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蘇聯武器發展歷史

蘇聯武器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2 12:23:51

Ⅰ 關於前蘇聯戰爭武器

基洛夫空艇肯定沒有 二戰乃至之後的蘇聯70年 空軍一般都以55式(還有個說法版 忘了叫什麼了)戰機或改權造機為主 138號樣車可能存在吧 沒人見過 據說該車威力巨大 裝甲防護一流 可以說放到現在都很NB 但可惜單車作戰能力差 機動性差 耐久性差 和紅警里的天啟坦克是一樣的 只不過紅警里的是全能無敵版

Ⅱ 蘇聯核武器發明

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原子彈之後,斯大林立即做出了強烈反應。1945年8月20日,斯大林簽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防委員會第9887號決議,成立了一個享有特別權力的專門委員會,由貝利亞任主席,專門委員會成員包括蘇共中央書記馬林可夫、物理學家庫爾恰托夫院士、皮卡察院士等,同時全民動員,調集全部力量,甚至允許科學家們停止政治學習,全面介入和領導原子彈的研製。
德國一被佔領,蘇聯就將德國的250-300噸鈾化合物和7噸金屬鈾運回國內,此外還將一批德國科學家帶回蘇聯從事相關研究。其後,由於獲得了美國原子彈研製的詳細情報,蘇聯的第一顆原子彈最終採用了與美國鈈彈「胖子」相同的效果更好的內爆式構造方式。
1949年8月28日,核裝料最後組裝完畢。1949年8月29日當地時間早7時,在哈薩克的「謝米巴拉金斯克-21」以西的荒漠上,蘇聯第一顆原子彈RDS-1試爆成功。1949年9月25日,蘇聯塔斯社授權發表公告,宣布蘇聯已掌握了核技術,擁有了核武器。
蘇聯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過程中,除了蘇聯科學家的自身努力外,蘇聯科學家還從戰敗後德國科學家和潛伏在美國曼哈頓工程中的間諜那裡得到了大量幫助。
蘇聯第一顆原子彈基本是美國原子彈的復製品。

Ⅲ 蘇聯火箭武器的發展經歷是怎樣的

蘇聯火箭武器發展經歷了十分崎嶇坎坷的歷程。早在沙俄時代

Ⅳ 世界武器發展史。詳細

早在1915年,為了適應陣地戰的需要,義大利人B·A·列維里設計了一種發射9mm手槍彈的雙管連發槍,從而奠定了現代沖鋒槍的基礎。1918年,德國人H·斯邁塞爾設計的第一支適於單兵使用的伯格曼MP18式9mm沖鋒槍問世,同年,其改進型MP18I式沖鋒槍正式裝備德國陸軍使用。

20~30年代是沖鋒槍初步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許多國家對沖鋒槍的戰術作用認識不足,因而產品型號不多。有代表性的沖鋒槍包括義大利的維拉· 佩羅薩和伯萊塔M1938A式,德國的伯格曼MP18I式和MP38式,西班牙的MX1935式和T·N·35系列,瑞士的MKMO,美國的湯普森M1928A1式及蘇聯的ППД1934/38式。這些沖鋒槍因其結構復雜、成本較高,體積、質量較大,安全性、可靠性差,使生產的數量和使用范圍受到了限制。

40年代是沖鋒槍發展的全盛時期,包括品種、性能、數量和裝備范圍都有較大的發展,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個時期沖鋒槍的主要特點是:①普遍採用沖壓、焊接和鉚接工藝,簡化了結構,降低了成本;② 多數槍設有專門的保險機構,以改善安全性,如義大利的TZ沖鋒槍不僅採用快慢機保險,還最早採用了握把保險;③廣泛採用折疊式或伸縮式槍托,以改善武器的便攜性,如德國的MP38式是世界上第一支折疊式金屬托沖鋒槍,法國的E·T·V·S是第一支折疊式木托沖鋒槍;④除了蘇聯採用7.62mm手槍彈和美國採用11.43mm手槍彈外,其他國家普遍採用9mm帕拉貝魯姆手槍彈,這種槍彈可與大多數手槍通用。

