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著名文獻《永樂大典》編撰於哪個朝代
明朝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永樂年間,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的網路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目錄60卷,正文22877卷,裝成11095冊,約3.7億字,這一古代文化寶庫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
B. 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遺產
山東泰山 1987.12
泰山,古名岱山,又稱岱宗。自然景觀雄偉絕奇,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渲染和人文景觀的烘托,被譽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縮影。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專家在泰山考察時發現,泰山既有突出普遍的自然科學價值,又有突出普遍的美學和歷史文化價值,是一座融自然科學與歷史文化價值於一體的神奇大山。
安徽黃山 1990.12
黃山雄踞風景秀麗的安徽南部,是我國最著名的山嶽風景區之一。山體偉特,玲瓏巧石,萬姿千態。主峰蓮花峰海拔1860米。黃山美在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自古以來,歷游名山者多以為黃山之美不亞於五嶽。「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任他五嶽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歷代遊客盛贊「天下名景集黃山」,謂泰岱的雄偉,華山的峻峭,衡岳的煙雲,匡廬的飛瀑,雁盪的怪石,峨嵋的清涼,黃山兼而有之。黃山勝景,以峰為體。這里峰林如海,闢地摩天,危崖突兀,幽壑縱橫,美不勝收。
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群 1994.12
武當山,雄峰峻嶺,標奇孕秀,聳立於中國西部山區城市--十堰市境內,東經1100,北緯320附近。景區「綿亘八百里」。
在古代,武當山以「亘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的顯赫地位成為千百年來人們頂禮膜拜的「神峰寶地」;在當代,國務院稱譽武當山古建築群與自然環境巧妙結合,達到了「仙山瓊閣」的意境,成為我國著名的游覽勝地和宗教活動場所。
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峨眉山,位於中國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內,景區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名山;是一個集自然風光與佛教文化為一體的中國國家級山嶽型風景名勝區。
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廬山位於中國第一大河長江中游南岸、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濱,是座地壘式斷塊山。大山、大江、大湖渾然一體,險峻與柔麗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富有獨特的廬山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與美學價值。廬山風景名勝區面積302平方千米,外圍保護地帶500平方千米。廬山有獨特的第四紀冰川遺跡,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種地貌類型,有地質公園之稱。
福建省武夷山 1999.12
武夷山市位於福建省北部,屬中亞熱帶地區。境內東、西、北部群山環抱,峰巒疊嶂,中南部較平坦,為山地丘陵區。市區海拔210米。地貌層次分明,呈梯狀分布。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最高處黃崗山海拔2158米,在我國大陸稱為「華東屋脊」,最低處興田鎮,海拔165米(河床標高海拔160米)。最高與最低點高差1993米,地勢高低相差之大,為全省之最。
C. 中華大典都包括哪些內容
《哲學典》:包括《儒家分典》、《諸子百家分典》、《佛道諸教分典》,共3000萬字。 《宗教典》:包括《佛教分典》、《道教分典》、《其他宗教分典》,共3000萬字。 《政治典》:包括《政治理論分典》、《政治制度分典》、《行政制度分典》、《禮制分典》、《對外關系分典》,共2000萬字。 《軍事典》:包括《軍事理論分典》、《軍事制度分典》、《軍事技術分典》、《武器分典》、《戰例分典》、《軍事綜合分典》,共3000萬字。 《經濟典》:包括《經濟理論分典》、《經濟制度分典》、《經濟管理分典》、《貿易分典》、《財政金融分典》、《經濟綜合分典》,共4000萬字。 《法律典》:包括《法律理論分典》、《刑法分典》、《民法分典》、《行政法分典》、《經濟法分典》、《訴訟法分典》,共4000萬字 《教育體育典》:包括《教育思想分典》、《教育制度分典》、《體育分典》,共2500萬字。 《語言文字典》:包括《甲骨文金文分典》、《文字學分典》、《音韻分典》、《訓詁分典》、《語言文字綜合分典》,共2000萬字。 《文學典》:包括《文學理論分典》、《先秦兩漢文學分典》、《魏晉南北朝文學分典》、《隋唐五代文學分典》、《宋遼金元文學分典》、《明清文學分典》,共2000萬字。 《藝術典》:包括《書法分典》、《音樂分典》、《繪畫分典》、《工藝美術分典》、《陶瓷藝術分典》、《建築藝術分典》、《戲曲藝術分典》、《藝術綜合分典》,共2000萬字。 