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利多卡因的發展歷史

利多卡因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2 05:06:13

❶ 操作系統的發展歷史

第一部計算機並沒有操作系統。這是由於早期個人電腦的建立方式(如同建造機械計算機)與效能不足以執行如此程序。
但在1947年發明了晶體管,以及莫里斯·威爾克斯(Maurice Vincent Wilkes)發明的微程序方法,使得電腦不再是機械設備,而是電子產品。系統管理工具以及簡化硬體操作流程的程序很快就出現了,且成為操作系統的基礎。
到了1960年代早期,商用電腦製造商製造了批次處理系統,此系統可將工作的建置、調度以及執行序列化。此時,廠商為每一台不同型號的電腦創造不同的操作系統,因此為某電腦而寫的程序無法移植到其他電腦上執行,即使是同型號的電腦也不行。
到了1964年,IBM推出了一系列用途與價位都不同的大型電腦IBM System/360,大型主機的經典之作。而它們都共享代號為OS/360的操作系統(而非每種產品都用量身訂做的操作系統)。讓單一操作系統適用於整個系列的產品是System/360成功的關鍵,且實際上IBM大型系統便是此系統的後裔;為System/360所寫的應用程序依然可以在現代的IBM機器上執行!
OS/360也包含另一個優點:永久貯存設備—硬碟驅動器的面世(IBM稱為DASD(Direct access storage device))。另一個關鍵是分時概念的建立:將大型電腦珍貴的時間資源適當分配到所有使用者身上。分時也讓使用者有獨占整部機器的感覺;而Multics的分時系統是此時眾多新操作系統中實踐此觀念最成功的。
1963年,奇異公司與貝爾實驗室合作以PL/I語言建立的Multics,是激發1970年代眾多操作系統建立的靈感來源,尤其是由AT&T貝爾實驗室的丹尼斯·里奇與肯·湯普遜所建立的Unix系統,為了實踐平台移植能力,此操作系統在1969年由C語言重寫;另一個廣為市場採用的小型電腦操作系統是VMS。 第一代微型計算機並不像大型電腦或小型電腦,沒有裝設操作系統的需求或能力;它們只需要最基本的操作系統,通常這種操作系統都是從ROM讀取的,此種程序被稱為監視程序(Monitor)。
1980年代,家用電腦開始普及。通常此時的電腦擁有8-bit處理器加上64KB內存、屏幕、鍵盤以及低音質喇叭。而80年代早期最著名的套裝電腦為使用微處理器6510(6502晶元特別版)的Commodore C64。此電腦沒有操作系統,而是以8KB只讀內存BIOS初始化彩色屏幕、鍵盤以及軟碟機和列印機。它可用8KB只讀內存BASIC語言來直接操作BIOS,並依此撰寫程序,大部分是游戲。此BASIC語言的解釋器勉強可算是此電腦的操作系統。
早期最著名的磁碟啟動型操作系統是CP/M,它支持許多早期的微電腦,且其功能被MS-DOS大量抄襲。
最早期的IBM PC其架構類似C64。當然它們也使用了BIOS以初始化與抽象化硬體的操作,甚至也附了一個BASIC解釋器!但是它的BASIC優於其他公司產品的原因在於他有可攜性,並且兼容於任何符合IBM PC架構的機器上。這樣的PC可利用Intel-8088處理器(16-bit寄存器)定址,並最多可有1MB的內存,然而最初只有640KB。軟式磁碟機取代了過去的磁帶機,成為新一代的儲存設備,並可在他512KB的空間上讀寫。為了支持更進一步的文件讀寫概念,磁碟操作系統(Disk Operating System,DOS)因而誕生。此操作系統可以合並任意數量的磁區,因此可以在一張磁碟片上放置任意數量與大小的文件。文件之間以檔名區別。IBM並沒有很在意其上的DOS,因此以向外部公司購買的方式取得操作系統。
1980年微軟公司取得了與IBM的合約,並且收購了一家公司出產的操作系統,在將之修改後以MS-DOS的名義出品,此操作系統可以直接讓程序操作BIOS與文件系統。到了Intel-80286處理器的時代,才開始實作基本的儲存設備保護措施。MS-DOS的架構並不能完全滿足所有需求,因為它同時只能執行最多一個程序(如果想要同時執行程式,只能使用TSR的方式來跳過OS而由程序自行處理多任務的部份),且沒有任何內存保護措施。對驅動程序的支持也不夠完整,因此導致諸如音效設備必須由程序自行設置的狀況,造成不兼容的情況所在多有。許多應用程序因此跳過MS-DOS的服務程序,而直接存取硬體設備以取得較好的效能。雖然如此,但MS-DOS還是變成了IBM PC上面最常用的操作系統(IBM自己也有推出DOS,稱為IBM-DOS或PC-DOS)。MS-DOS的成功使得微軟成為地球上最賺錢的公司之一。
而1980年代另一個崛起的操作系統異數是Mac OS,此操作系統緊緊與麥金塔電腦捆綁在一起。此時一位施樂帕羅奧托研究中心員工Dominik Hagen訪問了蘋果電腦的史蒂夫·喬布斯,並且向他展示了此時施樂發展的圖形化使用者界面。蘋果電腦驚為天人,並打算向施樂購買此技術,但因帕羅奧托研究中心並非商業單位而是研究單位,因此施樂回絕了這項買賣。在此之後蘋果一致認為個人電腦的未來必定屬於圖形使用者界面,因此也開始發展自己的圖形化操作系統。現今許多我們認為是基本要件的圖形化介面技術與規則,都是由蘋果電腦打下的基礎(例如下拉式菜單、桌面圖標、拖曳式操作與雙點擊等)。但正確來說,圖形化使用者界面的確是施樂創始的。 Apple 電腦,蘋果電腦的第一代產品。延續80年代的競爭,1990年代出現了許多影響未來個人電腦市場深厚的操作系統。由於圖形化使用者界面日趨繁復,操作系統的能力也越來越復雜與巨大,因此強韌且具有彈性的操作系統就成了迫切的需求。此年代是許多套裝類的個人電腦操作系統互相競爭的時代。
上一年代於市場崛起的蘋果電腦,由於舊系統的設計不良,使得其後繼發展不力,蘋果電腦決定重新設計操作系統。經過許多失敗的項目後,蘋果於1997年釋出新操作系統——MacOS的測試版,而後推出的正式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讓原先失意離開蘋果的Steve Jobs風光再現。
除了商業主流的操作系統外,從1980年代起在開放原碼的世界中,BSD系統也發展了非常久的一段時間,但在1990年代由於與AT&T的法律爭端,使得遠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另一股開源操作系統——Linux興起。Linux內核是一個標准POSIX內核,其血緣可算是Unix家族的一支。Linux與BSD家族都搭配GNU計劃所發展的應用程序,但是由於使用的許可證以及歷史因素的作弄下,Linux取得了相當可觀的開源操作系統市佔率,而BSD則小得多。