50年代出現了結構新穎的沖鋒槍,性能也不斷改善。如捷克斯洛伐克的ZK476式,不僅首先採用包絡式槍機,而且是第一支將彈匣裝在握把內的沖鋒槍。又如,以色列的烏齊沖鋒槍為了增強安全性,採用了雙保險或三重保險;為減小槍的質量,發射機座、護木和握把等開始採用高強度塑料件。

60年代,為了滿足特種部隊和保安部隊在特殊環境下作戰需要,發展了短小輕便,且可單手射擊的輕型、微型沖鋒槍。有的沖鋒槍還裝有可分離的消聲器,或與沖鋒槍固接的消聲器,前者如英國的英格拉姆M10式和德國的MP5SD式,後者如英國的L34A1式微聲沖鋒槍。

70年代,一些國家在武器系列化、彈葯通用化和小口徑化的思想指導下,開始以小的短槍管自動步槍作為沖鋒槍,如美國斯通納槍族中63式、柯爾特CAR-15式(其改進型為XM177E2式)、德國HK53式、蘇聯AKCУ-74式等,以更好地完成常規沖鋒槍的戰斗使命。

80年代至今,使用手槍彈的常規沖鋒槍進一步向多功能化、系列化的方向發展。美國的卡利科系列沖鋒槍充分應用螺旋式彈匣的設計特點,使全槍結構緊湊、平衡性好,且彈匣容彈量大。美國的韋弗PKS超輕型沖鋒槍採用持久潤滑設計,使武器無需塗油,且不用工具也能在戰地快速拆卸修理。另外通過給沖鋒槍配用各種光學瞄準鏡、消聲器,使其具備有多種功能。同時,一些國家還先後研製了集手槍、沖鋒槍和短管自動步槍三者性能於一身的個人自衛武器,如比利時的FNP90式、英國的布希曼、德國的MP5K式、法國的GIAT-PDW等。這類武器均有結構緊湊、操作輕便、人機工程性能好和火力密集等共同特點。

Ⅳ AK47的的發展歷史

阿夫托馬特.卡拉斯尼科夫47(AK-47)
口徑:7.62x39毫米 蘇制彈葯
彈夾容量:30/40發
動作方式:導氣式
射速:600發/分
槍管:6膛線 右旋
槍口初速:600米/秒(2350英尺/秒)
有效射程:400米(1320英尺)
外形尺寸:870毫米(槍長);415毫米(槍管)
質量:4.3千克(空槍);AKM---3.14千克(空槍)
它的歷史開始於1944年,自從卡拉斯尼科夫軍士從戰場上負傷歸來後,在就醫的過程中他就開始進行輕武器的研究.在1945到1946年之間他設計出了一支突擊步槍,並於1946年用它參加蘇聯的第一次武器試驗.那支槍沒有被採用.
1947年間,第二次試驗開始,他的設計以"7.62毫米 Automat Kalashnikova,Obraztsa 1947 Goda"的名字被採納了,無需多言,這種武器開始了它成為全世界最知名的武器的傳奇歷史----AK-47.
1951年,在進行了一些小的改進之後一種新的型號出現了----AKS-47,一種更短的,有可折疊槍托的新型AK-47.
1959年,AK再次進行了改進,這次以故障更少的沖壓機匣代替了原來的銑制機匣,並被命名為"Automat Kalashnikova Modernizirovannyj",意思是一種"現代化後的AK-48型號,附上了所有能加上的附件,包括一個可拆卸的槍口消焰器.其他的改進如下:1,重新設計的槍托和小握把;2,可調準星現在范圍變為100米到1000米之間,高於AK-47 800米的有效射程.
它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單發點射式武器,即使在最艱苦的條件下,第一發子彈的精度仍然值得信賴.即使機匣中塞滿了沙子它一樣能開火射擊,同時雖然它製造起來非常便宜和簡單,卻是十分的可靠和優秀.
AK家族在AKM形成後真正達到了全盛,同時基型AK-47開始成為收藏家追逐的珍貴藏品,AKM彈匣上的凹槽是區分AK和AKM的顯著標志,1951年後的AK和1959年後的AKM上都有.

