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以《魅力漢中》寫一篇作文從漢中的歷史悠久漢中名字的由來和漢中的名勝古跡
漢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底蘊厚重,與漢朝、漢族、漢語、漢字淵源深厚;在這塊史稱「天漢」的古老土地上,曾演繹過許多歷史話劇。劉邦、韓信、諸葛亮、曹操等帝王將相在這里屯兵養武、安邦定國;李白、陸游、蘇東坡等文人墨客在這里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壯麗詩篇。漢中是劉邦成就漢室基業的發祥地,是諸葛亮六伐曹魏的戰略大後方,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是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以兩漢三國為特色的歷史文化遺存馳名中外,被譽為「中國最佳歷史文化魅力城市」、「世界特色魅力城市」。
漢中盆地地處南北過渡帶,氣候溫潤、生態良好、物種豐富,素有「西北小江南」、「秦巴聚寶盆」之美稱。漢中是地球同一緯度上生態最好的地方之一,四季花香,充滿「綠」意,空氣與水質量非常優良,神鳥朱䴉在此守望,國寶熊貓在此繁衍,許多珍稀動植物棲息於此,旅遊業發展潛力巨大。這里是油菜的優生區,每年種植面積都在100萬畝以上,特別是漢江兩岸、秦巴腹地連片種植,層次分明、氣勢壯觀,花開時節,變化萬千,花姿、花影、花霧、花流、花潮,使人陶醉,讓人留戀。每年三、四月份,登高遠眺,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如同大幅的黃色織錦,補綴在青山綠水間,秀峰、村舍、道路、河流,皆融匯入油菜花海,蔚為壯觀。環繞著粉牆紅瓦的油菜花,恬靜淡泊氣勢恢弘,彷彿為古老的村莊編織了一個美麗的花環。五彩斑斕的景緻,在秦巴山間、漢江兩岸潑灑成一幅美麗的山水長軸畫卷。佛坪數萬畝山茱萸花花團錦簇、鵝黃裊娜,洋縣數萬畝潔白的梨花香雪似海、汪洋恣肆,城固十萬畝橘子花嬌態誘人、幽香四溢,勉縣神奇旱蓮古樹飛雪、紅白相間,漢台天香牡丹千嬌百媚、爭奇斗艷……
『貳』 漢中和陝西的歷史關系為何一般漢中人都會被認為是四川人
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漢中和四川一直合為一體,所以大家一直覺得漢版中是四川,再加上氣候權以及生活習慣還有吃的方面都跟四川比較相似,所以漢中人都會被認為是四川人。
歷史上,漢中和四川有很多交集,這本質上是地理決定的。翻開中國地圖,中國的版圖的東西南北都有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是南北分界線,太行山、三峽和武陵山就是中國東西的分界線。在這個大格局裡,漢中市和四川省同屬中國西南這一個地理單元,也就是禹貢九州里的「梁州」。
梁州是一個地理概念,就是古代中原人對西南疆域的統稱。在西南疆域裡面,率先納入華夏版圖的就是漢中、巴和蜀。
(2)陝西漢中歷史文化淵擴展閱讀:
無論是地理、氣候,還是人文風物,漢中都更接近四川,而與關中差異很大,似乎更應該劃入四川省。而事實卻是漢中在陝西,這是統治者出於對地方區域制衡的考慮而做出的絕妙安排。
國家要想做到長期的統一和穩定,就必須在劃分一級行政區時充分考慮到區域制衡原理。
劃省界時一定要保證,首先,未來任意一個省份想獨立分裂的時候,中央政府都可以在其毗鄰地方控制其要塞握住其把柄從而維穩鎮壓。
其次,即使分裂勢力未能鎮壓下去,也要保證能讓分裂省份經濟受挫,無法獨存。
『叄』 漢中曾經有哪些歷史人物在這里來過
漢中歷史悠久,是漢家的發祥地,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為秦36郡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古漢台望江樓
老將黃忠在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驍將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一代名相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六齣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定軍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這里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四大發明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和葬地,三國大將魏延葬地。韓信、諸葛亮、曹操等帝王將相曾在這里建功立業,李白、杜甫、陸游、蘇軾等偉大詩人曾探訪、輾轉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並留下了瑰麗的墨跡詩章。
先秦時期,漢中地區在傳說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於年代久遠,均無法查證。《尚書·禹貢》中所謂「梁州」、《史記》中「褒國」皆被認為是漢中地區在史料和傳說中的體現。南鄭之名,可上溯至公元前771年。《水經注》載:「南鄭之號,始於鄭桓公。桓公死於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鄭稱。」但此說史家存疑。戰國中期,南鄭是秦蜀爭奪的要地。秦厲公26年(前451年),左庶長修築南鄭城。
