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平沙落雁歷史意義

平沙落雁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3-02 11:13:05

① 平沙落雁和昭君出塞這2首曲子有什麼聯系

應該沒什麼關系的:樓主認為有關系是不是因為昭君有落雁之美貌呢?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種流派傳譜,其意在借大雁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最早刊於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問世以來,刊載的譜集達五十多種,有多種流派傳譜,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譜,關於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陳立昂之說,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說,又有說是明代朱權所作。因無可靠史料,很難證實究竟出自誰人之手。
http://ke..com/view/17048.htm

昭君出塞 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真實故事。王昭君,名嬙(音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後」),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後來也有根據這個故事創作的詩歌、琵琶曲、戲劇、電視劇等藝術作品
昭君出塞 琵琶獨奏
阿炳作曲,樂曲通過刻畫昭君出塞時的情緒變化,表達了作者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無限感慨。 昭君出塞:這是阿炳父親華雪梅親傳的琵琶曲,與《昭君怨》及《塞上曲》沒有相似之處。 樂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旋律端莊深刻,刻畫了昭君出塞時的激昂悲憤之情和離別故土的悲痛哀怨之情。 第二段節奏沉穩單一,旋律富有內在動力,表現了一個紛雜的場面。 第三段結構短小,音樂輕快明朗,層次分明,表達了對昭君出塞的無限感慨。
樓主認為有關系是不是因為昭君有落雁之美貌呢?

王昭君是古代著名的美女,人們多用沉魚落雁來作為美女的代稱。其中的落雁一詞即指的是王昭君。漢元3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坐在馬車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了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http://ke..com/view/20805.htm

② 急求七弦琴的歷史介紹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到現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了。本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琴的創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等說,作為追記的傳說,可不必盡信,但卻可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詩經·關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亦有:「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等記載。

古琴結構

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左右),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象周天365度)。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琴最早是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岳山」,又稱「臨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於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於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徵天地萬象。岳山邊靠額一側鑲有一條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個用以調弦的「琴軫」。琴頭的側端,又有「鳳眼」和「護軫」。自腰以下,稱為「琴尾」。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側的邊飾稱為「冠角」,又稱「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經岳山、龍齦,轉向琴底的一對「雁足」,象徵七星。
琴腹內,頭部又有兩個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納音」尾部一般也有一個暗槽,稱為「韻沼」。與龍池、鳳沼相對應處,往往各有一個「納音」。龍池納音靠頭一側有「天柱」,靠尾一側有「地柱」。使發聲之時,「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餘韻」。由於琴沒有「品」(柱)或「碼子」,非常便於靈活彈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別長,琴弦震幅大,餘音綿長不絕等特點,所以才有其獨特的走手音。
就構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結構十分合理。其體積不大不小,既便於攜帶,又方正雅緻。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從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琴前廣後狹,象徵尊卑之別。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徵君、臣、民、事、物五種社會等級。後來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稱為文、武二弦象徵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別象徵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徵閏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分別象徵天、地、人之和合。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徵意義實反映出儒家的禮樂思想及中國人所重視的和合性。因為禮的作用是為了保障個體,使個性有所發揮,樂以同和,其作用是與群體諧協。禮樂之同時並用可使個體和群體之間能互相調劑,形成人與人之間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禮樂這兩套表面相反的技藝的推行,實為求達到相輔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從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會秩序、等級的名稱來著,可見其製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倫的深意。

古琴造型

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神農式等。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琴漆有斷紋,它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志。由於長期演奏的振動和木質、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種斷紋,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龜紋等。有斷紋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觀,所以更為名貴。古代名琴有綠綺、焦尾、春雷、冰清、大聖遺音、九霄環佩等。

古琴演化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渾圓。現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龍池、鳳沼的面板上貼有兩塊小桐木,作為假納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採用這種方法。唐琴的斷紋以蛇腹斷為多,也有冰紋斷、流水斷等。其表面漆灰則有墨、栗殼色兩種,有朱紅漆者皆為後人修補時所加。灰胎皆為純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兩側直至面板邊際,以防止上下板開膠。這些琴的邊長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間。宋代的古琴發生變化,全長128厘米,肩寬25厘米,琴身扁而長大,尺寸大於傳世唐琴,為北宋琴主要風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體形則逐漸扁平狹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聳而狹之狀,為南宋制琴的主要風格。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為主要制琴材料。斷紋有蛇腹斷、冰紋斷、流水斷等,牛毛斷則鮮見。灰胎仍以鹿角灰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見。北宋晚期還出現了八寶灰(即將金銀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後制琴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官方甚至設局制琴,即所謂「官琴」。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間的過渡期製品,由於歷時比較短,現存的實物也比較少。明代造琴之多盛況空前,不論皇帝親王還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寧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製作始於崇禎年間,據傳達四五百張之多,且式樣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編號刻款於腹內;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題 「仰長江水」詩文以及「潞國世傳」大印一方,皆用八寶漆灰。

彈奏方法

演奏時,將琴置於桌上,右手撥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為四個八度零兩個音。有散音七個、泛音九十一個、按音一百四十七個。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輪、撥刺、撮、滾拂等;左手有吟、猱,綽、注、撞、進復、退復、起等……

古代制琴名家及款識特點

唐代的制琴高手有很多,除雷氏家族(雷威、雷霄、雷文、雷珏、雷遠一)外,文獻記載的名家尚有:張越、郭高、沈鐐等。可惜除雷氏琴外,余者皆無作品傳世。宋代的制琴名家很多,如北宋朱仁濟、馬希亮、馬希仁、僧仁智,南宋金洲、金公路、陳亨道等,末期尚有嚴樽、馬大夫、梅四言等人。宋人制琴刻年款者較少,亦有很多落唐款的仿作。元代制琴名家有嚴古清、施溪雲、施谷雲、朱致遠等,其中朱致遠最為著名。朱琴的仿製品很多,其款識有刻為「朱智遠」或「朱制遠」的,望收藏者加以注意。明代制琴高手也很多,如塗明河、汪舜卿,最著名的要數張氏敬修、委修、順修等人。張岱《陶庵夢憶》稱張敬修制琴為吳中絕技之一,「可上下百年保無敵手」。

