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疆宗教演變史的介紹
《新疆宗教演變史》作者李進新,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本書是一部力圖客觀、全面、深入地探討和介紹新疆歷史上宗教發生、傳播、發展及其演變的著作。
B. 新疆宗教演變史的幾個特點
《新疆宗教》是2002年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品彥。
C. 新疆宗教演變史的內容簡介
該書作者認為新疆地來區宗教發展自、演變的基本特點是:1.多宗教信仰並存是從古至今新疆宗教演變最基本的特點,它是由新疆所處的東西方多種文化交匯之點的地理位置和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流動的特點所決定的。2.新疆流傳的宗教多屬「外來宗教」,主要經由中亞傳入;這些「外來宗教」傳入新疆後,都有一個與本地區、本民族傳統文化和習俗相融合、相適應即民族化和地區化的過程。3.在新疆宗教歷史上,有的宗教興起了,有的宗教消亡了;興衰消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觀環境的影響和社會內部的因素,也有宗教本身的變化。其中,封建統治階級利用宗教,對某種宗教或採取推導、扶植,或採取打擊、排斥的態度,是造成這種興衰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4.新疆在宗教信仰上的幾次重要變化,都與西域民族的遷徙運動有一定聯系;這種變化的結果是促進了民族的融合發展。
D. 學習新疆地方發展史及民族發展,新疆多種宗教演變史,與名族宗教理論政策有何重要意義
一、主要是要幫助大家正確地認識新疆地方發展史及民族發展史、全面系統地了解新疆區情,增強「四個認同」意識(即對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和中華民族凝聚力,識破境內外敵對勢力民族理任意篡改和故意歪曲新疆歷史地陰謀,自覺地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
三、通過《教程》的學習,要求同學們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逐步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祖國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和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增強對祖國的認同;
四、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進一步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團結,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振興中華而努力。
(4)正確認識新疆宗教發展演變歷史擴展閱讀:
新疆土地政策
新疆土地政策就是新疆根據一定時期內的政治和經濟任務,在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治理、保護和管理方面規定的行動准則。它是處理土地關系中各種矛盾的重要調節手段,一般包括地權政策、土地金融政策和土地賦稅政策等。
但根據新疆2017年土地最新政策,閑置土地將面臨被回收,且農村建房審批更嚴格,宅基地改革加速,自行開荒的土地不能確權,土地紅利向可持續利用傾斜。
其分土地時,也會按照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不因某個人死亡而收回該人口的承包地,也不因新增成員而增加承包地,出嫁女在新居住地沒有取得承包地的,原承包地保留。而補貼的話,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方面的新規定,土地補貼並不是人人都能獲得的。
E. 新疆民族宗教的發展史
新疆幾個主要民族宗教信仰變化情況
1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族源主要為漠北回鶻和新疆塔里木流域綠洲的土著,其宗教信仰在現代維吾爾族形成之前也各有不同。漠北回鶻長期信仰原始宗教薩滿教,唐代中葉接受摩尼教,並奉為國教。回鶻西遷之後,曾先後接受祆教、景教和佛教。此時回鶻社會成為多宗教信仰社會,大多數回鶻信仰佛教。塔里木流域的土著人,早在公元前2世紀前後,即已接受佛教,公元5世紀部分人接受了祆教,與佛教並存。公元6世紀摩尼教傳入塔里木流域,部分居民接受了摩尼教。公元7世紀又有部分人接受景教。在伊斯蘭教傳入之前,塔里木流域綠洲的居民以信奉佛教為主,塔里木綠洲上的居民,長期將佛教奉為國教。10世紀初,隨著喀喇汗地方政權的統治者改宗伊斯蘭教,塔里木流域的土著居民和西遷之回鶻逐步皈依伊斯蘭教,並逐步融合,形成現代維吾爾族。伊斯蘭教也逐漸成為維吾爾全民信奉的宗教。