秦朝時設漢中郡,郡治南鄭,在今天漢中市漢台區。為秦36郡之一,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勢力角逐中國大地,鴻門宴之後,劉邦向項羽稱臣,項羽封其為漢王,《史記》中記載,劉邦頗為失落,謀士蕭何勸慰:「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劉邦在漢中時期韜光養晦,採用張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拜韓信為大將,後突襲拿下三秦地區,和項羽一爭高低,史稱「楚漢之爭」。 劉邦最終取得軍事勝利,因其原封地在漢中,稱漢王,故遷都長安並建立中央統一封建王朝後,稱漢朝,劉邦亦稱作漢高祖」。今日中國「漢族」即得名於漢朝,漢中乃中華漢人稱號的古發源地,並留下大量漢朝時期文物古跡,如拜將壇(劉邦拜韓信處)、古漢台、棧道等。西漢武帝時期,城固人張騫出使西域,成為絲綢之路興起的標志事件。 東漢末年政局動盪,巴郡少數民族起事,攻入漢中、三蜀。中平元年,五斗米道張修起義,響應黃巾起義,攻巴郡、入漢中,兵敗歸附劉焉。熹平年間(172-178年)五斗米道在漢中傳播。後來張魯除掉張修,在此建立持續達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權,後投降曹操。由於其入蜀門戶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南北交通要道,在劉備入蜀後很快成為曹操和劉備激烈爭奪的地區。後來劉備取勝,稱漢中王,蜀國即占據此地,現今仍遺留有大量三國古跡,如武侯墓(諸葛亮墓地)、武侯祠、馬超廟、定軍山、虎頭橋(魏延斬首之處)等。 諸葛亮去世後,漢中復被魏奪得,設梁州。後魏滅,西晉政權建立。隨著政局變動,漢中的歸屬也開始在政權更替中反復變更。先後歸屬西晉、東晉、宋、齊、北魏、梁、西魏、北周政權。
東漢以後,漢中郡曾先後稱為漢寧郡、梁州、漢川郡、山南西道、興元府、漢中府、漢中道,而南鄭之稱,除在西魏廢帝三年至隋大業年間(554年-605年)一度改為光義縣外,南鄭之名一直為歷代朝廷沿用。 西晉政權動盪後,歸於成漢。桓溫平定蜀地後,復設漢中郡,屬梁州。下轄八縣:南鄭、蒲池、褒中、沔陽、城固、西鄉、黃金、興道。沒過多久,被前秦征服。南北朝時為漢中郡,領南鄭、漢陽、城固三縣。後周改漢中為漢川郡。 隋初,郡廢州存。大業初年,州廢,改為漢(中)川郡,統領八縣:南鄭、西、褒城、城固、興勢、西鄉、黃金和難江。隋大業八年,移縣理郡西城南,臨漢水,宋嘉定十二年重築。
唐初,改漢川郡曰梁州,開元中因梁、涼聲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寶初年,又改為漢中郡。唐德宗於興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亂漢中,六月,叛亂平定後返長安,並以其年號改漢中為興元府,領五縣:南鄭、褒城、城固、西、三泉,餘地為金、洋、鳳、興四州。五代時期,先後成為前蜀、後唐、後蜀政權的領地。 北宋平後蜀,仍為興元府,領南鄭、城固、褒城、西四縣。北宋時漢中商稅收入僅次於開封、成都等地,居全國前列。南宋時成為邊陲重鎮,增設廉水一縣。餘地為沔、金、鳳三州。 元代為興元路。
明洪武三年,改為漢中府,領兩州:金、寧羌,統轄十四縣:南鄭、城固、洋、西鄉、褒城、鳳、沔、略陽、石泉、漢陰、平利、洵陽、紫陽、白河,其中南鄭為附郭。知府費震在宋城基礎上對漢中城進行重修,基本奠定了今天漢中城的格局。洪武四年,府治西設漢中御守千戶所,十三年改為漢中衛,領左、右、中、前、後五所,隸屬陝西都司。 明神宗第五子朱常浩受封瑞王藩於此地,並在城內建明瑞王府。經過二十多年修建,瑞王府規模宏大,院落相連,樓台相望,亭閣錯列。東連蓮花池,南至西大街,西接北教場糧庫,北抵城牆基,並將北城牆向北移二十步。面積約占當時漢中城三分之一。 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由湖北、河南進攻陝西,張獻忠也配合夾擊。起義軍佔領西安後,朱常浩南逃四川避難。留在漢中的豪華王府,被當地人拆除,一搶而空。清康熙年間,王士禎《瑞王故宮曲》這樣寫道:「往日朱門帝子家,柴車一去即天涯。平台賓客今何處,零落小山叢桂花。」昔日瑞王府,今日留下蓮花池及琉璃照壁 ,還有鑄「飛天」、天龍」等圖案古銅鍾,現存古漢台,花園旁太古石,存於漢中市圖書館。 1863年春,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瑞王藍成春、啟王梁成富等率部西進,與清軍交戰,同年8月攻克漢中,殺南鄭知縣周蕃壽,後被清軍鎮壓。