古琴斷紋

指琴表面上因長年風化和彈奏時的震動所形成的各種斷痕。斷紋的種類很多,主要有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紋斷、流水斷、龍鱗斷等。一般來說,琴不過百年不出斷紋,而隨年代久遠程度不同,斷紋也不盡相同,是鑒藏古琴的主要依據之一。

古琴鑒藏要領

古琴斷紋不經百年而不出,這是鑒定古琴非常重要的一點。偽制斷紋古已有之,方法很多,如用猛火烘烤,再以冰雪激之使其進裂;或以蛋白滲入灰中刷漆,做成後用甑蒸,然後風干;或用石膏做灰底烤制等。其實,斷紋真偽經仔細觀察區別還是很大的,真斷紋紋形流暢,紋尾自然消失,紋峰如劍刃狀;而假斷紋經過冷熱催化或刀刻等過程,難免有失自然,出現破綻。古琴的銘刻,也是鑒定古琴真偽的重要依據。琴背均為刻款,而琴腹則有刻款和寫款兩種,刀刻者容易保存,墨寫的若年代長久,則較難辨識。古琴腹內之刻款,如琴體兩側上下板粘合處無剖過重修的痕跡,大多是原款,若發現重修痕跡則需仔細研究。最難辨認的是將老琴剖開重修刻上偽款而粘合處又做得天衣無縫者和用古木製琴時就刻上偽款者。不管腹款、背款,資深的鑒定家還可以從歷代帝王年號的慣稱、用字避諱及一個朝代或某書法家的書風加以辨認。以彈奏為主要目的收藏者,一定會以琴的音色為主要標准之一,我們聽一張古琴的聲音,音色沉厚而不失亮透,上中下三準音色均勻,泛音明亮如珠而反應靈敏,就知是一張上好的古琴了。有的古琴因有斷紋,而按音彈奏時會出現「剎音」,影響聽覺,此時要慎重權衡得失,切勿輕易棄之。收藏古琴一般選擇乾燥牆壁垂掛,不宜長時間平放;若長時間平放,則容易造成「塌腰」。古琴作為樂器應經常彈奏為好,否則會使音色暗、澀,且會生蟲存蛀損壞古琴。

古琴名曲

《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廣陵散》《瀟湘水雲》《漁樵問答》《搗衣》《陽關三疊》《流水》《酒狂》等。古琴的一大優點就是自我心情的表達展現,夜深人靜的時候,為抒發自我心情,最好的選擇就是彈奏一曲古琴曲。

古琴考級曲目

一級: 古琴吟 湘妃怨 鳳求凰 慨古吟 陋室銘 蘭花花 小白茶
二級: 雙鶴聽泉 良宵引 清夜吟 極樂吟 秋風詞 拉纖歌
三級: 玉樓春曉 精忠詞 泣顏回 風雷引 秋江夜泊 飛鳴吟 陽關三疊 春曉吟 滿江紅 映山紅 小草
四級: 石上流泉 神人暢 酒狂 韋編三絕 孔子讀易 歸去來辭 秋夜長 渴 望 信天游
五級: 鷗鷺忘機 楚歌 關山月 高山 洞庭秋思 釋談章(普庵咒) 文王操 碧澗流泉 岳陽三醉 採茶調 瀏陽河 茉莉花
六級: 梧葉舞秋風 莊周夢蝶 長清 滄海龍吟 平沙落雁 獲麟操 山居吟 黃雲秋塞 醉漁唱晚 雙乙反調
七級: 憶故人 長門怨 龍朔操 佩 蘭 天風環佩 白 雪 列子御風 風雲際會 春江花月夜 山水情
八級: 流水 漁樵問答 梅花三弄 埃 乃 雉朝飛 漁 歌 漢宮秋月 孤館遇神 瑤族舞曲
九級: 離騷 搗衣 龍翔操 烏夜啼 秋塞吟 水仙操 墨子悲絲 陽 春 大胡笳 樓蘭散
十級: 瀟湘水雲 樵 歌 廣陵散 秋 胡笳十八拍 幽蘭 梅園吟 三峽船歌 江雪

傳世名琴
唐 代

春雷琴·連珠式
九霄環佩琴·伏羲式
九霄環佩琴·伏羲式
春雷琴·伏羲式
大聖遺音琴·伏羲式
九宵環佩琴·伏羲式
大聖遺音琴·靈機式
獨幽琴·靈機式
太古遺音琴·師曠式
梅花落琴·仲尼式
老龍吟琴·響泉式
一池波琴·神農式
飛泉琴·連珠式

宋 代

玉壺冰琴·神農式
混沌材琴·伶官式
萬壑松琴·仲尼式
鐵客琴·鳳勢式
海月清輝琴·仲尼式

明 代

壑雷琴·落霞式
中和琴·列子式
祝公望琴·焦葉式
鶴鳴秋月琴·鶴鳴秋月式

古琴流派
一、關於琴派的概念

(一)什麼是琴派

百家爭鳴,對於學術的發展能夠起到很強的推動作用。琴文化自然也是如此。 琴文化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個性化的藝術,不同地域、不同師承的琴家的風格彼此都不相同。同一地域、同一師承的琴家的風格也是各有特點而不盡相同。同一曲目,不同的琴家就會有不同的理解,而形成不同的風格。 所以,在琴的領域,也同樣有流派之說。 所謂流派,是指學術、文藝方面的派別。 這里所說的派別,是指依照共同的義理或風格而探討學習的不同的群體。 琴文化領域,也和其他學術領域一樣,存在著多種藝術觀點和演奏風格。琴家們各自遵循某些共同琴道觀點和風格,而形成一定的琴家群體,就是所謂琴派。 同一琴派中的所謂共同特點,一般取決於地方色彩、師承淵源、本派所依據的傳譜、琴學觀點及基本演奏風格。