《歷史典》:包括《史學理論分典》、《中國編年分典》、《人物分典》、《紀事分典》、《考古分典》,共5000萬字。 《歷史地理典》:包括《中國歷史地理分典》、《地方誌分典》、《外國歷史地理分典》、《歷史地理綜合分典》,共4000萬字。 《其他社會學科典》: 包括《倫理學分典》、《社會學分典》、《人口學分典》、《族譜學分典》《民俗學分典》、《婦女分典》,共3000萬字。 《數學物理化學典》:包括《數學分典》、《物理分典》、《化學分典》,共2000萬字。 《天文地理學典》:包括《天文歷法分典》、《氣象分典》、《地質海洋分典》、《自然地理分典》,共1500萬字。 《生物學典》:包括《動物分典》、《植物分典》、《生物學綜合分典》,共1500萬字。 《醫葯衛生典》:包括《醫學分典》、《葯學分典》、《衛生學分典》,共5000萬字。 《農業水利典》:包括《農業分典》、《水利分典》、《林業分典》、《畜牧分典》、《副業分典》、《漁業分典》,共4000萬字。 《工業典》:包括《輕工化工手工分典》、《食品分典》、《建築分典》、《礦冶分典》、《工業綜合分典》,共4000萬字。 《交通典》:包括《陸路交通分典》、《水路交通分典》、《交通綜合分典》,共1000萬字。 《文獻目錄典》:包括《文獻學分典》、《大典未收的辛亥革命以前古籍及古籍整理書目分典》,共3000萬字。
D. 請問四庫全書是什麼詳細一點.謝謝~~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歷代文人學者撰寫了多不勝數的珍貴典籍,但因戰亂及種種原因,散佚不少.清朝乾隆皇帝為保存文物國粹,下令廣徵前代遺書和本朝文人學者著作,設館纂修《四庫全書》,歷時十餘年完成.《四庫全書》收錄圖書3,480餘冊.其收書規模之大,涵蓋范圍之廣,編輯時間之久,一時無兩,是研究中華文化的重要參考文獻之一,被譽為中華文化的瑰寶.
《四庫全書》原本共抄錄四套,後再加三套,即文淵閣、文源閣、文溯閣、文津閣、文匯閣及文瀾閣.參與這項編纂工作的人超過三百多名專家學者,近四千名抄寫人員.後來因為戰亂,大部分藏本已散佚損毀,現在僅存文淵閣、文津閣、文溯閣三套及文瀾閣殘本.
《四庫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共四十四類、七十屬.內容涵蓋甚廣,包括哲學、歷史、文藝、政治、社會、經濟、軍事、法律、醫學、天文、地理、算學、生物學、農學、占卜等,是研究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的重要文獻.其中包括很多為人熟識的經典著作,如:《論語》《春秋》《史記》《資治通鑒》《孫子兵法》《本草綱目》《陶淵明集》《文心雕龍》等等.
文淵閣《四庫全書》是現今在中華文化領域保存得最完整、抄寫得最統一及最大的一部叢書,其有系統、有條理地將中華五千年的重要典籍匯集成一大套網路叢書.因其收書極為豐富,文獻資料繁多,實乃規模宏大的資料庫.
四庫全書
經部 十三經(簡介)
周易 尚書 詩經 周禮 儀禮 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論語 孝經 爾雅 孟子 禮記
其他
四書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韓詩外傳 大戴禮記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記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晉書 宋書 南齊書
梁書 陳書 魏書 北齊書 周書 南史 北史 隋書 舊唐書 新唐書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遼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其他
資治通鑒 續資治通鑒 戰國策 貞觀政要
逸周書 古列女傳 徐霞客游記 大唐西域記
荊楚歲時記 唐才子傳 通典 東觀漢記
前漢紀 後漢紀 華陽國志 洛陽伽藍記
唐會要 唐律疏議 吳越春秋 越絕書
竹書紀年
子部 兵書類
武經七書孫子兵法
吳子
六韜
司馬法
三略
尉繚子
唐李問對
孫武
舊題:吳起 [注]
舊題:姜尚 [注]
田和 [注]
舊題:黃石公 [注]
尉繚
阮逸 [注]
其他兵書
孫臏兵法 作者:孫臏
百戰奇略 作者:劉基
握奇經 舊題作者:風後氏
鬼穀子 作者:王詡
將苑 舊題作者:諸葛亮
何博士備論 作者:何去非
三十六計 作者不詳
守城錄 作者:陳規
孫子略解 注者:曹操
兵制
陰符經
太白陰經 作者:李筌
歷代兵制 作者:陳傅良
素書
《備論》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簡注
曾胡治兵語錄
其他子部
夢溪筆談 太平廣記 孔子家語 韓非子 墨子
列子 莊子 荀子 公孫龍子 鬼穀子
搜神記 搜神後記 周易參同契 山海經 校注 歸田錄
藝文類聚 穆天子傳 唐摭言 唐新語 顏氏家訓
古畫品錄 鹽鐵論 弘明集 廣弘明集 宋高僧傳
道德經 鈍吟雜錄 申鑒 論衡 說苑
新語 宣室志 九章算術 呂氏春秋 世說新語
黃帝內經靈樞經 黃帝內經素問 備急千金要方 傷寒論注 金匱要略注
難經本義 神農本草經 棋經 茶經 抱朴子內篇
法言義疏 風俗通義 鶡冠子 孔叢子 齊民要術
潛夫論 人物誌 西京雜記 晏子春秋 中論
周髀算經 朱子語類 鄧子 林泉高致集 山房隨筆
集部 全唐詩 全宋詞 李太白全集 樂府詩集 文心雕龍
文選 王右丞集箋注 楚辭 楚辭補注 觀林詩話
優古堂詩話 誠齋詩話 庚溪詩話 草堂詩話 藏海詩話
六一詩話 後山詩話 彥周詩話 二老堂詩話 懷麓堂詩話
滄浪詩話 詩品 詩人玉屑 中山詩話
更多古體詩詞集……
其他 四庫全書目錄(介紹、史話、乾隆《文淵閣記》)
總 目 經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證
輯注類
三字經 莊子集解 商君書 漢官六種 漢魏南北朝墓誌匯編
千字文 孟子全譯 史記三家注 九家舊晉書輯本 敦煌變文集新書
百家姓 老子校釋 世說新語箋疏 太平經合校 管子輕重篇新詮
幼學瓊林 列子集釋 新語校注 龍文鞭影 八家後漢書輯注
論衡校釋 孫子兵法論正 明夷待訪錄 裴注三國志 文心雕龍注
