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秦淮燈彩的發展歷史

秦淮燈彩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2 12:28:51

❶ 燈會的歷史沿革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迎來的就是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根據文獻記載,早在南朝伊始,國都南京城內就舉辦過元宵燈會,是中國最早記載的燈會。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家庭美滿和天下太平,張燈結綵的景況,開始從深宮禁苑、宗教場所走向民間大眾,「燈火滿市井」的場景頗為壯觀。對此,梁簡文帝蕭綱、陳後主等都曾用生動的詩歌,描繪了南朝利用燈彩來增添節日氣氛的社會風尚。
東晉、南朝時期南京作為當時中國的首都,秦淮河畔居住了很多達官貴族和豪門名士,每到元宵節,他們也效仿宮廷,張燈結綵。東晉詩人習鑿齒有詩《詩燈籠》描寫當時張燈的情形。南朝宋孝武帝在位期間,紙張技術發展迅速,成本低廉,取代了絲織品的大量應用,使得燈彩藝術迅速發展。
漢晉時,每逢春月花開時,蜀郡的統治者都要「縱民游樂,嬉戲西園。」同時燈紅火耀,以粉飾太平。
隋以來元宵節張燈結綵的習俗開始正式形成,元宵佳節張燈、觀燈等活動開始蔚然成風,唐朝魏徵的《隋書》中對南京張燈結綵的習俗有了詳細描述。
唐人的《放燈日記》中有唐明皇在天寶十五年安史之亂時逃到成都,與道家大法師葉清善上街觀燈的記載。「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有《觀燈詩》雲:「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這首詩道出了當時成都燈會的盛況。
前蜀皇帝王建常「出遊浣花溪,自夜達旦」,當時「問亦放燈,率無定日」。後蜀皇帝孟昶曾「上元觀燈於露台。」
李商隱在《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一詩中雲:「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可見唐代的燈會已經具有了相當的規模。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用於祭祀孔子的至聖文宣王廟(今南京夫子廟)在南京建成,秦淮河河畔也成為覽勝佳地,夫子廟地區的燈會開始出現並迅速發展。
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也是生動記述了南宋時的燈會盛況。
據周密的《武林舊事》中載,南宋都城臨安,最初只是一些大街旁的茶館,在元宵節時懸掛花燈售賣,如此數年,漸成氣候,遂形成了燈市。燈市一般在元宵節前數天開始。為了使燈市熱鬧起來,京尹每年都派人到燈市上巡視,根據各家商鋪所懸掛的花燈數量,配給一定的蠟燭、燈油及費用。到了正月十五,京尹會親自前往燈市,其隨行者會攜帶一隻裝滿了紙幣的口袋,給燈市上的游動小販發紅包,以感謝他們對燈市繁榮所做的貢獻,謂之「買市」。
為了保證賞燈百姓的安全,地方官員在安保方面也是下足了工夫。每年的燈會期間,坊間的繁華熱鬧地帶,都點有巨燭或松柴作為路燈,有兵卒站在一旁維持秩序。路燈旁邊還會押著幾個罪犯示眾,身上寫明此人犯罪的緣由。如偷搶婦女頭上的釵環首飾,或者舉止不端,趁著人多,在婦女身邊挨挨搪搪地耍流氓。其實這些人之前就已犯罪被關押於獄中,將之拿出來頂缸示眾,目的是警戒作姦犯科者,盡可能地將罪案扼殺在萌芽狀態。
南宋的皇帝對燈會也非常支持。每年元宵節的二鼓時分,皇帝就乘著小車,帶領宮人到宣德門上觀賞鰲山。鰲山是在燈市的中央位置扎蓋起的一座如鰲形的高台,上面懸掛有數百盞花燈。鰲山的規模,在《大宋宣和遺事》中有明確記載:「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鰲山高燈,長一十六丈,闊二百六十五步,中間有兩條鰲柱。」《水滸傳》中,李逵鬧東京的背景描寫,或許就是取材於這些現實生活情節。
皇帝賞燈的時候,京尹會讓一批經過挑選,衣著干凈、食品衛生的小商販,或者唱歌動聽、舞姿曼妙的藝人,在宣德門外等候。皇帝會宣召這些人到樓上表演,妃嬪內人也紛紛購買商販製作的零食。由於不了解價格,她們的所費往往要比常人高出數倍,甚至有商販因此而一夜暴富。
除此之外,臨安的一些大戶人家,也在家中的花園水榭中布置各式花燈,並且開門任人游覽,還備以酒菜款待,以顯示自己的家勢昌盛。而那些居於幽坊靜巷的小戶人家,也在門前掛設數盞五色琉璃泡燈應節,遠遠看去,恍若仙境。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提倡燈節這一盛事,並將京師南京的每年元宵節張燈時間延長至十夜,使之成為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燈節。秦淮燈會在這一時期進入到發展高潮,朱元璋每年都花費眾多人力、物力、財力,製作相當數量的彩燈,以吸引民眾參加規模宏大的元宵燈會。
明朝洪武五年(1372)元宵節,更是別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萬盞水燈。朱元璋還是一位製作燈謎的高手,由此促進了元宵燈會內容向更加豐富多彩的方向發展。明朝永樂七年(1409)初,明成祖朱棣「賜百官上元節假十日」,並繼續張燈結綵,營造節日氣氛。三年後又下令在南京故宮午門外,集能工巧匠籌辦燈會,精心扎制鰲山「萬歲」燈,並且與民同樂。以後年年如此。明代中期以後,南京已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南都繁會景物圖》等畫卷,形象描繪了焰火奪目的鰲山及老百姓觀看演出的熱鬧場景。明代後期《正德江寧縣志》所描繪的燈節,更是繁華得讓人目不暇接。
相比具有濃重政府色彩的宋代燈會,明朝的北京燈會,則已演變成了純粹的市場行為。每年的正月初十日到十六日,各地的客商和巧匠就會雲集北京,將自己製作的花燈拿到東安門外迤北大街售賣。在這短短的數天里,不僅是花燈製作工藝的比拼,也是經商實力的比拼。北京靠近燈市的商鋪和住房,每年到了燈市開市的時候,租價就會翻番,要比平時貴上數倍,如果不是生意做得特別大的商人,輕易不敢問津。另外,燈的式樣和工藝也是新穎繁多,有鑲嵌珍玩珠寶的燈,也有從鄰國或海外販回來的燈,引來的觀賞者絡繹不絕。價格高的燈,一盞就要賣上千兩銀子。
明人蔣一葵在《堯山堂外紀》載有一事:明朝年間的元夕燈節,京城有工匠用糯汁燒成琉璃瓶,然後製成花燈,可以貯水養魚,旁邊映襯著燭光,透明可愛。黃岩人王古直花費重金買了一盞在家,愛不釋手,終日耍玩。有天一不小心,他將琉璃瓶碰到地上,摔了個粉碎,悲嘆道:「吾平生家計在此,今盪盡矣!」明代花燈的精巧程度、價值幾何,此說也可作為旁證。