(二)琴派是怎麼形成的

琴派是怎麼形成的呢?琴樂是人心靈的外在體現。不同琴家,對於琴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受其天資、性格、個人修養、思想境界、心理狀態的影響。隨著理解的不同,流露於指下,則神韻各異,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風格相近者,最終形成琴派,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琴派的形成,主要因素約可總結為三個,即:地域影響、師承影響、傳譜不同。
所謂地域影響,是指同一地域的琴家,便於尋師訪友,相互切磋琴藝,加之民風相近,性格往往相近。如此相互影響,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風格,最終形成琴派。
所謂師承影響,是指卓越的琴學家,由於其深厚的造詣,獨樹一幟,得到大眾的仰慕,以致琴人相繼隨之學習。如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師承體系。同一師承的琴家,遵循恩師的教導,往往對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風格相同或相近,最終形成琴派。
所謂傳譜不同,是指隨著琴譜的普及,不同琴家,依照不同的琴譜鑽研琴學。學習同一琴譜的琴家,則更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風格,最終形成琴派。
自唐朝起,琴學流派就已見於著錄。如隋唐趙耶利所述:「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延,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時之俊。」
北宋時,亦有京師、兩浙、江西等流派,並有著錄評價說:「京師過於剛勁,江南失於輕浮,惟兩浙質而不野,文而不史。」
到了明朝,江、浙、閩派也有很大影響。如明朝劉珠所說:「習閩操者百無一二,習江操者十或三四,習浙操者十或六七。」
明末清初以後,至於現代,相繼又出現了「虞山」、「廣陵」、「浦城」、「泛川」、「九嶷」、「諸城」、「梅庵」、「嶺南」等著名琴派。
現代通訊技術發達、交通便利、文字音像資料較多,給於了現代琴家便利的學習條件,使之能夠廣求名師,研討琴學。所以,現代的琴文化領域,各琴派之間,得以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取長補短。因此,現代的很多琴家,都能吸取多派長處,形成自己獨立鮮明的風格。

二、名派簡介

(一)浙派
派 名:浙派、浙譜、浙操 形成時期:南宋末年
創 始 人:郭沔(楚望) 主要風格:流暢清和。
代表人物: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夢吉、徐仲和等
代表琴曲:《瀟湘水雲》、《漁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
重要琴著:《琴操譜》(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譜》(金汝勵)、《琴學名言》(徐夢吉)、《梅雪窩刪潤琴譜》(徐仲和)、《梧崗琴譜》(黃獻)、《杏庄太音續譜》(蕭鸞)等。

(二)虞山派
派 名:虞山派、熟派
形成時期:明末 創 始 人:嚴征(天池)
主要風格:清微淡遠,中正廣和。
代表人物:嚴天池、徐上瀛、吳景略等
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瀟湘水雲》等 重要琴著:《松弦館琴譜》(嚴天池)、《大還閣琴譜》(徐上瀛)等。

(三)廣陵派
派 名:廣陵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人:徐常遇等
主要風格:中正、跌宕、自由、悠遠。
代表人物:徐常遇、徐祜、徐祺、吳灴、秦維翰、釋空塵、孫紹 陶、張子謙、劉少椿等
代表琴曲:《龍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瀟湘水雲》、《廣陵散》等
重要琴著:《澄鑒堂琴譜》(徐常遇)、《五知齋琴譜》(徐祺)、《自遠堂琴譜》(吳灴)、《蕉庵琴譜》(秦維翰)、《枯木禪琴譜》(釋空塵)等。

(四)浦城派
派 名:浦城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祝桐君
主要風格:指法細膩,瀟灑脫俗,疾緩有度。
代表人物:祝桐君、許漁樵、張鶴等。
代表琴曲:《漁樵問答》、《平沙落雁》、《陽關三疊》、《石上流泉》等。
重要琴著:《春草堂琴譜》(蘇琴山)、《與古齋琴譜》(祝桐君)、《琴學入門》(張鶴)等。

(五)泛川派
派 名:泛川派、川派、蜀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張合修(孔山) 主要風格:峻急奔放,氣勢宏偉。
代表人物:張孔山、顧玉成、顧雋、顧梅羹、夏一峰、查阜西、喻紹澤等。
代表琴曲:《流水》、《醉漁唱晚》、《孔子讀易》、《普安咒》等。
重要琴著:《天聞閣琴譜》(唐松仙)、《百瓶齋琴譜》(顧雋)等。

(六)九嶷派
派 名:九嶷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楊宗稷(時百)
主要風格:蒼勁堅實,講究吟猱節奏。
代表人物:楊時百、管平湖等。
代表琴曲:《流水》、《廣陵散》、《胡笳十八拍》、《幽蘭》等。
重要琴著:《琴學叢書》(楊時百)等。

(七)諸城派
派 名:諸城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王溥長、王雩門
主要風格:清和淡遠(溥長),綺麗纏綿(雩門)。
代表人物:王溥長、王雩門、王心源、王燕卿、王心葵等。
代表琴曲:《長門怨》、《陽關三疊》、《關山月》等。
重要琴著:《桐蔭山館琴譜》(王溥長)、《琴譜正律》(王雩門)等。

(八)梅庵派
派 名:梅庵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王賓魯(燕卿)、徐立孫
主要特點:流暢如歌,綺麗纏綿,吟猱幅度較大。
代表人物:王燕卿、徐立孫、邵大蘇、王永昌等。
代表琴曲:《平沙落雁》、《長門怨》、《關山月》、《秋江夜泊》、《搗衣》等。
重要琴著:《龍吟館琴譜》(毛式郇)、《梅庵琴譜》(徐立孫)等。

