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寶應」的由來
春秋戰國 : 寶應此地先屬吳,後屬越。
秦朝 : 建東陽縣,屬東海郡。
漢朝 : 此地為東陽、平安射陽回三縣地,先後答屬臨淮、廣陵郡。
隋初 : 境內統一為安宜縣。
唐肅宗 : 肅宗上元三年農歷四月十六日(公元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獻寶,肅宗傳旨:上元三年改為寶應元年,安宜縣更名為寶應縣,沿用至今。
南宋 : 此地先後升為寶應州、寶應軍,領寶應、鹽城、山陽、淮陰等縣。
明朝 : 隸高郵州。
清 : 屬揚州府。
民國 : 先後屬淮揚道、淮陰行政督察區。
縣境解放時 : 屬蘇皖邊區第二行政區。
建國初期 : 先後屬蘇北行政公署揚州、泰州專區。
1953年1月 : 寶應隸屬江蘇省揚州專區。
1960年初 : 析寶應湖以西置金湖縣。
1983年3月 : 實行市管縣體制,寶應縣隸屬揚州市。
❷ 寶應在江蘇排名
寶應只是縣級市,隸屬於揚州,在整個江蘇揚州也只能算得上是中等水平,寶應在整個江蘇的排名應該是中等偏下的,下面是一些詳細信息:
寶應
寶應始建於秦,古稱安宜,隸屬名揚海內外的揚州市,與周恩來故鄉淮安毗鄰,京杭運河穿邑而過,風光宜人,設施配套,悠久歷史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寶應土地肥沃,湖盪密布,農業資源豐富,是國家首批生態示範縣、有機食品基地示範縣、平原綠化先進縣,特別是荷藕種植面積、產量、品質、出口量均為全國之冠,被國家授予「中國荷藕之鄉」稱號。
中文名稱: 寶應
別名: 安宜
行政區類別: 縣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下轄地區: 安宜鎮等14個鄉鎮
政府駐地: 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葉挺路73號
電話區號: 0514
郵政區碼: 225800
地理位置: 江蘇省中部
面積: 1486.23平方公里
人口: 91.86萬人(2007年)
方言: 江淮官話洪巢片揚州小片
氣候條件: 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著名景點: 八寶亭 縱棹園 荷園等
車牌代碼: 蘇K
綜合實力
寶應正加快由傳統農業大縣向經濟強縣轉變,特別是近幾年,突出工業主導地位,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培育發展了一批優勢行業、規模企業和形象產品,形成了「一電兩品」(電工電器、食品葯品)主導產業和玻璃工藝、石化管件、壓力容器、紡織服裝、電子陶瓷、車輛配件等六個特色行業。全縣擁有省級企業集團14家。寶勝集團是中國製造業500強、江蘇省16個重點企業集團之一,躋身於國家大型企業行列。電工電器行業以寶勝集團公司為龍頭,以菲達寶開集團、科龍直流電機公司、仁恆實業公司、電器廠、亞寶絕緣公司等骨幹企業為主體,產品質量、銷售在全國同行業中均有較高的知名度。燃氣具行業以鋼瓶為主體,廚具等產品與之配套,全行業年產鋼瓶能力達500萬只,成為全國最大的鋼瓶生產基地。食品行業以五瓊漿系列白酒、荷藕製品、麥芽為主體。永順泰麥芽年產銷4.5萬噸,企業綜合效益在全國同行業中名列前茅。紡織行業以江蘇銀寶集團、金夏集團等重點企業為主體,逐步形成了花、紗、布一條龍生產。玻璃及工藝品行業是寶應工業經濟發展的一支新生力量,行業規模不斷擴大,產銷以年40%以上的速度遞增。 寶應把外向型經濟作為工業發展的助推器,目前全縣有外商投資企業56家,世界500強企業中的美國德州儀器有限公司、義大利比瑞利公司等5家企業已落戶寶應,並取得了驕人的經營業績。此外,揚州美瑞華公司、藍寶石公司等一批獨資合資企業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寶應建築業和第三產業發展迅猛。