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阿膠歷史1000字光文字簡介
史書記載:阿膠發源於東阿鎮,已有有2500多年的歷史
阿膠的葯用始見於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古醫帛書《五十二病方》;現存最早的我國第一部葯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明朝大醫葯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將阿膠稱為「聖葯」,與人參、鹿茸並稱中葯三寶;《中國葯學大辭典》778頁辨別真偽條目下記載了真阿膠的傳統制備方法。」——按古法「每年春季,選擇純黑無病健驢,飼以東阿鎮獅耳山之草,飲以狼溪河之水,至冬宰殺取皮,浸狼溪河內四五日,刮毛滌垢,再浸漂數日,取阿井水,狼溪河水,用桑柴火熬三晝夜,去渣濾清,再用銀鍋金鏟,加參、蓍(SHI)、歸、芎、橘、甘草等葯汁再熬製成膠。其色光潔,味甘咸,氣清香,此即真阿膠也。」歷代《本草》都有對阿膠的記載,各版《中國葯典》也都載入了阿膠。
歷代《本草》對阿膠的詳細記述
《神農本草經》將阿膠列為「上品」,相傳神農氏遍嘗百草,發明中葯,將葯分上、中、下三品,上葯養命,中葯養性,下葯治病。上品主養生,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輕身益氣,延年益壽。阿膠隨著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茶馬古道,晉商商道,傳播四方,與瓷器,絲綢、茶葉,成為「中國古代四大國禮」。
在《本草綱目》里,李時珍稱阿膠為「聖葯」!李時珍生長於明代嘉靖隆慶萬曆三朝,這個時間段內明代的醫學風氣是強調「以人補人」,最有名的大補之葯是秋石、紫車河等,李時珍對這種風氣極為厭惡,所以牽涉到大補之類的葯材,也惜字如金,不肯輕易贊美。在《本草綱目》中一萬多個葯方,1892種葯,惟獨在「發明」條目里,引用了楊士瀛的評價:「阿膠育神,人參益氣」,稱阿膠:「療吐血、血淋、尿血、腸學風、下痢。女人血病、血枯、經水不調、無子、崩中、帶下、胎前產後諸症。男女一切風病,骨節疼痛,水氣浮腫,虛癆咳嗽喘急,肺痿唾膿血,和血滋陰,除風潤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調大腸,聖葯也」,將阿膠列在人參之前。
清代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直接說阿膠是「血肉有情之品,滋補最甚」。民國醫家黃傑熙直接以「妙葯」盛贊阿膠:「人之病雖多,不外水火氣血之病,真阿膠滋補潛流血脈之力甚大,故為妙葯」。
1935年,前世界書局出版的《中國葯學大辭典》778頁辨別真偽條目下記載了真阿膠的傳統制備方法。」——按古法「每年春季,選擇純黑無病健驢,飼以東阿鎮獅耳山之草,飲以狼溪河之水,至冬宰殺取皮,浸狼溪河內四五日,刮毛滌垢,再浸漂數日,取阿井水,狼溪河水,用桑柴火熬三晝夜,去渣濾清,再用銀鍋金鏟,加參、蓍(SHI)、歸、芎、橘、甘草等葯汁再熬製成膠。其色光潔,味甘咸,氣清香,此即真阿膠也。」這段文字便是對正宗阿膠製作的最真實記載。這里的獅耳山、狼溪河均位於福膠集團在平陰縣東阿鎮打造的中國阿膠文化園內,為福膠集團獨家擁有。 阿膠,出山東東阿,故名阿膠。相傳神農氏嘗味百草發明中葯。葯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主養生,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輕身益氣,不老延年。漢《神農本草經》以來,歷代本草皆將阿膠列為上品、聖葯、貢品。其性味甘平.無毒.乃陰陽平和之物。久服可化痰清肺,養性延年,使身體強健;配方可治療各種血證、風證.水氣浮腫,月經不調,老人虛秘等症。
東阿百年堂阿膠系東阿道地阿膠之典範,東阿阿膠之珍品,』百年堂阿膠選用天然飼養之烏驢皮,汲取阿井之水,得大師之技藝煉制而成。千百年以來,東阿道地阿膠以貢品進貢朝廷,尋常百姓極難得真膠。今東阿百年堂阿膠有限公司秉承精湛奇秘的傳統製作技藝,煉制出高貴傳世之極品,使昔日之貢品重現今朝。
三國時東阿王曹植贊阿膠賦雲:「授我仙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還精補腦。壽同金石.永世難老。」珍之。秘之。
阿膠發源於東阿,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距今有2500多年歷史。
因阿膠味甘、性平、無毒、老少皆宜。四季皆可服用,故可久服。久服輕身益氣,延年益壽,因此在阿膠2500年的應用過程中,形成了三大歷史文化體系。
阿膠的學術文化
▲阿膠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稱 「昧甘,平.