(九)嶺南派
派 名:嶺南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黃景星
主要風格:清和淡雅。
代表人物:黃景星、李寶光、鄭健侯、楊新倫等
代表琴曲:《碧澗流泉》、《漁樵問答》、《懷古》、《玉樹臨風》、《鷗鷺忘機》、《烏夜啼》等。
重要琴著:《古岡琴譜》、《悟雪山房琴譜》(黃景星)等。

古琴美學

古琴音樂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溫柔敦厚、「德音之謂樂」和道家順應自然、大音希聲、清微淡遠等思想的影響。傳統琴曲主要用五聲音階,即五正音,這可說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樂上的落實,而琴樂清虛淡靜的風格和意境則主要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由於其樂器的形制、音色、樂曲題材、內涵、結構等因素,其音樂風格是傾向靜態的、簡單的、含蓄的、古淡的、陰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很多人於第一次聽琴樂時甚至覺得這件樂器是無聲的。古人亦說古琴「難學、易忘、不中聽」,「琴到無人聽時工」。「不中聽」、「無人聽」,其實正因為古琴音樂風格屬於淡靜、虛靜、深靜、幽靜、恬靜等等靜態的美。這也是為什麼古琴最適宜於夜闌人靜時彈奏,因為這樣的環境才能與琴樂的風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整個古琴音樂藝術被稱為琴道確實有其道理,因為對古琴的欣賞和認識不能只單一地從其音樂曲調去理解,而是綜合地從多方面作為知識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這一切則表現在對題材的選擇、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規范等各方面代表著琴樂的理想風格和審美標准上。
中國樂器中很少像古琴那樣具備一套完整的彈秦風格審美准則。古琴音樂的美學,早在六朝麴瞻提出對散音、泛音及按音音色的要求時已初步形成。而唐末五代之際的劉藉更在《琴議篇》中提出了「美而不艷、哀而不傷、質而能文、辨而不詐、溫潤調暢、清迥幽奇、忝韻曲折、立聲孤秀」作為琴德的標准。其實,論述古琴演奏風格的文章,歷代均有點滴。有些見於琴文、專集的琴書、琴譜中,亦有些散見於零星的詩文中。而較有系統和條理地闡述古琴演奏風格的審美經驗結晶和審美准則判斷的琴論文章,則以明代冷謙的《琴聲十六法》和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況》為較完整和重要。
冷謙的琴聲十六法實際上乃提出了十六個審美范疇,企圖為琴樂的審美與表演作一歸納和依據。十六法分別為:輕、松、脆、滑、高、潔、清、虛、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在每一個美學范疇之下,冷謙更詳細地論述它的內涵和外延,企圖從不同的本質與現象和美感特徵去引導讀者把握古琴的聲音美。現簡單的將十六法的提綱和內涵分析如下:
(1)輕——論音之適中和清實(技巧控制和意趣表達間相互之關系);
(2)松——論吟猱動盪之妙(技巧論);
(3)脆——論手指與手腕力度的靈活和彈性(技巧論);
(4)滑——論指法技巧在滑與澀表現上之難易(技巧論);
(5)高——論琴樂意境之深遠高古(意境論);
(6)潔——論琴品與人品之配合(道德論);
(7)清——論平和潔凈的環境、心境、樂器等條件在操縵時的重要(意境論);
(8)虛——論「心靜」與「聲虛」內外因素配合的重要(意境論);
(9)幽——論琴音之幽雅出於琴人高雅閑逸之品德(品德論);
(10)奇—— 論雅淡琴樂之奇特處乃在於吟逗等裝飾性之指法和樂句起承轉合間變化之處理(表現論);
(11)古——論琴樂古樸之風格來自和澹寬大之氣度(風格論);
(12)澹——論琴音雅淡的本質(風格論);
(13)中——論偏之弊處以言中聲之妙(表現論);
(14)和——論和之本質在於技巧之無過不及(本質論);
(15)疾——中論指法徐疾之處理(兼論技巧與意境);
(16)除——論指法舒徐之變化(本質論)。
綜合此十六個提綱,可將其內容的描述作不同的組合。總的來說,還是著重於風格、意境、道德和技巧幾方面。屬於較抽象意境的描述者有高、清、虛等;論琴的表演技巧老有脆、松、輕、滑等;論琴品與人品者有潔、清、虛、幽等;論琴的風格者有古、淡等。
十六法亦可組成四組:輕鬆脆滑、高潔清虛、幽奇古淡、中和疾徐。第一組為外在演奏風格的描述,第二、三組均為演奏時內在意境與曲韻表達的描述,第四組則為演奏時對樂曲整體節奏速度均衡的要求。第一組之輕鬆脆滑除在此處言技巧外,亦為論琴材九德之一「奇」的內容。奇所包含的特質為輕鬆脆滑,輕謂材輕,松謂聲透,脆謂聲之清老(老,桐木也),滑謂聲之澤潤,近木材也。總的來說,十六法的提綱和內容以抽象性、文學性和形象化的描述為多,實際配合技巧實踐的理論少,故容易導致偏向唯美形式主義。
另一位是明末清初琴壇上重要人物徐上瀛,他受了宋.崔遵度(953一1020)《琴箋》「清麗而靜、和潤而遠」思想的影響,寫成了琴學最重要的論著《溪山琴況》。徐上瀛,別號為青山,婁縣東倉人,其《溪山琴況》見於《大還閣琴譜》。其中二十四況的提綱和內涵簡析如下:
(1)和——論調弦、吟揉、音意等之和(兼論本質與技巧);
(2)靜——論琴音之簡靜在於調氣與練指(兼論品格修養與風格之配合);
(3)清——提出貞靜宏遠為琴度之內涵,並指出氣候在演奏中之重要(兼論木質與技巧);
(4)遠——論想像及弦外之音的意境(意境論);
(5)古——論琴音雅俗之辨(形式與風格論);
(6)澹——論琴母音之孤高岑寂(趣味論);
(7)恬——論恬之為君子之質和有德之養(趣味論);
(8)逸——論琴音之超逸實來自琴人品德之超逸(品德與修養論);
(9)雅——論琴之雅得於靜遠澹逸而不媚俗(風格論);
(10)麗——論琴音麗與媚之別在於古淡與妖冶(風格論);
(11)亮——論琴音之亮得自左右手所發清實的金石之響(音色論);
(12)采——論琴音之採得之於幾經鍛煉後指下之神氣(音色論);
(13)潔——論琴音之意趣實得之於修指之嚴凈(境界論);
(14)潤——論琴音之中和溫潤(音色論);
(15)圓——論吟猱、按彈、樂句轉折間婉轉動盪無滯無礙之處理(技巧論);
(16)堅——論用指之堅必清勁和無力不覺乃可得金石之聲(技巧論);
(17)宏--- 論琴音必沖和閑雅、下指必寬裕純朴,始能合乎古調(境界論);
(18)細——論節奏、章句轉折、連指與全篇細微之處理和把握(技巧與趣味論);
(19)溜——論技巧之熟練無滯得於指之堅實靈活(技巧論);
(20)健一一論指之靈活剛健與琴沖和閑雅之配合(技巧論);
(21)輕——論音之輕重變化皆不離中和之旨(音量與趣味論);
(22)重——論彈琴重抵輕出之法和情氣之並兼(音量與技巧論);
(23)遲——論希聲與遲趣之關系(趣味與意境論);
(24)速——論小速意趣、大速意奇之旨(技巧、趣味與意境論)。
二十四況雖比十六法多出了八個范疇,基本上二者的結構都是以一系列美學范疇來組織成文的。二十四況內容中亦有部分與十六法相同。如二者之和、清、古、澹、潔、輕項,二十四況之靜與十六法之虛;二十四況之雅與十六法之中;二十四況之圓與十六法之松;二十四況之健與十六法之脆;二十四況之遲與十六法之徐;及二十四況之速與十六法之疾。
概括地說,二十四況主要為對琴樂內在意境和外在風格、審美價值與標准之要求,為古琴藝術所提出的審美准則。此內容和形式總合的特徵即為整個古琴風格的體

