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上海的建築發展歷史

上海的建築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2 12:25:13

Ⅰ 上海建築史

1998 年台灣設計師登琨艷最先尋找並入住上海蘇州河邊的倉庫,成功地重新詮釋工業舊倉庫。此後一批藝術家在西蘇州河路1131號、1133號倉庫等地相繼開辟自 己的工作室。與鄰居的先鋒相比,莫干山路似乎擁有著更大的可塑性。莫干山路50號春明工業園區,集結著從20世紀30年代到90年代風情各異的廠房,背臨 繁忙百年的蘇州河,右依西蘇州河路的藝術工作室群。這塊園區原是上海春明毛紡織廠,1999年資產重組,廠房四萬余平方調整出租。2000年5月畫家薛松第一個進駐莫干山路50號。短短兩年,莫干山路50號就崛起成為上海最大的藝術倉庫群。

2002年5月,西蘇州河1131號和1133號倉庫拆遷,那裡的藝術家們和名聲鵲起的東廊、香格納等畫廊的老闆就近搬入莫干山路50 號,同時還跟進新的一批當代藝術家。2002年另一片藝術倉庫淮海西路720號同樣因市政拆遷而消失,這批藝術家也於2003年2月相繼進駐莫干山路50 號。現在藏身這個安靜的工業園區里的工作室和畫廊已經有21家。2004年,上海市政府開始對蘇州河沿岸進行考察,對於「文化藝術產業」這一新興的產業給 予支持的態度-從保護產業的基本目的出發、到輔助產業的蓬勃成長,有關單位連結了莫干山路、福州路、從山路、多倫路等幾條主要藝術聚集街道,發展成「特色 文化街區」,現在,莫干山路50號不但是策展人、收藏家必探訪之處,也是上海文化、觀光的重要景點。

藝術家鍾愛舊倉房

作為我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擁有大量老廠房、老倉庫的上海稱謂中國LOFT的高地。位於普陀區蘇州河邊的莫干山路50號,入駐了來自瑞士、 法國、義大利和我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50多家畫廊和藝術家工作室。
"藝術園"摘錄
 "薛松工作室"
 "丁乙工作室"
 香格納畫廊
 比翼藝術中心

拆或留? 一邊是藝術家對城區里的破舊廠房情有獨鍾,一邊是城市化的腳步不可阻擋。

莫干山路50號成為最後一塊高地,是拆或留的爭奪前沿,是藝術空間和商業利潤交鋒的無聲戰場,是城市歷史和現代建設,人文地理和城市規劃碰撞的標本。各種利益,各種元素,在這里糾纏上演……

2.昌化路136號老房子,捕捉流失的記憶
負責人:水水

昌化路136號是一幢獨立式花園住宅,建於1935年前後,由當時上海著名的建築設計和營造公司通和洋行(Artkinson Dallas)設計,建造者不詳。建築外觀古樸中透著現代,遠遠一望,還以為是一幢廠房,但走近一看,耐火面磚的外表經歷歲月,透露出精緻,隱約顯出當時的繁華。 該建築雖由當時的著名外國建築事務所設計,但其平面格局卻相當中國化,三開間,對稱布局,使你恍若走入了傳統的廳堂,而這座建築的確擁有一個中國名字「宜德堂」。 該建築名字來源於其所的擁有豐富的歷史人文故事,清朝一品大員的祖先,存放文物的多年歲月,險些遭受拆除厄運的歷史,使得其在今天的屹立愈發顯得珍貴。

3.到檔案館坐坐-歷史的鉤沉

地點:上海外灘檔案館

時間:12月開始經常舉辦(工作日和周末兩種時間段選擇)

其他人員可直接聯系項目經理(133-9128-1045,[email protected]

