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家鄉的歷史和發展教案

家鄉的歷史和發展教案

發布時間:2021-03-02 05:42:03

❶ 三年級地方課程天津與世界教案

這個估計沒有,地方教材,學校又不太重視,我正在整理資料,等整理完了,放在網上供大家下載。

❷ 我的家鄉文化,經濟,發展論文八百字

16. 論(某器樂)作品的音樂風格與演奏
17. (某器樂)演奏右手技術問題之我見
18. 如何處理好(某器樂)教學中音樂表現與彈奏技術的關系
19. 淺談(某器樂)考試、比賽前的心理的准備
20. 《二泉映月》的創作分析與演奏實踐
21. 中國民族器樂的歷史與現狀之研究
22. 論楊琴演奏的思維
23. 淺析關於(某器樂)演奏的發音問題
24. 如何演奏好《莫扎特C大調長笛與豎琴協奏曲》K299
25. 小提琴的左手技巧
26. 淺析現代楊琴的演奏技巧及表現力
27. 簡述薩克斯的氣息
28. 淺談琵琶演奏與教學心得
29. 論揚琴演奏中手臂運動與力度控制
30. 少年兒童古箏考級教學淺談
31. 長笛演奏中的呼吸氣息運用
32. 淺析二胡曲《洪湖人民的心願》
33. 女子十二樂坊現象分析

鋼琴
1. 怎樣提高鋼琴伴奏的演奏水平
2. 論鋼琴演奏情和理的統一
3. 臨場演奏中的心理因素
4. 淺談鋼琴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演奏能力
5. 論鋼琴演奏藝術中的想像力
6. 淺談鋼琴演奏的基本技巧
7. 淺談中國風格鋼琴作品的演奏
8. 試論鋼琴表演藝術中的共性與個性關系
9. 試論鋼琴表演藝術中的二度創作與實踐
10. 論鋼琴教育的教學原則與方法
11. 論鋼琴教師的職業素養
12. 即興伴奏與音樂表現
13. 論鋼琴演奏中音樂表現與彈奏技術的關系
14. 論鋼琴踏板的重要性及運用
15. 試論兒童鋼琴教學的特殊性
16. 論鋼琴教學中弱指的訓練
17. 論鋼琴演奏中的放鬆問題
18. 論巴赫鋼琴作品的演奏風格
19. 論鋼琴的指法藝術
20. 對鋼琴演奏心理問題的研究

聲樂
1. 當前適應中小學音樂新課程的高師聲樂教學改革芻論
2. 民族聲樂演唱中字正腔圓探究
3. 舒伯特藝術歌曲的演唱風格
4. 透過聲樂套曲《冬之旅》淺談舒伯特藝術歌曲的演唱
5. 演唱中國作品的發聲與吐字
6. 歌唱心理素質在演唱中的影響
7. 花腔技巧在古典歌劇演唱中的運用與表現
8. 論趙元任聲樂作品的民族性與演唱表達
9. 淺析黃自藝術歌曲的音樂特徵與演唱表達
10. 試論多媒體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
11. 釋析巴羅克(古典/浪漫)時期聲樂作品的風格特徵
12. 試論聲樂教育的評價體系
13. 怎樣運用歌聲傳達情感
14. 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演唱通俗歌曲
15. 歌唱藝術中的情感體驗與表現
16. 論學校聲樂人才培養方案如何適應社會要求
17. 中國古代聲樂美學發展初探
18. 童聲訓練的原則與方法
19. 高師音樂專業聲樂課改革之我見
20. 聲樂教學中應注意民族問題
21. 歌唱心理調控在人聲訓練中的作用
22. 民族聲樂歌唱方法探析
23. 通俗演唱方法探析