Ⅵ 介紹下世界槍械發展史

1、1259年中國製成的以黑火葯發射子窠的竹管突火槍。

2、14世紀出現火門槍,15世紀出現火繩槍,16世紀出現燧石槍(又稱燧發槍)。

3、19世紀初出現擊發槍,19世紀中葉出現金屬彈殼定裝彈後裝擊針槍,19世紀下半葉出現彈倉槍,19世紀末出現自動槍械。在這長達600餘年的發展過程中,槍械本身由前裝到後裝,由滑膛到線膛,由非自動到自動,經歷了多次重大的變革。

4、19世紀中葉以前,槍械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提高點火方法的方便性和可靠性方面,19世紀末開始在提高射速方面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同時,槍械的品種由少到多,重量逐漸減輕,口徑由大到小,射程由近及遠,射速也逐漸提高。

(6)蘇聯武器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槍械分類:手槍、步槍、卡賓槍、沖鋒槍、機槍、 霰彈槍、其他。

1、手槍

單手持的小型槍械,其他槍械一律可稱為長槍。

左輪手槍(英文:Revolver):用指力轉動彈倉,但不具退殼功能,一次可以裝填約五至八發子彈的手槍。

單發手槍:指沒有供彈具的手槍,子彈只能預先裝在膛部。

單管單發手槍,擊發一次後必須重新裝填的手槍,通常用於競賽或狩獵。

多管單發手槍,雖然膛室都只能預裝一發子彈,但有兩個或以上的槍管,所以仍然是多發式手槍,通常用於特殊目的如狩獵、自衛和暗殺。

中國的警用轉輪手槍

手動手槍:安裝多發子彈,但必須手動退殼的手槍。

半自動手槍(英文:Semi-Automatic Pistol):能自動裝填,但只能單發射擊的手槍。

全自動手槍(英文:Machine Pistol):支持三發點放、全自動射擊的手槍。部分型號被認為是沖鋒槍。

2、機槍

本來泛指連發的槍械,現代專指較大的適應持續連發槍械。

輕機槍:可由單兵操控的輕型機槍。

通用機槍(英文:General Purpose Machine Gun):可當作輕機槍與中型機槍使用的槍種。

中型機槍(英文:Medium Machine Gun):火力、尺寸和重量介於輕機槍與重機槍之間的槍種。

重機槍(英文:Heavy Machine Gun):擁有固定角架、大口徑的機槍。

高射機槍(英文:Anti-Aircraft Gun):改裝高射專用腳架,用以射擊低空飛行目標的重機槍。

加特林機槍(英文:Gatling-type Machine Gun):擁有多個槍管的機槍。最早期的加特林機槍擁有十個槍管,以手搖方式射擊。經改進後,旋轉能源來自於電動機(外力)或彈葯氣體壓力(內力)。外力方式多為西方國家軍隊使用,內力方式多為當時前蘇聯陣營國家軍隊使用。

Ⅶ 蘇聯沖鋒槍的發展歷程

1930年代末,蘇聯另一位著名的輕武器設計師喬治·S.斯帕金也開始從事沖鋒槍研究。他設計的第一支沖鋒槍於1940~1941年初完成全面試驗,1941年正式裝備蘇軍,定型號為PPSh-41式沖鋒槍。當時正處在蘇聯衛國戰爭最艱苦的時候,納粹軍隊大兵壓境,前線戰事進行得非常不順利,蘇軍節節敗退,前方武器損失慘重,急需大量性能優良的輕武器補充部隊。該沖鋒槍研製成功後,於1942年開始批量生產,是蘇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量最大的沖鋒槍。