民國建立後,漢中成為入蜀交通樞紐進行重點建設,中日局勢緊張後,成為戰略物資的轉移站,在戰前物資人力以及文物轉移入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七七事變」後,前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天津國立北洋工學院等校在西安合校重組為國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2月,遷至漢中、城固等地,校本部設城固考院小學,更名為國立西北大學,8月原北平師范大學獨立設置,更名為國立西北師范學院,1945年後遷至蘭州,而國立西北大學則遷回西安復校。抗日戰爭期間,漢中屬於第五戰區轄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漢中尚屬國民黨當局控制中。1949年12月,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十八兵團中路部隊進入區內,至1950年,新政府全面控制區內管轄權。此後,交通建設、政權鞏固措施開始實行。 「三線建設」開始後,漢中成為重點建設地區。1965年2月20日,國防工辦主任羅瑞卿向毛澤東、中共中央常委匯報了三線建設布局,提出了《關於國防工業在二、三線地區新建項目的報告》,報告中指出:「漢中地區處於戰略縱深帶,山川交錯,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水力資源充足,是國防工業建設的良好基地」。布局方案中明確指出:漢中地區,以航空工業為主,輔之國防重要項目和國家工業骨幹項目。同年3月21日,報告獲得通過。此後,從1965年到1969年,對漢中進行了多次選廠布點和籌建工作,1964年10月28日,〇一二基地正式成立。同時機械工業部下屬核工業405廠在區內開始建設,後屬核工業部,今屬中核集團。1966年開始,機械工業部所屬漢江機床廠、漢川機床廠、漢江工具廠、漢江鑄鍛件廠開始在區內建設。1969年11月,中央決定將漢中作為運輸機生產基地,並列為「四五計劃」的重點項目。 文革時期大量古跡遭破壞,漢中古城牆遭到拆毀、漢中鍾樓在武鬥中被徹底摧毀,古漢台等遺跡都有不同程度的損毀和人為破壞。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漢中是受災較為嚴重的城市之一。
望採納,謝謝
『肆』 漢中距今記載的歷史有多悠久
漢中市歷史悠久,是漢家的發祥地。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回,為秦36郡之一,迄今已答有23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老將黃忠在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驍將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一代名相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六齣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定軍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這里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四大發明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和葬地,三國大將魏延葬地。韓信、諸葛亮、曹操等帝王將相曾在這里建功立業,李白、杜甫、陸游、蘇軾等偉大詩人曾探訪、輾轉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並留下了瑰麗的墨跡詩章。
『伍』 漢中歷史的資料,請幫我寫出來
漢中市歷史悠久來,是漢家的發祥自地。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為秦36郡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老將黃忠在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驍將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一代名相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六齣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定軍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這里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四大發明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和葬地,三國大將魏延葬地。韓信、諸葛亮、曹操等帝王將相曾在這里建功立業,李白、杜甫、陸游、蘇軾等偉大詩人曾探訪、輾轉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並留下了瑰麗的墨跡詩章。
『陸』 何謂漢中文化,漢中精神又指什麼
真正理解漢中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
漢中為什麼稱漢中?漢中,得名於漢水。漢水,得名於天漢,也就是銀河。古代的祭司、神官、天文學家認為:盤古開天闢地後,祝融和共工天地大戰,天傾西北,地降東南,形成了黃天厚土的世界。天漢位於天的中央,把天空分為兩部分。與此相對應的,地上也應該有一條大河,位於大地的中央,並且把大地分為兩半。當時已知的世界:北邊有一條大河,就是黃河,南邊也有一條大河,就是長江。那麼這條大河就應該位於黃河和長江的中央。他們找到了這條大河。天上的大河叫漢,所以他們就把地面上的這條大河也命名為漢,又叫漢水、漢江。漢水源頭有一座城市,東面是平原大海,西面是雪山戈壁,北面是草原沙漠,南面是森林沼澤,那麼它也位於大地的中央,於是就起名為漢中,意思就是漢水之源,大地中央。所以漢中的別名也叫天漢。