舞蹈
1. 淺談舞蹈教學中表演意識的培養和訓練
2. 論舞蹈的教育功能
3. 淺談音樂與舞蹈的關系
4. 文化對舞者的重要性——淺談舞蹈理論對舞蹈實踐的指導作用
5. 兒童舞蹈教學中的寓教於樂原則
6. 舞蹈對幼兒成長的作用
7. 論舞蹈教育與素質教育
8. 中小學音樂舞蹈教育的現狀及創新發展探討
9. 論普及性舞蹈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的重要性
10. 論節奏在民間舞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11. 加強高師民間舞教學中「民俗」的滲透
12. 論中小學舞蹈教育
13. 淺談中小學舞蹈課程設置
14. 淺談幼兒師范學校的舞蹈教學
15. 談兒童舞蹈教學的製作
16. 淺談中國民間舞的表演
17. 「鼓」在民間舞中的運用和發展
18. 「道具」在中國民間舞教學與創作中的運用和發展
19. 論舞蹈作品與社會生活
20. 淺談舞蹈表演形式的創新
21. 淺析現代舞動作的發展
22. 淺談中國古典舞對戲曲舞蹈的借鑒
23. 新時期大學生校園舞蹈教育的思考
24. 淺談中等師范學校的民間舞教學
25. 淺談地域文化對中國民間舞蹈文化的影響

音樂教育
1.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形勢下的高師音樂教育
2. 從普通高校學生音樂素質教育現狀所引發的思考
3. 淺議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4. 音樂素質的培養對幼兒身心發展的作用
5. 二十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研究
6. 音樂新課程標准下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
7. 合唱在中小學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8. 論音樂教師鋼琴即興伴奏能力的培養
9. 論中學音樂課堂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10. 美育與音樂教育
11. 試論童聲合唱的訓練方法
12. 音樂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方法研究
13. 中小學音樂教育與合唱活動
14.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如何體現師范性的要求

作品分析
1. 析理查·施特勞斯交響詩《唐·吉訶德》中的引子的主題內涵
2. 淺析普羅科菲耶夫《第二鋼琴奏鳴曲——Scherzo》的寫作特徵
3. 淺析莫扎特鋼琴作品的和聲曲式結構特徵
4. 現代音樂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5. 對某某作曲技法的分析
6. 簡述車爾尼練習曲
7. 論肖邦夜曲
8. 肖邦第一敘事曲解析

其他
1. 關於現代大眾審美的思考
2. 淺論音樂音調與基本情緒運動狀態的關系
3. 膠片上流淌著的音樂篇章——有關電影音樂的綜述
4. 「文化融合」視野下的探戈音樂
5. 17世紀古式風格與新式風格
6. 試論前古典時期的情感風格對古典主義音樂的影響

❸ 家鄉產物知多少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家鄉有哪些特產,了解嘉興特產與自然環境、地域文化的關系。

2、感受家鄉特產的豐富,激起學生愛家鄉的情感。

3、培養搜集和處理材料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多渠道搜集家鄉特產資料,知道家鄉的特產,了解嘉興特產與自然環境、地域文化的關系。

難點:感受家鄉特產的豐富,激起愛家鄉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課題:

師:同學們一定還記得吧,去年,我們學校和英國的普利茅斯的一所學校結對了,當時結對時,我們校長出了一個謎語考考這位外國的老師,這可把不會說中國話的外教難倒了,咱來幫個忙,行嗎?

1、教師出示謎語:四角四邊長,箬葉身上穿,解帶脫衣裳,一口一個香。

師:這個謎語一定難不倒你們,答案是粽子,說起粽子,咱嘉興可是有一個響當當的牌子:五芳齋,這也是咱家鄉人家喻戶曉的,是我們嘉興的特產。

2、說到這兒,知道什麼叫特產嗎?

3、像五芳齋粽子一樣,因為比較特別,品質較好,受到很多人喜愛而遠近聞名的物產,我們稱為特產。


久後,英國的老師還將來我們嘉興,她對我們嘉興的特產非常感興趣,很想好好了解了解,回國向英國的孩子介紹我們嘉興的特產,讓他們嘗一嘗,看一看,讓他們
也了解咱們嘉興的風土人情。這個任務交給我們,能完成嗎?今天我們就要看看你對嘉興的特產有哪些了解?(課件演示出示課題:家鄉特產知多少)

二、認識特產五芳齋粽子,感受特別之處

1、 說到五芳齋粽子在我們嘉興可是家喻戶曉的,吃過的舉手?

