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綠林赤眉起義
綠林赤眉起義是西漢末年王莽篡權時發生的農民起義,後來與劉演劉秀起義軍會回合,成為光武中興答的源頭。地皇二年(公元21年),新莽荊州牧發兵2萬人進攻綠林軍,綠林軍擊敗莽軍,部眾增至數萬人。次年,綠林山一帶發生疫病,起義軍分兵轉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領,西入南郡,稱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鳳、馬武率領,北上南陽,稱新市兵。
更詳細見:
㈡ 綠林赤眉軍為什麼要起義
王莽的殘酷壓榨,加上一連串的天災,逼得農民走投無路,紛紛起義。東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農民起來反抗官兵。
公元17年,南方荊州鬧飢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澤地區挖野荸薺充飢。人多野荸薺少,引起了爭奪。新市(今湖北京山東北)有兩個有名望的人,一個叫王匡,一個叫王鳳,出來給農民調解說:「我們如今這樣的慘狀,都是地主惡霸和王莽政權的罪惡,大家何不聯合起來,與他們打呢?」這話啟發了大家,受到農民的擁護。大家就公推他們當首領。
王匡、王鳳就把這批飢民組織起來起義,一下子就聚集了數百人,還有不少逃亡的犯人也來投奔他們。
王匡他們佔領了綠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作為根據地,攻佔附近的鄉村。不到幾個月工夫,這支起義軍發展到七八千人。
在王莽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派了兩萬官兵去圍剿綠林軍,結果被綠林軍打得大敗而逃。綠林軍趁勢攻下了幾座縣城,打開監獄,放出囚犯;把官家糧倉里的糧食,一部分分給當地窮人,大部分搬到綠林山。投奔綠林山的窮人越來越多,起義軍增加到五萬多人。
第二年,正當起義軍迅速發展的時候,綠林山上不幸發生了疫病,五萬人差不多死了一半。還有一半隻好離開綠林山,後來分作三路人馬——新市兵、平林(在今湖北隨縣東北)兵和下江(長江在湖北西部以下叫下江)兵。這三路人馬各自佔領一塊地盤,隊伍又強大起來了。
當南方的綠林軍在荊州一帶打擊官兵的時候,東方的起義軍也壯大起來。琅琊海曲(今山東日照縣)有個姓呂的老大娘,兒子是縣里的一個公差,因為沒肯依縣官的命令毒打沒錢付稅的窮人,被縣官殺害了。這一來激起了公憤。有上百個窮苦農民起來替呂母的兒子報仇,殺了縣官,跟著呂母逃到黃海,一有機會就上岸打官兵。起義軍迅速擴大到1萬多人。這次起義歷史上稱呂母起義。
這時候,另一個起義領袖樊崇帶領幾百個人佔領了泰山。呂母死後,她手下的人投奔樊崇起軍。不到一年工夫,就發展到一萬多人,他們在青州和徐州之間來往打擊官府、地主。
樊崇的起義軍保持著窮苦農民的淳樸作風,很講紀律,規定誰殺死老百姓就要被處死,誰傷害老百姓就要受罰。所以,百姓能擁護他們。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師王匡(和綠林軍中的王匡是兩個人)和將軍廉丹率領十萬大軍去鎮壓樊崇起義軍。樊崇作好准備,跟官兵大戰。為了避免起義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雜,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塗上紅顏色,作為識別的記號。這樣,樊崇的起義軍得了一個別名,叫「赤眉軍」。
王莽的軍隊和赤眉軍打了一仗。結果,官兵打了敗仗,逃散了一大半。太師王匡的大腿被樊崇扎了一槍,逃了回去;將軍廉丹在亂軍之中被殺了。赤眉軍越打越強,發展到了十多萬人。
綠林、赤眉兩支起義大軍分別在南方和東方打敗王莽軍的消息一傳開,別的地方的農民也都活躍起來。黃河兩岸的大平原上大大小小起義軍有幾十路。有一批沒落的貴族和地主、豪強也乘機起兵,反對王莽。
南陽郡舂陵(今湖南寧遠北)鄉的豪強劉糹寅、劉秀兄弟兩人,因為王莽廢除漢朝宗室的封號,不許劉姓人做官,心裡怨恨,發動族人和賓客七八千人在舂陵鄉起兵。他們和綠林軍三路人馬聯合起來,接連打敗了幾名王莽的大將,聲勢逐漸強大起來了。
綠林軍的幾支隊伍缺乏統一的指揮。將士們認為人馬多了,必須有個首領,才能統一號令。一些貴族地主出身的將軍,利用當時有些人的正統觀念,認為一定要找一個姓劉的人當首領,才能符合人心。綠林軍里姓劉的人很多,該推誰做首領呢?舂陵兵想推劉糹寅,可是新市和平林兵的將領怕劉糹寅勢力太大,一定要立一個破落的貴族劉玄做皇帝。劉糹寅又提出等消滅了王莽、收服赤眉軍以後,再立皇帝,也遭到反對。劉糹寅覺得自己力量不夠,也只好同意了。
公元23年,綠林軍各路將士就正式立劉玄做皇帝,恢復漢朝國號,年號「更始」,所以劉玄又稱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鳳為上公,劉糹寅為大司徒,劉秀為太常偏將軍,其他將領也各有各的封號。從那時候起,綠林軍又稱為漢軍。
王莽見農民起義軍已經成為燎原之勢,他在忐忑不安中准備和漢軍決一死戰。
㈢ 綠林赤眉起義的歷史教訓