漢中的歷史就如同漢水一般,從雲霧繚繞的遠方,從高山之端源源不斷地流淌出來,流過漢中的山川,也流過數千年的漫長歲月。
早在烽火不斷的春秋戰國時期,漢中就是秦、楚兩國相爭之地。秦惠文王時,秦國戰勝楚國,楚國不得不劃地媾和,於是秦取地六百餘里,置漢中郡。漢中這個名字被首次載入史冊。
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
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老將黃忠在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
,驍將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
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一代名相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六齣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涌現出的歷代人類英傑,他們的精神是我們後人最彌足珍貴的財富。漢水同樣是一條偉大的母親河,因為生於斯,游於斯,逝於斯的歷代名流璨若星漢。
而他們中最能代表漢中的精神財富有三種:第一種:張蔡精神。
張騫
,博望侯,大行令,中外歷史上著名的外交家、探險家、絲路之父、走向世界的第一人、第一個外來物種的大規模引進者。(張騫為漢中本土人)蔡倫
,龍亭侯,尚方令,名垂千史的發明家,造紙之父。(蔡倫為湖南來陽人,其封地在漢中洋縣)張騫-蔡倫精神就是開拓創新精神的最好代名詞。
第二種:留武才德。
張良
,留侯,漢初三傑之一,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開國謀臣。(張良為安徽毫州人,其封地在漢中留壩)諸葛亮
,武鄉侯,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外交家,第一宰相,智慧的化身。(諸葛亮為山東琅琊望族)
張良、諸葛亮
皆是智慧超群、功勛卓著、德行彪炳青史的非凡人物。
第三種:李蘇風流。
李白:青蓮居士,供奉翰林,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為華裔中亞人,西涼王族後裔)蘇軾:東坡居士,龍圖閣學士,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四川眉山人)李白、蘇軾均是天才型的大詩人,他們是中國中古文學史上的雙子星座。
李白灑脫不羈、傲世獨立、易於觸動、感情暴發力強;蘇軾率真、孤傲、豁達、超脫,而他們都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只是時代更多地成就了他們的藝術天才。
漢中亦稱天漢,天漢一詞,寄託著漢人豐富的美好願望和純真的自我覺醒意識,它不僅是漢人的自信心所賴以產生的出發點和堅強基石,也成為漢人雄視宇宙的象徵。這自然鑄就了本源的天漢氣概,再加上張蔡精神、留武才德、李蘇風流,漢中遂成為漢家精神文化的發祥地。天漢氣概彰顯了漢中乃至漢民族博大、自信的一面;張蔡精神實質上是一種中華民族稀有的科學精神;留武才德體現了一種儒法兵三家的交融;而李蘇風流則體現了一種儒道合一的精神。
此外,在漢中還有歷代名流:劉邦:曾為漢中王,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為江蘇沛縣人)韓信:淮陰侯,西漢開國功臣,漢初三傑之一。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高祖稱他指揮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
蕭何月下追韓信
的典故就發生在漢中)鄭子真:高隱名士,谷口先生,甘恬秉默,教人則勉以敬天、事人之道。雖名振京師,然隱居不仕,常垂釣於褒谷口。(鄭子真為漢中本土人)班超:定遠侯,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班超為陝西咸陽人,其封地定遠乃漢中鎮巴前身)李固:太尉,東漢時代著名的忠正耿直的大臣,北斗喉舌。(李固為漢中本土人)曹操:魏公,丞相,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曹操為安徽亳州人,
曹操曾親帥大軍進攻漢中)張魯:閬中侯,鎮南將軍,五斗米道的師君(教祖)。東漢
『柒』 漢中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特點
一、地理環境復雜多樣
漢中市位於漢水上游,漢中盆地中部,東經106°51'-107°10'、北緯33°2'-33°22'之間。
地形特點南低北高,市內有平壩、丘陵和山地等三種地貌,平壩為漢江沖積平原的一二階梯,海拔500-600米之間,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佔全市面積的34.62%;丘陵為山前洪積扇形成的寬谷淺丘地帶,約佔全市面積的28.1%;山區是秦嶺南坡形成的淺山和中山地區,地勢較為復雜,約佔全市總面積的37.2%。
本區域的河流均屬長江流域,漢江東西橫貫,嘉陵江南北縱穿,米倉山南坡有渠江上遊河源區的部分河流。同時河流密布,每平方公里平均河流長度為1.4-2公里。