2哈薩克族哈薩克族古稱烏孫,最早信仰原始宗教薩滿教,公元2世紀起信仰佛教。公元8世紀已有少數哈薩克人接受伊斯蘭教,但為數極少,未對哈薩克族社會生活造成影響,直到16世紀伊斯蘭教才成為哈薩克全民族信仰的宗教。
3蒙古族蒙古族早期信仰薩滿教,後信仰佛教,13世紀以後改信藏傳佛教喇嘛教。直到今日,藏傳佛教仍然是新疆蒙古族全民信仰的宗教。13世紀以後有部分蒙古族皈依了伊斯蘭教,但這部分人以後逐漸變成了現代維吾爾族。
4柯爾克孜族我國柯爾克孜族最早信仰薩滿教,是全民共同信奉的宗教,以後改信了佛教、藏傳佛教喇嘛教。10世紀以後有少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直到17~18世紀葉尼塞柯爾克孜人舉部西遷之後,大部分柯爾克孜人逐步皈依伊斯蘭教,但居住在北疆額敏等縣的柯爾克孜族仍有部分人信仰藏傳佛教,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的部分柯爾克孜人仍信奉薩滿教。
5塔吉克族最早信仰薩滿教,公元前2世紀在新疆最先接受佛教,公元4世紀接受祆教,公元8世紀皈依伊斯蘭教。
這些歷史事實證明,新疆是個多民族、多宗教並存的地區,並非一教獨專
F. 新疆宗教發展史分為幾個階段
新疆宗教的演變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原始宗教階段。
這一階段從新疆版出現原始宗教權直到外來宗教傳入,歷史至少數千至數萬年。
第二階段是以佛教為主要宗教的多種宗教並存階段。
構成這一格局的宗教除佛教外,還有原始宗教(薩滿教)、祆教、道教、景教等。這一格局一直維持到伊斯蘭教傳入,歷史1000多年。
第三階段是佛教與伊斯蘭教並立為主要宗教的多種宗教並存階段。
在這一階段,伊斯蘭教通過對和田的宗教戰爭,逐漸將佛教勢力排擠出南疆地區,形成南疆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北疆以佛教為主要宗教格局。
第四階段是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的多種宗教並存階段。
公元16世紀初,伊斯蘭教在東察合台漢國的強制推行下,最終取代佛教成為新疆主要宗教。
G. 論述新疆宗教演變發展的歷史面貌
(一)新疆宗教的起源、發展與演變歷史上,新疆宗教的演變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原始宗教階段。這一階段從新疆出現原始宗教直到外來宗教傳入,歷時至少數千至數萬年。新疆的原始人也經歷了同樣的原始宗教產生的過程。他們表現為對日、月、水、動植物以及圖騰崇拜。比如,烏孫人崇拜太陽太陽、古羅布人崇拜麻黃草和小麥等。
第二階段是以佛教為主要宗教的多種宗教並存階段。構成這一格局的宗教除佛教外,還有原始宗教(包括薩滿教)、襖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這一格局一直維持到伊斯蘭教傳入,歷時1000多年。佛教是在新疆流傳時間最長、信仰人數最多、社會影響最大的宗教之一。歷史上,它對新疆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都曾產生過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第三階段是佛教與伊斯蘭教並立為主要宗教的多種宗教並存階段。在這一階段,伊斯蘭教通過對和田的宗教戰爭,逐漸將佛教勢力排擠出南疆地區,形成南疆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北疆以佛教為主要宗教的格局。這一階段的早期,各種宗教都比較活躍,但後期則發生了較大變化,隨著伊斯蘭教的勢力不斷壯大,襖教、摩尼教、景教則日趨衰落。這一格局大致持續了6個多世紀。公元7世紀,新疆地區共有三個地方政權:於闐王國、高昌回鶻王國和喀喇汗王朝。當喀喇汗王朝的統治者把伊斯蘭教定為國教後,通過發動對於闐王國的戰爭,使於闐王國滅亡,佛教結束了在這個地區千餘年的統治地位。從此,佛教勢力退出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南部地區。成吉思汗征服西域後,在新疆建立了察合台汗國。它後來的統治者禿黑魯帖木兒及其後裔強制推行伊斯蘭教。公元16世紀初,伊斯蘭教將佛教勢力排擠出哈密。至此,伊斯蘭教經過6個多世紀的傳播和發展,最終取代佛教,成為新疆地區的主要宗教。從伊斯蘭教傳入新疆一段時期所形成的南疆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北疆以佛教為主要宗教的格局演變為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的多種宗教並存的格局。