無毒。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
久服,輕身益氣。」
《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成書於秦漢時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葯物學專署。被奉為中葯學經典。全書分三卷,載葯365種(植物葯252種,動物葯67種,礦物葯46種),它將葯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葯120種.無毒副作用.可以久服.具有滋補強身、延年益壽的作用.如阿膠人參等:中品葯120種.有毒或無毒,是對疾病能起抑病補虛作用的葯物.如五味子、黃連、麻黃等.下品葯125種,有毒而性烈.是可除寒熱、破積聚的葯物.如大戟、巴豆、附子等,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葯理論精髓。
《神農本草經》中對每一味葯的場地、性質、採集和主治病症都有詳細記載。對各種葯物怎樣相互配合應用,以及簡單的制劑,都做了概述。更可貴的是早在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先通過大量的治療實踐,已經發現了許多特效葯物,如麻黃可以治療哮喘,大黃可以瀉火,常山可以治療瘧疾,阿膠又名傅制膠,久服益氣輕身等等。這些都已用現代科學分析的方法得到證實。
南朝粱代陶弘景《本草經集注》日(阿膠)「出東阿,故日阿膠」,「微溫,無毒。丈夫少腹痛。虛勞贏瘦,陰氣不足,腳酸不能久立,養肝氣」. 湊著用
Ⅱ 東阿葯王山的歷史文脈
在聖葯阿膠的誕生地,素有「中國阿膠之鄉」的東阿縣,有一座葯王山,松柏掩古寺,花叢飄葯香,依山傍水,風景絕佳。山上有座葯王廟,香火旺盛,遊人如織,山門兩側有幅對聯,寫到「臨波欲覓當年葯王舊跡,登山縱觀今日銅城新姿」。東阿縣古稱「銅城」,千年以來有名產阿膠,聲聞天下,歷朝皆為貢品,葯王山東南不遠處就是煉制貢膠的取水處「阿膠井」。據說貢膠開煉、送往宮廷啟程都要在葯王山向葯王舉行祭拜儀式。看來,這葯王山和東阿阿膠的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待到進入山門,看到山道兩側的石欄板,才發現這里記載了歷代名醫行醫故事,其實也講述了他們和阿膠的點點滴滴。細細品來,東阿阿膠與這些名醫大德們的親身實踐、總結著述有著不解的淵源。東阿阿膠活在這個土壤中,正是這些人給了東阿阿膠生動的文化傳承,鮮活的醫療案例,和聖葯的美譽。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東阿葯王山上建有葯王殿、觀音殿、財神殿三大殿,供奉著佛教「東方三聖」消災延壽葯師佛、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及八大葯王、送子觀音、財神、文昌神等神位30餘尊。因百姓祈福朝拜需要,形成了佛道教眾神共居一廟的特色。
百葯盈芳
葯王聖境,百葯盈芳。葯王山上植被豐富,生長著銀杏、牡丹、芍葯、連翹、麥冬等三百多種名貴中葯材。春夏秋冬,四季常青,花草飄香,為神聖的葯王聖境增添了美麗和芬芳。
百醫承德
尋葯王舊跡,訪大德遺蹤。在東阿葯王山萬壽路欄板上,我們用精美的曲陽石雕展示了一百幅歷史上葯王傳承醫德的故事。從山底到山頂,100幅石雕欄板,從神農、伏羲到清代溫病學派,蔚為壯觀地向您講述了醫聖先賢們懸壺濟世的故事。
聖葯尋蹤
萬戶喜鵲吉祥地,千年阿膠福壽鄉。得益於得天獨厚的地下水資源,東阿縣成為東阿阿膠的發源地。三千年的阿膠煉制工藝在這里傳承,三千年的滋補文化在這里發端。在葯王廟山牆後,105塊阿膠文化碑廊為您細細講述阿膠文化的點點滴滴。
聖德聖葯
葯王聖德,萬古流芳,醫聖仁心,代代相傳。千載而下,誕生在東阿大地濟世壽人的聖葯阿膠,依然保持著它最純正的品質,最精到的技藝。今天的東阿阿膠人虔誠秉承著葯王醫聖們的大仁大德,把發展人類健康產業作為主要經營方向。厚道做人,地道做葯。千年阿膠,今更勝昔。偉哉東阿大地,千年福地;壯哉聖葯阿膠,萬古流芳!偉哉吉祥東阿,千年福地;壯哉福壽阿膠,萬古流芳!