相較於MS-DOS的架構,Linux除了擁有傲人的可移植性(相較於Linux,MS-DOS只能運行在Intel CPU上),它也是一個分時多進程內核,以及良好的內存空間管理(普通的進程不能存取內核區域的內存)。想要存取任何非自己的內存空間的進程只能通過系統調用來達成。一般進程是處於使用者模式(User mode)底下,而執行系統調用時會被切換成內核模式(Kernel mode),所有的特殊指令只能在內核模式執行,此措施讓內核可以完美管理系統內部與外部設備,並且拒絕無許可權的進程提出的請求。因此理論上任何應用程序執行時的錯誤,都不可能讓系統崩潰(Crash)。
另一方面,微軟對於更強力的操作系統呼聲的回應便是Windows NT於1993年的面世。
1983年開始微軟就想要為MS-DOS建構一個圖形化的操作系統應用程序,稱為Windows(有人說這是比爾·蓋茨被蘋果的Lisa電腦上市所刺激)。
一開始Windows並不是一個操作系統,只是一個應用程序,其背景還是純MS-DOS系統,這是因為當時的BIOS設計以及MS-DOS的架構不甚良好之故。
在1990年代初,微軟與IBM的合作破裂,微軟從OS/2(早期為命令行模式,後來成為一個很成功但是曲高和寡的圖形化操作系統)項目中抽身,並且在1993年7月27日推出Windows NT 3.1,一個以OS/2為基礎的圖形化操作系統。
並在1995年8月15日推出Windows 95。
直到這時,Windows系統依然是建立在MS-DOS的基礎上,因此消費者莫不期待微軟在2000年所推出的Windows 2000上,因為它才算是第一個脫離MS-DOS基礎的圖形化操作系統。
Windows NT系統的架構為:在硬體階層之上,有一個由微內核直接接觸的硬體抽象層(HAL),而不同的驅動程序以模塊的形式掛載在內核上執行。因此微內核可以使用諸如輸入輸出、文件系統、網路、信息安全機制與虛擬內存等功能。而系統服務層提供所有統一規格的函數調用庫,可以統一所有副系統的實作方法。例如盡管POSIX與OS/2對於同一件服務的名稱與調用方法差異甚大,它們一樣可以無礙地實作於系統服務層上。在系統服務層之上的副系統,全都是使用者模式,因此可以避免使用者程序執行非法行動。
DOS副系統將每個DOS程序當成一進程執行,並以個別獨立的MS-DOS虛擬機器承載其運行環境。另外一個是Windows 3.1 NT 模擬系統,實際上是在Win32副系統下執行Win16程序。因此達到了安全掌控為MS-DOS與早期Windows系統所撰寫之舊版程序的能力。然而此架構只在Intel 80386處理器及後繼機型上實作。且某些會直接讀取硬體的程序,例如大部分的Win16游戲,就無法套用這套系統,因此很多早期游戲便無法在Windows NT上執行。
Windows NT有3.1.3.5.3.51與4.0版。
Windows 2000是Windows NT的改進系列(事實上是Windows NT 5.0)、Windows XP(Windows NT 5.1)以及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 NT 5.2)、Windows Vista(Windows NT 6.0)、Windows 7(Windows NT 6.1)也都是立基於Windows NT的架構上。
而本年代漸漸增長並越趨復雜的嵌入式設備市場也促使嵌入式操作系統的成長。
大型機與嵌入式系統使用很多樣化的操作系統。大型主機有許多開始支持Java及Linux以便共享其他平台的資源。嵌入式系統百家爭鳴,從給Sensor Networks用的Berkeley Tiny OS到可以操作Microsoft Office的Windows CE都有。 現代操作系統通常都有一個使用的繪圖設備的圖形用戶界面(GUI),並附加如滑鼠或觸控面版等有別於鍵盤的輸入設備。舊的OS或性能導向的伺服器通常不會有如此親切的界面,而是以命令行界面(CLI)加上鍵盤為輸入設備。以上兩種界面其實都是所謂的殼,其功能為接受並處理用戶的指令(例如按下一按鈕,或在命令提示列上鍵入指令)。
選擇要安裝的操作系統通常與其硬體架構有很大關系,只有Linux與BSD幾乎可在所有硬體架構上運行,而Windows NT僅移植到了DEC Alpha與MIPS Magnum。在1990年代早期,個人計算機的選擇就已被局限在Windows家族、類Unix家族以及Linux上,而以Linux及Mac OS X為最主要的另類選擇,直至今日。
大型機與嵌入式系統使用很多樣化的操作系統。在伺服器方面Linux、UNIX和WindowsServer占據了市場的大部分份額。在超級計算機方面,Linux取代Unix成為了第一大操作系統,截止2012年6月,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排名中基於Linux的超級計算機占據了462個席位,比率高達92%。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Android和iOS已經成為目前最流行的兩大手機操作系統。
2012年,全球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市場份額的變化情況相對穩定。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市場一直被幾個手機製造商巨頭所控制,而安卓的壟斷地位主要得益於三星智能手機在世界范圍內所取得的巨大成功。2012年第三季度,安卓的市場份額高達74.8%,2011年則為57.4%。2013年第一季度,它的市場份額繼續增加,達到75%。雖然 Android 占據領先,但是蘋果 iOS 用戶在應用上花費的時間則比 Android 的長。雖然在這方面 Android 的數字一度接近蘋果,但是像 iPad 3 這樣的設備發布之後,蘋果的數字還是會進一步增長。Windows Phone 系統在 8.1 版發布後市場份額穩步提高,應用生態正在改善,眾多必需應用不斷更新,但是速度還略嫌遲緩。微軟收購了諾基亞,發展了許多OEM廠商,並不斷發布新機型試圖扭轉WP的不利局面,小有成效。