古文觀止 曾國藩文集 菜根譚 傳習錄 文心雕龍考異
增廣賢文 曾國藩家書 金人銘 眾家編年體晉史 文心雕龍義證
專題類
歷史 軍事 文化 詩詞曲 圖片
古典小說類
世情小說 歷史演義 歷史小說 志怪小說
歷史工具類
中國歷代量制演變簡表 二十四節氣表 中國歷代帝王年表 中國歷代紀年表
歷代人口的官方統計數 民國地圖 中國歷代年號索引表 中國歷代疆域圖
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歷史 三國地圖 中國歷代衡制演變簡表 古今地名對照
中國歷代度制演變簡表 萬年歷 歷表(隋之前)
E. 根據起因經過結果講講《文獻大成》《四庫全書》《康熙大典》對後世的影響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網路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937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即欲修纂類書,商議「編輯經史百家之言為《類要》」,但未修成。明成祖即位後,為整理知識,令解縉等人修書。編撰宗旨:「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過程召集147人,首次成書於永樂二年(1404年),初名《文獻集成》;明成祖過目後認為「所纂尚多未備」,不甚滿意。永樂三年(1405年)再命太子少傅姚廣孝、解縉、禮部尚書鄭賜監修以及劉季篪等人重修,動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編寫。組織設監修、總裁、副總裁、都總裁等職,負責各方面工作。蔣用文、趙同友各為正副總裁,陳濟為都總裁[2],參用南京文淵閣的全部藏書,永樂五年(1407年)定稿進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滿意,親自為序,並命名為《永樂大典》,清抄至永樂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書。
《永樂大典》編成後命運多舛,正本(永樂本)毀於明末清初的戰火,副本(嘉靖本)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大部散失。
《永樂大典》由於卷帙浩繁,參加纂修人員眾多,因此前後體例不一,前後錯互舛誤之處,亦在所難免,但這並不影響它的巨大價值。《永樂大典》的最大貢獻在於保存了我國明初以前各種學科的大量文獻資料。
康熙大典是什麼呢?我不知道。。。。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的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有3500多冊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
清乾隆編纂四庫全書時銷毀了對大清不利的書籍總數,據統計為一萬三千六百卷。焚書總數,15萬冊。銷毀版片總數170餘種、8萬餘塊。除了焚毀書籍,大清還系統的對明代檔案進行了銷毀。明代檔案僅三千餘件,主要是天啟、崇禎朝兵部檔案,也有少量洪武、永樂、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慶、萬曆、泰昌朝的官方文書。其餘估計不少於1000萬份明代檔案,已經全部被銷毀了。除了銷毀書籍和檔案外,大清還系統的對殘存書籍和檔案,進行篡改。
F. 古代的四庫全書是指哪四本
在古時,圖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類,藏在四庫,所以也稱它們為「四庫」。而乾隆想要編纂的書冊,是希望把這四庫所有的書都能夠收錄其中,所以取名叫《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有3500多種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
當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於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於紫禁城文淵閣、遼寧沈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後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
(6)歷史文化大典重要文獻擴展閱讀
乾隆命令各省官員收集前代遺書和本朝著作,為了能讓大家更多的搜集,他還設立了獎勵制度:進呈圖書在500部以上,朝廷就獎勵5000餘冊的《古今圖書成集》一部。100部以上的,就獎勵95冊的《佩文韻府》一部。進獻特別貴重珍稀的古籍,還能得到乾隆皇帝的親筆詩。
在這樣的獎勵制度下,朝廷徵集到的書總共12237種。除了被收錄和被毀禁外,那些被認為價值不大的書,僅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存其名,列入存目,這類著作就有6793種、93551卷,比收入《四庫全書》的著作多出將近一倍。
《四庫全書》是一項龐大的文化工程,每一種書都要先由纂修官考訂,寫出書的提要和評述,再由總纂官們根據纂修官提出的「應刊刻」、「應抄錄」、「酌存目」、「毋庸存目」等意見,來檢驗原書,然後決定書目的存在與否。
編纂過程中,四庫館書庫共任命正式官員三百六十人,徵用抄寫人員三千八百四十一人,遠遠超過當年修《永樂大典》的規模。在龐大的人群和強有力的管理中,終於在八年後完成了《四庫全書》的第一份。
G. 為什麼說四庫全書是我國最大的文獻叢書
」。《四庫全書》抄收入襲古書3461種,79309卷,裝訂成36000餘冊,歷時10年,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編成,是我國最大的一部文獻叢書。另外還編有《四庫全書》考證100卷,《四庫全書簡明目錄》20卷。該書內容廣博,保留了不少古代典籍,在中國文化史上佔有極其重要地位。
