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考歷史歐洲社會的發展階段

中考歷史歐洲社會的發展階段

發布時間:2021-03-02 12:57:12

『壹』 九年級歷史基督教對歐洲社會的發展產生了什麼消極影響

1.基督宗教之天主教八次發動十字軍東征,其餘戰爭也不少,給侵略專的國家和被侵略的國家的人屬民都帶來了沉重的苦難,最可悲的是,發動戰爭的國家的人民都被蒙愚化,以為這是好事,而教皇和教會也藉此大發戰爭財。
2.基督宗教壓抑人的思想,除其本身外,不許有其他的人文和科學思想存在,許多科學家被教會活活燒死。基督教是偽科學甚至是反科學的。
3.基督宗教統治的中世紀時期,自稱反鬼神迷信,而實際大搞迷信一套,說女巫是魔鬼的化身,燒死的女巫不計其數,而貓也被認定是女巫的化身而被活活燒死,使得歐洲大陸的貓幾乎絕跡,這也為後來的黑死病(鼠疫)打開了方便之門。因為貓都滅絕的,老鼠沒天敵了,大肆泛濫,至使疾病流行。這不就是活生生的因果報應嗎。

『貳』 求歐洲的歷史發展階段特徵

中世紀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在歐洲的封建社會里,國王、貴族和騎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和東方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濱,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大不一樣。各國統治者仍不斷進行戰爭,相互搶掠吞並,許多國家一直沒有出現統一的穩固政權。封建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和政權對農民進行剝削。在歐洲,基督教會已成為封建統治工具,他們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維護封建制度。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稅和教會「什一稅」等形式侵吞。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但是起義的規模一般比較小,沒有像中國那樣發生過多次推翻了一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封建經濟主要是以一家一戶農民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民由於可以擁有一些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可以獲得一定的勞動產品,因此,勞動積極性比奴隸高得多。中世紀時代鐵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產技術不斷進步,使社會財富大大豐富起來,並且促進了商業的發展。14、15世紀在地中海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發達的城市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中國在16、17世紀,在江南一帶城市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封建生產關系中滋生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說明封建社會已經走到它的盡頭。從那時候起,歐洲一些國家的資本主義興起已形成一個不可逆轉的勢頭。

中世紀的歐洲,文化落後,思想愚昧,是歷史上所謂的「黑暗時代」,而在中國,正是文化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東西方文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宗教在世界廣大地區占據了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許多國家成為「國教」。儒家學說則主宰了中國的思想領域。這種文化現象雖然對封建社會的鞏固一度有推動作用,而當資本主義興起後,它就成為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的障礙。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歐洲出現的「文藝復興」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和近代科學的大飛躍。在東方,由於封建思想的長期桎梏,社會發展趨於緩慢,從此開始落後於西方。

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發生在十八世紀的歐洲,最初產生在英國,而後發展到法國、德國與俄國,此外,荷蘭、比利時等國也有波及。法國的啟蒙運動與其他國家相比,聲勢最大,戰斗性最強,影響最深遠,堪稱為西歐各國啟蒙運動的典範。

從字面上講,啟蒙運動就是啟迪蒙昧,反對愚昧主義,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運動。但就其精神實質上看,它是宣揚資產階級政治思想體系的運動,並非單純是文學運動。它是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禁慾、反教會斗爭的繼續和發展,直接為一七八九年的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啟蒙思想家們從人文主義者手裡把反封建、反教會的旗幟接過來,進一步從理論上證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從而提出一整套哲學理論,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個以"理性"為基礎的社會。他們用政治自由對抗專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對抗宗教壓迫,用自然神論和無神淪來摧毀天主教權威和宗教偶像,"天賦人權"的口號來反對"君權神授"的觀點,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來反對貴族的等級特權。他們就用這些思想啟發教育群眾,去推翻封建主義的統治,進而建立資產階級的政權.上述的這種思想,稱為啟蒙思潮,宣傳這種思想的話動,就稱為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既是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 會斗爭的繼續和深化,也是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的理論准備階段。如果將它同文藝復興運動作一比較,那就更為清楚了。首先,從反封建方面說,文藝復興運動的反封建,主要是反對封建領主的割據狀態,要求建立民族統一的君主專制政 體,以便在王權保護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而在啟蒙運動中,資產階級已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進一步提出要求獲得政權,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文藝復興時代的反封建側重於思想意識、倫理道德的范疇;而啟蒙運動側重於政治制度和政權性質方面。

其次,從反教會方面說,文藝復興時期主要是揭露中世紀天主教會的貪污腐化,譴責修道院戕害人性的罪惡,要求進行宗教改革,廢除煩瑣的宗教儀式,提倡比較簡便的禮儀。在啟蒙運動時,由於唯物論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在反教會方面就比文藝復興時期更為徹底,它已把反教會提高到自然神論和無神論的高度。

再次,從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上說,文藝復興時代強調的是反禁慾主義,要求個性解放,執著塵世,面向現實。到了十八世紀啟蒙時代,人文主義思想的重點,就轉移到提倡"自由、平等、博愛"等政治原則方面來。由於啟蒙運動具有政治思想革命運動的性質,因此啟蒙運動的參加者決不限於文學家。除法國的盂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盧梭等四大啟蒙作家外,英國的哲學家洛克,科學家牛頓德國的美學家萊辛和海爾德爾,荷蘭的哲學家斯賓諾莎等等,均屬啟蒙思想家的行列。

還有,從文藝的風格和方法上說,啟蒙時期的現實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現實主義的繼續,但又有新的發展。它的特徵不在於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不在於刻畫人物的性格,而在於具有更多的政論性,作家們都有意識地把他們自己的政治思想貫穿在文學作品之中。這些啟蒙著作,成了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爭奪政權的精神武器,是傳播資產階級世界觀的"網路全書"。作品中的語言不是詩化,而是流暢的雄辯的政論性散文,富有邏輯性,啟發性和戰斗性。有些作品,由於哲學意義的深刻、強烈,使它們變成小說化了的哲學淪文。啟蒙作家的作品都具有純理性的特點。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14世紀至16世紀歐洲文化和思想發展的一個歷史時期,是歐洲歷史上一次重大的新文化運動,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百花齊放、碩果累累、群星爭艷、人才濟濟的光輝時代。恩格斯稱之為《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巨人》的時代。

文藝復興最早源於義大利。義大利在當時的歐洲已經率先完成了從封建主義走向資本主義過渡的階級准備、思想准備和物質准備。馬克思曾說,《資本主義生產,最早是在義大利發展》。14、15世紀的義大利佛羅倫薩等地,隨著工場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富裕的匠師和大作坊主成為了新興資產階級。他們需要取得與自身經濟地位相適應的社會地位,需要將本階級的價值觀、思想文化提升為社會主流。但當時的資產階級還是剛剛登上歷史舞台、正在成長的新生力量,為抗衡並最終戰勝其時頑固、保守、愚昧而殘暴的天主教會,必須找到一種強大的思想武器來武裝自己。它必須能喚起大眾的覺醒意識,同時應以非暴力、非革命的面目出現。於是,資產階級將目光投向了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他們認為,那是歐洲人都引以為豪的光輝時代,是歐洲文化史上的一個高峰,那時盛極一時的古典自然科學、哲學、文學、藝術和羅馬法將可用以同天主教會作斗爭的實用的、有效的武器。於是,資產階級積極倡導《復活》、《再生》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掀起了從文化到社會各領域的變革活動。《文藝復興》即由此得名。

