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發展歷史意義的會議

發展歷史意義的會議

發布時間:2021-03-02 06:15:34

① 中共歷史上重要會議的背景和內容和意義

遵義會議
1934年1月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以後,在中國共產黨和根據地的各項工作中,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得
到更加變本加厲的推行。在這種錯誤領導下,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了,迫使紅軍放棄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長征初期,「左」傾教條主義者從進攻中的冒險主義變成退卻中的逃跑主義,並且把戰略轉移變成搬家式的行動,使部隊的行軍速度非常緩慢,致使敵人有充分的時間調集兵力,對紅軍實行圍追堵截,紅軍在突圍過程中損失慘重。為了擺脫尾追和堵擊的敵軍,毛澤東同志建議中央紅軍放棄去湘西同紅二、六軍團會合的企圖,改向敵軍力量薄弱的貴州挺進。1935年1月7日,紅軍攻克黔北重鎮遵義。

遵義會議的內容
事實上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中共中央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即遵義會議決議,後來在長征途中的扎西會議上通過。
陳雲手稿記載的遵義會議作出的四條決定:
(1)毛澤東同志選為常委;
(2)指定洛甫同志起草決議,委託常委審查後,發到支部中去討論;
(3)常委中再進行分工;
(4)取消「三人團」,仍由最高軍事首長朱德、周恩來為軍事指揮者,而周恩來同志是黨內委託的對於指揮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
(5)肯定了毛澤東同志的正確主張

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在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確領導,把黨的路線轉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軌道上來。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會議。它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的黨走上成熟的黨的標志。從此,中國革命就在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指引下走上勝利發展的道路[4] 。
湘江一戰,是紅軍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慘敗。血的事實,宣告了王明教條主義軍事路線的徹底破產,
使悲憤交加廣大官兵對王明路線的懷疑、不滿以及積極要求改變領導的情緒,達到了頂點。
湘江慘敗直接導致遵義會議召開
它是紅軍四處碰壁身處絕境時召開的
標志著中國紅軍翻開嶄新的一頁
從此中國革命一個傑出人物正式登上歷史舞台
他就是毛澤東。。
他標志著毛蔣鬥法的時代的來臨!!!!!
同時也預示蔣介石極其國民黨末日的開端。。。
毛澤東以其卓越軍事才能少有的勇氣和膽量
力挽狂瀾於即倒
救紅軍於危局
昔日屢戰屢敗損失慘重的三萬紅軍將士在毛澤東率領下立即恢復了活力
四渡赤水創造無數耳熟能詳的經典戰例勝利到達陝北
幾年後這三萬紅軍改編的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
15年後三萬英勇紅軍匯成百萬大軍渡過長江
18年後在上甘嶺上重創聯合國軍威震世界!!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 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經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動亂,積累下許多嚴重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粉碎「四人幫」以後,人們要求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錯案進行平反,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然而,當時中共中央的主要領導人仍然堅持「左」的指導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的遵循」,即「兩個凡是」的方針.這引起全國上下的不滿.於是,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
現實:1、粉碎「四人幫」以後,人們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然而,當時中共中央的主要領導人仍然堅持「左」的指導思想,即「兩個凡是」的方針.
2、於是,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黨的十七大報告是在回顧總結新時期29年來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時,開宗明義地作出這樣一個蘊涵廣闊歷史背景和深刻思想內容的精闢概括的。回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的歷史,可以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加深理解這一點。
1976年10月,我們黨和華國鋒同志一舉粉碎「四人幫」,從危難中挽救了黨和國家,但「文化大革命」遺留下來的政治、思想、組織和經濟上的混亂還存在,黨的指導思想上的是非並沒有得到應有的澄清,廣大幹部群眾強烈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理論、方針和政策,扭轉這十年造成的嚴重局面。正是在這樣的歷史關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根本上沖破了「左」傾的觀念,明確指出必須完整、准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全會高度評價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中央領導同志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發表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講話,講話中關於「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的重要論斷,代表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一個了不起的偉大覺醒。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我們黨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是以這次全會為開端的。我們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面撥亂反正,是從這次全會開始的。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由這次全會揭開序幕和開始起步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是以這次全會為起點開辟的。指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理論武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在這次全會前後開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句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中國從此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從此開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探索。
中國人民面貌的歷史性變化,最根本的,就是在華國鋒主席領導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引下,沖破了長期禁錮人們思想的許多舊觀念,擺脫了許多思想上的枷鎖和禁錮,振奮起偉大的革新創造精神、開拓進取精神、實干興邦精神,激發出空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創造出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
社會主義中國面貌的歷史性變化,最根本的,就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的否定「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理論和實踐、科學評價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引領下,我國實現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半封閉到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深刻轉變,擁有十幾億人口的中國創造了並繼續創造著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中國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嶄新面貌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中國共產黨面貌的歷史性變化,最根本的,就是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並以此為起點,堅定地依靠廣大幹部和群眾的集體智慧,從各個方面深入總結了歷史經驗,通過撥亂反正和全面改革,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在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中開創了黨的事業新局面,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並在這個過程中加強和改善了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使黨贏得人民群眾衷心擁護,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② 新中國建立前夕發生了哪些會議 這些會議分別有那些歷史意義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新中國建立前夕召開,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代回行了全國人民代答表大會的職權,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它的發展與完善,影響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健全發展
1949年3月3日至13日在西柏坡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的內容主要有:
1.會上提出了促進革命迅速取得全國勝利和組織這個勝利的各項方針;
2.說明了在全國勝利的局面下,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
3.規定了革命在全國勝利後,黨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應採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總任務和主要途徑;
4.全黨務必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和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警惕居功自傲、貪圖享樂思想的滋長,警惕資產階級用糖衣炮彈的攻擊,加強黨的思想建設。