昆陽大捷,勞苦大眾無不喜氣洋洋,奔走相告。但是正在人們歡慶勝利的時候,以劉演為首的南陽地主集團,卻再次企圖奪權,他們錯誤地估計形勢,想利用劉演、劉秀在宛城和昆陽戰役中立了戰功,聲望有所提高的時機,乘勢奪權。劉演的死黨劉稷竟公開揚言:「我們起兵圖大事,就是為了伯升(劉演)兄弟,更始是個什麼東西!」公開表示不承認更始政權。劉稷甚至猖狂到抗拒執行更始政權的命令。面對著劉演集團企圖奪權的囂張氣焰,王匡挺身而出,領導著農民軍將領,給劉演集團以迎頭痛擊,立即逮捕了劉稷。原來隱藏在幕後進行指揮的劉演,見劉稷被捕,竟公開跳出來反對。農民軍遂又逮捕劉演,並把他們判處了死刑。這時善於「克己」的劉秀,聽說他哥哥劉演被殺,馬上由前線回到宛城,向農民軍請罪。劉秀回宛城大耍「韜晦」之計,既不給他哥哥服喪戴孝,也不和劉演的部下私自交談,「飲食言笑如平常」,經常對人說自己有過錯,表示願意悔改。劉秀這種以屈求伸的手法竟起了作用,劉玄就上了他的當,認為劉秀已經很老實了。不僅沒有殺他,反而拜他為征虜大將軍,封武信侯。不久又派劉秀到河北去招收農民軍,給劉秀以獨立發展的機會。
綠林軍在鎮壓了劉演、劉稷之後,內部更加團結,形勢對革命更加有利。這時,河北農民軍銅馬、青犢等部已摧毀了王莽政權在河北的統治,赤眉軍已消滅了王莽軍在東部地區的有生力量。在大好形勢下,綠林軍決定向王莽反動政權發動最後一擊。這時已陷入滅頂之災的王莽,在農民軍已打到長安的時候,還根據《周禮》關於「國有大災」,用哭可以壓下去,「告天以求救」的說教,率領文武百官,到長安南郊去祭天。他仰著頭對天說:皇天啊,你授命我王莽當皇帝,為什麼不幫助我消滅農民軍?說罷就和文武百官一起嚎啕大哭。王莽祭天丑劇剛剛收場,更始元年(公元23年)9月1日,起義軍就攻進長安,長安居民也起義響應,火燒宮門,高喊「反虜王莽,何不出降」的口號,沖進皇宮。面對著潮水般涌進來的起義群眾,王莽早已嚇得發抖,但他還要裝腔作勢,學著孔子的腔調說:「天生德於予,漢兵(綠林軍)其如予何?」說罷,就連滾帶爬逃上了四面環水的漸台。農民軍把漸台包圍數重,最後捉住王莽,斬首示眾。尊儒復古的「新」王朝,終於被農民起義軍葬入了墳墓。
王莽政權被消滅之後,更始政權很快就遷入長安。劉玄到了長安之後,馬上就被靡亂的宮庭生活所陶醉,徹底暴露出他的腐朽沒落的階級本性,他「日夜與婦人飲酒後庭」,不問政事,農民將領要會見他,他就用侍者坐在帷幕里頂替,政權完全控制在地主階級代言人趙蔭、李松等一夥人手裡。王匡、王鳳等農民將領受到排斥。地主分子李淑對劉玄說:「陛下起家雖然靠著農民軍的力量,那隻是臨時利用一下而已,不可能長久依靠他們。」現在應該「理改制度,更延英俊」,農民將領是管理不了政治的。這就是要改變農民政權的性質,把被打倒的官僚、地主再扶上台。劉玄雖然沒有公開地接收李淑的意見,但是,暗中卻在醞釀著屠殺農民將領的陰謀。更始政權已從代表農民政權的政治機構,轉化為地主階級鎮壓農民運動的暴力機器。
綠林軍創始人創始人王匡、王鳳和張昂等農民將領,在進入長安以後,仍然保持著農民階級的本色,在他們的管轄地區,對官僚、地主堅決進行打擊和鎮壓。他們手下的官員都是「群小賈豎、膳夫包人」,政權還掌握在勞動人民手中。王匡、王鳳等對劉玄的荒淫腐化,對趙蔭等人的專橫跋扈,十分反對,對更始政權的變質,感到痛心。他們想說服劉玄離開長安,誰知消息泄露,劉玄竟動了殺機,他先後用計將農民將領誑進宮中,殺害了申屠建、陳牧、成丹等人,王匡、張昂等機警地發覺了劉玄的陰謀,得以逃出虎口。劉玄又派趙蔭率軍攻打王匡、張昂駐地。於是,更始政權的內部斗爭,變成了公開的內戰,雙方在長安連戰月余,王匡、張昂等兵敗後退出長安。原來想和綠林軍合作的赤眉軍,看到更始政權已經變質,便向西發動了進攻,這時已進軍到離長安很近的高陵。王匡、張昂遂與赤眉軍聯合進攻長安。已成了孤家寡人的劉玄,走投無路,只好向赤眉軍投降,後來被赤眉軍處死。 王匡、王鳳、張昂與赤眉軍聯合推翻劉玄政權後,仍堅持斗爭。直到公元27年隨赤眉軍一起撤出長安,在崤底、宜陽被劉秀的軍隊鎮壓下去。
王匡、王鳳領導綠林軍艱苦奮斗,直接推翻了王莽的復古反動政權,沉重地打擊了豪強地主的腐朽勢力,使大批奴隸、農民得到解放,緩和了土地高度集中和大批農民淪為奴隸的社會矛盾,為歷史發展作出了貢獻。但是,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王匡、王鳳對於混進革命隊伍內部的地主階級野心家的斗爭不夠堅決,不夠得力,使劉玄、劉秀等人得以私篡權,達到他們利用農民戰爭作為改朝換代的工具的目的,這個歷史教訓應當引以為鑒。
㈣ 綠林赤眉起義的介紹
綠林赤眉起義是西漢末年王莽篡權時發生的農民起義,後來與劉演劉秀起義軍會合,成為光武中興的源頭。地皇二年(公元21年),新莽荊州牧發兵2萬人進攻綠林軍,綠林軍擊敗莽軍,部眾增至數萬人。次年,綠林山一帶發生疫病,起義軍分兵轉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領,西入南郡,稱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鳳、馬武率領,北上南陽,稱新市兵。
㈤ 綠林赤眉起義的歷史背景
西漢末年,封建統治階級和官僚地主瘋狂地兼並土地,貪官污吏巧取豪奪,加緊對農民進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逼得農民難以得生。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小規模農民起義不斷發生。大地主為了維護其搖搖欲墜的統治,就把政治野心家王莽抬出來,打著改革政治的招牌欺騙群眾。王莽乘機發動宮庭政變,奪取漢朝政權,改國號為「新」。王莽上台後推行一條反動路線。在政治改革的招牌下,大搞復古倒退活動。在「收復絕屬,存亡續廢」的旗號下,大封諸侯王,復辟分封制。