第四階段是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的多種宗教並存階段。由於維吾爾等民族接受伊斯蘭教,原先這些民族信仰的宗教,如襖教、摩尼教、景教便逐漸在新疆消失了。佛教道教主要在漢族中流行。此後,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也相繼傳入新疆。新疆的宗教格局演變為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的多種宗教並存的格局。這一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二)新中國成立後新疆各宗教和諧健康發展黨的宗教政策的基本內容包括: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宗教政策在新疆的實踐取得了輝煌成就,對宗教事務的法治化管理不斷加強,抵禦利用宗教進行政治滲透工作深入開展,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工作順利進行,保障了新疆各宗教的和諧健康發展。
(三)宗教演變史的幾個特點
1、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種宗教流布的地區,多種宗教並存是自古到今新疆宗教分布的基本格局。
2、新疆流傳的宗教,除原始宗教外,其餘均為「外來宗教」,主要經過中西南亞傳入,這些外來宗教傳入新疆後,都有一個與本地區、本民族傳統文化和習俗相融合、相適應的過程。
3、新疆宗教在歷史發展中一方面成為新疆各民族歷史、文歷、民族間相互吸收同化、融合的粘合劑。另一方面,代統治者,包括野心家、陰謀家往往利用宗教,打著宗教旗號實現其政治目的,給歷史上各族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
4、從發展的眼光看,一個民族的宗教信仰不是一成不變的,新疆宗教的歷史說明,一個民族再其發展過程中,宗教信仰是不斷變化的。因此,要從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一個民族的宗教信仰。
5、帝國主義往往利用宗教為其侵略目的服務。
6、只有在新中國,新疆各族人民才真正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黨的宗教政策是完全正確的。
在建黨90周年之際,圍繞「熱愛偉大祖國,建設美好家園」主題教育活動,深入開展新疆「三史」教育,大力宣揚馬克思主義「五觀」,宣傳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深入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取得的巨大成就,宣傳新疆和平解放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力宣傳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一年來,自治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新發展新變化新面貌新成果、19省市對口援疆工作的措施和成效、中央和自治區實施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項措施,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各族人民好的時代主旋律,從而引導廣大幹部群眾感恩偉大祖國,增強發展信心,進一步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和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的思想,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定廣大幹部群眾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信念,著力營造解放思想、搶注機遇、發展穩定、團結和諧的濃厚氛圍,凝聚起推進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強大力量。
簡要內容:
新疆流傳的宗教多屬「外來宗教」,主要經由中亞傳入;這些「外來宗教」傳入新疆後,都有一個與本地區、本民族傳統文化和習俗相融合、相適應即民族化和地區化的過程。3.在新疆宗教歷史上,有的宗教興起了,有的宗教消亡了;興衰消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觀環境的影響和社會內部的因素,也有宗教本身的變化。其中,封建統治階級利用宗教,對某種宗教或採取推導、扶植,或採取打擊、排斥的態度,是造成這種興衰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4.新疆在宗教信仰上的幾次重要變化,都與西域民族的遷徙運動有一定聯系;這種變化的結果是促進了民族的融合發展。
H. 簡述新疆宗教演變的過程