③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

中華古韻,向有中國十大名曲一說。分別為《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和《陽春白雪》。
據專家考證,這些古代中國名曲的原始樂譜大都失傳,今天流傳的不少譜本都是後人委託之作。這些樂曲被歷代樂師冠以十大古曲名,以歷史典故為旁襯,從而借古人之舊事以壯聲勢。

④ 《平沙落雁》的作者是誰

逸士胸懷,鴻鵠之志――《平沙落雁》
據說《平沙落雁》是近三百年來流傳最廣的古琴曲,現存的琴譜就達五十餘種。與其他名曲不同,《平沙落雁》的背後,並無膾炙人口的掌故。
《平沙落雁》最早的版本載於明代崇禎七年(1634)刊印的《古音正宗》。《古音正宗》這樣解題《平沙落雁》:
「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通體節奏凡三起三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雲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回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
按說崇禎七年的時候,正是明朝飽受內憂外患困擾的時代。朱明王朝王祚將盡,天下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此時刊印《古音正宗》,也許作者另有深意。上面的解題文字意趣昂然,並無半點憂天憫地的情緒在內。也許「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兩句,正是中心點題之句,以示儒家倡導的「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
逸士即隱士,指隱居山林的讀書人。孔子雲,「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易》曰:「天地閉,賢人隱。」從現實急流中退卻下來的文人,在山林、田園中找到了最後的棲身之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的說法。中國歷代文人及其作品,受中國隱逸文化影響甚深。逸士雖「處江湖之遠」,但社會影響力有時並不弱於「居廟堂之高」者。
最早的隱士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商朝的伊尹曾隱於市肆,周朝的姜尚曾隱於山野。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隱士層出不窮。漢代以後,隱士的身份已經有了明確的定義,一般指那些不與朝廷合作而又具有一定文化影響力的人。三國魏晉時代是隱逸最盛行的時代,士人「以高隱為貴」,諸葛亮、陸機、王猛、謝安等歷史名臣都曾有過隱逸的經歷。
真正的隱士應該「只釣鱸魚不釣名」,但是,漸漸地,自魏晉以降,隱逸卻有極端化、世俗化的傾向。隱士中的一些人,他們不但「釣名」,而且「釣利」。他們把隱逸做為獲取名譽和功利的手段。也有的當權者,為獲得禮賢下士的名聲,刻意逢迎隱逸山林的士人,有的甚至不惜以「假隱」充「高隱」。
《晉書

⑤ 跪求!簡述古琴音樂文化的歷史代表性

你好:
古琴是中國傳統音樂歷史文化中最為古老的代表性樂器,古琴藝術在中國音專樂史、美學史屬、社會文化史、思想史以及樂器製作史等方面具有廣泛影響,是中國古代精神文化在音樂方面的重要代表之一,在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正因為如此,2003年,古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成為繼崑曲後被列入的第二個中國文化門類。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⑥ 古琴在文學史上的象徵意義