❷ 信用卡的發展歷史

信用卡的發展歷史:

最早的信用卡出現於19世紀末。世紀80年代,英國服裝業發展出所謂的信用卡,旅遊業與商業部門也都跟隨這個潮流。

但當時的卡片僅能進行短期的商業賒借行為,款項還是要隨用隨付,不能長期拖欠,也沒有授信額度。

據說20世紀50年代的一天,美國商人弗蘭克·麥克納馬拉在紐約一家飯店招待客人用餐,就餐後發現他的錢包忘記帶在身邊。

不得不打電話叫妻子帶現金來飯店結賬,因而深感難堪,於是麥克納馬拉產生了創建信用卡公司的想法。

1950年春,麥克納馬拉與他的好友施奈德合作投資一萬美元,在紐約創立了大來俱樂部,即大來信用卡公司的前身。

大來俱樂部為會員們提供一種能夠證明身份和支付能力的卡片,會員憑卡片到指定27間餐廳就可以記賬消費,不必付現金,這就是最早的信用卡。

這種無須銀行辦理的信用卡的性質屬於商業信用卡。1952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富蘭克林國民銀行作為金融機構首先發行了銀行信用卡,成為第一家發行信用卡的銀行。

(2)利多卡因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信用卡的有點:

1、不需要存款即可透支消費,並可享有20-56天的免息期按時還款利息分文不收。

2、購物時刷卡不僅安全、方便,還有積分禮品贈送。

3、持卡在銀行的特約商戶消費,可享受折扣優惠。

4、積累個人信用,在您的信用檔案中增添誠信記錄,讓您終生受益。

5、通行全國無障礙,在有銀聯標識的ATM和POS機上均可取款或刷卡消費。

❸ 斯利那加的發展歷史

這個城是克什米爾國王普拉沃爾辛哈二世所建,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原名普拉沃爾普爾,因附近有一座阿育王所建的斯里那加利城,所以後來人們也把它叫做斯里那加。唐朝到印度取經的玄奘曾拜訪此地,一五八八年為蒙兀兒帝國的阿克巴大帝所統治。此外對於歸屬問題和整個克什米爾地區一樣,多年來深受邊界問題困擾,一直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爭執的焦點,現在偶爾晚上還有宵禁。著作《拉吉塔藍吉尼》的作者卡爾哈那曾敘述到斯利那加爾是由阿索卡君王於公元前三世紀建造的。現在的這座斯利那加爾城市是由普拉瓦拉塞納二世和希烏恩建造的,希烏恩曾在公元631年拜訪過卡什米,當時克什米爾就坐落在此處。印度時期的克什米爾最著名的統治者拉爾塔迪特亞·慕克塔毗達,其統治時期一直到公元1339年。扎因-烏爾-阿碧丁國王在1420-1470年統治,被稱為「布德莎」,是梵文學習的資助者。莫卧爾王捐贈斯利那加附帶一些清真寺和花園給阿克巴爾,作為回報,阿克巴爾將克什米爾山谷奪取給莫卧爾王。1819年錫克教推翻了蘭吉特·辛王公統治的最後一個穆斯林統治者。1846年多格拉斯將卡什米爾從英國殖民者的統治下挽救回來,並在1947年將查謨-克什米爾作為他的首都,加入印度聯盟。
如今,斯利那加作為一個旅遊勝地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來到這里,特別是它獨特的山谷美景更是吸引了來自中國、英國的遊客。

