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的由來
襄垣縣城建復於戰國時期,由趙襄子在此制築城而得名,至今已有近900年的歷史,無疑是一座古城。經歷了歷史滄桑的古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造。從1996年起,連續改造拓寬了太行路、新建路、迎賓街,建起了廣場花園和縣城公園,硬化了城內50條巷道,建成60個高標准園林式單位.
境內地勢東西高,中間低。東部及西北部山巒重疊,溝壑交錯。東部偉回山海拔 1728 米,是全縣制高點。中部丘陵起伏,海拔均在千米以上,其中間有盆地,以襄垣盆地最大,這里村莊集中,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該縣的主要糧棉產區。本境主要河流有北漳河和西漳河。西漳河由西北流向東南,橫穿境內大部地區,是該縣最大的河流。本境屬大陸性溫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8.8度,一月--8.1度,七月23.5度,年降雨量 535毫米,霜凍期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下旬,無霜期 160天。
㈡ 歷史記載長治市沁縣輕城是不是原來是襄垣縣來輕城有沒有古墓
沁縣連接長太高速公路段柳區間施工現場,發現一座古墓葬,出土五銖錢內、彩陶物品。陪葬彩容陶刻有「魚」形圖案,裝有穀子、紅黃黑三種皮色黍粒,麻、麥五穀糧,穀子和黍色澤鮮亮,形狀完整,其它已鈣化。據考古人員分析介紹,初步認定該墓葬為西漢中期,距今約兩千多年。在我省境內出土穀子等五穀農作物尚屬首例,十分珍貴,具有較高史料價值,為研究沁縣及上黨地區農耕發展歷史提供了實物佐證。
《史記》載,漢高祖劉邦崩,呂後作亂,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共誅之,立代王劉恆為帝。文帝元年,「遣車騎將軍薄昭迎太後於代」,護衛隊入井陘至銅鞮堯山村,晚即駐。傳說皇後當晚分娩,生漢景帝,無奶,差人采田中谷,入山尋取廟旁清水,搓米熬粥奉皇後,奶下,母子得安康。後封取水處為「皇後泉」,廟改稱「皇後廟」,自此「銅川粥」名聞遐邇。
沁縣古稱銅鞮,耕讀傳家,素有「米糧川」之美譽,著名特產沁州黃小米源於炎帝,名賜康熙,種植歷史悠久。西漢古墓出土的穀子、黍等五穀糧,真實反映了當時重農耕,廣泛種植穀子的歷史原貌,彌足珍貴,已作為山西沁州黃小米(集團)有限公司珍藏之寶,妥為安置。
㈢ 山西歷史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晉國由山西境內崛興,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一。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後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這對促進山西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臟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發達的經濟、文化稱著於世。到五代十國,山西仍然對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形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宋遼時期,山西進一步繁榮,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的主要發達地區。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當時山西商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明,曾受到當時來中國旅行的義大利偉大旅行家馬可·波羅的盛贊。明代,山西的商業迅猛發展,曾領全國之先。特別是晉商十分活躍,威震海內外,其足跡東出日本,北抵沙俄。最著名的是山西票號,可謂中國金融之鼻祖。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擊了外敵的侵略。