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其核心是《人乃萬物之本》,主張以個人作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人文主義者重視人的價值,提倡個性與人權,主張個性自由,反對天主教的神權;主張享樂主義,反對禁慾主義;提倡科學文化,反對封建迷信。

文藝復興的發展大致經歷四個階段:(一)13世紀屬文藝復興運動早期,突出特點是文學的發展達到了空前的水平。這一時期的文化中心城市是佛羅倫薩。代表人物是被譽為《前三傑》的三位文學家:但丁(1265至1321)、彼特拉克(1304至1374)和薄伽丘(1313至1375),他們的傑作《神曲》、《阿非利加》和《十日談》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突出位置。由於他們的作品廣為流傳,這三位詩人的家鄉------佛羅倫薩------的方言成為現代義大利語的前身。本階段值得一提的還有被尊為《歐洲繪畫之父》的大師喬托(1267至1337),他的藝術手法直接影響了其後一百年的義大利畫風。(二)14世紀末至15世紀上半期為文藝復興高潮的准備期。期間人文主義和文學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產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畫家、雕刻家和建築家,如畫家馬薩喬(1401至1428)、雕刻家多納太羅(1386至1464)和建築家布魯涅列斯基(1377至1446)。其中,由布魯涅列斯基於1434至1437年間主持設計的佛羅倫薩教堂大拱頂,規模宏大、巍峨華麗,令人過目難忘。(三)15世紀末至16世紀上半期是文藝復興的盛期,文化中心城市已從佛羅倫薩轉移到了羅馬。主要代表人物是《後三傑》----達.芬奇(1452至1519)、米開朗基羅(1475至1564)和拉斐爾(1483至1520)。他們留下的《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大衛》、《聖母悲戚》和《西斯多聖母》以及梵蒂岡博物館內拉斐爾畫室的大量壁畫堪稱世界藝術畫廊珍品,在中國也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四)16世紀下半期至17世紀上半期為文藝復興晚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有威尼斯畫派四大名家:喬爾喬內、提香(1490至1576)、委羅奈斯和丁托列托,還有三位著名科學家、思想家:布魯諾、伽利略和康帕內拉。

文藝復興運動對歐洲乃至世界的社會、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文藝復興誘發了宗教改革,開創了現代世俗國家的雛型;文化領域內以個人為本的內容及嚴謹典雅的形式都成為後世學習的典範;人文主義者傑出貢獻在於奠定了現代自然科學的基礎;文藝復興運動是歐洲歷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表達了資產階級破除封建思想休系的精神桎梏,解放生產力、建立新的生產關系的要求。

『叄』 歐洲文化歷史的階段

歐洲文化略分五個時期。
古典時期
主要是古希臘文明(the Ancient Greek Civilization)及古羅馬文明(the Ancient Roman Civilization)。奉行的是異教徒的信仰和實踐(Paganism)。異教徒指非基督教徒,非猶太教徒,非伊斯蘭教徒。理念上鮮有束縛,實踐中享受人生,個性突出,熱情奔放,創造力旺盛,風格多姿多彩。
中世紀時期
主要是羅馬天主教的教會文化(the Church Culture),強調人的原罪(the original sin),人性受到壓抑(inhibited),文化上是一泓死水(cultural backwater)。這一時期的主流是對古典時期的反動。

反主流的代表人物是但丁( Alighier,Dante,l265~1321),傑作是史詩《神曲》(Divine Comedy)。
文藝復興時期
古典主義的復興,遵循的是人文主義(Humanism),這是對中世紀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的對抗(reaction)。代表人物有:

1. 米開朗琪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代表作有梵蒂岡教皇(Pope,pontiff)專用西斯庭小教堂(The Sistine chapel) 穹頂上的壁畫《創世紀》,(Genesis)以及聖壇後的壁畫《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dgment),雕塑《大衛》(David)等。米氏又是建築師、詩人。

2. 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代表作有《蒙娜麗莎》(Mona Lisa),《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是畫家,又是雕塑家、建築師、音樂家、工程師,確是多才多藝(versatile)。

3. 拉斐爾(Raphael,1483~1520):代表作有《聖禮之辯》,(The Triumph of Religion,又名Disputa),《雅典學派》(the School of Athens)。他所設計的52幅梵蒂崗壁畫世稱「拉斐爾聖經」(Raphael』s Bible)。
新古典主義時期
特點是對文藝復興時期的抵制(reaction)。有兩種相反而相成的思潮:

理性主義(rationalism),認為只有憑借理性認識才能得到可靠的知識。代表者是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 l632~1677);

經驗主義(empiricism),認為感性經驗為知識的唯一源泉。代表人物是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前者推崇「理性」,矛頭指向教會權威和封建制度,所形成的文化思潮稱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後者殊途同歸,鋒芒直指「君權神授」說,主張立憲政體(constitutional monarch)和政治體制的相互制約(checks and balances)。

在文藝風格上,主張明晰(clearness),典雅(elegance),對稱(symmetry),恬靜(repose),認為人應能控制激情,以理性自律。代表人物有:

1. 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英國哲學家,語言大師,實驗科學的創始人。主要著作有:《論科學的價值和發展》(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新工具》(Novum Organum)。但人品不佳。

2. 彌爾頓(John Milton, 1608~1674),英國詩人,對18世紀詩人產生深刻影響,不朽之作有:《失樂園》(Paradise Lost),《復樂園》( Paradise Regained),《力士山孫》 (Samson agonistes)。
3. 伏爾泰(Francois Voltaire, 1694~1778),法國作家,信奉洛克學說,反對專制政治,兩次入獄,被逐出國。主要作品《哲學書簡》(Letters Philosophiques),悲劇《扎伊爾》(Zaire),參與《網路全書》的撰述。

4. 狄德羅(Denis Diderot l713~1784),法國啟蒙思想家,《網路全書》(Encyclopaedia)主編。
浪漫主義時期
浪漫主義是對前一時期新古典主義的反作用。主張:1. 感情重於理性(Feeling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reason.);2. 重回自然,返樸歸真(Return to nature);3. 培養自我,解放個性(Cultivate ego and indiviality);4. 追求自由平等(Pursue liberty and equality)。這四項要旨貫串於代表人物的創作思想與創作實踐之中。

代表人物是:1. 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法國思想家,對法國大革命及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產生巨大影響。主要著作《民約論》(Du Contract Social)和自傳《 懺悔錄》(Confessions)等。

2.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國哲學家,先驗論(transcendentalism)的創始人。認為:有一個可知世界(a sensible Worlds),也有一個純概念性的、超感覺的世界(an intelligible world)。兩者之間的橋梁就是美(beauty)和目的性(purposiveness)的觀念。代表作:《純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 )。

3.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德國詩人,狂飆運動(Storm and Stress)代表人物。代表作詩劇《浮士德》( Faust)。

4. 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英國詩人。代表作:《恰爾德·哈羅德游記》(Canto of Child Harold)等。

