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戊戌變法有何歷史意義他為什麼會失敗,有何教訓
意義:來戊戌變法是中國近源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它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擴大資產階級政治權力,符合近代中國發展的歷史趨勢,因此也是一次進步的政治改良運動。它傳播了資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義舊文化、舊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
失敗原因:
1.資產階級力量弱小,寄希望於無實權的皇帝,不可能成功
2.對外國侵略者帶有幻想,具有依賴性
3.沒有也不敢發動群眾
教訓:改良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就是說必須進行革命,推翻封建統治)
② 新變法運動的歷史意義,失敗原因和經驗教訓
戊戌變法失敗的失敗原因:
1.根本原因
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過於版弱小,即資產階級的權軟弱性。
2.直接原因
其一,守舊派勢力強大,當時國家的最高領導權不在光緒皇帝手中,而為以西太後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維新派只有少數幾個人,沒有實權。西太後最初曾指示「今宜專講西學」,但是,當她感到變法觸及到她自己的權力和清廷王公貴族的利益時,就動手遏制、鎮壓。
其二,維新派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指責西漢的古文經書全系劉歆偽造,《孔子改制考》將孔子打扮為「改制立法」的祖師爺。兩書都沒有充分的、有說服力的證據,不用說守舊派反對,當時的一些開明人士也不贊成。此外,維新派某些激進的宣傳也增加了社會阻力。
其三,維新派及光緒皇帝在實施變法上的某些冒進措施。變法一開始,光緒皇帝就因不滿自己的老師、軍機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頂撞,將其開缺回籍。大量裁減冗官,僅京師一地,涉及閑散衙門十多處,失去職務者近萬人,但是又沒有安排出路。因王照上書被阻而一下子罷免六個部長級大員,也操之過急,並且失之過重。
其四,變法手段單一:採取單純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③ 如何理解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和失敗的原因,教訓
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
(1)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符合中國歷史發展趨勢,具有進步意版義。權
(2)愛國救亡運動,激發了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
(3)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簡述戊戌變法失敗原因及教訓:
原因:
1、領導者——資產階級維新派勢力過於弱小,而封建頑固勢力十分強大。(根本原因)(由妥協性,軟弱性的階級本性決定)
2、 直接原因——袁世凱的背叛。
3、 帝國主義沒有給予支持(外部原因)
教訓:在當時的中國,改良主義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國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長而又坎坷的。
從中國內部看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戊戌變法失敗,究其原因,固然與資產階級維新派採取改良的方法,寄希望於沒有實權的皇帝,寄希望於袁世凱和外國侵略者,脫離人民群眾有關。但是,如果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仔細分析的話,決不是書本上描述的那麼簡單。就其失敗的原因,從中國內部看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④ 維新運動發生的過程,意義~失敗的原因和教訓
過程
維新運動是清朝光緒二十四年間(公元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這次變法主張由光緒皇帝親自領導,進行政治體制的變革,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現代化道路。無奈支持新政的光緒推行速度過快,因此變法被相對保守勢力反對,最後演變成為政變,維新派人物被殺,慈禧太後因此獲得實權。維新運動失敗,使中國損失一批熱心於國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將中國推上革命的道路。
意義
1. 戊戌維新運動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
2. 戊戌維新運動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良運動 3. 戊戌維新運動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
原因
1 資產階級維新派缺乏反帝反封的斗爭勇氣,採取改良途徑,發展資本主義
2 希望寄託在無實權的皇帝身上
3 對列強和封建反動勢力又寄予幻想
4 脫離廣大人民群眾,終於失敗
(主要是由於資產階級維新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只採取改良的辦法,並對封建反動勢力和列強寄於幻想,遠離了民眾,又害怕民眾,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歸於失敗.同時頑固派非常強大,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希望中國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於是,中外反動勢力共同絞殺了維新運動.歸根到底是由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水平決定,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水平很低,經濟基礎還很薄弱,資產階級力量弱小.資產階級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勢力相抗衡,這是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
教訓:在當時的中國,改良主義道路走不通,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漫長而又曲折
教訓
維新運動是民族危機下的急就產物,它過早的登上了歷史的前台,失敗也是歷史的必然。
我認為直接原因有以下幾點:①戊戌維新的領導人基本上是一批缺乏政治斗爭經驗的書生,他們大多飽讀詩書,憂國憂民,學問淵博,具有政治熱情抱負,卻缺少謀略和政治經驗及才幹;
②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經濟以小農經濟為主 導致經濟落後;
③外國勢力的干涉。
根本原因:由於資產階級維新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只採取改良的辦法,並對封建反動勢力和列強寄於幻想,遠離了民眾,又害怕民眾,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歸於失敗。同時頑固派非常強大,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希望中國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於是,中外反動勢力共同絞殺了維新運動。歸根到底是由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水平決定,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水平很低,經濟基礎還很薄弱,資產階級力量弱小。資產階級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勢力相抗衡,這是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
⑤ 如何認識維新變法運動的意義和失敗的原因及教訓
,①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維新派版試圖在政治上建立資產權階級君主立憲制。在經濟上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符合歷史發展趨勢。②它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時刻維新派希望通過變法使中國走向強大,從而擺脫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激發人民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③戊戌變法也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資產階級接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在這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失敗原因和教訓
資產階級維新派採取改良的方法,。把希望寄託在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在頑固勢力的進攻面前。他們又寄希望於袁世凱和外國侵略者。脫離了廣大人民群眾。因此很快失敗
教訓
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身會的中國行不通
絕對對的!呵呵。相信我哦
⑥ 戊戌維新的意義,失敗原因及其教訓回答具體點,謝謝!