漢中氣溫的地理分布,受地形影響較大。西部略低於東部,南北山區低於平壩和丘陵。海拔600米以下的平壩地區年均氣溫在14.2-14.6℃;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區年均氣溫低於12℃;西嘉陵江河谷年均氣溫高於13℃。
二、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先秦時期,漢中地區在傳說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於年代久遠,均無法查證。
秦漢時期漢中郡西起沔陽陽平關,東至鄖關和荊山,綿延千里。秦朝時設漢中郡,郡治南鄭,在今天漢中市南鄭縣附近。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勢力角逐中國大地,劉邦在漢中時期韜光養晦。劉邦最終取得軍事勝利,因其原封地在漢中,稱漢王,故遷都長安並建立中央統一封建王朝後,國號稱「漢朝」
三國時期,在劉備入蜀後很快成為曹操和劉備激烈爭奪的地區。後來劉備取勝,稱「漢中王」,蜀漢即獲得此地,現今仍遺留有大量三國古跡,如武侯墓(諸葛亮墓地)、沔縣武侯祠、馬超廟、定軍山、虎頭橋(魏延斬首之處)等。
唐初,改漢川郡曰梁州,開元中因梁、涼聲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寶初年,又改為漢中郡。唐德宗於興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亂漢中,六月,叛亂平定後返長安,並以其年號改漢中為興元府,領五縣。
明洪武三年,改為漢中府。1863年春,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瑞王藍成春、啟王梁成富等率部西進,與清軍交戰,同年8月攻克漢中,殺南鄭知縣周蕃壽,後被清軍鎮壓。
國民政府時期,漢中成為入蜀交通樞紐進行重點建設,中日局勢緊張後,成為戰略物資的轉移站,在戰前物資人力以及故宮博物院文物轉移入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風土人情豐富多彩
漢中市居住人口以漢族為主,其餘有回族、苗族、羌族、蒙古族,壯族,土家族,朝鮮族,白族,彝族,侗族,藏族,畲族,土族,哈薩克族、傣族、高山族、錫伯族等。
截止2018年末漢中市戶籍總人口380.6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35.58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0.51%。
中盆地是油菜花的故鄉,油菜花的天堂。漢中是我國傳統的油菜種植生產基地,每年油菜種植面積超過120萬畝,現已成為我國油菜種植面積規模最大的地區之一。
漢中麵皮陝西漢中當地最有名的小吃,被譽為漢中風味小吃的「四絕」之首,其製作工藝於2011年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漢中洋縣盛產黑米,也是黑米的原產地。相傳為西漢著名外交家張騫在洋縣、城固交界處發現並選育而成。史載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由於珍稀名貴,故又有「黑珍珠」之美稱。
(7)陝西漢中歷史文化淵擴展閱讀
漢中市的經濟發展狀況
2018年, 漢中市實現生產總值1471.88億元,比上年增長9.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5.47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702.15億元,增長13.1%;第三產業增加值564.26億元,增長7.4%。人均生產總值42754元,增長9.7%。
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3.0%。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2.5%,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分別為14.0%、47.7%和38.3%。與2017年相比,第一產業增加值佔比下降1.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分別提高1.4個、0.4個百分點。
截至2018年,漢中市財政總收入完成120.14億元,同口徑增長10.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49.96億元,增長9.5%。財政支出342億元,增長9.7%。
『捌』 漢中歷史
介紹少了宋代。宋代漢中張浚領導吳玠抗金,保住大宋江山是歷史上內最輝煌的一頁。
在南北容對峙的形勢下,從全局的角度認識到漢中的地位並加以經營的,當數南宋張浚。南宋初,一個迫切的問題是宋高宗趙構"巡幸"之所的選擇。當時,金兵攻勢正盛。金兵南下,常起三路:東越山東而趨江淮,西越山西而攻關中,中路越中原而趨荊襄。漢中、隴西尚處二線,四川則是大後方。南宋君臣們所要做的是既能暫避金兵之鋒銳,又能保持一種不失時機地進行反攻的態勢。大臣們建議巡幸建康、武昌、四川、關中的都有。張浚建議巡幸漢中。他上疏宋高宗說:"漢中形勝之地,前控六路之師(南宋在關中之軍),後據兩川之粟,左通荊襄之財,右出秦隴之馬,號令中原,必基於此。謹積粟理財,以待巡幸。"[註:《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六陝西四]張浚對漢中的經營規劃充分利用了漢中與周圍地區的關系。漢中的地理位置,既背靠四川大後方,又能左右伸縮,聯絡隴西、荊襄,流通戰爭資源,呼應關中、中原等前線地區的戰事。這樣,漢中在南方的上游地區實居樞紐性的地位。張浚之議雖未被採納,不過,由於張浚對漢中的經營,南宋以川陝、荊襄、江淮呼應作戰的一字長蛇之勢卻得以形成。