古琴藝術是繼崑曲之後被列入「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的第二個中國文化門類。
琴棋書畫,曾是中國古代文人引以為傲的四項技能,也是四種藝術。其中,琴樂是中國歷史上淵源最為久遠而又持續不斷的一種器樂形式,其可考證的歷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鶴」、「對牛彈琴」等婦孺皆知的成語都出自和琴有關的典故。然而,由於琴自古都是文人自我陶冶的一種雅好,很少在公眾場合演奏,所以現代人對它的了解已經十分有限。此次,古琴被列入「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受到了國內和世界的關注,古老的古琴藝術也許將迎來一個嶄新的春天。
古琴,屬彈撥樂器。它最早是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它長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琴面是弧形,代表著天,琴底為平,象徵著地,又為「天圓地方」之說。13個琴徽,是標識弦上泛音和按音音位之用,由粗而細,自外向內排列。代表著一年有12個月及閏月... ... 「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岳山」,又稱「臨岳」,是琴的最高部分。岳山邊靠額一側鑲有一條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個用以調弦的「琴軫」。琴頭的側端,又有「鳳眼」和「護軫」。自腰以下,稱為「琴尾」。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側的邊飾稱為「冠角」,又稱「焦尾」。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經岳山、龍齦,轉向琴底的一對「雁足」,象徵七星。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於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於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徵天地萬象。琴的一端以岳山支撐琴弦,其下有琴輪用以調節弦的音高。琴的面板(指板)無品無柱,出音孔開於底板向下傳音。古琴有效振動弦長超出其它弦樂器,且振幅寬大,故音質低沉渾厚,幽靜古樸,富於表現力。由於琴沒有「品」(柱)或「碼子」,非常便於靈活彈奏,以餘音綿長不絕為特點的古琴,其獨特的走手音是其它任何一種樂器所不具備和無法比擬的。古琴的音箱,不象箏等樂器那樣粘板而成,而是整塊木頭掏空而成。其音箱壁較厚,又相對較粗糙,所以其聲更有獨特韻味和歷史的滄桑感。琴腹內,頭部又有兩個暗槽,一名「舌穴」,一名「聲池」。尾部一般也有一個暗槽,稱為「韻沼」。與龍池、鳳沼相對應處,往往各有一個「納音」。龍池納音靠頭一側有「天柱」,靠尾一側有「地柱」。使發聲之時,「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餘韻」。
「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源遠流長的古琴藝術,在音樂歷史的長河中,歷盡人間滄桑,朝代興亡。而今,它以中國古代燦爛文化的結晶,獨特完整的音樂體系,走向世界,匯入人類音樂的海洋。
古琴,在古代稱作「琴」,還有「綠綺」、「絲桐」等別稱。雖說「伏羲制琴」、」神農制琴」、「舜作五弦琴」的傳說不可信,但它的歷史確實是相當悠久了。琴,最早見之於典籍的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周南·關雎(jū)》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中的「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聯系。可見,三千多年前的周代,琴已經流行。後來,由於孔於的提倡,文人中彈琴的風氣很盛,並逐漸形成古代文人,必須具備「琴、棋、書、畫」修養的傳統。孔子在提倡琴樂之初就教導說君子樂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樂。操琴通樂是君子修養的最高層次,人與樂合一共同顯現出一種平和敦厚的風范。在孔子的時代,琴樂還不僅僅是後世的君子個人的修身之樂,更是容納天地教化百姓的聖樂。於琴樂之中,孔子聽到了文王聖德之聲,師曠聽出了商紂亡國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氣象就蘊涵在其中,人們膜拜它,賦予它關於道德的信仰。作為「正音」,琴樂寄寓了中國千年的正統思想和文化。古琴伴隨著人民生活,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伯牙彈琴遇知音;司馬相如與卓文君藉助琴來表達愛慕之心;嵇康面臨死亡,還操琴一曲《廣陵散》;諸葛亮巧設空城計,沉著,悠閑的琴音,智退司馬懿雄兵十萬;以及陶淵明彈無弦琴的故事等,都為千古傳頌。
長期以來,琴家們多認為「五弦之琴,文王,武王各加一弦」而成七弦琴,似乎古琴有生以來變化就不大。但隨著出土文物的新發現,這一傳統觀念被動搖了。現在,我們參照古代文獻,得到這樣的印象:漢以前的琴,面板和底板可以分合,琴面有裝飾性的波狀起伏,琴弦多少不定,少為五弦,多達二十弦,演奏時只彈空弦,自漢朝以後,琴面漸趨於平整,出現了局部可以使用左手按弦的七弦琴:至魏末晉初,嵇康在他的《琴賦》中所描繪的琴,和我們現在常見的琴就十分相似了。
古琴全部音域寬達為三個半到四個八度。常用的定弦法,最低音是五線譜上大字一組的C,最高音是小字二組的a,七根弦的排列是CDFGACd弦。古琴的音色很豐富,通常演奏多使用低音區,演奏時,右手撥弦取音,有散、泛、按三種音色變化。彈空弦,古琴家稱之為「散音」,其聲剛勁渾厚、宏亮如鍾;泛音有的輕盈虛飄有的清亮如珠(古琴上有100多個可實用的泛音)。按音則圓潤細膩,富於表情,有似歌聲。而琴家稱之為「走手音」的左手按滑音(一種非常微弱的滑音)則如絲繞柱樑。
「吟」、「猱(náo)」、「綽」、「注」是古琴特有的左手技法,「吟」是左手指細微緩慢地搖動,其音色有如人聲吟哦;「猱」是左手指實上虛下左右滑動,取音蒼勁;「綽」即現在所指的上滑音; 「注」,即下滑音。這些手法的運用,不僅使古琴音樂富於人聲吟唱的特點,而且由於頻率、幅度變化所形成的各種「吟」、「猱」,還巧妙地表現了不同感情狀態下律動的緊張度。
由於不同地域風土和人的氣質的差別,形成了各種古琴演奏的流派。早在唐代,就有吳,蜀兩大派。隋唐間的琴家趙耶利,曾以「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土之風。蜀聲躁急,若激浪奔宙,亦一時之俊」概括了吳,蜀兩派的風格特點。明清時期,古琴則發展演變為川派、虞山派,廣陵派、浙派、金陵派,中州派,諸城派,閩派等多種流派。
而近現代新的古琴流派也必然隨著中外文化的交融在不斷孕育和派生之中,這無疑將給琴壇帶來新的風貌。同時,古琴藝術,也以其獨特的表現手法和深邃的美學思想,積極地影響著現代的音樂創作。
中國古琴名曲,歷盡滄桑,均實為千古流傳的「雅樂」。現存較為大眾熟悉的有:幽蘭、流水、瀟湘水雲、神人暢、陽關三疊、梅花三弄、廣陵散、漁舟唱晚、平沙落雁、漁樵問答、春曉吟、灑狂、鳳求凰、唉(ǎi)乃〔唉乃,象聲詞,1、形容搖櫓的聲音;2、劃船時歌唱的聲音〕、關山月等。
在琴厚重的人文積淀之外,琴的審美在世界的音樂中獨樹一幟。琴沒有肆意的宣洩,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脫的氣度。琴往往與詩歌密不可分,古詩詞一般都能弦歌之,韻律和頓挫詩歌和琴樂是完全統一的。琴又講求韻味,虛實相生,講求弦外之音,從中創造出一種空靈的意境來,這又和國畫的審美追求是統一的。詩歌琴樂繪畫不同的藝術形式卻有共同的美的追求。在琴那裡,審美追求和道德追求融為一體了。難怪世界為之驚嘆。
今天,我們還有幸在中國故宮博物院。日本正倉院,以及現代古琴家,收藏家的手中,看到唐宋以來,工藝精緻,音色優美的古琴。這些保存了一千多年的古老樂器,都是無價之國寶。
「月色滿軒白,琴聲亦夜闌;冷冷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隨自愛,今人多不彈;為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這是唐代詩人劉長卿發出的感喟。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中國古琴進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這「大音希聲」,領略其奧妙無窮的神韻和深遠的藝術意境。年輕朋友們,讓我們去除一些輕狂和浮躁,透過這古奧之曲,悉心體驗蘊藏在琴聲中的詩情畫意吧!

