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十大古城圖片
十、襄陽古城
歙縣古城始建於唐朝,有徽州文化大觀園,中國十大古城之首的稱號,這里再現了徽州城明清時期的風貌,氣勢宏大,古樸典雅,雕刻精美,將徽州文化的神韻完美的襯託了出來。徽州古城獨有的民俗文化也是十分的吸引人,其內容豐富多彩,表演獨具當地特色,十分吸引人。
開放時間:07:00至20:00
景點級別:AAAAA級
門票價格:80元
著名景點:許國石坊、南譙樓、徽州府衙、漁梁壩
地理位置:安徽黃山市歙縣徽城鎮
Ⅱ 中華民族文化圖片
Ⅲ 城口的城市性質
城口
城口縣目錄
概況
行政區劃
簡介
產業
旅遊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概況
城口縣總面積3286平方千米。總人口23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葛城鎮,郵編:405900。代碼:500229。區號:023。拼音:Chengkou Shi。www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城口縣轄7個鎮、17個鄉:葛城鎮、巴山鎮、坪壩鎮、廟壩鎮、明通鎮、修齊鎮、高觀鎮、高燕鄉、龍田鄉、北屏鄉、高楠鄉、左嵐鄉、沿河鄉、雙河鄉、蓼子鄉、雞鳴鄉、咸宜鄉、周溪鄉、明中鄉、治平鄉、嵐天鄉、厚坪鄉、河魚鄉、東安鄉。
[編輯本段]簡介
地理位置 位於重慶市東北部,大巴山南麓。東鄰陝西省鎮坪縣、平利縣、西接萬源縣、白沙工農區、南臨開縣、巫溪縣,北界陝西省紫陽縣、嵐皋縣。該縣總面積328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4233公頃。
歷史概況 漢屬宕渠縣地、後漢屬宣漢地。劉宋分置東關縣屬巴渠郡。齊因之。梁置南晉郡。西魏屬南並州南晉郡東關縣。隨屬並州通川郡宣漢縣。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南並州。貞觀元年(627年)州廢,縣屬通川郡。北宋乾德五年(967年)省宣漢入東鄉縣。南宋置明通縣,屬達州通川郡。明正德十年(1515年)復割東鄉太平里置太平縣,屬達州,清初屬夔州府。雍正六年(1728年),復屬達州。嘉慶七年(1802年)太平升縣為廳,直屬川東道。清道光二年(1822年)置城口廳,屬綏定府,太平仍置縣。1913年改設城口縣。1914年劃歸四川省東川道。1929年,李家俊在萬源縣固軍壩發動農民起義,建立四川紅軍第一路軍。1932年工農紅軍入川,與第四方面軍會合,次年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33軍。1934年9月15日召開城口縣蘇維埃代表大會,成立了城口縣蘇維埃政府的城口縣委。1935年改屬四川省第九行政督察區。1949年12月13日解放,屬萬縣專區。
行政區劃概況 縣人民政府駐葛城鎮。現轄葛城坪壩、明通、修齊、高觀、廟壩6個鎮,棉沙、高燕、龍田、箭竹、箭嶺、北屏、紅花、厚坪、河魚、渭河、黃安、東安、新樅、高楠、左崗、沿河、明月、中溪、雞鳴、咸宜、桃園、明中、燕麥、杉木、崗天、石坊、治坪、後裕、黃溪、羅江、白芷、周溪、蓼子、雙河、余坪鄉和14個居委會及371個村委會。
該縣總人口21.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08萬人,農業人口19.32萬人。有漢族、回族2個。
[編輯本段]產業
工業現狀 縣境主要企業有煤廠、水泥廠、錳粉廠、鋇粉廠、錳鐵合金廠、茶廠、酒廠、糖廠等。1998年,全部工業總產值19137萬元(現價)。
農業經濟 城口農業以玉米、洋芋、水稻為主。1998年,全縣糧食產量109810噸,豬肉產量10843噸,水產品產量370噸,煙葉產量1206噸,油料產量1223噸,茶葉產量577噸,水果產量1894噸。共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9470萬元。 全縣有林地面積12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9%。該縣核桃年產8000擔,板栗600萬斤,行銷全國各地。獼猴桃,年產100萬斤,"城口茶花牌獼猴桃酒"屬部優產品。