目標對象范圍:與蘇州河項目有關的歷史檔案

方法:檢索檔案庫——調閱——紀錄、整理、闡述、撰寫、發布

4.專家訪談活動
負責人:徐靚

Ⅱ 上海萬國建築群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啊請告知

萬國建築群位於黃浦江西岸的外灘南北全長4公里,是上海的重要象徵。主要是在上海外灘北起外白渡橋,南抵金陵東路,這一段是外灘建築群的精華所在。這一片建築位於南京路的東端接外灘,大多具有100到120年的歷史,都是上海的優秀典型建築,多為20世紀初的折衷主義風格和巴洛克風格。這些建築大多都有愛奧尼克式的柱子,顯得莊重,再加上線條一般都是鮮明的很,當然細膩的雕刻也是少不了的,尤其是窗戶上的,剛柔相結合,的確是經典。 在上海外灘,矗立著一片租界時期的房子,號稱「萬國建築群」。上海人向來把它們看作上海的標志建築。 它們見證了上海淪於異族之手的那段歲月,見證了「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恥辱年代,可是,百年滄桑之後,它們仍然矗立在黃浦江畔,卻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它們成了上海的榮光。 成群的金發碧眼的洋人在「萬國建築群」之間穿行,看到他們百年前的先人留下的傑作,他們心中大概不無驕傲之情吧?而在今天,在上海,在中國,他們依然可以像他們侵華的先人一樣耀武揚威。 在這段1.5公里長的外灘西側,鱗次櫛比地矗立著海關大樓、和平飯店南樓北樓、原匯豐銀行大樓等52幢哥特式、巴洛克式、羅馬式、古典主義式、文藝復興式、中西合璧式等各種風格的大廈。這些大廈雖然出自不同建築師之手,風格迥異,但是建築格調統一,建築輪廓協調,在黃浦江西岸劃出了一道優美的天際線,享有「萬國建築博覽會」的盛名。
外灘位置
外灘曾經叫做黃浦路、揚子路、黃浦灘路,1945年改名為中山東一路。外灘曾經是各國列強在上海的政治,金融,文化中心。這里聚集著當年各國的領事館,各大金融機構。這些建築構成了著名的「萬國建築博覽」。哥特式的尖頂、古希臘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陽台,盡收眼底。從來沒能把目光從那精緻的建築細節上挪開過。雖然都是當初各國各自建造的,但這里建築風格非常萬國建築群協調地聚集在浦江沿岸,與江對岸浦東的現代化建築爭相輝映,共同譜寫上海的輝煌篇章 昔今日的建築,在精心的維護下,如今依然光彩依舊,各大銀行入駐於這些往日的金融中心,並且越來越多的時尚酒吧國際品牌也來外灘,讓她了頻添了幾多時尚的味道。特別是那些摟與樓之間的街道,印證著新與舊,歷史與現代的變遷,別有風味。當你站在和平飯店老式的大門旁邊遙望江對面高聳的金茂大廈和東方明珠的時候,你聞到了歷史與現代的奇妙味道。
復興外灘
黃浦江邊,萬國建築群組成的外灘,曾經是上海繁榮的標志,是上海乃至遠東的金融中心。如今,它卻只能作為古跡觀賞,而不能像當年那樣成為上海的靈魂。許多人為之扼腕嘆息。不過,東華大學和河南科技大學教授、美國實用動力中國大區總工程師瀟然博士卻提出一個大膽計劃,將萬國建築頂升6米,賦予舊外灘新的生命,讓復興後的外灘跟上大上海前進的步伐。
外灘「逃離」上海格局
漫步上海外灘,北起外白渡橋,南抵金陵東路,在這一條弧線上,鱗次櫛比地矗立起52幢各種風格的大廈,有英國式、法國式、西班牙式、希臘式、文藝復興式等。它們的設計師不同,時間也各異,但其建築格調基本是統一的,因此成為上海具有「萬國建築博覽」標志性的建築群之一,並一躍成為僅次於紐約和倫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上海飛速的發展,帶來了日益密集的商業開發和逐年膨脹的流動人口。這些都令只有2公里的狹長的彈丸之地,面臨著地面擁擠、觀光區狹窄、城市天際線被紛紛林立的高樓大廈破壞,以及很難營造進一步的發展空間等等窘況。萬國建築群夜景 如今上海外灘僅僅作為外地人拍照留念的地方,上海人卻很少光顧這里,因為在外灘外邊建了高大的防洪牆,外灘親水的感覺沒有了。寧波外灘改造項目設計總監、美國建築師協會會員馬清運則表示,上海外灘建築發展到現在,基本上沒有介入到生活格局中來,它除了給那些銀行提供了一個有歷史感的地址和給外地人提供拍照留念的地方外,沒有任何價值。上海外灘的建築有20萬平方米的話,那麼,上海就有20萬平方米沒有加入到晚上7點半以後的生活中。因此,上海外灘必須植入新的商業功能,成為晚上可以亮著燈的生活場所,進入到上海人的生活中來。商業功能曾是舊外灘的靈魂,它必須回到今天外灘的體魄中來。必須強調,如果外灘到最後僅成為外地人去旅行拍照的地方,本地人反而不願意去,這簡直是一種諷刺。
頂升外灘讓靈魂回歸
復興外灘的實施方案,計劃將外灘中山東一路沿線的23幢大樓組成的西式建築群全面依次升高約6米至外灘防潮堤平行或稍高,與現今的防汛牆成大體水平面,再在兩公里的外灘十車道之上鋪就新的架高的地平面,與臨江的防波堤連接,建成一個臨江的約10萬平方米的,集觀景、休閑、步行街、綠化帶和商業設施於一體的大型綜合功能的廣場。如此一來,從浦西外灘建築升高後的一層走出,經過新建的外灘廣場便能像從前一樣直接看到黃浦江江面了。而底層的架空區域則可用於設置車行道、停車場、臨街商業等等。頂升後的外灘建築群預計可增加7萬-14萬平方米的底層面積(依頂升後建築物增加的層數而定),加上新增的廣場,可以創建十幾萬平方米的商業面積。按照外灘黃金寶地的平均樓市價格5萬-6萬/平方米計算,將產生40億-70億人民幣的經濟價值;如果將這些面積用來出租作商鋪,按照人民幣80元/平方米/天的價格計算,每年可回收10億-20億的租金;另外,還由此產生每年100億-200億人民幣的間接商業價值。外灘寸土寸金,而頂升增加十幾萬建築平米卻不用買一寸土地,因為所有建築物的底座和道路已經在那裡並屬於他們的業主了。這和在城市的任何地方買地建新設施完全不同。 然而,復興外灘真正意義並不只是這些用數據表現的商業價值,更重要的是它帶來的長遠的社會和人文價值。瀟博士強調說,在保護建築物的同時,恢復對上海本地群眾休閑和商業吸引力的外灘,加上黃浦江、陸家嘴風景和古西洋建築群等絕無僅有的先天優勢,外灘復興後的繁榮一定會超過上海任何一個去處,並真正成為上海的象徵,這就是外灘原有的靈魂。一個親近自然、流水和綠色的城市之價值是無法僅用一個相同規模的鋼筋混凝土城市之價值來衡量的。
優秀建築
外灘1號 亞細亞大樓 曾用名:麥克倍恩大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主要使用單位: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總部。 位於中山東一路延安東路口的亞細亞大樓,有「外灘第一樓」之稱。建於1913年。原為7層,後加了1層。外觀為折衷主義風格,正立面為巴洛克式,柱式以愛奧尼克式為主,底層拱圈用鎮石,外牆用石面磚。總體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萬國建築群 外灘3號 上海總會大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61年由在滬英僑發起創設,當時為英國總會所用,又叫上海總會,也稱上海俱樂部。1910年1月,在原址建新樓,成為當時重要的社交場所。 新樓建築為橫直線條三段式處理,二層至三層中段增加了6根愛奧尼克柱頭,為整幢大樓增加了立體感,大樓南北兩側對稱,頂端各設置了巴洛克式的風亭,窗戶形狀變化多端,細部雕刻細膩優美。大樓的室內裝潢由日本建築師設計,裝飾華麗,長達34米的酒吧由黑白相間的大理石裝飾,在當時聞名於世。大樓總體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 外灘4號 有利大樓 曾用名:友寧大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資有限公司。 1922年,舊屋拆除後建新樓。繫上海第一幢鋼框架的大樓,據說鋼框架是向德國著名的克虜伯工廠訂制。大樓高6層,正立面仿文藝復興風格,外裝飾為巴洛克式,大門兩旁有修長的愛奧尼克式柱,外牆用花崗岩貼面。整座建築開間大,樓層高。 外灘5號 日清大樓 又名:海運大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華夏銀行上海分行。 1921年日清洋行在中山東一路5號新建大樓,1925建成,由英商德和洋行設計,6層鋼筋水泥結構建築,從表面上看,該大樓的基本構造與上海的其他近現代建築沒有太大的差異,但其線條處理以橫線條為主,具有近代日本西洋建築的特徵。 外灘6號 中國通商銀行大樓 又名:元芳大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香港僑福國際企業有限公司。 此樓原是一幢3層磚木結構的房子,東印度式建築風格。1906年拆舊建新,由英商瑪禮遜洋行設計,為假4層磚木結構,大樓外觀呈英國哥德式建築風格。裝飾上具有歐洲宗教建築色彩,青紅磚鑲砌,眾多細長柱子鉤勒牆面。後因維修時用水泥粉刷牆面,除框架外,原先的外貌已不復存在。大門入口豎有羅馬廊柱。底層、二層為落地長窗,券狀窗框,兩肩對稱。上層為坡式屋頂,並有一排尖角形窗。四樓南面為平台,是觀光黃浦江的勝處。 外灘7號 電報大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泰國盤古銀行。外灘電報大樓 外灘中山東一路的7號大樓,原是旗昌洋行的產業,輪船招商局將它買下後,即歸屬下的電報總局使用,故稱 「電報大樓」。為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假5層磚石結構。以變化多端的古典式柱子,裝飾從2樓到4樓的窗框,使建築的立面富於變化和充滿立體感。同時在頂層兩邊建有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屋頂,使整幢大樓頗具藝術韻味。在外灘的建築群中,電報大樓體態雖然不大,但其建築藝術的特徵別具風格。 外灘9號 旗昌洋行大樓 又名:港監大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招商局(集團)上海分公司。 1901年,輪船招商局將旗昌洋行的舊樓拆除重建,由通和洋行設計,為三層磚木結構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東向外灘為主立面,以正大門為中軸線,兩側形成對稱。大門兩側各有2扇羅馬拱券型的落地長窗,2、3層有內陽台,以古典式柱子作支撐。