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集寧區的歷史沿革
夏商為冀洲,周為並州。
秦並天下三十六郡屬雁門、雲中兩郡地。
漢屬雁門、雲中、定版襄郡權。
後漢為幽州、代國郡。
北魏為代郡。
隋屬定襄郡。
唐為冀州、並州。唐置河東關內道、雲州、雲中郡、單州都護府。
遼屬西京道大同、天成、長青北境。
宋屬雲中府。
金屬西京路大同府。
元屬中書省集寧路。
明初屬興和路,後廢。
清初屬蒙古察哈爾正紅旗游牧地;後為山西大同府豐鎮寧遠兩廳轄地。
民國初期豐鎮、興和、涼城所轄地各一部。民國十年(1922)開始設立「平地泉設治局」。民國十三年(1925)改為集寧縣,屬察哈爾省。民國十七年一月(1929)歸綏遠省。民國三十七年(1948)九月二十七日,集寧解放,成立集寧市。1949年9月緩遠和平解放,撤銷集寧市建制改為集寧縣,市區定為集寧縣城關鎮。
1951年8月,城關鎮又改為平地泉鎮,屬集寧專署。
1956年4月,撤銷平地泉鎮,設立集寧市。
1992年,被國務院正式批准為對外開放城市。
2003年12月01日,撤銷縣級集寧市,設烏蘭察布市集寧區。
㈡ 集寧區的風景名勝
霸王河景觀工程
霸王河綜合治理工程是烏蘭察布城市規劃建設、生專態建設的重要內容。屬河道整治工程是霸王河綜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主河槽整治、護岸、攔河建築物等。霸王河水庫2009年八月開工建設,截止2014年水庫大壩已具備蓄水條件,大壩護坡、壩路一體建設已完工,大壩下游鋼壩閘及橡膠壩基礎施工已完成。
老虎山生態公園
老虎山生態公園位於烏蘭察布市中心,面積7平方公里,海拔1447.5m。2011年,烏蘭察布市對虎山公園進行大力度改造,突出重點景觀,以英雄主義為主題,以紀念在集寧戰役中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們。
集寧戰役紀念館
集寧戰役紀念館,位於烏蘭察布老虎山生態公園內,原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為紀念館題寫館名。通過多種先進的陳展技術和富有感染力的藝術手段,生動再現了集寧戰役的歷史全貌。集寧戰役紀念館是烏蘭察布人民新的精神家園和情感地標,成為該市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
㈢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相沿成風、相習成俗」。民俗是文化系統中最具傳承性、穩定性的一個層面,也是最為豐富多彩的部分。客家地區自古族群多元,先後有十幾個族群在這里生息繁衍,發展出獨具特色的客家民俗。千百年來,客家人在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凝聚力量,創建了博白經濟的繁榮,維護了博白社會的穩定,促進了博白文化的興盛。
歷史發展到當今,民俗能延續文化,維護精神家園,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當代博白,經濟蓬勃發展,社會變革加劇,外來文化強烈沖擊,規則錯綜復雜,人們在現代生活世界裡往往缺少安全感和穩定感,無所適從。而傳統民俗可以帶來親切感和熟悉感,解除愁悶,增強自信,守望著精神家園。好比客家山歌所唱:「出門三步唱山歌,常唱山歌百歲多,男女老少齊歡唱,唱到大家樂呵呵。」在山歌民眾眼裡,山歌就是唱開心,大家或歌唱錦綉山川,或贊美甜蜜愛情,或歌唱辛勤勞動,或嚮往美好生活。人們聽唱客家山歌,在形象生動的歌謠中超脫繁瑣的日常生活的羈絆,開開心心。這是民俗的強大力量,用鄉民原始的生命力緊緊擁抱生活本身,滿足民眾精神生活,由此帶來安定和愉快。
