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自然村落歷史文化

自然村落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3-02 08:16:32

A. 自然村落普查工作中有哪些難點疑點

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主要包括古建築、自然生態和民俗風情三方面。自然村落版歷史人文權普查的對象以自然村為普查單位,堅持「能查盡查」的原則,包括現存的自然村、城中村和雖已改為居委會但普查內容仍基本清晰的原自然村(村名採用改為居委會前的最後名稱)。普查內容主要包括:名稱、地理環境、歷史沿革、姓氏源流、人口、民族、民系、方言、民居、宗祠、風俗習慣、家譜族譜、家規族規、宗教信仰、文物遺址、掌故傳說、歷史事件、人物、華人華僑與港澳台同胞等。列入國家、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古村落、傳統村落名錄和特色明顯的自然村,應突出自身特色。

B. 自然村的逐漸消亡

中國文聯副主席、國務院參事馮驥才透露,相關部門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我國的自然村2005年前有360萬個,當今則只剩270萬個,一天時間消失的自然村大概有80個到100個。
在馮驥才看來,很多傳統村落就是一本厚厚的古書,只是很多還來不及翻閱,就已經消亡了,保護傳統村落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值得慶幸的是,國家相關部委已經開始了這一浩大的保護工程。
每一個傳統村落都有獨特的風土民情,「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馮驥才說,我國的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是長城,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就是村落。
馮驥才:第一,傳統村落是比較好的歷史建築;第二,選址、格局有自己的特色和歷史;第三,村落里有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已經列入了國家非遺名錄。 在極速現代化、城鎮化的過程中,很多傳統村落都消失了。我們當今在做調查,嚴格意義上,山東省一個傳統村落都沒有了。前些年我們去山西,有的地方還能看到傳統村落,現在有的已經消失了。
清華大學建築系的陳志華教授曾是梁思成、林徽因的學生,從1989年開始,20多年裡,他率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鄉土建築研究組,一直在各個傳統村落間奔波,專門從事的就是鄉土建築遺產的研究和保護工作。陳教授說,鄉土建築是擺放在子孫後代面前的一扇窗,它清晰地投射出一方水土的前世今生。
也有人提出質疑,社會在進步在發展,為什麼一定要讓傳統村落裡面的人依舊苦哈哈的過日子?馮驥才對此回應,保護傳統村落與當地百姓提高生活質量並不矛盾。
究竟怎樣才能更好保護好散落在各個角落的傳統村落,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馮驥才說,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等部門已經聯合制訂了「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工程」,先要對傳統村落進行全面的盤點,了解了家底後再實施一對一的保護方案。
馮驥才說,保護傳統村落會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也許十年八年都做不完,但它就像傳遞火炬一樣,一定要把前輩留下來的精華小心翼翼地傳給下一代,這是他們這一代人的文化責任。
在當今國家公布的646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里,海南省有7個躋身其中。傳統村落文化作為鄉土文化的精髓所在,已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中國每天消失約100個自然村
如今,鄉村中國正在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朝著城市中國進發。沒有人能說得清,一座村莊的消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又會在什麼時候結束。
作為研究古村落保護的專家,馮驥才在2014年全國兩會上就談到,能代表或體現中國農耕文化的民居、經典建築、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村落,2005年還有5000個,當前只剩下不到3000個。當前馮驥才專門去山東調查,齊魯大地上竟然找不到一座完整的原生態的古村落。他批評城市文化悲劇正向農村轉移,呼籲在城鎮化轉型中加強對古村落文化的保護。
與中國整體情況相比,海南多年來在城鎮化或各種重大項目建設過程中,同樣有著大量村莊因拆遷轉移,原來的自然村落正在消失。
歷史上海南村落消失的形態,不外乎以下幾種:
一是自然災害將一個村落毀滅。最有代表性的是,1605年,瓊北大地震沉淪了東寨港幾十個村莊。除此之外,文昌、瓊海、萬寧、陵水等市縣的一些村落,歷史上遭到台風的摧毀破壞,一些村莊受到毀滅性的破壞後,村民放棄了原址,擇地遷徙。
二是自然生態的破壞使得生存環境的惡劣,難於生存下去,如文客村,當地土地板結,農作物狀態明顯比附近的植被長勢要差,加上這里常年乾旱少雨,當地人於是放棄居所,搬到別處。
三是戰爭、海盜毀滅性的洗劫。在海南方誌史料中記載著許多有關海盜洗劫海南村落的例子。二戰期間,日本侵略者經常對一些村落進行了毀滅性的燒殺。
四是一些不可知現象使得一些村莊沒落。史料中有著一些村落只留下了村名,但是因何放棄,我們當今已不得而知。但是當今仍然存在這樣的即將消失的村落。如「一個人的村莊」———瓊海長坡鎮的奇召上村。奇召上村本是個20多人的小村莊,後來由於人口的自然死亡、女性村民的外嫁和部分村民的陸續外遷,如今只剩一人。與此類似的還有曾經的三亞亞龍灣村。
保護傳統村落
迫在眉睫
進城賺到錢的村民,回到村中,紛紛地拆了老房子建起了水泥鋼筋房子。我們以高速度發展經濟的同時,大多數古村落如行將就木的老者,與世無爭,正在漸漸遠去。
主動性放棄和城鎮化進程,是傳統村落走樣乃至消失的最大原因。
在紀錄影片《消失的村莊》中,呂氏父子所在的村莊,正在與中國許許多多的偏遠農村一樣,成為老人、婦女、兒童的留守地,這里曾經的活力———壯男們大多奔向城市。老呂帶領著一眾老弱殘兵留守著這座越來越衰敗的村落,但「上面」的一紙遷徙令讓他們不得不面對放棄這世代繁衍生息之地,更可怕的是,以老呂兩個兒子呂山、呂國為代表的他們的後代,已經在骨子裡認定,外面的世界才更精彩。
有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這意味著中國的城市人口超過了農村人口,必將引起未來深刻的社會變革。有人說,中國用30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歷程。「城市化」,讓許多農村正在「被掏空」。