2、 你最喜歡哪種口味的粽子,介紹介紹。

學生介紹自己喜歡吃的品種,教師順勢點撥到品種真多。

是啊,不喜歡吃肉的可以改吃豆沙、蜜棗,又是不同的享受。

肉粽,好多同學情有獨鍾呢。吃起來怎麼樣?

抹茶、排骨,又是新品種,找個時候一定去嘗嘗。

學生介紹時教師追問你經常吃嗎?用一句家鄉話來誇一誇五芳齋粽子。

(濃濃的鄉音,濃濃的家鄉情)

指名一個外地來嘉興的同學,問問他吃粽子的感受。

小結:果然名不虛傳呢,五芳齋的粽子有那麼多的品種,味道又不錯,可以滿足不同人的需求,怪不得受到很多人的歡迎呢。他的發展規模也越來越大了。

3、了解五芳齋粽子的發展規模

(1)、了解現有規模。

師:在嘉興,你在什麼地方看到過五芳齋專賣店?

你外出的時候還在哪裡看到過嗎?

追問:當你在遠離家鄉時,看到熟悉的五芳齋,甚至嘗到熟悉的味道,你的心情怎樣?(親切,自豪的)

(2)、追溯歷史,感受發展之快。

學生交流調查到的五芳齋粽子剛剛起步的情形。

師: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從一個流動的街頭小攤到今天遍布全國的連鎖店,從這些數據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預設:發展真快 規模越來越大 品質一定很好 味道好 很用心思

師:正因為如此,從一個只有十幾個人的小作坊,發展到今天遍布全國的200多個店面,在這幾十年的發展中,五芳齋還獲得了更多的榮譽。

(3)、說說五芳齋粽子獲得的榮譽。

學生介紹。

師:中國的高鐵站點、在高速公路服務區、在人潮洶涌的繁華商圈、在遊人如織的風景區,隨處都可以見到五芳齋的身影。全國粽子那麼多,為什麼獨獨五芳齋的粽子能夠走得那麼遠,能夠走進那麼多人心裡,能獲得這么多的榮譽?你來猜一猜。

預設:和原料是分不開的,選用上等的葉,好米,好肉

(是啊,嘉興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土壤肥沃,優質的水稻給粽子提供了最好的原料。)

是和嘉興人的用心包分不開的。

是不斷開發新品種,不斷創新分不開的。(精益求精,不斷追求才能早就今日的五芳齋)

嘉興人的勤勞,智慧,

小結:是啊,我們禾城的土地是最早的水稻種植區,禾城的土地哺育了勤勞的嘉興人,造就了五芳齋這一獨特的品牌,特產特產,是一種質量,一種品牌,一種文化。粽子也演繹了更多的文化。

4、感受粽子文化

出示圖片:你看我們學校原來的舞蹈《五芳齋童謠》也是取材於五芳齋粽子。舞蹈演員的足跡走遍了嘉興的大街小巷。

畫家根據粽子創作的美術作品,心靈手巧的家鄉人還把它變成了工藝品。

你說當我們的英國客人嘗到粽子,看到那麼多的粽子文化,他們會不喜歡嗎?

三、推薦家鄉其他特產,感受特產豐富

1、師:推薦了重量級的粽子,還想推薦什麼給英國客人,把我們的調查表拿出來,以四人組為單位,把你還想推薦的嘉興特產在組內介紹介紹,還要說說你的推薦理由哦。。

機動:

南湖菱

1、味道好。

生吃又脆又甜,當菜吃味道更好。對於南湖菱,你還有哪些了解?

2、知道為什麼南湖菱沒有扎手的角呀?(感受特別)

師小結:這與我們江南水鄉的水質有關,還因為勤勞的菱農們在撒種的時候就經過精心的培育,咱嘉興的南湖菱是獨一無二的,也正因為特別,還帶來了動人的故事。誰聽說過?