民俗帶來文化認同,幫助人們建立一種穩固的社會聯系,以適應千變萬化的現代生活。有句客家格言叫做「寧丟祖宗田,毋忘祖宗言」,山歌本來就是唱出來的話,本來就有「以歌會友」交際功能,對於客家聚居地的山歌民眾來說,在山歌場,大家不僅是歌友,有共同愛好,大家還是同齡人,有共同語言;對於客家雜居地的山歌老人來說,在山歌場能夠最大限度滿足客家人的母語情結,大家都講客家話,有共同的文化追憶,親切且熱情地相互交流各種信息和近況,增進感情和理解。並且,改革開放後,客家地區政府部門將之作為「外交名片」擴展到了「公」交,通過客家山歌這么一個傳統的「阿姆話」藝術,海內外客家人的心連在一起。從深層次講,這是客家人認同意識從政治、經濟層面向文化層面的轉向。民俗強大且豐富的和諧因素,利於社會交往,這是民俗維系民心、維護穩定的根本。
民俗還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源泉。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地方性、多樣性日益受到重視,作為人類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博白較早地認識到文化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也早認識到現代文化產業的發展需從深厚的民俗文化中尋找不竭的文化資源。客家民俗有著廣闊的開發利用價值和發展空間,其本身也能為博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應。而正是有了這樣的文化自覺,客家人打造出不少具有現代客家風格和博白氣派的文化精品,比如博白客家文化節、博白採茶劇和博白雜技團等等,促進了博白的文化產業迅猛發展。事實證明:越有地方特色的東西,越有開發價值,越受大眾歡迎,越有益於建立和諧的文化產業。
可見,民俗因其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而被當代博白人需要。盡管傳承人、參與者、傳承方式和功能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並且後繼者亟待培養,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熱潮,客家山歌夕陽正紅。客家山歌復興個案表明,鄉土文化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得以在城鎮中精彩演繹,現代社會為傳統民俗開辟了更廣闊的舞台。民俗能夠滿足當代人需要,因此能夠被「無意識地傳承」,同時又被「有意識地發明」,這是當代民俗文化自我調適的結果。
民俗有如一條流動的河流,不舍晝夜,延續著客家文化,展示著文化的多樣性。如今,民俗活動參與者的老齡化是普遍現象,幸喜,民俗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已經成為政府、學者、傳承人、民眾、文化產業商人和大眾媒體共識。有賴於白州人的文化自覺,正如客家山歌唱響和諧樂章,民俗文化正延續著客家文化,構建著博白人的精神家園,並豐富了博白的文化產業,提高了博白文化競爭力,成為建設和諧博白的重要因素。
㈣ 烏蘭察布市的風土人情
烏蘭察布市概況
