驗樓、1幢辦公樓,女生宿舍還在施工中,男生宿舍、活動場所均缺。學校改用舊倉庫為食堂,租借原縣百貨公司覆船路倉庫3幢、酒廠路10號羅育文私宅改造為男、女生臨時寢室。1999年10月,學校籌資興建2#3#4#男生宿舍樓,並自建了水泵房、水井和蓄水池,新建了宣傳窗、不銹鋼雕塑(江金榮創意,吳樟根設計)和店面房。增加購買山地6200 m2。
2000年6月,學校向縣建行貸款2250萬元(其中775萬元為縣教委轉貸,已經用於一期工程建設),用於二期工程建設。學校徵用了縣百貨公司覆船路倉庫(建築面積2685 m2,佔地面積4622 m2,徵用款計185萬元),把其中4幢改造為學校第二食堂;8月又建成男、女生公寓樓4幢(10755 m2),保證了學校封閉式管理的順利進行。下半年又建成室外水泥球場(8400 m2)、塑膠網球場(1088 m2),並給每位教師配備了一台電腦。是年,行署謝力群專員、省教育廳李志強副廳長、潘行法處長等領導來校視察。
2001年2月,省教育廳發文核准遂昌中學為省二級重點中學。5月,1982屆校友在同學會期間,以葉煥強為首捐建位於教師辦公室前太湖石一座。學校還興建了三立亭、休閑花架、小魚塘,校園環境進一步得到優化。7月,根據縣教育局部署,學校首次實行教職工末位淘汰制度,有2位教師被交流。是年,省教育廳侯靖方廳長,勞動人事廳陳仲方廳長,世界著名科學家、校友朱亞峰先生,浙江師范大學徐暉校長等來校視察;另有四位美國客人來訪。
2002年3月,開展創建綠色學校活動,全校師生共計捐種樹款47000元。4月,遂昌中學被評為首批「浙江省綠色學校」。建成H型輕鋼結構風雨操場(1365 m2),開辟竹山公園(道路總長700餘米,台階600餘步),拓寬了學生的活動空間。8月2日,因高考成績顯著,縣委、縣政府專門為遂昌中學舉行慶功大會,頒發嘉獎令。10月,學校被評為「全國中小學民族團結教育先進集體」,還通過了省二級重點中學、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的復查。11月,中共遂昌縣委批准,遂昌中學黨總支改設為中國共產黨遂昌中學委員會,吳一鳴任書記。是年,省政法委斯大孝書記偕夫人來校視察。
2003年3月,全校師生為身患白血病的王凱同學捐款計14000元。因辦學特色鮮明,浙江日報社、麗水日報社分別派記者來校采訪遂昌中學少數民族學生教育和時事新聞課教育的成功經驗;德國國家教育電視台記者霍爾格·呂切爾先生來校拍攝學生學習場景。10月,邀請省特級教師胡勤、朱昌元、金一聲、楊林來校講學,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11月,向教工借資320萬元修建的圖書綜合大樓(4800 m2)投入使用,長約160米、高11米的竹山大磡砌築完成,圖書綜合大樓下側的足球場地得到初步平整;學校另投資100 余萬元,完善了校園網路,安裝了多媒體教室、視聽閱覽室,添置圖書15000冊,使硬體設施達到了省一級重點中學標准。是年,市委樓陽生書記,省教育廳張緒培副廳長、顧瑋處長等領導來校視察。
2004年6月,學校被省教育廳核准為省一級重點中學。葉雪平同學以692分獲高考麗水市理科狀元,被清華大學錄取。麗水市劉希平市長,中國版畫大師楊可揚先生,中國美院教授、版畫家趙延年先生等來校視察。
D. 遂昌的歷史文化的作文450字
遂昌縣三仁畲族鄉好川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是浙西南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表明在4200年前。遂昌夏、商、西周時屬越,春秋屬姑蔑,戰國越亡屬楚;秦統一中國後,分郡縣兩級,屬會稽郡太末縣;西漢分三級制,屬揚州刺史部會稽郡太末縣。
東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孫權分太末縣南部地始置遂昌縣;《宋書.州郡志》載:「孫權赤烏二年(239年)分太末時更名曰平昌。」清光緒《遂昌縣志》卷一載:「平昌縣以去十五里兩山前後平疊如昌字,故名」。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復稱遂昌。東漢末年,其時地廣,約含今遂昌縣和龍泉、慶元縣大部,金華縣(原湯溪縣)部分地。
南朝屬東揚州東陽郡或揚州東陽郡,變動頻繁。隋開皇九年(589年)至大業元年(605年)撤縣,屬東揚州括州和東揚州永嘉郡。光緒《浙江通志》卷四載:「唐武德時復置尋省入松陽」。《舊唐書》載:「唐武德八年(625年)撤縣入松陽」遂昌自隋開皇九年至唐武德的三十多年,據《大明一統志》,《讀史方輿紀要》,皆謂屬處州。唐景雲二年(711年)遂昌縣復置,屬江南道括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至貞元三年(787年)先後屬江南東道括州,江南東道縉雲郡、浙江東道括州、浙江西道處州、浙江東道處州。五代吳越國地,屬處州。宋時屬兩浙路處州或浙東路處州。元時先後屬江淮行省處州路,浙江行中書省處州府。明時屬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處州府。
清光緒《遂昌縣志》卷一載,明成化八年(1472年)析八、九兩都與金華、蘭溪、龍游縣部分地置湯溪縣。清時先後屬處州府,浙江軍政府處州軍政分府。1912年屬浙江省都督府,1914年屬浙江省長公署甌海道。1927年至1949年5月屬浙江省第九(麗水)、第六(麗水)第三(衢州)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8日,遂昌縣城解放,屬浙江省第三專區(1949年10月改稱衢州專區),1955年3月改屬金華專區。1958年10月松陽縣並入。1963年5月改屬麗水專區。1982年1月恢復松陽縣,同屬麗水地區(今麗水市)。