③ 求中國歷史書上的會議 及意義

中共一大:
貢獻:提出黨的奮斗目標 確定革命對象
1922年7月,中共二大
民主綱領: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
推翻國際帝國主義壓迫,達到中華民族的完全獨立
統一中國本部(包括東三省)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最高綱領: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

中共三大
國共合作,強調保持思想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
提出了「真正的平民政權」
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
「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國共合作的基礎:新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核心是民權)

1927年8月7日,漢口,「八七會議」
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糾正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政策。
總方針: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
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
中共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中共六屆六中全會
毛澤東向全黨提出「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1935年1月,遵義會議
討論軍事路線和組織路線的問題
中共第一次自主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是幼年黨向成熟黨轉變的標志。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1945年6月,中共七大
劉少奇作了《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對毛澤東思想作了科學的概括和闡述。從而使其
作為一個科學的概念被正式確定下來作為全黨的指導思想
毛澤東發表了《論聯合政府》,提出黨的三大優良作風
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提出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問題
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毛澤東詳盡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現狀以及黨應採取的基本政策
毛澤東第一次提出執政黨的建設問題
1954年10月,一屆人大通過第一部《憲法》
1956年9月,中共八大
確立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上來,國內主要矛盾: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
發展需要和當前的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狀況之間的矛盾
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穩中穩步前進
陳雲提出改善社會主義經濟管理體制的方法:以國家集體經營為主體,以個人經營為補 充;以計劃生產為主體,以在國家許可的范圍內的自由生產為補充;以國家市場為主體,以一定范圍內國家領導的自由市場為補充。
任務:發展生產力,實現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
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
1961年,中共八屆九中全會 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1964年12月,三屆人大第一次會議
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提議,第一次公布四個現代化(工業,農業,國防,科技)
1979年3月,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開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講話的中心內容是提出「堅持
四項基本原則」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糾正「文革」中和以前左傾錯誤
,這是黨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是馬克思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第二次飛躍的
起點。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
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問題的決議》,確立了毛澤東的地位和毛澤東思想,活的
靈魂: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1982年,中共十二大
對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含義作了重要補充:毛澤東思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
建設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
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明確規定鄧小平理論為中國國家與中國各族人民的指導思想。

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確概括和全面闡述黨的基本路線
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共十四大: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在
全黨的指導地位。
1997年9月12日——18日,中共十五大:進一步闡述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
基本綱領。
1) 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進一步闡述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2) 進一步闡述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
3) 就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做全面部署
4) 確立跨世紀發展宏圖
5) 明確回答了鄧小平死後中國怎樣繼續前進這個重大問題
87年十三大——97年十五大:三步走的具體規劃
1995年十四屆五中全會和97年十五大把第三步再分為三個小階段:
1)21世紀第一個十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比較富裕,有比較完
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2)再經過十年,到建黨一百周年時,經濟更加發展,體系更加完善
3)到建國一百周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2002年3月3日——13日九屆政協五次會議
2002年3月5日——15日九屆人大五次會議