樓內的木製樓梯扶手處有雕花,攔桿也十分精緻。 外灘12號 匯豐銀行大樓 又名:匯豐大樓、市府大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為上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現在使用單位:浦東發展銀行。 外灘大樓群建築中最顯眼的一幢大樓,建於1925年。外形接近正方形,高5層,中部加上隆起的建築為7層,上有一半球形屋頂。鋼框架結構,外形呈仿古典的磚石結構,內部處理採用古典主義的形式,如愛奧尼克式柱廊,藻井式天花板等。室內裝修考究,大廳內的柱子、護壁、地坪均用大理石貼面,不僅裝有暖氣,還安裝了當時最先進的冷氣設備。 外灘13號 海關大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上海海關。 建於1927年。建築風格為歐洲古典建築和近代建築相結合的折衷式。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沿外灘高7層,用金山石砌築。西部一直延伸到四川中路,高5層,二層以上用紅機磚砌築。沿外灘大門前為希臘多立克式柱廊,入口為大廳,內有繁復的石膏花飾和腳線,鑲金和彩色馬賽克的平頂。最高處為鍾樓。 外灘14號 交通銀行大樓 又名:上海總工會大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上海市總工會。 交通銀行新大樓1948年10月竣工,是上海解放前外灘最後建成的一幢樓。由鴻達洋行設計,大樓主體6層,中間為8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正面和側面均以垂直的線條來突出建築的立體感。底層門框用黑色大理石作貼面,其餘牆面均以白水泥粉刷。大門原為轉門,入內是彩紋人造大理石鋪成的過道,兩側靠牆為環狀扶梯。扶梯用大理石作台階,紫銅作欄桿。經扶梯上2樓平台,過4扇鋁框玻璃門,進入高大寬敞的大廳。大廳由36根大理石柱作支撐。大樓內有庫房、發電機、空氣調節機、2部奧的斯電梯。整幢大樓的內部設計強調實用。 外灘15號 華俄道勝銀行大樓 又名:華勝大樓、中央銀行大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上海外匯交易中心。 1902年竣工,由德國建築師海因里希·貝克設計,項茂記營造廠施工。外觀呈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復古建築風格。3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基礎是以沉砂墊層代替打樁。外牆以釉面磚與花崗石鑲嵌,大門左右有4扇券窗,2、3層立面慣以6根愛奧尼克立柱,3層檐下及柱頂均飾以歐洲神話人物頭像的雕塑。進入正門,一條對稱白色大理石扶梯直通2層營業大廳。大廳中央高達3層,用彩繪玻璃作天棚,室外陽光可透過天棚照到廳內。2、3層四周有精緻典雅的彩繪玻璃迴廊,營業大廳的沿廊壁上有雕刻精美的人物浮雕。 外灘16號 台灣銀行大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招商銀行。 建於1924年。鋼筋混凝土結構,是幢帶有日本近代西洋風格的建築,同時又廣泛吸取各國建築的長處,成為一個多種風格建築的混合體。 外灘17號 字林大樓 又名:桂林大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美國友邦保險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建於1921年,由德和洋行設計。大樓總高10層,三段式立面。底層立面用拉毛花崗石作貼面,正大門兩側各有一扇落地的羅馬拱券長窗;中部立面3至7層,建築外觀採用近現代派簡潔明快的設計手法,但飾以古典柱式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浮雕,使單調的平面增加了一絲活潑;上段立面,兩側為券式窗洞,中間樹以雙柱,形成內陽台。屋檐下原有8個裸體人物雕塑,後被水泥封末。頂部的南北兩側建有塔樓。字林大樓是近現代主義風格和新古典主義風格結合較成功的一幢建築。 外灘18號 麥加利銀行大樓 又名:春江大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於1923年。文藝復興時期折衷主義風格建築,底層以花崗石作貼面,顯得勻稱協調而又給人以資本雄厚的感覺。第二層,外牆處理簡潔,由巴洛克粗大石柱支撐,層次富於變化。 外灘19號 匯中飯店大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和平飯店南樓。 1906年拆舊建新,由祥泰洋行工程師施高塔設計,6層磚木混合結構,總高30米。外觀呈文藝復興樣式的建築風格。外牆用白色清水磚砌成,鑲以紅色水磚做腰線。門窗有圓弧拱,也有平拱。正大門為轉門。屋頂建有花園,花園的東西兩側各建一座巴洛克式涼亭,夏秋季節可以坐在東側的涼亭內觀望黃浦江潮水。1911年,上海各界人士曾在這幢豪華飯店慶賀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 外灘22號 沙遜大廈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和平飯店北樓。 建於1929年,由公和洋行設計,是上海近代建築史上出現的第一幢完全意義上的近現代派建築。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大廈高10層,局部13層,另有地下室,地面至頂端的高度為77米,是當時上海最高的建築。立面以垂直線條為主,在腰線和檐口處有雕刻的花紋。外牆除第9層和頂部用泰山石面磚外,其餘各層均用花崗石作貼面。 外灘23號 中國銀行大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中國銀行上海分行。 1937年建成,是外灘(中山東一路段)眾多建築中唯一一幢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和建造的大樓,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樓之一。分東西兩幢大樓,西大樓為4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東大樓是主樓,高15層,地下層2層,共17層,鋼框架結構。採用中國民族風格方形尖頂,其他欄桿及窗格等處理富有中國民族特色,每層的兩側有鏤空圖案,中國銀行大樓是近代西洋建築與中國傳統建築結合較成功的一幢大樓。 外灘24號 橫濱正金銀行大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分行。 建於1924年。樓高7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日本近代西洋風格建築。原先是日本橫濱正金銀行。底層石塊為貼面,橫線條清晰,產生明朗而輕快的感覺。二層至五層之間仿古典主義巨大石柱給建築增加了莊重和典雅之感。 外灘27號 怡和洋行大樓 又名:外貿大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上海市外貿局等。 始建於1920年,竣工於1922年11月,由馬海洋行設計。外觀為仿英國復古主義派建築風格,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高5層(1983年又加蓋2層)。建築平面呈凹字形,西面凹進,朝東立面呈三段樣式。1、2層為一段,門和長窗為羅馬拱券形,大塊拉毛花崗石作外牆貼面,平整石塊鋪砌大門台階,門的兩側裝有一對壁燈。3至5層為第二段,有4根巨大的科林斯立柱作為裝飾和支撐,立柱間為陽台和石欄桿。5層以上為第三段,層頂有較寬檐口,頂部為大平台,平台前有欄桿,中間是石屏,緊貼石屏建有一座圓頂,圓頂中心插有旗桿。 外灘28號 格林郵船大樓浦發銀行大樓 又名:廣播大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上海廣電集團。 1920年建成。總體為近代復古主義建築,大門和邊門均設計為羅馬拱券,兩側建有花崗石古典柱式;從地面勒腳至二樓外牆用花崗石作貼面,造成一種厚重而又古典的情調。在臨外灘的屋頂上設計了屋頂亭,形如遠洋巨輪上的瞭望台,這種設計使此樓成為上海為數不多的仿生建築之一。 外灘29號 東方匯理大樓 又名:東方大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中國光大銀行上海分行。 建於1914年,由英商通和洋行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典型的法國古典主義建築,入口拱門上方有一卷渦狀的斷山花,流露出法國情調巴洛克式的設計手法,中部是愛奧尼式巨柱,橫豎向三段式處理明顯。 外灘33號 英國領事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初建於1849年,1852年翻建,1870年毀於大火。現在的建築為1873年建造。具有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風格,主樓高兩層,整個建築平面為正方形,層頂用中國蝴蝶瓦,為了讓底層有良好的通風,台基較高,立面上門窗較多,且多採用圓拱和平拱。 北蘇州路20號 百老匯大廈 又名:上海大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上海大廈飯店。 建於1934年,22層,高88米。早期現代派風格的八字式公寓結構,外部處理與內部裝飾簡潔明朗,外觀氣勢雄偉,現為三星級飯店。該大樓曾為北外灘的制高點,其18樓寬敞的觀景平台,是鳥瞰外灘全景的佳處地點。 外白渡橋北堍黃浦路15號 禮查飯店 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浦江飯店。 建於1910年。外貌採用英國新古典主義建築形式,樓高6層,是一座鋼筋混凝土和磚木混合結構的建築。五層窗旁建有大弧形拱券,三四層部分裝飾愛奧尼克式大柱頭,窗樘發券,有的採用弧拱,有採用平拱,整幢建築凹凸面多,進深很深,故室內光線較暗。