Ⅲ 阿膠的起源和傳說
阿膠的起源:
阿膠,出《神農本草經》,為馬科動物驢的皮,經漂泡去毛後熬制而成的膠質塊,故《千金·食治》稱驢皮膠;晉唐時期「歲常煮膠以貢天府」,又稱貢膠;昔謂以山東東阿阿井之水熬制而成,故傳統有阿膠之名。阿膠,又名傅致膠、貢膠、驢皮膠,與人參、鹿茸並稱中葯三寶,在《神農本草經》中被稱為上品。葯膠的起源,限於歷史條件,沒有準確的記錄。但它就像傳說中的神農嘗百草那樣,被人們口耳相傳,代代延續。
阿膠的傳說:
唐朝時,阿城鎮上住著一對年輕的夫妻,男的叫田銘,女的叫阿橋。兩人靠販驢過日子。
阿銘和阿橋成親五年後,阿橋有了身孕,不料,阿橋分娩後因氣血損耗,身體很虛弱,整日卧病在床,吃了許多補氣補血的良葯,也不見好轉。阿銘聽人說驢肉能補。心想,讓阿橋吃些驢肉,也許她的身體會好起來。於是,就叫伙計宰了一頭小毛驢,把肉放在鍋里煮。誰知煮肉的伙計嘴饞,肉煮熟了,便從鍋里撈出來吃。其他伙計聞到肉香,也圍攏來吃,這個嘗嘗,那個嘗嘗,一鍋驢肉不大會兒全進了伙計們的肚裡。
這下,煮肉的伙計著了慌,拿什麼給女主人吃?無奈,只好把剩下的驢皮切碎放進鍋里,倒滿水,升起大火煮起來。熬了足有半天功夫才把皮熬化了。伙計把它從鍋里舀出來倒進盆里,卻是一盆濃濃的驢皮湯。湯冷後竟凝固成粘糊糊的膠塊。伙計嘗了一塊,倒也可口,於是把這驢皮膠送給阿橋吃。阿橋平時喜吃素食,不曾吃過驢肉,嘗了一口,直覺得噴香可口,竟然不幾餐便把一瓦盆兒驢皮膠全吃光了。幾日後奇跡就出現了,她食慾大增,氣血充沛,臉色紅潤,有了精神。
事隔年余,那位伙計的妻子也分娩了。由於家裡貧窮,於懷胎期間營養不足,生產時幾次昏倒,分娩後氣血大衰,身體十分虛弱。伙計找來了郎中開了許多補葯,吃了也不管用。伙計忽然想起阿橋吃驢皮膠那回事兒來。於是,便將頭年煮驢肉熬驢皮的事兒向阿銘阿橋夫妻細說了一遍,並向他們夫妻借頭毛驢。阿橋見伙計為妻子重病著急的樣子,便給了他一頭試試,伙計牽了匹毛驢回家宰了,把驢皮熬成膠塊給妻子吃。果然不幾日,妻子便氣血回升,膚肌紅潤,大有起色了。
自此後,驢皮膠大補,是產婦良葯,便在百姓們中間傳揚開了。阿銘阿橋開始雇伙計收購驢皮熬膠出賣,生意十分興隆。有些庄戶,見熬驢皮膠有利可圖,也相續熬膠出售。可只有好驢配上好水才能熬制出有效果的好膠來,故而阿膠的生產從材料源頭便開始加以控制,大家更多的開始尋找好的驢資源,相應的,阿膠補血養血的功效也被世人慢慢熟知。
Ⅳ 阿膠的歷史
阿膠,又名傅致膠、盆覆膠、驢皮膠,出白《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
《水經注》載:「東阿縣有大井,其巨若輪,深六、七丈,歲常煮膠,《本草》所謂阿膠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
陶弘景《神農本草經集注》載阿膠:「出東阿,故曰阿膠也。今東都下亦能作之。用皮亦有老少。膠則有清濁,凡三種,清薄者畫用;厚而清者名為盆覆膠,作葯用之;濁黑者可膠物,不入葯用。」
《本草拾遺》載:「凡膠俱能療風,止泄、補虛,驢皮膠主風為最。」
《本草圖經》載:「阿膠,今鄆州皆能作上,以阿縣城北井水作煮為真。造之,阿井水煎烏驢皮,如常煎膠法。尋方書所說,所以勝諸膠者,大抵以驢皮得阿井水乃佳耳。今時方家用黃明膠多是牛皮,《本經》阿膠亦用牛皮,是二皮亦通用,然今牛皮膠製作不甚精,但以膠物者,不堪葯用之,當以鹿角所煎者,而鹿角膠《本經》自謂之白膠,雲出雲中,今處處皆得其法,可以作之,但功倍勞於牛膠。」
