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顯微鏡的所有歷史
顯微鏡是人類這個時期最偉大的發明物之一。在它發明出來之前,人類關於周圍世界的觀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靠手持透鏡幫助肉眼所看到的東西。 顯微鏡把一個全新的世界展現在人類的視野里。人們第一次看到了數以百計的「新的」微小動物和植物,以及從人體到植物纖維等各種東西的內部構造。顯微鏡還有助於科學家發現新物種,有助於醫生治療疾病。 最早的顯微鏡是16世紀末期在荷蘭製造出來的。發明者可能是一個叫做札恰里亞斯·詹森的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他們用兩片透鏡製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並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 後來有兩個人開始在科學上使用顯微鏡。第一個是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他通過顯微鏡觀察到一種昆蟲後,第一次對它的復眼進行了描述。第二個是荷蘭亞麻織品商人安東尼·凡·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他自己學會了磨製透鏡。他第一次描述了許多肉眼所看不見的微小植物和動物。 1931年,恩斯特·魯斯卡通過研製電子顯微鏡,使生物學發生了一場革命。這使得科學家能觀察到像百萬分之一毫米那樣小的物體。1986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獎。
編輯本段顯微鏡-基本簡介
顯微鏡以顯微原理進行分類可分為光學顯微鏡與電子顯微鏡;而以可移動性進行分類可分為台式顯微鏡與攜帶型顯微鏡; 光學顯微鏡通常皆由光學部分、照明部分和機械部分組成。無疑光學部分是最為關鍵的,它由目鏡和物鏡組成。早於1590年,荷蘭和義大利的眼鏡製造者已經造出類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目前光學顯微鏡的種類很多,主要有明視野顯微鏡(普通光學顯微鏡)、暗視野顯微鏡、熒光顯微鏡、相差顯微鏡、激光共聚掃描顯微鏡、偏光顯微鏡、微分干涉差顯微鏡、倒置顯微鏡。 電子顯微鏡有與光學顯微鏡相似的基本結構特徵,但它有著比光學顯微鏡高得多的對物體的放大及分辨本領,它將電子流作為一種新的光源,使物體成像。自1938年Ruska發明第一台透射電子顯微鏡至今,除了透射電鏡本身的性能不斷的提高外,還發展了其他多種類型的電鏡。如掃描電鏡、分析電鏡、超高壓電鏡等。結合各種電鏡樣品制備技術,可對樣品進行多方面的結構 或結構與功能關系的深入研究。顯微鏡被用來觀察微小物體的圖像。常用於生物、醫葯及微小粒子的觀測。 台式顯微鏡,主要是指傳統式的顯微鏡,其一般體積較大,不便於移動,多應用於實驗室內,不便外出或現場檢測; 攜帶型顯微鏡,主要是近幾年發展出來的數碼顯微鏡與視頻顯微鏡系列的延伸,其一般追求便攜,小巧而精緻,便於攜帶;且有的手持式顯微鏡有自己的屏幕,可脫離電腦主機獨立成像,操作方便,還可集成一些數碼功能,如支持拍照,錄像,或圖像對比,測量等功能;據我所知現國內有Anyty(艾尼提)等品牌; 攜帶型視頻顯微鏡MSA200
編輯本段儀器的歷史
早在公元前一世紀,人們就已發現通過球形透明物體去觀察微小物體時,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後來逐漸對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體放大成像的規律有了認識。 1590年,荷蘭和義大利的眼鏡製造者已經造出類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 1611年 Kepler(克卜勒):提議復合式顯微鏡的製作方式。 1665年 Hooke(胡克):「細胞」名詞的由來便由虎克利用復合式顯微鏡觀察植物的木栓組織上的微小氣孔而得來的。 1674年 Leeuwenhoek(列文胡克):發現原生動物學的報導問世,並於九年後成為首位發現「細菌」存在的人。 1833年 Brown(布朗):在顯微鏡下觀察紫羅蘭,隨後發表他對細胞核的詳細論述。 1838年 Schlieden and Schwann(施萊登和施旺):皆提倡細胞學原理,其主旨即為「有核細胞是所有動植物的組織及功能之基本元素」。 1857年 Kolliker(寇利克):發現肌肉細胞中之線粒體。 1876年 Abbe(阿比):剖析影像在顯微鏡中成像時所產生的繞射作用,試圖設計出最理想的顯微鏡。 1879年 Flrmming(佛萊明):發現了當動物細胞在進行有絲分裂時,其染色體的活動是清晰可見的。 1881年 Retziue(芮祖):動物組織報告問世,此項發表在當世尚無人能凌駕逾越。然而在20年後,卻有以Cajal(卡嘉爾)為首的一群組織學家發展出顯微鏡染色觀察法,此舉為日後的顯微解剖學立下了基礎。 1882年 Koch(寇克):利用苯安染料將微生物組織進行染色,由此他發現了霍亂及結核桿菌。往後20年間,其它的細菌學家,像是Klebs 和 Pasteur(克萊柏和帕斯特)則是藉由顯微鏡下檢視染色葯品而證實許多疾病的病因。 1886年 Zeiss(蔡氏):打破一般可見光理論上的極限,他的發明--阿比式及其它一系列的鏡頭為顯微學者另闢一新的解像天地。 1898年 Golgi(高爾基):首位發現細菌中高爾基體的顯微學家。他將細胞用硝酸銀染色而成就了人類細胞研究上的一大步。 1924年 Lacassagne(蘭卡辛):與其實驗工作夥伴共同發展出放射線照相法,這項發明便是利用放射性釙元素來探查生物標本。 1930年 Lebedeff(萊比戴衛):設計並搭配第一架干涉顯微鏡。另外由Zernicke(卓尼柯)在1932年發明出相位差顯微鏡,兩人將傳統光學顯微鏡延伸發展出來的相位差觀察使生物學家得以觀察染色活細胞上的種種細節。 1941年 Coons(昆氏):將抗體加上螢光染劑用以偵測細胞抗原。 1952年 Nomarski(諾馬斯基):發明干涉相位差光學系統。此項發明不僅享有專利權並以發明者本人命名之。 1981年 Allen and Inoue(艾倫及艾紐):將光學顯微原理上的影像增強對比,發展趨於完美境界。 1988年 Confocal(共軛焦)掃描顯微鏡在市場上被廣為使用。
編輯本段種類
顯微鏡分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
編輯本段光學顯微鏡
它是在1590年由荷蘭的楊森父子所首創。現在的光學顯微鏡可把物體放大1500倍,分辨的最小極限達 生物顯微鏡
0.2微米。光學顯微鏡的種類很多,除一般的外,主要有暗視野顯微鏡一種具有暗視野聚光鏡,從而使照明的光束不從中央部分射入,而從四周射向標本的顯微鏡.熒光顯微鏡以紫外線為光源,使被照射的物體發出熒光的顯微鏡。結構為:目鏡,鏡筒,轉換器,物鏡,載物台,通光孔,遮光器,壓片夾,反光鏡,鏡座,粗准焦螺旋,細准焦螺旋,鏡臂,鏡柱。
暗視野顯微鏡
暗視野顯微鏡由於不將透明光射入直接觀察系統,無物體時,視野暗黑,不可能觀察到任何物體,當有物體時,以物體衍射回的光與散射光等在暗的背景中明亮可見。在暗視野觀察物體,照明光大部分被折回,由於物體(標本)所在的位置結構,厚度不同,光的散射性,折光等都有很大的變化。
相位差顯微鏡
相位差顯微鏡的結構: 相位差顯微鏡,是應用相位差法的顯微鏡。因此,比通常的顯微鏡要增加下列附件: (1) 裝有相位板(相位環形板)的物鏡,相位差物鏡。 (2) 附有相位環(環形縫板)的聚光鏡,相位差聚光鏡。 (3) 單色濾光鏡-(綠)。 各種元件的性能說明 (1) 相位板使直接光的相位移動 90°,並且吸收減弱光的強度,在物鏡後焦平面的適當位置裝置相位板,相位板必須確保亮度,為使衍射光的影響少一些,相位板做成環形狀。 (2) 相位環(環狀光圈)是根據每種物鏡的倍率,而有大小不同,可用轉盤器更換。 (3) 單色濾光鏡系用中心波長546nm(毫微米)的綠色濾光鏡。通常是用單色濾光鏡入觀察。相位板用特定的波長,移動90°看直接光的相位。當需要特定波長時,必須選擇適當的濾光鏡,濾光鏡插入後對比度就提高。此外,相位環形縫的中心,必須調整到正確方位後方能操作,對中望遠鏡就是起這個作用部件。
視頻顯微鏡
將傳統的顯微鏡與攝象系統,顯示器或者電腦相結合,達到對被測物體的放大觀察的目的。 視頻顯微鏡也可叫做數碼顯微鏡
最早的雛形應該是相機型顯微鏡,將顯微鏡下得到的圖像通過小孔成象的原理,投影到感光照片上,從而得到圖片。或者直接將照相機與顯微鏡對接,拍攝圖片。隨著CCD攝像機的興起,顯微鏡可以通過其將實時圖像轉移到電視機或者監視器上,直接觀察,同時也可以通過相機拍攝。80年代中期,隨著數碼產業以及電腦業的發展,顯微鏡的功能也通過它們得到提升,使其向著更簡便更容易操作的方面發展。到了90年代末,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晶圓要求顯微鏡可以帶來更加配合的功能,硬體與軟體的結合,智能化,人性化,使顯微鏡在工業上有了更大的發展。