師小結:味道好,又只有嘉興都有,還帶著動人的故事,果然是一道值得推薦的特產,外國客人如果在暑假後來,就正好趕上南湖菱上市的時間,可以大飽口福了。

師:說到當菜吃,南湖菱是一道很有嘉興特色的菜餚,咱們到時候招待客人,可以推薦些什麼特產類的菜餚呢?

七星:雪菜 在我們家,這是燒菜時經常用到的配料,特別是早餐的時候,怎麼吃也吃不厭。

斜橋榨菜: 你們家常吃嗎?考考你的知識,說出兩種吃法?

(看似普通,只要用心栽培,也能成為特產)

文虎醬鴨、荷葉粉蒸肉等

杭白菊 :(健康的益友,特產歷史悠久),看看,聞聞,品品。

老師現場沖泡一杯杭白菊,請學生聞聞。

問問誰吃過?味道怎樣?(其實,杭白菊可不是普通的茶,它還是一種葯材,對咱們的身體有益。)

誰想嘗一嘗? (現場品茶)

師:杭白菊早先的時候只有皇帝才能喝到呢,現在我們都能喝到,因為在我們嘉興已經有好幾百年的種植歷史了。走親訪友送上一些,帶去健康,帶去情意。英國客人如果帶點回去,我們的杭白菊走得更遠了。

西瓜:(體會特產給生活帶來快樂)

說到西瓜你們都要流口水了,夏天的時候,是你的最愛吧,解渴,消暑。

師:說到西瓜,給你們看個寶貝。出示,欣賞西瓜燈圖片。

師:你們看平湖人還在西瓜皮上雕刻了精美的花紋,西瓜皮成了漂亮的燈籠,每年的暑假,平湖都會舉辦西瓜燈節,哈哈,特產還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

(娛樂,你看西瓜,好吃好玩,還有好看,真是享受啊。英國客人趕在暑假來,一定會陶醉。)

師(如果學生說到西瓜,到時候咱們要招待英國客人,順勢問還有什麼水果想推薦給他們嗎)

學生順勢再推薦其他水果,桃子、葡萄、蜜梨等,簡單處理。

師小結:哇,這個好,那個也好,真不知道選擇哪種了,到時就讓客人們大飽口福吧。那其他呢,還有什麼推薦?

點心類(不說到就不用了)

八珍糕、姑嫂餅 現場分發給幾位同學嘗一嘗,味道怎樣?

推薦了水果,菜餚,點心,茶水飲料,除了吃的,還有沒有其他工藝類的特產?

烏鎮藍印花布:(特產顯示家鄉人民心靈手巧,江南水鄉特色

展示:藍印花布 模特走秀 工藝等畫面。

看到漂亮的印花布,還有印花布做的帽子、衣服、工藝品,你為什麼這么激動呀?印花布工人們真是心靈手巧,我們要謝謝他們帶給我們美的享受。

教師拿出藍印花布頭巾,給一學生帶上。

桐鄉羊毛衫 嘉興絲綢 海寧皮革 (屏幕滾動播放特產的圖片)

2、推薦了這么多富有嘉興特色的特產,吃的,用的,玩的,你的心情怎樣?(定格在外國人品嘗等畫面)

3、 小結:聽了你們熱情洋溢的介紹,我們的英國老師不僅知道了我們嘉興有那麼豐富的特產,而且一定也感受到了我們嘉興人的心靈手巧,勤勞智慧。我們家鄉的特產因為嘉興人的勤勞智慧而成為家喻戶曉的產品。

四、情感提升

1、或許我們的英國客人還會選購一些特產,帶回去和他們的孩子一起分享,當這些特產隨著他們漂洋過海的時候,他們帶去的僅僅只是一種商品嗎?還是?