『玖』 漢中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漢中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水的源頭,陝南地區最大城市,是關中天水經濟區和成渝回經答濟區的重要連接樞紐,是西安到成都的必經之地,也是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祥地,素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
漢中位於華夏版圖之中心,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是劉邦西漢王朝的發祥地,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的軍事要地,傑出的政治、軍事人物張良、韓信、蕭何、張魯、諸葛亮、曹操、劉備、夏侯淵、黃忠、姜維、馬超、張飛、吳玠、吳璘、方孝孺、李自成等都在漢中留下深深的足跡。漢中也誕生了偉大的「絲綢之路」外交家張騫,孕育了剛直雄烈的大漢諍臣李固,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長眠於漢中洋縣。詩人李白、杜甫、陸游、歐陽修、岑參、元稹、李商隱也在秦巴山區之間遊走,吟唱出彪炳文學史的瑰麗詩詞墨寶。在抗日戰爭時期,漢中是後方重鎮,陪都重慶屏障,蔣介石、李宗仁、蔣緯國、陳誠、胡宗南、祝紹周、楊虎城、美國飛虎隊陳納德這些抗戰名人在漢中書寫了輝煌的詩篇。——常識歷史篇。
『拾』 簡單介紹下陝西漢中這個城市
城市概況
區號:0916
郵編:723000
位置:位於陝西省南部
人口:372萬
區劃:下轄漢台區、南鄭縣、城固縣、洋縣、西鄉縣、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巴縣、留壩縣、佛坪縣等1區10縣。
漢中
漢中,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嶺、南屏巴山,中部是美麗富饒的漢中盆地。全市轄十縣一區,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人口372萬。漢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生態示範建設試點地區。漢中兩漢三國文化底蘊厚重,自然風光獨特秀麗,全市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13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處;有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1個,有國家級生態景區(點)7個、省級16個。
歷史
早在商朝時期,這里就有了人類生息勞作的身影,在以後的歷史中,漢中又一度成為兵家爭戰之地,如劉邦、諸葛亮等都以漢中作為軍事基地。漢中是漢家發祥地,其歷史悠久。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漢中開漢業。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老將黃忠在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驍將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一代名相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六齣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定軍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這里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四大發明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和葬地。韓信、諸葛亮、曹操等帝王將相曾在這里建功立業,李白、杜甫、陸游、蘇軾等偉大詩人曾探訪、輾轉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並留下了瑰麗的墨跡詩章。
文化遺跡
市內文物古跡眾多,現有2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以「兩漢三國」為主題的著名文化遺產,知名的景點有:褒斜道石門、拜將台、武侯祠、張良廟等。
武侯墓
武侯墓位於勉縣城南4公里的定軍山下,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葬地,墓區山環水抱古木參天,四季如春風景宜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陝南主要旅遊景點之一。