熒光顯微鏡
在螢光顯微鏡上,必須在標本的照明光中,選擇出特定波長的激發光,以產生螢光,然後必須在激發光和螢光混合的光線中,單把螢光分離出來以供觀察。因此,在選擇特定波長中,濾光鏡系統,成為極其重要的角色。 螢光顯微鏡原理: (A) 光源:光源幅射出各種波長的光(以紫外至紅外)。 (B) 激勵濾光源:透過能使標本產生螢光的特定波長的光,同時阻擋對激發螢光無用的光。 (C) 螢游標本:一般用螢光色素染色。 (D) 阻擋濾光鏡:阻擋掉沒有被標本吸收的激發光有選擇地透射螢光,在螢光中也有部分波長被選擇透過。 以紫外線為光源,使被照射的物體發出熒光的顯微鏡。電子顯微鏡是在1931年在德國柏林由克諾爾和哈羅斯卡首先裝配完成的。這種顯微鏡用高速電子束代替光束。由於電子流的波長比光波短得多,所以電子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可達80萬倍,分辨的最小極限達0.2納米。1963年開始使用的掃描電子顯微鏡更可使人看到物體表面的微小結構。 顯微鏡被用來放大微小物體的圖像。一般應用於對生物、醫葯、微觀粒子等觀測。 (1)利用微微動載物台之移動,配全目鏡之十字座標線,作長度量測。 (2)利用旋轉載物台與目鏡下端之游標微分角度盤,配全合目鏡之址字座標線,作角度量測,令待測角一端對准十字線與之重合,然後再讓另一端也重合。 (3)利用標准檢測螺紋的節距、節徑、外徑、牙角及牙形等尺寸或外形。 (4)檢驗金相表面的晶粒狀況。 (5)檢驗工件加工表面的情況。 (6)檢測微小工件的尺寸或輪廓是否與標准片相符。
偏光顯微鏡
偏光顯微鏡是用於研究所謂透明與不透明各向異性材料的一種顯微鏡。凡具有雙折射的物質,在偏光顯微鏡下就能分辨的清楚,當然這些物質也可用染色法來進行觀察,但有些則不可能,而必須利用偏光顯微鏡。 偏振光顯微鏡
(1)偏光顯微鏡的特點 將普通光改變為偏振光進行鏡檢的方法,以鑒別某一物質是單折射(各向同行)或雙折射性(各向異性)。雙折射性是晶體的基本特性。因此,偏光顯微鏡被廣泛地應用在礦物、化學等領域,在生物學和植物學也有應用。 (2)偏光顯微鏡的基本原理 偏光顯微鏡的原理比較復雜,在此不作過多介紹,偏光顯微鏡必須具備以下附件:起偏鏡,檢偏鏡,補償器或相位片,專用無應力物鏡,旋轉載物台。
超聲波顯微鏡
超聲波掃描顯微鏡的特點在於能夠精確的反映出聲波和微小樣品的彈性介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並對從樣品內部反饋回來的信號進行分析!圖像上(C-Scan)的每一個象素對應著從樣品內某一特定深度的一個二維空間坐標點上的信號反饋,具有良好聚焦功能的Z.A感測器同時能夠發射和接收聲波信號。一副完整的圖像就是這樣逐點逐行對樣品掃描而成的。反射回來的超聲波被附加了一個正的或負的振幅,這樣就可以用信號傳輸的時間反映樣品的深度。用戶屏幕上的數字波形展示出接收到的反饋信息(A-Scan)。設置相應的門電路,用這種定量的時間差測量(反饋時間顯示),就可以選擇您所要觀察的樣品深度。
解剖顯微鏡
解剖顯微鏡,又被稱為實體顯微鏡或立體顯微鏡,是為了不同的工作需求所設計的顯微鏡。利用解剖顯微鏡觀察時,進入兩眼的光各來自一個獨立的路徑,這兩個路徑只夾一個小小的角度,因此在觀察時,樣品可以呈現立體的樣貌。解剖顯微鏡的光路設計有兩種: The Greenough Concept和The Telescope Concept。解剖顯微鏡常常用在一些固體樣本的表面觀察,或是解剖、鍾表製作和小電路板檢查等工作上。
共聚焦顯微鏡
從一個點光源發射的探測光通過透鏡聚焦到被觀測物體上,如果物體恰在焦點上,那麼反射光通過原透鏡應當匯聚回到光源,這就是所謂的共聚焦,簡稱共焦。共焦顯微鏡[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或LSCM)]在反射光的光路上加上了一塊半反半透鏡(dichroic mirror),將已經通過透鏡的反射光折向其它方向,在其焦點上有一個帶有針孔(Pinhole),小孔就位於焦點處,擋板後面是一個 光電倍增管(photomultiplier tube,PMT)。可以想像,探測光焦點前後的反射光通過這一套共焦系統,必不能聚焦到小孔上,會被擋板擋住。於是光度計測量的就是焦點處的反射光強度。其意義是:通過移動透鏡系統可以對一個半透明的物體進行三維掃描。
金相顯微鏡
MC006-5XB-PC金相顯微鏡主要用於鑒定和分析金屬內部結構組織,它是金屬學研究金相的重要儀器,是工業部門鑒定產品質量的關鍵設備,該儀器配用攝像裝置,可攝取金相圖譜,並對圖譜進行測量分析,對圖象進行編輯、輸出、存儲、管理等功能。 國內廠家較多,歷史悠久。如上海中研儀器廠! 規格: 1、目鏡管 三目鏡管:傾角30°,眼瞳調節范圍 55mm-75mm 2、目鏡:目鏡:10(¢18mm) 3、五孔物鏡轉換器(一般四孔): PL4X、PL10X、PL20X、PL40X、PL100X(可選購PL60X) 4、載物台 方台:150*200mm 移動范圍:15*15mm
Ⅱ 高達時間年表(安順序)
TV動畫:
機動戰士高達(U.C 0079)
機動戰士Z高達(U.C 0087)
機動戰士高達ZZ(U.C 0088)
機動戰士V高達(U.C 0153)
機動武鬥傳G高達(F.C 0060)
新機動戰記高達W(A.C 0195)
機動新世紀高達X(A.W 0015)
TURN A高達(C.C 2345)
GUNDAM SEED
SD高達
SD騎士高達系列
SD武者高達系列
OVA動畫:
機動戰士高達 08th MS小隊(U.C 0079)
機動戰士高達0080 口袋中的戰爭(U.C 0079)
機動戰士高達0083 星塵的回憶(U.C 0083)
新機動戰記高達W 戰場回憶錄(A.C 0197)
新機動戰記高達W 無盡的華爾茲(A.C 0197)
劇場版:
機動戰士高達(U.C 0079)
機動戰士高達 哀戰士(U.C 0079)
機動戰士高達 相逢宇宙(U.C 0079)
機動戰士高達 08th MS小隊~米拉的報告(U.C 0079)
機動戰士高達 08th MS小隊~完結篇(U.C 0079)
機動戰士高達0083 吉恩的殘光(U.C 0083)
GUNDAM EXPERIENCE-0087-GREEN DIVERS(環幕)(U.C 0087)
機動戰士高達 逆襲的夏亞(U.C 0093)
機動戰士高達F91(U.C 0123)
機動戰士高達 G-SAVIOR(真人電影)(U.C 0223)
新機動戰記高達W 無盡的華爾茲·特別篇(A.C 0197)
TURN A高達 地球光
TURN A高達 月光蝶
SEED劇場版
小說:
機動戰士高達(U.C 0079)
機動戰士高達 密會(U.C 0079)
機動戰士高達外傳 戰栗深藍(U.C 0079)
機動戰士高達外傳 殖民地墜落之地(U.C 0079)
機動戰士高達 MS GENARATION(U.C 0079?)
機動戰士高達0080 口袋中的戰爭(U.C 0079-12)
機動戰士高達0083 星塵的回憶(U.C 0083)
機動戰士高達 First step(U.C 0085)
機動戰士高達0085 Z的胎動(U.C 0085)
鳳的故事 然後,戰士……(U.C 0085)
機動戰士Z高達(U.C 0087)
高達前哨戰 愛麗絲的懺悔(U.C 0088)
機動戰士高達ZZ(U.C 0089)
機動戰士高達 逆襲的夏亞(U.C 0093)
機動戰士高達 閃光的哈撒威(U.C 0105)
機動戰士高達F91 十字先鋒(U.C 0123)
機動戰士V高達(U.C 0153)
機動戰士高達 GAIA GEAR(U.C 0221)
機動武鬥傳G高達(F.C 0060)
機動武鬥外傳高達擂台7th(F.C 00??)
新機動戰記高達W(A.C 0195)
新機動戰記高達W外傳 左手持鐮,右手擁你(A.C 0195)
新機動戰記高達W 無盡的華爾茲(A.C 0197)
TURN A高達(C.C 2345)
漫畫:
機動戰士高達(U.C 0079)
機動戰士高達ORIGINAL 0079(U.C 0079)
MS戰記(U.C 0079)
MS戰記外傳 Born to be wild again(U.C 0079)
MS最前線 海底油田破壞命令~(U.C 0079)
MS最前線 庫爾斯克攻防戰~(U.C 0079)
MS最前線 特攻非洲戰線~(U.C 0079)
機動戰士高達戰記 Lost War Chronicles(U.C 0079)
機動戰士CyberComic なぐりあい宇宙(U.C 0079)
新·MS戰記(U.C 0079)
機動戰士高達外傳 戰栗深藍(U.C 0079)
GUNDAM MSV·ACE PILOT列傳(U.C 0079)
GUNDAM MSV·新ACE PILOT列傳(U.C 0079)
年輕彗星的肖像(U.C 0080)
機動戰士高達0083 星塵的回憶(U.C 0083)
機動戰士Z高達(U.C 0087)
機動戰士高達·天空之學校(U.C 0087)
機動戰士高達ZZ(U.C 0089)
機動戰士高達DOUBLE FAKE(U.C 0092)
機動戰士高達 逆襲的夏亞(U.C 0093)
逆襲のギガンティス(U.C 009?)