全縣常年有2.5萬人的建築隊伍征戰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承建的一批高層建築,先後獲得了魯班獎、白玉蘭獎,成為寶應建築業的形象工程。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影響力也大大增強。 寶應文化積淀深厚,人文氛圍濃郁。在誕生"建安七子"之一陳琳、明代大畫家陶成、經學大師劉寶楠、京劇鼻祖高朗亭的寶應大地上,古代文化的遺存和現代文明的風采交相輝映、相得益彰。京滬高速公路的開通,縮短了寶應與北京、上海等國際大都市的時空距離。 寶應是個好地方,寶應更是一塊理想的投資熱土。今年寶應在稅收、土地使用、水電等方面進一步降低門檻,制定了諸多優惠政策,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熱情好客的寶應人將進一步凸顯資源優勢、勞動力優勢、生態優勢、產業特色優勢,迎來更多的海內外賓朋投資興業,共創美好未來
工業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寶應工業經濟取得了較快發展,形成了「一電兩品」(電工電器、食品葯品)兩大主導產業和玻璃工藝、石化管件、壓力容器、紡織服裝、電子陶瓷、車輛配件等六個特色行業,現有工業企業一千多家。寶應「一電兩品」(電工電器、食品葯品)兩大主導產業產銷規模已經占據全縣工業經濟的半壁江山,在全國和全省有一定規模和影響。一批具有先進生產技術和相當實力的重點骨幹企業在競爭中迅速崛起。江蘇寶勝集團跨入全國製造業500強和省十大重點企業集團行列,成為全國電纜行業的「排頭兵」。 2006年,全縣緊緊圍繞「工業經濟突破年」,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通過項目拉動、重點企業帶動,加快工業機制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全縣全部工業產值突破253億元,開票銷售140億元,招商引資45億元,合同利用外資1億美元,實際到帳外資4200萬美元,目前在建千萬元以上項目163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0個。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省高新技術企業3家、產品22個,省、市名牌產品18個,著名、知名商標12個。寶勝集團先後獲得國家免檢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稱號,寶勝科創公司順利通過股權分置改革,寶勝電氣加快上市步伐。德儀公司利稅額在全市外資企業中名列前茅。
農業經濟
寶應「金湖銀盪」得天獨厚,特色農業享有盛名。境內擁有耕地 90萬畝,湖盪水面70多萬畝,既是全國優質糧棉基地縣、平原綠化先進縣和有機食品基地示範縣,又是省內乃至全國頗負盛名的「荷藕之鄉」、「水產之鄉」。全縣常年種植荷藕12萬畝以上,年產量10多萬噸,有加工出口企業17家,荷藕的產量、品質、出口量均居全國之冠,經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務院農村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農業部、林業部等部門聯合評定,該縣被命名為全國唯一的「中國荷藕之鄉」。全縣三禽(雞、鴨、鵝)飼養量2500萬只,生豬出欄25萬頭,山羊飼養量20萬只。特別是水產養殖業初具規模,已形成池塘養殖、網箱養殖、稻田養殖、溫室養殖等多種養殖模式,年水產總量9.1萬噸,其中龜、鱉、蟹等特種水產品年產2.5萬噸以上,位居全省前列。全縣林業面積21萬畝,林木蓄積量70萬立方米,蠶繭產量2500噸。