特別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山西人民進行了更加頑強的斗爭,在三晉大地上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團大戰、平型關大捷、上黨戰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從此揭開了山西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新篇章。幾十年來,山西人民為全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為重大貢獻。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涌現出許多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晉文公重耳,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有唐朝名相狄人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有創立"制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清末維新派揚澤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劉光弟等。可以說,山西是人傑地靈,代不乏人。而其中晉商的足跡更是踏遍華夏、享譽全球。<BR> 山西是厚重的黃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聖地、險堡關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珠串全省,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目前,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全省境內,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19多處。如佛教聖地五台山、應縣木塔、雲岡石窟、永樂宮壁畫、運城關帝廟、永濟普救寺、洪洞廣勝寺等在國內外都很著名。山西民歌、民謠舞蹈、民間傳說、民間工藝等具有獨特的魅力。
山西是革命老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具有勤與儉的民風。劉胡蘭精神、大寨精神、太舊精神、李雙良精神激勵著人們為爭取新生活不斷艱苦拚搏。
㈣ 祖籍是襄垣的歷史文化名人
連楹
連楹(1354——1402),字子聰,號棟宇,潞州襄垣(今山西襄垣縣)人,連楹以「專於職守,事君無二心,護法可斷頭,耿直忠烈」著入國史,同尚書暴昭以潞安「雙忠」載入方誌。
襄垣縣著名人物 (5張)
羊舌赤
羊舌赤,字伯華,春秋時晉國人,代父秩扁佐中軍尉。其食采於銅鞮(今襄垣虒亭),故又稱銅鞮伯華;「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故事就發生在羊舌赤父子身上。孔子曾贊羊舌赤道:「其幼也,敏而好學;其壯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下人。有此三者,以定天下也。何難乎哉!」
趙襄子
趙襄子即趙毋恤,戰國時期趙國的創始人,他出生於五霸稱雄的春秋末代,卒子諸侯兼並的戰國早期。
豫讓
豫讓春秋戰國時晉國襄垣人,為晉卿智瑤家臣。公元前453年.趙、韓、魏共滅智氏。豫讓用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後為趙襄子所捕。臨死時,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然後伏劍自殺。
張良
張良(?——前186年),字子房,漢初三傑之一。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法顯
法顯(334年——420年),並州上黨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㈤ 山西省襄垣縣有什麼悠久歷史
據考古證實,新石器時代這里已有人類棲息繁衍,東北陽、安寧、上王、五陽、陶家莊、南邯、西營等村及村落附近都有灰坑、石斧、骨器、繩紋陶片、器形鬲是等文物出土。經鑒定,為龍山(新石器晚期)4000多年前文化遺址。襄垣夏屬冀州。