[編輯本段]旅遊
風景旅遊區有黃安壩、九重山、青龍峽、兩扇門、龍潭河等。 土特產品:城口的生漆、茶葉、葯材享譽中外,素稱"三秀之鄉"。大木漆以"漆質薄、乾燥快、抓力強、色澤好"名列中國五大名漆之首,出口日本、西歐、東南亞等地。年產生漆2000擔以上,質量列全國第一、產量排全國第二。茶葉有12個品種,年產茶葉100萬斤以上。雞鳴寺茶,清代系貢品,現已恢復生產,產品供不應求。中葯材近500個品種,其中杜仲、厚朴、黃柏常年產量800擔以上;天麻30擔,黃蓮30擔,麝香20公斤。清同治年間由法國傳教士引種的荊豆,屬全國獨有,含特殊的植物血膠精,能代替抗H血清凝結血液,進行血型鑒定。國家2級保護動物:千河魚。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城口得名於境內的城口山,城口河(今任何).據<<城口縣志>>記載,唐時已有"城口"地名.城口歷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既有人類活動.城口古屬梁州之城,秦屬巴郡,漢屬巴郡宕渠縣,唐屬達州通川郡宣漢縣,宋屬達州通川郡明通縣,明屬達州太平縣.1822年,設城口廳,屬四川綏定府.是年,將清朝時期的3保26甲依方位改為東,西,南,北,中5區15鄉團,鄉團以下設保甲.1919年,市場軍閥割據,"防區制"形成,城口屬顏徳基防區.1924年後,屬劉存厚防區.1933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解放城口,建立城口蘇維埃政權,屬川陝縣蘇維埃政府.1935年2月,紅軍撤離城口根據地,城口縣恢復原國民黨縣的建制,屬四川省第九行政監察區(萬縣).1949年12月,城口縣和平解放,成立城口縣人民政府,屬四川省萬縣專區.1997年,重慶設立直轄市,城口屬重慶市直管縣.
2000年,城口縣轄葛城、坪壩、明通、修齊、高觀、廟壩6個鎮;棉沙、高燕、龍田、箭竹、箭嶺、北屏、新樅、高楠、左嵐、後裕、黃溪、沿河、明月、中溪、雞鳴、咸宜、周溪、蓼子、桃元、明中、燕麥、杉木、嵐天、石坊、治坪、紅花、厚坪、河魚、渭河、黃安、東安、羅江、白芷、雙河、余坪35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25841人,其中:葛城鎮 18469人、坪壩鎮 10768人、明通鎮 7695人、修齊鎮 9863人、高觀鎮 6074人、廟壩鎮 7041人、棉沙鄉 8680人、高燕鄉 8862人、龍田鄉 4794人、箭竹鄉 1722人、箭蛉鄉 2047人、北屏鄉 6464人、新樅鄉 5319人、黃溪鄉 7316人、高楠鄉 6013人、左嵐鄉 3813人、後裕鄉 2998人、明月鄉 6377人、沿河鄉 4895人、中溪鄉 3067人、咸宜鄉 10343人、雞鳴鄉 5086人、周溪鄉 6100人、蓼子鄉 6533人、桃元鄉 5314人、明中鄉 3403人、燕麥鄉 2740人、杉木鄉 3066人、治坪鄉 4430人、厚坪鄉 4172人、紅花鄉 2257人、石坊鄉 4461人、嵐天鄉 3460人、河魚鄉 4613人、渭河鄉 2686人、黃安鄉 1551人、東安鄉 8039人、羅江鄉 5259人、白芷鄉 2197人、雙河鄉 4407人、余坪鄉 3447人。
2002年,城口縣轄8個鎮、24個鄉,16個居委會、258村委會。年末戶籍總人口22.6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32萬人。
2004年9月9日,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城口縣行政區劃調整方案的批復》(渝府[2004]229號)同意城口縣將32個鄉鎮調整為24個鄉鎮。