機動戰士高達 月面危機(U.C 0099)
機動戰士高達F90(U.C 0120)
機動戰士高達SILHOUETTE FOUMULAR 91(U.C 0123)
先鋒海盜X高達(U.C 0133)
機動戰士V高達(U.C 0153)
機動武鬥傳G高達(F.C 0060)
新機動戰記高達W Episode Zero(A.C 0189~A.C 0194)
新機動戰記高達W(A.C 0195)
新機動戰記高達W Dual Story G-UNIT(A.C 0195)
新機動戰記高達W外傳(A.C 0196)
新機動戰記高達W Blind Target(A.C 0196)
新機動戰記高達W 無盡的華爾茲(A.C 0197)
TURN A高達(C.C 2345)
GUNDAM SEED
GUNDAM SEED ASTREY
機動戰士傳說
機動戰士高達短篇集
機動戰士高達~模型狂四郎傳說
SD高達系列
SD騎士高達系列
SD武者高達系列
其他:
機動戰士高達 GAIA GEAR(廣播劇)(U.C 0221)
新機動戰記高達W Blind Target(廣播劇)(A.C 0196)
2.機動戰士GUNDAM動畫相關資料表:
機動戰士GUNDAM
TV版 全43話 1979.4.7~1980.1.26
製作:SUNRISE
企畫:SUNRISE
原作:矢立肇、富野喜幸
總監督:富野喜幸
人物設定:安彥良和
機械設定:大河原邦男
美術設定:中村光毅
音樂:渡邊岳夫?松山佑士
附:劇場版三部:
機動戰士GUNDAM(1981.3.14 松竹系 2小時19分10秒)
機動戰士GUNDAMⅡ哀·戰士篇(1981.3.14 松竹系 2小時13分34秒)
機動戰士GUNDAMⅢ相逢在宇宙篇(1982.3.13 松竹系 2小時20分05秒)
發售商:SME
聲優:
阿姆羅--古谷徹 夏亞--池田秀一 布萊德--鈴置洋孝 塞拉--井上瑤 凱--古川登志夫 小林隼人--鈴木清信 芙勞--鵜飼るみ子 提姆--清川元夢 瓦肯--曾我部和行 美拉--白石冬美 利德--石森達幸 龍--飯冢昭三 鮑羅--政宗一成 瑪蒂爾達--戶田惠子 哈羅--高木早苗 拉爾--廣瀨正志 哈蒙--中谷ゅみ 克蘭帕--鹽澤兼人 阿科斯--鈴置洋孝 夏里亞--木原正二郎 蓋亞--政宗一成 馬休--佐藤正治 奧爾迪加--二又一成 德金--藤本讓 基倫--田中崇 基茜莉亞--小山茉美 迪尼姆--緒方賢一 馬·克伯--鹽澤兼人 卡爾瑪--森功至 拉拉--藩惠子 多茲魯--長堀芳夫 卡瑪麗亞--倍賞千惠子 米哈爾--間嶋里美 卡幕藍--村山明 旁白:永井一郎
機動戰士Z GUNDAM
TV版 全50話 1985.3.2~1986.2.22
企畫:SUNRISE
原案:矢立肇
原作:富野由悠季
總監督:富野由悠季
人物設定:安彥良和
機械設定:大河原邦男、藤田一己
設計:永野護
美術:東潤一
音樂:三枝成章
聲優:
卡繆--飛田展男 阿姆羅--古谷徹 夏亞/柯特羅--池田秀一 布萊德--鈴置洋孝 塞拉--井上瑤 鳳--島津冴子 哈曼--榊原良子 花--松岡ミュキ 捷利特--井上和彥 蕾柯亞--勝生真沙子 艾瑪--岡本麻彌 漢肯--小杉十郎太 卡茲--難波圭一 瑪雅--榊原良子 西羅克--島田敏 羅莎米婭--藤井佳代子 薩拉--水谷優子 卡克利肯--戶谷公次 萊拉--佐脅君枝 雅森--大冢芳忠 巴斯克--鄉里大輔 加馬依肯--キ-トン山田 布萊恩--中村秀利 阿波利--柴本浩行 羅貝爾特--鹽屋浩三 小林隼人--鈴木清信 塞格薩--鹽屋浩三 卡迪--戶谷公次 本--大林隆之介 丹肯--菊池正美 拉姆薩斯--廣森信吾 布列克斯--藤堂貴也 美拉--白石冬美 哈薩維--花中優子 潔敏--水谷優子 富蘭克林·維丹--石森達幸 西爾達·維丹--高島雅羅 辛達--坂本千夏 庫姆--庄真由美 阿斯特那奇--廣森信吾 貝爾蒂加--川村萬梨阿 旁白:小杉十郎太
機動戰士GUNDAM ZZ
TV版 全47話 1986.3.1~1987.1.31
企畫:SUNRISE
原案:矢立肇
原作:富野由悠季
總監督:富野由悠季
人物設定:北爪宏幸
機械設定:伸童舍、明貴美加
機械設定協力:小林誠、出淵裕
設定協力:安彥良和、大河原邦男、藤田一己
美術:池田繁美
音樂:三枝成章
聲優:
捷多--矢尾一樹 布萊德--鈴置洋孝 哈曼--榊原良子 露--松井菜櫻子 璞露--本多知惠子 璞露茨--本多知惠子 莉娜--岡本麻彌 伊諾--菊池正美 比查--廣森信吾 蒙特--鹽屋浩三 艾爾--原ぇりこ 瑪修曼--堀內賢雄 蘭斯--目黑光佑 尼恩--島田敏 哥登--戶谷公次 阿里亞斯--大瀧進矢 拉坎--大林隆之介 格雷米--柏倉つとむ 伊莉婭--佐脅君枝 小林隼人--鈴木清信 卡繆--飛田展男 花--松岡ミュキ 阿斯特那奇--廣森信吾 艾瑪莉-藤井佳代子 米莉--水谷優子 梅查--牛山茂 塞拉--井上瑤 西薩--高宮俊介 美妮瓦--伊藤美紀
機動戰士GUNDAM
逆襲的夏亞
劇場版 1988.3.12
製作:SUNRISE 松竹系 2小時
企畫:SUNRISE
原作:富野由悠季
監督:富野由悠季
腳本:富野由悠季
人物設定:北爪宏幸
機械設定:出淵裕
協力:GAINAX、佐山善則
聲優:
阿姆羅--古谷徹 夏亞--池田秀一 布萊德--鈴置洋孝 哈薩維--佐佐木望 珂絲--川村萬梨阿 珍--彌生みつき 娜娜伊--榊原良子 邱尼--山寺宏一 美拉--白石冬美 凱拉--安達忍 拉拉--藩惠子 列珍--伊倉一惠 卡幕藍:村山明 潔敏--庄真由美 阿斯特那奇--廣森信吾 阿德納瓦·巴拉雅--嶋俊介 凱薩斯--村松康雄 賀斯特--池田勝
機動戰士GUNDAM 0080:口袋裡的戰爭
OVA版 1989.3.25~1989.8.25 全6話各30分
製作:SUNRISE、BANDAI
企畫:SUNRISE
製作:SUNRISE
著作:SUNRISE
原作:矢立肇、富野由悠季
監督:高山文彥
腳本:山賀博之
人物設定:美樹本晴彥
協力:近藤和久
機械設定:出淵裕
協力:明貴美加、石津泰志
MS原案:大河原邦男
構成:結城恭介
攝影:奧井敦
音樂:かしぶち哲郎
音響:藤野貞義
聲優:
阿魯--浪川大輔 克麗絲--林原惠美 巴尼--辻谷耕史 阿魯之父--筈見純 阿魯之母--折笠愛 多洛茜--吉田古奈美 卻伊--丸尾知子 提爾考特--鈴木健 休坦那--秋元羊介 卡爾西亞--島田敏 米西亞--島香裕 安迪--星野充昭 老師--榊原良子 奇林--戶谷公次
機動戰士GUNDAM F91
劇場版 1991.3.16 松竹系 1小時55分
製作:SUNRISE
原作:富野由悠季
監督:富野由悠季
原案:矢立肇
腳本:伊東恆久、富野由悠季
人物設定:北爪宏幸
機械設定:大河原邦男
美術:池田繁美
攝影:奧井敦
音樂:門倉聰
音響:藤野貞義
作畫監督:北原健雄、村瀨修功、小林利充
設定協力:西野公平
聲優:
西布克--辻谷耕史 塞茜莉/貝拉--冬馬由美 莉茲--池原小百合 雷茲利--寺島干夫 莫妮卡--庄司美代子 卡羅佐--前田昌明 多懷特--子安武人 多洛茜--折笠愛 比爾基特--鹽屋翼 希奧--大木民夫 多雷爾--草尾毅 薩比尼--梁田清之 麥茲亞--高杉哲平 娜迪亞--坪井章子 薩姆--高戶靖廣 阿茲瑪--西村智博 阿薩--松野太紀 安娜瑪莉--神代知衣 克利絲--遠藤章史 科茲莫--渡部猛 巴爾德--若本規夫 傑茜卡--天野由梨 肯--佐藤浩之
機動戰士GUNDAM 0083:STARDUST MEMORY
OVA版 全13話 1991.5.23~1992.9.24
製作:SUNRISE、BANDAI
原作:矢立肇、富野由悠季
監督:今西隆志、加瀨充子
人物設定:川元利浩
MS原案:大河原邦男
機械設定:河森正治
客座動畫設計:ヵトキハジメ、明貴美加、石津泰志
設定協力:ヵトキハジメ
總作畫監督:川元利浩
美術監督:東潤一
攝影監督:奧井敦
音樂:萩田光男
音響監督:浦上靖夫
附:劇場版《吉恩的殘光》(1992.8.29 松竹系 1小時59分)
聲優:
科--堀川亮 卡多--大冢明夫 妮娜--佐久間レィ 伯寧--菅原正志 蒙西亞--茶風林 席那普斯--大冢周夫 考文--渡部猛 希瑪--真柴摩利 迪拉茲--小林清志 格林·懷特--田中秀幸 加米托夫--西村知道 巴斯克--鄉里大輔 凱利--玄田哲章 拉特拉--小林優子 吉斯--山田義星(日旁) 摩拉--伊倉一壽 卡留斯--飛田展男 貝特--戶谷公次 亞迪爾--干本雅之 西蒙--荒木香惠 哈曼--榊原良子 奧沙利邦常務--市川治 波拉--松井菜櫻子 克萊娜--一條みゆ希 羅塞特--勝生真沙子 摩利斯--卷島直樹 拉班--森川智之 旁白:小林清志 次回預告:佐久間レィ
機動戰士V GUNDAM