(嘉興的文化,嘉興人的熱情好客,嘉興人的友情,江南水鄉的特色^^^^^^

2、師順接:帶著我們嘉興美味的特產,這是我們嘉興民俗的縮影,這是中外友誼的橋梁,這也蘊含著我們獨特的水鄉文化。相信英國客人一定難忘這次特別的嘉興之旅。是的,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怪不得很多來過的外地客人,忍不住誇贊嘉興文化名城、魚米之鄉,真為我們是嘉興人而感到驕傲。

❹ 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的PPT課件,百度文庫的教案

一、 教材分析
《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是第三單元中的第一課。本單元以「變化」為主題,引導學生感受到家庭的變化,社會的發展,歷史的變遷。同時,讓學生發現這些變化而感到喜悅與充實,這也將作為學生對社會、對歷史的認識積淀而貯存。
《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是一首敘事性詩歌,以深圳特區這樣一個「小村莊」作為中國大社會的縮影,用「我」的口吻,通過村莊昨天與今天的對比,謳歌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城市建設、人民生活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抒發了詩人對家鄉變化的驚喜,對中國改革開放以後變化的贊嘆之情。
本課一共有8個小節,寫了三方面的內容。
第1、2小節由概括到具體敘述了「昨天」一座小村莊貧窮與落後的狀況以及帶給人們的困擾。
第3—7小節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改革開放以來這座村莊的可喜變化,抒發了詩人驚喜、贊嘆的情感。
第8小節總結全詩,謳歌改革開放、黨的富民政策給村莊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而人民的生活將來會更加美好。
二、 設計理念
《課標》指出,第三學段的閱讀要求「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因此,本文的教學我選擇了「激情導練」為主要教法,主要依據有兩條:依據之一是我認為激情導練法最能體現老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完美統一,可以加強訓練的可操作性,減少訓練中的無效成份,從而增加訓練的密度和效率,真正把語文課上成語文素質教育課。依據之二是我覺得這種以導練為主體的訓練程序,最適於突破本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三、教學目標
以上述教材編排特點為依據,我確定以下這樣的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一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二是學習掌握並會寫「灶、龐、煥」等生字;三是引導學生找一找是各種對比的句子,體會這樣寫的好處,為後面的習作做准備。
過程與方法:一是藉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二是畫出重點詞語,體會詩人對村莊變化的驚喜、贊嘆的情感。三是理解課文中教案理解的詞語,找出文中作用的比喻、泥人、誇張等修辭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反復誦讀詩歌,了解詩中描繪的一座村莊、人民生活及其變化,體會作者對這一變化的欣喜、贊嘆之情,進而理解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可喜變化的重大意義。
根據教材編排的特點,我確定本文教學的重難點有兩個:一是抓「昨天、超出、只不過、奇跡般」等重點詞句,品味語言。這一重點的確立,我還想體現以下兩個目的:一是通過品味語言,可以促進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做遵守規則的小學生的感情;二是能進一步訓練學生語感及其他語文能力。我們從語文教學心理學的角度看,這樣做能逐步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繼而達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同時也對課文語言進行了二度創造。
四、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調動學習熱情
同學們,誰去過深圳?深圳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出示圖片]看,這就是深圳,一個繁華的城市,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著名的經濟特區。而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板書課題]
(用深圳的圖片導入,為的是能讓預習過的學生感到驚嘆:原來課文中提到的就是深圳呀。)
(二)自讀----發現與探究
1、自讀課文,注意將字音讀准。
2、檢查生字的掌握情況。
3、指名讀課文,其他同學思考:這首詩寫的是什麼。可以分為幾部分?(讓學生試著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
4、學生提出自讀是不明白的問題,全班交流,有價值的問題可以寫到黑板上。
(三)品讀----理解與感悟
1、這座村莊原來是什麼樣?指名讀1、2小節。你能想像出當時的生活嗎?說說你的理解。
2、詩人開篇為什麼用「昨天」而不說「過去」?(體會.深圳、祖國「變化」的時間之快,變化之大,以及社會日新月異的前進步伐。)
3、你怎麼理解「姑娘從溪邊挑回一擔擔搖晃的夕陽……」這句話?省略號起到了什麼作用?(讓學生練習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語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
4、原來的村莊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板書:昨天貧窮落後]
5、現在的村莊是什麼樣子?默讀3----7小節,體會詩人是懷著什麼樣的心情寫的?從哪裡可以看出?找出相關詞句。(引導學生體會第三小節。)
通過「呵、超出、只不過、奇跡般」等詞語,體會詩人對村莊變化的驚喜、贊嘆之情。這一節在全文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6、詩人為什麼會如此驚嘆?到底村莊發生了什麼變化?小組合作學習4---7小節。
7、全班交流。4---7小節從哪些方面寫了村莊的變化?你能感受到什麼?能不能將你的感受讀出來?(讓學生通過有感情朗讀,表達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者的內容和情感。)
8、是呀,農民的生活由物質到精神都「煥然一新」。「這就是昔日……」學生跟讀。這一小節中有一個比喻句,你能找出來嗎?為什麼把今天的農民喻作「春燕」?為什麼說他們在「描繪著美好春光」?其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四、總結----拓展與延伸
深圳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變化的呢?[播放:《春天的故事》]。歌種唱的是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如果沒有鄧小平同志,沒有改革開放,也許深圳甚至其他城市,還停留在貧窮落後階段呢。讓我們一些來唱這首歌。
(從中讓學生了解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的豐功偉績。)
第二課時
(一)回顧原文
1、有感情齊讀課文。
2、詩人是怎樣將村莊的變化寫出來的?(讓學生學習文中作運用的比喻、擬人、誇張、對比等修辭方法。)
3、原來的村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的體會。
(二)鞏固生字
1、區分形近字。
2、聽寫生字。
(三)根據詩歌的寫作順序,背誦課文。