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為進一步加工增值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目前,全縣已初步形成荷藕、棉花、水產、畜禽、林木等5大系列的產業化工程,形成了一批貿工農一體化經營的「龍頭」企業,其中1家企業列入省100強,15家列入市60強,產業化工程年產值達30億元,出口創匯2000多萬美元。 2006年,圍繞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有機、高效農業,種植業良種覆蓋率95%,水產混套養殖比例90%,農業機械化綜合作業水平達81%。優質水稻、水產、水禽、水生植物等「四水」產業特色更加顯現,高效農業發展到20萬畝,寶應湖有機農業開發區成為海峽兩岸(揚州)農業合作試驗區核心區。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新增3萬人。農民收入穩步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5400元。
第三產業
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億元,增長16.8%。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商貿網點,縱棹園、亞細亞廣場及其周邊區域現代商業圈初具規模,白田路商圈加快建設,人居、文化、購物環境得到提升,現代專業市場、電子信息、社會服務等新興服務業加快發展,荷園、地熱開發、正潤生態園、萬畝森林公園建設加快推進。
民營經濟
寶應把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擺上了重要位置,採取切實有效措施,積極扶持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縣委、縣政府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各個服務部門也相應制訂了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實施細則,進一步降低門檻,放寬政策,激勵創業者,發展有產者,促進了民營經濟總量、質態的同步提高。 2006年,全縣新增私營企業1200多家、個體工商戶4850戶,新增民營投入72億元。玻璃工藝品、藕製品、教玩具等民營特色行業進一步發展壯大。
❸ 寶應是歷史上唯一一個以什麼命名的縣城
春秋戰國時期,此地先後屬吳、越。秦時建東陽縣,屬東海郡。漢為東陽、平專安、射陽三縣地,先屬後屬臨淮、廣陵郡。隋初,境內統一為安宜縣。唐肅宗上元三年農歷四月十六日(公元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獻寶,肅宗傳旨:上元三年改為寶應元年,安宜縣更名為寶應縣,沿用至今。南宋期間,先後升為寶應州、寶應軍,領寶應、鹽城、山陽、淮陰等縣。明隸高郵州。清屬揚州府。
民國期間先後屬淮揚道、淮陰行政督察區。縣境解放時,屬蘇皖邊區第二行政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先後屬蘇北行政公署揚州、泰州專區。1953年1月寶應隸屬江蘇省揚州專區。1960年初,析寶應湖以西置金湖縣。1983年3月,隸屬揚州市。
年號命名
❹ 寶應縣的歷史沿革
秦朝建東陽縣,屬東海郡。 漢朝此地為東陽、平安射陽三縣地,先後屬臨淮、廣陵郡。版隋初境內統一為安宜縣。權唐朝肅宗上元三年農歷四月十六日(公元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獻寶,肅宗傳旨:上元三年改為寶應元年,安宜縣更名為寶應縣,沿用至今。南宋此地先後升為寶應州、寶應軍,領寶應、鹽城、山陽、淮陰等縣。明朝隸高郵州。清朝屬揚州府。民國先後屬淮揚道、淮陰行政督察區。建國初期先後屬蘇北行政公署揚州、泰州專區。1953年1月寶應隸屬江蘇省揚州專區。1960年初析寶應湖以西置金湖縣。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寶應縣隸屬揚州市