《本草綱目》載:「凡造諸膠, 自十月至二、三月間,用牛、水牛、驢皮者為上,豬、馬、騾、駝皮者次之,其舊皮鞋履等物者為下,俱取生皮水浸四五日,洗刮極凈,熬煮,時時攪之,恆添水至爛,濾汁再熬成膠,傾盆內,待凝,近盆底者名坌膠,煎膠水以咸苦者為妙。大抵古方所用多是牛皮,後世乃貴驢皮,若偽者皆雜以馬皮、舊革、鞍靴之類,其氣濁臭,不堪入葯。當以黃透如琥珀色,或 光黑如漆者為真,真者不作皮臭,夏月亦不濕軟。」
阿膠的原產地是山東「東阿」,由於朝代更替,東阿縣治多有變遷,因此,阿膠原產地應為「泛東阿區」,有關專家研究認為,其應該包括下列地區。
1.今屬聊城市陽谷縣的阿城鎮,是最早的東阿縣治所在地,阿膠似應誕生於此。
2.今屬濟南市平陰縣的東阿鎮,福膠集團所在地。代表產品是「福」字牌和「東阿鎮」牌阿膠。東阿鎮是明代至1947年的東阿縣城,阿膠製造業興盛並成為貢品即始於此;東阿鎮阿膠1915年巴拿馬博覽會獲金牌。
3.今屬聊城市東阿縣,1947年以後東阿縣的銅城鎮成為東阿縣駐地,也是東膠集團所在地,東阿集團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阿膠生產企業。其中東阿鎮被國家命名為中國「阿膠之鄉」,並與茅台鎮、景德鎮一道成為受國家原產地保護的中國三大傳統特產名鎮。而古老的「阿膠井」則在今阿城鎮西北2公里處的岳庄村。
Ⅳ 東阿阿膠有很長的歷史,民間關於阿膠的小故事應該也有不少吧
曹植的《飛龍篇》我讀過:「晨游泰山,雲霧窈窕。忽逢二童,顏色鮮好。乘回彼白鹿,手翳芝草。我知真人答,長跪問道。西登玉堂,金縷復道。授我仙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還精補腦。壽同金石,永世難老。」詩歌中的仙葯指的就是阿膠了。
Ⅵ 東阿阿膠簡介
東阿阿膠具有三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極其豐厚。《本草綱目》載:「阿膠廠,本回經上品,弘景曰:『出東阿,故名答阿膠」。公司地處阿膠發源地東阿縣,擁有國家原產地標記注冊認證及國內阿膠行業代表性傳承人資格。
東阿阿膠漢唐至明清一直是皇家貢品,歷代《本草》皆將其列為「上品」,譽為「聖葯」。千年臨床及現代科學檢測證實,東阿阿膠具有補氣養血、滋陰潤燥等多重功效,系中醫治療血虛的首選之品,我國首部葯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稱「久服,輕身益氣」。經過整理,關於東阿阿膠的古代經典名方多達3200餘首。
Ⅶ 東阿阿膠是如何從古發展至今的
東阿阿膠起於商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記載」阿膠,本經版上品。弘景曰:出權東阿,故名阿膠「,距今已經有3000多年的發展史,從漢唐至明清一直都是皇家貢品。在現代,山東東阿阿膠廠於1952年開始組建,1991年「東阿」牌阿膠榮獲傳統葯 「長城」國際金獎,1993年山東東阿阿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96年在深圳掛牌上市,2008年東阿阿膠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項目,2010年東阿阿膠蟬聯「2010中國葯品品牌榜」補益類榜首,2014年國家膠類中醫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歡迎補充,歡迎採納