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
(1)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符合中國歷史發展趨勢,具有回進步意義。
(2)愛國救亡運答動,激發了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
(3)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簡述戊戌變法失敗原因及教訓:
原因:
1、領導者——資產階級維新派勢力過於弱小,而封建頑固勢力十分強大。(根本原因)(由妥協性,軟弱性的階級本性決定)
2、 直接原因——袁世凱的背叛。
3、 帝國主義沒有給予支持(外部原因)
教訓:在當時的中國,改良主義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國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長而又坎坷的。
⑦ 戊戌維新運動的歷史意義是什麼失敗的原因教訓
戊戌變法作為近代中國的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具有進步意義。雖然被慈禧內太後扼殺了,但也為13年之後容爆發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礎。
一、推動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太後帶著光緒逃到西安,這給慈禧以慘痛教訓。簽訂《辛丑和約》後,慈禧太後下令實行新政,其內容有編練新軍;廢科舉,建學堂;獎勵民辦工廠;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預備立憲;成立咨政院、咨議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經超出了當年維新變法的內容。
二、激起了民眾對滿清政府的憤恨,推動知識分子由維新向革命轉化。戊戌政變失敗後,支持孫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對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識分子轉變為革命黨人。(此條更准確的說應為戊戌政變的影響,而不是戊戌變法本身的影響。)
三、推動了中國的思想解放運動。
失敗原因 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過於弱小,即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⑧ 如何認識戊戌變法維新運動的意義和失敗原因
戊戌維新運動的歷史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戊戌變法是一次愛國的進步的政治改革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現代意義的民主運動。民主化是現代化主要內容,是工業化發展的必然產物,民主化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必須經過長期的積累。戊戌運動正是這一歷史進程的第一站。它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愛國二字展開,其背景是保國保教保種,其目的是為挽救民族危機,為此維新派猛烈抨擊君主專制,要求實行君主立憲。他們主張興民權,設議院,定憲法,主張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自由。這些都是符合中華民族利益、順應時代潮流的進步主張。 第二,戊戌變法運動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變法運動中,頒發了一系列推進資本主義發展的詔令,獎勵工商,設立農工商總局,鼓吹建立近代信用、貨幣制度,主張以工立國即變農業國為工業國等,使資產階級社會地位有所提高,投資的合法權益得到某些保護,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第三,戊戌變法是一次影響深遠的思想解放運動,開創了中國文化的新階段,推進了文化教育近代化的行程。它所提倡的廢除八股、變革科舉,大力興辦各類學堂,廣設新式 2 報刊,建立學會等主張,推動了中國教育和文化的變革。維新派倡新學西學,反對舊學中學,介紹西方社會學說和自然學說,宣傳西方民權思想,批評封建思想,是一次重要的思想啟蒙,是近代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開端, 第四,戊戌變法直接促成了初步具有資產階級政治理想和文化教養的近代知識分子群的誕生,從而為日後中國的近代化提供了極為重要的中堅階層和領導群體。中國知識分子這一新的社會群體,他們新的思想風氣,新的變革的組織工具,與新的社會輿論一起,成為維新時代的重要遺產。這些新內容為以後的辛亥革命打下了重要的基礎。戊戌政變失敗後,支持孫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一些對清政府抱幻想的人轉向支持孫中山。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有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兩方面,客觀原因主要有: 其一,以西太後為首的頑固派後黨集團,控制中央大權,有豐富統治經驗。