Ⅲ 上海萬國建築群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啊

在上海外灘,矗立著一片租界時期的房子,號稱「萬國建築群」。上海人向來把它們看作上海的標志建築。它們見證了上海淪於異族之手的那段歲月,見證了「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恥辱年代,可是,百年滄桑之後,它們仍然矗立在黃浦江畔,卻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它們成了上海的榮光。

成群的金發碧眼的洋人在「萬國建築群」之間穿行,看到他們百年前的先人留下的傑作,他們心中大概不無驕傲之情吧?而在今天,在上海,在中國,他們依然可以像他們侵華的先人一樣耀武揚威。

在這段1.5公里長的外灘西側,鱗次櫛比地矗立著海關大樓、和平飯店南樓北樓、原匯豐銀行大樓等52幢哥特式、巴洛克式、羅馬式、古典主義式、文藝復興式、中西合璧式等各種風格的大廈。這些大廈雖然出自不同建築師之手,風格迥異,但是建築格調統一,建築輪廓協調,在黃浦江西岸劃出了一道優美的天際線,享有「萬國建築博覽會」的盛名。

Ⅳ 上海建築的發展

外國大師的大量建築作品進駐上海,給上海帶來了世界頂尖級的建築!

Ⅳ 求上海一著名建築的歷史故事

上海外灘美術館坐落於上海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之處的外灘源片區,曾是中國最早的博物館之一——亞洲文會大樓舊址。
上海亞洲文會大樓是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於1931年—1932年在上海博物院路(今虎丘路)建造的一幢5層大樓,被列為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 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成立於1857年,是英國僑民在上海建立的一個重要文化機構,主要從事對中國的自然和社會的廣泛調查與深入研究。1871年花費3000兩白銀在上圓明園路建造了會所。1874年2月13日,開設博物館,陳列從長江流域和華北採集來的動物標本。1886年,該會門前的上圓明園路改名博物院路,即今虎丘路。
亞洲文會組織,這與英國早期進行經濟和文化的海外擴張有關。為了向海外殖民化,首先要了解外國的經濟、文化背景。這樣,在鴉片戰爭以前,1823年英國人就在倫敦成立了皇家亞洲文會,把支會設在印度孟買等地。1842年,英國侵佔香港後,於1847年在香港成立中國支會,研究中國藝術、科學以及自然物產。但這些調查和收集,客觀上對於中西文化的交流、交融,推動中國文化和科技的進步起到了橋梁作用。

《南京條約》簽訂後,道光二十三年,即1843年,上海正式開埠,租界逐漸闢建,英國人到上海來的也逐年增多。這樣,在英國男爵尼柯遜、裨治文等人的發起下,組織了上海文理學會,從事中國文化、科學和物產的情報工作。咸豐七年、1857年,文理學會與英國倫敦的「大英亞洲文會」合並,成為英國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一說英國「皇家亞洲文會北華支會」)。支會合並改名後,旨在研究中國及鄰近國家的歷史文化和自然狀況,採取多種手段搜集了不少的動植物標本和我國的歷史文物。由於沒有辦公聚會場所,在英國駐上海領事阿禮國的支持下,獲得英國政府的同意,由英租界工部局在圓明園路劃了一塊地,當時的大地產商漢璧禮捐了500兩銀子,向上海(西僑)體育基金會低息貸款1500銀兩,英國政府也撥了資金,由地質學家金思密設計。同治十年、1871年,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會舍在圓明園路落成,建築經費共計白銀3000兩。同治十三年、1874年,建立「亞洲文會博物院」,這是上海最早的博物院(《中國科學美術雜志》記載1874年落成)。博物院建立後,以收藏、陳列上海周邊地區及長江流域的動植物、礦物、古董及人類學標本為主,著手開展標本的採集、征購和剝制。一面任用技巧精熟的專家王樹衡剝制動物標本;一面聘請各類專家,開展各學科的研究。麥華陀、地質學家金思密、爬蟲學家克威絲威、考古兼貨幣專家偉烈亞力、魚類專家魁克特、人類學家科提爾、鳥類學家海崛黎、福勃士等人均以專家身份參與其事,同時也收購和接受捐贈自然標本和中國歷史文物。據載,徐家匯修道院院長達維特神父提供了他在華北各省採集的標本。該院還收集製作上海本地鳥類標本,尤其是各種野鴨標本,這些標本主要由旅滬西僑中的狩獵者提供。該院成立伊始,上海飛靶總會會員將獵獲的飛禽走獸慷慨捐贈給博物院。院方製成標本後還配上自然景物。光緒四年,1878年,還徵集到一堆鯨魚的下頜骨架,直到20世紀30年代,這些骨架還陳列在展廳中。英國著名博物學家索威比在《上海博物院簡史》中寫道:「中國觀眾對此興趣盎然,他們對此大海怪的迷惑,遠勝於對西方人的好奇。」光緒七年,1881年,英國海軍軍醫古庇還向上海博物院捐贈了一批精製的地質標本。初期中國歷史文物較少,所以叫上海自然歷史博物院,後經過在上海的英美人的捐贈,博物院的資料、藏品逐漸充實,多為東方國家的史料。為此,亞洲文會博物院的聲譽在當時上海的西洋人中影響日盛,租界工部局甚至於光緒十二年,即1886年把路名也由圓明園路改名博物院路。當時上海的《圖畫日報》介紹:「該院任人游覽,不取游資,誠開通智識之一助也。」偉烈亞力對創辦亞洲文會起到很大作用,他是發起人之一。文會開辦時有圖書1300冊,其中偉烈亞力就捐了718冊。3年後,圖書館館長髙第按宗教、科學與藝術、文學、歷史和期刊分5大類。他還利用偉氏的圖書著成《西人論中國書目》。偉烈亞力第二次來華又積累了一批圖書資料,其中不少是珍本。他自豪地說:在華的西人中,只有威妥瑪的藏書量能超過他。後來他的圖書大部分又歸亞洲文會收藏。

上海博物院建院初期,僅有2間陳列室,1間陳列獸類、貝甲類、蛇類、魚類等標本;1間陳列禽鳥類、昆蟲類標本。1929年會所房屋發現白蟻,被迫募款改建。1931年拆屋,1933年建成(一說1932年建成),亞洲文會大樓是一座磚木結構建築,總體上是5層,部分高6層。首先第一層是演講廳,原來名叫伍連德講堂。二層是圖書館。博物院陳列室在三、四2個樓層,三樓陳列自然標本,有古生物、人類化石及動植物標本等;四樓陳列中國歷史文物,有陶瓷器、青銅器、錢幣、碑刻等,甚至還有鴉片煙槍和女人的小腳綉花鞋。在陳列布置上,參照當時歐美博物館的陳列手法,把展品陳設於大玻璃櫃中,配以天然景物,改名「上海博物院」向社會開放,參觀者月均7000餘人。中國科學美術雜志社曾借用辦公。

大樓是英商公和洋行設計,因是文化性建築,所以大樓的外觀是歐洲裝飾主義建築風格,同時糅進了一些中國傳統的裝飾。它的底層是用石頭砌的牆面,以上砌青磚清水牆。正門立面建築線條是豎線的豎向構圖。頂上採用傳統的中國圖案進行裝飾。二樓伸出的陽台,欄桿是中國式樣的。底下一層入口有3道券門,鐵門柵欄採用了「壽」字圖案,兩旁是八角八卦窗。二至五層中間牆面每層的窗旁用磚柱貫立。二層有欄桿。上世紀20~30年代,現代建築融入了不少的中國建築元素。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北華支會已將圖書館及博物院所藏部分標本、文物轉移出中國。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文會大樓被日軍強占,大批的藏書、文物被劫到東京。日本投降後追回了一些,但有一些遺失,大樓仍由北華支會使用。1948年,《上海通》記載,四樓陳列室面積1500平方英尺,陳列各種標本1萬多種。值得一提的是麋鹿,西方人未見過,頗覺珍貴,作說明:「華人名之曰『四不像』,因此物似鹿非鹿,似馬非馬,似駝非駝,似牛非牛,前在黃河流域之河南、山東出產甚多,其遺骸發現於殷墟中」。五樓陳列室陳列運茶船和農具模型,「小巧玲瓏,引人入勝」。其餘「除少數生物、礦物標本外,大多為歷史藝術物品。如魏石刻、石像、漢代的磚石馬、晉代的碑文,以及石器、陶器、銅器、墓像。服飾有古代官吏的朝服、戰士的盔甲、戰袍。武器有矛、戈、槍、箭,還有近代的手槍、步槍、來復槍等。此外還有古錢幣13筐,外國銅元3筐,都有2000種。上海解放前夕,北華支會將部分圖書、文物、標本私運出境。解放後接管時,只剩下一些昆蟲標本。50年代,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的經費來源斷絕,會長黎照寰主動要求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經上海市軍管會批准,於1952年6月27日予以接管,「劫後餘生」的藏品由新組建的上海博物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圖書館分類接受。接管後樓房先後作為上海歷史與建設博物館籌備處、上海自然博物館籌備處等。後由上海圖書館使用,當作書庫。20世紀90年代初,原大樓底層的唐家住房連同二樓的「伍連德講堂」則成為證券公司的營業大廳。

Ⅵ 上海有很多保存完好的歷史建築它們是上海迅速發展的什麼

最有名的四座歷史性建築:海關大樓、和平飯店、國際飯店、上海大廈、大世界。

1、上海海關大樓,位於中山東一路13號,是上海外灘的地標性建築。1864年清政府於現址設江海北關,負責對外貿易實務,前身為市舶司,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海關。

1845年,最早的上海海關大樓建成,被稱之為「江海北關」,是一幢典型的中國官衙式建築,建築平面呈凹字形,三進樓房,正檐翹角,歇山頂,屋面上有一座小閣,大門為牌樓式。

1891年,興建新關署,由英國工程師設計成一座西方教堂式關署大樓,於1893年完工。新江海北關沿用了舊址的基礎,磚木結構,中間有6層高的方形鍾樓,鍾樓南北兩邊各有假4層樓房相對,建造費用共計81800關平銀兩。

1925年,因原教堂式關署狹窄,在原址重建新關署,請匯豐銀行的設計者威爾遜設計,總體風格為希臘古典式和近代建築相結合的折衷主義風格,1927年建成,耗費430萬兩白銀(相當於330萬關平銀兩)。