PPS-42式沖鋒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中研製成功的,首批試生產就是在列寧格勒被德軍重兵包圍和全面封鎖的艱苦條件下進行的,試生產的產品完成裝配後就立即送到守城部隊,用於城市保衛戰,隨後,設計師A·I.蘇達列夫根據戰場使用情況不斷進行改進,戰斗結束時,一支全新的沖鋒槍誕生了,1943年,該沖鋒槍定型號為PPS-43式沖鋒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二戰老兵卡拉什尼柯夫設計的AK47自動步槍正式研製成功,並很快裝備部隊,沖鋒槍便逐步退出蘇軍裝備序列,到1950年代初期,沖鋒槍就只用於部隊訓練了,到1950年代中、晚期,沖鋒槍便完全退出蘇軍裝備序列,由AK47自動步槍取代。
沖鋒槍從蘇軍撤裝以後,蘇聯不但並未停止沖鋒槍的研製和生產,並且還大量出口到東歐、中亞和非洲等地,研製和生產的品種也非常多,有的還形成由多種型號組成的沖鋒槍系列。與此同時,蘇聯警察和內務部隊仍然大量裝備沖鋒槍,還有一些用於體育比賽的沖鋒槍。這一時期研製成功的沖鋒槍主要有AK- 919式9mm沖鋒槍、B-2式9mm沖鋒槍系列、OTs-02式9mm沖鋒槍系列等。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主要是俄羅斯)接管了蘇聯的大多數軍工企業和武器研究機構,盡管他們的正規軍隊沒有裝備沖鋒槍,但他們對沖鋒槍的研製絲毫沒有放鬆。在俄羅斯,這一時期研製成功的沖鋒槍就有PP-90式 9mm沖鋒槍系列、SR-2式9mm沖鋒槍、PP-93式9mm沖鋒槍和PP-2000式 9mm沖鋒槍等多種型號。這些沖鋒槍大多用於俄羅斯和獨聯體各國警察和內務部隊,也有的則用於外貿和射擊比賽。

Ⅷ 制導武器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人類第一款制導武器要追溯到二戰間德國研製出的第一枚無線電制導滑翔炸彈。當時德國還研製成功了HS-293和輔里茲-X(SD-140OX)兩種炸彈。它們可由高空戰略轟炸機投送,發現目標後自動鎖定並隨其進行戰術機動,直至命中目標。盟軍形象地把它們叫作「影子炸彈」。這種新型炸彈就是現代巡航導彈的雛形。

V-1與V-2彈道導彈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V-1導彈,是第一種巡航導彈類,使用磁性陀螺加上機械測高和彈身姿態感知和控制系統,接近於簡陋的沒有什麼計算過程的慣性制導,有人也不認為這是制導,而將第一種真正的導彈的名份歸於V-2

納粹德國的V-2是第一種彈道導彈,使用無線電遙控制導,其設計具有高度的現代特徵,甚至影響到戰後長期以來中短程彈道導彈的設計,典型如飛毛腿導彈也是延續了V-2的設計模式,而戰後各國最初的航天活動使用的火箭也大幅使用了V-2導彈的成果(因為他們大都使用了原來德國的火箭科學家或火箭圖紙作為其宇航火箭的設計研究基礎)。

陸基洲際導彈

世界上最早的陸基(即地面發射)洲際導彈是蘇聯1957年8月首次全程發射試驗的SS—6型彈道導彈,它的射程為8000公里,核彈頭當量500萬噸梯恩梯。

潛地導彈

世界上第一枚潛地導彈是美國的「天獅星」1型巡航導彈,它1951年從潛艇上發射成功,最大射程960公里,戰斗部為4—5萬噸級核彈頭或常規彈頭。世界上最早的潛地彈道導彈是蘇聯首先研製成功的。

1955年9月,蘇聯首次將一枚改裝的陸基戰術彈道導彈從潛艇上發射成功。隨後,蘇聯研製成功SS—N—4型潛地彈道導彈,它的射程650公里,戰斗部為100萬噸級核彈頭。

潛射洲際彈道導彈

世界上第一枚潛射洲際彈道導彈是蘇聯於70年代研製成功的SS—N—8II型彈道導彈,它的射程為9100公里,核彈頭當量為100萬噸TNT。

地空導彈

世界上最早的地空導彈,是德國在第二次大戰後期研製的「萊茵女兒」、「龍膽草」、「蝴蝶」、「瀑布」、等導彈,但均未投入使用。戰後,美、蘇、英等國在德國技術成果的基礎上,於50年代後研製出第一代實用地空導彈。

1958年10月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地空導彈部隊在華北地區用地空導彈一舉擊落了台灣國民黨空軍的美製RB—58D型高空偵察機。這是世界上首次用地空導彈實戰擊落敵機。