『肆』 我想知道歐洲歷史發展的詳細的過程,就是一個時期脈絡,越詳細越好,需要從史前文明開始,一直到現在的

歐洲有著悠久的文明發展史。公元前4000~前2500年在南歐和西歐曾廣泛分布有巨石文化,隨後位於歐洲東南部的愛琴海地區勃興為世界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稱愛琴文明,給人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公元前6世紀,古羅馬國家興起,逐漸發展成一個囊括半個歐洲(大不列顛群島至多瑙河口一線以南)及北非、西亞在內的龐大帝國,而義大利所在的義大利半島一直是其政治和經濟的核心區域。紀元初年,歐洲人口約3200萬,其中半數以上分布於南歐,而東歐、北歐及不列顛群島合計尚不足1/10。公元3世紀後,羅馬帝國漸趨衰弱,原先居住在北歐的日耳曼人及居住在東歐的斯拉夫人相繼大量入侵,這一歷史進程所伴隨的人口大遷移和經濟、文化上的廣泛交流,大大促進了歐洲的全面開發,14世紀中葉全洲人口達到8100萬,南歐的比重降至1/3,其他地區尤其是東歐均明顯上升。

15~16世紀,在南歐和西歐的一些國家中,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通過地理大發現和對海外殖民地的掠奪,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和英國相繼發展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強國,在隨後的資產階級革命和產業革命中,西歐進一步確立了在歐洲經濟、文化中的領先地位。19世紀中葉,北歐、中歐和東歐諸國也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南歐國家發展則相對緩慢。1900年歐洲人口為4.15億,南歐的比重已不足1/4。由於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19世紀歐洲的經濟、文化水平在世界上已遙遙領先,幾個歐洲列強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幾千萬歐洲人移居海外,對世界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0世紀的前半期,歐洲先後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策源地。由於戰爭的破壞,以及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歐洲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對下降,其人口佔世界的比重由1900年的25%下降到1950年的20%,工業生產所佔比重亦由65%降至45%。在這個過程中,歐洲政治地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17年並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涌現出一批新的社會主義國家。自50年代起,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為一方,以華沙條約締約國為另一方,在歐洲形成了政治上和軍事上的長期對峙,這一基本形勢迄今沒有根本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的40年中,歐洲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在世界上仍有著廣泛的、舉足輕重的影響。由於原有基礎或社會制度等的不同,戰後歐洲各地區的發展速度有較大差異,南歐、中歐和東歐發展較快,但西歐、北歐的經濟、科技發展總的水平在全洲范圍內仍處於領先地位。

這個問題問得倒不錯,在知道里很少見到不帶愚笨色彩的問題,沒想到今天還真看到了,很榮幸回答這樣的問題。

『伍』 概述歐洲貴族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各自特點

  1. 8-11世紀,封建貴族

    貴族譜系模糊


  2. 12-14世紀,等級貴族

    呈現比較完善的貴族特徵,大貴族集團和騎士集團之間實行合並,嚴格的世襲制


  3. 14-16世紀,權貴貴族

    封建社會後期,貴族集團內部出現分化,城市工商業的發展推動城市顯貴的出現

歐洲貴族生活方式不是張揚出來的,而是通過很多細節,彌漫式地、滲透式地表達出一種貴族氣息。

歐洲貴族幾乎是世襲的,因此他們對美要求也很高。一般來說貴族們在傢具的選擇上都會挑選經典的、尊貴的、已被認同的品牌。幾乎每一件有名的品牌傢具都有它的一段歷史和背景。對上流文化消費沒有引領一說,通常他們買的東西都比較局限於一兩個出名的品牌,而品牌也同樣以世襲的方式傳承其風格。

體現「貴族文化生活」的日常活動:

社交舞會。是歐洲貴族在宮廷、城堡舉行的一種交際舞會。

擊劍,擊劍是當時貴族子弟必修的格鬥訓練。

馬術,騎馬、賽馬作為是最具代表性貴族文化生活的運動。

室內樂,歐洲的貴族常常在他們寬敞舒適的沙龍中舉行非正式聚會,宴請政界名流或者文人雅士,席間由貴族的私人樂團演奏清雅的音樂。

歐洲的貴族文化生活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不管是音樂、舞蹈、美術,還是文學,數學,自然科學都有相當的修養,這樣才有了各種各樣的所謂上流社會的社交聚會,比如交誼舞。貴族的身份,爵位,意味著就是不用勞動也有豐厚的年金,衣食無憂。所以上流社會的人都有充裕的時間,他們可以任意去鑽研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歐洲的貴族有時間、精力和財力投入科學研究中去,比如最著名的英國皇家學院,定期舉辦講座什麼的都是貴族們去聽。規模盛大的舞會,奢華的禮服,顯然不是平民能負擔的起的。貴族們在一起討論哲學、政治、文學、藝術、科學,就有了各種所謂高雅藝術形式的大繁榮,這種歐洲的貴族文化生活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