C. 什麼是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

歷史文化其實就是古代人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版保留傳統文化較多權的城市,村鎮就是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名城代表有西安,成都,洛陽等,你可以去看看這些歷史文化名城,這些地方保留的傳統建築,文化資產都比較全面,希望可以幫到你。

D. 有哪些自然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部分
長城,明清皇宮(北京故宮、沈陽故宮),敦煌莫高窟,專秦始皇陵及兵屬馬俑博物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承德避暑山莊,曲阜孔廟、孔府、孔林,武當山風景區,拉薩布達拉宮,麗江古城,平遙古城,蘇州古典園林,北京頤和園,北京天壇,明清皇家陵寢,龍門石窟,大足石刻,都江堰—青城山,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澳門歷史城區
自然遺產部分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九寨溝,黃龍風景名勝區,三江並流
文化和自然遺產雙重部分
泰山風景名勝區,黃山風景名勝區,武夷山,峨眉山-樂山大佛
文化景觀部分
廬山

E. 古北水鎮的自然村落有什麼特點

古北水鎮由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發起投資,位於北京市密雲縣古北口鎮,背靠中國最美、最險的司馬台長城,坐擁鴛鴦湖水庫,是京郊罕見的山水城結合的自然古村落。與河北交界,交通便捷,距首都國際機場和北京市均在1個半小時左右車程,距離密雲縣和承德市約45分鍾車程。景區是在原有的五個自然村落基礎上整治改建而成,保存有精美的民國風格的山地四合院建築43萬平方米,總佔地面積9平方公里。景區開放有民國街區,老營區,水街風情區,卧龍堡民俗文化區,湯河古寨區,民宿餐飲區等,是典型的北方旅遊度假小鎮。在古北水鎮,您不僅可以游覽目前保持最完好的司馬台長城,還可以在長城腳下參與體驗感受當地獨特的民情民俗:住進古北特色民宿;品嘗燒肉館等地道的北國美食和小吃;體驗參觀永順染坊、震遠鏢局、司馬小燒酒坊、八旗會館等景點。

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北水鎮,古樸、典雅、風景如畫。鱗次櫛比的房屋,青石板的老街,悠長的胡同,無不展現了北方民國時期的古鎮風貌。水鎮內河道密布,古老的湯河支流縈繞其間,古建、民宅依水而建,在清新空氣、藍天白雲、綠水波濤、參天白楊的掩映之下,宛如一片鮮為人知的世外桃源。夜幕降臨,精心規劃的古鎮泛光夜景超凡脫俗,冷峻中透出絲絲溫馨,不論是構思的精巧還是氣勢宏大,都堪稱國內首屈一指,是不容錯過的美景。