單兵肩射防空導彈

世界上第一種單兵肩射防空導彈是美國的「紅眼」式。它於1962年首次發射,1966年裝備部隊。它長僅1.22米,重8.17公斤,一個人扛在肩上即可操作發射。它採用光學瞄準,紅外線跟蹤制導,主要用於對付低空飛行目標。

空空導彈

世界上最早的空空導彈是德國1944年4月研製出的X—4型有線制導空空導彈,但它未及投入使用德國就戰敗了。美國的「響尾蛇」AIM—9B空空導彈於1953年首次發射試驗成功。

它是世界上第一種被動式紅外線制導空空導彈。世界首例空空導彈戰果出現在新中國人民空軍與龜縮在台灣的國民黨空軍之間的空戰中,人民空軍有飛機與飛行員犧牲,但後來的國共空戰甚至與美軍直接空戰中美製空對空導彈也有沒命中目標而墮海的響尾蛇導彈被新中國繳獲,使得紅外製導的空對空導彈技術被社會主義東方陣營所掌握,紅色戰機獲得了新的武器。

滑翔炸彈

雖然前面提到最早的制導炸彈是納粹德國的HS-293,但是美軍對此類特殊武器也早有了濃厚興趣。美國陸軍和海軍自1940年起都啟動了制導武器研發計劃,比如「炸彈滑翔器」系列、「滑翔炸彈」和「垂直炸彈」系統等等。美軍的「滑翔炸彈」類似於德軍的Hs-293A制導炸彈,初期研製於1940年至1941年即已展開。

1944年初,美陸航第八航空隊曾在轟炸德國科隆時少量試用。其後期型還使用了紅外製導、主動雷達尋的和電視成像等多種制導方式。與「滑翔炸彈」相比,美軍的「垂直炸彈」系統的技術更為成熟。

該型制導炸彈的研發早在1942年即已開始,它非常類似於德軍的弗里茨-X炸彈。其基本結構是在一枚M-44450公斤標准航彈上加裝陀螺穩定系統的尾翼組件、一副活動舵面和曳光指示劑。由於這種炸彈只能左右調整方位,所以又被稱為阿松炸彈。

不過這種後來被美國人自稱為「靈巧炸彈之父」的阿松炸彈在當時很不受歡迎,原因是這種炸彈不能「發射後不用管」,操作員必須控制炸彈炸中目標方可允許載機擺脫敵軍防空火力。對於這種增加風險的貨色,轟炸機部隊自然興趣不大。

最後在納粹V-1導彈的壓力下,杜立特將軍指揮的美軍第8航空隊採用了一種使用阿松炸彈現成的制導系統,搖控裝滿炸葯的轟炸機去攻擊V彈發射陣地的方案,將B-17改裝成BQ-7遙控自殺式轟炸機,由另一架同樣是B-17或B-24改裝的控制機CQ-4遙控進行自殺性攻擊。

但這個命名為「阿弗洛狄特」行動最終失敗了,阿松炸彈的制導系統被證明是不可靠的,當時美軍還准備在太平洋使用B-24D改裝的BQ-8,控制機計劃使用PV-1圖文轟炸機或B-24,但還再需要一架B-17作信號中繼機,可見這種遠距離中繼制導當時已經在醞釀當中,但是阿松炸彈的制導如此不可靠讓美軍失去了繼續發展的信心,轉而等待國內已經研製出更可靠的卡斯托爾制導系統。不過戰爭沒有給予美國人更多的機會。

空地導彈

空地導彈最初是航空火箭與航空制導炸彈相結合而誕生的。德國首先研製出世界第一枚空地導彈,它的主要設計者是赫伯特稟?瓦格納博士。

1940年7月,瓦格納等人在SC—500型普通炸彈的基礎上,研製了裝有彈翼、尾翼、指令傳輸線和制導裝置的HS—283A—0,它可看作是最早的空地導彈,於1940年12月7日發射試驗成功。

1943年7月無線電遙控的HS—293A—1型導彈研製成功。8月27日,德國飛機發射HS—293A—1擊沉了美國「白鷺」號護衛艦,這是世界上首次用導彈擊沉敵艦,它也是最早的空對艦導彈。