最初的新疆人(西域人)是大部分信奉佛教的,這就是為什麼新疆甚至阿富漢有大量佛教遺跡回的原因,到十答世紀左右,伊斯蘭教興起,並隨著阿拉伯帝國的侵略擴展而傳播,阿拉伯勢力逐步侵入我國西域地區,並建立了一個伊斯蘭國家,由於「一神制」的宗教很難容忍其他信仰,故該國與信奉佛教的鄰國勢不兩立,在阿拉伯勢力支持下,其他國家逐步被戰爭吞並,願意改為他們信仰的被留下,其他的被屠殺奴役,從此,新疆地區信仰發生改變。 以上信息部分來自史書,由於事件久遠,事實不可考,請置疑者不必計較。
I. 簡述新疆多種宗教的演變的歷史
新疆的宗教發展演變,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1、原始宗教階段。
公元前4世紀以前,新疆流行的是原始宗教。此後,祆教經中亞傳入新疆。約公元前1世紀佛教傳入新疆後,逐漸形成了以佛教為主要宗教的多種宗教並存格局。4世紀至10世紀,祆教流行於新疆各地,吐魯番地區尤為盛行,當時的高昌地方政權為此專門設置了管理機構。
這一時期,佛教進入鼎盛階段,塔里木盆地周緣各綠洲佛寺林立,僧尼眾多,形成了於闐、疏勒、龜茲、高昌等著名佛教中心。
道教於5世紀前後傳入新疆,主要盛行於吐魯番、哈密等地,至清代傳播至新疆大部分地區。摩尼教和景教(基督教聶斯脫利派)於6世紀相繼傳入新疆。
9世紀中葉,信奉摩尼教的回鶻人進入吐魯番地區,建造寺院,開鑿洞窟,翻譯經典,繪制壁畫。
10世紀至14世紀,景教隨著許多地方回鶻等民族改信而興盛,當時的疏勒、葉爾羌、於闐、輪台、高昌、哈密、阿力麻里(今霍城縣境內)等地都是傳教區。
2、佛教為主要宗教的多種宗教並存的形成階段。
9世紀末10世紀初,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南部,新疆原有宗教格局再次發生變化。喀喇汗王朝接受伊斯蘭教後,於10世紀中葉向信仰佛教的於闐王國發動了40餘年的宗教戰爭,11世紀初攻滅於闐,將伊斯蘭教強制推行到這一地區。由此形成了南疆以伊斯蘭教為主、北疆以佛教為主,伊斯蘭教與佛教並立的格局。這一階段早期,祆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亦比較盛行。但隨著伊斯蘭教的不斷傳播,這些宗教日趨衰落。
3、伊斯蘭教與佛教並立為主要宗教的多種宗教並存的演變階段。
14世紀中葉東察合台汗國時期,統治者以戰爭等強制手段,將伊斯蘭教逐漸推行到塔里木盆地北緣、吐魯番盆地和哈密一帶。至16世紀初,新疆形成了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多種宗教並存的格局,原來當地居民信仰的祆教、摩尼教、景教等逐漸消失,佛教、道教仍然存在。17世紀初,衛拉特蒙古人接受了藏傳佛教。
4、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的多種宗教並存的發展階段。
約自18世紀始,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相繼傳入新疆。新疆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多種宗教並存的格局延續至今。
(9)正確認識新疆宗教發展演變歷史擴展閱讀:
新疆歷來是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宗教關系和諧對新疆經濟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歷史經驗表明,只有宗教關系和諧,新疆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才有基礎和保障。
必須堅持各宗教一律平等,不使用行政力量扶持或壓制某種宗教,任何宗教不得超越其他宗教而享有特殊地位;堅持宗教信仰自由,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權利和義務;堅持民族團結、彼此尊重、和睦相處。
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尊重信仰宗教的自由、又尊重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決不允許在信教和不信教、信這種教和信那種教、信這一教派和信那一教派群眾之間製造紛爭。
必須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廣大信教群眾正確認識和處理國法和教規的關系,增強法治觀念。無論是什麼人、屬於哪個民族、信仰什麼宗教,只要觸犯法律法規,都要依法處理,決不允許有法外之地、法外之人、法外之教。
J. 新疆的宗教演變