諸葛亮生前輔佐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官至丞相,武鄉侯,死後謚「忠武侯」,千百年來,我們稱其墓地為「武侯墓」。公元234年,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蜀漢朝廷遵其遺命,歸葬於定軍山下。
武侯墓周圍有定軍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條小山崗環抱,九條山崗由青溝、罔子溝、井溝、斬地溝、田家溝、牛角溝、瓦洞溝、龍嘴溝八條小溪分割而成。墓前上崗三層,自定軍山向西疊浪而來,約三里許至此成眠弓形,古稱「三台書案」。從少祖山下六崗向東勢若游龍,倏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後形成新月者半里許,傳為墓之正脈。新月之下,眠弓之內,豁然開張平地三百餘畝,左右前後九支環抱,又如佛手,其天造地設實為人工所不能者。
近墓四山,名曰「前書案梁、後筆峰山,左土地嶺、右武山崗」,將武侯靈冢緊密圍護。四山翠柏蒼松、攢蔚川阜、遮天蔽日,難覓神冢。當你轉過書案梁,前面豁然開朗,別有一番風光,盆地當中,高冢巍然,古建成群,古樹森森,修竹異木,花香鳥語,一條小溪從墓前蜿蜒而過,淙淙流水,更為墓區增添幾分神秘色彩和新的情趣。武侯墓區,佔地360畝,有明清遺留下來的古建築70餘間,千年以上古柏40餘株,其中170餘年的22株,漢株2株。古柏漢桂相輝映,四季鮮花互爭研,真乃人間仙境,世外桃園。
大殿正中神台上,端坐諸葛亮塑像,羽扇綸巾、寶像庄嚴,栩栩如生。印、劍二僮侍立兩旁,其下關興、張苞身披鎧甲,手握令箭、神鞭,威武雄猛,護持左右,使人肅然起敬。
東西廂房和南院道觀,是「一代智星諸葛亮」大型雕塑展覽,共分30組,再次生動展現了諸葛亮一生的政治、軍事活動壯舉。史料翔實、規模宏大,由圓雕到浮雕直至壁畫,總看為一整體,分看各有各的場景,人物逼真,場面恢宏,隱隱給人有金戈鐵馬、震天殺聲之感。
殿後大冢巍然,狀若覆斗,即為亮墓,冢高6米,周60米,四周以漢白玉石護欄圍護,石欄上浮雕35幅「諸葛亮生平」故事圖案。冢前有四角攬頂式亭子一座,名曰前墳亭。亭角高翹,圍以木欄,亭內高懸「雙桂流芳」匾額一塊,亭中堅立墓碑兩通,一為明萬曆甲午(公元1549年)陝西按察使金陵趙建所立的「漢丞相諸葛亮武侯之墓」的墓碑,一為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果親王立的「漢諸葛亮武侯之墓」碑。墓東西向,頭西腳東,取「永懷西蜀、興復漢室」之意。
拜殿前漢柏上纏繞著一蔓生植物,名「凌霄花」俗名「爬柏凌霄樹」。共葉似香椿而色翠,花似牽牛而色赤,每年自夏至開花到立秋止,花期長達百日之久。每花季節,朝開暮落,遍地紅英。遠而望之,只見蒼蒼翠柏之中,點綴著朵朵紅花,紅綠相映,嬌艷之極,給人以千年古柏開紅花之感,煞是好看。湊霄花,象徵諸葛亮興復漢室,鞠躬盡瘁,為國為民的高風亮節。
墓園內現遺留各時代碑石余通,匾額34塊,對聯29幅,三國故事壁畫100餘幅,碑石匾聯內容,多為贊頌諸葛武侯之詞。各時代的鍾鼎爐磬10餘件。並有武侯遺文本刻條幅48塊。遺存文物,既是歷史的見證,又增添了游覽內容。
當你站在定軍山上,俯瞰諸葛武侯墓園,只見那九條山崗猶如翻滾的巨龍,從四面八方匯聚於墓地,拱衛者翠柏蒼松之中的武侯息眠之所,故有「九龍捧聖」之稱。凡來武侯墓拜謁觀瞻者,無有慨然興嘆!「無怪當年武侯親點此穴」,真乃「諸葛佳城,洞天福地」也。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列為國務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總編號為第57號,現分別敘述於下:
一、褒斜道
在秦嶺山脈中,有一條貫穿關中平原的漢中盆地的山谷,其南口曰褒,在今漢口區北25公里;北口曰斜,在眉縣西南15公里,長凡235公里。自戰國起,就有人在谷中鑿石架木,修築棧道,歷代踵繼,多次增修,後人就命名為「褒斜道」。漢武帝大加修鑿褒斜道250公里,從而出現了「棧道千里,無所不通」的盛況。
二、石門
石門是用人工開鑿的一個隧道洞,在褒斜道南口,洞長16.3米,寬4.2米,高3.45米。1970年修建石門水庫時,淹在水庫中。
石門的開鑿年代,據《石門頌》記載是在東漢,開鑿於公元1世紀,故近代外國某專家說:「世界上最早用人工開鑿的穿山隧道,出在中國的陝西褒城」。指的就是這個石門。
石門自秦漢以來,時通時塞,歷次修復,多留有摩崖石刻。
三、石門摩崖石刻
石門洞內東西兩壁和洞外南北數里的險坡、斷崖以及褒河水中、沙灘大石上,多有由漢及宋的摩崖石刻,有的是歷代開通、修復褒斜道、石門和山河堰工程情況的記載,有的是參觀、游覽的留念題記,清代有人統計,約40餘種。而其中的「漢魏十三品」,唐宋時期即負盛名,譽滿全國。
所謂「石門漢魏十三品」者,是以石門洞內東西兩壁,東漢刻的《石門頌》與北魏刻的《石門銘》為代表而言。其中,《石門頌》早已名馳全國,是研究我國古代交通史和書法藝術史的瑰寶。特別是它的書法,是「漢隸」的傑作。
石門石刻,因國家要建修石門水庫,於1970年鑿遷至漢中城內古漢台,粘接復原,專建一室,名為「石門漢魏十三品陳列館」。中外遊客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
古漢台
