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文化危機

歷史文化危機

發布時間:2021-02-05 05:36:17

❶ 歷史上幾次中國傳統文化危機

出現在外族入侵時,大的有8次.
1.犬戎入侵導致西周滅亡,東周遷都,傳統文化第內一次危機。
2.戰國時容東胡,林胡,匈奴虎視中原。
3.西漢初期匈奴入侵。
4.東晉五胡亂華。
5.隋唐突厥,吐蕃,回鶻等少數民族侵擾。
6.宋時遼,金,西夏,蒙古的對立。
7.明初蒙古殘部的入侵。
8.近代西方國家的侵略。
欲再詳細可追問!

❷ 中國傳統文化面臨危機的原因。

1 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來自西方文化的沖擊,傳統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一方面西方的文化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絢麗多彩;而另一方面,我們盲目接受西方文化,使得中國的傳統文化陷入與西方文化沖突的危機中,進而導致我們遺失了一些傳統文化。

在近代的鴉片戰爭中,中國的文化面臨著來自西方文化的威脅。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並且受到了西方先進文化的沖擊,已經無法延續歷史上一向以自我為主體來包容、吸納的文化發展模式,中國不得不去學習西方的文化。到19世紀60年 代 ,西 方 列 國對中國的侵略進一步加大,洋務派興起了一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文化思想活動,曾經認為西學是「歪風邪氣」,而現在認為它是能夠強國的知識,因為這次的沖擊,中國開始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時開啟了對自身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先進的知識分子為了挽救國家的危亡,掀起了新文化運動,一方面,繼承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學的精神,另一方面,以胡適與陳序經為代表,主張「全盤西化論」的知識分子則認為應借鑒西方先進文化,反叛中國傳統文化才是時代的選擇,造成了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斷裂了。不過在新文化運動中,有些傳統文化重新登上了舞台,比如提 倡白話文、提倡新文學。

從鴉片戰爭時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到現在的生活中,我們似乎無時無刻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以至於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看好萊塢大片,喝可樂、吃漢堡,慶祝聖誕節等西方節日、崇尚西方科技等,而中國的重陽、七夕等卻受到了冷落。目前越來越多的西方文化滲透到了我們的日常,醫院醫療器材、工廠的機械設備、國外的衣著風格等,我們在享受西方文化的同時,不應該忘本,而是做到兼容並蓄。

2 我國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發展成為全國各項事業的重心,如此單一的發展經濟,導致我們相對地忽視了保護和延續中國文化的必要性。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黨確立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認為中國未來發展的出路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和中國實情結合起來,制定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政策,但在階級斗爭為綱的「十年動亂」時 期,教條主義照搬照抄毛澤東思想 ,拒絕吸收和借鑒西方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把西方的先進文化一律定義為資產階級,把中國的傳統文化一律定義為封建迷信來加以批判,許多文物古跡遭到破壞,文化生活只剩下了標語、口號等「紅色」的東西,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傳統藝術,書法藝術所呈現的美感和技法,無不體現出了古人的智慧與漢字文化的精髓。同時我國的書法受到日本和韓國等國家的喜愛,目前日本的書法從普及率、書法成就、裝裱質量等都慢慢地超過了書法藝術的鼻祖——中國。在日本,五六個日本人中就有一個人學習書法,全日本大約有100萬左右的人能稱得上書法家、能獨自辦個展和出作品集[1]。雖說現在電腦普及,但是日本仍然繼承著書法的傳統,大臣們在簽署國家文書或是在正式的場合簽名,基本上都是用毛筆,因為他們認為用毛筆簽字,是個人素養的重要展現方式。而且每到元旦,日本的男女老少要到寺院和神社寫毛筆字,寫完之後合掌朗誦,最後供奉到殿堂上,才算了卻一年開頭的心願。書法教育的普及和重視,也是日本得以傳承書法藝術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中小學都有開設書法課,除此之外,日本還開設了許多書法興趣班,給書法愛好者提供了學習和培養興趣的機會。由此可見,脫離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弘揚,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就將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3 現代化的發展,使人們走向了富裕的道路,但是隨之而來的是道德觀的下降,並與傳統文化的價值觀產生了沖突。早在先秦,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就提出了「仁」的觀念,主要體現在對人的關切和尊重,佛教所提出的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思想也體現出了人道觀念,他與儒家的仁義、墨家的兼愛有一致之處。道家提倡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人的活動應該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前提下進行。這些學派其實是在提倡天人合一的理念來達到自然和人的平衡。但是近年來新聞不斷暴露出了各種丑惡現象,貪官腐敗的不良風氣也在滋長蔓延。其次是人們貪婪的向自然界索取,導致空氣、水等生存必需品遭到污染和破壞。無良商販亂用化學添加劑,食品安全成了隱患,我們的生存環境也遭到威脅。我們做任何事不能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要考慮全局,使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理應牢記中國文化的智慧和道德。