TV版 全51話 1993.4.2~1994.3.25
企畫:SUNRISE
原作:矢立肇、富野由悠季
總監督:富野由悠季
人物設定:逢坂浩司
機械設定:大河原邦男、ヵトキハジメ、石垣純哉
協力:佐野浩敏
美術監督:池田繁美
聲優:
胡蘇--阪口大助 夏克蒂--黑田由美 卡迪西娜--渡邊久美子 奧德羅--中田雅之 瑪貝特--白石文子 哈羅--松本梨香 克羅諾克爾--檀臣幸 戈麥斯--加藤治 米利艾拉--日高奈留美 芙拉妮--石川寬美 由加--田中敦子 珂妮--こぉろぎさとみ 佩姬--渡邊久美子 海倫--深見梨加 凱特--安達忍 瑪艾利亞--まるたまり 琳達--松本梨香 奧利法--圓部啟一 高茲--堀之紀 法拉--折笠愛 布羅特--小杉十郎太 梅奇--森川智之 伊克--中田和宏 塔西羅--中村秀利 魯佩--伊藤美紀 格德瓦爾特--中田讓治 斯奇--こおろぎさとみ 馬奇斯--飛田展男 瑪麗亞--篠原惠美
機動武動傳G GUNDAM
TV版 全49話(另有3集特別篇) 1994.4.1~1995.3.31
企畫:SUNRISE
原作:矢立肇、富野由悠季
總監督:今川泰宏
人物設定:逢坂浩司
人物設定協力:島本和彥
機械設定:大河原邦男、ヵトキハジメ、山根公利
協力:佐野浩敏
美術監督:東潤一
攝影監督:大神洋一
音樂:田中公平
聲優:
多蒙--關智一 玲--天野由梨 烏魯貝--飛田展男 巴尼--山崎和佳奈 東方不敗--秋元羊介 璃山:石森達幸 深村博士--清川元夢 卡休博士--有本欽隆 捷波特--大冢芳忠 夏麗--松熊明子 吉斯--荒木香惠 塞薩西--山口勝平 惠雲--龜井三郎 米拉波--小杉十郎太 玖路喬--山崎たくみ 雷蒙德--岡和男 瑪麗亞--冬馬由美 阿魯格--宇垣秀成 娜斯塔霞--橫尾まり 米格羅--津久井教生 休巴魯茲--堀秀行 斯特卡--秋元羊介 諾瑪--紗ゆり 巴德曼--青野武 亞莉妣--日高奈留美 拉塞茲--玄田哲章 格拉--菅原淳一 漢斯--菊池正美 卡爾羅斯--堀之紀 卡斯特羅--菅原正志 格拉漢姆--菅原正志 貝爾依曼--子安武人 羅馬里奧--龍田直樹
新機動戰記GUNDAM W
TV版 全49話 1995.4.7~1996.3.29
企畫:SUNRISE
原作:矢立肇、富野由悠季
監督:池田成
人物設定:村瀨修功
機械設定:大河原邦男、ヵトキハジメ、石垣純哉
服裝設計協力:出淵裕
系列構成:隅澤克之
美術監督:竹田悠介、佐藤勝
攝影監督:大神洋一
音響監督:浦上靖夫
音樂:大谷幸
附:OVA版 無盡的華爾茲 1997.1.25
監督:青木康直
腳本:隅澤克之
劇場版 無盡的華爾茲--特別篇(1998.8.1 松竹系 1小時33分)
聲優:
希羅--綠川光 迪奧--關俊彥 特洛瓦--中原茂 張五飛--石野龍三 卡多魯--折笠愛 傑克斯/米利亞特--子安武人 特列斯--置鯰龍太郎 莉莉娜--矢島晶子 多洛茜--松井菜櫻子 蕾蒂·安--紗ゅり 諾茵--橫山智佐 瑪莉梅婭--佐久間レィ 莎莉--冬馬由美 西爾妲--荒木香惠 凱瑟琳--鈴木砂織 德基姆--依田英助 J博士--稻葉實 S博士--大瀧進矢 G教授--藤本讓 H教授--田口昂 O老師--廣瀨正志 迪爾麥尤--加藤治 西爾維婭--西原久美子 拉西特--中田和宏 伊麗亞--浦和めぐみ 諾本達--藤原啟治 坎茲--市川治 旁白:大冢明夫
機動新世紀GUNDAM X
TV版 全39話 1996.4.5~1996.12.28 製作:SUNRISE
企畫:SUNRISE
原作:矢立肇、富野由悠季
監督:高松信司
故事構成:川崎ヒロユキ
人物設定:西村誠芳
機械設定:大河原邦男、石垣純哉
音樂:樋口康雄
聲優:
卡洛德--高木涉 蒂法--かないみか 加米爾--堀內賢雄 威茲--中井和哉 羅亞妣--山崎たくみ 夏基亞--森川智之 奧爾巴--佐々木望 托妮婭--三石琴乃 薩拉--かかずゆみ 艾尼爾--本多知惠子 羅莎--日高奈留美 修拉--橫尾まり 辛格--中村大樹 泰克斯--中博史 基德--くまいもとこ 卡托克--廣瀨正志 奧妮米姆--天野由梨 威利斯--森久保祥太郎 蘭斯洛--竹村拓 塞莉亞--冬馬由美 卡麗斯--水谷優子 芭拉--長澤美樹 旁白:光岡涌太郎
機動戰士GUNDAM 第08MS小隊
OVA版 全11話 1996~1999
製作:SUNRISE
企畫:SUNRISE
原作:矢立肇、富野由悠季
監督:神田武幸、飯田馬之介
機械設定:大河原邦男、ヵトキハジメ、山根公利
人物設定:川元利浩
作畫監督:杉浦幸次
美術監督:池田繁美
攝影監督:谷口久美子
音樂:田中公平
音響監督:浦上靖夫
附:劇場版 密勒的報告書(1998.8.1 松竹系 53分)、LAST REPORT
聲優:西羅--檜山修之 艾娜--井上喜久子 泰瑞·桑達斯--玄田哲章 卡倫--小山茉美 艾利多亞--藤原啟治 米凱爾--結城比呂 琪琪--西村ちなみ 基尼阿斯--速水獎 托浦--榊原良子 諾里斯--市川治 基倫--銀河萬丈 薩麗--松井菜櫻子 艾莉絲·密勒--高島雅羅
機動戰士GUNDAM TURN A
TV版 1999~2000
企畫製作:SUNRISE
原作:矢立肇、富野由悠季
總監督:富野由悠季
人物原案:安田朗
人物設定:菱沼義仁
機械設定:大河原邦男、西德·米特、重田敦司、沙倉拓實
音樂:菅野良子
聲優:羅蘭--朴璐美 基璐--高橋理惠子 蘇茜亞--村田秋乃 迪安娜--高橋理惠子 基斯--福山潤 布萊恩--渡邊久美子 肯--青羽剛 哈利--稻田徹 梅西亞--鬼頭典子 西德--野島昭生 米蘭--曽我部和恭 亞奇--仲野裕 薩姆--宇垣秀成 雅尼--桐本琢也 科倫--川津泰彥 傑茜卡--秋元千賀子 菲爾--小山剛志 米哈依爾--金尾哲夫 波--中西裕美子
Ⅲ 菲律賓簡介。
菲律賓共和國(他加祿語:Republika ng Pilipinas),簡稱菲律賓,位於西太平洋,是東南亞一個多民族群島國家,面積29.97萬平方公里,人口1.049億(2017年)。
菲律賓人的祖先是亞洲大陸的移民,14世紀前後建立了蘇祿國。1565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898年6月12日宣布獨立。同年美西戰爭後,成為美國屬地。1942年到1945年被日本侵佔。二戰後重新淪為美國殖民地。1946年7月4日,菲律賓獲得獨立。
菲律賓主要分呂宋、米沙鄢和棉蘭老島三大島群,共有大小島嶼7000多個,種族與文化為數眾多,融合了許多東西方的風俗習慣,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菲律賓最早的居民,隨後民族的遷徙陸續帶來了馬來文化、隨著宗教與貿易發展也帶來了印度文化、華夏文化和伊斯蘭文化。
菲律賓是東盟(ASEAN)主要成員國,也是亞太經合組織(APEC)的24成員國之一。菲為發展中國家、新興工業國家及世界的新興市場之一,但貧富差距很大。獨立至今,菲經歷數次經濟快速成長,然而政局時常動盪,政府貪污腐敗,社會的不安定已成為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因素。
2018年3月16日,菲律賓已正式通知聯合國退出國際刑事法院的決定。2019年3月17日,菲律賓正式退出國際刑事法院。
(3)艾里光束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國家象徵
菲律賓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靠旗桿一側為白色等邊三角形,中間是放射著八束光芒的黃色太陽,三顆黃色的五角星分別在三角形的三個角上。旗面右邊是紅藍兩色的直角梯形,兩色的上下位置可以調換。平時藍色在上,戰時紅色在上。
太陽和光芒圖案象徵自由;八道較長的光束代表最初起義爭取民族解放和獨立的八個省,其餘光芒表示其他省。三顆五角星代表菲律賓的三大地區:呂宋、薩馬和棉蘭老島。藍色象徵忠誠、正直、紅色象徵勇氣,白色象徵和平和純潔。
國徽
菲律賓國徽為盾形。中央是太陽放射光芒圖案,三顆五角星在盾面上部,其寓意同國旗。左下方為藍地黃色的鷹,右下方為紅地黃色獅子。獅子和鷹圖案分別為在西班牙和美國殖民統治時期菲律賓的標志,象徵菲律賓擺脫殖民統治、獲得獨立的歷史進程。盾徽下面的白色綬帶上用英文寫著「菲律賓共和國」。
Ⅳ 2001-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里茨:馬來西亞奇跡的啟示
馬來西亞的成功應該同時通過兩個角度來考量:一個是分析經濟繁榮的原因,另一個是探尋我們這個世界的和睦相處之道,這不僅僅要通過寬容,還要通過尊重、分享人性的共同點並協力實現共同目標才能實現。