Ⅷ 東阿鎮的介紹
東阿鎮隸屬於山東省濟南市,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城,年代久遠,聲名遠播,與景德鎮、茅台版鎮並稱為中國權三大古鎮。春秋時期為谷邑,曾為齊相管仲之食邑;秦代稱谷城(相傳,此地古代盛產五穀,神農氏曾嘗五穀於此,故而得名);明朝洪武八年始為東阿縣縣城(本草綱目中記載的阿膠發源地)。
Ⅸ 東阿阿膠自古就有,歷史上有沒有一些關於它的傳說故事呢
阿膠的起源:
阿膠,出《神農本草經》,為馬科動物驢的皮,經漂泡去毛後熬制而成的膠質塊,故《千金·食治》稱驢皮膠;晉唐時期「歲常煮膠以貢天府」,又稱貢膠;昔謂以山東東阿阿井之水熬制而成,故傳統有阿膠之名。阿膠,又名傅致膠、貢膠、驢皮膠,與人參、鹿茸並稱中葯三寶,在《神農本草經》中被稱為上品。葯膠的起源,限於歷史條件,沒有準確的記錄。但它就像傳說中的神農嘗百草那樣,被人們口耳相傳,代代延續。
阿膠的傳說:
唐朝時,阿城鎮上住著一對年輕的夫妻,男的叫田銘,女的叫阿橋。兩人靠販驢過日子。
阿銘和阿橋成親五年後,阿橋有了身孕,不料,阿橋分娩後因氣血損耗,身體很虛弱,整日卧病在床,吃了許多補氣補血的良葯,也不見好轉。阿銘聽人說驢肉能補。心想,讓阿橋吃些驢肉,也許她的身體會好起來。於是,就叫伙計宰了一頭小毛驢,把肉放在鍋里煮。誰知煮肉的伙計嘴饞,肉煮熟了,便從鍋里撈出來吃。其他伙計聞到肉香,也圍攏來吃,這個嘗嘗,那個嘗嘗,一鍋驢肉不大會兒全進了伙計們的肚裡。
這下,煮肉的伙計著了慌,拿什麼給女主人吃?無奈,只好把剩下的驢皮切碎放進鍋里,倒滿水,升起大火煮起來。熬了足有半天功夫才把皮熬化了。伙計把它從鍋里舀出來倒進盆里,卻是一盆濃濃的驢皮湯。湯冷後竟凝固成粘糊糊的膠塊。伙計嘗了一塊,倒也可口,於是把這驢皮膠送給阿橋吃。阿橋平時喜吃素食,不曾吃過驢肉,嘗了一口,直覺得噴香可口,竟然不幾餐便把一瓦盆兒驢皮膠全吃光了。幾日後奇跡就出現了,她食慾大增,氣血充沛,臉色紅潤,有了精神。
Ⅹ 東阿阿膠製作技藝的歷史
歷經千抄年傳承積淀,形成精湛的東阿阿膠傳統工藝,包括整皮、化皮、熬汁等50多道工序,全為手工操作,尤以熬膠、晾膠復雜,其間掛珠、砸油、吊猴等環節頗顯功力,操作六七年剛摸竅門,僅製成鮮膠就需九天九夜。東阿阿膠工藝規程列入國家醫葯局首批科技保密項目。
從曹植稱阿膠為「仙葯」,到唐朝肖行澡揭秘楊貴妃「暗服阿膠不肯道」,阿膠文化集中醫葯學、史學、哲學、養生、進補、膏方文化於一體。東阿阿膠曾獲巴拿馬國際金獎、傳統葯「長城」國際金獎、中華老字型大小、中國馳名商標等殊榮。 在新華網聯合《參考消息》報社和中國文明網舉辦的「我的中國夢——中國企業『夢之隊』在行動」大型活動中,山東東阿阿膠 股份有限公司榮獲了「中國企業夢之隊」-「文化之夢」的殊榮。活動現場,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阿膠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秦玉峰接受了新華網記者專訪,為我們展開了一幅關於阿膠不斷傳承、不斷創新的厚重的中國中醫葯文化發展之歷史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