❷ 蘇派色彩的歷史發展

舒脈的歷史發展shamed hock還是用白色,後面有紅色帶有輕視再用藍色,這是他的歷史發展。

❸ 國歷史上哪一個皇帝把"秦淮燈會"辦成了時間最長的燈會是哪個朝代的皇帝

秦淮燈會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唐代時得到迅速發展,明代時達到了鼎盛。
根據文獻記載,早在南朝伊始,南京城就曾舉辦過元宵燈會。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家庭美滿和天下太平,張燈結綵的景況開始從深宮禁苑、宗教場所走向民間大眾,「燈火滿市井」的場景頗為壯觀。對此,梁簡文帝蕭綱、陳後主等都曾用生動的詩歌,描繪了南朝利用燈彩來增添節日氣氛的社會風尚。盡管隋朝以後的金陵倍受冷落,但元宵佳節張燈、觀燈等活動畢竟開始蔚然成風了。
自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後,他為了招徠天下富商建設南京,營造盛世氛圍,竭力提倡燈節這一盛事,並索性將每年元宵節張燈時間延長至十夜,使之成為我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燈節。洪武五年(1372)元宵節,他更是別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萬盞水燈。朱元璋還是一位製作燈謎的高手,由此促進了元宵燈會內容向更加豐富多彩的方向發展。永樂七年(1409)初,明成祖朱棣「賜百官上元節假十日」,並繼續張燈結綵,營造節日氣氛。三年後又下令在南京皇宮午門外,集能工巧匠籌辦燈會,精心扎制鰲山「萬歲」燈,並且與民同樂。以後年年如此。明代中期以後,南京已成為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大都市之一,《南都繁會景物圖》等畫卷,形象描繪了焰火奪目的鰲山及老百姓觀看演出的熱鬧場景。明代後期《正德江寧縣志》所描繪的燈節,更是繁華得讓人目不暇接。