他以禁止土地和奴隸買賣為借口,宣布「王田私屬制」,即按井田制的規定,把土地收歸國有,更名為「王田」,把私人奴隸改名為「私屬」,實際是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恢復了奴隸主既佔有土地、又佔有奴隸的井田制,要把漢代的封建社會拉回到西周時期的奴隸制社會。王莽還採取一套搜刮人民的經濟政策,建立了「五均六管」,實際上是把由國家控制物價、統一調運物資和借貸大權,交到官僚、商人、高利貸者手中,使他們可以利用國家機構囤積居奇,操縱物價,大放高利貸,殘酷地剝削人民。王莽還多次改革貨幣制,濫鑄銅錢,對人民進行野蠻掠奪,造成「農商失業,食貨俱廢」的惡果,破壞了社會的正常生產和人民的正常生活,遭到了人民的強烈反對。為了轉移視線,王莽又發動對兄弟民族的掠奪戰爭,引起了兄弟民族人民的反抗,增加了內地人民的負擔。人民已是財竭力盡,無法生活,又加上水利長期失修,自然災害連年不斷,農田荒廢,農民傾家盪產。山東、河南、河北、湖北等地尤為嚴重,很多地區都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
在這樣的背景下,荊州地區人民的糧食早已被搜刮一空,平原上的草根、樹皮都吃光了,廣大貧苦農民只好扶老攜幼,成群結對逃入綠林山(今湖北大洪山),靠挖野菜充飢度日。可是災情越來越重,到山裡來的人也陸續增多,野菜也被挖光,人們眼看著就要餓死。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鳳也在窮苦的飢民當中。他們向群眾宣傳只有起來造反,才可能求得生存,得到了群眾的信任與擁護。在他們的宣傳發動下,幾百人的起義隊伍很快就組織起來了。大家共推王匡、王鳳為渠帥(大帥),在公元17年(天鳳三年),舉起了反對王莽政權的革命大旗。王匡、王鳳領導的這支革命隊伍,因為起義於綠林山,便稱為綠林軍。不久,南陽的馬武、潁川的成丹也加入到革命隊伍中來。數月之間,起義軍就發展到七、八千人。他們憑借綠林山區的險要地勢,開展了武裝斗爭。公元21年,王匡率領農民軍在雲杜(今湖北仙桃西北)附近痛殲王莽的荊州軍,斬敵數千,繳獲了敵人的全部作戰物質,取得了重大勝利。起義軍又乘勝攻下竟陵(今湖北天門)、雲杜、安陸。當起義軍凱旋迴到綠林山時,隊伍已擴展到5萬多人。 公元22年夏,起義軍遭到疾病的襲擊,無法在山裡堅持下去,王匡、王鳳又根據形勢的變化,採取新的措施,決定走下山來,向面積廣闊的平原進軍。命令成丹帶一支起義軍西去南郡(今湖北江陵),稱「下江兵」;王匡、王鳳、張昂率領主力軍進入南陽地區,稱「新市兵」;平林(今湖北隨縣北)人陳牧等也聚眾一千多人起義響應,號稱「平林兵」。
革命形勢風起雲涌。一些豪強、官僚、貴族也打起反莽的旗號,乘機混進了革命隊伍。破落貴族劉玄就混進了平林軍。南陽地區的大地主兼商人、舊貴族劉演、劉秀兄弟,抱著復闢地主政權的野心,在南陽拼湊了一支軍隊,號稱「舂陵兵」,參加了新市兵。在當時,面對著王莽反動政權,王匡、王鳳採取容納劉演、劉秀和一切反莽力量的策略,是符合革命發展需要的,因為它壯大了革命力量,孤立了敵人。但從此,在革命隊伍內部埋下了定時炸彈,時時威脅著革命隊伍的生存。
公元22年冬,綠林軍在比水(唐河下游)又打了一個大勝仗,一舉消滅了王莽反動軍隊十幾萬人,並乘勝包圍了南陽首府宛城(今河南南陽)。綠林軍的節節勝利,進一步鼓舞了廣大群眾。為了最後消滅王莽政權,需要建立一個具有權威的領導機構,於是建立政權問題就提到日程上來了。但是,綠林軍建立政權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經過了激烈的斗爭。當時,一些鑽進革命隊伍內部的地主階級野心家,為了奪取農民革命勝利成果,炮製出了「劉氏復興」的讖語,大造反革命輿論。這種反動宣傳,在農民軍中有很大影響。因此在綠林軍建立政權時,就一定要立一個姓劉的當皇帝。然而,在立哪一個姓劉的當皇帝的問題上,展開了激烈的斗爭。混進革命隊伍內部的南陽地主集團,主張立劉演;而以王匡、王鳳為首的農民將領主張立劉玄。 農民將領認為,劉玄單身投入平林軍,人單勢孤,不敢違背農民軍的意志;而劉演有南陽地主集團作支柱,有舂林兵作後盾,有復闢地主政權的野心。因此,王匡、王鳳一馬當先,堅持要立劉玄;而南陽地主集團一定要立劉演。兩種意見相持不下,爭論不休。這時王匡、王鳳就想出了一個果斷的對策,他們先召集農民將領開會,在會上作出了立劉玄的決定,然後在大會上宣布了這一決定。劉演一看大勢已去,就想出了一個拖延戰術,他振振有詞地說:「赤眉軍在山東勢力很大,王莽政權還沒有消滅,現在最好稱王不稱帝,等到將來局勢穩定了,再立皇帝也不晚。」劉演的這個計謀非常清楚,是為他們將來篡奪農民政權打掩護。
㈥ 綠林赤眉起義有怎樣的典故
西漢後期,土地兼並愈演愈烈。大批農民被排擠出生產領域,成為輾轉溝壑的流民,甚至淪為奴婢。成帝時,因飢饉而死於道路者數以百萬計。哀帝即位後,大司馬師丹建議限田、限奴婢,丞相孔光和大司空何武等為此擬汀了方案,都因遭到權貴的反對而作罷。農民的處境日益古代風景畫鑒賞惡化,諫大夫鮑宣上書說,由於租賦苛重,官吏貪殘,豪強蠶食,酷吏毆殺,治獄深刻,冤陷無辜,加上水旱自然災害,民「有七亡(逃亡)而無一得」,「有七死而無一生」。因此,「部落鼓鳴」,「盜賊橫發」,成為不可避免的事情。為挽救封建統治危機,王莽應運而出,實行托古改制,但是事與願違,他的改制不但未能挽救社會危機,結果卻轉化為引發大規模人民反抗斗爭的導火索。