反雷達導彈

世界第一種反雷達導彈是美國的AGM-45A「百舌鳥」導彈,它於1963年研製成功。此後,蘇、美、英、法等國也研製成功反雷達導彈。在越南戰爭、中東戰爭和海灣戰爭中,反雷達導彈都取得出色戰果。

艦艇導彈

世界上最早的艦艇導彈是蘇聯於50年代中期裝備軍隊的SS—N—1型導彈,這其實是一種水面使用的巡航導彈,它的打擊目標是大型艦艦,戰斗部裝葯量很大,可攜帶常規彈頭或核彈頭,核彈頭當量為1000噸級,主要用於攻擊航空母艦等大型水上目標。但大多數艦艦導彈是中小型的。

1967年10月21日,埃及使用「蚊子」級導彈快艇發射蘇制SS—N—2「冥河」式艦艦導彈,擊沉了以色列「埃特拉」號驅逐艦。這是艦艦導彈擊沉敵艦的首次戰例。

反坦克導彈

反坦克導彈,1943年,納粹德國陸軍為了抵擋蘇聯紅軍軍強大的坦克優勢,在空軍X—4型有線制導空空導彈方案的基礎上,研製了專門打坦克的X—7型導彈。

1944年9月,X—7基本研製成功,但未及投入使用就戰敗投降了。1946年,法國的諾德—阿維什公司開始研製反坦克導彈,1953年前後研製成功SS—10型反坦克導彈,並在1956年的阿爾利亞戰場上使用。SS—10型是世界上最早裝備部隊,最早實戰使用的反坦克導彈。

制導炮彈

第一種制導炮彈是美國M712式銅斑蛇155毫米口徑炮彈,採用半主動激光末制導。制導裝置主要由尋的頭、信號處理模塊、控制機構等組成。尋的頭是炮彈的「眼睛」,當炮彈飛臨目標的上空時,會自動尋找要攻擊的目標,老式的尋的頭結構與早期的紅外空空導彈類似,採用圓錐掃描來測量目標與炮彈目線的偏差,但是這種方式精度難以進一步提高。

00現在採用焦平面CCD元件,而只對目標的反射光斑閃爍頻率響應來確定導彈目線與目標的運動偏差關系,因為激光光斑強度大,光學特徵突出,這就無須使用空空導彈那樣的圖象識別技術,只要盯住那個光斑,就能達到很高的命中精度。

彈上信號處理模塊把飛行中與目標的方向偏差以及動態運動關系計算出來,計算的誤差信號輸入控制機構,以便進行修正飛行;控制機構接受誤差信號來控制舵機修正偏差,使炮彈准確的跟蹤並擊中目標。

當前方觀察所發現目標時,用激光進行指示,測距機測定距離(測距機的最大測試距離為5000米),觀察員將有關的方位、距離、目標信息和激光編碼數據用無線電報告給指揮所;指揮所經過計算,將射擊諸元下達給炮陣地;炮手取出彈丸艙、制導艙,同時裝定好引信、編碼、調節定時器等,然後將其對接好,擰下保護帽,瞄準、裝填、發射。

發射後,彈丸飛出炮口約20米距離時,尾部的4片穩定翼自動展開。彈丸藉助尾翼低速旋轉,繼續向前飛行。此為無控飛行段。

當飛到彈道頂點時,導彈開始低頭,尋的頭向下角度能接收到目標區的激光照射器打在目標上以一定頻率閃動的光斑。控制艙內的慣性陀螺解鎖,輸出導彈姿態信號。

控制器根據陀螺儀輸出信號操縱舵面調整彈丸的飛行姿態。此為慣性制導段。當彈丸飛到距離目標約3000米時,炮彈捕捉到的信號非常根據目標反射光斑的相對位置,採用比例導引方式。所謂比例導引方式即由激光導引頭測定彈目線角速度和各方向上偏移的加速度,然後給出彈目線和導引頭光軸間的誤差角成比例的控制信號,由導引頭的校正線圈產生校正力距實現制導。

比例制導的信號正比於彈目線角速度。同時,觀察員用激光目標指示器發射編碼激光照射目標。彈上的導引頭搜索並接收到目標反射的信號以後,以比例制導的方式進行鎖定,將炮彈導入正對光斑俯沖,擊中目標上的光斑,自然也就擊中了目標。