『陸』 詳述19世紀當時歐洲社會的發展狀況

19世紀前期歐美文學的主潮是浪漫主義,19世紀後期歐美文學的主潮是現實主義。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徹底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專制制度,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強烈震撼了歐洲各國的封建秩序,給人民帶來了「理想王國」降臨人間的希望。但理想王國只不過是資產階級王國的理想化,革命後的現實是戰爭和貧困,是更加尖銳的階級對立,「同啟蒙學者的華美約言比起來,由『理性的勝利』建立起來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恩格斯《反杜林論》)。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以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潮迅速傳播開來,以康德、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將人的主觀精神的價值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浪漫主義文學也應運而生。
浪漫主義作家對資本主義的現實極為不滿,常常把非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理想化,偏重於表現主觀理想,他們的作品想像豐富,具有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
對丑惡社會現實的反感和厭惡使浪漫主義作家寄情山水,熱情謳歌大自然,作品的主人公也常常活動於奇異的自然環境或富有異國情調的遙遠的部落。
浪漫主義是作為古典主義的反面出現的,他們批判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特別重視中世紀的民間文學,從民間文學獲取語言通俗、感情豐富、格式自由奔放的營養。但他們為此美化中世紀的宗法制度,甚至提出「回到中世紀」的口號卻是錯誤的。
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成就是詩歌(特別是抒情詩),其次是戲劇和小說。這些作品辭藻華麗,比喻生動,藝術手法豐富多樣,但他們的敘事作品也有結構散漫、情節枝蔓過多等缺點。
浪漫主義在18世紀末興起於德國,然後迅速傳遍歐洲各國,並遠涉美洲,成為一股世界性的文學思潮。
19世紀30年代,歐洲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在資本主義最發達的英、法等國,工業革命使資產階級政權日益鞏固和發展,同時資本主義的反動性和丑惡面目也日益暴露,資產階級與廣大勞動人民的矛盾日益加深。在這種歷史條件下,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的憲章運動,德國西里西亞織工起義,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都對19世紀中葉及以後的文學產生了影響。由於資本主義自身的矛盾日益暴露,浪漫主義者的空洞呼喚和抽象的抗議已遠遠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於是作家們從理想的天空回到「堅實」的陸地,深入揭露和批判社會的種種矛盾,批判現存秩序。這股文學思潮被文學史家稱為批判現實主義。
19世紀自然科學的發展和唯物主義哲學的傳播,開闊了作家們視野,有利於作家們加深對社會規律的認識和理解,為批判現實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資源。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大多出身於中小資產階級,他們從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出發批判殘存的封建勢力和當權的大資產階級,批判一切違反人性的東西,但難以找到變革社會的正確途徑。這種思想背景使得批判現實主義對現實的批判帶有悲觀色彩。
批判現實主義繼承和發展了文藝復興時代和啟蒙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主張文學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常常以社會的書記員自居,力圖把作品寫成時代的記錄,將文學對生活的認識和反映擴展到前所未有的廣度。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對現實予以相當深刻的揭露。馬克思和恩格斯曾贊揚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反映社會生活的豐富性和深刻性,認為他們提供的歷史資料比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提供的總和還要豐富。
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不僅以嚴謹的態度觀察社會生活,分析社會事件,力圖達到社會細節的真實,同時還注意選擇典型的事例加以集中、概括、加工,通過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反映廣闊的時代畫面。
批判現實主義最主要的文學體裁是長篇小說,它將長篇小說發展為一種成熟的文學樣式,使這種文學體裁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資本主義時代的「史詩」。
批判現實主義的發展極不平衡。它於1830年興起於法國,稍後在英國及其他西歐國家發展起來。1861—1871年,俄國的農奴制改革,美國的南北戰爭,義大利和德國的統一,以及法國的巴黎公社革命,都對文學發展產生了影響。1870年以後,在資本主義發達的英、法等國,批判現實主義趨於衰落,形形色色的唯美主義、形式主義和自然主義思潮在西歐文壇上此起彼伏,但在經濟發展落後的俄羅斯和北歐諸國,卻產生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作家,將批判現實主義發展到高峰。
19世紀歐洲文學成就最高的國家和地區是法、英、德、俄和北歐地區,美國文學也有很大的發展,獲得了獨立的民族品格,南歐和東歐各國也有發展,產生了一批有世界聲譽的作家。
1816年,義大利詩人白爾謝(1783—1851)發表了《格利索斯托莫致兒子的亦庄亦諧的信》被稱為義大利浪漫主義運動宣言。此後,涌現出曼佐尼(1785—1873)、萊奧帕爾迪(1798—1837)、卡爾杜齊(1835—1907)和喬萬尼奧里(1838—1915)等浪漫主義作家。1870年義大利統一後,在英、法現實主義文學、法國自然主義文學的影響下,出現了名為「真實主義」的文學流派。這一流派的作家主張以科學方法真實地、客觀地反映社會現實,避免在作品中揉進作者的主觀意識,並以下層人民作為主人公,寫出他們的苦難生活。它的代表作家維爾加(1840—1922)。
曼佐尼(1785—1873)是義大利最傑出的浪漫主義作家,他的《約婚夫婦》(1821—1823)是義大利文學史上第一部以平民為主人公的浪漫主義長篇歷史小說。它描寫17世紀西班牙統治下農村青年倫佐和魯齊婭的悲歡離合的婚姻風波,以借古喻今手法表現19世紀上半葉奧地利奴役下義大利人民的悲慘遭遇,抨擊外來侵略者和本國封建地主的專橫跋扈,渴望取得民族的獨立、國家的統一。喬萬尼奧里(1838—1915)代表作長篇歷史小說《斯巴達克思》(1874)以公元前一世紀斯巴達克思領導的古羅馬奴隸起義為題材,揭露了獨裁者蘇拉為代表的奴隸主階級的殘暴統治和糜爛生活,熱情歌頌奴隸們為爭取自由解放的英勇斗爭,精心塑造斯巴達克思這一奴隸起義領袖的英雄形象,同時又表達了19世紀義大利人民反對外國侵略、爭取獨立自由的革命呼聲。維爾加(1840—1922)在宣揚真實主義文學理論的同時,陸續創作了中篇小說《奈達》,短篇小說集《田野生活》、《鄉村故事》和長篇小說《馬拉沃利亞一家》(1881)《堂•傑蘇阿多師傅》。這些小說真實地反映義大利統一後在資本主義新秩序和舊的封建關系雙重壓迫下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不加掩飾地暴露社會的陰暗面。維爾加的小說對二次大戰後出現的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經歷了「毫無光彩的十八世紀」之後,隨著浪漫主義思潮的興起,西班牙文學於19世紀重新繁榮起來。前期浪漫主義的代表是埃斯普龍賽達(1808—1842),他的《海盜之歌》和詩劇《薩拉曼卡的學生》都是傳世名篇。後期浪漫主義的代表古•阿•貝克爾(1836—1870)著有《抒情詩集》,他的詩句優美純凈,感情熱烈。貝尼托•加爾多斯(1843—1920)是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長達46卷的《民族軼事》堪稱十九世紀西班牙民族的史詩。
19世紀30—60年代,東歐各國的文學創作以浪漫主義為主,代表作家有波蘭的密茨凱維奇、匈牙利的裴多菲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聶姆曹娃(1820—1862)等。波蘭詩人密茨凱維奇(1798—1855)生於立陶宛(當時屬波蘭),他的第一部詩集《歌謠和傳奇》第1卷(1822)標志著波蘭浪漫主義文學的開始。代表作是詩劇《先人祭》(1822—1832)和長篇敘事詩《塔杜施先生》(1834)。前者熱情歌頌波蘭愛國者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憤怒聲討異族入侵者的兇殘行為。後者通過有世仇的兩大家族的爭執,而年輕一代又終成眷屬的故事,宣揚愛國主義思想。長詩具有濃郁的抒情風格,對波蘭的民間生活、風俗人情有十分精到生動的描繪,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祖國深沉的愛。裴多菲•山陀爾(1823—1849)是匈牙利革命詩人,早期詩歌受民歌影響,創作了《農村的大錘》和《雅諾什勇士》(又譯為《勇敢的約翰》)兩部敘事長詩(1844)。後來寫了很多充滿戰斗激情的政治詩,如《民族之歌》和《使徒》等,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的鬥志。裴多菲還有較多的愛情詩,如《我願意》,《自由與愛情》等,既表現了詩人對愛情的忠貞,更表現了他對自由的熱愛。裴多菲使匈牙利詩歌擺脫了拉丁語詩的束縛,創造了自由詩體,為匈牙利詩歌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19世紀後期,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開始興起並得到發展,波蘭的顯克微奇(1846—1916)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三部曲《火與劍》、《洪流》和《伏沃迪約夫斯基先生》以及歷史小說《你往何處去》(1896)、《十字軍騎士》(1900)等。捷克作家揚•聶魯達(1834—1891)的短篇小說集《小城故事》描繪布拉格市民的生活習俗,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保加利亞作家伐佐夫(1850—1921)的代表作《軛下》表現保加利亞人民反抗土耳其侵略者的英勇事跡。