❹ 燈彩的歷史典故

燈彩泛指戲曲演出中區別於一般傳統砌末的早期燈光、布景。又稱「燈彩砌末」 或「彩砌」、「彩頭」。注重燈彩的戲曲演出,稱為「燈彩戲」或「彩戲」、「燈戲」。常以這類戲為號召的戲班,稱為「彩頭班」。燈彩戲大都情節離奇,有神怪出沒,用彩繪的景片和燈具作種種點綴、渲染,藉以吸引觀眾。至20世紀20年代前後,漸為寫實布景、機關布景所代替。
燈彩是明代末年地主家班的產物,最早見諸記載的燈彩戲是劉暉吉女戲《唐明皇游月宮》。張岱在《陶庵夢憶》中對此記述頗詳。劇中布置了一堂月宮布景。月宮是個圓形裝置,以輕紗為幔,「內燃『賽月明』數株,光焰青藜,色如初曙」;月宮四周用羊角燈(以羊角熬制的薄片作燈罩,又稱「明角燈」)表現五色雲氣。這在當時是個新鮮事物,故張岱稱贊班主劉暉吉是「奇情幻想,欲補從來梨園之缺陷」。清代乾隆末年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所記的鹽商的「內班行頭」中,有「點三層牌樓,二十四燈」,也是一種特製的燈彩。用燈彩砌末最多的是清代宮廷的各種承應大戲,而即配有制動器械,可以升降開合。如演《地涌金蓮》,有大金蓮花五朵從「地井」(戲台的地下室)中升起,至台上放開花瓣,內坐大佛五尊(曹心泉《前清內廷演戲回憶錄》)。宮廷的砌末藝人還受到西方繪畫的影響,趨重寫實。如光緒九年(1883)進宮的張七「制砌末多參西法,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必求逼真」(張次溪《燕都名伶傳》)。民間商業劇場盛行燈彩戲是在清末。較早的有梅巧玲的四喜班,排演了《目連救母》、《甲子圖》、《貴壽圖》、《盤絲洞》、《乘龍會》等一批燈彩戲。其後楊隆壽創立小榮椿、天仙兩科班時,以重金聘請張七,為之「制砌末千餘件」(《燕都名伶傳》)。這種演出風氣,從北京傳布到天津、上海等大城市。
燈彩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戲曲演出的視覺形象,故能受到觀眾的歡迎。但搬演燈彩戲的班子,大都不注重演出的思想內容和表演藝術,只可炫奇一時,終無藝術生命力。李慈銘在光緒七年(1881)的《日記》中就曾批評四喜班演的《貴壽圖》「燈彩絢爛而色目不佳,科爨俱惡」。王夢生在《梨園佳話》中談到,天津有個彩頭班叫太慶恆,「最以砌末耀世」,「惟班中唱做無人,未久旋廢。由是知戲以人重,不貴物也」。這些話,正好總結了燈彩戲之所以沒落的歷史教訓。

❺ 秦淮河流域的燈彩家喻戶曉,為何它被稱為了不起的傳承

秦淮燈彩傳承人守護了三十三屆秦淮燈會。“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鼎沸的人聲、明亮的彩燈以及人山人海是歷年秦淮燈會的盛景。“南京人都說,過年不到夫子廟觀燈等於沒有過年,到夫子廟不買盞燈等於沒有過好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秦淮燈會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顧業亮說道。

一盞燈,六十二道工序,鐫刻了他的時光,從二十多歲至五十七歲,顧業亮與秦淮燈會共成長。他笑說:“我是秦淮燈會見證者。”

秦淮燈會源於南朝。論及秦淮燈彩,從東吳至今,秦淮燈彩已跨過千年時光、光彩不息。追溯秦淮燈會的起源,便在南朝時期已有雛形,其盛況為全國之冠,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燈會。自明代開始,秦淮河畔燈火之盛天下雙無,僅秦淮燈彩的品種就逐漸地發展到兩三百種之多。