古漢台位於漢中市中心,楚漢相爭時期築建,面積約8000平方米。由三級台地構成,台高8米。公元前206年,農民戰爭一場風暴推翻了秦王朝後,項羽自恃功高,撕毀各路義軍與楚懷王所定「先攻下咸陽者王之」的協定,將先拿下咸陽的劉邦封為漢王。劉邦忍辱屈就,率大軍由子午道進駐漢中,夯土建成秦模式的高台宮廷———即今天的古漢台,並用張良計火燒由關中進入漢中的所有棧道,以示他已很滿足當漢王了,不會再北上與項羽爭天下,來麻痹項羽,打消項羽對他的戒備心理。劉邦以漢台為宮廷,以漢中為根基,在漢中習兵練武,廣納賢才,破格提拔「胯下之徒」韓信為漢大將軍,並用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戰術,打項羽個無備,出奇制勝拿下三秦。
劉邦駐漢中發跡而定鼎。故將國號定為漢。他駐過的高台就被後人尊稱為古漢台。宋代的張少愚有「留此一抔土,猶是漢家基」的詩句,其中的「一抔土」,就是指殘存的高台。清代的陳毓彩有詩雲「赤帝龍興事已陳,層台鞏固尚如新。當日宮廷湮沒跡,此時郡國有仁人。」
自漢而降,漢台便成為漢中府署官員祭奠和游樂的場所,代有修葺。現聳立於台北端的望江樓,始建於南宋。宋代的王象之在《輿地紀勝》中記府署東北隅有「天漢樓」,即望江樓的初稱。物換景移,幾經興衰,如今的望江樓,更給人一中庄嚴隆重之感,它以其別致的造型,巍巍的風姿,早已成為漢中古城的標志性古建築。登樓遠眺,四面雲山,如展畫卷;俯視城區,樓台林立;環顧庭院,古樹修篁,花木掩映。登此樓,使人心曠神怡,追往撫今,感慨萬千。
望江樓正南,昔建有桂蔭堂,現有古漢桂數株,每逢中秋佳節,香飄四溢,成為漢中城內尋香訪桂之處。再南有明代修建的鏡吾池、洗心亭。樓東側的石馬,風格古樸,是人們評論三國蜀將魏延千秋的倖存之物。亭閣內造型精美的銅鍾,是明代漢中瑞王府的遺物。凝視銅鍾,耳邊似乎回盪著護國禪林里悠揚的晨鍾暮鼓,素有漢中八景之一的「月台蒼玉」,是楚漢時期的古物,也是漢台現存的最早的石雕作品,或謂「劉邦上馬石」、「試劍石」,或謂「石鼓」、「宮廷柱礎」。
古漢台如今是漢中市博物館所在地,台內古樹繁茂、修竹參差、亭榭遙相,雜以碧池內繁盛的荷葉,竟有江南水鄉之感。博物館的精華所在是「漢魏石門十三品」陳列室。它們屬於國內外久負盛名的漢魏摩崖刻石,被喻為「國之瑰寶」、「書法寶庫」。這批摩崖刻石的文字內容對研究我國交通、水利、科技、書法藝術的發展,尤其是研究漢隸演變,具有重大的意義,它彌補了史書的缺漏,校正了史書的訛傳,堪稱是一部重要的石刻文獻,為國家一級文物,其中東漢鐫刻的《襵君開通褒斜道》與《石門頌》摩崖為一級中的甲品,更體現了《石門十三品》的價值。
自然環境
漢中是地球上同緯度生態最好的地方。這片被巍峨秦嶺和蒼莽巴山環繞的盆地,被長江兩大支流漢江與嘉陵江滋養的秀土,雖然位於中國西部,但卻擁有與江南同樣的秀色,是一處得南北之利、兼南北之美的風水寶地。游歷漢中,撲面而來的是滿目蒼翠。佛坪自然保護區林海茫茫,峭峰幽谷密布,是西北第一家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也是我國首個野外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長青自然保護區有「生物資源庫」之美譽,珍稀動植物種類繁多,尤其是以四大國寶——朱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最為著名,國內外科學界廣泛關注;黎坪國家森林公園奇峰怪石林立,泉溪池瀑競秀,被稱為西北的「九寨溝」;紫柏山山嶽巍峨,九十二峰、八十二坦、七十二洞,風景如畫,霧靄蒸騰,其高山草甸、紫柏天坑,世稀罕見;午子山山勢險峻,壑幽林密,素有陝南「上華山」之稱,其山中2500餘畝世界珍稀白皮鬆蔚為壯觀;褒谷口石門景區高峽平湖,儀態萬千,仿建的石門棧道依山傍水,凌空飛架,再現了秦漢棧道的宏偉風貌和形制特色;紅寺湖煙波飄渺,山水交融,恬靜神秘,是「一幅天然的國畫長卷」;南湖天靈地秀,林茂竹修,曲徑通幽,是一處集錦式的水上園林;西北最大的柑枯生產基地,城固十萬畝枯園,金秋時節桔紅橙黃,游園采桔,其樂融融;全國第二大櫻桃基地,西鄉櫻桃溝花開時節,山林盡染,絢麗多彩,十里飄香;還有百萬畝油菜、五十萬畝的茶園,每到春季,沿江兩岸百里金黃,蜂飛蝶舞,令人心曠神怡。
○漢中志
漢中郡,本附庸國,屬蜀。周赧王年,秦惠文王置郡,因水名也。漢有二源,東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禹貢》「導漾東流為漢」是也;西源出隴西西縣れ冢山,會白水,經葭萌入漢。始源曰沔,故曰「漢沔」。在《詩》曰:「滔滔江漢,南國之紀。」其應上昭於天。又曰:「惟天有漢」。其分野與巴、蜀同占。其地東接南郡,南接廣漢,西接隴巴、陰平,北接秦川。厥壤沃美,賦貢所出,略侔三蜀。
六國時,楚強盛,略有其地,後為秦,恆成爭地。漢高帝既克秦,獲子嬰,項羽封高帝為漢王。王巴蜀三十一縣。帝不悅。丞相蕭何謀曰:「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於死乎?且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夫能屈於一人之下,則伸於萬乘之上者,湯、武是也。願大王王漢中,撫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帝從之,都南鄭。及項籍弒義帝,高帝東伐,蕭何常居守漢中,足食足兵。既定三秦,蕭何鎮關中,資其眾,卒平天下。以田叔為漢中守。屬縣十二,去洛一千九十一里。叔既饋以軍餉,又致名材立宮室,帝嘉之。後為魯相。然以帝業所興,不封藩王。
自叔之後,世修文教,有ㄈ儻之士,異人並挺。鄧公抗言於孝景之朝,以明忠枉之情。張騫特以蒙險遠,為孝武帝開緣邊之地,賓沙越之國,致大宛之馬,入南海之象,而車渠、瑪瑙、珊瑚、琳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