一、撤銷1個鎮、7個鄉:撤銷棉沙鎮和石坊鄉、渭河鄉、明月鄉、羅江鄉、桃園鄉、黃溪鄉、後裕鄉。
二、調整5個鎮、3個鄉行政轄區范圍
葛城鎮:管轄原葛城鎮、棉沙鎮,轄13個村委會、6個社區居委會,面積65.14平方千米,總人口2.70萬人。鎮政府駐葛城。
修齊鎮:管轄原修齊鎮、石坊鄉,轄19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面積170.40平方千米,總人口1.76萬人。鎮政府駐修齊壩。
高觀鎮:管轄原高觀鎮、渭河鄉,轄16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面積130平方千米,總人口0.87萬人。鎮政府駐高觀寺。
廟壩鎮:管轄原廟壩鎮、羅江鄉,轄12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面積158.5平方千米,總人口1.24萬人。鎮政府駐廟壩。
巴山鎮:管轄原巴山鎮、黃溪鄉,轄14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面積125.4平方千米,總人口1.26萬人。鎮政府駐冉家壩。
高燕鄉:管轄原高燕鄉、明月鄉,轄18個村委會,面積136平方千米,總人口1.53萬人。鄉政府駐龐家坪。
蓼子鄉:管轄原蓼子鄉、桃園鄉,轄15個村委會,面積151平方千米,總人口1.14萬人。鄉政府駐蓼子口。
左嵐鄉:管轄原左嵐鄉、後裕鄉,轄9個村委會,面積80.8平方千米,總人口0.69萬人。鄉政府駐火石洞。
北屏鄉:轄9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幅員面積140平方公里,總人口0.647萬。
雙河鄉:轄11個村民委員會,幅員面積174.83平方公里,總人口1.03萬。
沿河鄉:轄9個村民委員會, 幅員面積113.7平方公里,總人口0.81萬。
東安鄉:轄13個村民委員會, 幅員面積396平方公里,總人口0.98萬。
厚坪鄉:轄8個村民委員會,幅員面積147平方公里,總人口0.71萬。
治坪鄉:轄6個村民委員會,幅員面積59平方公里,總人口0.456萬。
嵐天鄉:轄4個村民委員會,幅員面積110平方公里,總人口0.323萬。
周溪鄉:轄7個村民委員會,幅員面積117平方公里,總人口0.61萬。
河魚鄉:轄7個村民委員會,幅員面積131平方公里,總人口0.45萬。
高楠鄉:轄7個村民委員會,幅員面積112.33平方公里,總人口0.59萬。
明中鄉:轄8個村民委員會,幅員面積173平方公里,總人口0.51萬。
龍田鄉:轄16個村民委員會,幅員面積232.4平方公里,總人口0.87萬。
雞鳴鄉:轄6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幅員面積87平方公里,總人口0.485萬。
咸宜鄉:轄12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幅員面積131平方公里,總人口1.023萬。
三、保留2個鎮、14個鄉行政轄區和政府駐地不變:坪壩鎮、明通鎮、北屏鄉、雙河鄉、沿河鄉、東安鄉、厚坪鄉、治平鄉、嵐天鄉、周溪鄉、河魚鄉、高楠鄉、明中鄉、龍田鄉、雞鳴鄉、咸宜鄉。
保持社會制安穩定,打造淥色環保城市算吧?
城口是重慶東部的一個旅遊城市:城口煩人風景旅遊區有黃安壩、九重山、青龍峽、兩扇門、龍潭河等。 土特產品:城口的生漆、茶葉、葯材享譽中外,素稱"三秀之鄉"。大木漆以"漆質薄、乾燥快、抓力強、色澤好"名列中國五大名漆之首,出口日本、西歐、東南亞等地。年產生漆2000擔以上,質量列全國第一、產量排全國第二。茶葉有12個品種,年產茶葉100萬斤以上。雞鳴寺茶,清代系貢品,現已恢復生產,產品供不應求。中葯材近500個品種,其中杜仲、厚朴、黃柏常年產量800擔以上;天麻30擔,黃蓮30擔,麝香20公斤。清同治年間由法國傳教士引種的荊豆,屬全國獨有,含特殊的植物血膠精,能代替抗H血清凝結血液,進行血型鑒定。國家2級保護動物:千河魚。是不是?