❸ 關於中國的文化危機材料

不少人有這樣一個幻覺,以為只要中國還在,中國人還在,普通話還在,關於中國的學問和文化遺產還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就還安安穩穩地存在著,甚至是發展著,不管是令人欣喜地還是令人討厭地。所以我們同時聽到「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文化的世紀」和「走向開放的中國仍然面臨鏟除封建主義的重任」的聲音。可是現在的問題恰恰在於,這兩種似乎對立的說法的共同前提,即中國傳統文化的活生生的存在,幾乎快要消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正面臨斷子絕孫、無以為繼的重大危機。
文化,尤其是對一個民族的特點和歷史走向產生過明顯影響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種有機的活體,有她或她們的歷史生命和靈魂。說一個這種意義上的文化還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還活在某個民族或社團的現實生活中。具體的標志就是要看:(1)這個文化是否還有嚴格意義上的傳人,即一些以團體的方式、用自己的生命實踐在自覺地傳承她的「道統」的人們;(2)她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會結構是否還存在;(3)她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否還能影響人們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選擇;(4)她的獨特語言是否還活在人們表達關鍵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話語和藝術形式之中。簡言之,看一個文化是不是活著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還能打動現實的人群,與實際生活和歷史進程有呼應。按這樣一個看法,我們就不能說古埃及文化還活在埃及,或兩河文化還活在伊拉克。當然,任何活文化都會發展、變化,但那是一個自然演變的過程,新舊形態之間有血脈相通、「基因」相連。如果出現了文化的斷裂,也就是人們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強行改變,被另一種異己文化頂替而不是與之交融,就不能再說這是一個原來文化的新形態了。更具體地說,如果以上講的四個標志中的一個所指示的現象基本消失,那這個文化就出了較大的問題,有兩個或三個標志現象不明顯,這個文化就已陷入危機,如果四個標志現象都不可見了,這個文化就已經壽終正寢。
那麼,自新文化運動、「文化革命」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傳統文化遭遇了什麼異變呢?簡單的一個回答就是:她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橫行而來的西方文化頂替掉了,而且其殘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過程進一步掃盪。由於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以下的討論將主要以儒家文化為例來說明這個判斷。針對以上的四個標志,我們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現在已經基本上沒有以團體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動來自覺地繼承儒家的道統或文化精髓的傳人了。也就是說,真正的儒者團體,即以傳承儒家的文化範式(禮、文、仁、德、《春秋》等)為自己生命的終極追求的團體,現在已經基本上消失了。請注意,傳承文化道統的生命實踐與對某個文化形態感興趣、做研究、有好感、偶一實踐等等都不是一回事。舉例來說,道家文化至今盡管十分衰弱,但還是有自己的生命實踐團體的,也就是還有道教徒這么一批人或團體在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傳承著道家文化的精髓。佛家文化的傳承團體也是後繼有人。印度的印度教、日本的神道教等也是這樣,或者還要興旺得多。至於西方宗教團體就更不用說了。對世界歷史發生過重大影響的宗教或准宗教中只有一些相當古老的,比如古埃及宗教、古希臘宗教,才完全消失了。能夠存活到近一千年的大宗教或准宗教,後來又完全滅絕了的極少,就像耆那教(天衣教、白衣教)、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明教)這樣衰微的宗教至今都還有傳人。像儒家或儒教這樣,影響曾經那麼巨大深入,卻在不足一個世紀的時間中其傳承團體盪然無存的情況可謂絕無僅有。其中盡管有一些具體原因,比如儒家團體與歷史上的政治形態聯系過密,但由此還是可見中國近一個世紀以來對自己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的摧毀達到了何等慘烈的地步。
其次,以我的觀察,儒家文化賴以生存的社會土壤是一種以家庭為根、以農業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團粒結構。以西周的「鄉遂(村社)」、「辟雍(學校)」為始,在三千年中變化不少,但還是保存了「耕讀傳家」的特點。但自中國傾全力以西方意義上的工業化為強國之術之後,這個結構日益衰退,幾近消亡。相比於工業化、城市化的生存方式,以土地為生的農業生存方式的地位日漸低下。現代的西式教育體制從根本上就不利於農村,村民子女受教育的水準遠不如城裡,而且一旦有鳳毛麟角者脫穎而出,就多半要進入工業和城市而不復回返。農村實際上成了貧乏與落後之處,擺脫貧困要靠城裡人,靠「希望工程」,靠脫胎換骨不再做農民。當然,有的調查顯示現在農村中的家族結構還有一定程度的保留。但是,由於受到正統意識形態的壓制,這種結構要晝伏夜出,得不到有益的引導和調節。而且,由於大環境的惡化,比如鄉紳和有社會地位的農村文化人階層(比如秀才、舉人)的消失,或農村的宏觀有機結構的衰敗,這種家族結構也正在喪失以前曾有過的文化含義(比如家規、祖訓)和良性循環的特點,越來越趨向淺層的利益結合和簡單的排外。至於城裡人的生存結構,是逐漸趨向無機化,不僅家庭越來越小,家族之間的聯系越來越淡,而且即使是小家庭的結構也正受到自願無子女家庭、離婚、同居而不結婚、以及快樂的單身漢等生存方式的損害。當代的中國人對人倫孝悌的看法與一百年前相比是大大不同了,總的傾向是越來越淡化冷漠,轉而注重個人及利益集團的功利及發展。無人倫含義的「單位」、「機關」、「公司」成了人們獲得收入的主要來源。