④ 建國以來,我國的重要會議及其意義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版
十一屆三中全會所做出權的這些在領導工作中具有重大意義的轉變,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使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從過去盛行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束縛中解放出來,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全面恢復和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結束了1976年10月以來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將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引向健康發展的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黨和國家歷史的新篇章,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國際意義在於,中國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政策,真正的融合到世界當中,中國已經越來越吸引世界各國的目光,龐大的市場為全世界創造了更多的機會,同時也為本國爭取了更多的實惠。世界格局因中國而不同。

⑤ 中共各大會議簡稱、內容、影響和意義(中國歷史)

太多了,例如:

1、西湖會議

1922年8月29日—30日西湖會議在杭州西湖舉行,會議討論了共產黨同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問題。

2、1926年中共中央北京特別會議

1926年2月21日—24日中共中央北京特別會議舉行。會議的中心是解決「五卅」運動以後革命的總的戰略方針問題。

3、1927年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會會議

會議確定的決策和措施,在大革命失敗的緊急關頭,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奠定了開創中國革命新時期的良好基礎。

4、八七會議

八七會議給正處在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中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5、1927年中央臨時政治局擴大會議

1927年中央臨時政治局擴大會議,一方面,包含著一些正確的思想和主張;但另一方面,也發展了八七會議以來滋長起來的「左」傾情緒。

6、古田會議

古田會議總結了紅四軍成立以來軍隊建設方面的經驗教訓,確立了人民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規定了紅軍的性質、宗旨和任務。

7、全軍第一次青年工作會議

隨著三次反「圍剿」作戰的勝利,大批青年加入紅軍。加強青年團的組織和積極開展青年工作,成為加強紅軍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

8、遵義會議

王明「左」傾錯誤統治全黨已達4年之久,造成嚴重損失。同時,中央紅軍攻佔遵義,取得短期休整的機會,這些都為遵義會議召開提供了條件。

9、長征中的會議

黎平會議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意見,改變了中央紅軍的前進方向,使紅軍避免了可能覆滅的危險。

9、瓦窯堡會議

瓦窯堡會議是從土地革命戰爭到抗日戰爭歷史轉折時期,黨召開的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解決了政治路線問題。

10、黨的全國代表會議和黨的白區工作會議

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和黨的白區工作會議一起為迎接全國抗日戰爭的到來,在政治上、組織上做了重要的准備。

11、洛川會議

洛川會議指出了國共兩黨兩條不同的抗戰路線的原則區別,為實現黨對抗日戰爭的領導權和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礎。

⑥ 1927年的八七會議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歷史意義

1、主要內容

會議總結了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堅決糾正和結束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撤銷了他的總書記職務。

會議確定以土地革命和以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為黨在新時期的總方針,就國共兩黨關系、土地革命、武裝斗爭等問題進行了討論,並把發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作為黨在當時的最主要任務。

2、歷史意義

這次會議糾正和結束了黨內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總結了第一次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選舉產生了新的黨中央領導機構。

這次會議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是中國革命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的標志。

(6)發展歷史意義的會議擴展閱讀:

1927年8月7日,根據共產國際指示和黨內同志的要求,中共中央在漢口秘密召開緊急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李維漢、翟秋白、張太雷、鄧中夏、任弼時、顧順章、蔡和森、毛澤東、陸定一、王一飛等21人。

參加會議的還有中共中央秘書處處長鄧小平。共產國際代表羅明納茲和紐曼也出席會議。會議主席李維漢,實際主持人瞿秋白。

會議第一項議程,由毛澤東在會上批評陳獨秀右傾錯誤:

第一、在國民黨問題上,黨中央在國共合作的國民黨中始終沒有當「主人」的思想;

第二、在農民問題上,黨中央不支持農民革命;

第三、在軍事問題上,「不做軍事運動專做民眾運動」。毛澤東強調「秋收暴動非軍事不可」,黨「以後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會議通過了《中共「八七」會議告全黨黨員書》。