❺ 寶應有哪些古老的習俗
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寶應也是如此。寶應人把過春節叫做「過年」。春節前家家要打掃衛生,人人要理發沐浴。寶應人過春節,是從「三十晚上」開始的。「三十晚上」這天,家家戶戶要貼上春聯,還要把過年五天吃的菜全部燒好(按照傳統習俗,過年五天中是不能動刀的)。晚上全家人共飲守歲灑,這頓灑席是最豐盛的。開席之前要燃放鞭炮。
清晨,孩子們未起床,先摸枕頭下的「壓歲錢」,吃雲片糕(「糕」與「高」諧音,寓意「步步升高」)。早上起床後,穿上新衣服,點燭焚香,燃簇鞭炮,敬天地。第一頓飯總是吃湯園,祝賀全家諸事圓滿。然後出門,逛街,走親訪友,相互拜年,說一些祝福的話。大年初二,寶應地區有「帶女兒」的習俗,即把出嫁的女兒一家人帶回家吃飯、團聚。 初五,接財神,又稱「小年」,零時一到,家家戶戶爭相燃放鞭炮,迎接「財神爺」進門。過年的幾天,寶應城鄉街頭上十分熱鬧,有舞獅子、舞龍的,也有踩高蹺、打腰鼓、玩盪湖船的,鑼鼓響處,人山人海。近年來,春節晚上放焰火的人家又多起來了。
元宵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燈節」,古稱「天夕」或「上元節」。 自古以來,元宵節即是「
」的
日。寶應地區過去最流行的是粉紅的荷花燈、白色的兔子燈、綠色的蛤蟆燈等。燈會還伴以精彩的文娛節目,有詩:「金龍逐隊市聲囂,花鼓隆隆踩高蹺。」文化人則另有一番樂趣,這就是猜燈謎,又稱「射燈虎」,講究的是在宮燈、玻璃燈上書寫謎面,簡單些的則把謎面寫在彩箋上用線懸掛起來,供人猜射。月上柳梢,
,猜謎者
,必欲覓得其底而後快。此節始於漢初,盛於隋唐,燈俗歷朝不衰,沿襲至今。近年來,傳統的紙扎花燈已逐步滯銷,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五彩繽紛的塑料花燈。這一天,民間有吃「元宵」的習俗。
稱帝後忌其音同「袁消」,1913年元宵節前下令:「元宵」一律改稱「
」。寶應地區燈節有六天,並有「上燈圓子落燈面」的食俗,即正月十三上燈,晚上吃
,表示合家團圓,十八落燈,晚上吃面條,意為順順暢暢。過去,姑娘出嫁尚未生育的,娘家要給婆家送「麒麟燈」或「蓮子燈」,祝姑娘「早生貴子」。昔日寶應地區流行過這樣一首戴起花來愛煞人。我問小姑娘到哪裡去?轅門橋上去看燈。又是龍燈又是會,又是奶奶八十歲,又娶媳婦又圓房,又添孫子一大床。」這是過去的老話了,現在,提倡「計劃生育」、「只生一個好」,當然不能再祝願生「一大床」了。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又稱端陽。端午節這天也是我國古代偉大愛國詩人、政治家、思想家
殉國的日子。雖有歷史考證者認為端午節起源早於屈原年代,但後人仍把這個節日與紀念屈原緊緊聯系在一起。屈原生於公元前340年,死於公元前278年,他是戰國時代楚國人,起初很得楚懷王信任,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聯齊抗秦。後來,屈原遭到對外屈辱求榮、對內
的上官大夫等反動貴族的打擊陷害,使楚懷王疏遠了他。頃襄王繼位後更為
,聽信姦邪,竟把屈原免職,放逐到窮鄉僻野, 長期流浪於沅湘流域。 公元前 278年秦兵攻破楚國的京都
時,62 歲的屈原已經被流放22年,目睹國破家亡、
,在憂國憂民的悲憤絕望中,於這年農歷五月初五,抱石沉入湖南的汨羅江。相傳
後,荊楚百姓怕
吞食屈原屍體,便鳴鑼擊鼓驅趕
,駕龍舟於汨羅江上四處打澇屈原屍體,並製成粽子投入江中,祭祀屈原。因此,端午節劃龍舟、龍舟競渡、吃粽子等,便相沿成習。唐代以後,端午節又與
聯系起來。傳說,「唐玄宗於病中夢見一大鬼捉一小鬼啖之,玄宗問之,自稱名
,生前曾應
未中,死後托夢決心消滅天下
。玄宗醒後,命畫工
繪成圖像。」舊俗端午節多懸掛