第三,儒家文化、同時包括道家與佛家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響現代中國人在人生中面臨的重大選擇。一個中國孩子從被懷孕、出生、哺育、受教育(幼、小、中、大學)、找工作、結婚、維持家庭、對待年老父母,到他或她自己如何得到娛樂和精神滿足,如何應對疾病、挫折,最後如何面對死亡,這裡面還有多少儒家文化的影響?又有多少傳統文化的總體形態(包括傳統的技藝,如算盤、中醫、書法、民樂、京戲或地方戲)的影響?從身體上看,是西醫的方法和技術佔主導,接生、打疫苗、查體、診斷、下葯、開刀、……,不弄到西醫束手無策,很少有人會求助中醫。教育上,哪裡還有傳統的私塾、書院、大學、科舉的影子?只有西式教育與考試制度的門類與規則。中國教育中面臨的許多問題——比如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專業教育與通才教育、統一規范與靈活掌握的沖突,教育資源的畸形分布,以及語文教學和不少非自然科學學科教學中的偽科學現象——背後,確實有民族傳統教育方式和內容的消亡所帶來的惡果。今天我們最好的大學在某種程度上也只是西方研究生院的預科,「新東方學校」實際上是「朝西方學校」,培訓「托福」、「GRE」之處年年人滿為患。出國留學者,類似於農村子弟到城市上學不歸,滯留他國而為他人效力者是大多數。至於尋職創業,也很少帶有傳統文化的動機和內涵的,做官、賺錢、出名在主宰一切。人在面對挫折、死亡時,的確,儒、道、佛似乎還能提供某種幫助,但也已經或正在被邊緣化,利益團體的意識形態和西方宗教的影響不斷擴大。
最後,儒家乃至傳統文化中的獨特語言是否還活在人們表達關鍵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話語和藝術形式之中呢?情況似乎是:盡管還有殘存,但已岌岌可危。儒家語言集中存在於《四書》、《十三經》等經典中。經過白話文運動和以拼音文字為目標的簡化字異變,再加上民國後禁止在學校中讀經,以及語文教學中的西式「科學化」的影響,當今的年輕人極少能夠直接進入傳統文化的語言世界,即能夠直接閱讀傳統經典(不含標點、豎排的繁體文本),並能用古文寫作散文和詩詞。傳統語言目前只能以「成語」、「引語」一類的破碎形式殘存於人們的話語,以「戲說」的方式閃現在歷史小說之中。嗚呼哀哉!印度人在建國後,花大氣力復活梵文這個早已死去的古代文字,法國政府為了維護純潔法語、對抗英語的話語霸權也是不惜工本,而中國人何以對維系祖宗文化的語言龍脈就如此絕情,非認定它是落後的根源而務必鏟絕?留過學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在成年累月地閱讀和使用西文之後,偶一讀到中文、古文,那種領會的透亮、親切和理解的豐富入微讓人如飲仙釀。中文的悠久、豐厚和訴諸直覺的靈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無與倫比的,摧殘它真比砍伐原始森林、變草原為沙漠還要罪過。
此外,官方承認的節慶假日可看作是一種國家語言、民族語言。我們現在都過什麼節呢?從春季開始,五一國際勞動節、六一國際兒童節、七一黨的生日、八一建軍節、九月十日教師節、十一國慶節、(西歷)元旦、……。從國家法令上看,沒有或邊緣化了元宵節、端午節、七七牛郎織女『乞巧』節、重陽登高節、孔子誕辰、釋迦牟尼誕辰、老子誕辰、臘八節等等,只留下一個春節,但在北京和其他一些大城市也被禁「啞」了,與西方人慶祝聖誕節的豐富、深入、隆重、神聖化相比,我們的春節已經被剝得相當光禿了。除夕夜裡只有電視屏幕上的「聯歡晚會」,而[在文革中]沒有了或[現在]很少見傳統的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那些天人合一的民俗和禮節。而沒有了這些能讓孩子快樂、讓青年純朴、讓成人充實、讓老人得安慰的禮俗,和那充滿喜慶與驅邪的文化功能的炮仗聲,春節還有多少「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春意呢?以放炮仗傷人、引火為由來禁止放炮仗,而不是想辦法趨利避害地引導,這樣的政府行為中暗含著自覺與不自覺的文化歧視。吸煙每年致死者和引發火災者、游泳淹死者、車禍撞死者……比短暫的放炮仗煙火造成的損傷要多得多,為何不禁?難道維系傳統文化的習俗就「無用」嗎?就可欺嗎?除此之外,我們的服裝、建築、學術方法等等身體的、材料的和思想的語言又哪一個不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西方化了呢?孩子們玩的玩具、青年人看的電影、成年人的舞會、老年人的黃昏戀,這都意味著什麼呢?
由此可見,四個標志現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氣息奄奄;總合起來,它們指示出這樣一個事實:以儒家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機,可說是「文命危淺,朝不慮夕」,而且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上看,總的形勢還在不斷惡化。歷史的教訓是,一場像「文革」這樣的反文化災難發生後,強勢文化(這在現代就是西方發達國家所盛行者)如過火的林地,反彈恢復得比以前還要更興旺;而弱勢文化和高雅文化則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況就是:我們自家的文化,乃至總體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貧瘠化、無機化、單質化、板結化和荒漠化。黃河水中流走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現今的時代潮流沖走的則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元氣血脈。「中國向何處去?」這個曾被完全政治化的問題,現在已經獲得和正在獲得越來越濃重悲涼的文化含義。