附:

南宋建都臨安,臨安成為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著名琴師多出在這一帶,稱之為浙派,他們的傳譜稱『浙譜『,以區別於以前的『江西譜『。浙派中以張岩的琴師郭楚望成就最大。他繼承並發展了傳統的琴曲,有一些頗具特色的琴曲創作。這些琴曲通過他的學生劉志方傳授給徐天民、毛敏仲。從此,浙派的琴曲藝術一直影響到元、明各代。

明代的琴界主要分為江、浙兩派。浙派繼承了南宋徐天民的傳統,如《梧崗琴譜》的編者黃獻,《杏庄太音補遺》的編者肖鸞,他們都以『徐門正傳『見稱。《風宣玄品》的序言中所說:『世傳操有二,曰:浙操徐門,江操劉門『。不過,就影響大、小來看,兩派並不是平衡的。其中浙派出版了許多譜集,傳授了大量生徒。劉珠在《絲桐篇》中介紹了具體情況:『近世所習琴操有三:曰江、曰浙、曰閩。習閩操者百無一二,習江操者十或三、四,習浙操者十或六七。據二操觀之:浙操為上,其江操聲多煩瑣;浙操多疏暢,比江操更覺清越也。『

浙派琴師毛敏仲和徐天民編纂了《紫霞洞琴譜》,重要琴著還有:《琴操譜》(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譜》(金汝勵)、《琴學名言》(徐夢吉)、《梅雪窩刪潤琴譜》(徐仲和)、《梧崗琴譜》(黃獻)、《杏庄太音續譜》(蕭鸞)等。浙派的代表琴曲有《瀟湘水雲》、《漁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其藝術風格表現為流暢清和。

⑦ 中國音樂歷史分哪些時期和其特點

一、區分:

1.以年代之分的主線:趙,衛之音,俗稱靡靡之音也。其發展在戰國時代,趙、衛二國。通俗的說就是現代的流行音樂。不過極美,屬於古代典型貴族音樂這類。其餘的從遠古一直到近代中國的都是以正統音樂為主;現代中國發展的音樂就有西方元素的引入,這里的元素指的是思想,其具代表性的就是上海,最終發展至港台地區演變為現在的流行音樂;再一個就是當代中國上世紀80年代年以前的革命歌曲,直至今日的從革命歌曲到流行音樂的演變。

2.以地區之分為主線:京劇,越劇,閩劇,川劇,花燈,黃梅戲,二人傳,信天游等等在中國各個省市都有自己的獨特音樂,具體的可以詳細查查。

3.樂器之分:相信你知道的樂器比我知道的還多還懂。就我來說,除了傳統的那些樂器以外特別愛聽的還有這幾類,馬頭琴(還是馬尾琴,蒙古的)、葫蘆絲(傣族)、手鼓(新疆)等等名族樂器。

二、特點:多以地區之分差別最大(根本原因:經濟發展)。各個年代的發展多受當時的政治局面(影響文化發展方向)、經濟狀況(影響休閑需求)以及皇帝愛好(以傾國之力影響格局)的影響頗多。

⑧ 瀟湘八景的之一平沙落雁指的是哪裡

平沙落雁是衡陽市回雁峰。

回雁峰居南嶽七十二峰之首,為南嶽72峰中的首峰靠近湘江之濱,立在回雁峰,可縱觀衡陽城全貌。

回雁峰之名來源有二:一曰北雁南飛越冬,至此氣暖,不再南飛而北歸,杜甫就寫過「萬里衡陽雁,今年又北歸」;一曰山形似雁,張翼迴翔。

回雁峰海拔96.8米,山雖不高,因歷史名人的詩文以它為典故者甚多,文因景成,景借文傳,故名揚天下。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有「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佳句。偉大詩人杜甫曾居衡陽,留下了「萬里衡陽雁,今年又北歸…………」的詩句。杜鶴、高適、文天祥、范仲淹等都留有膾炙人口的詩文。

瀟湘八景,相傳為滿湘一帶的湘江流域八處住勝。為宋沈括《夢溪筆談·書畫》中所描述。歷代皆有才子追和。

瀟湘夜雨——永州城東

湘水在永州境內與瀟水匯合以後,稱為瀟湘。雨落瀟湘的夜景,是舊時文人藉以寄情的著名景觀。「涔涔湘江樹,荒荒楚天路。穩系渡頭船,莫教流下去。」(元揭奚斯)凄涼而無助的心境,就像夜雨本自一樣哀婉纏綿,千百年來,人們所鍾情的不知是山河的夜雨還是心靈的夜雨?