始建國三年(11),邊塞上首先爆發了反對王莽的農民「叛亂」。這一年是連年自然災害後的一年,王莽全然不顧百姓死活,在連歲自然災害之後又發動不義戰爭。不少農民被征為戍卒,屯田五原北假(今內蒙古河套以北、陰山以南地區,當時屬五原郡),「以助軍糧」;海岱江淮之民,則轉輸兵谷於邊塞;而並州一帶農民,既承擔更多兵谷,又受到莽軍吏士的騷擾,受害更深。因之,並州農民最先舉起了反莽的旗幟好天鳳二年(15),隨著王莽征戍壓迫的加劇,反莽斗爭愈加發展。按漢制戍卒服役為期一年,而王莽調發三年仍不更換,「邊兵二十餘萬人仰衣食,縣官愁苦。五原、代郡尤被其毒,起為盜賊,數千人為輩,轉人旁郡」。接著,在長江下游也爆發了「叛亂」。天鳳四年(17)「……臨淮(郡名,治今江蘇泗洪東南)瓜田儀等為盜賊,依阻會稽(郡名,治今蘇州)長州(苑名,在今蘇州西南)」。同年,在今山東也爆發了「叛亂」,琅邪女子呂母起於海曲(今山東日照西)。呂母富有家產,有子為縣游徼,因小罪為縣宰判處死刑。呂母怨宰,散盡家財,招聚飢民數千人,為子報仇。呂母自稱將軍,親率農民攻陷海曲城,殺死縣宰,以宰之頭祭其子墓。然後回到海上,繼續反莽斗爭。
以上所述均為大規模農民起事的前驅,從天鳳四年起,大規模的農民叛亂隨之爆發。就地域分布來看,當時的農民「叛亂」,可以分為三大區域。在東方是青、徐(今山東)一帶;在南方是荊州、南陽(湖北『西部和河南南部)一帶;在北方是河北地區。其中主要的後來成為大的軍事集團的是東方和南方的兩大支,起事後都曾先後攻到長安,這就是「綠林」和「赤眉」兩支農民軍。
天鳳四年(17),荊州一帶連年大旱,發生飢荒,農民相率在野澤中採掘鳧茈(音符子,野荸薺)為食。新市(今湖北京山東北)人王匡、王鳳兄弟為人排難解憂,受到飢民擁護,被推舉為首領。他們聚集飢民,不時攻擊附近鄉聚。一時諸亡命如馬武、王常、成丹之徒,都率古畫眾參加。他們以今湖北當陽境內的綠林山為根據地,揭起反叛的旗幟,數月問眾達七八千人,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綠林軍」。綠林山的「叛逆』,一天天成為荊州的威脅。地皇二年(21),新莽荊州牧發兵兩萬人進攻綠林軍。綠林軍擊敗莽軍,攻拔竟陵(今湖北潛江西北),轉攻雲杜(今湖北京山)、安陸(今湖北安陸東南)等地,部眾增至五萬人。次年,大疫降臨鄂西,綠林山的叛民,死亡一半。為了求生,他們相率離開了綠林山,分道轉移:一路擊壬常、成丹率領,西入南郡(治今江陵),稱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風、馬武、朱鮪、張印(昂)率領,北入南陽,稱新市兵。當新市兵進攻隨縣時,平林(今隨縣東北)人陳牧、廖湛也聚合了數千農民響應,稱「平林兵」。由於新市兵與平林兵的結合,鄂北、豫南一帶已完全為叛亂的農民所控制。
綠林軍起事爆發後,一些與新莽政權有矛盾的西漢宗室和地方豪強也紛紛起兵。宗室劉玄投奔平林軍,為安集掾。南陽的劉寶寅、劉秀兄弟也是西漢宗室子弟。他們兄弟既富資財,又廣結豪俠,王莽即位後,遭到迫害,遂在農民軍興起後,抱著「復高祖之業」的目的在春陵(今湖北棗陽南)起事。劉氏兄弟糾集族人、賓客七八千人,稱舂陵軍,與新市軍、平林軍聯合反莽。
綠林軍起義的第二年(天鳳五年),在今山東、蘇北地區也爆發了大規模的「叛亂」。當時青、徐大飢,民變蜂起。在呂母起事地區莒縣的飢民,共推琅邪人樊崇為首領,尊之曰「三老」。樊崇的同鄉逢安、東海人徐宣、謝祿、楊音率眾會合,部眾發展到幾萬人。呂母死後,她的一部分部眾也並人樊崇集團,於是樊崇遂成為山東農民「叛亂」的總領袖,而泰山也就成為當時農民「叛亂」的中心。「初,崇等以困窮為寇,無攻城徇地之計。眾既寢盛,乃相與為約: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以言辭為約束,無文書、旌旗、部曲、號令。其中最尊者號三老,次從事,次卒史,沉相稱曰巨人」。不僅樊崇的集團如此,其他「叛亂」集團,無不如此。
關於上述農民叛亂情況,曾有許多「盜匪地區」逃出來的官吏,上書向王莽報告。王莽將這些官員「下獄以為誣罔」,他認為,「結謀連黨以千百數,是逆亂之大者」。所以他下令要各地守令,務予殄滅,以後「有不同心並力,疾惡黜賊,而妄日飢寒所為,輒捕系,請其罪」。自是以後,臣下多不敢向王莽報告「盜賊」真實情況。當時有一個名叫田況的高級軍官,曾因與「盜賊」交手,一度取得小勝,被王莽任命為兼領青、徐二州州牧。他大膽地向王莽建議,不要發動大規模的軍事圍剿。王莽不聽,派太師王匡、更始將軍廉丹率領十萬大軍進擊青、徐「盜賊」。當莽軍前來進攻時,樊崇「恐其眾與莽兵亂,乃皆朱其眉以相識別,由是號日赤眉」。王莽官軍「所過放縱」,東方為之語曰:「寧逢赤眉,不逢太師!太師尚可,更始殺我!」地皇三年(22)冬,莽軍攻下無鹽(今山東東平東)屠殺起事人民一萬多人。赤眉軍以逸待勞,勇敢殺敵,在成昌(今山東東平西)會戰中,大破莽軍,擊殺萬餘人,並乘勝追至無鹽。在成昌會戰中,廉丹喪命,太師王匡落荒逃走。赤眉軍佔領了東自莒城,西到陳留,南達汝南東海,北到濮陽青州的廣大地區,基本上結束了王莽在東方的統治。戰後,赤眉軍在黃河南北縱橫馳騁,隊伍擴充到數十萬人。
古代風景畫鑒賞繼樊崇之後,大河以北地區的居民也四方蜂起,各推首領,攻掠郡縣。據《後漢書·光武帝紀》(上)稱:「別號諸賊:銅馬、大肜、高湖、重連、鐵脛、大槍、尤來、上江、青犢、五校、檀鄉、五幡、五樓、富平、獲索等。各領部曲,眾合數百萬人。」當時,「諸賊或以山川土地為名,或以軍容強盛為號」,各部叛民,均有渠帥,如銅馬賊帥東山荒禿,上淮況,大肜渠帥樊重……,富平賊帥徐少,獲索賊帥古師郎等。其餘「賊」,亦各有其渠帥。可見當時「叛亂」者聲勢之浩大與分支之繁多。
在赤眉軍成昌大捷之後,綠林軍也取得了很大進展。地皇四年(23)正月,綠林軍在沘(音比)水(今河南泌陽)大敗莽軍,殲滅二萬餘人,殺死主將甄阜和梁丘賜。接著,又轉兵向西,在洧陽(今河南南陽西南)擊潰王莽的納言將軍嚴尤和秩宗將軍陳茂,獲得大批裝備,部眾擴展到十多萬人,隨即進圍宛城(今河南南陽市)。由於戰局的勝利發展,需要建立政權來統一指揮。綠林軍將領認為人民支持反對王莽就是「人心歸漢」,因此,在這年二月,他們在洧陽擁戴劉玄做了皇帝,建元「更始」,正式建立了漢政府。從此,綠林軍被統一稱為「漢軍」。漢政府建立後,一面發布復興劉氏的政治號召,一面派劉演、劉秀等出師北伐。