第二節 法國文學

一、文學發展概況

19世紀法國社會的巨大變革、多種思潮的涌現和自然科學的巨大成就,使本世紀法國文學出現紛繁復雜的景象。
19世紀初期,受盧梭學說和德、英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影響,法國出現浪漫主義文學。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倡導者是夏多布里昂和斯塔爾夫人。拉馬丁的《沉思集》(1820)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詩歌開創之作。1827年,雨果發表《〈克倫威爾〉序言》,成為浪漫主義理論綱領。接著,貝朗瑞、大仲馬和繆塞等相繼發表文學主張,促進了浪漫主義文學發展。1830年,雨果的戲劇《愛爾那尼》演出成功和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的出版,將法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推向高潮。維尼的長詩、大仲馬的戲劇和小說、貝朗瑞的詩歌、繆塞的自傳體小說《一個世紀兒的懺悔錄》(1836)等作品的出現,使浪漫主義文學聲勢更加壯大。
夏多布里昂(1768一1848)最有影響的作品是《基督教真諦》(1802),內有小說《阿達拉》和《勒內》。《阿達拉》描寫北美洲一部落酋長養女阿達拉愛上戰俘夏克達斯,但作為基督徒,她不能跟異教徒結婚。在矛盾和痛苦中,她服毒自殺,成了宗教的犧牲品。作品以動人的場面、異國的美景、詩意的語言和華麗的修辭,成為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開山之作。在《勒內》里,作者塑造了一個具有憂郁、孤獨的「世紀病」特徵的藝術形象。他的著作還有《納切茲人》和《美洲游記》等。
斯塔爾夫人(1766—1817)具有資產階級民主思想,主要作品是小說《黛爾菲娜》(1802)和《柯麗娜》(1807)。《黛爾菲娜》寫一個感情豐富、且極有個性的貴族女子的愛情悲劇,《柯麗娜》寫一個有才華女子為社會所不容而悲哀死去的故事。在兩個主人公身上有著作者自己的性格和理想的印記。斯塔爾夫人在文藝理論方面也卓有建樹,論著《論文學》和《論德意志》確立了文學社會學批評方法。
30年代後,法國出現了一系列重大的事件:1830年的七月革命、1831年和1834年的里昂工人起義、1848年二月革命和六月起義、1851年底拿破崙第三政變等,復雜的社會矛盾促使文學朝著多元化發展。浪漫主義繼續發展,大仲馬和喬治•桑以獨有的創作特色步入文壇;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在法國出現,並成為主潮;50年代以後,法國又出現象徵主義文學。
大仲馬(1803—1870)於1825年開始創作劇本,23歲時出版《亨利三世及其宮廷》,後又出版《三個火槍手》(1844)、《基督山伯爵》(1844)、《二十年後》和《王後的項鏈》等長篇小說,成為文壇驕子。他一生寫了近百部小說,大都以歷史為題材。喬治•桑(1804—1876)於1832年出版小說《安蒂亞娜》,一舉成名。她寫有小說、戲劇和散文等。小說主要有:《安蒂亞娜》和《華朗丁》(1832)等激情小說,《木工小史》、《康素愛蘿》(1842—1843)和《安吉堡的磨工》(1845)等空想社會主義小說,《魔沼》(1846)和《小法岱特》等田園小說,《金林美男子》等傳奇小說。代表作《康素愛蘿》以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塑造了一個熱愛音樂、心靈純潔、有理想的藝術家形象。
法國現實主義理論在20年代司湯達的《拉辛與莎士比亞》中得到闡明,司湯達、巴爾扎克、梅里美和小仲馬等先後步入文壇,使現實主義文學得到蓬勃發展。小說《紅與黑》的問世標志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在法國文壇上得以確立,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的出現則將其推向高潮。福樓拜是追求精確客觀的描寫傾向的代表。
梅里美(1803—1870)大學畢業後發表《克拉拉•加蘇爾戲劇集》(1825)獲得成功,後創作了《塔曼果》(1829)、《馬特奧法爾哥內》、《高龍巴》(1840)、《嘉爾曼》(又譯《卡門》)(1845)等優秀中短篇。代表作《嘉爾曼》敘述吉卜賽姑娘與貴族青年唐•育才相愛,最後因生活態度、價值觀不同而釀成悲劇的故事,人物性格鮮明,情節生動曲折,富於傳奇色彩和異國情調。
小仲馬(1824—1895)是小說家和劇作家。《茶花女》(1848)是他的成名作,作品描述瑪格麗特短暫而悲慘的一生,贊美真誠和純潔的愛情,揭露資本主義社會對婦女的蹂躪和摧殘。1852年,作者將其改編為同名話劇,獲得成功,於是專事戲劇創作。他創作的《金錢問題》、《私生子》和《放盪的父親》等20多部劇本多以愛情、婚姻為題材,從獨特角度提出婦女地位和私生子命運等問題。
50年代,帕爾那斯派和象徵派詩歌崛起。詩人戈蒂耶(1811—1872)的「為藝術而藝術」主張,奠定了唯美詩歌的理論基礎,他的詩集《琺琅與玉雕》(1852)體現了這種傾向。象徵派早期的代表詩人是波德萊爾。波德萊爾(1821—1867)的詩集《惡之花》(1857)第一次把大都會下層人民的生活帶進了詩歌王國,並把傳統觀念認為「惡」的現象作為藝術的「美」來歌頌。在藝術上,他強調人的感覺的相互感應,即「通感」理論,為象徵主義詩歌創作的依據。1886年,《費加羅報》發表莫瑞亞斯的《象徵主義宣言》後,該流派正式形成。19世紀後期出現魏爾蘭(1864-1896)、韓波(1850—1891)和馬拉美(1842-1898)等詩人。
19世紀後期,法國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1870年的普法戰爭導致戰第二帝國滅亡。1871年巴黎工人起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巴黎公社。公社失敗後,1875年資產階級建立了第三共和國。80—90年代,國內矛盾更加尖銳,德萊菲斯事件暴露了資產階級右翼的反動,引起民主力量對政權的痛恨。在思想領域,馬克思主義學說廣泛傳播,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和泰納的實證主義美學也在這一時期出現。這一切使文學創作出現多元化局面:現實主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自然主義開始流行,唯美主義和象徵主義有了新的面貌,無產階級文學在斗爭中壯大。
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成就在小說創作。左拉、都德、莫泊桑、法朗士、羅曼•羅蘭和紀德等作家的作品為文壇帶來生氣。莫泊桑(1850—1893)是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1880年,短篇小說《羊脂球》轟動文壇。他一生創作了《兩個朋友》、《米隆老爹》和《項鏈》等300多篇中短篇小說,這些作品以精巧的構思、嚴謹的布局和富有戲劇性的生動情節,描繪了法國社會的廣闊生活畫面。他善於從細微事件和平凡人物中發掘深刻主題,以真實生動、准確傳神的細節塑造鮮明的形象,語言樸素流暢,文筆簡潔明快。他還創作有《一生》(1883)和《漂亮朋友》(1885)等6部長篇小說,以及游記、文學和時政評論。《漂亮朋友》是他最著名的長篇,作者通過主人公杜•洛華及其「難兄難弟」的形象,揭露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黑暗腐敗,特別是報界的荒淫無恥。
自然主義的哲學基礎是孔德的實證主義,文藝評論家泰納(1828—1893)首先把它應用到文學上。泰納認為,文學的創作是由「種族、環境和時代」三個因素組成,即人類先天的遺傳性,氣候和地理環境、國家文化思想傳統。從這一理論出發,左拉在《實驗小說》和《自然主義小說家》等理論著作中提出一整套創作原則,主張以生物學與生理學觀點研究人,否定文學社會性和典型化,要求作家對社會進行照相式的描寫。但在實際創作中,左拉等作家仍然奉獻出一些接近現實主義的優秀作品。
最典型體現自然主義風格的是龔古爾兄弟,即愛德蒙•龔古爾和於勒•龔古爾的創作,如兩人合寫的小說《翟米尼•拉賽德》(1865)和《修女菲洛梅娜》等。作者力圖從病理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去理解人物,用記錄式的手法原原本本地再現生活。但作品仍然反映了下層人民的肉體和精神的痛苦。這一流派在法國盛行於60—80年代,90年代後在英、美也廣為流行。
巴黎公社文學是1871年公社革命時期的文學,包括公社誕生前後近20年公社戰士的文學創作。它宣告了無產階級文學新時代的到來。作品生動描述了戰士們的浴血斗爭,謳歌了他們們的無畏精神,控訴了資產階級血醒鎮壓,同時表達了「共產主義一定會實現」的決心和理想。公社文學體裁多樣,有小說、散文、政論、詩歌、戲劇等,以詩歌成就最大。重要的詩人有《國際歌》的作者歐仁•鮑狄埃(1816--1887)等。