❺ 家鄉的變化 八百字以上

今年清明前夕,我又回了一趟生我養我的故鄉,那是xxxxxxx一個名不經傳的小山村。此次故鄉之行,令我感受頗深,過去貧窮落後的小山村,如今已舊貌換新顏。
村路,寬暢了。村口過去的那條雨天一腿泥,晴天一身土,坑窪不平的泥土路,如今已變成了一條平整寬暢的水泥路,鄉親們再也不用犯愁雨天深一腳淺一腳的出行了。過去村口的那條路上連自行車都很少,現在可大不一樣了,小轎車、大貨車、摩托車、電動車等現代交通工具川流不息,一片繁忙的城鎮景象。
燈火,明亮了。過去一到晚上小山村到處伸手不見五指,鄉親們晚間有事要打著手電筒或提著照明燈才能出行,如今村口的路上裝上了路燈,每當夜幕降臨時,小山村燈火通明,登高遠眺,一排排路燈、一串串燈光婉如璀燦的明珠,真是美不勝收。晚飯後,莊稼人也和城裡人一樣,三五成群的在馬路上散步聊天。
環境,整潔了。過去村裡家家戶戶的生活垃圾和一些廢棄物沒有固定場所存放,也沒有專人處理,到處臟亂不堪,如今由政府出資在村裡分區域建起了垃圾站,鄉親們都自覺地定點投扔垃圾,村內公用部位的衛生也有專人定期清掃,垃圾也有專人定期清運,村容村貌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就醫,方便了。過去鄉親們生病要到幾十里外的縣城醫院治療,如今村裡有了社區衛生站,鄉親們小病不用出村,稍嚴重的一些疾病到附近的鎮衛生院便能解決。現在的鎮衛生院修繕一新,各個診室一應俱全,整潔有序,硬體設施跟城裡醫院相比沒多大差別,並與各個片區衛生站實現了微機聯網。如今鄉親們都參加農村醫保,不僅可以就近看病,買葯時還可直接報銷30%,改變了過去缺醫少葯的局面。
生活,富裕了。現在老家的鄉親們種地不但不用交稅,國家還給種糧補貼,一畝小麥補助95元,種玉米每畝還增補10元種子錢。過去一畝地只能收百來斤小麥,糧食不夠吃;現在畝產千斤不成問題,一半的糧食還吃不完。很多鄉親利用多餘的田地栽栽植果樹,進行水產養殖,發展多種經營,蓋起了漂亮的小洋樓。
晚年,幸福了。民政部門在鎮上建了敬老院,專門收養孤寡老人,有專人服務,管吃、管穿、管住,每個月還有幾十元的零花錢,有些孤寡老人還有勞動能力,生活能夠自理,不願到敬老院,政府每年還給1800元的生活補助。村裡為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發放養老金。老人們感動地說:「真沒想到這樣的好政策讓我們趕上了,感謝共產黨讓我們晚年享受這樣幸福美好的生活。