商初屬上黨國,後並入黎國。西周復屬上黨國。春秋時期,周桓王二十一年(前699)地屬魯大夫黨氏食邑,後被赤狄所奪,地歸潞子嬰兒國。周定王十三年(前594)晉景公滅赤狄,地歸晉公族食邑。周敬王十二年(前508)行政區調整後,地屬干陽。戰國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歸晉侯趙襄子領地。襄子築城於甘水之北取名襄垣,亦曰毅垣。周安王姬驕二十六年(前376),韓、趙、魏三家分晉,韓首置上黨郡,郡治襄垣城。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2),秦伐韓,割斷上黨與韓都聯系,上黨守馮亭以郡歸趙,地又屬趙。趙王遷十四年(前222),趙被秦滅,地歸秦轄。秦置襄垣縣屬上黨郡。二世胡亥二年(前208)為戰國七雄之餘魏王豹所據。西漢新王莽始建國元年(9),改襄垣為上黨亭。東漢光武建武元年(25)),易亭為縣,復稱襄垣,屬並州上黨郡。東漢建武四年(28),屬匈奴族郝散領地。西晉永嘉二年(308),劉琨遷都尉張倚領上黨據襄垣,在城北12里(今堡底村一帶)築安民城。東晉咸和三年(328),為後趙石勒轄地。昇平二年(358),上黨郡治安民城,地屬前燕。太和五年(370)苻堅滅燕,地屬後秦。太元十一年(386),地歸後燕。太元十九年(394),北魏割上黨置襄垣郡,領屯留、長子、壺關、寄氏、樂陽五縣。北魏泰常五年(420),廢郡復縣,屬鄉郡。北魏建義元年(528),復治襄垣郡,領五原、建義、刈陵、襄垣四縣,屬並州。北齊廢郡為縣。北周宣政元年(578)改襄垣為潞州。開皇三年(583)罷州。十六年(596)於襄垣置韓州。隋大業初罷州為縣,屆上黨郡。唐武德初,復置韓州於襄垣,因漳水浸城,築新城於甘水之南(今址)。領襄垣、銅輥、黎城、涉縣、武鄉等五縣。貞觀十七年(643)廢韓州,以縣屬潞州。五代梁開平三年(909),地屬梁。龍德三年(923)屬五代唐。五代唐清泰三年(936)屬五代晉。五代漢天福十二年(947)屬五代漢。五代漢乾祜三年(950)屬五代周。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屬隆德軍,後屬隆德府。靖康初,屬金河東路潞州屬縣。至元八年(1271),廢屯留縣並入襄垣,為潞州轄縣。至元十五年(1278)屯留和襄垣分置。明嘉靖八年(1529),襄垣屬潞安府。清襲明制。民國元年(1912),襄垣直屬山西省。民國3年(1914),屬冀寧道。民國6年(1917)廢道歸省。民國26年(1937),山西在省;縣間設政治區(稱行政專員公署)襄垣屬第三政治區(政治區設沁縣)轄縣。民國29年(1940),屬太行區第二辦事處轄縣。民國30年(1941)8月,屬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太行二專署轄縣。民國35年(1946)6月歸太行二專區轄縣。民國37年(1948)9月,屬華北人民政府太行二專區轄縣。民國38年(1949)5月,屬左權專區轄縣。同年8月改屬山西省長治專區轄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沿襲前制。1954年5月,屬晉東南專區轄縣。1958年9月,襄垣與沁縣合並,改稱襄沁縣,後又與沁源合並,又稱沁縣。1959年10月,三縣分治,襄垣仍為晉東南專區屬縣。1985年,實行市管縣體制,襄垣改屬長治市轄。[1]㈥ 襄垣鼓書的歷史源流
襄垣鼓書俗稱「腳蹬梆」,主要流布於襄垣縣及相鄰的沁源、武鄉、屯留
等地,是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融會了當地的「柳調」和「鼓兒詞」的基礎上形成的。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始稱為襄垣鼓書。 「鼓兒詞」相傳直承宋元以來的同名形式而有所發展和變異,「柳調」則興盛於清雍正年間,相傳發源於襄垣縣西營鎮,最初人稱「英哥柳」。光緒年間襄垣縣善福鄉藝人田維在原有曲調基礎上融合了民間妓院柳巷青歌及當地的民歌小調,使「柳調」唱腔更加婉轉悅耳,色彩多樣,表現力大為豐富,此後人們便改稱其為「鶯歌柳」,俗稱「柳調」。
清乾隆初年就有師徒組成的民間演出班社活動。道光年間,藝人史金星在說唱表演中吸收了當地的地方小調、道士的「化緣調」以及民間叫賣調,使鼓子詞的唱腔更趨豐富;咸豐初年,史金星的徒弟路永泉在說唱漢族民間故事和神話題材節目的基礎上,移植和自編了一些中篇和長篇的連本書,並吸收融會了當地的一些地方戲和落子、秧歌的唱腔,使唱腔音樂更加豐富優美。之後,盲藝人苗喜來在原唱腔唱法的基礎上,又創出了「悲板」和「搶板」等功能性唱腔。