http://ksluoxianru.521g.com/archives/2006/11818.html 新疆歷史上民族與宗教的演變 新疆歷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 對全疆來講,新疆是中華大家庭56個民族共同的新疆;在新疆地區,至今還生活著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回、柯爾克孜、滿、錫伯、塔吉克、達斡爾、烏孜別克、塔塔爾、俄羅斯等十三個民族。至於新疆地區自有人類活動以來,在這里生活過的各種民旅,則就數量更多,這里從來不是某一單一民族生活的地區。歷史事實完全能向我們證實這一點。 考古資料表明,新疆地區六、七千年前的原始人類與黃河流域的中華先民有著極深的血緣聯系。這些部族主要是諸羌之族(如黃牛羌、白馬羌、若羌等等)、小月氏、羌氐族、蘇毗(屬古藏族之一)、塞種、大月氏、烏孫,稍後還有匈奴、丁零、居延、單桓、龍勒、吐火羅、焉耆、大夏、烏揭,還有相當數量的漢人等族.新疆的古代居民群體所操語言分別屬於印歐語系(如天山南部的塞語、龜茲一焉耆語、古於閩語等)、漢藏語系(如羌人、漢人等)和阿爾泰語系(如匈奴、烏孫、丁零等)。以上這些部族在長期的同化融合或雜居共處的過程中,一直延續到我國的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後220年)。 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1年),在新疆活動和定居的民族主要是殘余的匈奴人,當時被西域人稱為「獪胡」,此外更多的是由內蒙古鮮卑山一帶,遷居的鮮卑人(又稱「東胡」)與柔然人(又稱蠕蠕、茹茹等)、 口厭噠人(又稱「白匈奴」)。高車人(漢代丁零人的後裔,亦稱敕勒、鐵勒),高車有六部十二姓,其中的韋紇氏分別是維吾爾與柯爾克孜族早期的祖先。當時鮮卑人在中原建立過北魏政權,是西域的主要統治者;到五世紀柔然軍事貴族已控制了伊吾(今哈密)、高昌(今吐魯番)、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今喀什以西以南地帶則由口厭噠人控制。五世紀末葉高車與柔然內戰達30餘年後控制了今東疆地區。這些部族在西域一個多世紀的活動,促成了各民族間在特殊環境和形式下的交往與交流,致使這些民族在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語言文字與風俗習慣諸多方面互相影響、相互吸收,甚至血統的混雜,這一切導致了天山南北居民間的一次自然的大融合與某種程度上的同化,這一過程也包括原先就生活在西域的康居、烏孫、月氏和部分漢人。在這一過程中高車部族起著某種主導作用,這就為九世紀40年代之後漠北回紇西遷,促使新疆維吾爾族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礎。 在魏晉南北朝末期至隋唐初期,原先生活於漠北葉尼塞河上游的突厥部族,大規模西遷進入天山以北,此後逐漸取代柔然、高車與口厭噠控制了西域。到七世紀中,與突厥在西域爭雄的主要對手是吐蕃人(今藏族祖先),唐王朝曾付出巨大代價先後平息了突厥和吐蕃在西域的內戰,突厥和吐蕃部族以相當大數量融合於天山南北的土著居民之中,這一過程大致在八世紀末葉完成。 公元840年之後,原先役屬於突厥汗國的回紇(亦稱「回鶻」)汗國因戰爭和飢疫大規模西遷,取代突厥在今新疆建立了高昌回鶻汗國與喀拉汗王朝。回紇即魏晉時高車六部之一的韋紇部。在這一時期,早年分批遷居天山南北的樣磨(突厥部族之一,即《突厥語大詞典》中所稱「亞格瑪」人)、葛邏祿和部分從中亞遷居的粟特人(即「坎傑克」人)大都逐漸融入回紇部族之中。隨著十世紀中葉伊斯蘭教的引進,回紇部族舍棄了原先使用的回紇文而改用阿拉伯文,原先所操的突厥語系也相應引進了少量阿拉伯語與波斯語借詞。 1124年,原生活於華北的遼朝契丹貴族耶律大石在女真部的傾軋下西遷,建立了喀拉契丹一西遼政權,開始了對中亞和今新疆的統治,喀拉汗王朝向西遼俯首稱臣。在當時的西遼境內,契丹人大力推行中原漢文化,統治者一律採用中原帝王的帝號和年號,官方文件一律使用漢文,所鑄並規定流通的貨幣也使用漢文年號,同時保留契丹語文。多種語言文字的使用,促進了各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特別是漢文化的傳播,使中亞、俄羅斯乃至歐洲了解了中國。「契丹(赫太依)」一詞甚至變成了中亞和俄羅斯用來稱呼中國的專稱。 1218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征服西遼,蒙古民族以數十萬之眾占據了新疆,在整個元、明時期,成為今新疆地區的一支重要民族。在此後的4百多年時間里,今新疆的契丹族、乃曼族、蒙古族都相繼皈依了伊斯蘭教,其原有族屬也逐步融合同化於人數眾多的回紇民族之中,一個有統一語言和文字,有共同習俗和宗教信仰的維吾爾民族於16世紀全面形成。與此同時,天山以北的哈薩克與天山以南的柯爾克孜兩大游牧民族也得到了發展壯大。 17世紀中葉,隨著清王朝的建立,新疆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更為頻繁,與中亞的交往也日漸增多。由於軍事政治活動和屯田事業的發展,一批又一批的滿族、漢族、錫伯族、蒙古族、達斡爾族、回族由祖國內地遷徙定居,中亞的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