H. 評價過鄧小平的歷史文獻(書籍)有哪些,是誰寫的啊急需!!!
鄧小平偉大光輝的一生
鄧小平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者。鄧小平的一生,是光輝的戰斗的一生。在70多年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中,他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社會主義的創建、鞏固和發展,建立了永不磨滅的功勛。
1904年8月22日,鄧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廣安縣協興鄉牌坊村。原名鄧先聖,5歲進私塾發蒙,學名鄧希賢,後轉入新式小學。高小畢業後,考入廣安縣中學。1919年秋考入重慶勤工儉學留法預備學校。受五四運動的影響,這時他有了樸素的「工業救國」的愛國思想,他同全校同學一起參加抵制日貨、聲討賣國賊的活動。1920年夏,赴法國勤工儉學。
鄧小平到法國後,因生活所迫,只在中學學習過幾個月,就先後到幾個工廠做工,他體驗到生活的艱辛,體驗到資本家對工人的殘酷剝削。當時,他和一批先進的中國留學生,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下,先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而走上革命道路。1922年他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後改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1924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從此,他走上無產階級職業革命家的道路,成為一名共產主義戰士。他擔任青年團旅歐總支部的領導成員和中共黨組織里昂區的特派員。他還作過青年團機關刊物《赤光》雜志的編輯。
1926年初,鄧小平離法赴蘇,先後在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山大學學習。他在當時寫的自傳中說道:「我能留俄一天,便要努力研究一天,務使自己對於共產主義有一個相當的認識」。「我來莫的時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堅決地把我的身子交給我們的黨,交給本階級」。
1927年春,鄧小平受黨的派遣回國,到西安馮玉祥國民軍聯軍擔任中山軍事學校政治處處長兼政治教官,並任該校中共組織的書記。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鄧小平於6、7月間轉赴漢口,在中共中央機關工作。不久,汪精衛主政的武漢政府也公開反共,嚴酷的白色恐怖籠罩全國,中國共產黨被迫轉入地下。為了適應秘密工作環境,他從此改名為鄧小平。8月7日他參加中共中央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會議糾正和清算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年底,他隨中共中央機關秘密遷往上海。1928年至1929年,任中央秘書長。1928年中國共產黨在莫斯科召開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他協助留在國內的中央領導人,處理中央的日常工作。
大革命失敗以後,中國共產黨為了挽救革命,發動了一系列的武裝起義。
1929年夏,鄧小平作為中共中央代表前往廣西領導起義。他化名鄧斌,任中共廣西前敵委員會書記,同張雲逸等於12月發動百色起義,創建了紅軍第七軍和右江根據地。次年2月,又發動龍州起義,建立了紅軍第八軍和左江根據地。他出任紅七軍、紅八軍政治委員和前敵委員會書記。在鄧小平等人的領導下,在四個多月的時間里,紅軍發展到七千人,紅色區域擴展到二十多個縣,擁有一百多萬人口,成為當時較大的革命根據地之一。由於黨內「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影響,部隊作戰連連受挫,不得不轉戰七千里,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同中央紅軍會合。鄧小平對「左」的錯誤指揮提出過不同意見,但未被採納。1931年2月,他受前委的委派,到上海向中央匯報工作。在這期間他寫了《七軍工作報告》,詳細敘述了紅七軍的情況,總結了起義前後的經驗教訓。
1931年夏,鄧小平到達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擔任瑞金縣委書記、會昌中心縣委書記、江西省委宣傳部長。這時,推行「左」傾冒險主義的中共臨時中央從上海遷入中央革命根據地。鄧小平同毛澤覃、謝唯俊、古柏等一直堅持從實際情況出發,執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他們反對「城市中心論」,主張向敵人力量薄弱的廣大農村發展;反對軍事冒險主義,主張誘敵深入;反對用削弱地方武裝的辦法來擴大主力紅軍,主張兩種武裝力量都要發展;反對「左」的土地分配政策。臨時中央開展了對鄧、毛、謝、古的斗爭。鄧小平被撤銷省委宣傳部長的職務,受黨內最後嚴重警告的處分,被派往中央蘇區邊遠的樂安縣所屬南村區委當巡視員。這是他在黨的政治生活中受到的第一次錯誤處分。後來,在軍委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等人的支持下,被調到總政治部擔任秘書長。不久,負責主編總政治部機關報《紅星》報。
1934年10月,鄧小平隨中央紅軍長征,年底任中央秘書長。1935年1月,他參加了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紅一、四方面軍會合後,他擔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長。後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向中國發動了全面的侵略戰爭。大敵當前,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937年8月,鄧小平任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奔赴華北抗日前線。1938年1月,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政治委員,師長是劉伯承。
鄧小平和劉伯承率一二九師深入日本侵略軍佔領區的後方,以太行山為中心,依託山區,並向平原發展。他們率部進行了一系列戰斗,在太行山站穩了腳跟後,分兵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武裝,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創建了晉冀豫抗日根據地。接著,又率部越過平漢鐵路,東進冀南平原,開辟了冀南抗日根據地;還先後建立了太岳和由魯西等根據地合並而成的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1939年12月,國民黨頑固派發動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向八路軍總部和一二九師所在的太行地區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1940年3月,劉鄧指揮部隊,在晉察冀軍區部隊的配合下,奮起反擊,全殲進攻太行地區的國民黨頑固派軍隊一萬餘人。為粉碎日軍對華北抗日根據地的「掃盪」,打擊日軍的「囚籠政策」,從1940年8月起,八路軍向華北日軍佔領的交通線和據點發動了大規模的破擊戰役,即「百團大戰」。劉鄧率領所部38個團參加,進行大小戰斗五百餘次,給日、偽軍以很大打擊。