❹ 近代中國的文化危機怎麼樣

十九世紀以來的中國歷史,是一部名副其實的「中國現代化史」。在內憂外患的強大壓力下,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從清末新政到五四運動,從北洋政權到南京政府再到人民共和國,進步作為時代的核心詞彙,始終是執政者和知識分子孜孜以求的目標。就像孫中山先生的一句名言說的那樣,「世界潮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在近代中國激進主義的狂飆下,任何人對傳統抱有持續的溫情和敬意,都有可能被作為「反面教材」,冠以「落後」、「保守」之名,成為「先進」者大加撻伐的對象。 美籍華人歷史學者周明之的近作《近代中國的文化危機——清遺老的精神世界》,是一部研究保守主義者的重量級著作。他以梁濟、王國維、羅振玉和鄭孝胥四人為個案,通過他們的日記、詩作和遺文等資料,對幾位遺老的生平和思想進行了細致的研究,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近代中國保守主義者的復雜面相。詳實的史事敘述,以及對他們心理和精神的深入分析,使作為保守主義群體的晚清遺老的思想脈絡清晰的呈現出來。 梁濟、王國維、羅振玉和鄭孝胥的樣板意義在於,他們都是純正的漢人(梁濟的先祖是蒙古族),卻畢生鍾情於滿人「異族」政權。民國以共和政體取代清朝,也和歷史上一治一亂的改朝換代迥異,而「保守」如四人者卻至死對清朝念茲在茲。除梁漱溟的父親梁濟,雖宣稱自己自殺雖是忠於清朝,卻也是「忠於世界」以外《梁巨川遺書》(華師大,2008),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畢生蓄辮明志,羅振玉和鄭孝胥兩人甘冒「漢奸」之名,和日本人合作,成立偽「滿洲國」,都是出於內心深處的對民國和新文化的不認同。 就中國而言,所謂的保守主義,既是一個政治概念,也是一個文化概念。保守主義者出於一種心理和思維定勢,不同意打破政治和文化的現狀,而主張維持現有體系不變,或在其基礎上做一點一滴的修補。民國代清,導致幾千年來政教合一的傳統體制突然土崩瓦解,對儒家士大夫而言,構成極大的心理危機,使他們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無序感。 在傳統士人的內心深處,普遍存在的指向過去的烏托邦思想潛流。他們眼中的國際,也更多的是以文化,而不是以現代意義上民族國家為界的。所以清朝盡管是以滿族入主中原,但由於執政者接受漢族文明並甘願為其吸收同化,就不能以異族論處。他們設想的以皇帝為政治本位、以孔子為文化本位的尊卑有序的「王道理想國」,可以跨越民族和國家界限,有著極大的文化包容性。這樣來講,鄭孝胥和羅振玉輕信所謂的「東亞共存共榮」,甘願在偽「滿洲國」和充當日本人的傀儡,就不難解釋。甚至兩人在聞聽「九一八事變」時,感到歡欣鼓舞,認為民國會由此被一舉消滅,日本天皇會將中國讓給宣統皇帝,王道理想國將得以實現。另外,儒家士大夫也懷有極強的道德感,相信自己就是最高道德的化身。他們認為,自身的一切行動,只要以王道理想國為目的,無論採用什麼手段抵達,都具備不容質疑的正當性。由於鮮有近代的民族國家意識,即使對中國的國家利益造成極大損害,鄭孝胥和羅振玉等也不認為是。 余英時先生曾經說過,中國並沒有真正的保守主義者,要求變革較少的人才被劃歸保守之列。的確,這幾位遺老也並非徹頭徹尾的持保守主義立場。眾所周知,王國維早年對康德和尼采了解極深,還是最早將西方邏輯學引入中國的人之一,羅振玉一直力主廢除科舉,對近代新式教育多有規劃,清末的預備立憲運動中,鄭孝胥也是最著名的領袖,可是辛亥國變,幾位遺老不約而同地否定自己的過去,變成堅定的保守分子。 其實這樣的轉變帶有很大的非理性情緒。且不說面對近代以來西學東漸以及時代呼喚民主科學的形勢,他們始終處於劣勢地位,對既成事實的民國和新文化基本無能為力,連他們自己也意識到處於情感和理智上的兩難境地,盡管他們對這樣的兩難多作迴避,不願正視。許紀霖先生多年前在《激進和保守之間的動盪》一文中說過:「中國的保守主義在文化上具有一元論的性格;在學術文化討論上充滿意識形態的偏見,混淆事實與價值兩重世界,缺乏開放、寬容的學術態度和多元價值取向,偏好以唯美主義和唯美主義的思維方式一廂情願地營造民族文化的烏托邦。」晚清遺老正是如此,他們將忠誠對象定位於個人,對民國取代清朝持反對態度,但對於清取代明、明取代元的歷次改朝換代的合理性卻無法解釋;他們一直胸懷「三代之治」,對從未實現過的道德理想國充滿嚮往,但是卻提不出一個有關理想國的具體實行方案。在他們為清朝辯護和批評民國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邏輯矛盾和困難。 他們能做的,只能是從學術入手,謀求他們自稱的所謂文化重建,以文化來匡扶世道人心。他們認為,明代的敗亡,是由於宋儒空談心性導致的,學問只有經世致用,才能維持道德理想國的不墜。因此王國維,完全拋棄舊有的西方哲學,改而從事古代史的訓詁和考證工作,羅振玉則專注於文物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刊布甲骨文等等。然而周明之在書中說的很恰當,「以考據經世的經世救國,是一個曖昧不明,難以自圓其說的概念」,純學術的古文字學和訓詁是否真能經世致用,古代史中是否真能得到所謂的古今治亂之源,無疑也是遺老們不能所回答的。所以在他們選擇遺老身份的時候,實際上就已經選擇了日後的悲劇命運。 不過關於清朝遺老,還可以作進一步討論。那就是同是受儒家思想浸淫的士大夫,面對近代以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為什麼有人選擇做固守傳統的遺老,有人卻可以因時而動,選擇站在「進步」的一方?就個體而言,王國維、羅振玉、鄭孝胥以及梁濟等遺老們的保守主義思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這他們成長過程中的經歷有沒有關系?這些問題很值得思考,可是在本書中作者絕少涉及,也沒有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 韓戍