王莽聽到劉玄建立漢政權的消息後,非常恐慌。但他為了對外偽裝鎮靜,故意染黑了須發,宣召從全國各地征選的一百二十名淑女進宮,王莽日與方士涿郡人昭君等在後宮考究房中術。四月,綠林軍將領王常、劉秀等攻下昆陽(今河南葉縣北)、郾(河南今縣)和定陵(今河南舞陽);同時,劉績以別軍佔領了宛。這時劉玄的政府已奄有今日豫西大部分地方。王莽聞之更加恐慌,因大發兵討伐中原「群盜」,「遣大司空王邑馳傳之洛陽,與司徒王尋發眾郡兵百萬,號日『虎牙五威兵』,平定山東……邑至洛陽,州郡各選精兵,牧守自將,定會(按照規定期限會合)者四十二萬人,余在道不絕,車甲士馬之盛,自古出師未嘗有也」。此外,王莽還徵集到各地明兵法者六十三家,隨軍擔任後備軍官,並且選用了一個身材高大的巨人巨毋霸作為壘尉,驅諸猛獸虎、豹、犀、象之屬,以助軍威。
這年五月,王邑、王尋率領著號稱百萬的大軍,南出潁川,會同嚴尤、陳茂,直逼昆陽。新軍將領盛氣凌人,不可一世,以為殲滅漢軍於昆陽城下,不過彈指間之事耳。當時,駐守昆陽的漢軍只有八九千人。漢軍諸將見新、漢兩軍眾寡懸殊,皆惶怖,欲放棄昆陽,散歸荊州各地。劉秀反對上述主張,他分析當時的軍事形勢說:「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強大,並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勢無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陽即拔,一日之間,諸部亦滅矣。今不同心膽,共舉功名,反欲守妻子財物邪!」漢軍正在議論間,莽軍的前鋒部隊已逼近昆陽城北,後續部隊也在源源開來。這時,軍情十分緊急。諸將彼此觀望,但又苦無良策。劉秀當時只有二十九歲,又是一員偏將,在以前的戰斗中,也未立過赫期戰功,因此平時並不為諸將所重。
當此緊急關頭,他表現得如此堅定沉著,又能提出一整套御敵方案,諸將始另眼相看,請他參與謀畫。經過反復研究,決定按照劉秀的主張,由王鳳與王常留守昆陽,派劉秀與五威將軍李軼(音義)等十三騎,從城南門突圍,到定陵、郾城去調集援兵,夾擊新軍。
王邑、王尋率領新軍圍攻昆陽,一開始就遭到漢軍的頑強抵抗。屢經敗陣的嚴尤,吸取以往教訓,向王邑獻計說:「昆陽城小而堅,今假號者(指更始)在宛,急進大兵,彼必奔走;宛敗,昆陽自服。」王邑驕傲地回答說:「吾昔圍翟義,坐不生得,以見責讓,今將百萬之眾,遇城而不能下,非所以示威也。當先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邪!」圍城的莽軍,在昆陽城外列營百數,圍之數十重,金鼓喧天,遠聞數十里。圍兵「或為地道、沖輒(輣音崩,沖軔,樓車也)撞城,積弩亂發,矢下如雨,城中負戶(背著門板)而汲」。漢軍守將王鳳在莽軍的重壓下,曾一度請降,莽軍不許。王邑、王尋意氣洋洋,以為攻佔昆陽,建立大功,就在漏刻之間!昆陽漢軍,在無路可退的情況下,堅守危城,頑強抵抗,昆陽城為之屹立不動。嚴尤見屢攻昆陽不下,再次向王邑、王尋建議說:「《兵法》:『圍城為之闕』宜使得逸出以怖宛下。」王邑仍不納。六月初,劉秀從郾城、定陵調來了全部漢軍,救援昆陽。劉秀親自率領步騎兵千餘人,開到距。新軍主力四五里處,布下陣勢。王邑、王尋狂妄自大,根本未把劉秀放在眼裡,輕率地決定只派數千人前去迎戰。經過幾次小的接觸,漢軍均獲勝利。其時,宛城已為漢軍主力攻克三日,戰報尚未傳來。劉秀乃使人向昆陽城中偽傳捷報:「宛下兵到。」又故意將捷報失落。王邑、王尋得到戰報,暗自吃驚。漢軍聞訊,「膽氣益壯,無不一當百」。
劉秀見決戰時機已經成熟,便親率敢死者三千人,迂迴到昆陽城西,從水上向新軍大本營發動猛烈襲擊。王邑、王尋見漢軍兵力不多,仍然認為不堪一擊,親自帶領一萬餘人巡行軍陣,下令諸營「皆按部毋得動」。漢軍由於接連勝利,膽氣更壯;而新軍士兵大都是臨時脅迫來的農民,他們痛恨王莽,都不願意作戰;諸將又借口「皆按部毋得動」的命令,樂得按兵不動。因此,漢軍沖人新軍陣中,如入無人之境。王邑、古代人物像王尋部隊經不住漢軍猛沖,陣勢紊亂。漢軍乘銳破陣,殺死王尋。守城漢軍亦鼓噪而出,內外夾擊,呼聲震天。失去指揮的莽軍為之大亂,繼之以潰散逃亡,奔逃者互相沖撞踐踏,死傷不計其數。會大風雷,屋瓦皆飛,雨下如注,城北滍(音志)川暴漲,虎豹嚇得戰傈不止,莽軍士卒淹死於水中者以萬數。王邑、嚴尤、陳茂率輕騎踏著溺者屍體逃命而去。被迫征發來的農民,在漢軍的攻擊下,以潰散方式反對王莽,各還本郡,王邑只得率領數千殘兵敗將逃回洛陽。
昆陽大捷之後,劉玄遣王匡率兵直攻洛陽;申屠建、李松叩武關。漢軍的強大攻勢,不僅三輔為之震動,海內豪傑亦「翕然響應,皆殺其牧守,自稱將軍,用漢年號,以待詔命,旬月之間,偏於天下」。析(今河南西峽)人鄧曄、於匡於南鄉(屬析縣)聚兵百餘人,響應漢軍,降析縣宰和武關都尉,攻殺莽軍右隊(弘農郡的改稱)大夫宋綱。王莽更加憂懼,技窮不知所出。當時有一臣下崔發告訴王莽說,《周禮》及《春秋左氏》皆謂國有大災,則哭以厭(壓勝)之。王莽乃率群臣至南郊,叩頭號哭,乞求皇天保佑,又作告天策千餘言,自陳功勞。太學生和居民哭得最悲哀者和能誦策文者,均「除以為郎」,計有五千多人。古代風景畫這幕丑劇剛剛收場,鄧嘩即戰敗王莽的援軍,迎接申屠建等率領的漢軍進入武關。漢軍勢如破竹,郡縣望風而降,九月問攻人長安。城中少年朱弟、張魚集眾響應,火燒作室門(未央宮的便門),延及宮室,大呼:「反虜王莽,何不出降?」王莽避火宣室(未央宮殿名)前殿,宮人婦女啼哭曰:「當奈何!」王莽青服端坐,自我安慰說:「天生德於予,漢兵其如予何!」天明,群臣扶王莽至漸台(在未央宮中),欲阻池以拒「賊」。漢軍攻上漸台,商人杜吳殺死王莽,取其璽綬,校尉公賓就斬王莽頭。莽首傳送至宛,懸於市上,「百姓共提擊之,或切食其舌」。經過六年血戰,王莽政權終於被綠林軍所推翻。