2、上海和平飯店建於1929年,原名華懋飯店,屬芝加哥學派哥特式建築,樓高77米,共十二層。華懋飯店是由當時富甲一方的英籍猶太人愛利斯.維克多.沙遜建造的,外牆採用花崗岩石塊砌成,由旋轉廳門而入,大堂地面用乳白色義大利大理石鋪成,頂端古銅鏤花吊燈,豪華典雅,有「遠東第一樓」的美譽。

飯店落成以後,名噪上海,以豪華著稱,主要接待金融界,商貿界和各國社會名流。如美國的馬歇爾將軍、司徒雷登校長,劇作家NoelCoward的名著《私人生活》就是在上海和平飯店寫成的。三、四十年代,魯迅、宋慶齡曾來飯店會見外國友人卓別林、蕭伯納等。

解放後,飯店於1956年重新開業,起名上海和平飯店。上海和平飯店對客房、餐廳等進行了更新改造,煥然一新,而建築風格仍保持了當年的面貌,體現了現代與傳統、新潮與復古的融合。

3、上海國際飯店是上海年代最久的飯店之一,有三十年代「遠東第一高樓」之稱。飯店地處繁華的南京西路,對面是風景如畫的人民公園。外出交通便利,購物方便。飯店的豪華套房、雙人套房、單人客房寬敞舒適,裝飾典雅,設備先進。

高級衛生潔具、冰箱、小酒吧、自選空調、高級音箱及彩色閉路電視一應俱全。飯店擁有供應中西菜餚的「國際廊」、「豐澤樓」、「順風廳」、「孔雀廳」、「雲樓」等五個不同風格的餐廳。

4、上海大廈,原名「百老匯」大廈,1934年為英商所建。1951年5月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改名為「上海大廈」,現為掛牌五星級涉外飯店。

5、大世界游樂中心至今已有90餘年的歷史,它始建於1917年,創辦人是黃楚九。"大世界"曾經是舊上上海大世界海最吸引市民的娛樂場所,裡面設有許多小型戲台,輪番表演各種戲曲、曲藝、歌舞和游藝雜耍等,中間有露天的空中環游飛船,還設有電影院、商場、小吃攤和中西餐館等。

解放後,大世界經過改造成為人民大眾休閑娛樂的地方,以游藝雜耍和南北戲曲為特色,一直以其平民化的風格和雅俗共賞的娛樂節目受到眾多上海市民和外來遊客的歡迎。

"大世界"的建築頗具特色,它由12根圓柱支撐的多層六角形奶黃色的尖塔構成,主樓為3幢4層高的建築相連,另有兩幢附屬建築,整個建築布局新穎獨特。

Ⅶ 有關上海建築的發展資料!!

你應該多去看看書,這么問很難問全。去趟建築書店或者你去查一查上海市的歷史,就是政府出的年檢一類的超大厚本,會有詳細記載.

Ⅷ 上海最早的歷史優秀建築

上海舊建築很多,選幾個介紹如下:

外灘的精華就在於這些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的外灘建築群。北起蘇州河口的外白渡橋,南至金陵東路,全長約1500米。著名的中國銀行大樓、和平飯店、海關大樓、匯豐銀行大樓再現了昔日「遠東華爾街」的風采,這些建築雖不是出自同一位設計師,也並非建於同一時期,然而它們的建築色調卻基本統一,整體輪廓線處理驚人的協調。無論是極目遠眺或是徜徉其間,都能感受到一種剛健、雄渾、雍容,華貴的氣勢。

有人說「外灘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外灘那一座座鋼筋水泥的樓宇,不正講述著舊上海灘如夢般繁華的往事。

亞細亞大樓

被譽為「外灘第一樓」,建成於1906年,原名麥克波恩大樓。其高8層,建築面積11984平方米,佔地1739平方米。大樓外觀具有折中主義風格。立面為橫三段、豎三段式。底段與上段均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為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大樓氣派雄偉,簡潔中不乏堂皇之氣。可謂簡繁相怡,華貴典雅。

東洋倫敦——東風飯店

「東洋倫敦」是現東風飯店的別稱,建於1910年,屬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外貌既效法美國古典主義,又參照日本帝國大廈,故而得此別稱。其始建於中山一路2號時,是當時上海最豪華的俱樂部——上海總會。大樓一樓為餐廳,二樓為國際海員俱樂部,其餘均為客房。整個飯店設施齊全,裝修精美,不愧為商務住宿的理想選擇。大樓中所使用別致的三角形的電梯是西門子公司製造的,距今已有90年的歷史。

有利大樓

中山東一路4號,現為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資有限公司。原名聯合大樓,為美國有利銀行所有,故稱有利銀行大樓。大樓於1916年建成,樓高7層整體仿效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窗框多採用巴洛克藝術富有旋轉變化的圖案,大門有愛奧尼克立柱裝飾,高大的落地專窗既有利於採光,又增添樓宇氣勢。整幢建築是以門為中心的軸對稱圖形。故而給人以平和的感受。

東西合璧的日清大樓

將日本近代西洋建築與古典建築風格相揉和的日清大樓,被人們稱為「日猶式」。該樓是由日本清汽船株式會社與猶太人合資建造。它建於1925年,位於中山東一路5號,樓高6層,佔地1280平方米,底三層裝飾比較簡明,上三層有古典立柱和雕刻花飾,凹凸感強。整個建築立面均用花崗石貼砌,與外灘的其他建築交相輝映。日清大樓現由華夏銀行和錦都實業總公司使用。

中國通商銀行大樓

中山東一路6號,1897年,中國人自籌資金開設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現今則是香港僑福國際企業有限公司所在地。該樓是一幢假四層的歌特式建築。大樓第四層有五個尖頂層面,原先還有十字架。第三、四層有小尖塔。大樓第四層是尖券形的窗戶,一、二層是典型歌特風格的花窗欞窗戶。這幢即將走過一個世紀的歐式建築的意義遠不止停留在具歷史性與藝術性。可以說,就是它在中國金融史上劃上了開篇性的一頁。

大北電報公司大樓

中山東一路7號,是一座文藝復興式風格的大樓。該建築注重統一、對稱、穩重,外立面裝飾甚為講究。每層都採用了古典風格的柱子,或用來承重,或只作為裝飾。窗戶四周圖形多樣,立體感強,近似巴洛克式。它的黑頂白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也不失一種優雅的感覺。這樓是現在的盤谷銀行上海分行,自1908年建成以來,它已四度易主,最早稱為大北電報公司大樓。後為中國通商銀行及長江航運公司所用。

招商局大樓

作為中國自己經營的第一家新式輪船企業——招商局就是在此期間創辦的。招商局建於1901年,該樓宇為座西向東的三層磚木結構。底層正門框向外伸出,正門兩側有高敞的拱形落地窗,二、三層立面用古典柱式裝飾。大樓局部外牆用花崗石貼面。招商局大樓可視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灘建築的典型。無論就具歷史性或是藝術性而言,都值得我們前去觀瞻一番。

浦東發展銀行大樓(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樓、匯豐銀行大樓)

中山東一路10-12號,屬新希臘建築,建於1923年,原系美商匯豐銀行上海分行。美國當時將這座建築自詡為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的最講究的建築。建成時大樓門前放了兩只引人注目的大銅獅,據說獅子鑄成後,立刻就將銅模毀掉了。從而使這對銅獅成為絕版珍品,現已將其送入上海歷史博物館。該樓八角形門廳的頂部,離地面20多米高處,有8幅由幾十萬塊僅幾平方厘米的彩色馬賽克鑲拼成的壁畫。它寬4.3米,高2.4米,分別描繪了20世紀初上海、香港、倫敦、巴黎、紐約、東京、曼谷、加爾各答等8個城市的建築風貌,並配有神話人物形象,還有24幅為神話故事中動物的形態,頂部巨大的神話故事壁畫,總面積近200平方米。世紀壁畫間有一圈美文,譯為「四海之內皆兄弟,其象徵了在新世紀到來之際,整個世界的和平繁榮」。

上海海關大樓

匯豐銀行的「姐妹樓」,建於1927年,雄偉挺拔,與雍容典雅的匯豐銀行大齊肩並列,相得益彰。上海海關大樓結合了歐洲古典主義和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優點,大樓門楣由四眼巨大的羅馬花崗石圓柱支撐,以高聳的鍾樓為軸線,氣勢非凡,建築造型屬新古典派希臘式,上段的鍾樓的、則為歌特式,有十層樓高,是仿美國國會大廈的大鍾製造,在美國造好後運到上海組裝。據說花了白銀2千多兩,是亞洲第一大鍾,也是世界著名大鍾之一。海關大樓巍然屹立在浦江之濱,它那鏗鏘、激昂的鍾聲象徵著庄嚴,象徵著使命。