之像,謂能打鬼和驅除邪祟。唐宋以來,民間又有懸掛菖蒲、艾的習俗,以為艾是馬鞭,菖蒲、艾本為葯草,掛在室內確有殺菌消毒、凈化空氣的作用。寶應地處水鄉,盛產菖蒲、艾,每到端午佳節,插掛、放置菖蒲、艾幾乎是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
。寶應一帶,端午節期間,還有用五彩絲線結成「百索」 (又名「百歲索」)系扎在小孩手腕上、結成小網兜內裝煮熟的鴨蛋掛在小孩胸前的習俗。老人們認為,用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絲線做成的飾物可以驅邪降福、消災延壽。
❻ 寶應有哪些古老的習俗
寶應民風民俗
寶應境域置縣已有2200餘年。始名「東陽」,後稱「安宜」,「平安」。唐上元三年,縣境獲定國之寶,肅宗詔書,將「安宜」更名為「寶應」,沿用至今。
寶應縣地處江蘇腹部,揚州市北緣。夾於江淮之間,京杭運河縱觀北南。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水豐沛,日照充足。呈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特徵。境內物產豐富,尤產荷藕,素有荷藕之鄉的美譽。歷史上人才輩出: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丹青大師陶成,撰《山帶閣集》被收入四庫全書的才子朱曰藩等。這里的水土養育著一代代寶應人,也孕育了此地的風土人情。
【生活習俗】。
衣著:清末,男子一般上著對襟服,下穿大腰褲。色調以藍灰黑白為主。逢年過節或走親訪友穿大襟長衫。商人,塾師,紳士等外著大襟長褂,大腰褲。青少年女子常在褂邊袖口鑲嵌花邊。嬰兒多著「和尚領」(系帶而不口鈕)衣衫。開襠連腳蹬褲子,胸前圍兜兜。腰際及臀部圍包被。民國時期,職員,教員,學生和商人中的一些男子穿中山裝,少數著西裝。女子時興旗袍,除老年人外,很少穿折腰褲。貧苦勞動人民的服裝大多如舊。
建國後,服裝款式有較大變化。五十至六十年代中期,男子普遍穿藍色中山裝,,列寧裝,青年裝,女子亦穿列寧裝,灰色春秋衫。「文化大革命」時期,男女穿黃色軍裝以為時髦。七十年代後,服裝款式不斷翻新,尤以青年及婦女服裝式樣為最。男子著西裝,夾克衫,T恤,香港衫,運動衫,滑雪衫,羽絨服,牛仔服,喇叭褲等。女子穿春秋衫,卡曲衫,蝙蝠衫,滑雪衫,羽絨服,連衣裙,百褶裙等。兒童穿娃娃衫,海軍衫,背帶裙,牛仔褲。衣料從土棉布到咔嘰,毛滌,全毛,皮革等。色彩時有變化。當代服飾更是日新月異,步行街,商業廣場里的服裝品牌比比皆是,色彩斑斕,滿足各個年齡層和消費層的需求。
飲食:境內以大米為主食,輔以大賣,麵粉,糯米及其他穀物。民國期間,生活水平中等以上的家庭一日三餐,兩粥一飯。夏秋之交還摻以麵食(面條,麵疙瘩,乾麵餅,餃子等)。每到農歷年底,很多人家蒸干糕,炒炒米,做糟面餅,黏食餅,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和歲末年初的早餐。貧苦人家則三餐不周,多吃粗糧,夏季吃大賣粥,飯,連麩倒的「水糊子」,或吃麵疙瘩。冬臘月,改吃兩餐,早上胡蘿卜粥,晚上慈姑爛菜飯。水盪地區則以煮藕飯,藕粥為主。建國後,生活日益改善,改為一日三餐。
副食:主要副食有青菜,菠菜,慈姑,茄子,豇豆,冬瓜,芋頭,水芹,藕,魚,蝦,豬肉,雞,鴨,鵝,禽蛋及豆製品。解放前,城區市民日常菜一般有葷有素,一干一湯,葷素搭配。親朋上門冷盤熱炒,較為豐盛。六七十年代,農村過節,辦喜宴多為「八大碗」葷素皆有。八十年代以後,喜慶節日,宴席多為六碗四盤,或四冷四熱六大菜,甚至有八冷八熱六大菜。如有嘉賓貴客,還要辦蜜餞捶藕,妃色水蝦,白燉鱖魚,清蒸甲魚菊香肥蟹,八寶童雞,鹵汁野鴨等維揚菜餚。現在,一般中高檔的宴席炒,燒,煨,燉,蒸俱全。