我盡力了!~~~~~~~~~~~~```
Ⅳ 歷史文化內涵豐富的城口,有哪些代表景點嗎
城口排名第一的景點應該是亢谷景區了,有“小張家界”之稱 。
Ⅳ 傳統文化圖片和文字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版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權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為主體,中國古代約5000年歷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Ⅵ 城口老臘肉的介紹
城口老臘肉產自重慶市城口縣,是重慶市一帶的漢族風味名菜。重慶市名牌產品,有500多年的歷史,在市內外享有盛譽。 2010年,城口老臘肉產銷突破100萬公斤,帶動當地農戶2.2萬戶,戶平增收千元以上。
Ⅶ 中國傳統文化圖片
Ⅷ 城口風俗
地處重慶東北部,具有光榮傳統的城口縣,幅員面積3292平方公里,人口22萬餘人,境內以其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及土特產資源而享譽中外。
城口歷史悠久,上朔兩漢,下迄明清,1913年始稱城口縣。據三省之門戶故日城,扼四方之咽喉因稱口。城口林木幽深,春申君於茲接客;崗巒險峻,武鄉候以此屯兵;光武帝劉秀曾駐足城口,張獻忠義軍血染前河。城口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1933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即揮師城口,創建根據地,次年9月成立縣蘇維埃政府及中共城口縣委。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戎馬生涯中也有城口難忘的記憶。當年3000名優秀城口兒女參加了紅軍,近500人參加了長征,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城口自然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礦產、水力資源尤為突出。全縣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主要有錳、鋇、煤、鐵、鋁、鋅、白雲岩、大理石、古生物化石等二十多種。錳礦儲量達2094萬噸,是全國五大重點礦區之一;碳酸鋇礦品位高、質量好,儲量3800多萬噸,名列亞洲之首,亦為世界罕見;煤炭儲量達1.2億噸,發熱量倖免在6000大卡以上;品位較好的赤鐵礦,儲量達到522.5萬噸;形成於4億多年前的彩色古生物公石達1000多萬立方米;石灰石儲量5億噸;花崗石、瓦板岩、大理石儲量達數億立方米。水力資源得天獨厚,全縣集雨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3條,水能蘊藏量39.34萬千瓦,可開發量達24萬千瓦。牧草資源十分豐富,有各類草場200餘萬畝;森林資源量大,有各類林地100餘萬畝,木材蓄積量1000餘萬平方米。
城口土特產品種類繁多,特別是生漆、核桃、茶葉、中葯材等土特產品久負盛名、享譽中外。生漆,全縣現有漆樹3200萬株,常年收購量3000擔左右,產量居全國第二,質量為全國五大名漆之首,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國,佔全國出口量的30%,多年來負有盛名,暢銷不衰。核桃是城口傳統出口產品,常年產量100萬公斤。具有果大殼薄、桃仁飽滿、色淺味甜的特點,深受德國、美國、日本等國人民的歡迎。現有核桃樹400多萬株,到2000年,年產量可達300萬公斤。野生板栗,營養豐富,年產量達100萬公斤。茶葉,城口茶葉歷史悠久,富硒富鋅,無污染,深受國內外用戶歡迎,「雞鳴寺院茶」清代即為朝庭貢品。近幾年已開發出一批名優產品,其中「老君茶」、「雞鳴寺院茶」、「巴山春綠」、「龍井茶」等產品先後榮獲國家農業博覽會金獎及中國新技術產品博覽會銀獎和四川省優質名茶稱號。全縣現有茶園5.5萬畝,常年產量20000擔左右,是原四川省茶葉基地縣之一。具有防癌抗癌作用的野生獼猴桃,產量大、質量好,開發生產的「中華獼猴桃法」曾榮獲中商部銀爵獎,五省七方科技金獎。新發展起來的魔芋產量已突破1000萬公斤大關,白肋煙突破5萬擔,市場行情走俏。天麻、黃連、麝香、杜促等名貴中葯材產量較大,聲譽高。
Ⅸ 中國秦朝的歷史文化(附圖片)
說到「秦文化」,必須認識,其意義是多重疊合的。它本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種區域文化,其分布的腹地、范圍大致上是今中國西北部的陝西、甘肅一帶。它為秦人(秦族) 所有,存在於西部的諸侯國秦國的領地內。它又有一個很長的發展歷史,經過許多世紀,達到頂峰,有一個極短的歷史時期內成為以政治統一為背景的全國性的文化——這就是秦朝文化。