從1941年開始,華北敵後抗戰進入了最艱苦的階段。1942年9月,鄧小平兼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書記。彭德懷、劉伯承回延安參加整風後,他於1943年10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並主持八路軍總部的工作,在艱苦的條件下,擔負起領導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黨政軍的全面工作。他本著面向敵占區、面向交通線、敵進我進的方針,積極主動地開展游擊戰爭,指揮部隊粉碎日、偽軍一次又一次的殘酷「掃盪」,並領導全區進行建黨、建軍、建政活動,進行整風、精兵簡政、減租減息和大生產運動,取得很大成績。鄧小平從實際情況出發,發表了《黨與抗日民主政權》、《一二九師文化工作的方針任務及其努力方向》、《五年來對敵斗爭的概略總結》、《太行區的經濟建設》、《在北方局黨校整風動員會上的講話》等文章和講話。他提出了對敵斗爭的一系列具體的政策和策略,提出了從各方面積蓄力量、為戰略反攻和戰後建國作準備的方針。他在北方局黨校的整風動員會上所發表的講話,指出毛澤東思想即中國化的馬克思列寧主義,黨的事業要以毛澤東思想作指導。1945年6月,鄧小平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他和劉伯承率部開創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四塊根據地已基本上連成一片,成為擁有2400萬人口、30萬軍隊的全國最大的解放區。同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晉冀魯豫中央局和晉冀魯豫軍區,鄧小平任中央局書記和軍區政治委員,劉伯承任軍區司令員。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國民黨在與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的同時,不斷地挑起局部戰爭。由劉鄧領導的晉冀魯豫解放區,橫亘中原,正堵住國民黨軍隊向華北、東北解放區進攻的通道,是軍事上的戰略要地,國民黨軍隊的進攻矛頭首先就指向這個地區。1945年9月,鄧小平和劉伯承指揮了著名的上黨戰役,全殲侵入解放區腹地的國民黨軍隊,鞏固了晉冀魯豫解放區。接著,移師東進,阻擊沿平漢鐵路北犯的國民黨軍隊,取得了邯鄲戰役的勝利。這兩次戰役的勝利,有力地遏制了國民黨軍隊對解放區的進攻,大大加強了中國共產黨在重慶談判中的地位,對停戰協定的達成,起了重要作用。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劉鄧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在隴海鐵路南北開展運動戰,大踏步進退,連續進行了隴海、定陶、巨野等較大規模的戰役,大量殲滅國民黨軍隊的有生力量。
1947年5月,鄧小平任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6月,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決定的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的戰略部署,他和劉伯承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12萬人,強渡黃河天險,在魯西南地區,經過28天連續作戰,殲敵5萬6千餘人,打開了南下的通路。接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長驅直入,從幾十萬敵軍前堵後追中殺開一條血路,千里躍進到大別山地區,由此揭開了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地區後,對國民黨在長江以南的廣大統治區形成了直接威脅,迫使國民黨軍隊調動主力回援。圍困大別山地區的敵軍增加到約20萬人,斗爭極端艱苦。鄧小平激勵部隊說:我們在大別山背重些,其他部隊和地區就能大量殲滅敵人和深入開展工作,這對全局極為有利,我們再削弱再吃苦也要堅持住。劉鄧領導大別山根據地軍民,積極、靈活地打擊敵人,不斷粉碎國民黨軍隊對大別山地區的重兵輪番「進剿」。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同相繼南下的另外兩支野戰大軍在中原地區布成「品」字形陣勢,牽制和吸引了敵軍南線160多個旅中的90個旅的兵力,把戰線由黃河南北推進到長江北岸,使中原地區由國民黨軍隊進攻解放區的重要後方變成了人民解放軍奪取全國勝利的前進陣地。1948年5月,鄧小平任轄區擴大了的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書記及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政治委員。
在開辟中原新解放區的過程中,鄧小平發表了《躍進中原的勝利形勢與今後的政策策略》、《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土改與整黨工作的指示》、《關於今後進入新區的幾點意見》等講話和指示,根據中共中央的方針,從中原新解放區的實際情況出發,對整黨、土改和工商業政策等問題,提出許多重要意見,受到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肯定和稱贊。從1948年春起,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協同作戰,相繼發起洛陽、宛西、宛東、豫東、襄樊等戰役,粉碎了中原國民黨軍隊的防禦體系。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進行了具有決戰性質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蔣介石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開始。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鄧小平任書記,統一指揮中原野戰軍(後改稱第二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後改稱第三野戰軍)。淮海戰役中,蔣介石先後集結近80萬軍隊,而人民解放軍參戰部隊只有60萬人,在武器裝備上國民黨軍隊更是佔有巨大的優勢。總前委執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方針,經過66天的作戰,共殲敵55萬5千人,取得了淮海戰役的完全勝利。1949年3月,鄧小平出席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受命兼任華東局第一書記。4月21日,遵照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發布的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以鄧小平為書記的總前委統率第二、第三野戰軍發起京滬杭戰役,一舉突破國民黨軍隊的長江防線,浩浩盪盪渡過長江,解放了南京、上海及蘇、皖、浙、贛等省廣大地區。