烏蘭察布市地處中國北部邊疆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與山西、河北省接壤。政區面積55370平方公里,人口270多萬,轄二市、四旗五縣。是連接我國東北、華北和西北三大經濟區的交通樞紐。被譽為東北、華北、西北的金三角。市行署所在地集寧市,是國務院批準的對外開放城市。
交通運輸:烏蘭察布市是塞外邊陲連接首都北京和內地的交通樞紐,也是通往蒙古、獨聯體和東歐各國的國際通道。境內有京包、集二、集通、豐准四條鐵路,110、208兩條國道,道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方便。
農業:雜糧、馬鈴薯是烏蘭察布市最具特色的作物,馬鈴薯年產達30億公斤,居自治區之乎,佔全國總產量的十分之一;雜糧產量也居全區之首,其中莜麥、蕎麥、大麥產量達18。7萬多噸,芸豆、綠豆、蠶豆等豆類4。3萬多噸,雜糧面積大、產量多、加工門路廣、市場銷路好,經濟效益高。烏蘭察布市還盛產小麥、甜菜、蔬菜、油料等。是華北地區聞名的「雜糧之鄉」。
畜牧業:全市有五千多萬畝天然草場,牲畜以羊、牛、馬、駝為主,畜產總量居自治區前列。年均出售商品畜200萬頭(只),羊毛1000萬公斤,羊絨15萬公斤。
通訊電力:烏蘭察布市的網通事業發展迅速,多種現代化通訊手段已被廣泛應用,可與全國1900多個城市和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撥通話。
烏蘭察布市電力具有燃料充足、水資源豐富、成本低廉的優勢。境內100千伏、220千伏的輸電線路橫貫東西,500千伏的輸電線路即將建成,實現與華北聯網。現裝機容量120千瓦的豐鎮電廠將強大電流輸送到京、津、唐地區。
礦產資源:全市現已發現礦種達80多種,查明的礦床、礦化點500處,伴生礦290處。其中優質礦藏有銅、墨玉、黃金、石墨、瑩石、石灰石、膨潤土、硅藻土等。其中銅儲量居自治區第一位,年產銅含量1536噸;瑩石儲量居亞洲之首,石墨是全國三大生產基地之一;硅藻土品位居華北第一;石材儲量2000萬立方米,其中被外商譽為「豐鎮黑」的墨玉。尤以儲量大,品位高而深受國內外客商青睞。
旅遊事業:烏蘭察布市草原遼闊,風光秀麗。夏秋之際,氣候宜人,林木蔥蘢,芳草萋萋。氈包似白蓮盛開,牛羊賽珍珠瀉地,牧人歌聲嘹亮,馬頭琴聲悠揚,使遠方賓客流連忘返。傳統的祭敖包、趕廟會、鬧元宵等活動,集中體現了民俗民風,形成了烏蘭察布市別具特色的風土人情。烏蘭察布市現有八個景點向中外遊人開放,「八五」期間,全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累計達160多萬人次。
社會事業:「七五」以來,烏蘭察布市共實施各類科技計劃項目360項,共獲科技成果177項;現有各級各類院校2800多所,在校人數達46.98萬人。文化事業繁榮興旺,圖書館、文化館、書店、影劇院、文化站等設施齊備,城鄉分布廣泛,藝術創作和演出隊伍實力較強,在全區和全國頗有影響。有各類廣播電台、電視台、電視轉播台、差轉台98個,旗縣市廣播站10個。現有醫療衛生機構600多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近萬人,擁有病床6000多張,擁有CT、彩色B超、大型X光機等先進醫療設備。烏蘭察布市醫院是國內專區級醫院最早開展心臟手術的單位,其中人工心臟瓣膜替換手術添補了自治區心臟手術的空白.