❻ 魯迅的<故鄉>教案(脫離俗套的)

你要脫離俗套的,誰知道啥叫「不俗套」,除了自己做,以後不要提出這樣的問題,無所適從。
下面這樣你說行嗎。

教學目的
1、了解對比的寫法和在記敘中運用議論的作用。
2、學會辨析段的類型。
3、通過對這篇小說內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舊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不僅是我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靈魂上對農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發起學生熱愛新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強烈願望。
教學重點
1、小說採用對比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2、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決心變革舊世界、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教學難點
1、辛亥革命後農村經濟衰敗和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社會原因。
2、本文結尾的議論:"希望是本無所謂有……也便成了路。"應該怎樣理解它的深刻含義與作用?
(分析:這句充滿哲理的名言告訴我們:只有希望而不去實踐,等於沒有希望。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說明,只要大家一起去斗爭、實踐,就能創造出一條美好的生活道路。這種富有哲理的議論,使小說的主題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增加了作品的亮色,起了鼓舞人們創造新生活的勇氣與信心的作用。)
教具准備 少年閏土畫像
課時安排
1、2課時:通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分組討論預習題。
3、4課時:精讀課文,全班討論,理解文章主體思想。
預習作業
1、這篇小說寫了哪些人物?誰是主要人物?誰是襯託人物?誰是線索人物?
2、小說的要素是?
3、故事情節分為?
4、《故鄉》選自《 》,作者 ,寫於 ,在這前十年,中國爆發了 革命。
5、小說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線索是貫穿在整個作品中將材料串聯組織起來的某個事物,它可以是某個人物、事件、實物……,小說就是圍繞線索來選取和組織材料的。閱讀時若能抓住線索,就能理清小說的段落層次,把握它的結構。),按順序安排情節。全文可分成三部分,即 、 、 。
6、小說開頭描寫了故鄉哪一季節,怎樣的景色?"我"的心情怎樣?這個景物描寫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7、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
①閏土由少年時的"小英雄"變成中年時的"木偶人"的原因是:
②"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這是因為
③"我只覺得我四面有著看不見得高牆",這"高牆"指
④希望的有無,決定於
8、課後題二、三
9、給少年閏土,中年閏土,和楊二嫂各畫一幅畫像。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
二、 解題
"我"於1919年12月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農村的破敗和農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時的好友與鄉鄰同"我"之間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內心無法消除的痛苫的感情波瀾,同時也激起了"我"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
把小說同時代背景聯系起來,我們不難發現,"我"記憶中的故鄉及人物與眼前的故鄉及人物所以發生了巨大變化,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和社會根源。
"故鄉"這一題目,不僅交待了事件發生和發展的具體地點,而且為人物活動提供了特定的場所和環境。
題目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俗話說:"親不親,故鄉人"。對於一般人來說,故鄉總是美好的,親切的,值得懷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鄉"卻是如此衰敗、蕭條,讓我感到悲涼、生疏,特別是人與人之間,都隔著"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襟。
三、 導入
魯迅先生是1898年離開故鄉的,1919年12月第二次回故鄉,目的是變賣老屋接母親到北京。小說以"我"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那麼"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又有怎樣的想法和感受?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小說。
四、 熟讀課文
理清下列問題;討論預習作業:
1、"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①"橫著"說明什麼?
("橫著"是不整齊、不規則地放著的意思,有一神"被遺棄"的動感。)
②用了"荒村,為什麼還要用"蕭索"?
(蕭索形容缺乏生機,不熱鬧。突出了悲涼的氣氛。
荒:荒涼,人煙少;冷清。描繪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