顧業亮告訴記者:“明代《南都繁會景物圖》中就描繪了燈會的盛景,早在明代南京秦淮燈會便是一絕。”秦淮燈彩長盛不衰!顧業亮說道:“為什麼秦淮燈會能傳承1000多年,並且能夠走出國門?這是因為南京有適合燈會生長的環境。”明代時期南京燈會的中心區域位於評事街,後逐漸向具有濃厚市井氣息的夫子廟轉移。燈彩也逐漸與南京民俗有了難以割捨的聯系。

“南京人春節要到夫子廟走走。買一盞荷花燈,象徵著和諧,買一盞兔子燈,象徵揚眉吐氣;買個獅子燈,寓意恭喜發財。”顧業亮說,“老南京的風俗有新人結婚了,長輩送開花結子燈給媳婦,女兒送花籃給長輩的習俗。”

同時,秦淮燈彩的特點是接地氣,比起其他那些大體型種類的燈彩,秦淮燈彩更輕便易攜帶,也更平民化。“南京人到夫子廟看燈會,不僅僅是看,還要帶一盞荷花燈回家玩。”顧業亮說道,“它能傳承,第一有適合秦淮燈彩生長的土壤,第二有它的影響力,第三有鮮明的地域性。”

中國的花燈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從紙扎的發展到鐵絲扎的,造型更加牢固美觀;從燭光的發展到LED電子燈,燈光效果更強。花燈在春節的作用可大了,家家戶戶張燈結綵,非常喜慶。

花燈已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對我們來說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任重道遠

❻ 彩燈的發展歷史從哪開始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開始用動植物和礦物的油蠟來作採光專的燈。《周禮、司恆氏》載「屬凡邦之大事,供燭庭燎、燭麻燭也」,可見,周朝就有了燭燈。到了戰國,燈的製造工藝蓬勃發展,這在屈原《楚辭》中就有所表述:「蘭膏明燭華銅錯」。漢代是銅燈製作的鼎盛時期。《西京雜記》載:「漢高祖入咸陽宮,秦有青玉五枝燈,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口銜燈,燃則鱗甲皆動,煥炳若列星盈盈。」」到了唐朝,元宵放燈發展成盛況空前的燈市,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這之後,各地花燈活動尤為盛行。

❼ 燈謎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燈謎又稱文虎,猜燈謎,亦稱打虎、彈壁燈、商燈、射、解、拆等,但人們都習慣用「燈謎」一稱。燈謎是中國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漢族傳統文化的一門綜合性藝術。

燈謎是寫在彩燈上面的謎語,謎語來源於漢族民間口謎,後經文人加工成為謎,它在中國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隱語」或「廋辭」。秦漢時則成為一種書面創作。三國時代,猜謎盛行。在宋代出現了燈謎。人們將謎條系於五彩花燈上,供人猜射。明清時代,猜燈謎在漢族民間十分流行。

早在夏朝,就出現了一種用暗示來描述某種事物的歌謠.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歌謠發展,演變成「廋辭」(亦稱「隱語」)。當時由於列國分爭,有不少遊客在進諫時,往往都用「隱語」道出已見,使君王從中得到啟發。《國語·晉語》記載「有秦客廋辭於朝,大夫莫之能對也。」可見那時的這些「廋辭」和「隱語」,就是中國燈謎的雛形。直至南朝宋學家鮑照作「井」、「龜」、「土」三個字謎,並以《字謎三首》收入他的詩集後,才有了「謎」字一稱。

開始的謎流行於口頭說猜,三國時期有人把謎寫在紙上貼出來令人猜對。到了南宋,有一些文人學士為了顯示才學,常在元宵花燈之夜,將謎條貼在紗燈上,吸引過往行人,因之又有了「燈謎」一稱,《武林記事·燈品》中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