對外開放:烏蘭察布秀外慧中。為了吸引八方豪傑,全市軟硬環境一起抓,對外開放的綜合功能有了極大的改善。招商引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現有三資企業實際利用外資2280萬美元。三資企業和內聯企業為烏蘭察布市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加了效益.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和文化交流,有180種產品進入了國際市場,涌現出一大批名優新產品。
㈤ 烏蘭察布和集寧的關系是怎樣的
烏蘭察布以前是盟,現在改成是烏蘭察布市,集寧市屬於烏蘭察布盟,盟不是於正式的建制,就相當於以前有的地方的地委一樣。
㈥ 求精,有多少人知道集寧的歷史
先從集寧地名的由來說起
約在八十年前集寧還是個荒涼的地方,僅有三戶人家,人稱「老鴰嘴子」。一九0五年建平綏鐵路,設平地泉車站,原站設在市南三十里的老平地泉,由於洋傳教師橫加阻攔,不得不繞過平地泉,北移老鴰嘴子,從此平地泉車站傳名,而原來的平地泉人稱老平地泉了。
那麼平地泉又是怎樣改名集寧的呢?約在公元一九二0年,豐鎮縣墾務局移至平地泉車站,一九二一年由豐鎮縣、涼城縣、陶林縣、興和縣各一部,改設平地泉設治局。當時熱河省有個平泉縣,這兩個帶有「平泉」字樣的地方,經常混淆,因此在開辦設治局以後,這個地區的名字成了一大難題。就在此時,距集寧東南二十公里處黃旗海北岸的巴彥塔拉土城子一帶,出土了一枚元代鑄造的有「集寧」字樣的銅印。承辦人員認為「集寧」有歷史的根據,且又吉祥,便將平地泉設治局,改為集寧設治局。公元一九二四年二月十五日由北洋軍閥大總統批准,集寧設治局為二等縣,設置在平地泉,從此,集寧大名又留傳於世了。
古代的集寧
據考古學家通過石器鑒定的證實,集寧地區很早就有了人類活動的足跡,而她的古文明的開端,是在夏商周時期。當時集寧周圍居住著葷粥(音勛育)、鬼方,西周又出現了犭嚴狁(音險允),據歷史圖冊載,集寧正在朔方治括之內,她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放牧之地。戰國時期,她是趙國推行「胡服騎射」改革的練兵地之一。秦始皇統一中國,所造的青城、驛道,集寧周圍均有跡可考。當匈奴強盛之後,集寧正是匈奴族與中原民族爭奪與聯系之地,二蘭虎溝(今屬後旗)出土的動物紋銅飾,證實著這種關系。到了漢朝,集寧屬於雁門郡,但以後隨著匈奴民族的敗落,集寧地區移入了大量的烏桓人和鮮卑人。據史籍載:「勇健智略」的鮮卑族領袖檀不槐,曾在今興和縣大青山設牙帳,集寧是他的部落大聯盟的腹地。
北魏兩鎮之託
北魏時鮮卑族拓跋王圭 是一位傑出的領袖,也是我國一位英明的皇帝,他雖然久居武川西烏不浪一帶,但他出川成事之後,多次活動在集寧一帶。據《豐鎮縣志書》記載:北魏太祖開國元年終十月屯於延水。延水又名修水,此水即發源於原正黃旗五祿戶灘,南流逕興和大青山的北河。又載:十二年冬十一月帝(即拓跋王圭 )討慕蓉寶至參合陂,參合陂就在今涼城縣岱海之邊。
北魏王朝取勝南遷之中,將原京城盛樂(即今和林格爾土城子)定為北都,將雁門的平城(即今大同城郊)定為新的京城,人稱南都。為保衛京城,防禦柔然,曾在北方設有六鎮,而依託於集寧這塊地方的就有兩鎮。一是撫冥鎮,它設在四子王旗鎮內;一是柔玄鎮,一般認為它設在興和縣的台基廟。由此可見,集寧在北魏時的重要位置了。
北魏拓跋燾以後,集寧周圍成了敕勒人居住的地方,這個剛毅、質朴、爽朗、活潑的民族,逐牛羊,牧野在如畫似錦的敕勒川上。他們曾創作了膾炙人口的《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巷,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據《北史》載:「文成時,五部高車合聚祭天,眾至數萬,大會走馬,殺牲,歌吟忻忻。其俗稱自前世以來,無盛於此會」。隋唐時期,集寧均為北邊,為突厥沙本略可汗都斤之東境和桑乾都督府之北境。