❹ 老青茶的發展歷史

乾隆之年(1736)茶商雷中萬開辦「羊樓洞茶莊」,茶莊設於廟場,始制茶磚。《中萬公傳》有「磚茶之源,萬年洞庄」之說,《湖北通志》記載:「同治十年,重訂崇、嘉、蒲、寧等六縣各局卡抽派茶匾章程中列有黑茶及老茶二項」,這里老茶即老青茶。以老青茶為原料蒸壓而成青磚茶,主產始於湖北羊樓洞,又名「洞磚」,而青磚茶麵印有「川」字商標,也稱「川字茶」。湖北生產「青磚」的歷史悠久,久負盛名,18世紀就在歐洲培養起一個穩定而龐大的消費群體,源頭就是湖北的港口城市漢口,經我國北方至蒙古高原再至西伯里亞腹地的駝道,然後延伸至整個歐洲(後被水運和鐵路取代),19世紀下半葉經中國茶葉的出口佔世界貿易總量的80%,漢口輸出占國內茶葉出口的60%,而且以湖北產老青茶磚比例最大。
1890年前後,在蒲圻羊樓洞開始生產炒制的簍裝茶,即將茶葉炒干後,打成碎片,裝在篾簍里(每簍2.5公斤),運往北方,稱為炒簍茶。約10年後,山西茶商在羊樓洞設庄試制磚茶,其後俄國商人亦在漢口設庄壓制。壓制工具先是木夾,後改用牛皮夾,進而改用機器壓,壓成磚形茶,以每箱磚片數命名,分「二七」、「三九」(每片都是2公斤)、「二四」(每片3.25公斤)、「三六」(每片1.5公斤)四種不同規格。「二七」、「三九」青磚銷往西北各地,以包頭市為集散地,統稱「西口茶」;「二四」、「三六」青磚茶銷往內蒙,並出口蒙古、蘇聯等地,以張家口為集散地,稱「東口茶」。近40年來,為統一商品規格,只生產「三七」青磚茶。
1910—1915年為青磚茶歷史上的盛期,包括湖南、江西流入的一部分原料所制磚茶在內,最高年產量達48萬箱(每箱54公斤),後因戰禍疊起,銷路阻隔,產量銳減。
直到20世紀50年代,國家大力扶植邊銷茶生產,使老青茶生產恢復了生機,1977年產量達到8000多噸,1978—1982年由於邊銷市場需求發生變化,年產量下降至5000噸以下,1983年年產量又恢復到7000噸,近年年產量維持在5000噸以上。

❺ 賀卡是怎樣演變而來的呢及他的發展歷史等等

起源:西漢 唐太宗用賀卡給大臣拜年 每到新年和春節,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尋常百姓,都有向親朋好友寄送賀卡的習慣。賀卡這一特殊的祝福介質,究竟是何時誕生的,為何會流傳至今,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變化。
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強調「禮」,禮曾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禮節中的許多內容是靠形式來 表達的,比如賀卡。在個人重大事情或公共節日前呈送賀卡,一來形式莊重,二來提早通報對方,與人與己均為方便。故漢朝以來,賀卡作為傳統形式一直延續保留,只是名稱有所變化。
演變歷史:賀卡初期叫「名帖」,以介紹自己為主,西漢稱之「謁」,今天貴賓相見還在說「拜謁」,東漢後叫「名刺」,名刺一詞日本至今仍在使用,就是我們常用的名片。凡事先通報自己是尊重對方的必須,今天的社會有時並不注意這些傳統了。
唐宋以後,賀卡的名稱及功能有所進步,稱為「門狀」或「飛帖」,到了明清,又叫「紅單」、「賀年帖」等等,聽著名字就知功能越來越世俗化,文人之間以文雅逐漸遠去。原因其實簡單,古代教育不夠普及,識文斷字的人少,賀卡最初都是在達官貴人之間傳遞,起點頗高,進入商業社會,賀卡就多了一份熱情,少了一份酸腐。
明清時期,呈送賀卡名帖等更有一套禮儀,按規定僕人不能親自用手呈送賀卡,故發明了拜匣,即拜見時僕人所持匣盒,呈長方形,大小正好容納賀卡名帖,見主人後,僕人不能直拉用手持卡或帖,必須打開拜匣,讓主人取出。大戶人家會製作自用拜匣,我就藏有明清紫檀黃花梨拜匣多個,其中清代紅木製作的《福臻堂趙》的拜匣,製做精良,顯示了趙家主人不凡的身份。 賀卡的商業性郵遞也從宋代始。張世南的《遊宦紀聞》中載,每逢冬至、元旦年節,「凡在外官,皆以狀至其長吏」,這應該是郵政作為賀卡的信使最早的記載了。
由於賀卡是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往,而此種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達,比如宋代常寫「敬賀正旦」,今天一看亦言簡意賅,久而久之,賀語就出現了程式化,講究喜慶,互送吉語,傳達人們對生活的期冀與憧憬。
發展:賀卡在我國的使用由來已久,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問候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問候,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朋友他們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兩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
第一張賀卡的產生可能在很久遠的過去,我們已經無從稽考。近代意義上的賀卡首先發端於聖誕卡的印製,隨後不斷發展,出現了各種節日賀卡,其中中國郵政推出的自創型賀卡以及相繼推出的植物賀卡,刺綉賀卡等都給傳統賀卡注入了新的內容。很多公司也推出了賀卡的在限定製,滿足人們對個性及獨特性的追求。
但是由於傳統紙質卡片,其材料多為高檔木漿紙,而生產這種紙消耗最多的就是木材資源。在提倡低碳環保的今天,傳統的賀年卡在與現代的網路技術融合後,又在虛擬的社會里,創造了自己新的輝煌-----電子賀卡(E-card)。電子賀卡相當於是電子賀卡以其快速便捷,節約環保的特點,迅速成為一種時尚。
電子賀卡的產生對傳統賀卡產生了一定的沖擊,但兩者是無法完全互相取代的。部分人認為收到傳統賀卡時那種幸福、感動的感覺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傳統賀卡依然有著電子賀卡不能取代的優點。環保方面則可以工藝上多下功夫,如廢紙利用等。