Ⅸ 蘇聯重型坦克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經過西班牙內戰蘇聯認識到輕型坦克難以勝任戰場上的主攻任務,只有重型坦克才可以擔起這個重任。

所以蘇聯已經研製的T-32,T-35重型坦克開始受到重視,研製新型重型坦克也被提上日程。

20世紀30年代末期,各種各樣反坦克武器的出現和德軍Ⅲ、Ⅳ型坦克的運用,使蘇聯認識到T-35重型坦克已經落伍,因此,決定加緊研製新一代的重型坦克。

1938年,基洛夫工廠科京設計組提供了在SMK坦克基礎上改進的單炮塔重型坦克,該坦克取名為KB,是當時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K·伏羅希洛夫名字的字頭縮寫。本文採用的是各國常用的英文縮寫KV。

1939年12月19日,KV樣車被批准為蘇軍的制式裝備,定型時命名為KV-1重型坦克。

1940年2月,KV-1重型坦克開始批量生產,後來按年度區分為1939、1940、1941、1942年各型。到1942年前,共生產KV-1各型4247輛。

KV-1重型坦克的不足之處是裝甲厚度和火炮威力顯得不夠,因此,1940年蘇聯決定緊急研製KV-2重型坦克,該坦克的車體採用KV樣車的設計,安裝了大型炮塔,採用大口徑榴彈炮,實際上是一種自行火炮。

1940年2月,3輛KV-2坦克投入蘇芬戰爭進行了試驗。該車經改進後研製出KV-2/1940年型和KV-2/1941年型重型坦克。

蘇聯KV系列重型坦克1938年前後,蘇聯的兩種試驗車型SMK和T-100重型坦克開始試生產而且裝備紅軍部隊。這兩種都是多炮塔重型坦克。

其中著名蘇聯坦克設計師科京主持設計的SMK「基洛夫」重型坦克主炮塔上裝一門76.2毫米主炮,前下的副炮塔內裝裝一門45毫米炮,乘員七人,戰斗全重55噸。T-100重型坦克也採用類似的主副炮塔的武器布局,乘員六人,戰斗全重58噸,正面裝甲厚度60毫米。

20世紀30年代末期,戰爭的風雲籠罩歐洲。世界各國都加快了對反坦克兵器的研究。1938年的德國研製出了PAK38式50毫米長身管反坦克炮。該炮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防炮之一。

在500米距離上能夠擊穿當時世界上所有現役坦克的裝甲。同時納粹德國還在繼續研製更大口徑的75毫米反坦克炮。而當時蘇聯的SMK和T-100重型坦克的裝甲厚度只有20至60毫米,難以滿足戰場上的防護需要。

同時科京也意識到55噸已經是多炮塔坦克的設計上限了,無法再通過加厚裝甲來提高防護了。這樣只有單炮塔的布局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還可以獲得更好的裝甲和機動性。

1938年10月根據科京的建議,開始以SMK重型坦克為基礎的新型單炮塔重型坦克的研製。1938年11月,軍方批准試制這種新型單炮塔重型坦克。

1938年2月27日,蘇聯國防部第45號令正式決定啟動該工程,並以克里木.伏羅希洛夫元帥(KV)的名字命名這種新式坦克。1939年9月1日,KV坦克的樣車製造完成,單炮塔上裝一門76.2毫米火炮和一門45毫米火炮以及一定7.62毫米DP機槍。

這種新式坦克繼承了SMK坦克單的車體外形,內部結構,懸掛系統,傳動機構等。

1939年9月5日,KV坦克被運往莫斯科進行展示。一個月以後KV樣車返回列寧格勒,就在准備進一步測試時,蘇芬戰爭爆發了。KV重型坦克和SMK,T-100重型坦克一起編入紅軍第20重型坦克旅第91坦克營派往前線。

Ⅹ 告訴你,蘇聯曾經有多麼厲害,但最終都是武器的墳場

撒旦是世界上射程最遠的洲際彈道導彈,射程范圍為16000公里。配有10枚彈頭,每枚彈頭當量約55萬噸-75萬噸。發射井筒深39米,直徑5.9米,抗核打擊能力強,現服役85枚。

閱讀全文

與蘇聯武器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