❺ 目前中國面臨的文化危機都有那些

像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不夠,面臨失傳。歷史國學無人問津。民族內語言文字文化的傳承。一容些影視劇對歷史的誤導。年輕人的時尚化(不是拒絕時尚,而是應該更有中國文化的內涵)。一些外來文化的入侵(孩子學鋼琴的多了,學習古琴一類的較少)。對文物古跡的不尊重。您可以登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www.ihchina.cn看一看中國的文化遺產。

❻ 中國傳統文化面臨危機嗎

不少人有這樣一個幻覺,以為只要中國還在,中國人還在,普通話還在,關於中國的學問和文化遺產還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就還安安穩穩地存在著,甚至是發展著,不管是令人欣喜地還是令人討厭地。所以我們同時聽到「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文化的世紀」和「走向開放的中國仍然面臨鏟除封建主義的重任」的聲音。可是現在的問題恰恰在於,這兩種似乎對立的說法的共同前提,即中國傳統文化的活生生的存在,幾乎快要消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正面臨斷子絕孫、無以為繼的重大危機。

文化,尤其是對一個民族的特點和歷史走向產生過明顯影響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種有機的活體,有她或她們的歷史生命和靈魂。說一個這種意義上的文化還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還活在某個民族或社團的現實生活中。具體的標志就是要看:(1)這個文化是否還有嚴格意義上的傳人,即一些以團體的方式、用自己的生命實踐在自覺地傳承她的「道統」的人們;(2)她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會結構是否還存在;(3)她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否還能影響人們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選擇;(4)她的獨特語言是否還活在人們表達關鍵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話語和藝術形式之中。簡言之,看一個文化是不是活著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還能打動現實的人群,與實際生活和歷史進程有呼應。按這樣一個看法,我們就不能說古埃及文化還活在埃及,或兩河文化還活在伊拉克。當然,任何活文化都會發展、變化,但那是一個自然演變的過程,新舊形態之間有血脈相通、「基因」相連。如果出現了文化的斷裂,也就是人們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強行改變,被另一種異己文化頂替而不是與之交融,就不能再說這是一個原來文化的新形態了。更具體地說,如果以上講的四個標志中的一個所指示的現象基本消失,那這個文化就出了較大的問題,有兩個或三個標志現象不明顯,這個文化就已陷入危機,如果四個標志現象都不可見了,這個文化就已經壽終正寢。

那麼,自新文化運動、「文化革命」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傳統文化遭遇了什麼異變呢?簡單的一個回答就是:她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橫行而來的西方文化頂替掉了,而且其殘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過程進一步掃盪。由於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以下的討論將主要以儒家文化為例來說明這個判斷。針對以上的四個標志,我們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現在已經基本上沒有以團體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動來自覺地繼承儒家的道統或文化精髓的傳人了。也就是說,真正的儒者團體,即以傳承儒家的文化範式(禮、文、仁、德、《春秋》等)為自己生命的終極追求的團體,現在已經基本上消失了。請注意,傳承文化道統的生命實踐與對某個文化形態感興趣、做研究、有好感、偶一實踐等等都不是一回事。舉例來說,道家文化至今盡管十分衰弱,但還是有自己的生命實踐團體的,也就是還有道教徒這么一批人或團體在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傳承著道家文化的精髓。佛家文化的傳承團體也是後繼有人。印度的印度教、日本的神道教等也是這樣,或者還要興旺得多。至於西方宗教團體就更不用說了。對世界歷史發生過重大影響的宗教或准宗教中只有一些相當古老的,比如古埃及宗教、古希臘宗教,才完全消失了。能夠存活到近一千年的大宗教或准宗教,後來又完全滅絕了的極少,就像耆那教(天衣教、白衣教)、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明教)這樣衰微的宗教至今都還有傳人。像儒家或儒教這樣,影響曾經那麼巨大深入,卻在不足一個世紀的時間中其傳承團體盪然無存的情況可謂絕無僅有。其中盡管有一些具體原因,比如儒家團體與歷史上的政治形態聯系過密,但由此還是可見中國近一個世紀以來對自己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的摧毀達到了何等慘烈的地步。