交通銀行大樓

中山東一路14號,建於1940年,佔地1908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0088平方米。屬近現代主義風格。建築設計強調垂直的線條,外立面簡潔明朗。底層外牆用黑色大理石貼面,庄嚴華貴。進門兩側有紫銅欄桿裝飾的人造環形大理石扶梯,上到二樓大廳,滿目紅色,富麗堂皇。廳內36根圓形柱子的的下半部分以及大廳四周牆壁均由紅色瓷磚鋪貼、裝飾,地坪也是紅色地磚鋪成。大樓外觀的凝重與內部的熱烈使其別具特色,在古典建築叢中更顯現代氣息。

華俄道勝銀行大樓

是一座具有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建築,至今已歷了八十多個春秋。國民黨中央銀行、上海航天局、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都先後在此辦公。該建築結構堅實,裝飾精緻,以正門為中軸線形成對稱結構底層大門有雙立柱四根,兩旁有洞形窗戶。二至三層東立面有愛奧尼克柱子,窗戶兩邊也有古典立柱裝飾。外牆用白色釉面磚和花崗石相拼,色調和諧,底樓外牆用蘇州花崗石軒石勒腳。樓內扶梯用大理石建成,二樓壁上有人物浮雕,巨大的精美彩色玻璃頂柵和迴廊,至今還保存完好。

台灣銀行大樓

現今招商銀行上海分行之所在。該樓興建於1924年,佔地904平方米。整體上屬於日本近代西洋建築風格。東立面配於四根歐洲古典主義式的柱子。從而使其富有歐洲古典建築風格,這不禁讓人想起具有「東洋倫敦」之稱的東風飯店。這些樓與樓之間內在或外在的聯系,使得外灘的建築尤顯和諧統一,建立一種整體的美感。

麥加利銀行大樓

上海的第一家外資銀行是麗如銀行,就開在如今被人們稱作麥加利銀行大樓之內。大樓共五層,底層外牆用花崗石鋪貼,內部地坪則是黑白對比的大理石。大門則是樓的主線,南北兩邊建築造型對稱。二至四層外立面有兩根愛奧尼克式柱子支撐,第五層橫面中段有6根方型柱子。刻以花瓣造型。為使建築具有高度感,現頂樓加了三角形屋頂,更讓人們感受到麥加利銀行大樓的玲瓏與別致。

友邦大廈(原桂林大樓、字宇大樓)

這里曾是外國在上海開設最大的新聞出版機構——《字林西報》館。友邦保險公司於1998年正式整修入駐,故改名為「友邦大廈」。大樓的立面分三個層次。第一層以粗糙的大石塊為貼面;第二層用水泥粉刷;第三層兩側為穹形券窗,加配以造型優雅的塔頂,盡顯了建築的變化及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勻稱、和諧。

和平飯店南樓(原匯中飯店)

漫步外灘,有一幢白清水磚牆,紅磚腰線的建築特別引人注目,這座美國風格的六曾樓房就是和平飯店南樓,它位於中山東一路19號,原名中央飯店。這座建於1906年的飯店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1909年「萬國禁煙會」就在這里舉行,1996年又召開了聯合禁毒署舉辦的「上海國際興奮劑會議」,並為「萬國禁煙會」立會址標志。1911年中國同盟本部也在該飯店召開了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歡迎大會。這一系列具有紀念價值的史實為和平飯店南樓增添了更多輝煌。

和平飯店北樓(原沙遜大廈)

和平飯店南北兩樓錯落而置,與南樓相比,北樓頓覺氣魄豪華。高77平方米的大樓,由於內外裝飾講究而被譽為「遠東第一樓」。大樓具有美國芝加哥學派建築風格,外形簡潔明朗強調垂直感,花崗石的牆面,圓錐形的屋頂,紫銅的屋面,無部不滲透出古樸典雅之氣。飯店內部設有英、美、印、德、法、美、日、西、中等九國套房。餐廳、大堂裝飾富麗堂皇。還有頗受國外遊客歡迎的上海老年爵士樂隊,在此演奏世界各地名曲,使人彷彿置於一個世界文化與經典藝術相交融的殿堂。

中國銀行大樓

外灘的建築素以歐洲風格見長,而中國銀行大樓是為數不多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建築之一。大樓分為主樓和次樓。外牆為金山石,屋頂為平緩的四方攢尖頂,上蓋綠色琉璃瓦,樓檐上用斗拱裝飾。東立面從高到低有變形的錢幣形鏤空窗框。大門上方原有孔子周遊列國石雕講述了一個個令人神往的故事。營業大廳的天花板上原來還雕有「八仙過海」的圖案。到處洋溢著古色古香的氛圍。這些雕梁畫棟、碧瓦飛檐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勤勞的結晶,讓後人得以繼承和發揚。

怡泰郵船大樓

中山東一路北京東路口,有一座看似平常但又富有趣味的建築,它就是怡泰郵船大樓即「格林郵船大樓」。該樓高7層,另有2層地下室。堅固厚實的花崗石拱券大門旁是古典式柱子。二至五層附有外展的陽台,七層頂樓還建有塔樓,雅緻美觀,整個大樓外立面簡潔明朗,也是一座典型的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

正金大樓

建成於1924年,獨具後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與其他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同樣有著花崗石的外牆,明晰的主線,對稱的造型,但少了許多繁瑣的裝飾,使其更顯流暢。大樓底層用大型石塊貼砌。整幢建築給人以穩重感。二至五層有兩根愛奧尼克式柱子支撐,顯示出古典風采。內部大廳中長圓形玻璃天頂,造型典雅,工藝精美,是外灘的典型建築。

怡和洋行大樓

自從1943年上海開埠後,國外商家紛紛開設洋行,怡和洋行就是最早的幾家之一。此後英商在這里開展了大量的貿易活動。怡和洋行大樓位於中山東一路27號,是一座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大樓一、二層為一段,用花崗石壘砌軸線明顯,大門和雙側窗框都用羅馬半圓拱券石拱造型,正門上方有羊頭浮雕裝飾,顯得莊重堅實,第三至五層又一段,有羅馬科林斯柱式支撐,氣魄雄偉,顯示出濃郁的西歐古典色彩,第三層有石欄桿陽台,整段窗框上方有石雕鑲嵌,第五層上方原有的平台,穹頂被拆除,已加高至七層。

東方大樓

即現在的市公安局交通處大樓原是法國東方匯理銀行上海分行的辦公場所。設計師用豪華浮誇的手筆,在教堂和宮殿中把建築、雕塑和繪畫結為一體,並用短檐、波浪形牆面、重迭柱及壁畫,使建築物產生神秘的宗教氣氛。大樓強調立面裝飾和處理,尤為注重建築自身的比例。其上面是貫通的愛奧尼克巨柱,兩側厚實的牆面橫向劃分為三段,頂部出檐較深,並有精緻的雕刻。底層門窗形成三個高大的樓門,居中是線狀的浮雕。另外,大樓在小構體上也精雕細鑿,力求完美可謂是巴洛克式的經典之作。

英國領事館

建於1873年,樓高二層,近似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樓宇台基較高,底層豎向中段有五扇圓拱形窗,兩邊房間窗戶倒是圓拱形。外立面整齊見變化。整幢建築外立面原採用清水磚,層頂用中國蝴蝶瓦鋪成,現外牆已採用水泥粉刷,大樓東面樓前有大草坪,環境更現優美。解放後,中國國際旅行社上海分社層設在這里,該社遷出後,由上海市外國投資工作委員會、上海國際經濟貿易研究所、上海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等機構設在這里。

除了上述地處外灘的大廈外,外白渡橋、上海大廈、俄羅斯總領事館以及氣象信號台與外灘的這些建築渾然一體,勾勒出了一幅完整的「萬國建築博覽」的畫卷。

外白渡橋

位於黃浦公園西側,架在中山東一路,東大名路之間的蘇州河河段上。1970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座鋼鐵結構橋,跨度52.16米,寬18.3米,是上海市區連接滬東的重要通道,過橋人流量,車流量很高。因它處於舊時的外擺渡處,人們過橋不付費,故稱外白渡橋。