http://bbs.cqzg.cn/viewthread.php?tid=566887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具有美國及以色列雙重國籍的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和美國經濟學家弗農·史密斯,表彰他們在心理和實證經濟學研究方面所做的開拓性工作。
http://www.people.com.cn/GB/kejiao/42/152/20021010/838607.html
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恩格爾和英國經濟學家克萊夫·格蘭傑,以表彰他們在「分析經濟時間數列」研究領域所作出的突出貢獻。
以表彰他們在「分析經濟時間數列」研究領域所作出的突出貢獻。
http://www.bjkp.gov.cn/bjkpzc/kxcl/rw/nbehjz/28263.shtml
200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卡內基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校區的基德蘭德教授(挪威公民)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邦儲備銀行明尼阿波利斯分行的普雷斯科特,以表彰他們對動態宏觀經濟學所作出的貢獻:經濟政策的時間連貫性和商業周期的驅動力量。
http://finance.sina.com.cn/nz/nobel/
http://finance.sina.com.cn/j/20041011/23151070991.shtml
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有以色列和美國雙重國籍的羅伯特·奧曼和美國人托馬斯·謝林,以表彰他們在博弈論領域作出的貢獻。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10/10/content_3602550.htm
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埃德蒙·費爾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們對於通貨膨脹和失業預期關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貢獻。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10/09/content_5182087.htm
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北京時間15日晚7時揭曉 )
http://www.jyb.com.cn/zt/xwzt/gjjyzt/t20071009_117288.htm
Ⅳ 高達正史按故事時間幫忙給我排個序,小生初學
http://ke..com/view/5931.html?wtp=tt
看了全懂了
UC正史
就
0079
Z
ZZ
逆襲的夏亞
其他的0083 08ms f91 口袋裡的戰爭 什麼的都是外傳性質的,就是同一時代其它地方發生的
機動戰士高達(U.C 0079)by 富野由悠季 1979.4.7~1980.1.26
機動戰士Z高達(U.C 0087)by 富野由悠季 1985.3.2~1986.2.22
機動戰士高達ZZ(U.C 0088)by 富野由悠季 1986.3.1~1987.1.31
機動戰士V高達(U.C 0153)by 富野由悠季 1993.4.2~1994.3.25
機動武鬥傳G高達(F.C 0060)by 今川泰宏 1994.4.1~1995.3.31
新機動戰記高達W(A.C 0195)by 池田成 1995.4.7~1996.3.29
機動新世紀高達X(A.W 0015)by 高松信司 1996.4.5~1996.12.28
TURN A高達(C.C 2345)by 富野由悠季 1999.4.9-2000.4.14
機動戰士高達SEED (C.E 70)by 福田己津央 2002.10.5~2003.9.27
機動戰士高達SEED DESTINY(SEED系高達第二彈)
機動戰士高達00(A.D2307)by水島精二 2007.10.06~2008.06.09
機動戰士高達00第二季(A.D2312)by水島精二 2008.10.5 - 2009.3.29
Ⅵ 光電效應的研究歷史
光電效應首先由德國物理學家海因里希·赫茲於1887年發現,對發展量子理論及提出波粒二象性的設想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菲利普·萊納德用實驗發現了光電效應的重要規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則提出了正確的理論機制。 1839年,年僅十九歲的亞歷山大·貝克勒爾(Alexandre Becquerel),在協助父親研究將光波照射到電解池(electrolytic cell)所產生的效應時,發現了光生伏打效應。雖然這不是光學效應,但對於揭示物質的電性質與光波之間的密切關系有很大的作用。威勒畢·史密斯(Willoughby Smith)於1873年在進行與水下電纜相關的一項任務,測試硒圓柱高電阻性質時,發現其具有光電導性,即照射光束於硒圓柱會促使其電導增加。
海因里希·赫茲
1887年,德國物理學者海因里希·赫茲做實驗觀察到光電效應、電磁波的發射與接收。在赫茲的發射器里有一個火花間隙(spark gap),可以借著製造火花來生成與發射電磁波。在接收器里有一個線圈與一個火花間隙,每當線圈偵測到電磁波,火花間隙就會出現火花。由於火花不很明亮,為了更容易觀察到火花,他將整個接收器置入一個不透明的盒子內。他注意到最大火花長度因此減小。為了理清原因,他將盒子一部分一部分拆掉,發現位於接收器火花與發射器火花之間的不透明板造成了這屏蔽現象。假若改用玻璃來分隔,也會造成這屏蔽現象,而石英則不會。經過用石英棱鏡按照波長將光波分解,仔細分析每個波長的光波所表現出的屏蔽行為,他發現是紫外線造成了光電效應。赫茲將這些實驗結果發表於《物理年鑒》,他沒有對該效應做進一步的研究。
紫外線入射於火花間隙會幫助產生火花,這個發現立刻引起了物理學者們的好奇心,其中包括威廉·霍爾伐克士(Wilhelm Hallwachs)、奧古斯圖·里吉(Augusto Righi)、亞歷山大·史托勒托夫(Aleksandr Stoletov)等等。他們進行了一系列關於光波對於帶電物體所產生效應的研究調查,特別是紫外線。這些研究調查證實,剛剛清潔干凈的鋅金屬表面,假若帶有負電荷,不論數量有多少,當被紫外線照射時,會快速地失去這負電荷;假若電中性的鋅金屬被紫外線照射,則會很快地變為帶有正電荷,而電子會逃逸到金屬周圍的氣體中,假若吹拂強風於金屬,則可以大幅度增加帶有的正電荷數量。
約翰·艾斯特(Johann elster)和漢斯·蓋特爾(Hans Geitel),首先發展出第一個實用的光電真空管,能夠用來量度輻照度。艾斯特和蓋特爾將其用於研究光波照射到帶電物體產生的效應,獲得了巨大成果。他們將各種金屬依光電效應放電能力從大到小順序排列:銣、鉀、鈉鉀合金、鈉、鋰、鎂、鉈、鋅。對於銅、鉑、鉛、鐵、鎘、碳、汞,普通光波造成的光電效應很小,無法測量到任何效應。上述金屬排列順序與亞歷山德羅·伏打的電化學排列相同,越具正電性的金屬給出的光電效應越大。
湯姆孫量度粒子荷質比的光電效應實驗裝置。
當時研究「赫茲效應」的各種實驗還伴隨著「光電疲勞」的現象,讓研究變得更加復雜。光電疲勞指的是從干凈金屬表面觀察到的光電效應逐漸衰微的現象。根據霍爾伐克士的研究結果,在這現象里,臭氧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可是,其它因素,例如氧化、濕度、拋光模式等等,都必須納入考量。
1888至1891年間,史托勒托夫完成了很多關於光電效應的實驗與分析。他設計出一套實驗裝置,特別適合於定量分析光電效應。藉助此實驗裝置,他發現了輻照度與感應光電流的直接比例。另外,史托勒托夫和里吉還共同研究了光電流與氣壓之間的關系,他們發現氣壓越低,光電流變越大,直到最優氣壓為止;低於這最優氣壓,則氣壓越低,光電流變越小。