E. 我的故鄉——遂昌(介紹)
遂昌縣位於浙西南,錢塘江、甌江上游,東倚武義、松陽,南鄰龍泉,西接江山和福建浦城,北與衢江、龍游、婺城相連。全縣總面積2539平方公里,總人口22.62萬,轄9鎮11鄉,389個行政村,7個城市社區。
遂昌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縣。遂昌建縣於公元218年,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明代著名文學家、戲劇家湯顯祖曾在這里任知縣5年,寫就了戲曲名著《牡丹亭》,湯公「興教、勸農、安民」之政聲、「清政愛民」的治縣方略流傳深遠;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獨山村的「明代一條街」至今保存完好;97年發掘的好川文化遺址被列為全國考古重大新發現。遂昌是一個革命老區,1927年1月成立中共遂昌支部,同年10月建立遂昌縣委,南方三年游擊戰時,粟裕、劉英曾率部隊建立了以我縣王村口鎮為中心的浙西南遊擊根據地。
遂昌是一個資源豐富的縣。全縣有耕地15.5萬畝,人均0.69畝,擁有林業用地327.7萬畝,人均17畝,林木蓄積量59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81.3%,是浙江省林業大縣;縣境內河流分屬錢、甌兩系,水力資源蘊藏量40萬千瓦,可開發資源30多萬千瓦,總蓄水量7000多萬立方米,現有水電裝機容量8.9萬千瓦,在建的水電裝機容量3.7萬千瓦;全縣已發現的金屬和非金屬礦藏點80餘個,有金、銀、銅、鋅等30餘礦種,遂昌金礦被譽為「江南第一大礦」,全縣瑩石儲藏量為5000萬噸,居全國縣(市)首位;遂昌「龍谷麗人」茶具有高山雲霧特色,獲得國際金獎;遂昌竹炭和石練菊米以其特色優勢,被中國經濟林協會命名為「中國竹炭之鄉」、「中國菊米之鄉」 和「中國龍谷麗人名茶之鄉」。遂昌縣自然景觀獨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九龍山,不僅有神秘的「野人」,更有迷人的風光和珍稀動植物;烏溪江水庫青山環抱,流域面積1498平方公里;集神龍谷、白馬山、湖山等風景區為一體的國家森林公園,自然景色美不勝收。
遂昌是一個快速發展的縣。近年來,遂昌縣委、縣政府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緊緊抓住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帶領全縣人民艱苦創業,深入實施「工業強縣、開放帶動」 戰略,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一是經濟實力得到增強。2004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6.12億元,比上年增長16.8%。財政收入3.36億元,同比增長10.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72億元。外貿自營出口總額5546萬美元,同比增長52.6%。農民人均收入3290元,比上年增長8.5%。主導產業漸趨明晰,形成了以金屬製品為主導,特種紙、精細化工、竹木製品等行業競相發展的工業格局和竹、茶兩大農業主導產業。
二是效益農業初見成效。2004年實現農業總產值7.24億元,增長8.1%。全縣糧食播種面積達25.56萬畝,糧食生產實現恢復性增長,被評為全省2004年度糧食生產先進縣。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主導產業增效明顯。全縣茶葉實現產值1.43億元,增長26.5%,「龍谷麗人」茶被評為省、市名牌產品;竹產業實現產值4.03億元,增長43.9%;高山蔬菜實現產值5225萬元,增長23%。生態農業發展迅速,建成無公害茶園6萬畝、無公害竹筍生產基地8萬畝。
三是工業經濟持續增長。2004年全縣實現工業產值45億元,增長2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6.75億元,增長35.4%,全縣擁有上億企業6家,形成了一批有較強競爭力的骨幹企業。元立集團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金屬製品生產基地,跨入全國民營企業500強行列;凱恩集團被國家確定為高新技術企業,該集團下屬的凱恩特種材料有限公司於2004年7月成功上市,成為麗水市首家上市公司;利化有限公司被確定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木業有限公司分別在龍泉、松陽、衢州、富陽、福建、江西、安徽、廣東等地投資興辦同類企業,成為全國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纖維板生產企業,並進入世界同行前20強,該公司已完成上市輔導期。
四是基礎設施初步改善。200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15.43億元,增長31.9%。雖然受到土地、資金和設計變更等因素的嚴重製約,重點項目建設依然得到較好推進,龍麗高速公路遂昌段全線路基基本成型,鄉村康莊工程進展順利,220kv遂昌輸變電工程順利實施,周公源電站建設進展較快。城市建設力度加大,全面實施舊城改造工程,道路、綠化、供水等公共設施漸趨完善。通訊事業快速發展,實現了全縣20個鄉鎮、主要公路沿線、主要景點通行動電話。