當西人武關之軍,攻陷長安時,劉玄的北伐軍也攻陷了洛陽。公元23年十月,劉玄政府由宛縣北遷洛陽。當時赤眉軍散布於汝南、潁川一帶,飢餓無以為食。樊崇親率渠帥二十餘人赴洛陽,詣謁劉玄,接受封古代風景畫鑒賞號,表示歸附,但並不為劉玄所重視。樊崇等人乃亡歸其營,率兵人潁川,擊殺河南太守。但當時的河南,「赤地千里,城無所奪,野無可掠,赤眉部眾皆日夜愁泣,思欲東歸」。樊崇等知東歸則群眾必散,乃決計西攻長安。
更始二年(24),劉玄移都長安。當時長安「唯未央宮被焚而已,其餘宮館一無所毀。宮女數千,備列後庭,自鍾鼓、帷帳、輿輦、器服、太倉、武庫、官府、市裡,不改於舊」。更始居長樂宮,完全恢復了封建帝王一套腐化墮落的生活。劉玄委政事於寵臣趙萌等,「日夜與婦人飲宴後庭,群臣欲言事,輒醉不能見」。又大封宗室、功臣,「其所授官爵者,皆群小賈豎,或有膳夫庖人,多著綉面衣、錦絝、檐榆(音參於,圍裙)、諸於(婦女的外衣),罵詈道中。長安為之語曰:「灶下養(炊烹之意),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內侯。」像這樣的政權,當然要使天下大失所望。
是年冬,赤眉軍分兩路向長安進發:一路由樊崇率領進武關;一路由徐宣率領進陸渾關(今河南嵩縣東北)。更始三年(25)正月,兩軍俱至弘農(今河南靈寶東北),與劉玄諸將連戰皆捷,眾遂大集。進至華陰,有士人方陽者,勸說樊崇立劉氏宗室,以為號令。樊崇以為然,乃於軍中求得西漢宗室後裔、一個年僅十五歲的牛吏劉盆子,立為皇帝。樊崇本來應做丞相,然不知數術,便推舉做過縣獄吏能通《易經》的徐宣為丞相,自己做了御史大夫。
赤眉軍繼續西進,到達高陵(今屬陝西省),劉玄將張印叛降赤眉,遂聯兵共攻長安城東都門。城破,劉玄來降,上璽綬於劉盆子,先被封為長沙王,後為赤眉軍將領謝祿所縊殺。
赤眉軍進人長安後,由於關中地區豪強地主堅壁清野,聚眾反抗,長安城中糧盡,於是西走隴阪,逢大雪,坑谷皆滿,士多凍死。於是又折返長安,引眾東歸。建武三年(27)春,在宜陽(今河南洛寧東北),遭到劉秀大軍截擊。赤眉軍突圍未成,十餘萬眾被迫降附了劉秀。同年夏,樊崇准備再次起兵,但事泄為劉秀所殺,赤眉起義遂告徹底失敗。
㈦ 綠林赤眉起義是怎樣的典故
王莽篡奪了西漢的天下,為了顯示他的威德,也為了鞏固統治,實行了制度上的改變,這在歷史上叫做「王莽改制」。這些改變表面上好像要解決西漢末年社會上出現的種種矛盾,實際上卻是一種想要把歷史車輪往後拉的倒行逆施,其結果是更加激化了社會矛盾,加速了他自己的滅亡。
王莽改制最突出的一件事情是改變土地制度。他把奴隸社會時期的井田制重新搬了出來,規定天下的田都叫做「王田」,歸朝廷所有,不許自由買賣,由政府按人口重新分配。這是一種鰣退的做法,實際上根本行不通。奴隸制社會實行井田制,能夠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到了封建社會,如果還要實行井田制,就會限制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就會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結果,王莽的「王田」制度頒布了三年,卻實行不了,沒奈何只好下令取消,照舊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王莽改制的另一件事是改變貨幣制度。他下令廢止了市面上流通已久的五銖錢,一會兒規定用這樣幾種貨幣,一會兒又規定用那樣幾種貨幣,甚至於把遠古時期一度用作交易媒介的貝殼也規定作為貨幣使用,逼著老百姓兌換來兌換去,造成了極大的混亂,把老百姓手裡的錢都搜刮光了,商人都不敢做買賣了。
除了土地制度和貨幣制度的改變以外,王莽還改變了其他的一些制度,可是到頭來除了擾民以外,什麼也行不通,也都失敗了。與此同時,王莽為了轉移人民的視線,還派兵去征伐匈奴、高麗、西南夷和西域,浩大的軍費開支,又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
古代銅器在王莽這種倒行逆施的反動統治之下,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特別是農民,他們的土地被地主奪走了,僅有的一點積蓄也被幣制改革和戰爭負擔給剝削光了,生活更加困苦不堪。當時全國各地又普遍發生了旱災和蝗災。老天久旱不雨,莊稼本來就長得稀稀落落的,成群的蝗蟲又到處為害,把莊稼吃個精光,斷絕了人們的生計。在北方,由於鬧飢荒,出現了人吃人的慘劇;在南方,人們成群結隊到沼澤地里去挖野荸薺來充飢。關中地方,四處流亡來的幾十萬飢民,因為得不到救濟,餓死的佔十分之七八。王莽解決不了人民的吃飯問題,卻派人到各地去欺騙人民,教人民煮草木為酪,說是把野草樹皮煮得爛熟以後,會成為像乳酪一樣好吃的東西。這種騙人的鬼話當然沒有人相信。人們為了求活路,終於拿起刀槍,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起義。
王莽天鳳四年(公元17年),琅琊郡海曲縣(今山東省日照縣)發生了一起縣官胡亂殺人的事情,因而引起了一場農民起義。海曲縣縣衙門有個當差的名叫呂育,他犯了點小小的罪,就被縣官處死了。呂育的母親為了給兒子報仇,聯合流亡農民幾千人發動武裝起義,攻進縣城,殺死了縣官。附近農民聽到起義的消息,紛紛趕來參加,起義軍迅速擴大到一萬多人。這次起義歷史上稱為呂母起義,它揭開了農民起義的序幕。