❻ 信息技術的發展歷史

人工智慧(AI)是一門極富挑戰性的科學,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必須懂得計算機知識,心理學和哲學。人工智慧是包括十分廣泛的科學,它由不同的領域組成,如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等,總的說來,人工智慧的目的就是讓計算機這台機器能夠象人一樣思考。

在1955的時候,香農與人一起開發了The Logic TheoriST程序,它是一種採用樹形結構的程序,在程序運行時,它在樹中搜索,尋找與可能答案最接近的樹的分枝進行探索,以得到正確的答案。

這個程序在人工智慧的歷史上可以說是有重要地位的,它在學術上和社會上帶來的巨大的影響,以至於我們所採用的思想方法有許多還是來自於這個50年代的程序。

1956年,作為人工智慧領域另一位著名科學家的麥卡希召集了一次會議來討論人工智慧未來的發展方向。從那時起,人工智慧的名字才正式確立,這次會議在人工智慧歷史上不是巨大的成功。

但是這次會議給人工智慧奠基人相互交流的機會,並為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起了鋪墊的作用。在此以後,人工智慧的重點開始變為建立實用的能夠自行解決問題的系統,並要求系統有自學習能力。

在1957年,香農和另一些人又開發了一個程序稱為General Problem Solver(GPS),它對Wiener的反饋理論有一個擴展,並能夠解決一些比較普遍的問題。

別的科學家在努力開發系統時,右圖這位科學家作出了一項重大的貢獻,他創建了表處理語言LISP,直到許多人工智慧程序還在使用這種語言,它幾乎成了人工智慧的代名詞,到了今天,LISP仍然在發展。

(6)利多卡因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一、信息技術簡介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縮寫IT),是主要用於管理和處理信息所採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它主要是應用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來設計、開發、安裝和實施信息系統及應用軟體。

它也常被稱為信息和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感測技術、計算機與智能技術、通信技術和控制技術。

二、社會功能

信息技術在全球的廣泛使用,不僅深刻地影響著經濟結構與經濟效率,而且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對社會文化和精神文明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信息技術已引起傳統教育方式發生著深刻變化。計算機模擬技術、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和遠程教育技術以及信息載體的多樣性,使學習者可以克服時空障礙,更加主動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和速度。

特別是藉助於互聯網的遠程教育,將開辟出通達全球的知識傳播通道,實現不同地區的學習者、傳授者之間的互相對話和交流,不僅可望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而且給學習者提供一個寬松的內容豐富的學習環境。遠程教育的發展將在傳統的教育領域引發一場革命,並促使人類知識水平的普遍提高。

互聯網已經成為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不可缺少的工具。互聯網擁有的600多個大型圖書館、400多個文獻庫和100萬個信息源,成為科研人員可以隨時進入並從中獲取最新科技動態的信息寶庫,大大節約查閱文獻的時間和費用。

信息網路為各種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大量的信息通過網路滲入到社會各個角落,成為當今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

❼ 計算器發展歷史

在電子式計算器誕生之前,人們就已經使用了機械式的設備來幫助人們計算,牽強一點的說,算盤和對數計算尺就是其中的一員。在阿波羅登月計劃中,同類型的計算尺就被帶到了月球軌道上去。

而之後,由復雜的齒輪和機械結構組成的機械式計算器成為了計算大量運算的首選,雖然有些更加復雜的機械計算機能夠計算積分、平方和開平方根等運算。

但簡單的,能夠計算加減乘除的機械式計算器獲得了大量的應用,它們很笨重、發出大量雜訊、而且運算速度也極慢。除了辦公室場景以外很少被家庭和個人所使用。

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用於通用數值計算的電子計算機要追溯到1946年,ENIAC(電子數字積分和計算機)的誕生。它的誕生與戰爭密不可分。