其次,以我的觀察,儒家文化賴以生存的社會土壤是一種以家庭為根、以農業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團粒結構。以西周的「鄉遂(村社)」、「辟雍(學校)」為始,在三千年中變化不少,但還是保存了「耕讀傳家」的特點。但自中國傾全力以西方意義上的工業化為強國之術之後,這個結構日益衰退,幾近消亡。相比於工業化、城市化的生存方式,以土地為生的農業生存方式的地位日漸低下。現代的西式教育體制從根本上就不利於農村,村民子女受教育的水準遠不如城裡,而且一旦有鳳毛麟角者脫穎而出,就多半要進入工業和城市而不復回返。農村實際上成了貧乏與落後之處,擺脫貧困要靠城裡人,靠「希望工程」,靠脫胎換骨不再做農民。當然,有的調查顯示現在農村中的家族結構還有一定程度的保留。但是,由於受到正統意識形態的壓制,這種結構要晝伏夜出,得不到有益的引導和調節。而且,由於大環境的惡化,比如鄉紳和有社會地位的農村文化人階層(比如秀才、舉人)的消失,或農村的宏觀有機結構的衰敗,這種家族結構也正在喪失以前曾有過的文化含義(比如家規、祖訓)和良性循環的特點,越來越趨向淺層的利益結合和簡單的排外。至於城裡人的生存結構,是逐漸趨向無機化,不僅家庭越來越小,家族之間的聯系越來越淡,而且即使是小家庭的結構也正受到自願無子女家庭、離婚、同居而不結婚、以及快樂的單身漢等生存方式的損害。
當代的中國人對人倫孝悌的看法與一百年前相比是大大不同了,總的傾向是越來越淡化冷漠,轉而注重個人及利益集團的功利及發展。無人倫含義的「單位」、「機關」、「公司」成了人們獲得收入的主要來源。

第三,儒家文化、同時包括道家與佛家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響現代中國人在人生中面臨的重大選擇。一個中國孩子從被懷孕、出生、哺育、受教育(幼、小、中、大學)、找工作、結婚、維持家庭、對待年老父母,到他或她自己如何得到娛樂和精神滿足,如何應對疾病、挫折,最後如何面對死亡,這裡面還有多少儒家文化的影響?又有多少傳統文化的總體形態(包括傳統的技藝,如算盤、中醫、書法、民樂、京戲或地方戲)的影響?從身體上看,是西醫的方法和技術佔主導,接生、打疫苗、查體、診斷、下葯、開刀、……,不弄到西醫束手無策,很少有人會求助中醫。教育上,哪裡還有傳統的私塾、書院、大學、科舉的影子?只有西式教育與考試制度的門類與規則。中國教育中面臨的許多問題——比如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專業教育與通才教育、統一規范與靈活掌握的沖突,教育資源的畸形分布,以及語文教學和不少非自然科學學科教學中的偽科學現象——背後,確實有民族傳統教育方式和內容的消亡所帶來的惡果。今天我們最好的大學在某種程度上也只是西方研究生院的預科,「新東方學校」實際上是「朝西方學校」,培訓「托福」、「GRE」之處年年人滿為患。出國留學者,類似於農村子弟到城市上學不歸,滯留他國而為他人效力者是大多數。至於尋職創業,也很少帶有傳統文化的動機和內涵的,做官、賺錢、出名在主宰一切。人在面對挫折、死亡時,的確,儒、道、佛似乎還能提供某種幫助,但也已經或正在被邊緣化,利益團體的意識形態和西方宗教的影響不斷擴大。最後,儒家乃至傳統文化中的獨特語言是否還活在人們表達關鍵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話語和藝術形式之中呢?情況似乎是:盡管還有殘存,但已岌岌可危。儒家語言集中存在於《四書》、《十三經》等經典中。經過白話文運動和以拼音文字為目標的簡化字異變,再加上民國後禁止在學校中讀經,以及語文教學中的西式「科學化」的影響,當今的年輕人極少能夠直接進入傳統文化的語言世界,即能夠直接閱讀傳統經典(不含標點、豎排的繁體文本),並能用古文寫作散文和詩詞。傳統語言目前只能以「成語」、「引語」一類的破碎形式殘存於人們的話語,以「戲說」的方式閃現在歷史小說之中。嗚呼哀哉!印度人在建國後,花大氣力復活梵文這個早已死去的古代文字,法國政府為了維護純潔法語、對抗英語的話語霸權也是不惜工本,而中國人何以對維系祖宗文化的語言龍脈就如此絕情,非認定它是落後的根源而務必鏟絕?留過學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在成年累月地閱讀和使用西文之後,偶一讀到中文、古文,那種領會的透亮、親切和理解的豐富入微讓人如飲仙釀。中文的悠久、豐厚和訴諸直覺的靈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無與倫比的,摧殘它真比砍伐原始森林、變草原為沙漠還要罪過。