緊鄰司馬台長城的「古北水鎮」具有悠久的歷史,是在原有守衛長城軍民混建而居的古堡基礎上發展起來,其現存的「司馬台古 堡」是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城+古鎮」是罕見的雄偉自然、文化景觀混合在一起的歷史人文風景區。在古北水鎮,遊客們不僅可以游覽目前保持最完好的司馬台長城,還可以在長城腳下參與體驗感受當地獨特的民情民俗:住進農家小院;徜徉在繁華的北方商業街;品嘗燒肉館等地道的北國美食和小吃;參觀永順染坊、鎮遠鏢局、司馬小燒、八旗會館等眾多古鎮景點……作為開放式小鎮,鎮區配有銀行、郵局、菜場、綜合超市、葯店、診所、快遞、書店、乾洗店等等一系列日常生活所需的配套設施,同時,還配有目前國內面積最大、設施設備最完善的遊客服務中心;兩家五星級酒店,六家小型精品酒店,400間古堡特色主題的北方民宿,共計1500間客房,可滿足經濟自助型到豪華高標准型不同遊客群體的需求。邀上家人和好友,住進北方山地四合院,遙望夜幕低垂下的星空,是人生絕佳的享受。

F. 自然村落的特點

自然村數量大、分布廣、規模大小不一,有僅個別住戶的孤村(如在山區),也有數百回人口的大村(答如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區)。自然村經濟結構較單一,一般由主要從事農(林、牧、副、漁)業的人口居住。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因鄉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不少自然村不僅限於單純經營農牧業,還建起了小型工業企業、零售商業和服務業設施,有的還發展成為經營非農產業的專業村。

G. 古村落的歷史文化價值有哪些

古村落歷史文化價值與保護利用 (演示文件)
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的古村落,是中華民族生活、生產、生存的基本載體,是社會組成的細胞,是傳統觀念、習俗、社會與家庭等多元文化孕育而生的中華本土文化。是一部擁有千姿百態、異彩紛呈、文化厚重的史書。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根。 一、中國傳統古村落構成與發展的支撐: 中國傳統古村落是在中國特定的內陸為主的地理條件下,以小農經濟、宗法社會及倫理思想三大社會支撐條件下得以構建與發展。形成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的內在機制。 1.在大陸性地理環境,造就了「以農立國」的農業社會文化特徵: 在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自然生態環境復雜多變,地勢呈西北部高,東南部逐漸地,中部為丘陵和平原,南部面海。形成一面臨海、三面陸地圍合的封閉型大陸性地理環境。構建了以土地為基礎的人生本位,珍惜土地、視土地為生命,以土地為求生載體。造就了「以農立國」、「小農經濟為主體」的農業社會體制。形成了中國傳統村鎮、城市建設的文化特徵:
(1)樹立了「天人合一」的環境觀念。 「天人合一」的環境觀念早在三千多年的周代就明確樹立。 「天」——即是客體存在的宇宙、自然及其規律。 「人」——即是主體存在的人生、社會及其規律。 中華文化觀強調二者相互依存、影響和促進的同源、同構的規律性和哲理性特徵。強調人為營造的生存環境應與自然環境相協調適應,並納入其中,成為與大環境中「和諧而統一」、「適應而共存」的有機組成部分。並廣泛應用風水學說選址,建村、鎮、城市及建築。構建了融於自然的古村落環境特色。 西方環境觀念為「天人相抗」、「人定勝天」。 經過工業革命對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教訓,強調保護生態資源與生態環境,樹立了「天人和諧共生」的環境觀念。強調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2)構建了以土地為基礎的農業國。 「以農立國」「安息於土地」為基礎,形成以農業經濟為主體價值取向封閉的、以集權制生產關系組織生產力和生產方式,也造就中國傳統村落「耕居結合」的居住形態。一個村落就有如一個小社會。形成了「勤勞自力」、「安居樂業」的價值觀。缺乏開放性奮斗的精神。構建了中國古村追求安全、安靜、功能完善的居住環境。形成中國極富地域性和鄉土氣息的傳統村落居住文化。
2.以血緣、族緣為脈絡,構建了中國宗法社會。 (1)構建了有血緣、家庭、宗族群體派生而成的群體本位。形成以宗法社會構建「大一統」古國。 (2)構建了以血緣為脈絡的社會人文網路。強調家庭、家族、民族間團結、互助、共榮辱的觀念。以「血緣」穩定支撐社會發展,甚至以「血緣」決定人的社會地位。 (3)構建了聚族而居的傳統古村。以宗族傳統建立家訓、家規、家譜,以建祠堂祭祀統領村落發展。
3.以「倫理」與「禮樂」精神,規范道德行為 歷史悠久、傳統文化深厚的文明古國——中國,是以儒家倫理為主體核心的儒、道、釋相結合的哲學體系支撐國家的發展。 以禮、仁、中和禮樂文化為核心構建社會、家庭、個人行為規范、准則。 (1)以「禮」構建人倫秩序而立國興邦,建立道德、仁義的行為模式。 (2)以「仁」構建仁愛思想、樹立道德精神。 孔子曾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強調「仁」是思想核心,就是仁的表述。 (3)以「中和」構建「天人之和」、「人際之和」、「身心之和」。 孟子常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此儒家以「尚中」之道為求「和」的「標准」與「限度」形成中國文化崇尚「中和」的審美觀。 (4)以「禮樂」構建道德情感和人的心理溝通。體現了古人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審美的標准。 倫理精神支撐著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也深深影響著中國城市、鄉村及傳統建築的構建與發展。 傳統古村構建中同樣的倫理精神所支撐。 構建以宗祠、關帝廟教化中心及公共活動中心,以施「倫理」、「禮樂」文化中心。強化道德教化與人際和諧與交往。 古村人居環境和居住建築中,強調長者為上,建立長幼、男女、內外有別的等級秩序