瞿秋白代表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作報告。強調黨今後的任務是「要以我們的軍隊來發展土地革命」。實現這一斗爭策略的具體方針是:

第一、要更加註意與資產階級爭領導權:

第二、要由下而上地注意爭取群眾;

第三、要在暴動中組織共產黨人佔多數的、工農民權獨裁的臨時革命政府。

接著,會議通過了《最近農民斗爭的議決案》、《最近職工運動議決案》、《黨的組織問題議決案》。

大會選舉臨時中央政治局。蘇兆征、向忠發、瞿秋白、顧順章、彭湃、任弼時等9人當選為正式委員,鄧中夏、周恩來、毛澤東、張太雷、張同燾、李立三等7人當選為候補委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八七會議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八七會議

⑦ 中共歷史上的重要會議

⑴年中共一大:奮斗目標(用無產階級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實現共產主義)和中心任務(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⑵1922年中共二大的中心任務(制定民主革命綱領);
⑶1923年中共三大的方針(以「黨內合作」方式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
⑷1927年中共八七會議的總方針(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⑸1935年遵義會議的意義(結束左傾統治,確立正確領導;獨立解決問題,走向成熟標志;實現三個挽救,生死攸關轉折);
⑹1935年瓦窯堡會議的方針(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⑺1937年洛川會議的路線(全面抗戰路線);
⑻1945年七大的任務(建立新民民主義國家)及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
⑼1949七屆二中全會的工作重心(鄉村轉移到城市)、總任務(農業變工業、新民變社會);
⑽1956年八大分析的社會主要矛盾(表面上是農業國與工業國、需要和現狀之間的矛盾,實質上先進社會制度與落後生產力的矛盾)和確定的經濟建設方針(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
⑾1958八大二次會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八屆十一中全會(發動文革的標志)、八屆十二中全會(對劉少奇的錯誤批判)和中共九大(把林彪作為毛澤東的接班人寫進黨章)的錯誤決定;
⑿1978年屆三中全會的工作重心轉移(由階級斗爭轉到經濟建設)、偉大決策(改革開放)、第二代領導集體形成(鄧小平為核心);
⒀1982年二大(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1987年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三步走)、1992年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第三代領導核心)、1997年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綱領;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2002年個代表;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第四代領導核心)、2007年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

⑧ 哪位高人能整理一下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歷屆會議的時間,會議的內容,及其會議產生的影響及其意義!

大會的中心議題是正式建立中國共產黨。
黨的「一大」通過的黨綱主要內容有:確定黨的名稱是中國共產黨;黨的性質是無產階級政黨;黨的奮斗目標是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消滅資本家私有制,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即直到消滅社會的階級區分;黨的基本任務是從事工人運動的各項活動,加強對工會和工人運動的研究與領導;黨的組織方面的規定為,在全黨建立統一的組織和嚴格的紀律,地方組織必須接受中央的監督和指導等。 「一大」通過的《關於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確定黨成立後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會和教育工人,領導工人運動,對黨領導工人運動的任務、方針、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規定或要求。 「一大」選舉的黨的領導機構為中央局。陳獨秀雖然沒出席大會,但由於他當時在宣傳社會主義方面的影響和威望,以及他作為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所作的貢獻,大會選舉他擔任中央局書記。中央局的另兩位領導人是李達和張國燾,他們分管組織和宣傳工作。

意義:
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從此,在中國出現了一個完全嶄新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其行動指南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的無產階級因此有了戰斗的司令部,中國的勞苦大眾從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國的革命從此煥然一新。 由於黨的「一大」召開於7月,而在戰爭年代檔案資料難尋,具體開幕日期無法查證,因此,1941年在黨成立2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發文正式規定,7月1日為黨的誕生紀念日(黨的生日)。

⑨ 中共七大召開的時間、地點、會議的主要內容及歷史意義是什麼

中國共產復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制

時間: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

地點: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

主要內容:
1、通過了毛澤東《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朱德《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
2、選舉產生了新的中央委員會和中央領導機構;
3、確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即「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4、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

歷史意義:這次大會,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旗幟下,實現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空前團結和統一,它在總結了中國民主革命20多年曲折發展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正確的綱領和策略,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證。

閱讀全文

與發展歷史意義的會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