此外,官方承認的節慶假日可看作是一種國家語言、民族語言。我們現在都過什麼節呢?從春季開始,五一國際勞動節、六一國際兒童節、七一黨的生日、八一建軍節、九月十日教師節、十一國慶節、(西歷)元旦、……。從國家法令上看,沒有或邊緣化了元宵節、端午節、七七牛郎織女『乞巧』節、重陽登高節、孔子誕辰、釋迦牟尼誕辰、老子誕辰、臘八節等等,只留下一個春節,但在北京和其他一些大城市也被禁「啞」了,與西方人慶祝聖誕節的豐富、深入、隆重、神聖化相比,我們的春節已經被剝得相當光禿了。除夕夜裡只有電視屏幕上的「聯歡晚會」,而[在文革中]沒有了或[現在]很少見傳統的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那些天人合一的民俗和禮節。而沒有了這些能讓孩子快樂、讓青年純朴、讓成人充實、讓老人得安慰的禮俗,和那充滿喜慶與驅邪的文化功能的炮仗聲,春節還有多少「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春意呢?以放炮仗傷人、引火為由來禁止放炮仗,而不是想辦法趨利避害地引導,這樣的政府行為中暗含著自覺與不自覺的文化歧視。吸煙每年致死者和引發火災者、游泳淹死者、車禍撞死者……比短暫的放炮仗煙火造成的損傷要多得多,為何不禁?難道維系傳統文化的習俗就「無用」嗎?就可欺嗎?除此之外,我們的服裝、建築、學術方法等等身體的、材料的和思想的語言又哪一個不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西方化了呢?孩子們玩的玩具、青年人看的電影、成年人的舞會、老年人的黃昏戀,這都意味著什麼呢?

由此可見,四個標志現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氣息奄奄;總合起來,它們指示出這樣一個事實:以儒家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機,可說是「文命危淺,朝不慮夕」,而且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上看,總的形勢還在不斷惡化。歷史的教訓是,一場像「文革」這樣的反文化災難發生後,強勢文化(這在現代就是西方發達國家所盛行者)如過火的林地,反彈恢復得比以前還要更興旺;而弱勢文化和高雅文化則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況就是:我們自家的文化,乃至總體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貧瘠化、無機化、單質化、板結化和荒漠化。黃河水中流走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現今的時代潮流沖走的則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元氣血脈。「中國向何處去?」這個曾被完全政治化的問題,現在已經獲得和正在獲得越來越濃重悲涼的文化含義。

❼ 中國歷史上的精神危機或者道德危機都有哪些

樓上說的清代文字獄我很贊同 同時還認為有秦始皇焚書坑儒建立集權時期 和文化大革命時期 以及當前社會精神和道德雙重危機的時期

❽ 中國歷史上的( )並沒有給中華民族造成過真正的文化危機

在秦朝的時候抄,焚書坑儒就破壞了襲在春秋戰國時期高速發展的各家傳承。很多原本繁盛的學派就此沒落。

中國的文化是承上啟下的,並沒有斷層,現在的文化也是基於過去的歷史傳統文化而衍生出來的新文化,舊文化沒有被新文化所摧毀,而是被良好的繼承了下來。

(8)歷史文化危機擴展閱讀

一、焚書事件

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1年-前221年)由於社會逐漸進入青銅時代,中國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一些平民百姓逐漸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

他們面對紛亂的社會狀況,希望通過思索和鑽研前人治世理念尋找到一條可以使社會安定,百姓不再流離失所的救世之路。於是產生了諸多的學派學說,並撰寫出無數著作,史稱諸子百家。

隋朝的牛弘提出「五厄」之說,論中國歷代圖書被焚毀,首當其沖即為秦始皇焚書,二是西漢末赤眉起義軍入關,三是董卓移都,四是劉石亂華,五是周師入郢。而劉大魁作《焚書辨》,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一句,宣稱書是項羽焚燒的。但是漢朝無人就此指責項羽「焚書」,盡管他是劉邦的敵人。

二、坑儒事件

而在焚書開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當時秦首都咸陽將四百六十餘名術士坑殺,即為所謂的「坑儒」。