H. 挖掘從化區自然村落的歷史人文特色的作文

任何一個區域經濟的發展,由於其自然環境、資源、社會發展狀況和文化、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在發展方向和產業重點培育方面,都不可能照搬照套其它地區的發展模式,即使是在其它地區非常成熟,先進性突顯的模式,它的主要適應性也具有區域的局限性。因此,不同的地區要根據各自的區域特點,依據地域合理分工的原則,發揮地區優勢,選擇適合於自身條件的發展模式,去制定符合地區實情情況的總體發展戰略和產業發展戰略。 結合北海旅遊資源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北海應依託環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在發揮自身區域優勢的條件下加速發展旅遊產業,努力建設旅遊經濟強市和中國旅遊名城中,應注重調動歷史人文資源優勢去為率先崛起服務 一是通過發揮人文資源提高北海城市知名度。 人文資源是發展旅遊產業的重要依託之一。北海的人文資源豐富,從秦漢至民國的兩千多年間,趙佗、費貽、孟嘗、馬援、高駢、蘇東坡等,都是人文資源中的經典人物,他們不但在北海歷史上留下了巨大的影響,也在北海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跡,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是組成北海城市名片的重要元素之一,對推動當地的經濟建設和文化事業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在旅遊業發展方面,具有很強的凝聚力。這些歷史人物在北海留下了諸如南越王行宮(今合浦東山寺)、合浦還珠亭、海角亭、孟嘗亭、伏波廟、東坡亭、孟太守祠等景觀遺跡,北海應當抓住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的大好機遇,讓這些景觀遺跡在北海的旅遊產業中發揮應有作用。 二是通過調動歷史人文資源優勢去增強地方的凝聚力, 調動歷史人文資源優勢去增強地方的凝聚力是古往今來,中外通用的最節約成本的措施。近年來,北海在挖掘歷史人文資源優勢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與北海歷史人文資源優勢相比,還是遠遠不夠。合浦是珍珠故鄉,南珠原產地,「珠還合浦」誕生地,然而,來到北海、合浦卻很少發現有與南珠、「珠還合浦」有關的標志。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北海產生了一大批顯赫史志的各方面知名人物,陳銘樞之外,還有林翼中(抗戰時任國民政府農林部長、國民黨「六大」中央執行委員,香翰屏(抗戰時任第九集團軍中將副司令)、張 君嵩(抗戰時任國民革命軍少將師長)、鄧世增(抗戰時任國民革命軍中將司令、第十九路軍副總指揮)、沈載和(抗戰時任十九路軍廣州辦事處主任、廣東省銀行行長)等。遺憾的是,在北海很少看到這些人文資源景觀。對此,北海應該加大歷史人文資源的整合開發力度,使之在北海的率先崛起中發揮應有的凝聚力。 三是通過調動歷史人文資源優勢去擴大輻射力。 一個城市及一個地區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是由多方面元素構成的,區域的輻射力就是其中之一。輻射力的形成有物質的,也有非物質的。在非物質的元素當中,歷史人文資源就是最有影響力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名人效應。特別是在旅遊產業的發展中,歷史人文資源中的名人效應的輻射作用更是有目共睹。 北海的歷史人文資源相當豐富,有費貽的廉山留名,孟嘗的珠還合浦,馬援的伏波山和銅船湖、高駢的海門屯兵,蘇軾的萬里瞻天,李遜的為民請命,徐柏的一肩一仆,危祐的名與州符。這些人文經典不但是發展旅遊產業的景觀基礎,更是提高地區知名度,促進地區吸引力向外輻射的活躍因素和紐帶。人文資源的輻射力是多層次,跨區域、跨時空的。今天,在把北海建設成區域性國際化城市的時代使命當中,充分調動歷史人文資源優勢為率先崛起服務,不但是提高北海城市知名度,擴大輻射力的需要,也是弘揚北海獨特的歷史文化優勢,建設「文化北海」的重要任務。 四是通過調動歷史人文資源優勢去產生向心力。 歷史人文資源在一定條件的作用下,其產生的向心力往往是驚人的,因此而產生的效應、效益也是巨大的。在挖掘人文資源,發揮名人效益,提高區域知名度方面,全國各地開展公祭黃帝、祭大禹、祭李冰以及已成為定製的祭孔活動,就是具體的反映。這種基於中華民族文化根源的向心力,具有強大的凝聚感召作用,也有深厚的民眾基礎,悠長的歷史源頭,長久的社會作用。北海擁有如此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當然也是一種可藉助的重要力量。