約瑟夫·湯姆孫於1897年4月30日在大不列顛皇家研究院(Royal Institution of Great Britain)的演講中表示,通過觀察在克魯克斯管里的陰極射線所造成的螢光輻照度,他發現陰極射線在空氣中透射的能力遠超一般原子尺寸的粒子。因此,他主張陰極射線是由帶負電荷的粒子組成,後來稱為電子。此後不久,通過觀察陰極射線因電場與磁場作用而產生的偏轉,他測得了陰極射線粒子的荷質比。1899年,他用紫外線照射鋅金屬,又測得發射粒子的荷質比為7.3×10emu/g,與先前實驗中測得的陰極射線粒子的數值7.8×10emu/g大致符合。他因此正確推斷這兩種粒子是同一種粒子,即電子。他還測出這粒子所載有的負電荷 。從這兩個數據,他成功計算出了電子的質量:大約是氫離子質量的千分之一。電子是當時所知質量最小的粒子。 匈牙利物理學家菲利普·萊納德
菲利普·萊納德於1900年發現紫外線會促使氣體發生電離作用。由於這效應廣泛發生於好幾厘米寬區域的空氣,並且製造出很多大顆的正離子與小顆的負離子,這現象很自然地被詮釋為光電效應發生於在氣體中的固體粒子或液體粒子,湯姆孫就是如此詮釋這現象。1902年,萊納德又發布了幾個關於光電效應的重要實驗結果。第一,借著變化紫外光源與陰極之間的距離,他發現,從陰極發射的光電子數量每單位時間與入射的輻照度成正比。第二,使用不同的物質為陰極材料,可以顯示出,每一種物質所發射出的光電子都有其特定的最大動能(最大速度),換句話說,光電子的最大動能於光波的光譜組成有關。第三,借著調整陰極與陽極之間的電壓差,他觀察到,光電子的最大動能與截止電壓成正比,與輻照度無關。
由於光電子的最大速度與輻照度無關,萊納德認為,光波並沒有給予這些電子任何能量,這些電子本來就已擁有這能量,光波扮演的角色好似觸發器,一觸即發地選擇與釋出束縛於原子里的電子,這就是萊納德著名的「觸發假說」(triggering hypothesis)。在那時期,學術界廣泛接受觸發假說為光電效應的機制。可是,這假說遭遇到一些嚴峻問題,例如,假若電子本來在原子里就已擁有了逃逸束縛與發射之後的動能,那麼,將陰極加熱應該會給予更大的動能,但是物理學者做實驗並沒有測量到任何不同結果。
英姿煥發的愛因斯坦在1905年(愛因斯坦奇跡年)發表了六篇劃時代的論文。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論文《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試探性觀點》,對於光電效應給出另外一種解釋。他將光束描述為一群離散的量子,現稱為光子,而不是連續性波動。對於馬克斯·普朗克先前在研究黑體輻射中所發現的普朗克關系式,愛因斯坦給出另一種詮釋:頻率為 的光子擁有的能量為 ;其中, 因子是普朗克常數。愛因斯坦認為,組成光束的每一個量子所擁有的能量等於頻率乘以普朗克常數。假若光子的頻率大於某極限頻率,則這光子擁有足夠能量來使得一個電子逃逸,造成光電效應。愛因斯坦的論述解釋了為什麼光電子的能量只與頻率有關,而與輻照度無關。雖然光束的輻照度很微弱,只要頻率足夠高,必會產生一些高能量光子來促使束縛電子逃逸。盡管光束的輻照度很強勁,假若頻率低於極限頻率,則仍舊無法給出任何高能量光子來促使束縛電子逃逸。
愛因斯坦的論述極具想像力與說服力,但卻遭遇到學術界強烈的抗拒,這是因為它與詹姆斯·麥克斯韋所表述,而且經過嚴格理論檢驗、通過精密實驗證明的光的波動理論相互矛盾,它無法解釋光波的折射性與相乾性,更一般而言,它與物理系統的能量「無窮可分性假說」相互矛盾。甚至在實驗證實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方程正確無誤之後,強烈抗拒仍舊延續多年。愛因斯坦的發現開啟了的量子物理的大門,愛因斯坦因為「對理論物理學的成就,特別是光電效應定律的發現」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圖為密立根做光電效應實驗得到的最大能量與頻率關系線。豎軸是能夠阻止最大能量光電子抵達陽極的截止電壓,P是逸出功,PD是電勢差(potential difference)。
愛因斯坦的論文很快地引起美國物理學者羅伯特·密立根的注意,但他也不贊同愛因斯坦的理論。之後十年,他花費很多時間做實驗研究光電效應。他發現,增加陰極的溫度,光電子最大能量不會跟著增加。他又證實光電疲勞現象是因氧化作用所產生的雜質造成,假若能夠將清潔干凈的陰極保存於高真空內,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了。1916年,他證實了愛因斯坦的理論正確無誤,並且應用光電效應直接計算出普朗克常數。密立根因為「關於基本電荷以及光電效應的工作」獲頒19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根據波粒二象性,光電效應也可以用波動概念來分析,完全不需用到光子概念。威利斯·蘭姆與馬蘭·斯考立(Marlan Scully)於1969年證明這理論。
Ⅶ 長鵝一號在月球背面有沒有發現外星人基地和金字塔啊...............
月球,跟隨地球不知多少年了?也許地球上還沒有人類之前,它就在天天看著地球。以前,大家都說月里有一座廣寒宮,住著一位古代美女 — 嫦娥、一隻白兔,還有一位天天在砍伐桂樹的吳剛。
然而,一九六九年七月十九日,美國太陽神十一號太空船登陸月球,沒有看到廣寒宮,也沒有找到嫦娥和白兔,更沒有桂樹和吳剛,於是許多人的美麗幻想成為科學的失望。
但是,時至今日,太空人登陸月球已有26年了,人類對月球的了解並沒有增加,反而由於從太空人留在月球上的儀器,得到更多的不解資料,讓科學家愈來愈迷惑,每當夜晚抬頭望向月球之時,產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復雜情緒,不禁要問:月亮呀!可不可以告訴我們,你的真相? 未有定論的月球起源
目前有關月球起源的說法有三種,第一個假說是月球和地球一樣,是在46億年前由相同的宇宙塵雲和氣體凝聚而成的;第二個假說是月球系由地球拋離出去的,拋出點後來形成太平洋;第三個假說是月球為宇宙中個別形成的星體,行經地球附近時被地球重力場捕獲,而環繞地球。
原本多數科學家相信第一種說法,也有少數相信第二種說法,可是自從太空人登上月球,取回不少月球土壤,經化驗分析知道月球成分和地球不同。地球是鐵多矽少,月球是鐵少矽多;地球鈦礦很少,月球卻很多,因此證明月球不是地球分出去的。第二種說法站不住腳了。同樣的原因,也使得第一個假說動搖了,因為,如果地球和月球是在46億年前經過相同過程形成的,那麽成分應該一樣才對,為何差異會那麽大呢?所以,科學家只好也放棄第一種說法。
只剩第三種說法了,可是如果是其它地方飛來的星體,飛進太陽系後,太陽引力比地球引力大很多倍,照理講月球應該受到太陽的引力而飛向太陽,不是受到地球的引力而留在地球上空的。
這三種「正統科學家」提出的假說,沒有一項能解答所有疑問,也沒有一項經得起嚴格的質問。事實上,時至今日,「月球來自何處」,仍是天文學未定之論。也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自己月球起源的看法,不管多離奇,他人是不能用任何「小科學」的字眼來批評的。 日、月、地 球 間 的 奇 妙
現在舉出一個大家都想不到的天文上的奇妙現象,讓大家用心想一想。月球離地球,平 距離約為38萬公里。太陽離地球,平均距離約為1億5千萬公里。兩兩相除,我們得到太陽到地球的距離約為月球到地球的395倍遠。
太陽直徑約為 138萬公里,月球直徑約為三千四百多公里,兩兩相除,太陽直徑約為月球的395倍大。395倍,多麽巧合的數字,它告訴我們什麽信息?
大家想想看,太陽直徑是月球的395倍大,但是太陽 離地球有395倍遠,那麽,由於距離抵銷了大小,使這兩個天體在地球上空看起來,它們的圓面就變得一樣大了 !
這個現象是自然界產生的,或是人為的?宇宙中那有如此巧合的天體?
從地面上看過去,兩個約略同大的天體,一個管白天,一個管夜 ,太陽系中,還沒有第二個同例。著名科學家艾西莫夫曾說過:「從各種資料和法則來衡量,月球不應該出現在那裡。」他又說:「月球正好大到能造成日蝕,小到仍能讓人看到日冕,在天文學上找不出理由解釋此種現象,這真是巧合中的巧合!」
難道只是巧合嗎?有些科學家並不這麽認為。科學家謝頓(Willian R. Shelton)在《羸得月亮》一書中說:「要使太空船在軌道上運行,必須以每小時18,000哩的速度在 100哩的太空中飛行才可以達成平衡;同理,月球要留在現有軌道上,與地球引力取得平衡,也需有精確的速度、重量和高度才行。」
問題是:這樣的條件不是自然天體做得到的,那麽,為何如此?