正值二次世界大戰,不管是計算大炮的炮彈飛行軌跡還是預判從飛機上拋射的炸彈、魚雷落點都需要大量的數學計算。使用人工和機械計算所需要的人力、時間太過龐大以至於接近於不可能。為此,一種能夠替代人工和機械計算器的電子設備被發明了出來,它就是ENIAC。

在ENIAC誕生的同時,計算機領域最具有代表性的BUG一詞也應運而生ENIAC作為計算機的始祖,其每秒鍾5000次加法運算的速度遠超機械式計算器的速度1000倍以上,但為了實現這一點,需要近1.8萬個電子管,總重27噸,佔地170平方米左右。

很顯然這並不適合每一個辦公室和公司購買使用。面對這樣的情況,面向實現通用功能的計算機和專門的計算功能的計算器開始分道揚鑣,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第一台全電子化的桌面計算器是1961年,來自英國的ANITA(A New Inspiration To Arithmetic/Accounting)。

它看起來和現在的台式計算器已經相差不多了。上面板上密密麻麻的按鍵可以同時設定一個數字的不同位,得出結果的時候也不需要按等號鍵,如果操作員十分熟練,使用這種鍵盤的速度將會非常快——當然,最終這種操作方式輸給了更加直白的9個數字、四種運算和一個等號鍵的鍵盤。

ANITA雖好,但它內部仍然帶有多個電子管。而首款全晶體管的計算器則是由日本索尼所製造。除了顯示部分仍然採用了輝光管外,剩餘的部分全部採用晶體管電路,這使得計算器的體積能夠進一步減小。

真正能夠揣進兜里的計算器歷史,從惠普的HP-35開始。這款計算器的來歷要回溯到HP的創始人Bill Hewlett與同事們的一次賭約「能否創造出一款能夠放進襯衫口袋裡的計算器」而結果便是這款強大的HP-35。

除了四則運算以外,該機還可運算三角函數和指數函數——這些功能也使得HP-35成為了第一款進入太空的攜帶型計算器,它在美國的太空實驗室項目中成為了替代計算尺的太空計算工具。

在這個時候,雖然和現代的計算器區別已經不大了,但仍存在著一個決定性的差別即該機所採用的晶元並非為計算器所獨特設計的。而第一台採用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器,要等到1969年的夏普QT-8了。

而在那之後,計算器的進化便沒有那麼明顯了——LCD液晶屏幕、太陽能電池板、可充電的電池和鋰紐扣電池,隨著科技水平的一次又一次的進步,計算器才能變成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模樣。

(7)利多卡因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常見的計算器又有四類:

1、算術型計算器

可進行加、減、乘、除等簡單的四則運算,又稱簡單計算器。一般都是實物計算器。

2、科學型計算器

可進行乘方、開方、指數、對數、三角函數、統計等方面的運算,又稱函數計算器。 可以是軟體,也可以是實物。

3、程序員計算器

專門為程序員設計的計算器, 主要特點是支持And, Or, Not, Xor: 最基本的與或非和異或操作, 移位操作 Lsh, Rsh:全稱是Left Shift和Right Shift,也就是左移和右移操作。