飲料:茶酒為境內主要飲料。解放後城鄉居民歷來用綠茶,白酒招待賓客。八十年代以後,啤酒,葡萄酒,汽酒及其他果酒等飲料已經成為酒席必備,視飲者不同愛好所需。純白藕粉,藕粉晶等地方特產為縣內普通饋贈飲料。桂圓精,麥乳精,蜂皇漿,全脂奶粉等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八十年代末。咖啡在部分青年人中流行,引之以為高雅。現在各式茶餐廳,咖啡廳已經是最普通的風景了。奶茶,奶昔,果汁,牛奶,酸奶等各種飲料在小吃店,冷飲店,快餐店,超市都可以買到。
【 歲時習俗】。
過年:正月初一。亦稱大年初一。古人教正旦,元旦,元日。民國元年(1912年)規定為春節。凌晨,點燭焚香,鳴放鞭炮,燒黃元,用三碗湯圓,鍋巴元寶插松枝,敬奉神靈,以示迎新。俗稱接天地。全家人穿戴一新,吃雲片糕,糖果等。早餐吃元宵或餃子(意即團圓,順心),然後親友互相串門賀喜,俗稱拜年。拜年的客人上門,各家皆用糖果,大糕,花生,瓜子和煙茶招待。小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小輩壓歲錢。
元宵節:從正月十三日開始(上燈),十八日結束(落燈),十五日是高潮,也稱元宵節。上燈日起,家家張燈結綵,猜謎,放煙花,懸掛彩燈,有兔子燈,蛤蟆燈,荷花燈,鯉魚燈,走馬燈,荷藕燈,西瓜燈等。民間有十三,十五日晚上吃圓子,是把日晚上吃面的習俗。俚語謂「上燈圓子落燈面,正月十五過小年」。
二月二:二月初二,天氣漸暖,春意萌動,即將開始新春,出嫁的女兒單身或帶子女會娘家小憩,俗稱「二月二龍抬頭,家家帶活猴」。此習俗農村尚流行。
清明節:冬至過後106天。是時春和日麗,人們結伴而行,去郊遊野外踏青,放風箏,編柳圈。民間有門前插柳,掃墓祭祖之俗。建國後,清明節,各機關,團體,學校組織集體祭掃烈士陵園,參觀烈士紀念館,緬懷革命烈士的業績。
立夏:公歷五月五日前後,民間有給小孩披單衣的習俗,謂「穿單衣」,意即夏天開始了。此外還有稱體重,吃青蠶豆,咸鴨蛋等習俗。蠶豆穿成串,鴨蛋用綵線織成的網兜掛於脖間。是日人們不午休,不坐門檻,表示永不疲倦,此習俗至今尚存。
端午: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民間有裹粽子,撒雄黃酒,驅五度,賽龍舟,祭屈原等習俗。是日門前掛菖蒲,艾草,堂屋或門上貼鍾馗畫像。中午飲雄黃酒,食紅蘿卜,炒蔊菜,蝦子等紅色菜餚。小孩額上用雄黃酒寫「王」字,脖子上掛「龍虎符」或綵線結的鴨蛋網,腳上穿虎頭鞋,手足腕繫上彩色絲線結的「百索」,以示辟邪驅毒,長命百歲。今除賽龍舟外,其餘習俗尚存。
臘八:臘月初八。一般人家用糯米,紅豆,黃豆,青菜等八樣食品煮粥,俗稱「臘八粥」。相傳吃了臘八粥,得神佛保佑,來年五穀豐登。今雖以示淡化,但吃臘八粥的習俗尚存。
送灶:臘月二十四日。民間有「送灶」的習俗。古代官宦人家為二十三日送灶,民家為二十四日,俗稱「官三民四」。是日晚。人們用灶糖,灶飯供灶神,點香燭,鳴鞭炮,焚紙錢,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日家家大掃除,俗稱「撣塵」。今「撣塵」之俗尚在,餘俗不存。
除夕:臘月最後一晚,俗稱「三十晚上」。家家貼春聯,焚香點燭,拜祭祖宗,合家吃「團圓飯」,飲「守歲酒」。今年來全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觀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已經成了除夕夜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至深夜零時,家家鞭炮齊鳴,辭舊迎新。近年來,鞭炮煙花的燃放有所限制。
❼ 寶應的歷史
寶應始建於秦,古稱安宜,隸屬名揚海內外的揚州市,與周恩來故鄉回淮安毗鄰,京答杭運河穿邑而過,風光宜人,設施配套,悠久歷史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寶應土地肥沃,湖盪密布,農業資源豐富,是國家首批生態示範縣、有機食品基地示範縣、平原綠化先進縣,特別是荷藕種植面積、產量、品質、出口量均為全國之冠,被國家授予「中國荷藕之鄉」稱號。全縣各項事業協調發展,三個文明和諧推進,是江蘇省文明城市、江蘇省社會治安安全縣。寶應縣面積1461平方千米。2004年底,總人口91.99萬人。縣人民政府駐安宜鎮,郵編:225800。代碼:321023。區號:0514。拼音:Baoying