❾ 「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存危機」的演講稿

先從政府禁爆竹解禁爆竹開始入手,然後漸入

❿ 中國傳統文化的的危機和出路

胡孚X
世界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最本質的特徵是什麼?除了血緣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想我中華民族大家庭里共有56個民族,血統本自不同,然數千年來同舟共濟,音聲相通,認同自己是伏羲、神農、黃帝、蚩尤的子孫,靠的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條無形的紐帶。我中華民族的主體是漢族,然而漢族本身就是在中華這塊遼闊的大地上多民族混血而來的,世界上沒有純血統的漢族,漢族首先是一個傳統文化的共同體。道學的龍文化是中國諸子百家之學的總匯,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中華民族能在數千年間衰而復興、亡而復存,靠的就是道學文化的根沒被砍伐和挖斷。中華民族能把百千種異族的異質文化融會成華夏民族文化,能在歷史上引進印度的佛教文化,能在近代汲取西方的基督教文化,顯然不是「嚴夷夏之防」的儒學文化起的作用,而是「海納百川」的道學文化創造了奇跡。北宋末年金人侵佔了中國北方,雖然在今天看來這是一次中華民族內部的不同兄弟民族之間的戰爭,但在當時看來卻使漢民族面對國破家亡之痛,於是有岳飛、韓世忠等名將面對異族的入侵奮起抗爭。中華民族的知識分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他們面對異族入侵也深深感受到民族傳統文化的危機,雖然後來金世宗認同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而在歷史上有「小堯舜」之稱,但當時中華民族的知識分子卻為保存傳統文化煞費苦心。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王重陽熔道、釋、儒三教文化的精華於一爐,以「三教合一」為號召創立全真道,並由此發展出性命雙修的丹道文化,保存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基。從此之後,全真道不滅,內丹學不失傳,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不會斷滅,因為內丹學恰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和精華。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民族面臨著喪權辱國之痛,西方列強包括自稱「脫亞入歐」的日本,皆張牙舞爪、磨刀霍霍,力圖宰割中國,中國人在這些帝國主義強盜眼中成了可以任意欺辱甚至屠殺的牛羊。當時中國新一代的知識分子將中國多年野蠻專制、積貧積弱的原因,追索到最深的文化層次,發現和平、專制、馴良、忠孝的儒學「羊文化」在西方征服、民主、競爭、自由的「狼文化」面前相形見絀,憤而提出「不讀中國書」,「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上世紀「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袞袞諸公將西方時髦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引進中國,「物競天擇,優勝劣敗,棄舊圖新,革命自強」的思潮成了時代的主旋律,魯迅先生面對處在危亡之際的中國社會發出時代的最強音:「救救孩子」!
中國13億人民告別了多災多難的20世紀,同全世界人民一起邁進21世紀的時候,我們不能不以無限深情緬懷在20世紀為中華民族崛起而流血犧牲、奮斗不息的先烈。正是這些優秀的中華兒女,打敗了曾在中國燒、殺、搶、掠,姦淫婦女,無惡不作的帝國主義強盜,收回了被列強割據的香港、澳門,使中國人重新贏得了民族尊嚴。然而長期以來,在中國,真正熟悉和研究過老子、孔子等中國哲學的僅限於個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少數學者,甚至連保障中華民族延續數千年的中醫和針灸等醫療技術也僅是各大醫院角落裡的小科室,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被國人自己邊緣化了。歷史上中華民族引進外來的佛教文化,是以中國老子、莊子的道學文化做橋梁,以道學術語理解、比附、解釋佛學,稱之為「格義佛教」階段。而近代中國哲學的研究,是由胡適、馮友蘭等學界前輩肇其端,胡適首將道學文化作為中國哲學之始基,馮友蘭則始終以儒學文化貫通中國思想史,然他們卻都是以西方哲學的模式來剪裁中國古代哲人的思想,即以西方哲學「格義」出「中國哲學」。好在胡適、馮友蘭那一代學者都有深厚的國學功底,雖以西方這些的觀點透視中國哲人的思想,但仍不失為一種新穎的研究方法。新中國成立後對中國這些的研究又照搬了前蘇聯的政治模式,僅限於給中國哲學家劃定「階級成分」,或分別歸入「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兩大陣營。以這種中國哲學教科書培養出來的學生,既沒有胡適、馮友蘭那代學者的國學功底,又沒有真正的西方哲學功底,直到他們窮年累月熬成教授、博士生導師,再教出來的學生對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承傳則或幾乎息矣。我國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少數學者對中國哲學研究的現狀即這般模樣,我認為真正以中國人自己的觀點對中國哲學的研究至今還沒有起步。哲學是民族智慧的結晶,中國哲學的研究尚且如此,中國文化傳統的斷裂可想而知。一個忘記祖宗、喪失傳統、認賊作父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喪失自己文化根基的民族只能跟在別人後面充當「小伙計」,我中華民族真正的「老祖宗」伏羲、神農、黃帝、蚩尤(中國之戰神)開創的民族傳統不能丟!從少兒到中學以至初中,是一個人性情定型、人格成長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生記憶力最強的智慧待開發期,古人正是在這一時期誦習中華聖賢經典,接受本民族文學、音樂、美術、書法等所謂「琴、棋、書、畫」的藝術熏陶,以打下扎實的國學根底。而現代的教育制度則從幼兒時期便將孩子推入殘酷競爭的應試教育之中,這就難怪青少年犯罪激增,社會道德淪落,人生的價值觀日益自私和缺乏誠信。失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中華民族只是一群黃皮膚、黑頭發的二等公民,從人生信仰、思維方式、生活習俗,乃至城市風格,衣食住行等皆失去民族特色,民族精神必將一蹶不振。

閱讀全文

與歷史文化危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