和呂母起義同一年,南方的荊州(今湖北、湖南一帶)也發生了農民起義。新市(今湖北省京山縣)人王匡、王鳳,趁著飢餓的農民為爭搶野荸薺發生毆斗的機會,進行鼓動,號召人們起來反對地主惡霸和王莽政權。他們很快就集合起幾百人的隊伍,以綠林山(今湖北省當陽縣境內)為根據地,號稱綠林軍。幾個月的時間,綠林軍就發展到了七八千人。
第二年,呂母家鄉琅琊郡有個叫樊崇的也在莒縣(今山東省莒縣)領導了農民起義。樊崇帶著起義軍打到泰山郡(今山東省泰安縣),正趕上青州、徐州一帶鬧飢荒,飢民紛紛起來參加,起義軍很快就發展成一支擁有十幾萬人的隊伍。樊崇是個朴朴實實的農民,沒有念過書。他起義的目的不是想稱王稱帝,只想推翻王莽,讓人們能夠活得下去。他領導的起義軍戰士把眉毛塗成紅色作為標記,號稱赤眉軍。赤眉軍保持著貧苦農民的淳樸作風,領導人只採用一些鄉下小官吏的稱呼,樊崇自稱「三老」,下面小一些的領袖稱為「從事」、「卒史」,士兵們則互相稱「巨人」。樊崇不識字,他沒有制訂什麼法律和規章制度,只在口頭上規定:殺人的要處死刑,傷害人的要賠償損失。起義軍人人遵守這個規定,紀律十分好,受到人民的熱烈擁護。
王莽聽到綠林、赤眉起義的消息後趕快派軍隊鎮壓。王莽地皇二年(公元21年),荊州的兩萬官軍襲擊綠林軍,綠林軍奮勇抵抗,打敗官軍,殺死官軍幾千人,奪得了大量物資。綠林軍乘勝出擊,攻下了競陵(今湖北省天門縣)、雲杜(今湖北省沔陽縣)、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隊伍擴充到了五萬多人。
可是不幸的事情發生了,當起義軍正在迅速發展的時候,綠林山一帶發生了瘟疫。起義軍缺醫少葯,死亡的人很多。王匡、王鳳和起義軍的其他首領商議以後,決定分散隊伍,離開綠林山,轉移到別的地方去。王常、成丹率領一部分隊伍往西進入南郡(今湖北省江陵縣),號稱下江兵;王匡、王鳳等率領另一部分隊伍往北進入南陽(今河南省南陽縣),號稱新市兵。王匡、王鳳等經過平林(今湖北省隨縣)附近的時候,平林人陳牧、廖湛也發動一千多農民起義,稱為平林兵。平林兵和新市兵聯合,起義軍的隊伍又進一步擴大了。
古代風景畫鑒賞在綠林軍分散轉移這一年的冬天,王莽派十多萬官兵去鎮壓赤眉軍。赤眉軍在成昌(今山東省東平縣東)跟王莽派來的官兵決戰,打敗官兵,聲勢更加強大,很快從齊、魯等地發展到現在的江蘇、安徽、河南等地,並且還發展出了銅馬軍、青犢軍等分支隊伍。
這時候,荊州一帶的地主劉玄、劉縯〔yān〕、劉秀等人,也利用他們跟漢朝皇帝同姓的關系,打出了反對王莽,復興漢室的旗號,也來加入農民起義軍,想要篡奪農民革命的勝利果實。劉玄加入了平林軍;劉縯、劉秀兄弟倆在春陵(今湖北省棗陽縣)招集宗族、賓客和附近的地主武裝共七八千人,號稱舂陵軍,跟新市、平林兵聯合作戰。劉玄的政治經驗比較豐富,很快就取得了農民起義軍的領導地位,在打敗王莽軍的一次大規模進攻之後,他做了皇帝,仍然叫漢朝,定年號為更始,意思是他更新了漢朝,歷史上稱劉玄為更始皇帝。從此以後,綠林等農民起義軍也被稱為漢軍。接著,起義軍又打下了昆陽(今河南省葉縣)、定陵(今河南省舞陽縣)、郾城〔今河南省郾城縣,郾yǎn〕,包圍了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
王莽見農民起義已經成為燎原之勢,於地皇四年(公元23年),派大將王邑、王尋徵集全國各地的兵馬,拼湊了四十二萬人的隊伍,號稱百萬大軍,南下向起義軍進攻。王邑、王尋率領的兵馬包圍了起義軍佔領的昆陽,歷史上有名的昆陽大戰爆發了。
㈧ 綠林赤眉起義的背景
綠林赤眉起義
開放分類: 事件、歷史、歷史事件、起義、農民起義
王莽的殘酷壓榨,加上一連串的天災,逼得農民走投無路,紛紛起義。東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農民起來反抗官兵。
公元17年,南方荊州鬧飢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澤地區挖野荸薺充飢。人多野荸薺少,引起了爭奪。新市(今湖北京山東北)有兩個有名望的人,一個叫王匡,一個叫王鳳,出來給農民調解,受到農民的擁護。大家就公推他們當首領。
王匡、王鳳就把這批飢民組織起來起義,一下子就聚集了好幾百人,還有一些逃亡的犯人也來投奔他們。
王匡他們佔領了綠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作為根據地,攻佔附近的鄉村。不到幾個月工夫,這支起義軍發展到七八千人。
王莽派了兩萬官兵去圍剿綠林軍,被綠林軍打得大敗而逃。綠林軍趁勢攻下了幾座縣城,打開監獄,放出囚犯;把官家糧倉里的糧食,一部分分給當地窮人,大部分搬到綠林山。投奔綠林山的窮人越來越多,起義軍增加到五萬多。
第二年,綠林山上不幸發生了疫病,五萬人差不多死了一半。還有一半隻好離開綠林山,後來分作三路人馬——新市兵、平林(在今湖北隨縣東北)兵和下江(長江在湖北西部以下叫下江)兵。這三路人馬各自佔領一塊地盤,隊伍又強大起來了。
當南方的綠林軍在荊州一帶打擊官兵的時候,東方的起義軍也壯大起來。琅琊海曲(今山東日照縣)有個姓呂的老大娘,兒子是縣里的一個公差,因為沒肯依縣官的命令毒打沒錢付稅的窮人,被縣官殺害了。這一來激起了公憤。有上百個窮苦農民起來替呂母的兒子報仇,殺了縣官,跟著呂母逃到黃海,一有機會就上岸打官兵。
這時候,另一個起義領袖樊崇帶領幾百個人佔領了泰山。呂母死了後,她手下的人投奔樊崇起義軍。不到一年工夫,就發展到一萬多人,在青州和徐州之間來往打擊官府、地主。