五是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廣泛開展文明縣城創建活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名列全市前茅,是麗水市唯一受省委、省政府表彰的創建文明縣城先進縣,2002年率全市之先被評為市級文明縣城。近年來,先後獲得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縣城、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省級衛生縣城、省級計劃生育紅旗縣、省級擁軍優屬模範縣、省級「初保」工作達標縣、省級「兩基」工作先進縣、省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等榮譽稱號。
六是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生活。民政、社保、工會、殘聯等單位的職能作用充分發揮,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全縣參加失業保險人數達14205人;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3150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0538人;認真落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4年共有保障對象3702人,年支出保障資金160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平穩運行,截止2004年底,全縣2825人次共報銷413.6萬元,參加2005年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達16.5萬人,參保率為86.85%。「五保三無」集中供養工作有序推進,全縣投入300萬元資金完成妙高等6個中心敬老院的改擴建,共有304位老人入住中心敬老院,集中供養率達70.86%。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截止2004年底,參保人數達2538人。加大了城鄉統籌的工作力度,大力實施下山移民工程,全年審批下山移民546戶2026人;烏溪江庫區困難群眾下山脫貧工作進展順利,2004年度將完成2180人的下山脫貧任務;首期灘坑移民510人建房工作實施順利。全面啟動實施「十萬農民素質培訓工程」,全年組織職業技能培訓3327人、農業實用技術培訓16170人次、引導性培訓1830人、已轉移農民工培訓2371人,實現向非農產業轉移4601人。村莊整治工程、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扎實推進。
七是黨建工作取得新成效。把執政能力建設作為黨的根本建設抓深抓實。始終把思想建設放在首位。將學習貫徹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引向深入。認真貫徹落實《幹部任用條例》,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出台了《遂昌縣公開選拔黨政領導幹部工作操作辦法》等系列文件。以農村、城市社區、非公有制企業、新社團組織為重點的基層黨建工作扎實推進。機關效能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機關工作效率有所提高,行政行為逐步得到規范,機關作風有了新的改進。緊緊抓住糾正領導幹部不廉潔行為和部門行業不正之風兩個重點,加大了從源頭上預防和懲治腐敗的力度。
在肯定工作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主要有:一是經濟總量小、產業層次低,經濟運行中體制性、結構性、素質性的深層次矛盾比較突出;二是土地、電力、資金等生產要素供給與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非常突出,嚴重製約經濟社會發展;三是城鄉統籌發展水平不高,促進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任務非常艱巨;四是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各類矛盾在不斷化解的同時又不斷產生,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機制尚不健全;五是少數黨員幹部的思想觀念、精神狀態、工作作風、能力水平不能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
回顧近年來的工作特別是2004年的工作,我們深深體會到,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欠發達地區培育成為全省經濟新的增長點,是統籌區域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和欠發達地區發展實際的戰略決策。省委、省政府推動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和我縣加快發展的具體實踐以及業已形成的良好發展態勢,使我們對今後的發展更加充滿信心。
F. 遂昌縣的歷史沿革
遂昌縣三仁畲族鄉好川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是浙西南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表明在4200年前。遂昌夏、商、西周時屬越,春秋屬姑蔑,戰國越亡屬楚;秦統一中國後,分郡縣兩級,屬會稽郡太末縣;西漢分三級制,屬揚州刺史部會稽郡太末縣。