平沙落雁——衡陽市回雁峰

瀟湘自永州下瀉數百公里,到達南嶽七十二峰之首的回雁峰。

「山到衡陽盡,峰迴雁影稀。應憐歸路遠,不忍更南飛。由干古人地理思維的局限性,誤以為雁到衡陽不再南飛。當北方天氣轉冷,雁陣南行,南方則秋風送爽艷陽高照。曠野平沙,蘆葦叢叢,常常引采雁陣棲宿。好一幅秋雁戲沙圖。
煙寺晚鍾——衡山縣城北清涼寺

湘江又北行北公里,經過佛教勝地南嶽衡山。晚來風急,萬物入眠,唯寺內報時的古鍾,不時敲出悠揚宏亮的聲音。江舟中的旅者在這種鍾聲中系舟或者遠行。

山市晴嵐——湘潭與長沙接壤處的昭山

湘江由衡山北行150餘公里到達昭山。紫氣繚繞,嵐煙襲人,雲蒸霞蔚。一峰獨立江邊,秀美如剛出浴的仙子。

江天暮雪——橘子洲

橘子自古為長沙名勝,東望長沙,西瞻嶽麓。當大雪紛飛,白雪江天渾然一色,世間萬物寂寂無聲,江中商船落帆泊岸,雪光上的暮色煙霧一樣漂浮不定,人的心情也就格外地清冷,思想隨著雪花飄舞,那種清涼的悠閑也許是最接近冬雪本質的悠閑。

遠浦歸帆——湘陰縣城江邊

從橘子沿江北去,約遠70公里,便到湘陰。每當黃昏,遠山含黛,岸柳似煙,歸帆點點,漁歌陣陣,等待歸船的漁婦和企盼宿客的青樓女子站在晚風斜陽中,襯托出一片溫馨悵望的繁忙景象。

洞庭秋月——洞庭湖

由湘陰北去,便是一望無際的洞庭湖。秋天的夜晚,月色如銀,天空不雜任何痕跡,八百里湖面,碧水如鏡,風息浪靜。天空和湖面相互映照,月光和湖光相互交融,泛舟湖上,則別有一番情趣,登上君山或者岳陽樓,想必又是另一種情懷。

漁村夕照——西洞庭桃源武陵溪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說「武陵人捕魚為業」。武陵人因為捕魚,而發現了桃花源,世人所居住的漁村也就成了文人墨客所憧憬的地方。白天,漁人撒網洞庭;傍晚,收拾漁網,提著肥美的鮮魚,在夕陽的晚唱中踏著漁歌回家。

衡陽八景

雁峰煙雨實堪誇 石鼓江山錦綉華
花葯春溪龍現爪 岳屏雪嶺鳥喧嘩
朱陵洞內詩千首 青草橋頭酒百家
試看東洲桃浪暖 西湖夜放白蓮花

雁峰煙雨系衡陽八景之冠,煙雨池在南嶽72峰之首--回雁峰下。相傳天將下雨,池中的水氣冉冉上升,如煙如霧,時隱時現,宛如仙境。峰上有黃浦軍校畢業的湘籍老將軍唐天際手書渾厚蒼勁的「回雁峰」三個大字,池邊鐫刻著唐代詩人王勃、明代衡陽詩人陳宗契贊譽衡陽、回雁峰的詩詞佳句。

⑨ 平沙落雁是一個什麼樣的典故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其意在借大雁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是回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平沙落雁答,本是著名的自然景色「瀟湘八景」之一。曲中描繪了一幅恬靜優美的水墨小品畫──黃昏將至,煙波浩淼的洞庭湖邊,岸邊一帶白沙,安詳恬靜,蒙蒙如霜。

一群大雁從遠天飛來,在空中徘徊飛鳴,先有幾只降落在其上,仰首與空中的飛翔者相互鳴叫呼應,繼而雁群一一斂翅飛落。遠望去,雁群、沙岸、水波,都在愈來愈濃的暮色中漸漸睡去。

(9)平沙落雁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中國十大名曲分別為:

1、先秦的琴師伯牙的《高山流水》

2、魏晉時期嵇康的《廣陵散琴曲》

3、明朝的《平沙落雁》

4、古曲《梅花三弄》

5、楚漢戰爭時期的《十面埋伏》

6、古樂曲《夕陽蕭鼓》,後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

7、歷代傳譜的《漁樵問答》

8、漢末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

9、漢代的《漢宮秋月》

10、春秋時期晉國師曠的《陽春白雪》。

據專家考證,這些古代中國名曲的原始樂譜大都失傳,今天流傳的不少譜本都是後人委託之作。這些樂曲被歷代樂師冠以十大古曲名,以歷史典故為旁襯,從而借古人之舊事以壯聲勢。

⑩ 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

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知識,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正因為有專了傳統文化深入屬骨髓的引導,中華民族才能得以延續不衰。文化的教育,可以使新一代更加了解古代人民的而智慧,親切地體會文化的精美絕倫。教給他們典雅和處世之道。

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對國家的意義。千百年來的延續展現了傳統文化的時間魄力,而南北東西的豐滿則是其空間力量的最好見證。值得一提的還有享譽全球的研究孔學——紅學文化熱潮,中華傳統文化逐漸走進世界舞台。在治國理念方面,文化典籍中包含的治國治民思想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重德行、貴禮儀,在世界上素來享有盛譽。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道形成和發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口頭傳承到文字記載,內容博大而精深。優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興的精神動力,又是建設先進文化的重要基礎。

閱讀全文

與平沙落雁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