南京的解放,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
1949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前夕,鄧小平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被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他參加了開國大典。10月,任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隨後他和劉伯承率部進軍大西南,迅速消滅了盤踞在雲、貴、川三省的90多萬國民黨反動武裝,把國民黨反動統治勢力最後逐出中國大陸。在西南期間,他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區政治委員。他和劉伯承、賀龍在指揮部隊清剿土匪頑敵的同時,注意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人,分化爭取敵人營壘中一切可能爭取的人,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謹慎穩妥地消除歷史遺留的民族隔閡,促成各民族的團結;發動和依靠群眾,順利完成土地改革和其他社會改革,加強各級政權建設;迅速恢復工農業生產,興修成渝鐵路等等,很快改變了那裡的混亂的面貌,開創了西南地區穩定、發展的新局面。他參加領導了進軍西藏和西藏和平解放的工作,實現祖國大陸的完全解放。
1952年7月,鄧小平調到中央,被任命為政務院副總理兼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後又兼任政務院交通辦公室主任和財政部部長。他提出要把國家財政放在經常的、穩固的、可靠的基礎上,財政工作要有全面觀念。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書長、組織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在反對高崗、饒漱石陰謀分裂黨、篡奪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重大斗爭中,鄧小平作出了重要貢獻。1955年4月,在中共七屆五中全會上,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56年9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鄧小平在會上作了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提出和深刻論述了執政黨加強自身建設的任務,指出黨面臨新的考驗,必須經常警惕脫離實際和脫離群眾的危險,要求全黨堅持群眾路線和民主集中制,健全各級黨組織的集體領導,避免個人專斷和個人決定重大問題。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毛澤東在推薦鄧小平當總書記時,說他比較顧全大局,比較有才幹,比較周到和公道,是個厚道人。1959年他又擔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委。
鄧小平主持中央書記處的工作,長達十年。這十年,是我國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中取得很大的成就,積累了重要的經驗,同時也有過嚴重失誤。鄧小平一直處在中央領導工作的第一線,參加黨和國家的重要決策,在許多方面提出過重要的正確主張。這是他工作最繁忙的十年。他積極貫徹八大的路線,指出今後的主要任務是搞建設,共產黨要接受監督。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發動起來以後,「左」的錯誤嚴重泛濫開來,接著是三年國民經濟困難時期。為了總結經驗教訓,恢復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他到農村調查,在公共食堂、供給制等問題上提出了糾正錯誤的意見。他主持制定了《國營工業企業工作條例》(草案),這個條例對恢復和建立必要的規章制度及正常的生產秩序,改進和加強企業管理,起了重大作用。他還主持制定了《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1962年2月,為了總結經驗,統一認識,加強團結,進一步糾正「大躍進」以來工作中的錯誤,中共中央召開了有七千人參加的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鄧小平在大會上發表講話強調,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健全黨的民主生活,恢復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同年5月,他提出要做好對受到錯誤處理的幹部的甄別平反工作,用「一攬子解決」的辦法,一次解決。由於「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農村集體經濟遭到嚴重破壞,1962年,許多農村的幹部和群眾要求實行包產到戶。針對這種情況,鄧小平在1962年7月提出這樣一個原則,就是:哪種生產關系的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就採取哪種形式;群眾願意採取哪種形式,就應該採取哪種形式。
鄧小平擔任總書記期間,同各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廣泛接觸。他曾多次率代表團去莫斯科同蘇聯共產黨進行談判,堅決維護中國共產黨的獨立自主的原則立場。
1966年,毛澤東領導和發動「文化大革命」。鄧小平在這場長達十年的動亂中兩次受到錯誤的批判和斗爭,並被撤銷一切職務,經歷了他革命生涯中最艱難、最曲折的時期。1969年10月,他被送到江西省新建縣。他每天到縣拖拉機修造廠勞動半天,做鉗工活。在這期間,他閱讀了大量的馬列著作和古今中外的書籍。
林彪反革命政變陰謀被粉碎後,毛澤東有意讓鄧小平出來工作,在周恩來支持下,鄧小平於1973年恢復了國務院副總理職務。
1974年他代表中國政府在聯合國第六屆特別會議上發言,系統地闡述了毛澤東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在籌備四屆人大和醞釀國務院領導人選時,毛澤東評價他「人才難得,政治思想強」。鄧小平主持起草了周恩來在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1975年1月他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周恩來病重以後,在毛澤東支持下,主持黨、國家和軍隊的日常工作。在這期間,他力挽狂瀾,同「四人幫」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對「文化大革命」以來所造成的嚴重混亂局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整頓。他強調全國要安定團結,把國民經濟搞上去。他以鐵路交通作為經濟整頓的突破口。他指示有關部門先後起草了《關於加快工業發展的若干問題》、