清中葉以後,謎風大盛,涌現了許多謎師。辛亥革命後,燈謎形成了南宗北派兩種風格,到了舊社會,由於謎家大都是士大夫階層,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強調風雅,排斥民間燈謎。解放後,在黨的「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指引下,燈謎活動更加彭勃發展,謎材謎作日益完善豐富,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都有燈謎活動及燈謎學術交流。《謎語》古稱「隱語」,「廋辭」。今通常指漢族民間謎語。中國著名古典文藝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諧隱》中說:「自魏代以來,頗非俳優,而君之嘲隱,化為謎語。謎也者,回互其辭,使昏迷也。或體目文字,或圖像物品,纖巧以弄思,淺察以炫辭。義欲婉而正,辭欲隱而顯。」他對謎語從理論上作了高度的概括,對謎語發展的歷史,謎語的定義及其特徵都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闢的闡述。

在燈謎文化源頭,應該是人類遠古的神話。神話時代是人類文化發生的時代,而所有文化的發生都源自於人類的問題意識。

漢族民間謎語與燈謎不同,燈謎屬於文義謎,而民間謎語除了少量字謎外,都是以事物的特徵來隱射的,因此,民間謎語屬於事物謎。民間謎語主要著眼於事物的形體,性能,動作等特徵,運用擬人,誇張、比喻等手法來描繪謎底,從而達到隱射的目的。燈謎主要著眼於猜射對象的名稱,主要運用別解手法。民間謎語的謎底范圍比較窄,除了少量字謎以外,極大多數都是事和物,如動物、植物、用物、人體器官、自然現象、人類行為等。燈謎的謎底范圍更廣,從字謎、成語、詩詞、各種用語,到事物、事件等皆可入謎。民間謎語的謎面往往是山歌體的民謠,以四句形式出現較多,講究押韻而有節奏,讀之可以琅琅上口,而且形象生動,便於口頭傳誦。由於民間謎語通俗易懂,故大多數都適宜少年兒童猜射。

稱作兒童謎語。而「燈謎」的規則比較嚴格,文學特徵也比較強,因而猜射難度也比較大,需要一定的學識水平,因而對成年人來說,更有趣味。自古以來,謎語由於其謎體不同,所以在各朝代的名稱亦有所變化。謎語在春秋時叫「言隱」、「隱語」、「廋辭」;在漢時叫「射覆」、「離合」、「字謎」;在唐時叫「反語」、「歇後」;在五代叫「覆射」;在宋時叫「地謎」、「詩謎」、「戾謎」、「社謎」、「藏頭」、「市語」;在元時叫「獨腳虎」、「謎韻」;在明時叫「反切」、「商謎」、「猜燈」、「彈壁」、「彈壁燈」、「燈謎」、「春燈謎」;在清時叫「謎子」、「謎謎子」、「切口」、「縮腳韻」、「文虎」、「燈虎」、「春謎」、「燈謎」等。

❽ 秦淮花燈有什麼特色

秦淮燈會又稱「金陵燈會」,是流傳於南京地區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動,主要在每年的春節至元宵節期間舉行。

燈會所燃的燈叫「燈彩」,也叫「花燈」,是我國聰慧的勞動人民為了增加喜慶節日的歡樂氣氛而製作的一種傳統民間工藝品,多用竹、木、藤、綢、布、麥秸和金屬等材料精心製成,取材方便,技藝精妙。

燈彩藝術是一門多藝術的集錦,與紙扎、裝裱、雕刻、剪紙、皮影、繪畫、書法、刺綉、編織、建築等藝術門類有著密切的聯系,屬於一門綜合的藝術。

秦淮花燈的品種繁多,主要有宮燈、球燈、花燈、動物燈、轉燈等,融南北燈彩特色於一體,具有「做工精細、色彩艷麗、造型逼真、動感合一」的特點,被稱為「花燈的名品」。

歷史上的秦淮燈會主要分布在南京秦淮河流域,如建都於此的歷代王朝宮殿內外,以及夫子廟、三山街、笪橋、評事街、上新河等文化商貿繁華地帶。

秦淮燈會源遠流長,早在南朝時期就有元宵燈會,其盛況堪稱全國之冠,享有「秦淮燈彩甲天下」的美譽。明代初期以來,著名的秦淮河「燈船」也隨之蜚聲天下。燈會期間遊人如海,萬燈齊明,一派熱鬧景象。

根據文獻記載,早在南朝初期,南京城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家庭美滿和天下太平,張燈結綵的景況開始從深宮禁苑、宗教場所走向民間大眾,「燈火滿市井」的場景頗為壯觀。