中國守舊派勢力非常強大,維新派實力太弱小,只少數幾個人,而且在朝中沒有實權,康有為只擔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行走(外交秘書),改革與守舊力量懸殊太大。當改革危及到守舊勢力的特權和利益時,立即受到他們的反對和抵制。 其二,是由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水平很低,經濟基礎還很薄弱,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作為他們政治代表的 3 維新派也脫離群眾,害怕群眾,敵視革命,人少勢微。資產階級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勢力相抗衡。 其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希望中國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主觀原因主要有: (1)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導和堅強的政治組織。變革過程缺乏宏觀統籌和周密安排,把全部希望寄託在無權的皇帝身上,把變法看得太簡單,缺乏周全的考慮和商議。 思想上和組織上准備不充分。康有為兩部書:《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沒有充分的、有說服力的證據,激起了多方面的反對和挑戰,不僅守舊派反對,就是當時一些開明人士也不贊成。維新派某些激進的宣傳也增加了社會的阻力。 (2)維新派在依靠誰來推進變法方面犯了策略上的錯誤,錯誤地估價了西太後的政治立場,把西太後完全視為政治敵對勢力,單純地擁戴毫無實權的皇帝光緒,使其改革不能形成一個強有力的中心,無法形成政治上的凝聚力。 擁戴沒有實權的光緒帝而樹敵西太後,預示著改革要走向失敗。在維新派中,王照曾對康有為提過這種建議,他認為維新變法不易進行,其症結在於西太後與光緒帝母子之間不和,光緒帝雖英明勇往,但其實力不足以對抗西太後,故主張擁戴西太後,調和西太後與光緒帝之間的矛盾,對西太後要極力加以推崇,以美名奉她,擁戴她來主持變法,使她心悅而不從中阻梗,這樣頑固諸臣便失去其依恃,新政之行,可期下令如流水。當時光緒親信之臣以張蔭桓為第一,張蔭桓與西太後勢不兩立,康有為又偏信張蔭桓之言,王照又不能說服他們,才有如此結果。王照所考慮的策略是對的,只可惜康有為不聽,而是聽信了張蔭桓的建議,堅持扶此抑彼的策略,使西太後處於與維新派敵對的位置,加大了改革的阻力。 (3)維新派缺乏從政經驗,沒有實權軍權,計劃失當,操之過急,推進得太猛太快,求治心切,理想與現實嚴重脫節,沒有組織措施來保證。 從改革的內容和進程來看,戊戌變法在很短的三個月內對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社會生活等各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轟動性改革,所觸及的面太廣,違背了循序漸進、逐步進行的原則和規律,使尚未開化的民眾在措手不及的情況下被推入了一種新的難以適從的社會氛圍當中,整個情緒和心態無法安穩,容易引起社會混亂和不安,效果不好,說明維新派對當時的中國國情缺乏了解。改革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時間周期(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不是幾個月的時間就可一蹴而就的。日本是個四面環海的小國,其幅員不到我國的十分之一,當時人口只有四千餘萬,治理這樣的國家應比中國更容易治理,但日本明治維新,變其舊法經過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才逐漸有興起之機。中國的戊戌變法,康、梁企圖用幾個月的時間,全面改革中國,這樣的改革舉措太過於倉促、過於突然、過於激烈,沒有讓當時的官紳百姓在思想上有充分的准備。維新派及光緒皇帝在實施變法的策略上有失誤,侵犯了大官僚、知識分子等人的利益,如精減機構撤銷六個部,罷免「六堂官」也操之過急。 康有為進行變法,他的指導思想為:「守舊不可,必當變法;緩變不可,必當速變;小變不可,必當全變」;「變事而不變法,變法而不變人,則與不變同耳」(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一),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第277頁)。他不主張採取溫和主義,而是主張輕快捷速,徹底打破舊的局面。這樣的改革,如果條件允許,當然是好的,但光緒帝沒有實權,社會環境也不允許。康有為之弟康廣仁說康有為進行改革,規模太廣,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孤,舉措太大,當此排者、忌者、擠者,盈衢塞巷;而皇上又無權,安能有成?這實際已指出了康有為的病根所在。戊戌8月5日,光緒帝三度召見袁世凱時,袁世凱曾向光緒提出建議:「古今各國變法非易,非有內憂,即有外患,請忍耐待時,步步經理,如操之太急,必生流弊。且變法尤在得人,必須有真正明達時務,老成持重如張之洞者,贊襄主持,方可仰答聖意。至新進諸臣,固不乏明達勇猛之士,但閱歷太淺,辦事不能慎密,倘有疏誤,累及皇上,關系極重,總求十分留意,天下幸甚!臣受恩深重,不敢不冒死直陳」(袁世凱:八月十四日日記)。這是一個相當明智的建議,只可惜未被光緒採納。 (4)對帝國主義存有幻想,希望日、英、美等國來干涉中國內政的辦法來維新,救出光緒。 (5)不敢從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借孔子托古改制,不敢批判為封建專制統治服務的儒學,受封建思想影響太深。 (6)維新派密謀圍頤和園以兵劫太後,力圖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慈禧太後政權,擁戴光緒帝。這一極不周密的計劃失敗,成為直接引發戊戌政變發生的重要原因,也是戊戌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戊戌變法的失敗給中國人民留下沉痛的歷史教訓。對於如何改革中國,後人從中感受至深,這就涉及到改革的方式、手段、力量和路線等問題。維新派缺乏政治歷練造成其失誤,頭腦過於發熱,過激太猛等均為改革中之大忌。當時的歷史表明,改良道路的選擇在中國仍需要相當長的歷程,這使不少人對於改良有的更新的認識和理解。此後維新派發生了分化,一部分人不再走改革道路,拋棄幻想,走上革命道路;另一部分堅持改良,成為保皇派,成為革命的絆腳石。
⑨ 戊戌變法的失敗原因 意義以及歷史啟示
戊戌變法 1 沒有涉及君主立憲的政治主張, 2 行動比宣言退步-體現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專屬 3. 沒有起到宣傳和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的作用 4. 資產階級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是行不通的 戊戌維新運動是19世紀末中華民族同帝國主義矛盾激化的產物,是由一場資產階級倡導的,以改良為手段,旨在挽救祖國危亡的愛國運動;又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它是中國人民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反帝反封建斗爭的一個驛站,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但是由於二千年封建主義經濟基礎的牢固,封建主義政治力量的強大、封建主義思想影響的根深蒂固,非初登歷史舞台的幼弱的資產階級所能抵敵,戊戌變法的失敗帶有必然性。維新派嚴重脫離人民群眾,缺乏與封建主義徹底決裂的勇氣,對帝國主義懷抱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們只能發動一場軟弱的資產階級政治改良運動,而不能使改革派掌握政權。就在維新上諭如雪片般飛舞之際,軍政實權仍牢牢地掌握在封建頑固派手中。沒有政權的改革必然遭致失敗。戊戌變法的歷史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自上而下的維新改良,只是幼弱的民族資產階級不切實際的幻想,它必然讓位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⑩ 戊戌變法的意義及其失敗原因和教訓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①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維新派試圖在政治上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在經濟上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符合歷史發展趨勢。②它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時刻維新派以變法圖強、救亡圖存為目標,進行廣泛的宣傳鼓動,希望通過改革,使中國走向獨立、民主和富強,從而擺脫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激發人民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③戊戌變法也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進行了猛烈的抨擊,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啟蒙運動的蓬勃興起開辟了道路,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維新運動留下的許多遺產,諸如解放思想、變革觀念、建立社團、興辦學堂、創辦報刊、提倡女學、改易風俗等。更成為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寶貴財富。戊戌變法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維新派提倡新學,批判舊學,著重宣傳「興民權」,大大地提高了全社會的民主意識和參政意識。從此,民主主義成為洶涌的社會思潮,極大地改變了中國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正規他說,中國資產階級新文化也是在戊戌維新運動時期和稍後幾年初步建立起來的。資產階級的新學術,哲學、歷史學、經濟學、文學理論等已經萌生,「詩界革命」、「文體革命」、「小說界革命」、「戲劇改良」等相繼而起,資產階級的新文化,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開始成為中國近代文化的主流。
失敗的原因:
1、依靠無實權的皇帝,沒有形成穩定的領導核心
2、資產階級維新派的軟弱性
3、缺乏群眾基礎
教訓:資產階級改良派不可能領導中國走向勝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