I. 我們現在的自然村村名是不是都是古代流傳下來、具有文化意義的

因為其他三個國家沒有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這樣自己本身不強大就會被別的國家侵略,在侵略過後文化就會被其他地區同化,因而無法保留自身的文化.而中國雖然有分裂,但是統一的時間佔大多數,所以從整體來說她還是有強大的統治力量的在.元清這兩時期是外族統治中國,但他們是被中原同化而不是通化中原,就因為有中央集權的作用使得中國的文化保留下來了.

我個人認為是:文化入侵,外來的文明接替了當地文明,使本地文明斷了!但是十分肯定說除中國外其他3國文明消失了那是不對的.首先印度,埃及兩國的國號還在,另外他們的文明也還有遺留,比如說埃及的金字塔文化,印度的佛教文化等等.雖然古巴比倫滅亡了,但現在人能夠考究他,知道他,說明他們還有一種文明繼續在流世!
中國的文化不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文化包容性 。因為中國有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提倡仁義、和諧、具有廣泛的包容性,所以歷史上滿族、蒙古族的入侵,都不能改變中國的思想和文化,反而被中原文化同化了(表現在語言、文字、姓氏、習俗等,這點不用多講了)。其實是因為中國有儒家的思想(被現在的外國歷史學家認識最強的封建學說,並且是迄今為止最有效統治思想,其中的凝聚力能統治龐大的國家及維護國家的統一)除儒家的思想外,道家的思想亦非常重要。對普通百姓灌輸了對自然、神怪的恐懼心理,令到國家易於容易(以古代中國的面積、人口比例來計算,起義、謀反、奪權的次數屬於低發的國家)。只有埃及的是真的不復存在了.其他的三個還是實實在在的存著.古巴比倫的文化為後來的亞述的所繼承,而亞述的文明又為波斯文明所繼承,同時腓尼基文化也是在古巴比化和亞述的文明上發展出來的.而且腓尼基人根據古巴比倫的文字,發明了腓尼基字母.現在的希臘字母和羅馬字母都從腓尼基字母發展而來的.而且現存的阿拉伯文明就是對以住中東地區存在過的文明的繼承.現在的埃及與古代的埃及並沒有直接的聯系.現在埃及屬於阿拉伯文明,所以現在的埃及與古巴比倫—亞述更深一些。古代埃及人並不是白種人。而現在的埃及人是阿拉伯人,是白種人。