東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孫權分太末縣南部地始置遂昌縣;《宋書.州郡志》載:「孫權赤烏二年(239年)分太末時更名曰平昌。」清光緒《遂昌縣志》卷一載:「平昌縣以去十五里兩山前後平疊如昌字,故名」。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復稱遂昌。東漢末年,其時地廣,約含今遂昌縣和龍泉、慶元縣大部,金華縣(原湯溪縣)部分地。
南朝屬東揚州東陽郡或揚州東陽郡,變動頻繁。隋開皇九年(589年)至大業元年(605年)撤縣,屬東揚州括州和東揚州永嘉郡。光緒《浙江通志》卷四載:「唐武德時復置尋省入松陽」。《舊唐書》載:「唐武德八年(625年)撤縣入松陽」遂昌自隋開皇九年至唐武德的三十多年,據《大明一統志》,《讀史方輿紀要》,皆謂屬處州。唐景雲二年(711年)遂昌縣復置,屬江南道括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至貞元三年(787年)先後屬江南東道括州,江南東道縉雲郡、浙江東道括州、浙江西道處州、浙江東道處州。五代吳越國地,屬處州。宋時屬兩浙路處州或浙東路處州。元時先後屬江淮行省處州路,浙江行中書省處州府。明時屬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處州府。
清光緒《遂昌縣志》卷一載,明成化八年(1472年)析八、九兩都與金華、蘭溪、龍游縣部分地置湯溪縣。清時先後屬處州府,浙江軍政府處州軍政分府。1912年屬浙江省都督府,1914年屬浙江省長公署甌海道。1927年至1949年5月屬浙江省第九(麗水)、第六(麗水)第三(衢州)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8日,遂昌縣城解放,屬浙江省第三專區(1949年10月改稱衢州專區),1955年3月改屬金華專區。1958年10月松陽縣並入。1963年5月改屬麗水專區。1982年1月恢復松陽縣,同屬麗水地區(今麗水市)。
G. 遂昌文化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若士,別署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文學家、戲劇家和中國古典名著《牡丹亭》的劇作者,同時,又是對中國文化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一代偉人。數百年來,他的思想和藝術成果一直輝耀著我國文壇,並產生了世界性影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100位文化名人之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驕傲。
湯顯祖與遂昌有著十分深厚的歷史淵源,在他一生十五年從政生涯中,有三分之一時間是在遂昌度過的。從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到萬曆二十六年(1598)的五年裡,身為遂昌知縣的湯顯祖興學重教,獎掖農桑,驅除虎患,縱囚觀燈,清廉正直,勤政惠民,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口碑載道,至今不替。遂昌的秀美山川和淳樸民風更激發了湯顯祖的創作靈感,吟詩作賦,嘯閑詠歌,在當地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其享譽世界的代表作《牡丹亭》即醞釀創作於此。
對湯顯祖和《牡丹亭》的研究由來已久,近年尤盛,研究成果日新月異,課題涉及文學、戲劇學、藝術學、政治學、歷史學、宗教學、哲學等各個領域。遂昌作為湯顯祖主政和《牡丹亭》的原創地,一直以來就是中外「湯學」專家、學者尋訪遺跡,搜集史料,進行各種形式研究活動之地。而遂昌人民對湯顯祖的熱愛與感戴之情,四百年來更是綿綿不絕。歷代士官百姓建祠立亭、修葺場館以示紀念,由《牡丹亭》等崑曲曲牌組合而成的「崑曲·十番」器樂演奏至今還在民間廣為流傳。特別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研究湯顯祖的熱潮在遂昌漸成規模,做得有聲有色,使湯顯祖形象重現遂昌的青山綠水之間。1985年,湯顯祖誕辰435周年,遂昌各界隆重集會紀念,出版了專集《遺愛集》,並在妙高山、獨山等處先後建起了「遺愛亭」;1995年,建成了「遂昌湯顯祖紀念館」,經過近十年的努力,現已成為當地傳播和推廣湯顯祖文化的中心和基地;2001年8月,遂昌縣人民政府在遂昌承辦了中國湯顯祖研究會(籌)首屆年會,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位專家齊集山城,結集出版了論文集《湯顯祖研究在遂昌》,同時,本地的一大批湯顯祖研究者還相繼出版了《湯顯祖遂昌詩文全編》、《湯顯祖傳》、《遺愛集》一、二、三集,以及《湯顯祖與遂昌詩詞選》等,並收集了大量有關湯顯祖的史料和不同時期海內外的研究成果與實物;2004年5月,又創辦了全國第一個以湯顯祖研究為專題內容的學術刊物《湯顯祖研究通訊》,使遂昌的湯顯祖學術地位與文化知名度日增,逐漸成為海內外「湯學」研究者關注、研究和紀念湯顯祖的一大勝地。
H. 遂昌縣的歷史名人
湯顯祖
I. 遂昌的黑道歷史,求詳解
這種黑道歷史估計只有口口相傳的故事,你只有親自去那裡訪問調查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