上海大廈

由主樓和副樓組成的上海大廈位於外白渡橋的北側。這是一幢早期現代派風格的八字式公寓結構。外部處理與內部裝修簡潔明朗,外觀氣勢宏偉。主樓原名「百堯江大廈」。副樓又名「浦江飯店」。現為三星級賓館,飯店設有中、美、英、法、日、阿拉伯六國特色高級套房,曾接待許多國家元首及中外遊客。

俄羅斯總領事館

位於外白渡橋北側,蘇州河與黃浦江會合處。該樓建於1916年,佔地面積1700平方米,建築面積3264平方米,樓有四層,帶閣樓。底層一半置於地下,地面上露出2米高。大門兩旁有古典式雙立柱,第二層、第三層有圓拱式和平拱式窗框,窗戶之間有壁柱。屋頂為雙折四坡式,屋面有弧線尖頂窗戶,西側樓頂有二層樓高的瞭望塔一座,綠色鐵皮穹頂,沿江有堤岸,東側建有六角涼廳,可觀賞黃浦江、蘇州河會合處的景色。

氣象信號台

外灘標志性建築之一,列入全國重點保護的建築物。1884年,法國天主教會創建的徐家匯天文台,在「洋涇浜」外灘(今延安東路外灘)設立氣象信號台,信號台是直 豎地上的一根長木桿,根據天文台傳來的氣象信息。1907年,重建圓柱形的氣象信號,台統高50米,塔高36.8米,被人們稱為「阿脫奴婆」式建築。為保護這個建築物,1993年外灘改造工程中,將它向東整體移位20米。

Ⅸ 請介紹一下上海從建國至今的60年城市建設史

未來上海會怎樣?不管是上海人還是到上海創業發展的人,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而這樣的問題,如果你能抽空到上海展覽中心去轉上一圈,所有的問號都會找到答案。今天開幕的「上海人居與信息展」,精彩紛呈的展會用目不暇接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強烈的視覺沖擊
20年的城市建設成就匯成的是一篇如同輕歌漫舞的詩篇,上海展覽中心東一館序廳高懸的一台led大型全彩屏,正在滾動播出上海詩史般的傑作,綠草如茵的大綠地,縱橫交錯的高架立交,清澈潔凈的條條河道,比鄰而居的各種建築,呼嘯而過的軌道交通……
昨天的期盼,今天的現實,明天更出彩。
你只要花上一點點時間,駐足稍許,恢宏的上海城市建設史就像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卷,一一向你展開,再熟悉不過的城市標志、地標一定可以再次勾起你對上海的記憶和憧憬。
如果這樣的場景你還意猶未盡,那麼,就請你步入東一館,出行、交通、環境、住宅,市民百姓關注的問題都會有個答案。
靈動的水滋潤新生活
踏進水務館,撲面而來的「水簾」和牆上隱約可見的浦江兩岸美景,彷彿讓人置身於外灘。停停神,再看「流動」的浦江水,不得不贊嘆水務館在展館設計上的匠心獨運。吳淞路閘橋前,你會發現它變「臉」了,原來,新的閘橋即將規劃建造,水務局提前將新閘橋「造」到了展館內,而黃金海岸碧水金沙不再只是紙上談兵,一座龐大的模型生動地將海灘誘人的風光提前「出爐」。
蘇州河將會是明天市民休閑、景觀的河道,水務館在「環境優美的城市」的展區中,用動靜結合的場景布置讓每一個參觀者在回味上海的昔日的同時,更多地留給人們印象深刻的是將來美麗的城市水景觀。倘若你走累了,你盡可以坐下來看部未來上海水景發展遠景規劃的電視片。
發達的路網讓車輛暢行
未來路上還會堵車嗎?將來的越江通道怎樣建?蘇州河上新橋要造幾座?將來的燃氣發展規模有多大?帶著問號,我們快步走進了「交通暢達的城市」展區內的市政館。
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市政燃氣事業,始終是社會關注的主題。
「氣更潔、路更暢、行更捷」,一台360度的熒屏正在播放著《輝煌市政托起更佳的人居》電視片。還有6年時間,也就是世博會開幕前夕,上海全市將建成由300公里快速路、525公里主幹路和760公里次幹路共同構築起功能互補、間距均衡的總長度約3600公里的中心城道路網路。講解員自信的話語在耳邊回響。上海母親河——黃浦江的越江通道還要增加;蘇州河水越來越清澈了,河上新橋會更多,一幅圖文並茂的展板上清晰地表出:2006年建成翔殷路—— 五洲大道越江通道,2007年建成西藏南路——上南路打浦路隧道復線,建成中環軍工路——金橋路、上中路——華夏路越江通道,到2007年,越江機動車道將由現在的50條增至72條,內環線以內越江通道平均間距為1.6公里。目前蘇州河在內環線以內共有15座橋梁通行機動車,雙向車道數61條。西段橋梁稀疏,東段橋梁密集,兩段的濱河道路都不發達。隨著次幹道擴容與路網綜合整理,上海將在已改建西藏路橋的基礎上,完成對福建路橋、江寧路橋、西康路橋4座橋的改造;新建江西路橋、昌平路橋、大渡河路橋、鎮坪路橋4座橋橋。到2010年前,內環以內蘇州河橋梁平均間距700米,從成都北路——外灘的橋梁平均間距330米,成都路以西橋梁平均間距990米。
市民生活一刻也離不開的燃氣事業未來藍圖也能在市政館「近水樓台先得月」,到2005年,上海天然氣年供氣規模將超過30億立方米,1萬輛公交車用上天然氣,300萬城市用戶全部實現天然氣轉換,市區周圍11個新城和9個新建市級工業區及農村新建居住區的天燃氣實現供應管道化,天然氣應用范圍從中心城600平方公里拓展到全市6000多平方公里。燃氣空調、冰箱等都將進入尋常百姓家。
對交通流量感興趣的市民,還能自己動手在路面流量信息系統上操作一下,親自當回指揮官,實時了解上海道路流量的「行情」。
感受「城在景中、景在城中」
橫跨波光粼粼的碧水鯉魚池石板花橋,信步走來,不知不覺已邁進了「 宜居宜家的城市」閔行區展館,天上是藍天白雲交相輝映,沿岸鬱郁蔥蘢的鮮花綠草,把人融入到了「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愜意的意境中。千年古藤造型、動感輕軌模型、現代休閑小區實景、浦江鎮規劃……一個現代化的生態城區讓人留戀忘返。
交通館、環保館、建築館、市容館、園林館,一個個展示上海明天的展館還是請你自己去實地感受。有雅興,不妨到新天地展館去逛一逛,經典的石庫門建築是不是勾起了你兒時的記憶。噢,忘了告訴你們了,臨走時,我們還拐進交通館,做了次地鐵「駕駛員」,當然,那隻是在地鐵駕駛模擬器上的演練,真正當個地鐵駕駛員,可沒這么簡單喲。

還可以到這里來看
http://www.shghj.gov.cn/News_List.aspx?col_id=455

Ⅹ 上海歷史建築和現代建築

優秀歷史建築大多是在20世紀20年代以後在上海城市經濟文化等諸方面有了相當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於是在新華路、愚園路、華山路、興國路沿線出現了許多新式里弄、公寓、花園住宅等,如:愚園路愚園新村,滬西別墅,新華路、番禺路外國弄堂,華山路范園等,其形式不同,風格各異,有聯列式新里、小高層公寓、獨立式花園住宅。書中的虹橋路沿線花園別墅大多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興建,當時上海城市經濟發展中經營的佼佼者、政府官員、外僑商賈,為了避開中心城區的喧鬧,在城市西郊開發建造了自己的度假別墅,這些別墅建築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寬敞的花園。如沙遜別墅是典型的英國鄉村別墅;淮陰路200號姚家花園是參照美國建築師萊特的代表作——落水山莊設計、還有虹橋路2310號羅別根花園等都是上乘的設計作品。境內由於大量居住人口的遷入,一些醫院、療養院、俱樂部等建築也隨之應運而生。如延安西路上海私立婦孺醫院、同仁醫院、美國鄉村總會、伊犁路虹橋療養院等。
新華路、愚園路、華山路、興國路等道路兩側的各種風格建築鱗次櫛比,有英國民居、鄉村別墅、德國民居、西班牙民居、法國建築等,與道路、綠化組成的城市空間一同形成了境內特有的市井空間,成為上海城市海派建築文化的一部分,也記錄了上海城市發展的歷史步伐。在這之前,西方傳教士為了傳播西方文化興辦書院、學校,如萬航渡路的聖約翰大學(現址為華東政法學院)早在19世紀末就形成了滬上中西合璧的建築文化。還有江蘇路中西女中,引入了美國學院派城堡建築風格。
總之,境內的歷史建築為上海留下了固化歷史的一部分。如今,我們正是在前人走過的歷史路徑上繼續向前,留住這些歷史印跡,留住這些歷史的記憶,當人們回過頭去,回顧一下以往走過的時光,無疑會產生無窮的回味,而這回味的心境一定是美好的,而且智仁者會有各自的感悟。
這本優秀歷史建築集對老上海是回味,對初入區境的朋友,也許能幫助他們對自己所居住、經營地區的歷史環境有所了解而融入其中。