民國初期,第五代傳人段明和在說唱「鼓子詞」上狠下功夫,進一步豐富了「鼓兒詞」的唱腔音樂,使唱腔的板式更加穩固定型。抗日戰爭時期,當地的襄垣鼓書藝人自發組成了愛國宣傳隊,宣傳救國。襄垣鼓書是一種以襄垣地區的方音語匯說唱相間的表演,以唱為主的民間鼓書形式。襄垣鼓書通常為多人合作表演,其中作為演出掌板的鼓師手腳並用,一人可操作平板鼓、卦板、木魚、腳梆、小鑼、小鑔、鏜鑼、腳打大鑼等全套擊樂。其餘說唱者根據自身條件及內容情節,分行當進行說唱。或輪遞說唱,或一領眾和,或二人對唱,或眾口齊唱;單人表演則表演者只操月琴自彈自演;兩人表演則分持月琴和八角鼓自行伴奏說唱。襄垣鼓書的舞台動作方式通常以坐唱形式為主,也有站唱和走唱的情形。和其他同類鼓書相比,其表演方式尤其是演唱方式更為豐富,幾乎囊括了聲樂體系中的各種唱法,不僅有獨唱、對唱和輪唱,還有領唱、伴唱、齊唱以及搶唱和幫腔等等,非常豐富。
㈦ 襄垣飲食文化腥湯素餃作文500字。
「腥湯來素餃」,是襄垣源縣民間傳說風味小吃,湯犖餡素,別有特色。美味可口,魅力無窮。定為《上黨名吃》稱號。2003年潞州香名吃城的代表作「腥湯素餃」參加中國·太原國際麵食節比賽活動,榮獲國際「金獎」。「相傳,宋朝打板算卦先生苗廣義,扶助趙匡贏統一天下後,不願在朝做官,故三山五嶽到處遊玩。一日游至襄垣縣氣勢磅礴、松析成蔭的仙堂山,日正中午,飢餓難忍,他看見仙堂寺門前有一賣素餃子的,還有一賣肉片湯的。這一葷一素吸引著無數香客。苗先生也想各吃一碗,可他身上的銀兩不夠,於是他只好各買半碗兌在一起吃了起來。吃罷,精神舒暢,他打開卦包,取出筆墨,大揮羊毫,題詩於牆上:「四白為素食,五味調葷湯,飽嘗各半碗,素餃拌腥湯。」苗先生題詩走後,大家才知道他是苗廣義[
㈧ 襄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襄垣好玩的地方非常多,我可以幫你們推薦一些,比如涼樓旅遊開發區、媧皇宮、上黨戰役指揮部舊址等等。襄垣縣涼樓旅遊區位於縣城西南的南羅山,這里自古就是文化攬勝、避暑觀光勝地和佛教、道教聖地,史稱「涼樓勝觀」。涼樓景區居於仙堂山風景游覽區和寶峰湖休閑度假區之間,在連結「東山西水中涼樓」旅遊框架中起著承東接西的作用。這里區位條件優越,東有榆長公路,南有長治機場,西有太長高速公路和208國道,北有太焦線襄垣站,襄侯路、長安大道把景區與縣城、潞安礦業集團和國道、省道連接起來,交通十分便利,發展旅遊業前景廣闊,是投資者最理想的淘金地!媧皇宮,屬明代建築,清朝和民國初年曾三次維修。相傳乃前人根據女媧娘娘煉石補天的神話故事,為懷念媧皇聖母普救生靈的恩澤而動工修建的。歷史上有女媧補天和女媧造人的傳說。此宮殿式樓閣分上下兩層,一層供奉造人媧皇,是人們心目中的送子奶奶,可讓您早得貴子。據說您只要獻朵花,您的孩子就會生得象花兒一樣漂亮。她還分管十二歲以下的孩子,也就是十二生肖一個輪回。傳統習慣中,孩子到了十二歲會由家長帶著來這里開鎖謝恩,表示孩子進入啟蒙開化的年齡。上層供俸補天媧皇。登上這一層,極目遠眺無不心曠神怡。這座古建依洞而立又藉助岩洞鍾乳孔的力量用鐵索懸掛在半山腰。到了夏天,鍾乳小孔聖水長流的美景使人流連忘返。
㈨ 襄垣有哪些歷史人物
襄垣因公元前455年趙襄子築城於此故名。西漢置縣,歷代未改。全縣轄8鎮版3鄉、328個行政權村、1088個自然村;總人口25萬,其中非農人口6萬,農業人口19萬;總面積1160平方公里。全境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屬丘陵半山區,最高海拔1725米,最低海拔800米,平均海拔1000米,屬大陸性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8-9℃,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無霜期平均166天左右。 長治市襄垣縣地圖
襄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人文景觀,古有八景:寶峰晴雪、獅山晚照、涼樓盛觀、漳江春渡、市橋懷故、韓山獨秀、仙堂舊隱、甘泉嗽玉。歷史人物主要有,西漢傑出的政治家張良;東晉著名高僧、旅行家、翻譯家法顯;明洪武年間監察御史連楹;明嘉靖年間禮部和吏部尚書劉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