樊崇的起義軍很講紀律,規定誰殺死老百姓就要被處死,誰傷害老百姓就要受罰。所以,百姓能擁護他們。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師王匡(和綠林軍中的王匡是兩個人)和將軍廉丹率領十萬大軍去鎮壓樊崇起義軍。樊崇作好准備,跟官兵大戰。為了避免起義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雜,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塗上紅顏色,作為識別的記號。這樣,樊崇的起義軍得了一個別名,叫"赤眉軍"。
王莽的軍隊和赤眉軍打了一仗。結果,官兵打了敗仗,逃散了一大半。太師王匡的大腿被樊崇扎了一槍,逃了回去;將軍廉丹在亂軍之中被殺了。赤眉軍越打越強,發展到了十多萬人。
綠林、赤眉兩支起義大軍分別在南方和東方打敗王莽軍的消息一傳開,別地方的農民也都活躍起來。黃河兩岸的大平原上大大小小起義軍有幾十路。有一批沒落的貴族和地主、豪強也趁機起兵,反對王莽。
南陽郡舂陵(今湖南寧遠北)鄉的豪強劉縯(音yǐn)、劉秀兄弟兩人,因為王莽廢除漢朝宗室的封號,不許劉姓人做官,心裡怨恨,發動族人和賓客七八千人在舂陵鄉起兵。他們和綠林軍三路人馬聯合起來,接連打敗了幾名王莽的大將,聲勢就強大起來了。
綠林軍的幾支隊伍沒有統一的指揮。將士們認為人馬多了,必須有個首領,才能統一號令。一些貴族地主出身的將軍,利用當時有些人的正統觀念,認為一定要找一個姓劉的人當首領,才能符合人心。
綠林軍里姓劉的人很多,該推誰做首領呢?舂陵兵想推劉縯,可是新市和平林兵的將領怕劉縯勢力太大,一定要立一個破落的貴族劉玄做皇帝。劉縯又提出等消滅了王莽、收服赤眉軍以後,再立皇帝,也遭到反對。劉縯覺得自己力量不夠,也只好同意了。
公元23年,綠林軍各路將士就正式立劉玄做皇帝,恢復漢朝國號,年號"更始",所以劉玄又稱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鳳為上公,劉縯為大司徒,劉秀為太常偏將軍,其他將領也各有各的封號。
打那時候起,綠林軍又稱為漢軍。
㈨ 綠林,赤眉起義和黃巾起義的經過及其歷史意義是什麼
西漢後期土地兼並的情形越來越嚴重,貴族,官僚,大地主佔有上萬畝良田沃土,廣大農民卻。無立錐之地」。失去土地的農民,有的賣身為奴,有的被迫流亡他鄉成為流民,很多人餓死在路上漢人掩埋,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公元八年,王莽奪取西漢政權後加深了階級矛盾。人民生活更加痛苦,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不可避免的就要爆發。
公元一七年,王匡,王鳳領導綠林軍在湖北起義。公元十八年,樊崇領導的赤眉軍在山東莒縣發動起義。兩支起義軍,分別在南方東方兩個戰場同王莽的反動軍隊作戰。
赤眉軍提出「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的口號,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公元二二年,在無鹽縣成呂打敗王莽的軍隊,赤眉軍愈戰愈強,發展到十幾萬人。此時綠林軍也迅速發展,公元二三年,昆陽大捷,消滅王莽主力,不久攻下長安,推翻了王莽帥反動政權。
公元二五年,皇族劉秀奪取了起義勝利果實,建立了東漢。
綠林、赤眉起義,推翻了王莽的反動統治,打擊了地主階級勢力,推動了歷史的前進。
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又稱黃巾起義。因為起義軍戰士以黃巾包頭,故稱為「黃巾軍。。黃巾軍的領導者是巨鹿人張角。
東漢後期,大地主猖狂地強占農民的土地。外戚、宦官專權,指使地方官吏橫征暴斂,征調的東西比規定的要多達十倍。廣大農民紛紛破產,淪為流民。公元―『八四年,終於爆發了大規模的黃巾起義。
在黃巾起義爆發的前十多年的時間中,張角利用。太平道。教組織人民。他和他的弟子一面給貧苦農民治病一面敞起義的宣傳和組織工作。起義的前夕,張角已經組織了幾十萬農民。他把這幾十萬農民分為三十六個方,大方一萬多人,小方六。七幹人,各方都設有軍事首領,張角領導之下。為了廣泛地發動農民起來參加斗爭,張角還提出了革命的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這個口號明確地指出推翻東漢政權――「蒼天。建立農民自己的政權――黃天。的政治主張,並暗示了大起義灼時間――甲子(一八四年)。
黃巾軍的主力經過九個月的英勇戰斗,在東漢軍隊和地主武裝的聯合進攻下失敗了。東漢政權也在農民大起義的風暴中崩潰了。
黃巾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起義。這次起義利用宗教作為動員和組織群眾的:真:具,提出了「太平」的理想。它表明了農民階級反封建革命斗爭的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黃巾起義瓦解了東漢政權,沉重地打擊了豪強地主的勢力,為社會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㈩ 綠林,赤眉軍起義是在什麼歷史背景
王莽改制失敗,加上自然災害,形成大量流民。綠林,赤眉就是這一背景下產生的。其中一支攻入長安,挖了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