上海完整的建築制

上海是建築高度密集的大城市。宋淳化二年(991 年)上海始設青龍鎮,坊市繁盛,海舶輻輳,一批建築遺跡尚留存至今。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置縣,建築活動日盛,歌樓酒肆大量興建。歷經宋元明 3個朝代的發展,至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上海城市樓宇相連,店鋪林立,其中私家園林、會館建築成為上海古建築中的一大特色,到20世紀30年代,上海已初步形成繁華大都市的風貌。

上海古代建築,在建築技術和建築藝術上達到了較高水平。嘉定孔廟和龍華寺各建築群格守中國傳統的中軸線排列,形制完整,布局嚴謹;南翔寺雙塔和文廟魁星閣是中國木構架結構典型,體現了古代完美的結構工藝;龍華塔和真如寺的地基處理因地制宜,堅實牢固;書隱樓的木雕和磚雕藝術精湛,形象逼真。所有這些均體現了上海在建築造型和布局、傳統的木構架結構、軟土地基的處理、裝飾彩繪、施工工藝方面的創造性和重要的貢獻。

隨著上海開埠,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西方的建築結構、舶來的建築材料、外國的建築技術滲入傳統的建築業。

清道光二十年~光緒二十一年(1840~1895 年)是近代建築業在上海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上海租界形成了新城區,出現了早期外國侵略者的領事館、洋行、銀行、商店、工廠、倉庫、教堂、飯店、俱樂部和獨立式住宅等新型建築物。這些建築物大多是一、二層樓的磚木混合結構的「券廊式」和歐洲古典式建築。磚木混合結構是對中國傳統的木構架結構的第一次撞擊。 19世紀70年代出現了老式石庫門里弄住宅,這是歐洲聯立式住宅與中國傳統的立帖式磚木結構的結合,成為上海居民一種獨特的房屋類型。這一時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水泥和鋼框架結構的應用,清同治二年(1863年)建造的英商上海自來火房是中國第一座鋼結構的建築。

清光緒二十一年~民國8 年(1895~1919年)是近代建築業在上海的發展階段。行政、金融、商業、交通、教育、娛樂等新的建築類型陸續出現。工業建築出現了大跨度鋼結構車間。隨著上海人口的增加,里弄住宅數量劇增,鋼結構得到應用,開始向多層建築發展,出現了5層以上的大樓。清光緒二十二年所建的匯中飯店、清宣統二年(1910年)所建的英國總會、民國4年所建的亞細亞火油公司大樓均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光緒三十四年~宣統二年所建的美商上海德律風公司開創了上海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大樓的紀錄。

民國8~26 年是近代建築業在上海發展到高峰的階段。出現了大型百貨公司、大型飯店、高級影劇院,以及花園洋房、高層公寓。這一時期歐洲現代運動波及上海,從古典主義轉向現代主義,鋼框架結構在高層成為主要的結構方式。民國12年所建的匯豐銀行大廈,民國14年所建的海關大樓標志著西方復古主義的頂峰。民國23年建成的國際飯店,保持遠東最高建築的紀錄達48年之久,是現代派代表性建築。這一階段還有一批「大上海計劃」建築,國民黨上海市政府自20年代籌劃,民國20 年動工,民國23年初步完成。30年代還出現了諸如大新公司和外灘中國銀行大樓等中西合璧的建築。這類成功的建築多為中國建築師設計。

民國26~38年,近代建築業在上海處於停滯階段。日軍炮火給上海建築造成了空前的災難。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於國內戰爭,上海重大的建築工程處於停頓狀態。

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性質形成了上海近代建築分布的特點。沿黃浦江一帶集中了近代行政、商業和金融業建築;以跑馬廳為中心形成了南京路、淮海路、福州路、金陵路和西藏路的商業建築;向西沿蘇州河、向東沿黃浦江匯集著許多工業建築;高級住宅主要集中於西區,這是20年代後租界擴張的結果。上海的華界區域,如閘北、滬南和浦東等地有大量的棚戶、簡易木屋和平房。據民國36年統計,舊上海共有棚戶5萬余戶,解放前夕,全市100戶以上的棚戶區有322處,13萬間,18萬戶,居住著近100萬人口。

1949 年5月上海解放。從此,上海的城市建築掀開了新的一頁。在50年代初期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上海的房屋建築大多是磚木結構,少量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對象以住宅為主。當時規劃建造兩萬戶工人住宅,以解決職工的居住問題,其中曹楊新村是解放後最早建成的工人住宅區。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從1953年開始,除續建曹楊新村外,又新建了鳳城新村、鞍山新村、控江新村、嶗山新村、日暉新村、玉田新村、志丹新村等住宅區。這些建築多為2層立帖式磚木結構,以後發展為3~4層的混合結構,樓板採用預制安裝。這個時期還建造了一些影劇院、文化館、學校和具有較高建築裝飾水平的中蘇友好大廈(今上海展覽中心)。70 年代開始建造較高層數的住宅,康樂路12層住宅、漕溪北路6幢13層、3幢16層住宅是較先建成的高層住宅。其後,雁盪大廈、愛建大廈等高層公寓也相繼建造。到80年代以後,高層住宅建築的比重大幅度增長,新一代的居住區和居住樓不僅規模大,而且布局合理、造型多樣、設施配套齊全。

在工業建築方面,上海解放後不久就開始投入力量改建、擴建一些老廠,如上海電機廠、上海柴油機廠。滬東造船廠、上鋼三廠等。從1958 年開始,上海進行了較大規模的工業建設,建築施工的對象由民用建築為主轉到以工業建築為主,建設了彭浦、閔行、松江、吳淞、吳涇、嘉定、安亭、高橋、桃浦等工業區。這一時期鋼筋混凝土預制裝配式結構大量採用,重型廠房鋼結構也開始出現,如上鋼三廠轉爐車間、重型機器廠萬噸水壓機車間等工程。從60年代到 70年代末,許多不同學科的科學研究大樓、具有1.8萬個座位的上海體育館、高210.5米的上海電視塔等具有較高施工難度的建築也先後建成。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上海加快了城市建設發展的步伐。各種新型的、多功能的工業、商業、娛樂、文化、體育、住宅、辦公等類型的建築大面積建造。工業上開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建設現代化的企業。上海石油化工總廠二期工程、上海寶山鋼鐵總廠、永新彩色顯像管廠、耀華皮爾金頓浮法玻璃生產線工程、施貴寶制葯廠等都在這個時期建成。聯誼大廈、電信大樓、華亭賓館、上海鐵路新客站、上海游泳館、上海國際貿易中心、上海影城、中國科學院上海學術活動中心等具有現代特色和各種使用功能的建築也相繼建成。同期,每年還有幾十項上海市重點實事工程按期完成。許多建築不但造型別致,裝飾新穎,而且採用現代新技術、新材料和新設備。這些建築物的建成,標志著上海建築施工力量的發展和施工技術、施工管理的水平。

90 年代,上海城市建設進入大規模發展時期,上海建築施工行業每年在建工程多達1萬多項,其中如黃浦江三座大橋、地鐵等大型市政工程、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工程、一批高聳挺拔、風格迥異的高級賓館、浦東地區大批內資外資高層建築工程、三資企業的廠房、遍布全市的住宅小區建設及土地批租帶動起來的高檔商品房、高檔別墅建築、市中心黃金地段結合舊區改造出現的多功能商務辦公中心、金融中心建築以及一些高級裝飾工程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建築成果。

閱讀全文

與上海的建築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