二、雨果

維克多•雨果(1802一1885)是法國小說家、劇作家和詩人,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生於法國東部貝藏松,父親是拿破崙手下將軍,母親是個天主教徒。雨果很早就顯露文學才華,15歲寫有《讀書樂》,20歲寫有《頌歌集》(1822)等。但因受母親影響,思想保守,文學上迷戀當時流行的偽古典主義。《讀書樂》曾受到法蘭西學士院褒獎,因《頌歌集》頌揚波旁王朝,他獲了路易十八的年金。
1827年發表劇本《克倫威爾》,該劇不合舞台表演要求無法上演,但劇本的《序言》因批判古典主義,提出浪漫主義文學主張,被公認為法國浪漫主義運動的宣言,雨果也因此被推舉為浪漫主義運動領袖。1830年,劇本《愛爾那尼》演出成功,使得法國浪漫主義對偽古典主義斗爭取得決定性勝利。同年,他親眼目睹七月革命斗爭,思想受到巨大震動。第二年出版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以巨大的思想力量和藝術魅力,贏得廣泛讀者,使得浪漫主義文學不僅在詩歌、劇本,同時在小說領域里也取得了輝煌成就。這時期,雨果的作品還有:詩集《東方集》、《秋葉集》、《黃昏之歌》和《心聲集》,劇本《瑪麗蓉•德洛麥》、《逍遙王》和《呂意•布拉斯》,小說《一個死囚的末日》和《窮漢克洛德》等。這些作品大多具有反封建反教會的精神和浪漫主義文學的特色。
1848年的革命,促使雨果確立了共和立場。拿破崙三世時期,他遭到迫害,逃亡國外達19年之久,但仍堅持斗爭。普法戰爭期間,他從國外回來,積極號召法國人民保衛祖國。雨果雖然不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意義,但當公社失敗遭受鎮壓時,卻能挺身而出,為公社社員進行辯護。在創作上,這時期他的現實主義因素有明顯增強,人道主義思想在作品中也體現得更為明顯。主要作品有政治諷刺詩《懲罰集》(1854)、長篇小說《悲慘世界》(1862)、《海上勞工》(1866)、《笑面人》(1896)和《九三年》(1874)等。
《悲慘世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作品通過失業工人冉阿讓、妓女芳汀以及她的女兒珂賽特等貧苦人的悲慘遭遇,廣泛地展現了法國從滑鐵盧戰役至七月革命時期的宏偉歷史畫面,表達了作者對下層人民的同情,譴責了現代文明,尤其是法律的不公道。作者憤怒地指出,冉阿讓僅僅因為飢餓,為姐姐的孩子們偷了一塊麵包,竟被判了十九年苦役,出獄以後,又遭種種歧視和迫害,即便發了財,當了市長,樂善好施,也逃脫不了這種厄運,處罰是何等地苛刻和殘酷?他說,所謂的資本主義文明,尤其是法律,實際上是壓迫、殘害貧苦人的一種主要手段,法律的偏見,才是造成犯罪的真正原因。正是這種法律,以及與它間接或直接有關的人和事,為無事者拼湊罪狀,置他們於死地。作品還以生動的筆法和滿腔的熱情歌頌了巴黎人民反抗路易•菲力普的英勇斗爭,塑造了一批共和主義的英雄形象,表達了他的空想社會主義理想。雨果的所有作品都貫穿著人道主義思想,這部作品中米里哀主教以德報怨,感化了冉阿讓,又通過冉阿讓感動了資本主義法律代表人物沙成,此外,作者讓冉阿讓經營資本主義,使其成為一個濟困扶危,樂喜好施的資本家等,都是力圖使人相信,「仁慈」、「善良」是人類生活的最高准則,「博愛」是醫治社會一切弊端的良葯,人間的法律必定能向上天的正義讓步。顯然,他從人道主義出發,揭露封建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同情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不幸遭遇,有其積極的意義。但是,當他過分強調人道主義的作用,把她看作為解決社會一切矛盾的靈丹妙葯時,也就會暴露出它的消極一面,尤其是後來在《九三年》中,作者甚至提出「在絕對的正確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時,就更顯示出這一觀點的局限性。《悲慘世界》基本上是現實主義作品,但也包含有浪漫主義的氣息。冉阿讓、芳汀和柯賽特的悲慘經歷,滑鐵盧戰役和巴黎街壘戰等,都有厚實的生活基礎,但作品無論是情節時空處理,還是人物性格的怪誕,又明顯地具有浪漫主義的風格,冉阿讓的經歷就有著浪漫奇特和怪誕的色彩。作品中議論和考證過多,結構比較鬆散,是其美中不足。
晚年的雨果仍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1883年發表詩集《歷代傳說》。1885年世時,法國人民為他舉行了國葬。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長篇小說。作品通過法國路易十一時期一個天真少女慘遭封建王朝和教會迫害而死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反封建反教會的民主精神和人道主義的思想。
愛斯梅拉達是個純潔善良,寬厚、正直,見義勇為的吉卜賽姑娘,她面對克洛德的淫威寧死不屈,卻敢於給烈日下遭受皮鞭抽打的加西莫多送去一壇解渴的泉水。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光彩動人的形象,卻慘死在中世紀黑暗的封建教會暴政之下。作家對她的悲慘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巴黎聖母院的鍾樓怪人加西莫多是作者刻劃的又一個人物。他雖然貌丑,但內心卻無比善良。雨果認為,「仁慈」和「愛情」可以出現奇跡,愛斯梅拉達的一口清涼泉水,使他第一次感受到人間溫暖,從而喚醒了內心判別美醜的本能,激起了善行的激情。從此,他不僅能識別愛斯梅拉達的美,也能判別克洛德的惡,並作出種種非凡舉動,這是真、善、美的凱歌。克洛德是巴黎聖母院副主教,他虛偽、陰險、歹毒,企圖佔有愛斯梅拉達,而當目的不能達到時,便煽動宗教狂熱,誣陷她是女巫,最後把她送上絞架,他是惡的代表。然而,對這個人物,作者並沒有作簡單處理,而是從人道主義出發,描寫他宗教迫害狂的同時,同情了他的不幸。作者認為,克洛德並不是天生的惡人。小的時候,也是個聰明、熱愛生活、充滿幻想的孩子,但在宗教統治一切的年代裡,他只得在「彌撒書和辭典中長大」。他也有過愛心,收養過弟弟和被遺棄的加西莫多,但教規逐漸使他的自然人性走向異化。吉卜賽女郎的出現,使他的「信仰生存」出現了危機。盡管他認為這是魔鬼作怪,會將他帶入地獄,但他仍然無法抗拒這一「誘惑」,甘願墮落。他不惜拋棄一生奮斗得來的「榮譽」與地位,願意走下聖壇,過真正人間生活。這說明,中世紀後期,人文主義反禁慾主義春風,不僅喚醒了廣大市民爭取愛情幸福的意識,同時也從根本上動搖了宗教聖職人員禁慾主義的「銅牆鐵壁」,「人性」開始沖擊「神性」。但是,在宗教毒汁里浸泡太久的克洛德,無法像正常人那樣愛一個女子,一旦目的不能達到,妒忌便有可能變為可怕的迫害狂,加上副主教的地位和權力,慘劇更加難以設想。無疑,雨果是通過這樣一個極富浪漫激情和人性深度的人物,更深刻地表達主題。
小說反映的雖然是15世紀的法國,但寫於1830年七月革命,富於現實意義。作者熱情歌頌「奇跡王朝」遊民攻打巴黎聖母院,並指出,流浪漢的暴動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古往今來,暴政能持續多久?黑夜就要過去,光明必將來臨,善終能戰勝惡!進一步體現了作品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民主思想。
作品情節離奇,人物形象怪誕,巧合、誇張,尤其是美、丑對照的運用,增添了浪漫主義的氣氛。16年前愛斯梅拉達被拐走,而母女重逢之日又是訣別之時;加西莫多獨自在聖母院頂樓抵擋眾人的進攻;人們在公墓里將緊抱在一起的愛斯梅拉達和加西莫多分開時,屍體立即風化等,都有著怪誕和奇趣的浪漫主義奇想。兩個王朝、兩個國王、兩個審判法庭,一個洋溢著平民的善良、友愛,另一個充斥著殘暴、昏庸、偽善,愛斯梅拉達和加西莫多的善,跟副主教和法比的惡,還有人物自身的光明與黑暗,崇高與卑下的對照等,都體現了「丑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優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後,善與惡並存,黑暗與光明相共」的原則。而中世紀絢麗多姿風光的展現,用詩一般語言來贊美巴黎聖母院這座中世紀哥特式建築,富於他生命等,使作品更富浪漫的想像力。