4、統計計算器

為有統計要求的人員設計的設計的計算器, 可以是軟體,也可以是實物。

❽ 智能卡的發展歷史

IC卡是集成電路卡(Integrated CircuitCard)的英文簡稱,在有些國家也稱之為智能卡、智慧卡、微晶元卡等。將一個專用的集成電路晶元鑲嵌於符合ISO7816標準的PVC(或ABS等)塑料基片中,封裝成外形與磁卡類似的卡片形式,即製成一張IC卡。當然也可以封裝成紐扣、鑰匙、飾物等特殊形狀。
IC卡的最初設想是由日本人提出來的。1969年12月,日本的有村國孝(KunitakaArimura)提出一種製造安全可靠的信用卡方法,並於1970年獲得專利,那時叫ID卡(IdentificationCard)。1974年,法國的羅蘭·莫雷諾(RolandMoreno)發明了帶集成電路晶元的塑料卡片,並取得了專利權,這就是早期的IC卡。1976年法國布爾(Bull)公司研製出世界第一枚IC卡。1984年,法國的PTT(Posts,Telegraphs andTelephones)將IC卡用於電話卡,由於IC卡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隨後,國際標准化組織(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Organization)與國際電工委員會(IEC,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Commission)的聯合技術委員會為之制訂了一系列的國際標准、規范,極大地推動了IC卡的研究和發展。
IC卡較之以往的識別卡,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可靠性高──IC卡具有防磁、防靜電、防機械損壞和防化學破壞等能力,信息可保存100年以上,讀寫次數在10萬次以上,至少可用10年;二是安全性好;三是存儲容量大;四是類型多。從全球范圍看,IC卡的應用范圍已不再局限於早期的通信領域,而廣泛地應用於金融財務、社會保險、交通旅遊、醫療衛生、政府行政、商品零售、休閑娛樂、學校管理及其它領域。
在中國,隨著金卡工程建設的不斷深入發展,IC卡已在眾多領域獲得廣泛應用,並取得了初步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00年,全國IC卡發行量約為2.3億張,其中電信占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公用電話IC卡1.2億多張,行動電話SIM卡超過4200萬張,其它各類IC卡約6000萬張。2001年IC卡總出貨量約3.8億張,較上年增長26%;發行量約3.2億張,較上年增長40%。從應用領域來看,公用電話IC卡發行超過1.7億張,SIM卡發行5500萬張,公交IC卡為320萬張,社保領域發卡為1400萬張,其它發卡為8000萬張。
盡管IC卡的發行量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但市場銷售額在IT市場中的比重還很小。據CCID統計,2001年中國計算機市場銷售額約2502億元,而IC卡市場銷售額不到21億元。IC卡市場還構不成中國IT業的亮點,對IT市場的拉動作用並不明顯。這一方面制約IT企業對IC卡技術的投入,另一方面,也預示著中國IC卡市場的巨大發展空間。隨著政府管理和支持力度的加大、技術研發水平的提升,IC卡市場競爭格局將發生深刻的變化。由於高端晶元、核心模塊、金融POS機、生產設備等被國外企業所掌握,造成國外品牌對一些細分市場的相對壟斷。隨著政府智能卡項目的啟動,移動通信市場的逐步開放,國內企業技術實力和工藝流程的優化,使得國外品牌市場份額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而國內品牌將會有快速的發展。一些從電信市場成長起來的國內IC卡企業,依託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實力,將在身份證、金融、社保、交通等領域繼續拓展業務,直接參與國際化競爭。
2002年乃至今後5年,是中國IC卡應用向縱深發展的時期。中國IC卡市場格局必將由無序走向有序,市場競爭必將由有限走向無限,IC卡市場將逐步走向成熟,進入微利時代。在這種形勢下,單純的發卡量和新產品的數量並不能衡量IC卡產業與市場的發展水平,市場發展的程度最終取決於IC卡的應用水平及其帶來的社會效益。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講,加強行業規范,推動IC卡企業由產品和技術型轉向應用和服務型,將成為中國IC卡市場發展的重要趨勢。
1970年,法國人羅蘭德·莫瑞諾(Roland Moreno)第一次將可進行編程設置的IC(IntegratedCircuit)晶元放於卡片中,使卡片具有更多的功能。當時,他對這項技術的描述是:鑲嵌有可進行自我保護存儲器的卡片。這樣就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張IC卡。
在此後的三十多年裡,隨著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信息安全技術等的發展,IC卡種類更加豐富,技術也更趨成熟,已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❾ 汽車的發展歷史

1705年,紐可門首次發明了不依靠人和動物來作功而是靠機械來作功的實用化蒸汽機。這種蒸汽機用於驅動機械,便產生了劃時代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隨著蒸汽驅動的機械即汽車的誕生,人類社會中便拉開了永無休止的汽車發展的序幕。

1769年,法國人N.J.居紐製造了世界上第一輛蒸汽驅動三輪汽車。到1804的年,脫威迪克又設計並製造了一輛蒸汽汽車,這輛汽車還拉著十噸重的貨物在鐵路上行駛了15.7公里。

1831年,美國的哥德史沃奇.勒將一台蒸汽汽車投入運輸,相距15公里格斯特夏和切羅騰哈姆之間便出現了有規律的運輸服務,這台運輸車走完全程約需45分鍾。此後的三年內,倫敦街頭也出現了蒸汽驅動公共汽車。當這個笨重的怪物在英國城鎮奔跑時,曾引起了很大的騷動。

說起來,這種車比現在的築路用的壓道機還重,速度又低,常常撞壞未經鋪修的路面,引起各種事故。市民們當時曾呼籲取締這種汽車。為此英國制訂了所謂的「紅旗法規」,具有諷剌意味的是,由於這條法規的實施,使得英國後來在製造汽車的起步上大大落後於其它工業國家。

第一輛蒸汽驅動三輪汽車由於蒸汽汽車本身又笨又重,乘坐蒸汽汽車又熱又臟,為了改進這種發動機,艾提力.雷諾在1800年製造了一種與燃料在外部燃燒的蒸汽機(即外燃機)所不同的發動機,讓燃料在發動機內部燃燒,人們後來稱這類發動機為內燃機。

1876年康特.尼古扎.奧托又發明了對進入汽缸的空氣和汽油混合物先進行壓縮,然後點火,提高了發動機效率。這種發動機具有進氣、壓縮、作功、排氣四個行程,為了紀念奧托的發明,人們把這種循環改稱為奧托循環。

(9)利多卡因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汽車發展簡介:

以前中國沒有汽車製造業。中國土地上第一輛汽車是1903年輸入的美國產奧斯莫比爾牌小汽車,領得第一號汽車行駛牌證,其所有者為上海富翁。中國製造汽車的嘗試是在奉系軍閥張學良將軍支持下,於1928 年聘請美國技師指導,在沈陽北大營軍工廠成功仿造了美國萬國牌載重汽車,1 年中裝出10 輛。

我國的第一輛汽車於1929年5月在沈陽問世,由張學良將軍掌管的遼寧迫擊炮廠製造。張學良讓民生工廠廠長李宜春從美國購進「瑞雪」號整車一輛,作為樣車。李宜春將整車拆卸,然後除發動機後軸、電氣裝置和輪胎等用原車零件外,對其它零件重新設計製造。