春秋、戰國期間秦國的佔領范圍不斷擴大(到公元前3世紀初,已拓取今四川大部、湖北西部等地)。隨著秦的軍事征服、勢力擴張、人員遷動,秦文化所影響和覆蓋的地區不斷擴大。 在這樣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中,秦文化對其他文化也有吸收,內容是越來越豐富的。
到秦朝完成統一,實現了對全中國的統治,進而又採取許多措施鞏固和發展統一,包括實行一系列的政策,有意識地統一思想、文化,以至於「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史記 ·禮書》指出:「至秦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采擇其善,雖不合聖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這是說,秦朝對六國文化是加以吸收而能予以兼容 的。但是,秦朝在政治文化方面,確定的原則是不師古,不崇經,以法為治,以吏為師。推行這些政策的極致,就是實行「焚書坑儒」的野蠻舉措,予文化以嚴重的摧殘,對思想和學 術自由更是沉重的打擊。因此,秦文化對於中原傳統文化又並非主要是「依古以來典法行之 」。
由於秦朝統治的時間很短,其目的在於統一思想文化的政策並未來得及完全實施,亦未取得預期的成效。與此同時,秦文化也未能在政治統一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其他文化予以充分 吸收和消化。因此,在秦朝統一的短時期內,秦文化並沒有和東方六國文化融為一體,其作為全中國的主導文化的地位,也沒有來得及完全得以確立。在原屬東方六國的廣大地區內, 各區域文化繼續表現著它們的特色和活力。
隨著秦政權的被推翻,秦文化所依倚的政治支柱倒折了,秦文化也由文化融合的主體變為客體,其作為全中國統治文化的短暫時期也就宣告結束。不過,在代之而起的漢代,秦文化的 要素繼續存在,而且還保持著強有力的影響。「自秦以後,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之制也 」。秦文化奠定了大一統國家形態和大一統國家觀念的基礎,也就是奠 定了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基礎。秦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最有建樹、對後世逐步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應當說是它的政治文化、制度文化。
戰國以至於秦漢時期,經常有人注意並描述秦文化的一些特點。如魏國的信陵君說:「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無信,不識禮儀德行」。西漢初年, 賈誼痛說「秦俗日敗」,指出:商鞅變法以來,秦國一直是「並行於進取」,雖然「功成求 得」,但卻出現了社會道德水準嚴重下降的惡果,秦始皇又「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更把秦朝推向滅亡。《淮南子·要略》說:「秦人之俗,貪狠強力,寡義而趨勢 利」,司馬遷也說:「今秦雜戎翟之俗,先暴戾,後仁義」。這里所說 的「俗」,部分地有我們所說的「文化」的含義。以上言論,雖然包含了對秦國或秦人的敵對心理,但卻也揭示了秦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徵,如秦人因其長期生活的環境的影響,在性格 上受戎翟即西北少數民族的影響,傾向於強悍好鬥,為了達到目的,可以狠下決心,不惜一切。秦文化注重實效、功利,質朴而率直,不事虛浮,追求大和多,不停地拓展,主動性極 強,為了實現某一目標,定會一往直前,不容任何困難和力量的阻擋。秦文化的這些特點,似已得到當今學者的普遍確認。
Ⅹ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圖片
荷包是中抄華民族傳統服飾中,人們所隨身佩帶的一種裝零星物品的小包。荷包的造型有圓形、橢圓形、方形、長方形,也有桃形、如意形、石榴形等;荷包的圖案有繁有簡,花卉、鳥、獸、草蟲、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語、詩詞文字都有,裝飾意味很濃。 現代南方方言如粵語、客家語和閩南語中常用荷包指代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