『柒』 歐洲歷史分為哪十個歷史階段!!

歐洲歷史三大傳統劃分(「古典時代」、「中世紀」和「近現代」)將其細分就是十個歷史階段
古風時期
古典希臘時代
希臘化時代
羅馬共和國
羅馬帝國
古典時代晚期
中世紀前期
中世紀中期
中世紀後期
近現代

『捌』 歐洲史分為哪幾個階段

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時期——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工業革命時期。

1、古希臘文明

愛琴文明時期。它產生了雄偉的宮殿建築,而且還產生了文字,這種文明始於公元前2000年,止於公元前1100年左右。荷馬時代,阿卡亞人毀滅了邁錫尼文明,希臘半島重新回到氏族部落階段。

古風時代,貧民和貴族之間的斗爭,希臘城邦逐漸形成了貴族政治和民主政治城邦,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前337年的古典時代是希臘文明最為輝煌的時代,希臘文明在民主政治,發展到了一個巔峰。

公元前146年,羅馬征服希臘,希臘並入羅馬共和國境內,至此,古希臘時代結束。

2、羅馬帝國時期

公元前27年屋大維為「奧古斯都」,羅馬進入「帝國時代」;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被日耳曼人罷黜,西羅馬帝國滅亡。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攻破,東羅馬帝國滅亡。古羅馬存在了2206年,對歐洲及世界文明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3、中世紀時期

在經歷了古希臘和羅馬的繁榮之後,蠻族的入侵開啟了歐洲中世紀歷史的序幕。

這一時期,歐洲各主要國家的地理邊界開始逐漸形成(如英國、法國、德意志及北歐諸國等),這牽涉到宗教、戰爭、種族等多方面的因素,錯綜復雜。

4、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14世紀至16世紀在歐洲興起的一個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現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

14世紀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在歐洲封建制度內部逐漸形成;在政治上,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從而在文化藝術上也開始出現了反映新興資本主義勢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時期。

5、工業革命時期

公元1776年,英國的詹姆斯·瓦特發明了蒸汽機,工業革命正式開始,歐洲正式進入工業時代,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

(8)中考歷史歐洲社會的發展階段擴展閱讀:

哲學、藝術、政治思想的源頭都起自古希臘。希臘後被羅馬佔領。羅馬人在打仗和治理國家方面都比希臘人更加擅長,但在其他許多方面,羅馬人都非常虛心地向希臘人學習。

基督教是猶太教的一個分支。基督教的始祖,耶穌,從猶太人的律法和教訓中延伸出自己的教義,耶穌將猶太人的道德教訓轉化成宇宙大愛,基督教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宗教。

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蠻族在治理國家方面卻問題重重,漸漸地,這些只會打仗的戰士紛紛接受了基督教信仰。這是最後一個連結點:日耳曼蠻族支持基督教。

從君士坦丁大帝改奉基督教開始到公元476年羅馬帝國滅亡稱為古典時期,從公元476年到1400年歷史學家稱為中世紀。很多歷史學家認為公元1400年是近代的起點。

至公元1400年,這個混合體開始分崩離析,分裂首先始於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常常被描述為古希臘羅馬學術的再發現。

『玖』 歐洲的歷史發展的階段

中世紀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在歐洲的封建社會里,國王、貴族和騎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和東方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濱,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大不一樣。各國統治者仍不斷進行戰爭,相互搶掠吞並,許多國家一直沒有出現統一的穩固政權。封建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和政權對農民進行剝削。在歐洲,基督教會已成為封建統治工具,他們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維護封建制度。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稅和教會「什一稅」等形式侵吞。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但是起義的規模一般比較小,沒有像中國那樣發生過多次推翻了一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封建經濟主要是以一家一戶農民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民由於可以擁有一些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可以獲得一定的勞動產品,因此,勞動積極性比奴隸高得多。中世紀時代鐵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產技術不斷進步,使社會財富大大豐富起來,並且促進了商業的發展。14、15世紀在地中海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發達的城市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中國在16、17世紀,在江南一帶城市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封建生產關系中滋生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說明封建社會已經走到它的盡頭。從那時候起,歐洲一些國家的資本主義興起已形成一個不可逆轉的勢頭。

中世紀的歐洲,文化落後,思想愚昧,是歷史上所謂的「黑暗時代」,而在中國,正是文化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東西方文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宗教在世界廣大地區占據了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許多國家成為「國教」。儒家學說則主宰了中國的思想領域。這種文化現象雖然對封建社會的鞏固一度有推動作用,而當資本主義興起後,它就成為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的障礙。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歐洲出現的「文藝復興」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和近代科學的大飛躍。在東方,由於封建思想的長期桎梏,社會發展趨於緩慢,從此開始落後於西方。

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發生在十八世紀的歐洲,最初產生在英國,而後發展到法國、德國與俄國,此外,荷蘭、比利時等國也有波及。法國的啟蒙運動與其他國家相比,聲勢最大,戰斗性最強,影響最深遠,堪稱為西歐各國啟蒙運動的典範。