這兩個思想,會因入侵者滅亡中國而加強,反而使用中國的文化,吞並入侵者原有的文化。導致中國文化不斷生生不息。

下面引用上個世紀70年代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的著名結論:「世上有四大文明古國,其他三國都消亡了,惟有中國源遠流傳至今,這是什麼凝聚力?這是儒家(忠孝仁義)教育的結果。否則,早也七零八落,不知變成多少個小國家了,中國就是第二個印第安,歐洲人的版圖」。他還推出了最精闢的預言:世界未來的文明時代就是儒家思想的文明時代,因為儒家忠孝仁義的文明,就是人類最本性的文明。
我覺得兩個人很關鍵,一個是秦始皇他統一中國,建立了強大的中央政權,而且統一了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這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後來的統治者都是在重復他的做法。另一個人是孔子,他的儒家思想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包容性,中華文明的存在是一個不斷和周邊文明融合的過程。古巴比倫和古埃及都先後被別的文明所滅,最後成了阿拉伯人的天下。古印度和現在的印度也是兩回事,佛教發展到今天已發生巨大的變化,真正原始的佛教恐怕已找不到,現在是印度教和婆羅門什麼的。印度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也是最富裕最強盛的王朝莫卧兒王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成吉思汗二兒子的後人)著名的泰姬陵就是那時建的,後來被英國人滅了。

J. 紫金縣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

一、開展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工作的重大意義

「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自然村落由人類聚居而自然形成,積淀著人類發展演變的歷史與文明。我縣是東江文明發祥地之一,是客家古邑,自然村落歷史人文資源豐富,然而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不少自然村落中保存的歷史人文印記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必須進行全面搶救與保護。開展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工作是進一步摸清縣情,全面保存自然村落中的歷史人文印記,搶救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一項重要基礎性文化工程,可填補縣情空白,為挖掘與保護自然村落歷史文化資源,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留住村貌、記住鄉愁、延續歷史文脈提供依據,為社會科學研究提供全面翔實資料,為華人華僑與港澳台同胞了解家鄉、聯系鄉情、尋根問祖提供指引與幫助,對提升紫金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強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普查對象與內容

(一)普查對象

以自然村為普查單位,堅持「能查盡查」的原則,包括現存的自然村、「城中村」和雖已改為居委會但普查內容仍基本清晰的原自然村(村名採用改居委會前的最後名稱)。若干自然村連成一片、普查內容無法分割的,以成片的村落為一個普查對象。

(二)普查內容

主要包括:名稱、地理環境、歷史沿革、姓氏源流、人口、民族、民系、方言、民居、宗祠、風俗習慣、家譜族譜、家規族規、宗教信仰、文物遺址、掌故傳說、歷史事件、人物、華人華僑與港澳台同胞等。列入國家、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古村落、傳統村落名錄和特色明顯的自然村,應突出自身特色。

三、普查工作任務

(一)全面摸清自然村落歷史人文狀況

按照普查內容,搜集整理以自然村為單位的文字資料(包括家譜族譜)、圖片、音像資料等。

(二)編纂出版《紫金縣自然村落歷史人文調查》

在普查基礎上,按省統一規范與體例,編纂《紫金縣自然村落歷史人文調查》(以下簡稱《調查》),作為《廣東省自然村落歷史人文調查》分卷,由省統一印刷出版。

(三)建立紫金縣自然村落歷史人文信息網路服務平台

依託廣東省情數據中心和河源市情數據中心,建立紫金縣自然村落歷史人文資料庫和數據網路服務平台,宣傳推介我縣自然村落歷史人文風貌。

(四)向縣委、縣政府提出挖掘歷史人文資源,保護自然村落的建議

結合普查情況,撰寫專題調研報告,向縣委、縣政府提出挖掘歷史人文資源、保護自然村落、開展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的建議。注重發現一批名村、特色村,指導條件較好的村積極參加中國名村志文化工程,編修名村志。

四、普查工作步驟與時間安排

2016年11月,縣制定普查工作方案,下發相關文件及資料,明確任務要求與責任分工,動員部署並啟動普查工作。

2016年12月始,各鎮成立普查工作機構,制定實施方案,動員部署並全面開展普查工作。

2017年8月底前,各鎮完成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的資料收集、審核、上報和《調查》一書條目初稿編寫。