對此,梁簡文帝蕭綱、陳後主等都曾用生動的詩歌,描繪了南朝利用燈彩來增添節日氣氛的社會風尚。

自明代開始,秦淮河畔燈火之盛天下所無,而僅秦淮燈彩的品種逐漸地發展到兩三百種之多。即使在端午節等其他一些節慶,張燈結綵景象也高潮迭現。

明代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後,他為了招徠天下富商建設南京,營造盛世氛圍,竭力提倡燈節這一盛事,他將每年元宵節張燈時間延長至10夜。

從正月初八開始,至正月十七才落燈,使之成為了我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燈節。那時,秦淮人幾乎「家家走橋,人人看燈」。

1372年的元宵節,朱元璋更是別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萬盞水燈,當時的場面蔚為壯觀,熱鬧非凡。

1409年初,明成祖朱棣「賜百官上元節假十日」,並繼續張燈結綵,營造節日氣氛。

1412年,他又下令在南京皇宮午門外,集能工巧匠籌辦燈會,精心扎制鰲山「萬歲」燈,並且與民同樂。

據明代國史《皇明通紀》記載:

永樂十年正月元宵,上賜百官宴,聽臣民赴午門外觀鰲山三日,自是歲以為常。

這種燈會規模宏大,以數百千種幾萬盞燈彩疊成山形,中間用五色玉柵簇成「皇帝萬歲」

❾ 何克明燈彩發展歷史

何克明自幼受古老燈彩的熏陶,13歲便開始了扎制燈彩的藝術生涯。他經常流連徜徉回於燈市之中,細答心揣摩,博採南北燈彩之精華,無師自通,又擅別出心裁,逐漸突破流行的燈彩形制,吸收西洋雕塑藝術,以動物造型作為骨架結構,用鉛絲纏繞皺紙代替傳統的竹蔑,使扎制的燈彩骨骼結構准確,細致精湛,造型生動,姿態傳神。在選材上以民間群眾十分喜愛、充滿靈性和吉祥象徵的動物作為燈彩創作題材,其作品包含民間故事的內涵,凝聚著中華悠久、豐富而醇厚的文化底蘊

❿ 童眼裡的秦淮燈彩作文

「正月正,鬧花燈。」大年初六,我和爸爸媽媽到中華門城堡看花燈。以前都是去夫子廟觀燈,今年中華門成了我們看燈的好去處。
夜幕徐徐降臨,高大雄偉的中華門城堡在彩燈映襯下顯得流光溢彩、喜氣洋洋。有600多年歷史的古城牆被整修一新,到處五光十色。
我迫不及待地登上城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型組燈——「青奧之光」。它由7個巨型燈柱組成,中間的主燈柱托起一個閃閃發光的「地球」,表達出南京人民期盼青奧會的熱切心情。瞧,這邊的組燈展現了運動員比賽的情景。他們有的跑步,有的游泳,有的射箭,還有的打排球,個個栩栩如生。看,那邊的組燈表現自行車運動員勇攀高峰。望著這些璀璨奪目的彩燈,我不由得心潮澎湃、浮想聯翩。
沿著城牆,我們向前走去,一路上,五彩繽紛的花燈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活靈活現的各式龍燈,玲瓏剔透的恭喜發財燈,憨態可掬的娃娃抖嗡燈……最有意思的是象棋燈,你看那一個個巨大的帥、將、車、馬、卒和象徵它們的卡通人偶相伴,形象鮮明,令人印象深刻。
「魅力香江」、「魅力台灣」、「東方蒙特卡羅」,這些體現香港、台灣和澳門特點的標志性建築,充分展現了祖國美麗的風光。當然,異域風情也是少不了的:櫻花盛開的富士山下,身穿和服的日本少女載歌載舞;披紅掛彩的美國唐人街上,華人舞龍舞獅,喜迎新春;高大的魚尾獅塑像口中噴水,讓人感覺如同置身於繁華的新加坡……
秦淮燈彩甲天下,紅紅火火的彩燈照亮了天空,也溫暖著我的心。我站在東水關公園,眼前的白鷺洲燈火通明,好似童話世界。幾束耀眼的禮花騰空而起,四散綻放,寧靜的夜晚宛如一幅安寧祥和的盛世畫卷。

閱讀全文

與秦淮燈彩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