從字面上講,啟蒙運動就是啟迪蒙昧,反對愚昧主義,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運動。但就其精神實質上看,它是宣揚資產階級政治思想體系的運動,並非單純是文學運動。它是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禁慾、反教會斗爭的繼續和發展,直接為一七八九年的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啟蒙思想家們從人文主義者手裡把反封建、反教會的旗幟接過來,進一步從理論上證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從而提出一整套哲學理論,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個以"理性"為基礎的社會。他們用政治自由對抗專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對抗宗教壓迫,用自然神論和無神淪來摧毀天主教權威和宗教偶像,"天賦人權"的口號來反對"君權神授"的觀點,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來反對貴族的等級特權。他們就用這些思想啟發教育群眾,去推翻封建主義的統治,進而建立資產階級的政權.上述的這種思想,稱為啟蒙思潮,宣傳這種思想的話動,就稱為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既是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 會斗爭的繼續和深化,也是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的理論准備階段。如果將它同文藝復興運動作一比較,那就更為清楚了。首先,從反封建方面說,文藝復興運動的反封建,主要是反對封建領主的割據狀態,要求建立民族統一的君主專制政 體,以便在王權保護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而在啟蒙運動中,資產階級已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進一步提出要求獲得政權,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文藝復興時代的反封建側重於思想意識、倫理道德的范疇;而啟蒙運動側重於政治制度和政權性質方面。

其次,從反教會方面說,文藝復興時期主要是揭露中世紀天主教會的貪污腐化,譴責修道院戕害人性的罪惡,要求進行宗教改革,廢除煩瑣的宗教儀式,提倡比較簡便的禮儀。在啟蒙運動時,由於唯物論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在反教會方面就比文藝復興時期更為徹底,它已把反教會提高到自然神論和無神論的高度。

再次,從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上說,文藝復興時代強調的是反禁慾主義,要求個性解放,執著塵世,面向現實。到了十八世紀啟蒙時代,人文主義思想的重點,就轉移到提倡"自由、平等、博愛"等政治原則方面來。由於啟蒙運動具有政治思想革命運動的性質,因此啟蒙運動的參加者決不限於文學家。除法國的盂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盧梭等四大啟蒙作家外,英國的哲學家洛克,科學家牛頓德國的美學家萊辛和海爾德爾,荷蘭的哲學家斯賓諾莎等等,均屬啟蒙思想家的行列。

還有,從文藝的風格和方法上說,啟蒙時期的現實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現實主義的繼續,但又有新的發展。它的特徵不在於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不在於刻畫人物的性格,而在於具有更多的政論性,作家們都有意識地把他們自己的政治思想貫穿在文學作品之中。這些啟蒙著作,成了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爭奪政權的精神武器,是傳播資產階級世界觀的"網路全書"。作品中的語言不是詩化,而是流暢的雄辯的政論性散文,富有邏輯性,啟發性和戰斗性。有些作品,由於哲學意義的深刻、強烈,使它們變成小說化了的哲學淪文。啟蒙作家的作品都具有純理性的特點。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14世紀至16世紀歐洲文化和思想發展的一個歷史時期,是歐洲歷史上一次重大的新文化運動,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百花齊放、碩果累累、群星爭艷、人才濟濟的光輝時代。恩格斯稱之為《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巨人》的時代。

文藝復興最早源於義大利。義大利在當時的歐洲已經率先完成了從封建主義走向資本主義過渡的階級准備、思想准備和物質准備。馬克思曾說,《資本主義生產,最早是在義大利發展》。14、15世紀的義大利佛羅倫薩等地,隨著工場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富裕的匠師和大作坊主成為了新興資產階級。他們需要取得與自身經濟地位相適應的社會地位,需要將本階級的價值觀、思想文化提升為社會主流。但當時的資產階級還是剛剛登上歷史舞台、正在成長的新生力量,為抗衡並最終戰勝其時頑固、保守、愚昧而殘暴的天主教會,必須找到一種強大的思想武器來武裝自己。它必須能喚起大眾的覺醒意識,同時應以非暴力、非革命的面目出現。於是,資產階級將目光投向了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他們認為,那是歐洲人都引以為豪的光輝時代,是歐洲文化史上的一個高峰,那時盛極一時的古典自然科學、哲學、文學、藝術和羅馬法將可用以同天主教會作斗爭的實用的、有效的武器。於是,資產階級積極倡導《復活》、《再生》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掀起了從文化到社會各領域的變革活動。《文藝復興》即由此得名。

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其核心是《人乃萬物之本》,主張以個人作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人文主義者重視人的價值,提倡個性與人權,主張個性自由,反對天主教的神權;主張享樂主義,反對禁慾主義;提倡科學文化,反對封建迷信。

文藝復興的發展大致經歷四個階段:(一)13世紀屬文藝復興運動早期,突出特點是文學的發展達到了空前的水平。這一時期的文化中心城市是佛羅倫薩。代表人物是被譽為《前三傑》的三位文學家:但丁(1265至1321)、彼特拉克(1304至1374)和薄伽丘(1313至1375),他們的傑作《神曲》、《阿非利加》和《十日談》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突出位置。由於他們的作品廣為流傳,這三位詩人的家鄉------佛羅倫薩------的方言成為現代義大利語的前身。本階段值得一提的還有被尊為《歐洲繪畫之父》的大師喬托(1267至1337),他的藝術手法直接影響了其後一百年的義大利畫風。(二)14世紀末至15世紀上半期為文藝復興高潮的准備期。期間人文主義和文學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產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畫家、雕刻家和建築家,如畫家馬薩喬(1401至1428)、雕刻家多納太羅(1386至1464)和建築家布魯涅列斯基(1377至1446)。其中,由布魯涅列斯基於1434至1437年間主持設計的佛羅倫薩教堂大拱頂,規模宏大、巍峨華麗,令人過目難忘。(三)15世紀末至16世紀上半期是文藝復興的盛期,文化中心城市已從佛羅倫薩轉移到了羅馬。主要代表人物是《後三傑》----達.芬奇(1452至1519)、米開朗基羅(1475至1564)和拉斐爾(1483至1520)。他們留下的《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大衛》、《聖母悲戚》和《西斯多聖母》以及梵蒂岡博物館內拉斐爾畫室的大量壁畫堪稱世界藝術畫廊珍品,在中國也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四)16世紀下半期至17世紀上半期為文藝復興晚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有威尼斯畫派四大名家:喬爾喬內、提香(1490至1576)、委羅奈斯和丁托列托,還有三位著名科學家、思想家:布魯諾、伽利略和康帕內拉。

文藝復興運動對歐洲乃至世界的社會、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文藝復興誘發了宗教改革,開創了現代世俗國家的雛型;文化領域內以個人為本的內容及嚴謹典雅的形式都成為後世學習的典範;人文主義者傑出貢獻在於奠定了現代自然科學的基礎;文藝復興運動是歐洲歷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表達了資產階級破除封建思想休系的精神桎梏,解放生產力、建立新的生產關系的要求。

『拾』 歐洲歷史的中世紀大致可分為幾個時期

歐洲歷史的中世紀大致可分3個時期。公元5—11世紀,是它的初期,即封建社會形成的時版期。公元權12—15世紀,是中世紀的中期,即封建社會的全盛時期。公元15世紀—17世紀中葉,是中世紀的末期,即封建社會衰落和資本主義產生的時期,也就是文藝復興時期。

閱讀全文

與中考歷史歐洲社會的發展階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