《關於科技工作的幾個問題》(匯報提綱)、《論全黨全國各項工作的總綱》等三個文件。在短時間內,包括軍隊、工業、農業、交通、科教、文藝等在內的全面整頓,收到顯著的成效,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起初,毛澤東對鄧小平的工作是支持的,但是不能容忍他系統地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又發動了所謂「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
1976年1月周恩來逝世。4月5日,天安門廣場發生悼念周總理,反對「四人幫」,擁護鄧小平的群眾運動,「四人幫」乘機誣陷鄧小平,他再一次被錯誤地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9月,毛澤東逝世。10月,「四人幫」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
在未來的歲月中,中國應該走怎樣的一條路,這是億萬人民十分關切的重大問題。鄧小平由於他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建立的歷史功勛,由於他對「四人幫」的堅決斗爭和在動亂中主持全面整頓取得的顯著成效,在黨和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在葉劍英、陳雲等的積極推動下,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恢復鄧小平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的職務。在1977年8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當選為中共中央副主席。1978年3月,他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主席。當時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整個國家問題成堆,急待解決。他一出來工作,立即表現出作為戰略家的遠見卓識,在千頭萬緒中抓住具有決定意義的環節,首先推動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領導和支持開展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他《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等講話和談話中,反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提出必須完整地准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長期以來禁錮人們思想的僵化的局面被沖破。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創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鄧小平在全會前夕的中央工作會議上作《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指出:「解放思想是當前的一個重大政治問題。」「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條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要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強調「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他還提出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帶動其他地區、其他人,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這是一個大政策。這個講話實際上是這次全會的主題報告。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把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並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經過這次全會,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
I. 求十個出名歷史古典文獻名詞解釋,例如《四書五經》、《四庫全書》、《永樂大典》
1.十通:是指我國古代十部聞名的政書,包括:唐代杜佑根據劉秩所編《通典》,宋代鄭樵編纂的《通志》,元代馬端臨的《文獻通考》,清朝的《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獻通考》和清末劉錦藻所編《皇朝(清)續文獻通考》。「十通」使我國幾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統完整的記載。
2.四分法指關於典籍文獻的四部分類法。起源於魏晉之際,初步成熟於東晉時期。唐初修《隋書?經籍志》,繼承前代,正式確立經、史、子、集名稱,概括各類書籍性質內容。
3.元朝馬端臨積二十餘年功力著成《文獻通考》,為一部著名的典章制度通史。與杜佑《通典》、鄭樵《通志》並稱為「三通」。
4.《通志》,宋鄭樵撰。本書是仿《史記》的體例,收羅上起傳說中的三皇、下迄隋唐之史料而編成的一部通史著作。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成書。全書200卷,附考證3卷,內容極廣,包括了本紀、年譜、世家、列傳、載記和二十略。其中紀傳終於隋,禮樂刑政諸略止於唐,藝文、校讎二略止於北宋。此書發凡起例,貫穿各史書志,包舉歷代典章制度、學術源流,提供了有關古代社會和自然的各種知識,在史學上頗有貢獻。其最大價值在於「二十略」,除禮、職官、選舉、刑法、食貨五略多據前人典章加以論述外,餘下十五略多為闡述個人見解,而且氏族、六書、七音、都邑、昆蟲草木等五略為舊史所無,藝文、校讎、圖譜、金石等略亦頗有可取之處,有較高的文化史、學術史價值。有商務印書館1935年影印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重印本。
5.《古今圖書集成》 清陳夢雷原編,蔣廷錫奉敕校補,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體例最完善、用途最廣的一部類書。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編成。全書10000卷,分為歷象、方輿、明倫、博物、理學、經濟等六匯編。匯編之下又分32典,典下分部,共6117部,每部設有「匯考」、「總論」、「圖表」、「列傳」、「藝文」、「選句」、「紀事」、「雜錄」、「外編」等項,無者缺之。它集古代圖書之大成,搜羅古代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文學、藝術、哲學、宗教、歷史、地理,以及天文、氣象、地質、礦產、農業、牧業、漁業、手工業、工程技術、數學等各方面的資料,其中保存明代文史資料特多,西學傳入也多有反映。此書不僅收羅豐富,而且分類細密,體例完善,檢索甚為方便.