遼金避暑勝地
一九八一年冬,在集寧西南二十公里處的察哈爾右翼前旗固爾班公社毫欠營子村的灣子山,發掘了一座古墓,出土一具完整的古屍。古屍身著銅網路,頭戴流金面具,死者是一位三十歲左右,面目清秀的女子,頭頂盤髻結辮,額前髡發,經與其他出土物件驗證,是一具契丹女屍。
宋朝時契丹族是北方一強大民族,並建立了遼朝。集寧不但是遼朝的腹地,而且還是一個繁華的避暑勝地。據《遼史》、《豐鎮縣志書》載:五股泉、黃旗海一帶,當時稱鴛鴦潭,也稱集寧海子(古稱昂古里淖兒、鴛鴦泊),她是漁獵遊玩避暑的好地方。這里氣候適宜,水草豐美,牛羊遍野,是一個肥美的原野。遼代的景宗、聖宗、興宗、天作等皇帝,都曾到這里遊玩漁獵。景宗、天作曾先後到這里巡幸六次。
到金朝的時候,集寧的名字已載入史冊。據《金史》載:「集寧,明昌三年(公元一一九一年)以春市場置」。由此可見,金時的集寧是一個繁華的春市場。
集寧路的首府
唐代末年及宋遼金時代,陰山山脈地段,居住著汪古部(也稱白韃靼),集寧屬於汪古部游牧的范圍之內。由於汪古部接近中原民族,聯系著西部民族,其文化水平較高,對促進當時集寧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有過很大的影響。
公元一二0六年,蒙古民族在北方興起,鐵木真被推為大可汗,尊稱成吉思汗。鐵木真即汗位之後,與金朝保持臣屬關系。成吉思汗強大之後,為入主中原,積極地爭取了汪古部,先與阿刺兀思剔吉忽里結成聯盟,然後獎汪古部王封為五千戶首領,後來將自己的三女兒阿刺海別吉嫁給了汪古惕種,結成姻親關系。汪古部在攻擊、滅宋的過程中立了大功。
後來,元與汪古部子孫相約,「世婚世友」,在汪古部牧居的大青山東、西,建立了集寧路,凈洲路,德寧路(達旗阿倫蘇木)。
一九五八年內蒙古考古部門曾對原集寧路故址進行了近兩個月的發掘,出土了大量文物。「集寧文宣王廟學牌」銘刻著「尊師重道」宣揚儒學的文字而且背部鐫有元代皇帝皇戾的字樣,證實了「集寧總管府」的所在地。同時還發現了佛教寺院、大型磨作坊、手工場所、商業場等等。這表明,集寧路府當時是一座具有一定規模的文化、政治、經濟的中心,集寧地區是元代的直轄區,她居住著多種民族,文才學士馬祖常、趙世延均是汪古部的後裔。元代的農業專著、元曲的傳播,《遼史》、《金史》、《蒙古秘史》等的完成,系元代的一大功勞。據考,集寧毀於元末的一次戰爭之中。
明清時的變遷
明朝雖然推翻了元明,並一時轄有了集寧,但隨後就轉入了多年戰爭。未能統一的眾蒙古部落,有本族內訌的戰爭,又有蒙古族與明朝的戰爭。當時集寧地區長期為達延汗所統治,屬於土默特萬戶之內。到俺塔汗三娘子執政期間,三娘子主張與明朝和好互市,從此「升報築牆,蓋屋以居」,使蒙漢族之間的關系,發展到一個新的安謐和美好的時期。明朝封俺塔汗為順義王,封三娘子為忠順夫人,盡管今人對三娘子有不同看法,但她的和平互市政策,給蒙漢人民生產、文化等各方面帶來的進步與好處,是值得贊譽的。
明末清初(後金),察哈爾部林丹汗奉明朝之旨,東擊科爾沁部落失敗西遷,到了集寧地區。公元一六三二年,後金皇太極西吉林丹汗,很快就據有了整個漠南,集寧屬於後金。由於察哈爾部抗過清朝,東遷遼寧。康熙十四年(一六七五年)察哈爾部布爾尼叛清被消平後,其所編八旗西遷宣化、大同邊外駐牧,其右翼四旗(正黃、正紅、鑲紅、鑲蘭)移入今烏蘭察布盟東部地區。此時集寧轄於正黃旗察哈爾,乾隆十五年(一七五0年)經山西巡撫,阿里袞奏明批准,改為豐鎮廳,隸屬大同府。至此,一地二治形成,集寧形成了既屬豐鎮廳,又屬正黃旗的一女二主之狀,一直到清朝滅亡。民國期間集寧改縣,仍是旗縣並存,蒙漢分治。徒滋紛擾的局面未能解除。只是到解放之後,真正的民族團結,民族友愛,才得以實現。