③這里都是寫"我"看到家鄉的感覺。這樣的荒村,自然沒有活潑的生活氣息,有的只是死氣沉沉。("生氣"指旺盛的生命力。)
2、"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景物的描寫真是為了說明"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突出了什麼?
(聯繫上文,這個描寫是要突出一種氣氛、一種心情。"我"要永離故鄉,永離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知,況且"我"是那樣的懷念故鄉。這種心情與上文"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本沒有什麼好心緒"正是協調一致的。)
3、 小說為什麼要用許多篇幅寫少年閏土的"許多新鮮事刀這相全文內容有什麼內在聯系?
(這要從兩個方面去考慮。
第一,這些敘述和描寫,不僅說明少年閏土的見多識廣,而且反映了這位小英雄一言一行都對生活充滿了熱愛之情。這與後面寫他在現實的沉重壓迫下喘不過氣來,而把生活寄託在神靈身上,變得遲鈍麻木恰成鮮明的對照。
第二,正因為"我"從閏土那裡知道了許多希奇事,所以"我"與閏土的深厚友誼是建立在"我"對閏土無比敬佩的基礎之上的。這個基礎一旦消失,小英雄變為"木偶人"時,"我"才深切感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意識給舊中國勞動人民造成的心靈上的創傷,才深切地認識到我們之間隔著的厚障壁了。但是,也正因為這位小英雄的形象和他講述的許多希奇事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難以忘懷,所以在小說的結尾,美麗的景象又重現在眼前,從而使我的心底升起對未來的檬隴的希望。這兩點正是全文內容的核心,是小說的主題所在。)
4、寫楊二嫂的變化,這是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農村經濟破產的涉及面之廣,連城鎮市民也日趨貧困。本文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的變化,目的是為了映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表達作者對舊社會的徹底否定和對新生活的熱烈追求。
5、小說中有兩處寫到"高牆":
①"他們"指"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②"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第①處的"高牆"是實寫,句子的意思是說"我"和"我"的朋友們孤陋寡聞,很單純無知,很少與外界聯系。
第②處的"高牆"是虛寫,是比喻的說法,指"我"與閏土之間隔著的"厚障壁",即封建意識、封建等級觀念造成的隔膜。
6、 "我躺著,聽船底瀑瀑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寫"我在走我的路,"有什麼用意嗎?
(有。這句話有雙重含義。一層是實寫走在離鄉的異地謀生的路上。第二層,與下文聯系,起來思考,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內容,也就是"希望"。因此,這句話在結構上統領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內容上提示下文。)
7、"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願望迫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對這句話應怎樣正確理解?
(這句話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堅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遠。因為任何作家都受世界觀的制限。當時共產黨還沒成立,魯迅並沒找到解決中國刁題的具體的"路",因而"我"對路的憧憬不免朦朧。)
8、"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工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對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這段話強調了實踐的意義。空有希望不去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無的。路是由人走出來的,希望是要經過努力才能實現,這個比喻,表達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堅定信念。)
五、辨析段的類型。
作"練習五":
(以哪一種表達方式是主要的為依據,就可以確定段的類型。)
第1段是以敘述為主的敘述段,顯示少年時代 "我"和閏土難舍難分的關系,以及"我"和閏土的交往過程。
第2段是以描寫為主的描寫段,具體、生動地描寫了中年閏土的肖像。
第3段是以議論為主的議論段,這段議論以再現少年時"神異的圖畫"為新生活的象徵,以路為比喻,用富於哲理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新的生活的渴求和態度。
六、教學小結
1、 本文第二部分寫了幾件事?
(寫了四件事:返鄉到家後,與母親談搬家的事;回憶少年閏土;楊二嫂索要木器;與中年閏土重逢。)
2、 作者運用什麼手法來刻畫主要人物與襯託人物的?描寫人物變化的意圖是什麼?
(作者通過前後對比,通過人物的肖像、語言、神態、動作的描寫,寫出了閏土與楊二嫂的變化。在對比中刻畫人物,表現主題,是本文的獨到特色。如,寫閏土有小英雄與木偶人的肖像對比描寫,還有娓娓而談與呆滯麻木的談話對比描寫,等等。通過對比,表現了閏土經濟生活和精神狀態的巨大變化,揭示了辛亥革命後,軍閥連年混戰,農村日趨破敗,農民生活每況愈下的社會現實。)
3、文章主體思想?
七、布置作業.

閱讀全文

與家鄉的歷史和發展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