2018年3月底前,縣完成《調查》書稿總纂、送審。

2018年9月底前,市完成《調查》一書的審查驗收。

2018年12月底前,完成《調查》一書的印刷出版和普查資料存檔,建立自然村落歷史人文資料庫。

2020年12月底前,完成專題調研報告。

五、普查工作組織實施

普查工作實行「縣級黨委政府領導、地方誌工作機構牽頭、有關部門配合、以鄉鎮為單位組織實施」的工作機制,形成合力,狠抓落實,加大宣傳力度,扎扎實實完成好普查工作的各項目標任務。

(一)縣政府切實加強對普查工作的領導

1、縣政府成立紫金縣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普查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縣普查工作的組織與協調,並成立紫金縣自然村落歷史人文調查編纂委員會,與普查工作領導小組一套人馬,組織領導《調查》編纂出版工作。

2、縣民政局、縣住建局、縣文廣新局、縣文聯等單位作為普查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安排熟悉情況的工作人員參與普查工作,負責提供普查所需的相關資料,並充分發揮專家的審核把關作用。

3、普查工作經費按照財政分級負擔的原則給予保障。縣普查工作和《調查》編寫、驗收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年度預算。

(二)要明確職責分工,各司其職抓好落實

1、縣普查辦設在縣地方誌辦公室,負責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組織業務培訓,開展業務指導,加強督促檢查,做好資料存檔。縣普查辦成立紫金縣自然村落歷史人文調查編輯部,負責普查資料復核和《調查》總纂。

2、各鎮是本次普查工作實施主體,負有重要責任,應由政府「一把手」牽頭,成立本鎮普查工作領導小組,明確1名領導負責抓落實,並抽調2名以上責任心強、文字功底好、熟悉計算機操作的幹部為本鎮普查員,負責本鎮普查工作的組織實施,做好資料搜集、填報與初審,按照省統一要求和格式上報普查資料,撰寫《調查》初稿等。

主要任務為:每個自然村填報《廣東省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表》1份,並根據普查表內容撰寫《調查》條目初稿(即「村落歷史人文概況」)資料1篇。「村落歷史人文概況」資料要求內容基本涵蓋普查項目,篇幅一般控制在2000字以內,傳統村落、古村落、特色村落不超過3000字,並根據相應內容隨文插入圖片2~4幅(含1幅反映村落全景或村容村貌的照片, 圖片要求500萬像素以上,附文字說明)。

3、各級普查工作機構和工作人員要以對黨和政府負責、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的高度責任感開展普查工作,做到客觀全面,認真審核,不少報、不虛報、不假報;在《調查》編纂中做到嚴謹規范、實事求是、嚴格把關。

4、縣民政局、縣住建局、縣文廣新局、縣文聯、縣地方誌辦等單位為縣普查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負責提供普查所需的相關資料及組織協調相關工作。

5、因普查工作時間緊、任務重,請各鎮務必於12月5日前將本鎮普查工作小組成立文件、普查工作分管領導及普查員名單(附件)報縣志辦備案(以便及時上報到省政府地方誌辦公室,充分利用廣東省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網路報送系統賬戶上報自然村落資料),2017年12月底前完成本鎮普查的資料收集、審核、上報和《調查》一書條目初稿編寫。

6、各鎮除配備專(兼)職普查員外,要在各村建立普查聯絡員隊伍,並廣泛發動各村駐村幹部、大學生村官、村幹部、在校大學生、中小學教師、村中長老、族譜修編理事會、離退休幹部、熟悉情況的村民和熱心人士、志願者、文史愛好者等參與普查工作。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新聞媒體,宣傳欄、廣告牌、宣傳畫冊以及微信、微博等宣傳工具,廣泛宣傳普查工作,爭取社會各界的關注、支持與參與。

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是一項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工作要求高的創新工作,是一項重大的文化系統工程,時間緊、任務重,需要各鎮、各單位的通力協作才能如期完成。各鎮、各單位要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切實提供人、財、物方面的保障,加快工作進度,確保我縣按 時保質完成省委、省政府部署的普查工作任務。

閱讀全文

與自然村落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