革命中的功績
集寧,養育了各族人民,各族人民利用集寧這塊寶地為革命建立了功績。
清朝末年,其統治階級醉心於享富尊榮,吏治敗壞,貪污風行,受奉祿的八旗子弟,更是驕奢淫逸,使得清王朝腐敗至極。鴉片戰爭以後,集寧周圍羊灘、新黃羊灘等地,紛紛建起了天主教堂,帝國主義洋神甫利用宗教統治各族人民,強行購買耕種土地,進行殘酷的剝削壓迫。義和團運動傳到集寧後,一九00年七月,各族義和團高舉義旗,一舉攻下黃羊灘教堂。當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興起時,小狀元張占奎以及趙喜泰、鄭作霖等響應辛亥革命,攻打了陶林、豐鎮,並路過集寧襲擊了涼城。當一九二二年北方黨組織派何孟雄等同志打進交通系,集寧火車站很快建立了工會組織,到一九二五年,家居集寧,學習於北京蒙藏學校的蒙古族青年紀松齡同志加入了共產黨,然後他經常活動於集寧——北京——歸綏等地,為黨和革命做了大量工作。抗日戰爭爆發之前的紅格爾圖抗戰,集寧是抗擊日寇的後方。取得了勝利之後,軍民在集寧劇場受到南漢辰率領慰問團的慰問,作家丁玲同志還登台講了話。一九三八年開辟大青山抗日根據地之後,集寧雖被日寇侵佔,但它成為游擊區的包圍之地。一九四五年八月十日抗日軍民在集寧消滅了拒降頑敵,十五日集寧人民敲鑼打鼓,歡慶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解放戰爭期間,集寧曾是「三人小組」(共產黨代表、國民黨代表、美國代表)活動地點之一,敬愛的周總理曾乘飛機來過這里。解放戰爭過程中,集寧是戰略要地,老虎山曾進行過多次戰役,無數的革命先烈為消滅國民黨反動派,解放集寧各族人民,光榮地犧牲在老虎山、卧龍崗上。他們的犧牲換來了集寧的解放,一九四八年九月,集寧回到了人民懷抱。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集寧各族人民舉行了隆重的慶祝儀式。在隨後的年代裡,為了緬懷先烈,修建了老虎山烈士塔,以志先烈們的功績,教育後輩兒孫。
㈦ 集寧市改為烏蘭察布市有什麼實質性意義嗎
首先,原來的行政區劃是這樣的:一個盟相當於一個地級市,盟公署所在地在集寧市版,而集寧市只是一個縣權級市,這樣會很煩瑣;現在相當於合二為一了,集寧市成了地級市,而原來的盟也不存在了,這樣少了一套政府班子,盟公署沒有了,當然,這裡面不會有下崗的,呵呵!
其次,這也是大勢所趨,中國的行政區劃早晚是要統一的,少數民族早晚是要被同化掉的,這個放心,雖然我也是蒙古族,大漢族會逐漸把少數民族的特徵(就象盟)磨掉的,這裡面會有政治目的,呵呵,想多了!
㈧ 烏蘭察布歷史悠久為什麼沒有發展起
河南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比如說南陽,南陽為什麼沒有發展起來,洛陽為什麼沒有發展起來,歷史悠久並不代表什麼,有些地方早都是廢墟了。
㈨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區簡介
集寧,烏蘭察布市(原烏蘭察布盟)首府,距內蒙古-山西交界50公里。面積400多平方公里,典型的北方迷你型城市。右圖為集寧區中心廣場。集寧區是烏蘭察布市市府所在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陰山山脈灰騰梁南麓,距呼和浩特市120公里,距北京市336公里。
可以看一下網路
http://ke..com/view/214618.htm#sub21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