6."十三經註疏正義「 宋佚名編,清阮元撰校勘記,嘉慶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學刊本,中華書局1982年據原世界書局縮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經為儒家的經典著作,歷代註疏本甚多,且單獨成書。南宋紹興間始有合刊本,共416卷。包括:《發表於 2009-08-24 02:36:44 引用 1 樓 周易正義》、《尚書正義》、《毛詩正義》、《周禮註疏》、《儀禮註疏》、《禮記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春秋公羊傳註疏》、《春秋穀梁傳註疏》、《論語註疏》、《孝經註疏》、《爾雅註疏》、《孟子註疏》。 ... 周易正義》、《尚書正義》、《毛詩正義》、《周禮註疏》、《儀禮註疏》、《禮記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春秋公羊傳註疏》、《春秋穀梁傳註疏》、《論語註疏》、《孝經註疏》、《爾雅註疏》、《孟子註疏》。
7.
蜀本:宋代四川地區所刻的書,世稱「蜀本」。蜀本特點是:字體多似顏體,字畫肥勁樸厚,結構架勢雄渾壯麗,版式疏朗悅目。版心大都是白口,左右雙欄,沒有耳子。版心下端多有刊工姓名。紙張雪白,校勘精當,可與浙本相媲美。宋葉夢得《石林燕語》評宋刻本書:「天下印書,以杭州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由於在宋末元軍進攻四川時大肆焚毀搶掠,因而蜀本流傳至今,比浙本、建本要少得多了。蜀本中又可分為成都本、眉山本。
8.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的經典書籍。四書又稱為四子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五經是《詩經》(《詩》)、《尚書》(《書》)、《禮記》(《禮》)、《周易》(《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經典的合稱,是「六經」、「七經」、「九經」、「十二經」、「十三經」的一部分。
9.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親自組織的中國歷史上一部規模最大的叢書。1773年5月1日,清朝開設《四庫全書》編纂館。 由總纂官紀昀(曉嵐)窮畢生精力,率三百六十位一流學士成書於公元1782年3月12日,該書包括經、史、子、集四部,3461種書目,79039卷,總字數將近10億,可謂超級文化大典。《四庫全書》為後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較完善的文獻資料。
10.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永樂年間,歷時六年(1403—1408年)編修完成,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最大的一部類書。全書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它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網路文獻,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是一部集大成的曠世大典,與法國狄德羅編纂的網路全書和英國的《大英網路全書》相比,都要早300多年。《永樂大典》屢遭浩劫,正本不知去向,副本今存不到800卷,約為原書的4%,《大英網路全書》稱之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網路全書」。
J. 論述明清時期史學發展的特點(內容盡可能詳細點)
明清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階段。這一時期,封建專制高度強化。在科舉上,採用八股取士,使讀書人熱衷於功名利祿,而淡漠對歷史與現實的研究。在文化上,大興文字獄,這種文化上的高壓,禁錮了學者們的思想自由,使絕大多數學者鑽進故紙堆中,專力從事三代、秦漢文獻的整理與考訂。形成了一代脫離社會現實的考據學風。在這種政治環境中,封建史學日漸衰落。
明清史學:
其一,強調正名分與辯正統,認為史學理論的首要問題為爭正統論,反對以"一時"之強弱、事功成敗論史。主張以永恆的,至高的"大中至正之道","天道"來評判歷史。
其二,史學不受當權者重視,明代始終沒有大規模的修史工作,清代則文字問獄,以修書為名禁書,導致兩代史學無為,而且抄書成風,以「青史留名」的史心和史性徹底淪喪。
其三,明代官修史書弱,私修史書強,史學通俗化。而清代相反,民間無有敢私修史書者,史學上層化。
其四,"實學"和"經世致用"的史學思想開始進入,許多內容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文獻資料與實地調查相結合,在不涉及朝廷忌諱的情況下保存了大量的珍貴資料。
至於成就:
李贄《藏書》、《續藏書》
談遷《國榷》
計六奇《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
明朝官修史書《元史》、《大明會典》、明實錄、《永樂大典》
等等等等,還有清代的什麼四庫全書、清實錄等等一大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