做為衛星它太大了
太陽系的行星擁有衛星,這是自然現象,但是我們的地球卻擁有一個大得「不自然」的衛星 — 月球,也就是說做為一個衛星,月球的體積和其行星 — 地球相比實在是太大了。
我們來看看下列數據:地球直徑12,756公里,衛星月球直徑3,467公里,是地球的27%。火星直徑6,787公里,有二個衛星,大的直徑有23公里,是火星的0.34%。木星直徑 142,800公里,有13個衛星,最大的一個直徑5,000公里,是木星的3.5%。土星直徑120,000公里,有23個衛星,最大的一個直徑4,500公里,是土星的3.75%。
看一看,其它行星的衛星,直徑都沒有超過母星的百分之五,但是我們 月球卻大到百分之二十七,這樣比較之後,是不是發現月球實在「大得不自然」了。這個資料,又在告訴我們,月球的確不尋常。
隕石坑都太淺了
科學家告訴我們,月球表面的坑洞是隕石和彗星撞擊形成的。地球上也有些隕石坑,科學家計算出來,若是一顆直陘10哩的隕石,以每秒三萬哩的速度(等於100萬噸黃色炸葯的威力)撞到地球或月球,它所穿透的深度應該是直徑的四到五倍。
地球上的隕石坑就是如此,但是月球上的就奇怪了,所有的隕石坑竟然都「很淺」,以月球表面最深的加格林坑(Gagrin Crater)只有4哩,但它的直徑 有186哩寬!直徑186哩,深度最少應該有700哩,但是事實上加格林坑的深度只是直徑的2%而已,這是科學上的不可能。為什麽如此?大文學家無法圓滿解釋,也不去解釋,因為心裡清楚,一解釋就會推翻所有已知的月球知識。 因為,只能用月球表面約四哩深處下有一層,很堅硬的物質結構,無法讓隕石穿透,所以,才使所有的隕石坑都很淺。那麽,那一層很硬的物質結構是什麽?
不可能存在的金屬
月球隕石坑有極多的熔岩,這不奇怪,奇怪的是這些熔岩含有大量的地球上極稀有的金屬元素,如鈦、鉻、釔等等,這些金屬都很堅硬、耐高溫、抗腐蝕。 科學家估計,要熔化這些金屬元素,至少得在2、3千度以上的高溫,可是月球是太空中一顆「死寂的冷星球」,起碼30億年以來就沒有火山活動,因此月球上如何產生如此多需要高溫的金屬元素呢?
而且,科學家分析太空人帶回來的 380公斤月球土壤樣品後,發現竟含有純鐵和純鈦,這又是自然界的不可能,因為自然界不會有純鐵礦。
這些無法解釋的事實表示了什麽?表示這些金屬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為提煉的。那麽問題就來了,是誰在什麽時候提煉這些金屬的?
地球上看不到的那面
月球永遠以同一面對著地球,它 背面直到太空船上去拍照後,人類才能窺視容顏。以前天文學家認為月球背面應和正面差不多,也有很多隕石坑和熔岩海。但是,太空船照片卻顯示大為不同,月球背面竟然相當崎嶇不平,絕大多數是小隕石坑和山脈,只有很少的熔岩海。此種差異性,科學家無法想出解答,照理論言,月球是太空中自然星體,不管那一面受到太空中的隕石撞擊的機率應該相同,怎會有內外之分呢?
月球為何永遠以同一面向著地球?科學家 說法是說它以每小時 16.56公里的速度自轉,另一方面也在繞著地球公轉,它自轉一周的時間正好和公轉一周的時間相同,所以月球永遠以一面向著地球。
太陽系其它行星的衛星都沒有這種情形,為何月球「正好」如此,這又是一種巧合中的巧合嗎?難道除了巧合之外,不能找一些其它的解釋嗎?
數百年來的怪異現象
月球曾發生過不少無解的現象,數百年來的天文學家不知已看過多少次了。一六七一年,三百多年前的科學家卡西尼就曾發現月球上出現一片雲。一七八六年四月,現代天文學之父威廉赫塞爾發現月球表面似乎有火山爆發,但是科學家認為月球在過去三十億年來已沒有火山活動了,那麽這些「火山」是什麽?
一八四三年曾繪制數百張月球地圖的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史谷脫,發現原來約有10公里寬的利尼坑正在逐漸變小,如今,利尼坑只是一個小點,周圍全是白色沈積物,科學家不知原因為何?
一八八二年四月廿四日,科學家發現月球表面「亞里斯多德區」出現不明移動物體。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九日,月面「達爾文牆」出現三個明亮光點。一九五四年七月六日晚上,美國明尼蘇達州天文台台長和其助手,觀察到皮克洛米尼坑裡面,出現一道黑線,過不久就消失了。一九五五年九月八日,「泰洛斯坑」邊緣出現二次閃光。一九五六年九月廿九日,日本明治大學的豐田博土觀察到數個黑色物體,似乎排列成DYAX和JWA字形。
一九六六年二月四日,蘇俄無人探測船月神九號登陸「雨海」後,拍到二排塔狀結構物,矩離相等,依凡桑德生博士說:「它們能形成很強的日光反射,很像跑道旁的記號。」伊凡諾夫博士從其陰影長度估計,大約有15層樓高,他說:「附近沒有任何高地能使這些岩石滾落到現在位置,並且成幾何形式排列。」
另外,月神九號也在「風暴海」邊緣拍到一個神秘洞穴,月球專家威金斯博士因為自己也曾在卡西尼A坑發現一個巨大洞穴,因此他相信這些圓洞是通往月球內部。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廿日,美國軌道二號探測船在距「寧靜海」46公里的高空上,拍到數個金字塔形結構物,科學家估計高度在15至25公尺高,也是以幾何形式排列,而且顏色比周圍岩石和土壤要淡,顯然不是自然物。一九六七年九月十一日,天文學家組成的蒙特婁小組發現「寧靜海」出現「四周呈紫色的黑雲」。
這些奇異現象,不是一般的外行人發現,全是天文學家和太空探測器的報告,意味著:月球上有人類未知的神秘! 月面上的不明飛行物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廿四日,太陽神八號太空船在調查將來的登陸地點時,遇到一個巨大、約l0平方英里的大幽浮,但在繞行第二圈時,就沒有再看到此物。它是什麽?沒人知曉。
太陽神十號太空船也在離月面上空五萬尺的地方,突然有一個不明物體飛升,接近他們,這次遭遇拍下了紀錄片。
一九六九年七月十九日,太陽神十一號太空船載著三位太空人奔向月球,他們將成為第一批踏上月球的地球人,但是在奔月途中,太空人看到前方有個不尋常物體,起初以為是農神四號火箭推進器,便呼叫太空中心確認一下,誰知太空中心告訴他們,農神四號推進器距他們有六千英里遠。太空人用雙筒望遠鏡看,那個物體呈L狀,阿姆斯壯說:「像個打開的手提箱。」再用六分儀去看,像個圓筒狀。另一位太空人艾德林說:「我們也看到數個小物體掠過,當時有點振動,然後,又看到這較亮的物體掠過」。
七月廿一日,當艾德林進入登月小艇做最後系統檢查時,突然出現二個幽浮,其中一個較大且亮,速度極快,從前方平行飛過後就消失,數秒鍾後又出現,此時兩個物體中間射出光束互相連接,又突然分開,以極快速度上升消失。
在太空人要正式降落月球時,控制台呼叫:「那裡是什麽?任務控制台呼叫太陽神十一號。」太陽神十一號竟如此回答:「這些寶貝好巨大,先生……很多……噢,天呀!你無法相信,我告訴你,那裡有其它的太空船在那裡,……在遠處的環形坑邊緣,排列著,……他們在月球上注視著我們……。」
蘇俄科學家阿查查博士說:「根據我們截獲的電訊顯示,在太空船一登陸時,與幽浮接觸之事馬上被報告出來。」
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廿日,太陽神十二號太空人康拉德和比安登月球,發現幽浮。一九七一年八月太陽神十五號,一九七二年四月太陽神十六號,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太陽神十七號,……等等的太空人也都在登陸月球時 見過幽浮。
科學家蓋利曾說過:「幾乎所有太空人都曾見過不明飛行物體。」第六位登月的太空人艾德華說:「現在只有一個問題,就是他們來自何處?」
第九位登月的太空人約翰楊格說:「如果你不信,就好像不相信一件確定的事。」一九七九年,美國太空總署前任通訊部主任莫里士 查特連表示「與幽浮相遇」在總署里是一平常事,並說:「所有太空船都曾在一定距離或極近距離內被幽浮跟蹤過,每當一發生,太空人便和任務中心通話。」
數年後,阿姆斯壯透露一些內容:「它真是不可思議……,我們都被警示過,在月球上曾有城市或太空站,是不容置疑的,……我只能說,他們的太空船比我們的還優異,它們真的很大……。」
數以千計的月球神秘現象,如神秘閃光、白雲、黑雲、結構物、幽浮等,全都是天文學家和科學家共睹的事實,這些現象一直未有合理解釋,到底是什麽呢?
空心的太空船月球
一九七0年,俄國科學家柴巴可夫(Alexander Scherbakov)和米凱威新(MihKai Vasin)提出一個令人震驚的「太空船月球」理論,來解釋月球起源。他們認為月球事實上不是地球的自然衛星,而是一顆經過某種智慧生物改造的星體,加以挖掘改造成太空船,其內部載有許多該文明的資料,月球是被有意的置放在地球上空,因此所有的月球神秘發現,全是至今仍生活在月球內部的高等生物的傑作。
當然這個說法被科學界嗤之以鼻,因為科學界還沒有找到高等智慧的外星人。但是,不容否認的,確是有許多資料顯示月球應該是「空心」的。
最令科學家不解的是,登月太空人放置在月球表面的不少儀器,其中有「月震儀」,專用來測量月球的地殼震動狀況,結果,發現震波只是從震央向月球表層四周擴散出去,而沒有向月球內部擴散的波,這個事實顯示月球內部是空心的,只有一層月殼而已!因為,若是實心的月球,震波也應該朝內部擴散才對,怎麽只在月表擴散呢?