❽ 江蘇寶應縣的歷史由來
秦漢建縣,始分東陽、射陽、平安,後迭經動亂,南齊時並稱安宜縣,沿用至唐。「唐上元三年有一尼姑真如在境內獲「八寶」,獻給了皇室。時逢「安史之亂」平息後,唐肅宗視為定國之寶,於是將土元三年改為寶應元年,同時又將安宜縣改稱為寶應縣。
寶應縣,隸屬於江蘇省揚州市,地處江蘇省中部、長江三角洲北翼、里下河平原西北部,揚州市北緣,屬寧鎮揚同城化外圍圈層,介於東經119°07′43′~119°42′51′、北緯33°02′46′~33°24′55′之間。
寶應縣東與建湖縣、興化市、鹽城市鹽都區交界。南與高郵市接壤;西與金湖縣、洪澤區相連;北與淮安市淮安區毗鄰,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2017年,寶應縣人口89.49萬人,總面積為1467平方千米。
(8)江蘇寶應縣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此地先後屬吳、越。秦時建東陽縣,屬東海郡。漢為東陽、平安、射陽三縣地,先後屬臨淮、廣陵郡。隋初置安宜縣。
唐肅宗上元三年農歷四月十六日(公元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獻寶,肅宗傳旨:上元三年改為寶應元年,安宜縣更名為寶應縣。南宋期間,先後升為寶應州、寶應軍,領寶應、鹽城、山陽、淮陰等縣。明隸高郵州。清屬揚州府。
民國期間先後屬淮揚道、淮陰行政督察區。縣境解放時,屬蘇皖邊區第二行政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先後屬蘇北行政公署揚州、泰州專區。
1953年1月寶應隸屬江蘇省揚州專區。1960年初,析寶應湖以西置金湖縣。1983年3月,隸屬揚州市。
❾ 寶應有哪些風景名勝
寶應旅遊勝地:
寶應湖:寶應湖位於鹽城金湖公路西不員處,屬淺水、封專閉型湖泊。
揚州八寶亭:揚屬州八寶亭 八寶亭歷經滄桑,是歷史風雲變幻的見證。
蘇中公學紀念園 :蘇中公學紀念園位於寶應縣曹甸鎮金吾庄。
揚州周恩來少年讀書處:揚州周恩來少年讀書處1997年,周恩來少年讀書處被命名為首批揚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❿ 寶應地區的風俗習慣
1、淮劇
在所有的江蘇地方劇種中,是演出區域最大、觀眾面最廣的劇種,在江蘇省的十三個省轄市中,就有鹽城、淮安、泰州、揚州及鎮江、蘇錫常的部分地區都屬於淮劇的演出范圍,省外擴及安徽東部、上海、浙江北部等地區,總人口達到2500萬左右。
2、春節
舊時新年初一子時一過,便有人帶上豬頭三牲、香燭、鞭炮,趕到土地廟去燒頭香。燒完香回家不再睡覺,等待天亮。天剛一放亮便天「財門」(大門),點燃香燭、鳴放鞭炮「接年」。接著晚輩起床給長輩拜年,長輩給晚輩吃桔子和雲片糕,叫「走大局」、「步步高」。然後吃早飯「湯圓和面條。
3、清明節
這天早晨,不少人家吃自製的燒餅,有的燒餅還和嫩柳葉和面做,說是吃了不生災,此俗現今仍然可見。不少家庭還有清明上墳祭掃和踏青(野外郊遊)的習慣。
4、觀音山香會
觀音山香會起源於明代,興旺於清代。據農歷六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得道之日,這天觀音山香火最為旺。亦為揚州最盛的廟香會。
5、重陽節
揚州人愛在重陽節登高祛邪。這天,不少人爬上平山堂、觀音堂或文峰塔等高處,欣賞秋景,不出門登高的便在家以吃重陽糕象徵登高。舊時每逢重陽節,作坊老闆都要辦酒請工人,席間每人最少兩只螃蟹。工人們吃了重陽酒,更加勁地做工。舊有「吃了重陽酒,日夜不停手」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