到1931年5月歷時兩年,終於試製成功我國第一輛汽車,命名為民生牌75型汽車,開辟了中國自製汽車的先河,這是值得欽佩的。

❿ Internet的發展歷史

1968年

1968年,參議員Ted·Kennedy(特德.肯尼迪)聽說贏得了ARPA協定作為內部消息處理器(IMP),特德.肯尼迪向BBN發送賀電祝賀他們在贏得「內部消息處理器」協議中表現出的精神。

1978年

1978年,UUCP(UNIX和UNIX拷貝協議)在貝爾實驗室被提出來,1979年,在UUCP的基礎上新聞組網路系統發展起來。新聞組(集中某一主題的討論組)緊跟著發展起來,它為在全世界范圍內交換信息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

然而,新聞組並不認為是互聯網的一部分,因為它並不共享TCP/IP協議,它連接著遍布世界的UNIX系統,並且很多互聯網站點都充分地利用新聞組。新聞組是網路世界發展中的非常重大的一部分。

第一個檢索互聯網的成就是在1989年發明出來,是由PeterDeutsch和他的全體成員在Montreal的McGillUniversity創造的,他們為FTP站點建立了一個檔案,後來命名為Archie。

這個軟體能周期性地到達所有開放的文件下載站點,列出他們的文件並且建立一個可以檢索的軟體索引。檢索Archie命令是UNIX命令,所以只有利用UNIX知識才能充分利用他的性能。

McFill大學,擁有第一個Archie的大學,發現每天從美國到加拿大的通訊中有一半的通信量訪問Archie。學校關心的是管理程序能否支持這么大的通訊流量,因此只好關閉外部的訪問。幸運的是當時有很多很多的Archie可以利用。

BrewsterKahle,當時是在ThinkingMachines(智能計算機)發明了WAIS(廣域網信息服務),能夠檢索一個資料庫下所有文件和允許文件檢索。根據復雜程度和性能情況不同有很多版本,但最簡單的可以讓網上的任何人可以利用。

在它的高峰期,智能計算機公司維護著在全世界范圍內能被WAIS檢索的超過600個資料庫的線索。包括所有的在新聞組里的常見問題文件和所有的正在開發中的用於網路標準的論文文檔等等。和Archie一樣,它的介面並不是很直觀,所以要想很好的利用它也得花費很大的工夫。

1989年

1989年,在普及互聯網應用的歷史上又一個重大的事件發生了。TimBerners和其他在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的人----這些人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非常出名,提出了一個分類互聯網信息的協議。

這個協議,1991年後稱為WWW(World Wide Web),基於超文本協議――在一個文字中嵌入另一段文字的-連接的系統,當你閱讀這些頁面的時候,你可以隨時用他們選擇一段文字鏈接。雖然它出現在gopher之前,但發展十分緩慢。

由於最開始互聯網是由政府部門投資建設的,所以它最初只是限於研究部門、學校和政府部門使用。除了以直接服務於研究部門和學校的商業應用之外,其它的商業行為是不允許的。

90年代初,當獨立的商業網路開始發展起來,這種局面才被打破。這使得從一個商業站點發送信息到另一個商業站點而不經過政府資助的網路中樞成為可能。

1991年

1991年,第一個連接互聯網的友好介面在Minnesota大學被開發出來。當時學校只是想開發一個簡單的菜單系統可以通過區域網訪問學校校園網上的文件和信息。緊跟著大型主機的信徒和支持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擁護者們的爭論開始了。

開始時大型主機系統的追隨者占據了上風,但自從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宣稱他們可以很快建立起一個原型系統之後,他們不得不承認失敗。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們很快作了一個先進的示範系統,這個示範系統叫做Gopher。

這個Gopher被證明是非常好用的,之後的幾年裡全世界范圍內出現10000多個Gopher。它不需要UNIX和計算機體系結構的知識。

在一個Gopher里,你只需要敲入一個數字選擇你想要的菜單選項即可。今天你可以用theUofMinnesotagopher選擇全世界范圍內的所有Gopher系統。

當University of Nevada(內華達州立大學)的Reno創造了VERONICA(通過Gopher使用的一種自動檢索服務),Gopher的可用性大大加強了。

它被稱為VeryEasyRodent-的首字母簡稱。遍布世界的gopher像網一樣搜集網路連接和索引。

它如此的受歡迎,以致很難連接上他們,但盡管如此,為了減輕負荷大量的VERONICA被開發出來。

類似的單用戶的索引軟體也被開發出來,稱做JUGHEAD().

Archie的發明人PeterDeutsch,一直堅持Archie是Archier的簡稱。當VERONICA和JUGHEAD出現的時候,表示出非常的厭惡。

(10)利多卡因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互聯網受歡迎的根本原因在於它的成本低,優點如下:

1、互聯網能夠不受空間限制來進行信息交換

2、信息交換具有時域性(更新速度快)

3、交換信息具有互動性(人與人,人與信息之間可以互動交流)

4、信息交換的使用成本低(通過信息交換,代替實物交換)

5、信息交換的發展趨向於個性化(容易滿足每個人的個性化需求)

6、使用者眾多

7、有價值的信息被資源整合,信息儲存量大、高效、快速

8、信息交換能以多種形式存在(視頻、圖片、文字等等)

閱讀全文

與利多卡因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