架構新月球
現在,我們可以來重新架構月球理論了:月球是空心的,月殼分為兩層,外殼是岩石及礦物層,像是自然的星體,由於隕石撞擊月球後,只能穿透這一層,已知隕石坑的深度都不深,最深只有四哩,所以此層厚度最多五哩。
月球內殼是堅硬的人造金屬層,厚度不知道,也許只有十哩,成分含有鐵、鈦、鉻等,能耐高溫、高壓、腐蝕,是一種地球人未知的合金。
因為太空人安裝在月球,表面的月震儀顯示震波只在月表傳遞,而不深入內部,可見月球的確只有這兩層月殼。既然如此,月球就不是自然界的,它是人造的,造它的「人」經過精細計算,將月球從他們的星系迎到太陽系來,擺在現在的位置,使地面上的人能在夜間看到它,而且和太陽一樣大。所以,月球起源的三種理論都不對。
「造月的人」讓月球永遠以一面向著地球,因為這一面有不少控制地球的設備。他們自己住在月球背面的內部,因為月球表面日夜溫差太大,中午最熱是攝氏 127度,夜間最泠是零下 l83度,不適合居住,所以都住在內部。他們巳發展出飛碟,經常飛出外面做些研究或修護儀器,並注意地球人的動靜,有時被地球太空人看到,有時被地面上的望遠鏡觀測到。
「造月的人」是那一種外星人?他們來此有多久了?我們目前都還不知道。也許不久,地球人就能知道月球的真相了。
我用科學無法解釋的實際月球現象,來重新架構月球的理論,「圓滿的」將月球之謎……解答,有誰能說這樣做是「不科學」呢?
Ⅷ 20世紀物理學的主要成就有哪些列舉取得這些成就的主要的物理學家
20世紀物理學發展的歷史回顧
http://www.nen.com.cn 2003-06-30 22:08:11 中小學教師網
記 者:可以想像一下,今天何院士的談話面對的是全國1000萬中小學教師,網路課堂的魅力正在於此。我們要談的是21世紀的物理前沿,而20世紀才剛剛過去,所以其實物理更多的是在繼續著20世紀的精彩。而說到20世紀的物理學,自然而然會想到當時發生的重大事件是如何驅散物理學天空的兩朵烏雲的,我們就從這里談起吧。
何祚庥:在19世紀末葉,有一個叫開爾文的物理學家,他當時有一個很有名的話,就是「19世紀的物理學,已經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好像是一片晴朗的天空,但是在晴朗的天空上還有兩朵烏雲」。這兩朵烏雲指什麼呢,一個是指當時對以太的存在性,光速跟以太有沒有關系的疑問;另外一個是關於黑體輻射的,譜形沒有得到很好的解釋。這兩個理論問題都沒有很好的解決,所以說在晴朗的天空上還留有兩朵烏雲。
這是19世紀物理學家說的話,沒有想到這就成為了20世紀物理學發展的序幕。第一朵烏雲的驅散,導致了狹義相對論的誕生,另外一朵烏雲的澄清。導致了量子力學誕生。這兩朵烏雲一澄清以後,物理學就有飛速發展。我可以簡要敘述一下狹義相對論的特點。狹義相對論之所以提出來,是針對光速測量產生的。當時有好多實驗,有的證明了以太是靜止不動的,還有的證明了以太是隨著物質的運動而運動的,也有一些證明是以太是隨著物質的運動而部分地帶運動的。所以這個以太就成為了一個「謎」。愛因斯坦就深入分析了這個問題,從一個科學實驗事實出發,實驗說光的速度和發光物質的運動狀態無關,也就是說光不論在什麼地方發射,光源的速度是多少,觀察者,包括運動中的觀察者,永遠看到的是光的速度,大概是每秒30萬公里在運行。根據這樣一個奇怪的事情,再加上了空間是均勻的,各向同性的假定,愛因斯坦就提出了狹義相對論,這是人們對事件空間的觀念的一個轉變。在狹義相對論中發現,牛頓力學需要有修正。牛頓力學中的力等於動量對時間的微分,其中動量就是質量乘以速度,而相對論就是對這個動量作了修正,結果就是就是物體在低速運動的時候仍然符合牛頓力學的規律,而在速度很大,接近光速的時候,運動規律就有很大的修改。同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還有一些很特殊性質的發現,比如鍾慢尺縮。
20世紀另外一個重大的發現是量子力學,量子力學的發現是由於黑體輻射問題很難得到一個統一的解決而產生出的問題。這一件事情,當時有一個大物理學家叫做普朗克,他在1900年12月14日發表了一篇很重要的文章來解釋黑體輻射。普朗克引進了一個假說,也就是光的能量的傳播,不是連續的釋放和吸收,而是以一個一個光量子的形態來出現,這個光量子形態也就是普朗克常數乘以光的頻率。這個假說很好的解釋了黑體輻射問題。這是物理學中第一次引進了光能的吸收和釋放是不連續的概念。愛因斯坦進一步用普朗克假說解釋了光電效應,進一步愛因斯坦又提出光子除了具有能量之外,還具有動量,這個動量就是普朗克常數h乘以振動頻率再除以光速c。光子就不再簡單看作電磁波的振動,也看作是粒子,這個粒子既有能量又有動量。後來康普頓和吳有訓先生在實驗上證明了這樣一個光子打到電子以後,光子運動的頻率和運動方向都會發生改變,而這樣一個改變的後果就象是光子作為一個具有確定動量的小球,打在一個靜止的電子上面,然後光子再通過彈性散射到另外一個方位上去,這樣的改變完全遵守牛頓力學中的彈性碰撞定律,這樣就讓人們看得很清楚,就是光子既是波,又是粒子,這就是波粒二象性。進一步,法國人德布洛意提出波粒二象性不僅是光子具有的,而是任何一種粒子都具有的。也就是光子看起來是波,其實也是粒子;而普通稱為粒子的電子,中子,質子,甚至分子,原子,這些看起來是粒子的也有波動性,因此他把光子的波粒二象性擴展成粒子的波粒二象性。這就是德布洛意波假說。進一步,到了薛定鄂、海森堡就把德布洛意的觀念更加普遍化,變成量子力學。量子力學出來以後,引起了人們對微觀世界認識的一場大革命。
我覺得這兩件事情就是20世紀物理的重大發現.
記 者:20世紀三大發現中,這兩大發現都是物理學的。
何祚庥:是的。我可以這樣來評價一下物理學的大發現。物理學的大發現,在歷史上有三次。第一次是牛頓力學。牛頓力學以及當時跟牛頓力學有關系的科學所發現的物理學定律是宏觀的低速運動的規律。因為牛頓力學討論象地球,太陽,月球這些天體運動,即討論對象的運動速度是慢的,物體是宏觀的。
記 者:所以說牛頓力學勾畫的是經典物理學的圖景。
何祚庥:對。到後來,人們研究了電磁相互作用的定律。電磁相互作用定律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以光速而運動。電磁波的運動可以說是一種宏觀而高速的運動。到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把宏觀低速運動和高速運動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其中,描寫光的高速運動的麥克斯韋方程卻自然而然的滿足狹義相對論。這就是物理學的第二次突破,愛因斯坦,包括他的前人麥克斯韋就發現了宏觀高速運動的規律。第三次突破是量子力學。量子力學回答的是微觀粒子的運動規律,而薛定鄂,海森堡的量子力學是涉及微觀低速作用下的規律。這三次突破都引起了生產技術的重大變革。牛頓力學奠定的是機械工程等方面的基礎,麥克斯韋方程,狹義相對論是我們現代電氣化的支撐,至於第三次大突破的量子力學的出現,就涉及化學運動的規律,半導體的規律,原子核運動的規律等。我們現在面臨的原子能時代,電腦時代的技術,都是量子力學的貢獻。物理學每一次劃時代的發現都帶來了劃時代技術的進展。
20世紀物理學最重要的成就就是我以上說的這些。
Ⅸ 求歷代高達年表(大事記)(UC\G\X\W\TURN-A\SEED\SEED-DESTINY\OO)
Gundam0079
U.C 0079年
Gundam08MS小隊
U.C 0079年1月3日
Gundam0080
U.C 0079年
Gundam0083
U.C 0083年
Gundam Z
U.C 0087年
Gundam ZZ
U.C 0088年
高達大時代(小說)]
U.C 0088年
Gundam 逆襲的夏亞
U.C 0093年
Gundam 閃光的哈薩維(小說)
U.C 0103年
Gundam F90(漫畫)
U.C 0120年
Gundam F91(電影)
U.C 0123年
Gundam V
U.C 0153年
Gundam X
A.W 0015年
Gundam W
A.C 195年
Gundam W G-UNIT(漫畫)
A.C 195年
Gundam W 無盡的華爾茲
A.C 196年
Gundam G
F.C 59年
Gundam turn A
未知....
Gundam Seed
C.E 元年(僅個人推測)
Gundam Seed Destiny
C.E 70年2月
Gundam Seed Stargazer
C.E 73年
Gundam 00
西歷 2307年
Gundam 00 2nd Season
西歷 23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